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概要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徐州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

徐州城市规划区(既徐州都市区),是以主城为核心,以中心城及外围城镇为主体,以绿色生态空间相隔离,以便捷的交通相联系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地域包括徐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铜山县行政管辖范围及睢宁县双沟镇。总面积3126平方公里。

(四)、城市发展目标

按照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至2020年,基本实现把徐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其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徐州建成以工程机械、电子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化工、能源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现代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五)、城市性质和城市发展规模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旅游城市。

2020年,全市城镇总人口约1000万,城市化水平58%左右。

主城区城市人口2010年为156万,2020年为200万。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151.40平方公里,人均97.10平方米;2020年为180平方公里,人均90平方米。

(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2010年,总人口约95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6%;2020年,总人口约1000万,城市化水平58%左右。

以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为节点,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市域城镇空间总体上形成:“一个都市区、一条城镇发展轴和三条城镇联系通道的“K”字形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一个都市区指徐州市区和铜山县,城镇发展轴指徐连城镇聚合轴徐州段,城镇联系通道指徐丰、徐沛、徐睢城镇联系通道。

以徐州都市区为核心,构成徐州都市区、邳州市区、新沂市区、丰县城区、沛县城区、睢宁县城区六个中心城市发展区,形成徐州都市区——五县(市)城区——重点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结构。到2020年,全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65个小城镇(含徐州都市区内10个2.5万人左右的小城镇)。

(七)、徐州都市区规划

都市区城镇总规模及布局结构:2020年总人口约为3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00万。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铜山、利国、贾汪、大许、双沟、郑集为六个重点发展组团及柳新镇、青山泉镇、汴塘镇、大吴镇、茅村镇、大彭镇、汉王镇、三堡镇、棠张镇、张集镇十个镇适度发展的“众星拱月”的大都市空间结构。

都市区外围的五个重点组团及各个城镇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共同发挥中心城市的整体功能。铜山城区主要发展生活居住、公共服务以及高新技术、机械、食品和化工产业;利国主要发展采掘和冶金、机械加工、铸造业和旅游、贸易等产业;贾汪近期以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为主、远期以加工业为主,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外围组团;大许利用其交通和用地优势,主要承担由徐州市主城区扩散出的二、三类工业;双沟由观音机场、房村和双沟镇组成,是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航空产业及相关产业、科研服务产业等,同时利用观音机场发展物流产业;郑集重点发展粮食加工业和粮食市场,促进商业规模化,形成农、工、贸协调发展。

结合徐州周围山川形胜,通过设置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区,构建“两湖、两轴、三区、四楔、六山、八水”的生态格局框架。利用原有的农田、河流及山体的整治改造,在城市组团之间建设组团隔离绿地,通过形成植物群落立体结构,营造一个生态效益高、景观效果好的城市中心隔离带景观。

构建完善的城乡空间布局结构,整合村镇建设用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规划区内基本农田。

(八)、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1、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主城区建设用地以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为主,控制向西北发展,严格限制向西南发展。

2、功能结构

主城区采取以老城区中心和徐州新区中心为“双心”,分别承担城市商业中心和城市行政、商务中心的职能;利用自然山体、河流、林地等绿色空间和铁路为自然边界,布局金山桥片区、坝山片区、翟山片区、九里山片区、城东新区等五个片区。

老城区是全市的商业、金融和旅游中心区。

徐州新区是徐州市的行政、商务中心区。

金山桥片区是徐州市重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主要的工业区。

坝山片区主要以居住、教育科研为主的片区。

翟山片区主要以居住、教育科研为主的片区。

九里山片区是休闲旅游、居住、对外物资集散和工业的综合性片区。

城东新区是以发展规模工业、轻工业、出口加工业、仓储物流和居住的综合片区。

3、公共设施规划

市级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安排在徐州新区的大龙口水库东侧。

市级商业中心重点以老城区为主,老城区应结合旧城改造充实完善;在徐州新区建设市级商贸和金融中心,新区建设应按配套要求建设;同时在城东新区、金山桥片区、坝山片区、九里山片区各配置一处城市组团级的商业服务中心,作为城市中心的补充。

建立健全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三级文化设施。老城区的彭城广场周边和徐州新区规划建设徐州文化中心。

建设三大教育产业基地;重视继续再教育与成人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设施布局。

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使市区从现在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改变为二级。

以满足“全民健身计划”为目标,完善市、区级体育场馆的建设。

4、住宅建设规划

住宅建设原则应注重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贯彻新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相结合的方针,实行住宅小区化和小区规模化。新区的住宅建设要确保基础设施与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生活配套设施同步建设。

住区建设标准:以中档住宅为主,兼顾各种不同标准的住区建设,以满足不同居住需求,规划期末实现每户家庭拥有一套设施基本齐全、居住环境良好的住宅,人均居住用地面积26.80平方米以上。

5、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工业用地依托区位发展条件和优势,重点形成北部工业区、东部工业区和金山桥工业区,其他依托局部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发展少量的工业用地。

金山桥工业区:以金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发展机械、医药、高新技术加工制造业等,同时接受主城区工业企业的转移。

城北工业园:以现状九里区和鼓楼区工业为依托,形成综合性的工业基地。

城东工业园区:依托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发展以规模工业、轻工业、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区。

仓储用地主要依托交通优势,结合工业用地布局规划,形成相对集中的仓储区。

6、绿地系统规划

徐州主城区绿地系统应充分利用周边山川形胜,以主城区边缘的生态用地为绿环,以组团隔离绿地构成楔形绿地,作为沟通城区绿地与外围生态环境的重要廊道,以故黄河及其周边的奎河、丁万河、荆马河、房亭河等水系作为串联主城区绿地的生态网络,形成以山体为骨架、河流道路为网络、单位附属绿地为基础、公园广场为点缀,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乡—体化的绿地系统。

近期,绿化覆盖率达到33%、绿地率达到28%、人均公园绿地达到6平方米;远期,绿化覆盖率达到40%、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0平方米。

(九)、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徐州市是国家铁路重要枢纽。规划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线,并在徐州设站,建设陇海高速铁路线通道。规划建设徐沛铁路向北延伸与新兖线相连的铁路通道;建设徐州至济宁、枣庄和临沂的铁路通道。对陇海铁路和京沪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提高线路的运行速度和运输能力。

以国家公路运输主通道为基础,形成十字加放射高速公路网络,大力发展高等级公路网,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的城乡交通网络

徐州市到2020年规划形成“一个中心、两大通道、三片循环、四个出口”的水运格局。

徐州观音机场规划期内严格保护好机场净空及电磁环境,从严控制机场周边地区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建设,根据航空市场的发展需求,适时增加航线、航班。

规划保留鲁宁输油管线通过徐州市过境。规划徐州市使用我国西部“西气东输”天然气资源。

2、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老城区以老城保护、云龙风景名胜区保护为主,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交通方式;老城区与主城区各片区之间建立快速公共客运系统和快速道路系统;加强交通设施建设,采用“交通设施发展为先导”策略,促进城市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建设与城市布局形态相协调的道路网络;在老城区向东、东南跨越铁路、河湖和山体的交通薄弱截面,提高现有通道道路等级,增加通道,以支持城市向东、东南发展的战略。

(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要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气息、提升城市艺术品位、体现历史与未来的共融,把徐州建设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南北交融的文化氛围、高品质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

1、保护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继承和发扬历史文脉,保护名城特色,保护及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应注重区域整体风貌的保持与延续,以及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生活环境的整治;对个体建筑的保护应依据保护等级、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要求,在

保护范围内改建建筑物或者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应当符合有关规定,不得破坏原有环境风貌。

2、保护的主要内容

独具特色的两汉文化与战争文化,城叠城与众多珍贵墓葬构成的丰富的地下文物埋藏,群山环保、两河交汇与云龙湖山点缀的自然环境,构成徐州的特色和必须保护与发掘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前者着重保护好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文物保护单位52处,传统历史城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户部山历史街区与云龙山历史街区。后者着重继承和发扬优秀健康的地方传统文化、曲艺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徐州传统庙会、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

3、保护措施

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法律和法规,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按城市紫线规划。严格依法管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实施时,应尽快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关规划,具体落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要求,进一步确定环境协调区范围,制定对范围内建筑物的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体量、体形、色彩等具体要求。研究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相关政策。

(十一)、主城区旅游发展规划

将徐州市建设成为以两汉文化、战争文化及云龙山水风光旅游资源为主体的,发展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多元文化聚合型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在规划期内开发四大旅游区,建成两大旅游服务基地和集散中心。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地域组合特征,规划东、南、北三个不同特色的旅游区,同时结合新区开发建设中心商务旅游区。在发展策略上,首先发展完善北部、南部旅游区,对东部旅游区,有限度地进行开发建设。

规划建成二个旅游接待基地和集散中心,即:云龙湖旅游基地和城东旅游基地。

(十二)、主城区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强化老城区传统商业中心职能,形成兼有旅游、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型街区。

老城区以淮海路为东西向主轴,以南北向中山路、西二环路和复兴路为次轴,形成“鱼骨状”商业街区,节点位置形成徐州老城区的三大商业中心;在临近云龙湖北侧建立旅游商务中心。

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应着力于老城区整体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活力的增强。结合外迁污染工业和改造棚户危旧房区,提高老城区旅游娱乐、商业金融类用地比例,增强老城区发展活力;增加公共绿地,适当减少居住用地,疏解老城区人口,改善城市环境,重点建设两处市级公园和两条绿化带。调整路网布局,疏导内外交通,增加道路面积。

老城区更新改造必须保护老城区原有特色和两汉文化特征,保护历史风貌,保护以户部山传统民居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革命旧址与特色建筑。

(十三)、环境保护规划

根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云龙风景名胜区、大洞山风景区、马陵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空气质量近、远期均应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徐州市区和铜山县除一类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均应达到二级标准。

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丁万河、房亭河、徐洪河、云龙湖保持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III类水质标准;奎河、故黄河(市区段)、三八河等达到IV类水质标准,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内无劣于V类的水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确保地下水体不受污染

(十四)、环卫工程规划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垃圾收集容器化达100%,全面实行袋装化收集,对居民生活垃圾逐步实行分类收集;垃圾、粪便清运机械化程度达到100%,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达到80%;城市粪便纳入城市污水系统,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公厕总数达到国家标准,水冲化率达到100%,一、二类公厕达到100%。

人均日产垃圾量规划为1.0公斤,垃圾综合处理厂厂址确定在规划区西部的雁群,垃圾处理工艺近期采用卫生填埋法,远期采用焚烧方式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并考虑余热发电。

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和最终处置,由环卫部门统一管理。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采取“谁生产,谁负责清运”的原则,没有运力的可委托环卫部门有偿代运。特种垃圾(如医院垃圾等有毒有害垃圾)必须单独收集、清运和处理。

(十五)、市政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010年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400升/人·日,用水量62.4万立方米/日;2020年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450升/人·日,用水量90万立方米/日。

地下水:压缩中心老城区开采规模,今后主要开发张集水源地岩溶水,铜山新区开发三堡镇、汉王镇的岩溶水,并对主城区附近的新河矿、东北郊瓦庄矿井水进行综合利用。

地表水:城市地面水厂从微山湖和骆马湖取水,自备水源从京杭大运河、徐洪河取水。

2020年,主城区共有10座水厂,总供水规模为92万立方米/日。其中地下水厂8座,供水规模32万立方米/日;地面水厂2座,供水规模60万立方米/日。

主城区供水干管沿主要街道布置,全部连接成环,并覆盖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和农村,实现区域统一供水。

2、排水工程规划

老城区采用截流式雨污合流制,新区采用雨污分流制。

2010年,主城区及铜山新区污水量合计为53万吨/日,2020年为81万吨/日。

主城区划分为5个排水分区,共设6座污水处理厂。

主城区雨水分别汇入奎河、故黄河和大运河,形成三大排水系统。根据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布置雨水管网,部分地势低洼地区规划采用抬高室外地坪自排或建造泵站强排解决。

3、电力工程规划

电源:徐州电厂、彭城电厂、诧城电厂、贾汪电厂在现状基础上根据江苏省电力产业布局调整以大代小、进行产业升级。

规划在徐州西北部郑集附近新建500KV郑集变,形成郑集变—任庄变—三堡变—郑集变的500KV高压环网。规划在邳州炮车镇新建500KV炮车变。

规划区共设220KV变电站15个,其中扩建、新建12个,预留用地2公顷/座。

规划区共设110KV变电站44个,预留用地5500㎡—10000㎡/座。

4、通信工程规划

主城区、五大组团的电话主线普及率:2010年分别为55—58%和50—52%,2020年分别为64—68%和60—62%。移动电话普及率,2010年达到70%,2020年达到80%。

规划在金山桥预留用地50亩建设新邮件处理中心。在新区规划建设邮件转运中心处。另在铜山新区,也规划建设邮件转运中心处。

规划建设广电综合中心大厦一处,集新闻、节目播出、有线网络、传输中心和行政办公为一体。

5、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天然气分输站设在邳州;市区天然气门站布置在金山桥。主城区布置二座天然气储配站,各设3只1万M3高压球罐(1.0MPa),占地3万M2。一处设在城东天然气门站附近,另一处设在城徐州新区组团连霍高速公路南。

2010年,气化率98%,燃气用户69.55万户;2020年,气化率99%,燃气用户99万户。

6、供热工程规划

2010年,主城区热负荷预测为2300—2400t/h,2020年为4880—4950t/h。

主城区规划热电厂12个,南区、东南区、西区、北区、万寨(九里山北)、铜山、华美、坝山、徐州新区、城东各1个,金山桥2个。

近期,部分热电厂联网运行,远期,老城区十一个供热分区全部联网。

7、防洪工程规划

流域洪水:南四湖湖西大堤、郑集河南堤,2010年按照防御1957年型洪水治理,2020年维持不变。

故黄河2010年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2020年维持不变。云龙湖水库大坝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标准,2000年一遇校核。山洪:2010年,山洪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2020年维持不变。排涝标准:市区骨干排水河道的排水标准,2010年为20年一遇标准,2020年维持不变。

8、防灾减灾规划

人防规划:规划建成市及区两级指挥通信工程和人防专业队工程、医疗救护工程、人员掩蔽工程和物资储备工程,形成现代化地下防护体系。达到战时留城人口人均人防工程1㎡的目标。

消防规划:适应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对消防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大城市消防安全保障体系。预防、遏制重大火灾,龙其是群死群伤恶性

火灾事故,不断提高城市全社会防御、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十六)、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主要是对城市近期内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具体安排,为实现城市远期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1、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

以现状徐州老城区、金山桥片区和铜山新区为基础,逐步向东南和东部方向发展,启动徐州新区建设,并以此形成组团发展的雏形,促进城市生长。控制新增土地供应,防止土地超前开发;合理编制土地出让年度计划,建立土地储备制度;规范国有土地交易市场,加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管理。近期以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156万人为目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1.4平方公里以内。

2、近期建设用地位置与范围

近期成片建设用地41.09平方公里,包括徐州新区12.42 平方公里,金山桥开发区7.75平方公里,矿大科技园片4.68平方公里,九里工业区片2.37平方公里,九里区片2.59平方公里,坝山片3.15平方公里,马场湖片1.45平方公里、城东新区4.23平方公里。

3、近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尽快编制云龙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划定明确的风景名胜区范围线及核心景区范围线,理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内土地权属关系,严格保护景区用地,依法管理。对户部山历史街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措施,对不同类型建筑开展有针对性地改造,编制户部山保护利用规划。开展风景名胜区及规划区内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的调查和鉴定。

4、城市外围组团近期建设重点

加强对城市外围组团发展的引导,特别是贾汪近期以老矿为主中心,夏桥、新工区为副中心,向东、向南发展,形成南北相连,东西相接,三片联为一体的贾汪城区。重点抓好贾汪的产业结构调整,新建工业园区、海景工业区和扩建贾汪电厂,促进贾汪从资源型向加工型经济发展,提高贾汪综合发展的经济活力,改善城镇居住和设施条件。

(十七)、规划实施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提高现代化大都市管理水平,发挥城市规划的导向作用。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城市总体一经批准,应及时编制或调整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并加强重要地区、重要路段城市设计。

3.继续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发挥政府实施规划的积极性;加强规划法制建设,提高规划的法律地位,强调依法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体系。

4.拓展公众参与规划的渠道,实行政务公开,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整治。

5.研究完善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促进规划的有序实施。

2019-2020年整理徐州市城市总体计划(含计划总图)汇编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 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 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 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 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 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 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 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 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 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 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 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 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 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 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 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 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 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调查商洛市商业综合体发展

调查商洛市商业综合体发展 商洛晨光国际购物中心:距离“商洛万达广场”有多远? 【引言】 站在商洛市北侧金凤山风景区,能俯瞰商洛市区全貌。丹江从城市中央流过,经过综合治理的丹江河,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江滨大道、丹江公园绿色长廊与丹江河顺流而建,将商洛市分为南北两半。城市北侧是老城区,一些机关单位、民房等相互交错;南侧江滨大道两侧,均是近几年城市规划发展中整栋排列的建筑群,有商洛市新行政中心、体育中心、成片大面积的居民小区等。看到这些拔地而起的建造群,无不演绎着商洛市城区近几年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步伐。在商洛市江滨大道南侧、东环路与商鞅大道的交汇处,有一栋高六层,建筑面积达5万㎡呈扇形的对称建筑---晨光国际购物中心。该购物中心是商洛目前首席大型商业综合体,致力于打造商洛市最大的综合商业集聚地,晨光国际购物中心能否成功复制万达模式,让我们深入进行调研和了解。 商洛城市规模扩大拉动消费需求 “目前,由于经常参与一些重要商务会议等重要场合,我购买一身正装,包含品牌西服、衬衣、领带、西裤、皮鞋等,需要和爱人一起,几乎将商洛市几个商业街、品牌服饰专卖店都要跑一圈,累不说,关键是挑选不在一个地方,将大量时间浪费在路上,也耽误许多时间,很不方便”。说到这个现象,在商丹工业园区做节能材料的吴总露出无奈的表情。 陕西日报记者2011年11月7日在陕西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刚刚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获悉,到2015年商洛市商丹一体化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40万人,中心城区28万人,到2020年基本实现商丹一体化,中心城市人口将达到55万人。随着商洛市城市性质定位为秦岭腹地生态旅游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西安大都市圈的宜居养生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商丹一体化实施,商丹工业园区汇集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入驻,商洛作为经济后起城市,近几年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强劲,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城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稳步增长。由于经济发展快速,长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剧增明显,城镇居民收入提高较快,随着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逐年增加,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明显上升。但商洛市区目前商业结构显得延迟,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 城市新的商业“盲点”需要大型商业综合体来满足 来自江南小区的陈女士说:“目前丹江两岸汇集了这么多小区、有江南小区、惠民小区、威尼斯水城小区、江滨花园小区、晨光丹江一品小区、晨光丹江春晓小区等,但附近却没有一个综合性超市,连买菜也不方便,更不用说买其它生活消费品了”。这是目前商洛市丹南新区的真实写照,随着以上规模住宅小区的落成及大量常住人口聚集,该区域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常住人口数量飙升很快。通过调查资料显示,因城市框架较小,东西距离、南北距离都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现代...

各县区人民政府,商丹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事业机构: 《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1月28日 商洛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2—2017年) 根据《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初步奠定。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总产自2007年以来实现“四连丰”,2011年粮食总产59.8万吨,单产达191.3公斤。畜牧规模化生产占据主导,规模养殖率达46%,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1707个,适度规模养殖户4745户,肉、蛋人均占有量列全省第三、第一位。肉鸡出栏量占全省的1/2。特色产业增收作用日趋明显。核桃、板栗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商洛茶叶、烟叶、“五大商药”品质驰名全国,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3%。农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2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90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3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24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6个。新型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00家。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农业物质装备条件逐步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76.94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3.7%。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86元,增幅居全省第四位。首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商洛模式”、畜牧兽医资格认证“商洛模式”在全国推广。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一是“四化同步”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生产设施不断改进,新技术加速应用,农村人口大规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8年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业发展与规划试卷与答案94分

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业发展与规划》试题及答案 是非题 1. 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使人们工作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A对 B错 2. 人们能够积极地从事某方面的实践活动,是因为他们对这种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A对 B错 3. 职业兴趣测试测试是将个人兴趣与那些在某项工作中较成功的员工的兴趣进行比较。它是用于了解一个人的兴趣方向以及兴趣序列的一项测试。 A对 B错 4. 兴趣似乎在很长时期内是稳定的,并与某些领域的成功有关。但是兴趣不等于才能或能力。 A对 B错 5. 职业兴趣测试主要用于评议和职业的指导方面。 A对 B错 6. 在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一定要清楚和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决定了哪些因

素对你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A对 B错 7. 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A对 B错 8. 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 A对 B错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 A对 B错 10. 参照国际标准和方法,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首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 A对 B错 单选题 1. 职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个人一生中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占主导地位。 A兴趣 B能力 C知识 D机遇

2. ()是心理测试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表明一个人最感兴趣的并最可能从中得到满足的工作是什么。 A兴趣测试 B职业兴趣测试 C职业发展测试 D发展测试 3. 1927年,()编制完成了第一个正式的职业兴趣量表。这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 A库德 B坎波尔 C霍兰德 D斯朗特 4. 1968年()主持了对斯朗特职业兴趣量表的修订工作,增加了基本兴趣量表和一般职业主题。 A库德 B坎波尔 C霍兰德 D弗洛伊德 5. ()是由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且在统计上具有高相关的题目组成,因此,这种量表属于同质性量表。 A一般职业主题量表 B基本兴趣量表 C职业兴趣量表 D管理指标量表 6. 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个志就是(),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的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共商洛市委商洛市人民政府关于商洛突破发展的决定

中共商洛市委商洛市人民政府关于商洛突破发 展的决定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共商洛市委商洛市人民政府关于商洛突破发展的决定时间:2008-10-15 17:45: 来源:商洛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7月21日市委一届十次全会通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市上下形成实现突破发展的强大合力,奋力完成省委、省政府对商洛突破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特作如下决定。 一、统一认识,努力增强实现突破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于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决策,要求陕南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复线建设为突破口,尽快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热点地区。这是商洛摆脱经济滞后状况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为了推进陕南突破发展,今年3月底和7月初,省政府两任主要领导先后率领省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商洛调研,并主持召开了商洛突破发展座谈会,对我市实现突破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用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强力支撑商洛突破发展;突出发展药业、食品业、旅游业、矿业等几大产业;做到“发展的思想要突破,发展的产业要突出,发展的支撑要有力,发展的速度要加快,发展的变化要巨大”,这为我市进一步理清突破发展思路、明确突破发展重点、实现突破发展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市是秦岭的绿色“心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区、关中经济区的生态屏障、西安的“后花园”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三条高速公路和两条铁路复线将全面开工建设,使我市处于沟通大西北与东部经济联系的交通动脉大通道上,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的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矿产建材和劳务输出五个产业,实施重大富民强市项目的条件日臻成熟。更重要的是,目前全市上下出现了班子团结、社会稳定、人心思变、真抓实干的良好局面,商洛大地到处充满生机,充满希望,这些都为我们实施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突破发展的重点 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突破发展,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发展思路,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突破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按照“五个统筹”的原则,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 赤峰市松山区人民政府 2019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修编背景 (6) 第一节区域概况 (6)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8) 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结论 (9)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 第二章规划目标 (14)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14)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15)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6)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9)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21) 第四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26) 第一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6) 第二节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27) 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 (29) 第一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9)

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31) 第三节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32) 第四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 (34) 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与管制措施 (34) 第六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 (36) 第六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37) 第七章土地用途分区 (40) 第八章土地整治 (44) 第一节土地整治的目标 (44) 第二节土地整治具体措施 (47) 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9) 第十章规划调整完善实施措施 (51) 第一节法律保障措施 (51) 第二节行政保障措施 (51) 第三节经济保障措施 (52) 第四节社会保障措施 (52) 第五节技术保障措施 (53) 附表 (54)

前言 为保证松山区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进一步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土地利用实行严格用途管制,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赤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编制《松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面分析了松山区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制定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进行了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 一、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1、规划的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构建和谐社会为理念,对土地利用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强化土地的宏观调控,协调部门和产业间的用地矛盾,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对非农业用地由外延增量为主,转变为内涵挖潜为主,努力实现宏观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有计划的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促使土地资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01179285.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360docs.net/doc/701179285.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01179285.html,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01179285.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商洛市棚户区改造管理暂行办法

商洛市棚户区改造管理暂行办法 本办法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

商洛市棚户区改造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切实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中省关于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商洛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棚户区改造项目。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棚户区是指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房屋密度大、建筑质量差、使用年限久、安全隐患多、市政设施不完善、环境条件脏乱差的集中成片居住区域(包括国有土地上棚户区和集体土地上棚户区)。 本办法所称棚户区改造,是指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根据中心城市及各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棚户区进行综合改造的行为。 第四条市委、市政府成立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审定全市棚户区改造有关政策规定、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和中心城市改造项目规划,协调解决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棚改办)负责研究、拟定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文件,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棚户区改造中、长期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负责改造项目方案审核、计划下达、贷款申报和进度督查,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工作,牵头棚户区改造考核奖惩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五条各县区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县区棚改办具体负责本辖区内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市、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供水、供热、供电、供气、通讯等经营企业,应当配合、支持棚户区改造工作。 第六条棚户区改造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分级负责,依法征收、安置先行,配套建设、整片推进”的原则进行。 第七条棚户区改造项目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纳入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第二章规划管理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城市景观轴:城市的主要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商务博览、民俗表演、市民活动,都集中在这条轴线上。 滨河景观带:主要通过“软质景观”体现城市自然风貌,结合带状城市特色,利用“三河六岸”,形成十字轴自然景观游览带,串联永久性生态绿地。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包括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和水空间。城市视线走廊的控制: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在城郊公园—城市景观至高点之间,形成通透的视线走廊。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市区平均海拔2100米,气压低,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 西宁市既是进出高原和省内联系的必经之地,又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这里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境内多发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暴雨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水土流失严重。市区紧邻的南北山地区多次发生崩滑、泥石流灾害。山岳挟持盆地的特殊的地形塑造了“错位十字”的特殊城市结构。 通过对青海省的区域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总规”明确了西宁市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模式。通过对主要经济活动流向的研究,确定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格局。 为进行全面、准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总规”分析整个西宁盆地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规律。在立足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 特殊的地形条件使西宁在冬季的静风频率高达64%(1998年)。大气污染问题是西宁市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规”立足于区域发展的视角,与相关专业部门多次沟通,提出“建设西宁到张掖铁路,形成西宁市第二条外出铁路通道”的设想,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这条第二通道不仅大大提升了西宁的区域地位,也起到了加强了青海省的对外交通联系、完善欧亚大陆桥铁路通道功能的作用。 在本轮规划前,西宁市仅辖大通一县,出于明确区域城镇职能,提升西宁整体竞争力的考虑。“总规”建议将平安、互助作为西宁附属县整体考虑。 依据市域城镇分布特征,规划形成西宁市——总寨——鲁沙尔——甘河滩——多巴环状综合经济区。这种“大西宁”的结构有利于消除主城区“十”字结构的缺陷,加强城镇间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赤峰小新地控规工程说明-工程综合-0620资料

十二、市政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1. 现状概况 小新地片区现状用水主要由市政管网供给,向本区供水的水厂为第一水厂和九龙水厂。 第一水厂位于红山区西部的大三家村北,始建于1975年,2001年实施供水应急工程后,供水能力扩大到3.75万立方米/日。水厂占地面积70亩,处理工艺为消毒处理。第一水厂水源地位于锡伯河南岸的贾家营子,开采锡伯河河谷地下水。现有水源井9眼。 九龙水厂位于半支箭河与锡伯河交汇处西北角,建于2005年,设计供水能力为4.6万立方米/日,实际供水规模1.01万立方米/日,供水工艺消毒处理,水源为锡伯河河谷和半支箭河河谷地下水。九龙水厂管网独立运行,供水范围为新城区的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 市政供水管网已敷设至规划区东北部,在宝山路以东、学院北街以北已形成环枝结合的供水管网。 2. 需水量预测 规划参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和《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及相关标准规范,结合赤峰市现状用水水平,同时考虑本区的规划目标、建设标准,采用分类加和法进行需水量预测。 表1-1 最高日用水量计算表

预测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约5.7万立方米/日,时变化系数取1.5,则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990升/秒。 3.给水系统规划 根据《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区主要由市政给水管网供水,沿平双公路、宝山路、大阪路、西拉木伦大街、铁南大街敷设市政给水干管。近期主要由九龙水厂供水为主,通过宝山路和大板路供水管道供水。远期通过大板路、平双公路引入城北地表水厂水源,满足本规划区用水需求。 规划区供水管网成环状沿道路布置,一般沿道路东、南侧建设。 规划供水管网的建设随道路的建设和土地的开发建设同步进行。 采用生活、消防共用给水系统,室外消火栓沿道路布置,间距控制在120米以内。 考虑到消防的需要,规划最小市政供水管径为DN200毫米。 (二)排水工程规划 1.现状概况 规划区内骨干排水系统初步形成,沿大阪路、宝山路、平双公路敷设的排水干管也已建设完成,已建成1座排水泵站(2号排水泵站),位于西拉木伦大街以北、平双公路以西。 2.污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规划区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 (2)污水量预测 污水量按平均日用水量的85%计,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和未预见水量,不转化成污水,纳入雨水系统不作计量。 预测规划区平均日污水量为3.5万吨。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