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赤壁赋 精品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二

15赤壁赋 精品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二
15赤壁赋 精品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二

15 赤壁赋

苏轼词精选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西江月·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榜中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快畅达;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

2.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使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1.注音

(1)壬.戌rén 舳舻..zhú_lú

枕藉.jiè 蜉蝣.yóu

横槊.赋诗shuò_ 扁.

舟piān 御.风yù 匏.

尊páo 愀.然qiǎo 酾.

酒shī 嫠.妇lí 麋.

鹿mí 溯.流光sù 旌.

旗jīnɡ 窈窕..yǎo _tiǎo 幽壑.hè

桂棹.zhào

(2)属?????属地shǔ属望zhǔ 斗?????斗牛之间dǒu 斗法dòu

2.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缪通缭,萦绕)

3.解释词义

(1)卒?????而卒.莫消长也猛将必发于卒.伍公子季友卒.有始有卒.者 (到底,副词)(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名词)(死,动词)(终,完毕,结束,副词)

(2)和?????倚歌而和.(hè)之 (唱和,动词)春天和.(hé),白日暖 (温和,形容词)八千里路云和.(hé)月 (与,和,连词)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

(hé)雁无 (连……都,介词)

(3)歌?????扣舷而歌.之歌.曰倚歌.而和之 (歌唱,动词)(歌词,名词)(歌声,名词)

(4)望?????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

(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名词)(眺望,动词) (5)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攻克,打下,动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方位名词) (6)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纵一苇之所如.

(像,动词)(往,去,动词) (7)然?????凌万顷之茫然.何为其然.也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这样,代词)

(8)虚?????浩浩乎如凭虚.御风盈虚.者如彼 (太空,名词)(亏,月缺,形容词)

(9)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岁饥民困.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 (围困,动词)(困窘,困难,形容词)(贫乏,贫困,形容词)(困倦,疲乏,形容词)

(10)之?????哀吾生之.须臾唯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月出于东山之.上 (主谓之间,不译,助词)(的,结构助词)(它,代词)(不译,助词)

(11)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相与枕藉乎.舟中 (形容词词尾,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语气助词)(在,介词)

(12)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月出于.东山之上 (在,介词)(表被动,助词)(从,介词)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歌.

窈窕之章 名词作动词,朗诵

(2)舞.

幽壑之潜蛟 使动用法,使……起舞

(3)泣.

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使……哭泣

(4)正.

襟危坐 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5)西.

望夏口 名词作状语,向西

(6)东.

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向东

(7)乌鹊南.

飞 名词作状语,向南

(8)顺流而东.

也 名词作动词,东下

(9)方其破.

荆州 形容词作动词,占领

(10)下.

江陵 名词作动词,攻下,攻占

(11)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12)侣.鱼虾而友.

麋鹿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3)不知东方之既白.

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5.古今异义

(1)徘徊

..之间

..于斗牛

徘徊:古义:指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

..横江

古今: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

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6.分析句式类型

(1)举酒属客

(省略句,省略主语“余”,应为“(余)举酒属客”)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省略句,省略主语“其声”)

(3)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赤壁之下”后置,应为“于赤壁之下游”)

(4)月出于东山之上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东山之上”后置,应为“于东山之上月出”)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江渚之上”后置,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6)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何为”应为“为何”)

(7)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何羡”应为“羡何”)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B)

A.窈.窕(yǎo)凭.(pínɡ)虚御风桂棹.(zhào)

B.嫠.(lí)妇愀.(qiū)然酾.(shī)酒

C.横槊.(shuò) 江渚.(zhǔ) 蜉蝣

..(fú yóu)

D.无尽藏.(zànɡ) 枕藉.(jiè) 壬.(rén)戌

解析:B项,愀qiǎo。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不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一项(B) A.不知东方之既白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哀吾生之须臾

D.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B项,助词,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hè,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解析:C项,下:攻下,攻克。

4.在句式特点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而今安在哉

A.羡长江之无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击空明兮溯流光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解析:B项和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

5.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

A.在这次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同学真可谓八仙过海

....,拿出了看家的本事。

....,各显神通

B.明知这次探险收获不大,但这位探险家还是不到黄河心不死

.......,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C.什么是艺术精品?深刻的思想启迪、鞭辟入里

....的人性揭示,精美的舞蹈编排、演出、动人的剧场艺术氛围等,怕是题中应有之义。

D.幽默的人既不呼号叫骂,看别人不是东西,也不顾影自怜

....,视自己如宝贝。

解析:A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B项,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C项,鞭辟入里:形容言辞或文章说理透彻,也形容领会深刻。鞭辟:鞭策;里:里层。D项,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对于这种侵害顾客利益的行为,商场负责人拒不认错,于是几位顾客只好状告法院,以求公正。

B.有时候示弱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相反却可称作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清醒令人感慨的。

C.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凭着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把国家贴息贷款的将近一半以上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D.为方便广大学生及家长了解国家教育收费政策,接受广大群众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投诉或举报,教育部开通了教育乱收费举报电话。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状告”后加“于”;B项,结构混乱,应去掉“令人感慨”或应把“令人感慨的”放置“一种”后;C项,表意不明,应去掉“以上”或“将近”。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

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苏子愀.然(忧郁)

②西.望夏口 (向西)

③方.其破荆州 (当)

④横槊.赋诗 (长矛)

8.翻译下列句子。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9.文中引叙孟德事迹的作用是借古人已逝,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

10.对选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特。

B.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解析:A项,赋最先就是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写的,并不是苏轼的独创;B项,文中没有写“做赤壁隐士”的思想;D项,属无中生有。

11.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人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人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解析:D项,与《阿房宫赋》颇不相同,此为散赋,语言平易,多为散句。

三、课外阅读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解析:“著”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解析:解答本题,先整体阅读文段,把握其大意。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可据此理解断句。“号”,号称之意,“八人”号称“八虎”,主谓句,故要在“八虎”之后断,排除A、B两项。“语及”是“谈到”的意思,“对僚属”是介宾短语,话没结束,不能独立,“对僚属语及”是条件,“辄泣下”是结果。

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临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解析:B项见“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一句。句中没提到“援引成例”,也谈不上“着手压缩编制”,只是“力请裁汰”。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解析:(1)中关键词“赐”“民业”“力争”要结合文意准确翻译。(2)中除关键词“偕”“伏阙”“疏”等落实外,对省略的内容应进行补充,使语意连贯。

答案:(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

参考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中了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出京担任湖广右参议。中官监管太和山,侵吞公家费用。韩文竭尽全力阻止他,用剩下的费用换得万石粮食,以备賑济百姓。九溪土族首领与邻帮为争夺土地互相攻打,韩文奉诏书前往安抚,那里的人都服从了。弘治十六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年成不好,米价上涨。韩文请求预发三个月的军饷,户部感到为难。韩文曰:“救荒如救火,皇上降罪,我自己一人担当。”于是吏部发官仓粮食十六万石,米价才平定下来。第二年皇帝下诏书授予他户部尚书一职。韩文稳重敦厚和蔼纯朴,平时忧郁。遇到大事时,则刚强果断无所畏惧。武宗即位,赏赐以及安葬先皇、大婚各项费,需银子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的钱财不够供给。韩文请求先从承运库中取钱,皇上下诏不允许。韩文言:“国库空虚,自京边军士之外的赏赐,请分别给予银钞,渐渐增加以内库和内府的钱,并且暂时向有功勋的皇亲国戚赐借庄田税,并且下令让承运库的内官核查屯积的金银,登记上册。并且全部停止各项不紧急的费用。”过去的制度,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渐添加,有时一个仓十多人,韩文极力请求裁减淘汰。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韩文主持国家大事二年,极力遏制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人,权贵宠臣十分怨恨他。而这时太子身边昔日的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每天劝导皇帝纵情狗马、鹰兔、歌舞、角抵等活动,不亲自处理政务,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属下谈及这种情况时就流泪。郎中李梦阳进谏曰:“你如果在这时率领大臣坚持争辩,除去‘八虎’极其容易罢了。”韩文捋着胡须昂起双肩,毅然动容曰:“好。纵使事情不能成功,我的岁数足可以死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刘瑾十分怨恨韩文,每天派人查找韩文的过错。过了一个月,有个人把伪银送内库,于是用这件事定韩文的罪。下诏书官降一级,辞官回乡。刘瑾恨怨未消,用丢失部籍的罪名,逮捕韩文,下诏书使韩文入狱。几个月才释放,罚千石米捐献给大同。不久又罚米,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杀后,恢复官职,后来退休回乡。嘉靖五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四、语言运用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1)电视报道了一则成都一女子虐待殴打母亲而遭到周围群众强烈谴责的新闻。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居然说:“来拍嘛,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宇春都还要出名。”

(2)据报道,一学生在做值日时,积极劳动,不料招来“假积极”的讥讽,让其觉得“很受伤”。

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名中学生,针对上面材料中妇女的言辞和学生招致的结果,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每项不少于20字。)

(1)面对虐待母亲的女人,你会对她说:________

________

(2)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示例)我们会帮你出名,但你必须要知道,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乃年。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

(2)(示例)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17.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答案:(示例)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点评: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1)结构独特。本文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道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

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做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2)行文曲折。行文富于曲折变化,是此文的一个突出特色。例如引述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本来是枯燥的内容,作者加上两个辩驳,即顿见精彩。文中写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笔也有曲折。对郦道元,是以人之疑引出己之疑,而己之疑又是以比喻来表达;李渤本来是在纠正郦道元的说法,作者引述时,特别加一句“自以为得之矣”,紧接着陡然一转,“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着一“尤”字,说它较郦道元的说法更不可信;对寺僧使小童持斧敲击所谓“石钟”,仅以“余固笑而不信也”一句表示不屑一驳,矛头直指到三百年前得双石“扣而聆之”的李渤,驳李渤全用议论,一针见血,也不同于对郦道元的说法用比喻。而且,此节插在游山之前,也使文章平添波澜。教师个人研修

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

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 ——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学习内容: (一)预习内容 1、苏轼(1037—1101):字,号,人。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 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 ..(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得 ...(从哪里得到) 酒乎”归而谋诸妇。(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 ..(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 (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学习过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细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制作人: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号20161025 第一课时 一【预习目标】 1、依据注释,掌握作家、作品及赋的有关知识。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二、背景资料 (一)作家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二)背景知识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时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预习了解赋体,掌握特点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预习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渔樵.()旌.旗()酾.酒()舳舻 ..千里()横槊.()扁.舟()匏.尊()无尽藏.()蜉蝣 ..() 狼籍.()枕藉.()窈窕 ..()麋.鹿)4、熟读文本,圈点勾画,将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 【学贵有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能熟读第一、二段,整理文言知识并会翻译。 2、我能体会第一、二段呈现出的诗情画意。 【预习检测】(见预习案) 【自学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整理文言知识 (1)我来找出通假字: ① ② (2)我来回答词类活用: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我来回答 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 ①歌歌曰( ) 倚歌而和之( ) 七月既望( ) ②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 纵一苇之所如( ) ③如 如泣如诉(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于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高中】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word导学案教师版

【关键字】高中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

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轼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回顾有关苏轼的作品,归纳苏轼的性格特征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

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L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

10菱角的喜剧 精品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二

10菱角的喜剧 花城(节选) 秦牧 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 ……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的日子过去了,大地的花卉越种越美,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而南方的人们也真会安排,他们选择年宵逛花市这个节目作为过年生活里的一个高潮。太阳的热力是厉害的,在南方最热的海南岛上,有一些象菠萝之类的果树,根部也可以伸出地面结出果子来;有一些树木,锯断了用来做木桩,插在地里却又能长出嫩芽。在这样的地带,就正像昔人咏月季花的诗所说的:“药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早在春节到来之前一个月,你在郊外已经可以到处见到树上挂着一串串鲜艳的花朵了。面在四时的花卉,除了夏天的荷花石榴等不能见到外,其他各种各样的花几乎都出现了。牡丹、吊钟、水仙、大丽、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 广州的花市上,吊钟、桃花、牡丹、水仙等是特别吸引人的花卉。尤其是这南方特有的吊钟,我觉得应该着重地提它一笔。这是一种先开花后发叶的多年生灌木。花蕾未开时被鳞状的厚壳包裹着,开花时鳞苞里就吊下了一个个粉红色的小钟状的花朵。通常一个鳞苞里有七八朵,也有个别到十多朵的。听朝鲜的贵宾说,这种花在朝鲜也被认为珍品。牡丹被誉为花王,但南国花市上的牡丹大抵光秃秃不见叶子,真是“卧丛无力含醉妆”。唯独这吊钟显示着异常旺盛的生命力,插在花瓶里不仅能够开花,还能够发叶。这些小钟儿状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就象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 花市盘桓,令人撩起一种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我们和这一切古老而又青春的东西异常水乳交融。就正像北京人逛厂甸、上海人逛城隍庙、苏州人逛玄妙观所获得的那种特别亲切的感受一样。看着繁花锦绣,赏着姹紫嫣红,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 在旧时代绵长的历史中,能够买花的只是少数的人,现在一个纺织女工从花市举一株桃花回家,一个钢铁工人买一盆金桔托在头上,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听着卖花和买花的劳动者互相探询春讯,笑语声喧,令人深深体味到,亿万人的欢乐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欢乐。 在这个花市里,也使人想到人类改造自然威力的巨大,牡丹本来是太行山的一种荒山小树,水仙本来是我国东南沼泽地带的一种野生植物,经过千百代人们的加工培养,竟使得它们变成了“国色天香”和“凌波仙子”!在野生状态时,菊花只能开着铜钱似的小花,鸡冠花更像是狗尾草似的,但是经过花农的悉心培养,人工的世代选择,它们竟变成这样丰腴艳丽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生活的真理不正是这样么! 在这个花市里,你也不禁会想到各地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这里有来自福建的水仙,来自山东的牡丹,来自全国各省各地的名花异卉,还有本源出自印度的大丽,出自法国的猩红玫瑰,出自马来亚的含笑,出自撒哈拉沙漠地区的许多仙人掌科植物。各方的溪涧汇成了河流,各地劳动人民的创造汇成了灿烂的文明,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市集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 《后赤壁赋》导学案 [目标展示] 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 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 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 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 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后赤壁赋》:

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 阿q正传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4

《阿Q正传》 一.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小说的故事内容。 2、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二.课文助读 1.作品简介: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却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后因向赵太爷的女仆“求爱”,被赵秀才打出门外。为讨"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但见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正当声称"造反",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时,摇身一变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处决了。 2. 作品目录 第一章序(交代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括阿Q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第二章优胜记略(重点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九章大团圆 三、学法指导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常见提问: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四. 预习题(一) 1、阅读课文,完成阿Q档案。 籍贯:住址:身份地位: 工作:外形特征:性格特征: 嗜好:生平第一件屈辱:生平第二件屈辱: 2、阅读课文,概括文中所记叙的事件 3、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一) 1.试结合全文,参考下列定义,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参考定义格式: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的思维方式。

14、《后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学生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 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学习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提示】: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苏轼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宋哲宗时任,曾出知、,官至。后又贬谪、。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和。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 感叹? 答: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薄暮 ..(),举网得鱼, 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 ...()酒乎?”归而谋诸妇。(3)妇曰:“我有斗酒,藏之 久矣,以.()待子不时 ..()之须.()。 ▲(1)(句式:句)译: (2)翻译: (3)翻译: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答: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答:

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一、导入 林语堂对苏轼的有趣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 苏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胸无城府,童心未泯,积极入世,在惆怅失意写下“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游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哀怨之词;在被贬惠州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得意之诗。他到底能否“不可救药的乐天”,被贬后又如何解脱苦闷?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二、梳理全文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文章的第一段的景物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教师: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文意,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任务要完成:一是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水乳交融的特点;二是理解苏轼在对自然、、宇宙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学习古人的豁达精神。那么现在检查一下,大家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落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西东。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徘徊”可谓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心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家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段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互为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游人自然心旷神怡。 教师: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⑴作者写自己在辽阔的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翔,进入仙界,越是长江的大气,饮酒作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越使下文浓重悲凉。 ⑵沉醉于山水之间,更能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 教师:由同学的回答,我可以作出以下判断:这篇文章的情感是由乐写到悲。他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 学生:萧声 教师:那么这悲凉的萧声又是因何而起呢? 学生:美人 教师:从作者扣舷而歌词看,显然就是《月出》诗中发出来的“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你长得美丽迷人,身材好,气质更加迷人,可我只能渺渺兮予怀”思者黯然。这里的美人代表的理想的追求,对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啊,来自贬谪后的苦闷,我只能在此欣赏这美丽神奇的山水。 客人因何而悲? 苏轼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情感的强大的动力,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他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赤壁,又从三国赤壁联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再联想到“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及其建立的功绩,可谓浮想联翩,意向纷呈。 教师:写曹操仅仅是为了说明自己想到英雄马?这也看不出悲呢?例如:毛泽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是弯弓射大雕”,多么凌云壮志啊。哪一句能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12植物的叶-导学案-粤教版(2017)

植物的叶 【学习目标】 1.科学知识。 (1)同种植物的叶子有不同的生长阶段,但具有基本相同的形态。 (2)不同种植物的叶子一般都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2.科学探究。 (1)对叶子进行有目的地观察,能描述叶子的外形特征。 (2)整理收集到的观察信息,进行分类和归纳,发现叶子的共同特征。 3.科学态度。 (1)养成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态度和意识。 (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养成爱护植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对比出叶子的异同点,知道植物的叶子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学习难点】 对叶子进行有目的地观察,能描述叶子的外形特征。 【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南 (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植物的叶一般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 2.绿色开花植物六大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大器官。 3.叶是植物的一种主要_______,植物的_______作用和_______作用需要靠叶进行。 4.像这种像线条一样的纹路就是叶片的_______,叶片都具有明显的_______。 5.在叶片中,输送水分和养分的部位叫做_______。 6.呈平行分布的叶脉叫_______脉。呈网状分布的叶脉叫_______脉。

并用简图记录下来。 2.请填写下列图中的叶脉的类型: ()()()()3.植物的叶要经历怎样的完整历程? 4.密密分布的叶脉有什么作用?

【学习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 【精炼反馈】 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叶的形态千姿百态,特点都相同。() 2.叶是由叶柄和叶片、叶脉构成的。() 3.紫苏叶的叶脉看起来就像渔网一样。() 4.竹子叶是网状叶脉。() 5.白兰叶的叶脉看起来就像羽毛排列的一样,属于网状叶脉。()6.同一株植物的叶的大小是不同的。() 7.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二、取出珍宝(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在叶片中,输送水分和养分的部位叫做()。 A.叶柄 B.叶脉 2.()是落叶的季节。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形状是()的。 A.相同 B.不同 4.不同的植物,叶脉的特点也不一样,如白兰的叶脉是()。 A.平行分布 B.网状分布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 6 赤壁赋名师导航内容感知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诗、文、书、画,均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借景物描写与主客问答的手法,紧扣赤壁的风月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

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从形式上看,既自由疏放,灵动有致,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它融诗、赋、文于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可以说,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学习时要注意多加朗读、背诵,细细体味。咬文嚼字1.字音属客(zhǔ)窈窕(yǎotiǎo) 扣舷(xián) 冯虚御风(píng)桂棹(zhào) 倚歌(yǐ) 和之(hè) 余音袅袅(niǎoniǎo)幽壑(hè) 嫠妇(lí) 愀然(qiǎo)正襟危坐(jīn)壬戌(rénxū)舳舻(zhúlú) 酾酒(shī) 横槊(shuò)江渚(zhǔ) 麋鹿(mí) 匏樽(páozūn)蜉蝣(fúyóu)扁舟(piān) 肴(yáo)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一、作家与作品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生平: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旧党司马光执政,他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后来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思想:苏轼受儒、佛、老三家哲学思想影响。一方面,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创作:苏轼创作丰富,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写作背景:《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二、层次解说。 全文分5个自然段,每段意思分别为: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赤壁,心胸开阔,无拘无束。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思“美人”(借指理想)而不得见,再加上箫声的悲凉、幽怨,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引发生命的短暂的悲叹。 第4段,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变”与“不变”的哲学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并

15赤壁赋 精品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二

15 赤壁赋 苏轼词精选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西江月·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

11 赤壁赋 2 八中贺红伟 《赤壁赋》导学案 编写人:巩义八中贺红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以及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由苏轼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有效利用投影增加课堂授课容量。 【课时设计】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一、导语设计 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一起走近苏东坡。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 二、阅读:正音、解词: [课堂练习]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字词积累,疏通课文,解释下列黑体字 1、通假字: ⑴举酒属客:⑵冯虚御风: 2、古今异义词: ⑴七月既望:古义今义 ⑵纵一苇之所如:古义今义 ⑶冯虚御风:古义今义 ⑷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歌而和之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词类活用 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⑵侣鱼虾而友麋鹿 ⑶正襟危坐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 教案

《赤壁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

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三.检查预习效果:(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 ⑴按课本段落,要求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⑵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把握。(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四.分析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⑶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请一个学生描述。 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