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

学生学业成就的心理因素,在于自身的学习意愿。任何时候,教师对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业希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呢?

一、诅咒或过多的批评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笔者在班中曾做过小学生生活情趣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老师说的话是:“好好努力吧!”“你真聪明。”“谢谢你!”最希望的是:“老师不要太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一件事”。可见,承认学生的能力并加以适当的赞扬是提高学生学习意愿的秘诀。

教师的诅咒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和心情忧闷,学生最讨厌“谁会像你这么蠢!”“你丢尽了我们班的脸!”这类诅咒的话语。更不要对学生说:“你为啥这么不喜欢做功课!”这种暗示性语言会给学生错误的印象,认为自己真的讨厌学习。若看到学生比以前学习有进步,要称赞他:“你最近真用功呀!”假使他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可以说:“这次是你准备得不够充分,下次再好好努力,没问题。”等话语安慰学生,鼓励他继续努力。

二、对学生要与他自己比较。做教师的大多爱拿差生与优生作比较。如:“你怎么不向班长学学。”“你的同桌的成绩那么好,你怎么这样差!”强硬指责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意愿。

对于差生,只要今日之我超越昨天之我,那就是进步。面对学生微小的进步,作为教师不妨用微笑、拍拍肩膀的方式表示对学生的称赞。如果老师强求学生达到其能力所不及的目标,学生便会丧失努力的意愿,变得什么也不想做了。

三、领悟学生的个性偏差,激发其主动进取的精神。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意愿,同时也表现在个性品质上的偏差。它包括精神欠集中,缺乏恒心和耐性,学习上消极悲观等个性特征。对此,可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改变其内向、敏感的性格。

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并非难事,教师要有计划地、科学地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能只是命令学生“用功!用功!”要与孩子沟通,以正确的知识、技巧和关爱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10名初中生,只有1名喜欢学习;

100名高中生,只有4名喜欢学习。

研究证明,学习优秀及人生成功,更多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意愿或决心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自己没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不真正下定决心要学好功课,那他或她多半是学不好的。

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成功意愿,没有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功,那他也是很难取得人生成功的。所以,真正成功的教育,应当是那种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意愿,重视培育学生成功成材意愿的教育。

但现实是怎样的呢?应试教育机械的教学机制、陈旧的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的讲课方式、被动被迫的学习形式、无休止的补课、过多过难的作业等等,都在不断消磨中国中小学生的

学习热情及意愿。

更让学生郁闷和痛苦的是,他们几乎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喜欢的书籍没时间读,不喜欢的东西却被强迫着学。许多学生都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情绪去学校,而学什么,怎么学,学校几乎从不征求学生的意见。

在谈到中国学生学习欲望的时候,原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很形象地说:“假如你喜欢吃牛排,今天我给你塞一个,明天塞一个,一天塞三个,以后你就不喜欢吃牛排了。”

“所以学习也是这样,一天让他学10个钟头,再好的学习欲望,一天到晚强迫你在教室里听12个钟头,再大的学习欲望也没有了。”

张信刚认为,不应该在小学,尤其在中学那么几年里,可以获得求知欲望时,把学习的兴趣给扼杀了,而得到的成果只不过是一点考试的技巧。

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再用强迫、灌输的方式来教学生,不仅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会大大损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的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显示,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 4%,初中生仅有10 7%,而高中生仅有4 3%。

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调查显示,35%的校长、37%的老师、58%的中学生认为课业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其中高三的学生,早上6点起床的有34%,晚上11点半以后睡觉的超过40%。

中学生周末上课时间,平均超过6小时,暑假补课平均超过21天。20%的中学生,对学习感觉枯燥和厌烦,28%的中学生,对学习仅仅是“兴趣一般”。

显然,这种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活动少、睡眠少的教育,已经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积极性。

学习如果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不仅学习没有什么效果,而且对人的身心也是一种伤害和摧残。“文革”时期,强制人们参加的学习班,就经常用来对付或惩罚“犯人”,这种强制性的学习,明显带有惩罚和摧残的性质。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身心都还比较脆弱,他们竟然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起早贪黑地承受这种被动、被迫、被强制的学习。

众多被应试教育误导了观念的家长,还要把学校错误的教育方式,延续到家庭里,在晚上继续强制孩子学到深夜,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心灵的痛苦及创伤。

合肥的小W同学,多年来都是在被动、强制甚至以泪洗面中,写完自己的家庭作业。她奶奶是一位受人尊重的高级工程师,她从小就在奶奶的监督和辅导下学到深夜,但她的学

习成绩似乎永远都上不去。

我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学习,不愿意学习,而是渴望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学习,渴望快乐地学习,渴望真正能够激发自己学习热情的学习。

我在全国各地多年的教学实验也证明,快乐的、能够尊重学生意愿的学习,学生往往能够神采飞扬、热情高涨地投入其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他们都需要这种可以激发他们生命潜能,帮助他们找回自尊、自信的学习。

在快速发展并充满竞争的当代社会,学习力已经成为比学历更重要的成功要素,它不仅是个人生存竞争的关键因素,也是组织或团队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一位优秀的家长,必须学会激发与维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及学习意愿,帮助孩子从小培养出一种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中国高校快速扩招的今天,中国青少年获得大学学历的机会,的确是大大增加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孩子的学习力,也大大下降了。

来自图书市场的统计资料证明,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教辅书籍的发行数量,一直在迅猛增长,而其他儿童读物的发行,则不断下降,中国青少年阅读课外书籍的数量、时间和能力,都比以前大大下降了。

当然,今天的孩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卡通书籍、动漫光碟、电脑游戏等方式来学习,但是现实情况是,真正通过这些方式来系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孩子,并没有多少。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中国多数学生都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能够体验到的,是枯燥乏味的上课、背书、写作业,是老师和家长的逼迫,是起早贪黑的身心疲惫,甚至是完不成学习任务的责备或打骂。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快乐的事情人们都愿意重复地做,痛苦的事情人们会尽量避免。如果学校及学习,带给孩子的完全都是痛苦的体验或回忆,那么他们将来怎么能够不厌恶学习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