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法规类别】自然保护

【发布部门】福建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2.07.30

【实施日期】2002.10.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修改依据】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等八项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

施行《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公告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于2002年7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2年7月30日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2002年7月26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环境要素的总和,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等。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农业生态环境有关的生产、生活、经营、科研和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状况,逐步增加投入。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负责农业生态环境的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的防治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水利、林业、畜牧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农业的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产污染防治以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污染或者破坏的其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协助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坚持统一规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管理与保护并举的原则。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境内外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投资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宣传、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引导公众参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全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因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有权要求赔偿。

第八条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鼓励。

第二章保护与改善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设立生态农业示范区,支持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生态农业示范区应当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挥其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引导农业生产单位和个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改造中低产田,治理小流域,防治水土流失以及土壤的沙化、盐碱化和贫瘠化。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引导生产单位和个人发展集生产、旅游、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建立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并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对基地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工作。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农业的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

农业生产者科学使用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推广农业病虫害、草害、鼠害等的综合防治技术和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普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开山取石、挖土采沙、改变自然水系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2、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生活垃圾等;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规模;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减少废弃物与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3、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分类、清理、处置设施,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所有能源及物质不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污染。 4、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与设备;建筑物以方便简洁为主,形式不影响视觉景观,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农业生产设施等建设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5、使用绿色能源,如利用太阳能、沼气、风力、生物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能耗。 6、合理减少用品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和水的使用量;对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中水回收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喷灌、滴灌、管渗等先进灌溉技术解决绿化用水。

7、道路应采用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建设,高标准做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和排水设施,农庄内要使用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车以及畜力等无排放的交通方式。 8、农庄绿化与农业种养要以当地物种为主,防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对景观水体采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岸生植物、鱼类等构成生态水体,达到水体自我净化。 9、鼓励将当地的工业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杜绝经营、销售野生动物活体、器官、皮毛或标本;推广绿色食品,提倡餐饮适度消费,提供“打包”服务。 10、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游览区域和线路,并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科普知识讲解标牌、乡土文化读物等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壹贰叁农业规划服务有限公司张好记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2602838.html,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段明成张佳王吉芸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1期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现象极其严重,城市污染 和工业污染导致农业土地质量下降,给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加了巨大压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的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为农业经济奠定基础,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现有环境的治理以及对现有环境的保护。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健康,农业才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环境的污染,农业土地的过度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显著。 1.过渡地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我国的生态环境比其他国家较脆弱,它是由我国的人口的基数所决定的。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土地使用时间也比较久,加上人口众多给土地造成巨大压力。人多地少水稀缺是我国生的基本国情。由于工业的污染,导致,我国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50座城市严重缺水,致使我国成为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七大水系有一半以上遭到污染,因为缺水,每年给我国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500 亿元。人们常说水是万物之源,但是由于工业的污染、人为的破坏导致水资源严重的污染问题和供给不足。这种现象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致使农业用水困难,土地干旱等现象的发生。 2.生态环境恶化未得到缓解。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退耕 还林”“长江防护林”等一些工程是对被破坏的环境有一些改善,但是同时,生态环境依然很脆弱,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被遏制。以下有调查数据说明生态破坏程度。第一、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治理的速度慢。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1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达到50亿吨以上。全国受水土流失的耕地总面积的1/3。第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截止到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第三、森林砍伐面积大。植被遭到破坏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1986年全国生态破坏造成损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一:XX年..县农业环保工作总结 XX年**县农业环保工作总结 XX年,我县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省市业务部门的总体安排和统一部署,强化领导,健全机制,严格措施,狠抓落实,以农业环境监测、农环项目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农业行政执法为重点,全力转变工作方式,科学定位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了全县农环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1、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扎实有效。集中力量,大力推进了硬件建设。紧紧围绕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主题,在通行便利且不妨碍机械作业的地方,修建农田废弃物收集池2个,就地收集堆放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残膜,定期收集、清运;结合秋播和复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各1000亩,施肥“明白卡”发放到户率达95%,作物秸秆实现了直接还田、还土,禁止了秸秆焚烧污染;结合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户自主自愿,进行了农村改水、改厨、改厕配套设施及生态庭院建设,完成“四改”配套建设100户,修建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池1座,公共垃圾收集池2个,沿村道两边购臵安放固定式分户生活垃圾30个,行走式垃圾箱4个,

购臵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4个,大型无机垃圾中转箱4个,购臵推拉式垃圾清运车6辆,配备必要的卫生工具。同时,筹集资金硬化村内道路公里,入户道路公里,修建排水沟公里,排污管道260米,确保村道及入户道路通畅快捷,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家庭卫生条件,建成了清洁家园。在示范村农户村前屋后完成绿化美化面积4000平方米,沿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8座,栽植法桐、云杉、雪松、油松、龙柏、国槐等绿化树和连翘、鸢尾、芍药等药材苗木共万余株。通过项目实施,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了90%,利用量达到了232吨,生活垃圾处理利用率、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农田废弃物收集率、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均达到了95%以上。 2、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稳步开展。结合上级部门的发展政策和扶持支持措施,针对多年来地膜等塑料制品造成的农业环境“白色污染”难题,我们把扶持企业收购、加工、转化作为根本目标,全力扶持建成了2处废旧地膜加工利用企业,为有效解决县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灵台县森源废旧地膜加工责任有限公司位于灵台县西部片区所在的黑河川区的梁原乡横渠村,企业总占地10亩,有办公用房5间120平方米,晒场3000平方米,加工设备12台套,总资产80万元,主要承揽县域西片及崇信、千阳等地废旧农膜和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服务半径100公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摘要: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人为两个因素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威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从治理重要性,破坏的原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四个方面入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时对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对保障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最受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转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2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我国地理分布上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3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减少产量,而且还使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影响农业发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专业适用,2007年修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437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27 学分: 1.5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农业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机农业的实施、食品安全的保障都不能脱离农业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但随之排放的废物也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目前,全球范围内耕地面积的减少,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物种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被破坏和温室效应等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等现象,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及其他社会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 农业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正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要从我做起,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化学品污染途径及其防治,农业废物的产生

2019年公需课《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单选题 1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什么? A.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C.建设生态文明 4 .在党在十八届()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D.五 5 .什么决定了环境问题的特征?C.经济发展特征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B.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7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C.生态安全 8 .生态系统保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适应性,能在一定的围进行自动调节、自动控制。 A.动态平衡状态 9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资源开采环节()。 C.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10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B.生态农业的建立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11 .国家对销售转基因食品的规定是()。 A.必须在包装上注明该原料是转基因物质 12 .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景观模式特点的是()。

D.模块多 13 .()报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被提高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高度。 A.十八大 14 . 2018年环境日我国的主题是()。 A.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15 .()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C.森林 16 .国家关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D.仅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17 .()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C.良好生态环境 18 .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B.生态文明 19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国家主席指出,打好()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 A.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党的领导 20 .循环经济是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经济模式,其物质流程是()。

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论述

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论述 1小城镇环境规划 通过小城镇环境规划,能够协调乡镇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的关系,强化乡镇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解决好乡镇企业与城镇保护问题,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蔓延、扩散,保护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持续利用,实现城镇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村生态系统各组成之间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产量的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由过去的短缺转变成结构性和地区性的相对过剩。面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挑战,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具相关键性的意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系统内各种资源的承载水平和合理分配,所以作为农村生态系统基础的自然生态子系统的循环再生与持续自生水平,便构成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子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村镇生态子系统三者之间的协调状况决定了整个农村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的高低。结构调控的目的就在于协调三个子系统之间的流能、物流、信息流的相互衔接关系,并使其处于一个稳定和谐的状态,实现彼此在功能上互补,在生态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下寻求整体效益的最优。结构调控实质上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农村生态工程,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有协调共生原理与循环再生原理。协调共生原理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通过不同组成(物种)之间的互利互惠以及生态系统获得多重效益,大大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效率。这便是农村生态系统通过结构调整而实现综合效益的理论基础。循环再生原理指出: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以及分解与还原作用,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与能量的梯级利用。 3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倡导循环经济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安全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对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改善与数量增长的矛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农用化学品的盲目使用。 为了促进农作物的快速健康生长,大量使用化肥等,化肥的超量使用,必然造成地表径流、地下淋溶等途径的流失,造成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蔬菜等农产品硝酸盐超标,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严重污染环境。地膜、棚膜等农用薄膜不合理使用后,在土壤中残膜不断累积,造成耕作困难,破坏土壤结构。农药的使用以杀虫剂为主,施用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此外,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区域内农业病虫天敌的减少、灭失,以及病虫抗药、耐药性增强,一些农户乱用

药、随意加大用药量和增加用药次数,极易造成农产品 质量安全问题,也使农药成为造成土壤、灌溉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饲料添加剂的滥用造成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如用瘦肉精饲养的猪肉,食用后会引起中毒;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变为耐药菌,感染人类后很难治愈,而且抗生素残留在食品中,人食用后体内的菌群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其危害程度等同于人类自 身滥用抗生素。 (二)畜禽排泄物污染。 近年来,农村家禽、家畜养殖业发展很快,产生的禽畜粪便也大量增加,这些禽畜粪便大多未经处理,便被随意放置、施用或沿禽畜圈舍排污沟无序排放,大量的氨氮和磷进入空气、水体等污染环境。养殖场附近往往恶臭熏天,蚊蝇滋生,细菌繁殖,疫病传播,并且通过 周围水渠、河道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三)农业废弃物污染。 农作物收获后,秸秆被随意丢弃在田间或焚烧,造成比较严重的地面和大气环境污染,甚至影响交通。集约化蔬菜、水果生产大量残菜叶、烂瓜烂果等随意丢弃,造成田间、河道水源污染。废弃的农药瓶、农药包装袋、肥料包装袋、塑料秧盘、地膜、棚膜等生产废弃物,被随意丢弃,形成面源污染和土地污染。秸秆的焚烧导致雾霾天气。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论文.doc

流失,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3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减少产量,而且还使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农业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影响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着到破坏,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减慢,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民生产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产生了农业经济危机,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使用污水,过量使用肥料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此外,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土壤中有机物,酸,碱和无机盐等重金属超标,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 4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有很多因素,应从多个角度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保证农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执法建设。完善农业环境保护体系和法律,加强法制建设,普及法制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和整改。此外,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并严格执行有关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提高农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认识,加强教育。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积极拓展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生态农业,宣传和加强农民环保意识。现在人们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到重视,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滞后于发展,各级政府长期规划中

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继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A. 生态环境 ?B. 生态文明 ?C. 科学发展 ?D. 绿色发展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写入党章,强化了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B. 生态文明 ?C. 生态环境保护 ?D.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的、具有生态智慧的信念。?A. 生态精神 ?B. 生态文明 ?C. 生态和谐 ?D. 生态文化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4 .防腐剂过量属于食品污染的哪一种 ?A. 原料污染 ?B. 保鲜生产的污染 ?C. 制作过程中的污染 ?D. 生物性污染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A. 草原 ?B. 海洋 ?C. 森林 ?D. 湖泊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6 .公益损害是指污染对()造成的影响。?A. 国家、地区的发展 ?B. 群众健康 ?C. 群众经济 ?D. 自然环境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7 .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要以()为主题。 ?A. 尊重自然规律 ?B. 科学发展 ?C. 以人为本 ?D. 制度创新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8 .面对我国严重的土壤污染,最切实有效的做法是()。?A. 提高公民意识 ?B. 加强立法 ?C. 完善环境司法、执法工作 ?D. 加强宣传教育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9 .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A.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发展 ?C. 改变消费模式 ?D. 经济增长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10 .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发展阶段的是()。 ?A.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特制订本纲要。? 一、当前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一)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2.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草原地区的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江、沿岸、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遭到破坏,海岸侵蚀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二)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3.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三)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一、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完善,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迅速。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尤以“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不断提高,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严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尽管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但全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农业资源数量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我国现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全国荒漠化

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27.9%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并且每年还以 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1/3的国土受到风沙威胁;全国发生盐渍化的耕地面积已逾1.2亿亩;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受旱4亿亩,全国每年旱涝灾害造成1000万吨粮食损失和3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二是农村环境的污染正由局部向 整体蔓延。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弃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已达200万亩以上;8000万亩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我国现每年的废污水排放总量已达620亿吨。现因一些在城市无法生存的污染企业正逐步 迁移至乡村;加之,农村河沟数十年不清淤,不少地方已被当作“天然垃圾场”,以及人畜粪便任其进入水体,致使农村河道普遍淤塞、水体严重污染。在20世纪 70年代前,河沟中到处是鱼虾,可现因废污水大多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致使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现除流水河及家养外,小河沟中鱼虾早已了无踪影)。目前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