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_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_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_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

)))在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

王建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首次引入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模式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传统M ar ko v机制转换模型进行了修正,由此解决了将M ar ko v模型

应用于中国年度宏观经济数据研究中国经济周期问题的难题。运用修正后的M ark-o v模型,本文对我国1953~2005年的年度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数据进行了拟合,研

究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刻画了我国实际产出增长的周期性变化。根据分析我们发

现,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特征比较明显,并且经济增长周期模式和经

济周期性变化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M arkov模型状态转换经济周期

中图分类号F22410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Markov Switching Model

Abstract:Fo r the fir st time,this paper take a dummy v ar iable into the trad-i tional M arkov Sw itching M odel to depict the change of Chinese eco no mic cycle pat-tern and Regime-Sw itching mechanism1We resolve the pro blem that how to study Chinese business cy cles w ith the M arkov Sw itching model based on annual macr o-eco no mic data1Fitting the data of Chinese real GDP g row th from1953to2005w ith

our m odel,w e find that the m odel per fectly describes Chinese real GDP gr ow th?s

periodical mo vement1Chinese Business cycle pattern has chang ed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 rm1T he Reg im e-Sw itching m echanism also has chang ed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 ic Refor m1Asymm etry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cy cle is remarka-ble1Befor e the Chinese Econom ic Refo rm,the ex pansion period is longer than con-traction period but it is r eversed after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1

Key words:Markov M odel;Regime-sw itching;Business Cycle

一、问题的提出

对经济周期状态的识别和判断历来都是经济周期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在不断探索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早期研究周期行为有两种基本方法:第一

种方法用来研究固定持续时间的周期,主要有调和分析、谐波分析和谱分析;第二种方法则研究可变持续时间的周期,主要是NBER①发展的系列经验周期分析方法。最近发展起来的则是M arkov机制转换模型。相对以往的周期分析工具而言,M ar ko v机制转换模型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以往的周期分析工具识别或判断出来的周期具有对称性的特点。而在很多现实问题中,如宏观经济或金融变量中所体现的真实周期往往具有非对称性。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能够刻画实际经济周期中的这种非对称性;其次,以往的周期分析工具对周期的识别和判断是以绝对化的方式给出的,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对于周期状态的识别则是以概率分布的形式给出,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问题中,对经济周期状态以概率分布的形式来描述比绝对化方式的判断要来得科学和更合理一些;最后,以往的周期分析工具一般仅仅只能对周期进行识别和判断,缺乏相应的预测功能。Markov机制转换模型通过引入变量周期性变化的状态转移机制,不仅能对宏观经济或金融变量进行数据的拟合和预测,同时还能对周期状态进行识别、估计和预测,从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尽管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相对传统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如何将这一分析工具应用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却成为学术界的难题。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特征,有知名学者断言中国的年度经济数据根本不适合用来做M arkov模型。但是,通过引入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模式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传统M arkov机制转换模型进行修正,利用修正后的M ar ko v模型我们发现,在模型的统一框架内,该模型对改革前后我国实际产出增长的周期性变化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根据拟合结果识别出的我国宏观经济周期状态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实际走势非常吻合,并且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的许多内在性特征在拟合结果中也得到了反映。

二、文献回顾

尽管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在现阶段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是总体而言,利用这一模型进行的研究相对来说并不太多。国际上代表性的研究有:H amilton(1989)用两状态四阶滞后的M arko v模型研究了美国1953~1984年间季度实际产出增长的波动,很好地刻画了该时期美国经济波动中的非线性动态和非对称性;Rene Garcia和Pierre Perron(1996)用三状态两阶滞后的Markov模型研究了美国1961~1986年的真实利率,结果表明,事后真实利率的均值和方差有一定的随机性;Kim、Nelson和Startz(1997)用异方差的三状态Markov模型研究了1926~1986年间美国股市的月收益,结果显示该模型非常好地刻画了股市月收益的数据生成过程;Chung-Ming Kuan(2002)用两变量的M arkov模型研究了台湾的经济周期,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很好地识别台湾的真实经济周期,对经济周期性的增长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国内用Markov模型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有:谢赤和刘潭秋(2003)用两状态四阶滞后模型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过程,区分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过程的几种不同状态;赵留彦等(2005)用两状态四阶滞后模型考察了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通胀水平及其不确定性;刘金权、刘志刚和于冬(2005)采用Kim和Nelson提出的引入M 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我国1978年1季度~2004年3季度实际产出的波动性,结果显示我国实际产出中存在/牵拉效应0的产出上界,并且经济周期波动具有一定的非对称性;魏巍贤、

①NBER为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简称。

陈智文和王建军(2006)利用三状态两阶滞后的M arkov模型分析了世界油价的波动,结果显示该模型很好地刻画了世界油价的变化过程,且相对于其他线性模型而言,该模型在对油价的预测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上利用M arko v模型所做的研究涉及宏观经济问题的文献相对较少,而且已有的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是季度数据。特别是对于我国经济周期的研究而言,尚没有人使用年度数据进行研究。

对我国的实际状况而言,利用季度数据来研究经济周期,一方面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值得怀疑,我国并没有建国以来完整的季度数据(我国从1994年才开始统计季度数据);另一方面,季度数据涉及的时段较短,不能完整地反映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总体特征。

另外,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与传统的M arkov模型假设存在差距。在所研究问题的整个时间跨度内,传统的M arkov机制转换模型中状态变量的设定是与时间无关的,即研究期间内,各状态下变量的条件均值和波动性是不变的,而且刻画状态间转移机制的一阶Markov过程也是一致的。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明显不同的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模式(刘树成,2000);另一方面,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周期状态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异,改革前扩张长度较短,改革后扩张长度延长(刘树成, 1996)。这就意味着改革前状态变量变化遵循的一阶M arkov过程和改革后状态变量变化遵循的一阶M arko v过程是不同的,而且各状态下变量的条件均值和波动性发生了改变。因此,运用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周期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我国经济周期变化中的这两方面的特性,在模型的设定中对这两方面的特性加以反映。

基于以上分析,在引入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模式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传统Markov机制转换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本文首次使用年度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数据,运用修正后的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来研究我国经济周期。

三、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11数据

本文使用1952~2005年的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度实际产出数据,算出1953~2005年的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共计53个样本数据。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如图1。

21模型的设定

本部分首先介绍传统的M ar ko v机制转换模型,然后通过引入虚拟变量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建立新的模型。

(1)传统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介绍。在模型的设定中我们需要首先确定模型的阶数和状态数。对于模型阶数的判断我们采用通常的做法,即对原始的时间序列做线性自回归模型,找出最优的滞后阶数作为模型的阶数。通过线性自回归模型,我们发现四阶的滞后是最恰当的。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总是呈现出扩张和收缩性的交替变化,我们确定模型的状态数目为两个(扩张和收缩)。在模型的阶数和状态数确定后,实际产出增长率服从以下机制转换的自回归过程:

y t-L s

t =<1(y t-1-L s

t-1

)+<2(y t-2-L s

t-2

)+<3(y t-3-L s

t-3

)+<4(y t-4-L s

t-4

)+E t(1)

式中,y t表示t时期的实际产出增长率,S t表示不可观察的状态变量,其取值为0或1,S t=0表示经济处于扩张状态,S t=1表示经济处于收缩状态。L s

t

表示t时期当经济处于

图11953~2005年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图

注: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状态S t时y t的条件均值,E t为模型的随机扰动项。模型对S t的变动引入一阶的Markov概率转移机制,经济所处的状态之间的转换只与其前一期经济所处状态有关,即S t的取值只与S t-1有关,并且由S t-1到S t的转变是依据一定概率变化,即:

p r[S t=0|S t-1=0]=p00,p r[S t=1|S t-1=0]=p01

p r[S t=0|S t-1=1]=p10,p r[S t=1|S t-1=1]=p11

(2)

由于模型的阶数为四,所以对于状态的定义需要重新构造,记:

S*t=1#if#S t=0,S t-1=0,S t-2=0,S t-3=0,S t-4=0

S*t=2#if#S t=1,S t-1=0,S t-2=0,S t-3=0,S t-4=0

S*t=3#if#S t=0,S t-1=0,S t-2=0,S t-3=0,S t-4=1

S*t=4#if#S t=1,S t-1=0,S t-2=0,S t-3=0,S t-4=1

,,

(3)

共计32个新的状态变量,状态变量S*t仍然依据(2)服从一阶马尔可夫过程,记其转移概率矩阵为P。由方程(1)可得当S*t=1时,y t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为:

f(y t|S*t=1,y t-1;A)=1

2PR

ex p -[(y t-L0)-<1(y t-1-L0)-<2(y t-2-L0)-<3(y t-3-L0)-<4(y t-4-L0)]2

2R2

其中y t=(y t,y t-1,,,y0),A=(L0,L1,<1,<2,<3,<4,R,p00,p11)。类似地,可求得S*t=2,,,32时y t的条件概率密度。记:

,,0)c,w henS*t=1 ,,0)c,w henS*t=2 ,,

,,1)c,w henS*t=32

1,W t-1;A)

2,W t-1;A)

=32,W t-1;A)

(4)

向量N t (32@1)为基于t 期信息和总体参数形成的对S *t 的推断,其第j 个元素为p r

(S *t =j |W t ;A )。关于时期t 的最优推断和预测可通过下面两个方程的迭代求得:

N t |t =N t |t -1P G t

1c (N t |t -1P G t )

(5)N t +1|t =P #N t |

t (6)其中,P 表示两个向量的点乘,1c 表示各元素均为1的(32@1)的行向量,关于这两个迭代方程的详细推导过程见H am ilto n (1994)。全部样本y t 的对数似然函数为:

ll (A )=

E T t =1log f (y t |W t-1;A )(7)其中:

f (y t |W t-1;A )=

E 32i=1f (y t ,S *

t =i |W t-1;A )=E 32i=1f (y t |S *t =i,W t-1;A )p r (S *t =i |W t-1;A )=1c (N t|t-1P G t )

(8)

(2)引入虚拟变量后的M arko v 机制转换模型。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发展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改革前后经济周期的模式存在着差别(刘树成,2000),传统的Markov 机制转换模型并不能反映这种差别,所以在模型中我们引入一个虚拟变量l t 和一个新的状态转换概率矩阵P *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为:

y t -L s t -l t L *s t =<1(y t -1-L s t -1-l t L *s t )+<2(y t -2-L s t -2-l t L *s t

) +<3(y t -3-L s t -3-l t L *s t )+<4(y t -4-L s t -4-l t L *

s t )+E t +l t D t (9)模型的修正过程如下:l t 变量在1978年之前的取值为1,1978年及其后的变量取值为0。对于状态的定义仍用式(3),但在1978年以前其转换的概率依据式(2)变化,其概率转换矩阵为P ;在1978年之后,其转换的概率则依据新的一阶马尔可夫过程:

p r [S t =0|S t -1=0]=p 00*,p r [S t =1|S t -1=0]=p *01

p r [S t =0|S t -1=1]=p 10*,p r [S t =1|S t -1=1]=p *11

(10)这样就得到新的概率转换矩阵P *。关于时期t 的状态变量的概率分布的最优推断和预

测的迭代过程为:

N t |t =

N t |t -1P G t 1c (N t |t -1P G t )(11)N t +1|t =(P @l t +P

*@(1-l t ))N t |t (12)通过式(9),我们可以知道L s t +L *s t 表示1978年以前实际产出增长率在状态S t 下的条

件均值,模型的随机扰动项为E t +D t ;L s t

和E t 分别表示1978年及以后实际产出增长率在状态S t 下的条件均值和模型的随机扰动项。式(12)则刻画了经济周期模式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的转变,即1978年以前的经济发展中的扩张和收缩两状态之间的转换机制由概率转

换矩阵P描述,1978年及以后的经济扩张和收缩两状态之间的转换机制由概率转换矩阵P*描述。用于模型估计的对数似然函数仍同于式(7)和式(8)。

四、模型参数估计、解释及相关检验

11模型的参数估计及解释

将1953~2005年间的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数据和虚拟变量l t代入我们的模型,运用我们自己编写的SA S程序①,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模型估计,模型参数估计的结果见表1。

表1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参数参数估计值标准差T统计量

L0111126015011221202

L16181001819481311

<10143901267911639

<2-01467011771-21635

<3-010********-01285

<4-01222011501-11479

R E1157001291851379

P000139401578101682

P110162801518811211

L*00198851695901173

L*1-41758512776-01902

R D4173711709621771

P*000184901108871801

P*110179501118861689对数似然值-13919159--

首先,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之后,实际产出增长率在扩张状态下的条件均值(L0)为111126%,在紧缩状态下的条件均值(L1)为6181%,根据渐近分布其T统计量分别为221202和8131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根据模型的设定,改革开放前实际产出增长率在扩张状态下的条件均值为L0+L*0,紧缩状态下的条件均值为L1+L*1,其数值分别为121114%和21052%。说明在扩张状态下,改革前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条件均值高于改革后的条件均值,在紧缩状态下,则相反。R E表示模型中即式(10)中E t的标准差,其值为11570%,即模型对改革开放后数据的拟合残差的标准差,R E+R D表示模型对改革开放前实际产出增长率数据的拟合残差的标准差,其值为61307%。我们结合改革前后扩张和紧缩状态下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条件均值来进行分析。当实际产出处于紧缩状态下,改革之前其条件均值为21052%,其波动的标准差为61037%,一个标准差的波动区间为-31985%~ 81089%。改革之后,紧缩状态下实际产出的条件均值为6181%,其波动的标准差为11570%,一个标准差的波动区间为5124%~8138%。从改革前后紧缩状态下实际产出的条件均值的波动区间的差别上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前紧缩状态下实际产出增长率基本上是处于零增长或负增长,这体现出经济增长的古典型周期变化。改革后紧缩状态下实际产出增长率

①我们按照H am ilton(1994)的算法编写了S AS语言程序。

的波动区间位于零之上,体现出经济增长的增长型周期变化。

其次,模型中p00和p11分别表示改革前实际产出增长的状态从扩张到扩张和紧缩到紧缩之间的机制转换概率。从估计结果中我们看到:改革前,如果当期实际产出增长处于扩张状态,则下一期仍处于扩张状态的概率约为0139,扩张状态的平均持续期为1/(1-

p00)=1164年。如果当期实际产出增长处于紧缩状态,则下一期仍处于紧缩状态的概率约为0163,紧缩状态的平均持续期为1/(1-p11)=2170年。p*00和p*11表示改革后实际产出增长状态从扩张到扩张和紧缩到紧缩的机制转换概率,概率值分别为0185和018,扩张状态的平均持续期为1/(1-p*00)=617年,紧缩状态的平均持续期为1/(1-p*11)=5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经济增长扩张和紧缩的持续期比较短,紧缩状态的持续期比扩张的持续期长,并且扩张和紧缩状态下的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条件均值间的落差大,体现出改革前我国经济周期性变化呈现大起大落、频率高和波动幅度大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扩张和紧缩的持续期都增加,扩张的持续期长于紧缩的持续期,且扩张和紧缩状态间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条件均值落差变小,体现出改革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增长、波动减小的特点。

21周期模式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变迁的检验

通过对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分析,模型估计的参数体现出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模式和状态转换机制均发生了变化,说明我们模型的设定基本上是合理的。为了更近一步地检验这个结果,我们采用WALD检验法则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根据我们前面模型的设定可以知道,如果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和状态转换机制并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公式(10)中的参数应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H0:R(B)=p00-p*00

p11-p*11

L*0

L*1

R D

=0(13)

其中B表示模型即公式(10)中的所有待估参数。

C=9R(B)

9B c(14)

这里的C表示对约束条件即公式(13)对模型所有参数在估计结果点上的偏导数。根据WALD检验法则有:

W=R(B)c[CV^C c]-1R(B)~V2(5)(15)其中V^=Est1A sy1Var[b],即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协方差矩阵,卡方分布的自由度是由公式(13)中独立约束条件的个数决定的。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计算得WALD统计量为W=381630,其相应P值为218195@ 10-7,这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我们拒绝零假设,认为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模式和状态转换机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1周期状态的识别和分析

根据前面模型的介绍,在模型参数估计出来之后,我们可以将估计出来的参数代入公式

(11)和公式(12)进行迭代,从而求出各时期实际产出增长所处状态的平滑概率分布的估计结果,结果见图2。

图2实际产出增长率和实际产出扩张状态概率分布序列

图2中实线表示各年实际产出增长率,其对应的纵坐标为图中左边的坐标,虚线表示各年实际产出处于扩张状态的概率,其对应坐标为图中右边的纵坐标,图中横坐标为时间轴。在模型的设定中,我们已经将实际产出增长的状态定义为扩张和紧缩两种状态,对于每一时期来说,实际产出在该时期两种状态的概率之和为1。所以,实际产出增长处于紧缩状态的概率分布的序列图与扩张状态概率分布的序列图与图中中间横线呈对称关系,为了便于观察,图中没有画出实际产出增长处于紧缩状态的概率分布序列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改革之前(即1978年之前),虚线所代表的实际产出增长扩张状态概率起伏变化频率很高,而且在高位和低位的持续时间非常短,基本上是一年高一年低地交替变化,与我们前面对模型估计参数的分析结论是一致的。在改革之后,虚线在高位和低位的持续时间明显变长了,而且高低之间的分隔也更明显了。如果我们简单地以015的概率为分界点来划分,即如果某年实际产出增长处于扩张状态的概率大于015就认为该年实际产出增长状态为扩张,反之则为紧缩。从图中我们可以识别出在改革之后,1982~ 1985年、1987~1988年、1992~1997年和2003~2005年这四个时间段,我国实际产出增长应为扩张期,其余时间段则为紧缩期。我们简单地回顾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历程,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全面推广和国营工业企业全面整顿的开展促使了1982~1985年这一轮的扩张,相应地于1984年末经济出现/过热0,随后中央做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调整,经济/过热0于1986年得到缓解。1987年开始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革以及乡镇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得1986年得到一定缓解的经济/过热0又卷土重来并持续到1987年。1989年由于中央对前几年经济/过热0的调整措施使得整体经济进入紧缩期。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推动了对外开放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展开,又一次推动了我国经济进入一个相对较长的扩张期,并持续到1997年的经济软着陆。随后我国经济再次进入紧缩期并持续到2002年。从2003年开始,我国整体经济又开始进入扩张状态,并在经济学界引起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2004年关于整体经济是否/过热0的一次大讨论。从这段经

济发展历程来看,我们模型识别出来的实际产出增长的扩张和紧缩期与我国整体经济实际发展是相当吻合的。

总而言之,对各期经济增长状态平滑概率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模型识别历史和当前经济增长所处的状态,识别结果不仅可以运用于对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经济增长预测提供更多的信息。

五、总结

本文根据相关的经济增长周期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虚拟变量反映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的变迁。运用修改后的M arko v机制转换模型对我国1953~2005年的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数据进行拟合,并进行了相关的检验。

从拟合的结果中我们发现,我国实际产出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状态转换机制,即扩张和紧缩之间的相互转移。改革开放前扩张状态下的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条件均值为1211%,紧缩状态下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条件均值为211%,其波动率为613%。实际产出增长状态转移机制中,扩张状态到扩张状态的转移概率为0139,平均持续期为116年,紧缩到紧缩的转移概率为0163,平均持续期为217年。总体而言,改革前我国实际产出增长大起大落、变化频繁,非对称性明显且紧缩期长于扩张期,实际产出增长周期变化呈现古典型周期。改革开放后,扩张状态下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条件均值为1111%,紧缩状态下实际产出增长率的条件均值为618%,其波动率为116%。状态转移机制中,扩张到扩张的转移概率为0185,平均持续期为617年,紧缩到紧缩的转移概率为018,平均持续期为5年。总体上说,改革后我国实际产出增长的起伏波动显著下降,紧缩期和扩张期都明显加长,非对称性明显且扩张期长于紧缩期,实际产出增长周期性变化呈现出现代增长型周期。对于以上我国经济周期模式的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的变迁,我们运用WALD检验法则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证实了上述的改变和变迁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文中我们还对各年份的实际产出增长状态平滑概率分布进行了估计和分析。分析发现,周期状态平滑概率整体上很好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改革之后,模型所识别出的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和紧缩期,与我们所熟知的我国实际经济发展过程完全吻合。

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修正后的模型能够在统一框架内对改革前后我国实际产出增长的周期性变化进行很好的拟合,并且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的许多内在性特征也能在模型中得到反映。

参考文献

[1]H amilton,James D,A new A p p r oach to the Eco nomic A naly sis o f N onstatio nary T ime S er ies and the Business Cy cle,Econometr ica[J],19891

[2]James D1H amilt on,T ime ser ies analy sis[M],P rinceton U niv ersity Pr ess,19941

[3]Chang O Jin K im,Charles R N elson,State S p ace models w ith r egime sw itching[M],M I T pr ess, 19991

[4]Rence G arcia,P ieerr e Per ron,A n analy sis o f the r eal inter est r ate und er r egimes shif ts,T he Re-v iew o f Eco no mics and Statistics[J],1996111

[5]H su,S1O H,C1O M1Kuan,I dentif y ing T aiw an?s bus iness cy cles in1990s:A n ap p licatio n of the biv ar iate M ark ov sw itching model and Gibbs s amp ling(in Chinese),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Philos-o phy[J],2001,13,515~5401

[6]谢赤、刘潭秋:《人民币实际汇率中的马尔可夫转换行为》[J],《统计研究》2003年第9期。

[7]赵留彦等:《中国通货水平与通胀不确定性:马尔可夫域变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8]刘金全、刘志刚、于冬:《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与阶段性之间关联的非对称性研究》[J],《统计研究》2005年第8期。

[9]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0]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J],《经济研究》1996年第11期。

[11]魏巍贤、陈智文、王建军:《三状态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在世界油价波动分析中的应用》[J],《财经研究》2006年第6期。

(责任编辑:陈卫宾)

(上接第12页)

[22]Wo odfor d,M1,2003,I nterest and Pr ices:Found ations of a T heory o f M onetar y Po licy[M], Pr inceto n:P rinceton U niver sity Press1

[23]樊纲:《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1998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1999年展望》[J],《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24]高铁梅、刘玉红、王金明:《中国转轨时期物价波动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5]刘树成:《通货紧缩:既不能估计不足亦不可估计过重》[J],《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26]刘金全、谢卫东:《我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动态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27]谢平、沈炳熙:《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

[28]余永定:《打破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J],《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责任编辑:朱长虹)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不仅需要运用科学性、技术性高的方法,还应该遵循正确的原则;既要重视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又要考虑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对国内外因素及其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科学性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准确性,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稳的发展。 标签: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分析未来发展趋势 1 概述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决策和调控的决策。在实际分析和判断中,如果忽视了正确的原则可能造成宏观经济判断上的分歧,使得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准确的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政府部门经济调控的有效性。 2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情况 2.1 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一是我国经济顺利驶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航道;二是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中国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趋势。 另外,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向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内需潜力巨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或者调控时,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国民储蓄率较高,对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空间较大等。 2.2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首先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国通胀压力有增强的趋势不利于市场调控,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房价、物价持续上涨。另外地方债务风险、局部金融风险仍然存在并在积累,诸多中小型企业发展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出现一方面贷款宽松,一方面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给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3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未来趋势判断需要把握的问题 3.1 确定经济变量合理的参照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涉及到的宏观经济变量范围较广,往往需要正确的确定相关参照值,参照值可以是正常值、过去值或者目标值,往往需要根据实际的经济变量,以确定不同意义的参照值。就GDP增长率来讲,其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一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文案

目录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1) 基本分析 (1) 下篇:行业分析说明 (2) I 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分析 (2) 一、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简述 (2) 二、2003年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3) 三、2004年中国经济分析预测 (4) II 2003年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与分析 (10) 一、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 (10) 二、轻重工业发展分析 (10)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分析 (10) 四、机电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11) 五、能源生产分析 (11) 六、工业产品进出口分析 (12) III 2003年全年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及预测 (13) 一、全年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13) 二、生产资料效益分析 (16) 三、工业行业效益分析 (18)

IV 我国全年居民消费比较分析 (19) 一、居民消费价格简述 (19) 二、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三、分类别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分析 (21) V 我国前三季度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及分析 (24) 一、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24)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6) VI 2003年上半年三大景气指数走势及分析 (29) 一、国房景气指数 (29) 二、消费者景气指数 (32) VII 2003年宏观经济发展十大事件 (35)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基本分析 今年我国经济有望增长8.5%。据此测算,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根据有关改革方案,今年国家统计局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年末公布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数,而改在2004年1月中下旬公布。以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为基数匡算,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 2003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以及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来之不易。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高纪录。二季度,受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6.7%。通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到三季度,我国经济基本恢复到了非典疫情发生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9.1%。

IMF宏观经济模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 摘要:本文对国际基金组织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进行探讨。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四部门分析方法、CEGR 汇率评估方法、债务可持续性分析、全球经济模型(GEM)等具体内容。从中可以体现出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中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市场化的基本理念以及用数据说话、注重实际调查、强调国别经济的比较研究等特点。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可看到其经济分析中面临着经济问题的政治化、技术工具的科学性以及政策建议的及时性等方面的挑战。最后,我们得出一些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宏观经济,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一、引言 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了充分吸取战争的教训,避免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矛盾,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和货币金融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应运而生。作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起来的国际机构,基金组织已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全球金融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尽管基金组织受到了各种批评和改革的压力,但作为当前货币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机构,其领导地位仍然是其他机构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的研究方面,基金组织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竞争实力,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基金组织定期发布的经济预测以及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区域经济展望》、《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等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分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领域,目前基金组织已几乎成为了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的“摇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的中国经济分析团队中(摩根士坦利、高盛、德意志银行、瑞银、美洲银行、巴克莱、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香港金管局、美国经济研究局等)的主要研究人员都直接来自于基金组织。事实上,这些首席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导向。无庸质疑的是,他们的研究方法都充分吸收了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有关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基金组织的分析框架在现实中的成功。 二、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基金组织有一套完整的分析宏观经济的方法和数据库系统,其研究的成果直接体现在基金组织第四条款磋商、工作论文及其众多出版物之中。归纳起来,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宏观经济的四部门分析方法 在基金组织的分析框架中,整个宏观经济可以简单地分成四个部门:实体经济部门、对外部门、货币部门和财政部门(如图1)。宏观经济是不断变化的系统,各个变量相互影响,一个变量的变动可能引发其它一系列变量的变动。

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做出判断 在多重因素叠加的作用下,2012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呈现出加速性和逐步内生性等特点,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在现有政策框架和利益激励格局中,“稳增长”将演化为“扩投资”,“微调性”的政策调整将演化为“扩张性”的放松,地方政府将大幅度放大“扩投资”的刺激效应,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中国宏观经济将快速扭转2012 年1 —2 季度加速下滑的态势,并于 2 季度末出现触底反弹。但由于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深层次结构问题更为严峻等原因,这种反弹不会十分强劲并面临严重的不确定。2012年GDP 增速将呈现“前低后扬”运行态势。 2012年,政府主动把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的GDP增速为8.1%,创3年来新低。可以看出,中国将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产业结构,未来5—10年发展新兴能源产业,这与“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及的“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对于过去高耗能上市公司存在不好预期,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其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扬。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拉开序幕,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开始陷入了一种四面楚歌的困境,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为此,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而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虽然4万亿元的计划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影响,但造成的通货膨胀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滞涨,不利于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扬 自2011年末开始至今,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央行仍会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刺激流动性,不过下调幅度有限。就货币供应量而言,2008年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已然导致市场货币供应过剩,并进一步引发通货膨胀,可推断近期不会再度出台类似政策。因此,对于近期货币政策,投资者不宜过分乐观。 美国经济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百分比高达一半以上,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地区就是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对外出口国家的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需求也会大幅下降,因而势必影响到我国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了这一点。外国经济不景气,尤其影响了我国出口企业。由此,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价格的整体上扬 综上,未来几年,我们国家股市不具备整体上扬的条件。然而,我们应注意到,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及证券市场的稳定,是不会让证券价格进行大幅度的涨跌。同时,随着“十八大”这一里程碑的日益临近,最终将导致我国证券价格涨不了又不能跌,即在狭小空间振荡(2200点—2400点)。 意见建议:由于以上的若干陈述分析,笔者建议股市“中长线投资者”应该稍作休息,而“短线投资者”要活跃起来,因为未来几年很有可能会是“短线投资者”的“黄金时间”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分析 【摘要】2010年中国GDP预计可增长10.3%,复苏迹象明显.但在投资刺激和出口回归正常后,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可能难以继续保持之前两位数增长,预期增长9%左右.综合不同货币调整力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居民可分配收入变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依据预测和政策模拟的结果,本人对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国民收入支出结构,抑制通胀。 【关键词】宏观经济预测结构调整抑制通胀 【问题】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防通胀、稳增长”已成各方共识,与之相对应,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或成明年政策基调。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很可能不变,但通胀目标率或将被务实地上调到4%。有专家以为,相比之下,经济增长的目标容易达到,但通胀率能否控制在4%以内,还有一些不确定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意味着政策面在保增长、防通胀和结构调整之间的配置权重需要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在2010年初,有专家指出,既有的经济数据已经确认国民经济活动快速回到正常水平,经济温度相对发达经济体明显扩大,并认为美联储在中期内加息的概率微小,建议国内政策不能坐等美国的调整,国内外不同的经济周期要求中国刺激性的政策应提前加快退出。 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房地产部门出现明显过热迹象,鉴于中美政策的脱钩明显滞后于经济基本面的脱钩,有专家认为,2010年的物价上涨将不会在年中出现市场所预期的放缓,政策退出临着赶不上通胀形势发展的风险。 2010年4月份,政策当局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中央财政刺激的力度也有所收紧,经济过热迹象几近消失,有专家从5月份开始判断经济进入微型滞涨格局,并强调经济增长的下滑只是边际意义上,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不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相比之下,物价上涨是更值得关注的经济风险。 在美联储退出第二轮数量宽松政策前后,有专家认为,中国政策面非但不应该跟进国外同行的放松政策,反而面临更加有力收紧的必要,并强调指出,过去经济周期显示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来自通胀加速,当前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还有较大的空间。 那么,2011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国内的政策会如何调整?潜在的政策风险点是什么?有专家在这里尝试给出个人的预判。 2011年,外部经济环境有望有所改善。中国经济在增长方面,增长率可能由2010年的10%左右下降到一位数,到9%左右。这仍是相当理想的水平。在人口结构、资源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约束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有所下降,相应的目标增长率也应有所下调。中国的消费将迎来一个长时期的较快增长,投资增速会相应有所回落,而2011年的净出口增速预计也趋缓。总体来看,消费的增加不足以弥补投资和净出口的下降幅度,经济增速因此将有所下降,但在结构上,国民经济会更加平衡地增长。 在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2011年的通胀率可能在今年基础上进一步走高。由于2010年物价前低后高,2011年上半年的CPI翘尾因素影响较大,加之物价上涨的惯性因素,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将比较大。有专家预计,2011年通胀的外部环境也会有所恶化。今年下半年,综合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已经超过危机前的高位,金价也创下历史新高,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继续实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还会增加。另外,美国的通胀率将会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抬升,预计通货紧缩的风险得以解除,实体经济也会更有起色,这也会增加国内的通胀压力。2011年的通胀率有可能在4-5%之间。在中国的通胀史中,这是一个温和的通胀期。 在政策面,当前货币政策收紧、财政政策结构性调整的格局还将在2011年得以保持。已经物价在今年7月份后出现加速上涨后,近来政策面快速形成合力,出台了产业、货币金融、财政、行政等一揽子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由于物价上涨压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些政策会继续执行,以保持对物价的高压态势。与此同时,房地产领域的严厉调控政策也将会在明年继续。近几十年来的危机史一再证明,资产价格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爆发的主要策源地。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

摘要: 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在消 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在2012年9月出现“触底反弹”,并在十八大政治换届效应、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投资持续加码等因素的作用下,重返复苏的轨道。2012年前3季度回落超预期,而第4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 2013年将延续 2012年第 4季度复苏的势头,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解、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金融困局的缓和以及中期力量的释放,中国宏观经济将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2013年不仅是中国宏观经济完成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更是新政府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因此,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2012年中国 GDP增速将达到 8.0%,比 2011 年回落 1.3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 9时代,增速达到 9.3%,CPI出现反弹,达到 4.1%。 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认为,未来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强化中期定位的基础上保持相对宽松与积极的导向,应当在正确认识中国新时期的各种结构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的变化的基础上,超越

“新常态”悲观主义的定位,应当在收入分配、房地产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性改革,清楚“改革疲劳症”。 关键词:新复苏、新结构、新常态、中国宏观经济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主题一:GDP增速下降是新常态,但短期因素改善,增长质量提高 综合长期趋势和短期因素,虽然在2015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会继续下行,但周期性因素会有改善。两相抵消,2015年全年GDP增速相较2014年可能略有下降。美国已经退出量化宽松,2015年四季度很有可能开始加息,美元会保持强势,而人民币(6.2117, -0.0023, -0.04%)对美元大幅走弱的概率极小,因此2015年强势人民币会影响我国出口。但另一方面,强势美元伴随着国际上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因我国是能源和大宗商品进口的世界第一大国,我国经济从整体上来讲必然受益,表现在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增加、企业因成本降低而利润空间扩大、居民因在能源上面节省支出从而增加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方面,我们认为2015年实际的投资增速或能有一定反弹。最后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经历了2014年的较大幅度调整,基数已经降低,而过去几个月的放松限购、放松限贷和降息等措施会在2015年发酵。另外户籍和土地改革有望在2015年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有助于增加对大中型城市住房的需求。 主题二:低通胀引致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和无风险利率下行 由于强势美元,对我国未来几个季度的出口将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2015年人民币升值空间极为有限。考虑到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维持国内资本市场稳定和防止资本外逃等因素,尽管美元或许继续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低位徘徊,国内通缩风险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空间也很有限。国际油价有望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每桶70美元的低价。2015年我国没有通胀风险,通缩压力稍有显现。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维持在2.0%左右,生产者价格指数仍有下跌空间。不过2015年CPI通胀上限仍可能维持在3.5%。为给货币政策和价格改革留有足够的空间,我们认为政府没必要调低CPI通胀上限。目前我国融资利率还是太高,政府在2015年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调整货币政策。2015年广义货币增速目标或许由2014年的13%小幅下调至12%,但仍有很大可能维持13%的目标。我们预计人行会采取不对称的方式降息一次,一年期贷款和存款利率分别降0.4%和0.25%。降准幅度更大,我们预测在2015年底前人行降准三次共1.5个百分点。由于有其他备选工具,降准幅度和频率或许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我们认为人行在2015年会维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从而在低通胀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无风险利率。 主题三:地方债改革加速,股市复苏,风险溢价下降 新一届政府从2014年开始系统处理地方债问题,迈开了关键的两步。最新的改革方案将存量地方债整合到省一级政府,未来新增债务主要由省政府为主体发行债券来满足,其余由人民银行[微博]借道国开行来解决,应该说是结合我国实际的最佳选择。金融改革的另一艰巨任务是降低我国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降低企业杠杆和融资成本的关键是完善和发展我国的股权融资市场。从种种迹象来看,提振股市信心和加快股市融资发展已经成了新一届政府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2015年,我们预计政府会尽快推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放开对IPO的实质性审核,放宽对股票发行的盈利指标等要求,加快培育新三板、柜台市场等低层次的股权市场。同时政府也会加快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推进步伐。地方政府债务改革和股市发展能在2015年有效地缓解我国企业的融资困境。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能从央行[微博]直接获取,减少了挤出效应,给民间融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将地方政府债务整合到省一级政府则能大幅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同时也降低整个中国信贷市场的利率。股市的发展给企业提供了更为稳定和廉价的筹资渠道,而非像过去几年过度依赖短期高息的债务融资。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