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重章叠句

诗歌中重章叠句
诗歌中重章叠句

诗歌中的重章叠句

—重章叠唱情意悠长一、议题分析

重叠的章句,回旋反复地吟唱,是《诗经》中众多民歌的一大特色。它加强了诗的音乐感、节奏感,在一唱三叹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以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为议题,结合现代诗歌中重章叠句的运用,感受其魅力。

二、选文分析

选文是在八年级下册12课《诗经》二首学习的基础之上,拓展《诗经》中的《子衿》及3首现代诗歌李敖《只爱一点点》、汪国真《感谢》、《夜空中最亮的星》中重章叠句的运用。课内外结合,古诗与现代诗、歌词相结合。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诗歌具备了一定理解能力,能通过工具书、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品背景及内容。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小组合作质疑的基础下,总结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的结构特点,并尝试运用这种手法在课堂上创作。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掌握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表达效果,感悟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学习群文阅读篇目体会重章叠句在现代诗及现代文中的运用

4.学生尝试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品读表达效果

2、在写作中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群文阅读篇目:

(一)《关雎》《子衿》

(二)《只爱一点点》李敖

(三)《感谢》汪国真

(四)《夜空中最亮的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重叠的章句,回旋反复地吟唱,是《诗经》中众多民歌的一大特色。它加强了诗的音乐感、节奏感,在一唱三叹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抒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中的重章叠句。

齐读《群文阅读篇目》

二、通过朗读《诗经》中《关雎》,初步感知重章叠句(1)配乐朗诵,回顾诗歌的相关内容

(2)自读,找出诗歌中的语言特色

(3)跳读重章叠句,分析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学习重章叠句的定义与作用

四、总结、归纳

五、小组合作探究,自学群文阅读其余四篇,完成表格。

七、课堂小练笔

尝试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仿写或创作几句诗歌,课堂展示

八、结束语:希望每位同学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平常的写作中、学有所获,最后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觉醒、爱情的萌动。真正懂得美、懂得爱,获得幸福的人生。

板书设计:

结构特点

诗歌中的重章叠句

下两中学:赖祯艳

诗歌中重章叠句

诗歌中的重章叠句 —重章叠唱情意悠长一、议题分析 重叠的章句,回旋反复地吟唱,是《诗经》中众多民歌的一大特色。它加强了诗的音乐感、节奏感,在一唱三叹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以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为议题,结合现代诗歌中重章叠句的运用,感受其魅力。 二、选文分析 选文是在八年级下册12课《诗经》二首学习的基础之上,拓展《诗经》中的《子衿》及3首现代诗歌李敖《只爱一点点》、汪国真《感谢》、《夜空中最亮的星》中重章叠句的运用。课内外结合,古诗与现代诗、歌词相结合。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诗歌具备了一定理解能力,能通过工具书、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品背景及内容。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小组合作质疑的基础下,总结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的结构特点,并尝试运用这种手法在课堂上创作。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掌握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表达效果,感悟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学习群文阅读篇目体会重章叠句在现代诗及现代文中的运用 4.学生尝试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品读表达效果 2、在写作中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群文阅读篇目: (一)《关雎》《子衿》 (二)《只爱一点点》李敖 (三)《感谢》汪国真 (四)《夜空中最亮的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重叠的章句,回旋反复地吟唱,是《诗经》中众多民歌的一大特色。它加强了诗的音乐感、节奏感,在一唱三叹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抒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中的重章叠句。 齐读《群文阅读篇目》

教学随笔:“重章叠句”不重复

教学随笔 “重章叠句”不重复 重章叠句是《诗经》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也许有人认为《诗经》“重章叠句”中出现的所谓“重复字”只是字不同,意义都相近或相同。所以在课堂上只是按照课下注解简单解释为“某几个字”都是“某意思”,表示加深感情,如此而已。我认为如果真的就是同义而已呢么用一个字即可,何必要用多个字那么费事。既然用字不同,那么所表现的内容或情感应该是不尽相同的。这样才能深刻表达诗歌之美,古人智慧之高深。 我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一课时就同学生细致赏析诗中“重章叠句”重点字的不同含义,从中真切体会《诗经》之美。 在《关雎》一诗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三句诗中“流”“采”“芼”三字在课下注解中都解释为“捞取,挑选”之义,我经过查阅资料后认为之所以采用不同的字是因为姑娘采摘的是不同时期的荇菜,采来的荇菜有不同的用途,故用字才不同,可见《诗经》用字精准。 据我所查阅的资料所知:荇菜为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可入药。每年3~5月返青,5~10月开花并结果,9~10月果实成熟。青草期达240天,花果期长达150天左右。嫩茎可

食用,全草均可入药,有清热利尿,消肿解毒的功效。保存方法是晒干贮存。由此可见,采荇菜的时间长达6个多月。可以想象姑娘在春季采摘的是新鲜的嫩荇菜,这时荇菜细嫩,随水摇摆,而“流”字本就有随水摇摆的意思。荇菜没有铺满水面,捞取食用,味道鲜美;到了夏季,荇菜长势旺盛,铺满水面,“采”字本就还有茂盛众多之意。这时采回家,嫩的仍可食用,也可作为饲料喂鸡鸭,有药用价值的部分可以入药;到了秋季,荇菜开花结果,已经成熟,密密麻麻覆盖水面。而“芼”字本意为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这些野菜或水草在祭祀时用来覆盖牲体,故有“覆盖”之意。由此可见这是写成熟时期的荇菜,此时采摘可晒干入药。 这样分析可见,姑娘采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形态、不同用途的荇菜,用“流、采、芼”是有不同的深层含义,一概解释为“挑选,捞取”,岂不美感全无?采荇菜姑娘一年中勤劳不辍的劳动也会抹杀不少。 《蒹葭》一诗中的重章叠沓更多,我们也需细致分析一下。 诗中“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三句中的“苍苍、萋萋、采采”都是指植物茂盛众多的样子,可是侧重点不同。“苍苍”侧重于颜色为青白色;“萋萋”侧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说到“比、兴、赋”,就不得不说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为“赋、比、兴”。也就是说,“比、兴、赋”三种手法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下面就此简约谈谈这三种方法。 一、比 《诗经》里说:“譬喻叫比。”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按照现代修辞学观点,所谓比喻,就是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要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诗经·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几种。 1、明喻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一并出现,在它们之间加上“如”、“似”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喻词,构成“本体”+“喻词”+“喻

体”的格式。 例如,李贺《马诗·其五》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句子中,诗人将“沙”喻为“雪”,之间用了“如”字连接,把“月” 喻为“钩”,之间用“似”字连接。 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 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之间用“似”连接。 明喻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且这种关系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构成比喻的最主要的特征——不同事物间具有相似性。在古代诗歌中,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表现方法。 2、暗喻 暗喻又称隐喻。所谓暗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就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它们之间用“是”、“变成”、“成为”等喻词连接。暗喻比明喻表意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好似本体和喻体同为一体。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比喻中,诗人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来喻“汪伦送我情”。这样,就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又如,杜甫《漫兴》其七中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诗人以“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并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这样,不但突出了各自的特征,而且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

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 重章叠句运用的好,能让人赏心悦目,过目难忘。李敖有句豪言说,五百年内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三个“李敖”重叠在一起,富有韵味,可以说是重章叠 句运用的典范。不论在古代,现代,还是在外国诗歌中,重章叠句都有着广泛的运用,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苏阳的专辑《贤良》中有一首《凤凰》,“妹妹是牡丹啊花园里长,哥哥是那天上的凤凰,旋来旋去没有方向,吊死在那颗牡丹的树上。”四句歌词,配上苏阳带有极其落魄气质的嗓音反复吟唱,很悲凉,当时就听得我心都碎了。不断重复的形式,让人想到歌词中那只围绕着牡丹f飞来飞去找不到方向的凤凰,最后,我分不清那旋来旋去,旋去旋来的,究竟是音乐,是歌词,还是凤凰……只感到凤凰的痴情和悲伤在胸中不断回荡。 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苏阳《凤

凰》一曲,无疑是重章叠句这一手法成功运用的范例。 在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作品中,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而在《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举一个《诗经》中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 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 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 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参考译文:采了又采车前子, 采呀快去采了来。

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

《诗经》中的手法和孔子眼中的《诗经》 一、《诗经》中的手法与章法 1、赋比兴 传统定义:“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现代解释:赋就是铺陈叙述;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兴很多时候难以区分,因此一般笼统称为“比兴”。 示例: 赋——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比兴——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手法效果: 赋:铺陈直叙,淋漓尽致,加强语势,产生一气贯注的气势。比兴: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2、重章叠句

定义: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示例: 《采薇》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手法效果: 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情感的抒发在回旋中有递进,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突出主题。 3、叠字 举例:《氓》:泣涕涟涟;淇水汤汤;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采薇》:忧心烈烈;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效果:增加了音乐美。 强化描写,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强化抒情,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 二、孔子评《诗经》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统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精品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下全册古诗词精品习题及解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古诗词目录: 12.《诗经》两首 一、关雎 二、蒹葭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三、式微/《诗经》 四、子衿/《诗经》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24.唐诗二首 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卖炭翁/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十、送友人/李白 十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十二、卜算子?咏梅/陆游 一、★《关雎》 【原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主题思想】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起兴的句子是: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_3000字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_3000字 谈到议论文的结构思路,则必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套逻辑严谨的写作模式,但现实的问题是,面对今天崇尚创新、推重个性的一代学生,他们需要探究一些思维有个性、表达有突破的写作方式。这里介绍一种“回环叠唱法”,这类文章的特征是,当中写了几个各有光彩的片断,人事不同,而神韵相似,文章在各片段醒目之处,使用大致相同的一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迂回咏唱,反复渲染,既使全文紧紧联成一体,又能把浓烈的情韵传染给读者。 【例文】 境出南山

有一种境界,它游离于世俗标准之外;游离于金钱权位之外;游离于声色犬马之外。它仿佛飘渺不定,仿佛似有若无,甚至仿佛无关紧要。但是,它撑起了一个人的脊梁。 它,出于南山。 那位彭泽县令该是只愿呆在自己的南山之下了。当他决绝地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时,便开启了南山脚下的一方境界。

陶渊明穷困潦倒,甚至连沽酒的钱也囊中羞涩,只得寄望于友人的馈赠。可是,他不仅没有颓然消沉,反而自得其乐得很。因为他结庐的那个人境,没有车马之喧,只有日夕佳美的山气,只有相与返还的飞鸟,只有东篱边的那捧菊花,和那一抬头便慢慢显现的南山。 于是,那就足够了。 精神既已为之舒展,万钟于我又有何加焉? 然后,这方境界出乎南山,进了一个人的酒杯,摇曳生姿。

青莲本是可以在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呆下去的,可是他偏不,他偏偏要高力士为之脱靴,要贵妃为之捧砚。他不在乎天子之宫,固执地不上天子之船,固执地酒家眠。 于是他离开了,离开了那歌舞升平的皇宫大殿,那个物质极其丰富而精神极其匮乏的地方。 他仰天大笑甩门长扬,何等疏放!他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岂不正脱胎于陶潜所鄙夷的“五斗米”吗?

《重章叠句》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重章叠句手法的结构特点,并掌握其作用。 2.尝试从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赏析诗词。 课前预习: 熟读《关雎》《蒹葭》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以《关雎》为例,提取单句,填空双句,找结构特点。 单句以“雎鸠”“荇菜”起兴,引出歌咏对象“窈窕淑女”,反复吟咏。 双句从“左右流之”到“左右采之”再到“左右芼之”,这是采摘荇菜的动作,使一位文静美丽又勤劳的女子跃然纸上;从“寤寐求之”到“琴瑟友之”再到“钟鼓乐之”,这几个动词写出君子对淑女的感情是炽热的,内容层层递进,又增强节奏美感。 2.以《蒹葭》为例,提取每章中不同的字词,体会诗歌的意蕴。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层层推进,这是《诗经》的《国风》和《小雅》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苍苍”“萋萋”“采采”,使诗歌声情并茂。 3.重章叠句的作用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比较常见,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一唱三叹,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4.重章叠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章叠句这种古今三千年不变的手法现在也常常随处可见哦。不仅外国诗歌运用重章叠句,歌曲里也可以感受到其魅力。 苏阳一首《凤凰》,只有四句歌词:妹妹是牡丹啊花园里长,哥哥是那天上的凤凰,旋来旋去没有方向,吊死在那颗牡丹的树上。反复吟唱,悲凉的声音只感受到凤凰的痴情和悲伤在胸中不断回荡。 5.课后巩固 尝试从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赏析诗歌《木瓜》。同学们可以在班级Q群交流,也可以在线咨询老师,完成后请把作品发送到老师邮箱。 6.课程评价 老师会把作品整理好,放在Q群共享上,以便同学们互相评价。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标题:《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摘要:《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其中的比、兴手法随着《诗经》的广泛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历尽千百年时光的洗礼,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之中,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 关键字:《诗经》比兴含义诗经原文分析后继发展 正文: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那么关于比兴手法你知多少呢?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到:“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其大意是:《诗经》的内容深广,包含着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可是毛公给《诗经》作注,只注明某篇作品是用的“兴”法,难道不是因为通贯全书按照“风”、“雅”、“颂”来分类,而“赋”是直接铺陈手法前后相同,比喻也很明显,只有托物起兴比较隐晦吗?所以“比”,就是比附的意思;“兴”,就是起兴的意思。比附事理的,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来说明事物;因物起兴的,依靠含义微隐的事物来寄托情意。因为触物起情,所以起兴的手法得以成立;因为比附事理,所以比喻的手法得以产生。比喻就是怀着蓄积愤懑的感情来斥责,起兴就是用委婉的譬喻来寄托用意的意思。因为大概跟着时间推移情思的不同,所以诗人言志的手法有比喻和起兴这两种区分了。 因而我们可知,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又有西汉毛亨

重章叠句微课教学设计

重章叠句微课教学设计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重章叠句手法的结构特点,并掌握其作用。 2.尝试从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赏析诗词。 课前预习: 熟读《关雎》《蒹葭》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以《关雎》为例,提取单句,填空双句,找结构特点。 单句以“雎鸠”“荇菜”起兴,引出歌咏对象“窈窕淑女”,反复吟咏。 双句从“左右流之”到“左右采之”再到“左右芼之”,这是采摘荇菜的动作,使一位文静美丽又勤劳的女子跃然纸上;从“寤寐求之”到“琴瑟友之”再到“钟鼓乐之”,这几个动词写出君子对淑女的感情是炽热的,内容层层递进,又增强节奏美感。 2.以《蒹葭》为例,提取每章中不同的字词,体会诗歌的意蕴。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曦”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层层推进,这是《诗经》的《国风》和《小雅》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苍苍”“萋萋”“采采”,使诗歌声情并茂。 3.重章叠句的作用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比较常见,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一唱三叹,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4.重章叠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章叠句这种古今三千年不变的手法现在也常常随处可见哦。不仅外国诗歌运用重章叠句,歌曲里也可以感受到其魅力。 苏阳一首《凤凰》,只有四句歌词:妹妹是牡丹啊花园里长,哥哥是那天上的凤凰,旋来旋去没有方向,吊死在那颗牡丹的树上。反复吟唱,悲凉的声音只感受到凤凰的痴情和悲伤在胸中不断回荡。 5.课后巩固 尝试从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赏析诗歌《木瓜》。同学们可以在班级Q群交流,也可以在线咨询老师,完成后请把作品发送到老师邮箱。

《诗经》两首赏析选择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诗经》两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班级:姓名: 诗词目录: 12.《诗经》两首 一、关雎 二、蒹葭 一、★《关雎》 【习题】 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分析:D、“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是错误的。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分析:A、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分析:C、君子是对男子的美称;淑女是指善良、品德好的女子。“琴瑟、钟鼓”是指乐器。 4、对《关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编本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诗词目录: 12.《诗经》两首 一、关雎 二、蒹葭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三、式微/《诗经》 四、子衿/《诗经》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24.唐诗二首 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卖炭翁/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十、送友人/李白 十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十二、卜算子?咏梅/陆游 一、★《关雎》 【习题】 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分析:D、“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是错误的。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分析:A、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关雎》练习及答案

《关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原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习题】 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分析:D、“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是错误的。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分析:A、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重章叠唱式作文

重章叠唱式作文 所谓重章叠唱, 也叫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结构和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反复咏唱。这个“重叠手法”包括叠字,包括叠词、叠句甚至一段一段的重叠。段落的重叠称为叠章。将这种章法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常常体现为文章各个段落开头语句大致相同,各段长短大体一致,在整齐中有变化,于反复中抒心志,往往能取得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 我想握住你的手 握手,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礼仪。握手,让熟悉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慈祥的妈妈。是您,给了我享受阳光和雨露的生命。从十月怀胎到呱呱落地,您满怀兴奋、期待和不安走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无声的泪水浸透360个不眠的日子,那是您作为一个完整女人的幸福的眼泪,却也是您忍受了多少辛酸和痛苦的眼泪。当新生的生命在您的呵护下一天天地长大,您的生命却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无私的母爱化成了您的子女健康成长的甘甜乳汁,却也在您的额头深深地刻下了一条条岁月的皱痕。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那么,我最慈祥的妈妈,就让我紧紧地握着您的手,看那爬满老茧的手有过我多少成长的痕迹,心里面一次次地感受着您给予我的最伟大的爱,然后,我就可以忘却这一路上所有的泪水和伤痕,再一次静静地享受着阳光和雨露。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慈爱的爸爸。是您,给了我行走的力量和勇气。依稀记得,儿时刚学走路,每一次我摔倒了,您并不是立刻就拉我起来,而是在旁边一边安慰我别哭,一边鼓励我自己站起来。您说“男子汉,要自己学会走路,摔倒了,就要自己站起来。”虽然那时候我根本就不听不懂您那些话的意思。但是,当我真的自己站了起来以后,您那满面的笑容让我忘记了摔倒时的疼痛。并且在以后,每次摔倒以后,我都学会自己站了起来。都说“知子莫如父”,也许曾经年少的我并不是真的理解了父亲那些话,但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我也便开始懂得了父亲那些话虽然看似简单却又是多么的意味深长!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最可敬的老师。是你们,传授给了我宝贵的知识,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孩成长了一个懂事的年轻人。从教会我读懂书本上的每一个汉字、每一行句子,到让我读懂社会这本无字“天书”,多少个清晨和午夜,多少滴汗水和眼泪,多少份操劳和期待,从你们的青春到生命划上圆满句号的那一瞬间,始终延续着在那三尺讲台上。如果握手可以表达我对你们真切的感恩,请让我紧紧地握住你们的双手,就这样握一辈子。所有的感恩,但愿都能化成最本真的祝福,祝福老师一生平安。 握手,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 我想握住你的手 春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冬天最后一抹雪还在山头,你就在融化的雪水里开始发芽,不顾雪水残存的那一丝冰凉,不惧夜晚里寒风的怒吼。山头的雪走了,寒风失去了伙伴,也回到西伯利亚的老家去了。春天,雪水里孕育的春天,清新的露出你的笑脸,化作柳叶,吐出一丝丝绿;化作春风,吹醒一颗颗心;化作一缕缕阳光,催开热烈的花朵。桃红柳绿是春天,万紫千红是春天。孩子们在春天歌唱未来,农夫们在春天播种希望。 春天,我想握住你的手,向你倾诉生活的向往,握住你的手就像握住绿色和希望。春天嫣然一笑,希望在你的心里,春天在爱里。 春天,你奔向前方的脚步匆匆,风筝在蓝天下驾着祥云也难以追上你的笑容。 夏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春天留下绿色的种子,夏天用温暖的怀抱滋养着一棵棵柳树、一团团花朵、一池池春水。柳树的绿荫越来越浓了,给人以凉爽;花朵以最灿烂的笑容谢幕,一个个青果挂满树间;河里的鱼也大了,迎着朝阳翻滚着灵巧的身体。 太阳是夏天的主宰,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点燃一切的热情。学生辛勤的念着书,农夫在地里耕耘,工人在工厂凑响劳动交响曲。夏天实在太累了,倾盆的暴雨就是她流下的汗水。 夏天,我想握住你的手,祈求你给我永远的热情。夏天挥挥衣袖,夏天在汗水里,热情在灵魂里。 秋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重章叠句微课教学设计

重章叠句微课教学设计(总1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重章叠句手法的结构特点,并掌握其作用。 2.尝试从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赏析诗词。 课前预习: 熟读《关雎》《蒹葭》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以《关雎》为例,提取单句,填空双句,找结构特点。 单句以“雎鸠”“荇菜”起兴,引出歌咏对象“窈窕淑女”,反复吟咏。 双句从“左右流之”到“左右采之”再到“左右芼之”,这是采摘荇菜的动作,使一位文静美丽又勤劳的女子跃然纸上;从“寤寐求之”到“琴瑟友之”再到“钟鼓乐之”,这几个动词写出君子对淑女的感情是炽热的,内容层层递进,又增强节奏美感。 2.以《蒹葭》为例,提取每章中不同的字词,体会诗歌的意蕴。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层层推进,这是《诗经》的《国风》和《小雅》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苍苍”“萋萋”“采采”,使诗歌声情并茂。 3.重章叠句的作用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比较常见,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一唱三叹,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4.重章叠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章叠句这种古今三千年不变的手法现在也常常随处可见哦。不仅外国诗歌运用重章叠句,歌曲里也可以感受到其魅力。 苏阳一首《凤凰》,只有四句歌词:妹妹是牡丹啊花园里长,哥哥是那天上的凤凰,旋来旋去没有方向,吊死在那颗牡丹的树上。反复吟唱,悲凉的声音只感受到凤凰的痴情和悲伤在胸中不断回荡。 5.课后巩固 尝试从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赏析诗歌《木瓜》。同学们可以在班级Q群交流,也可以在线咨询老师,完成后请把作品发送到老师邮箱。 6.课程评价

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教师版

学习卷科目语文设计者张文娜高三年级班学生姓名 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一、学习目标 1、能够判断并区分几种常见表现手法 2、能够在诗歌中判断并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 二、方法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两个概念,经常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他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一)概念 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以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 2、表现手法 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二)区别与联系 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其他如比喻、对比、衬托、夸张、比兴等等也是如此。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整体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想象、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列锦(纯意象组合)、对写等。 注:列锦: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共同营造意境、渲染气氛的一种修辞手法。句中没有谓语成分,却能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多角度地描绘事物。分析时宜从景与情的关系入手。 对写:明明是主人公有所思念,却并不直接描述,而是通过想象、设想被思念者在思念主人公。以达到让思念加倍浓重的表达效果。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映衬、交织一起表达的情感。 虚景一般指想象之景: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现实的黑暗。 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景象,但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或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三、预习检测 (一)读下面的诗歌,判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 1、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碧绿的江水,羽白的鸟儿,青葱的山脉,鲜红的花朵,这些都是美丽的景色。诗人紧接下去,却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表现了内心的伤感。 2、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分析:对比(或反衬)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写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南续的感伤表现得相当动人。 3、浪淘沙(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分析: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析:采用对写手法。不正面书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而从侧面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曲折有致地表达了思亲情感。 5、《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彼此鸣。 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分析:以动衬静用“跳鱼”的“拨刺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6、《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写梦魂,不着自己现实处境一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分析:表面上看,这首词写的是往昔的繁华生活。但是实际上表达梦醒后其处境的无限凄凉。这是有力的反衬,梦境越繁华,就越反映现实的悲哀,对旧日繁华的眷恋就越重。 7、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主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分析:以新妇比自己,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12 《〈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点拨: 本题要求掌握《诗经》中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理解。 参考 答案: 《蒹葭》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主人公感情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白露为霜”写霜花遍地,“白露未晞”写霜露未干,“白露未已”写太阳升起而露珠尚未完全消散。这既表示时间的推移,也表现出主人公焦急的心情。“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写出芦苇的不同状态,含有凄清悲凉的意味。“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从道路的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表现主人公寻求意中人的艰难。“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写地点位置的变换,表示“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参考 答案: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水鸟比兴,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来比喻男子追求淑女,同时也由此兴起写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荇菜的流动不定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蒹葭》

一诗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均以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引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点拨: 本题要求掌握诗歌的艺术表达效果,我们要在分析全诗的意境的基础上去回答本题。参考 答案: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诗歌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通过诗中主人公不停地追寻伊人的过程,可以间接反映出伊人的美丽动人。 “伊人”虽音容体貌均无,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故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点拨: 本题要求在了解本课诗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背诵时,可以利用其“重复咏唱”的特点进行记忆。 参考 答案:

“重章叠句”——记叙文创新写作方法例谈

“重章叠句”——记叙文创新写作方法例谈 “重章叠句,回环复沓”是《诗经》重要的表现手法。经常在诗歌中使用,例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在后来的歌词作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聪明的作家在短篇小说创作中早已使用,而且效果很好。“重章叠句”好像和作文没有什么联系,因为平时我们只停留在鉴赏的阶段,把它当作诗歌鉴赏的一种技巧而已,而从未想过怎样把它运用在作文当中。其实,在记叙文写作当中,“重章叠句”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不妨我们实践一下。要点是设计好以下内容当中的一条: 类似的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发生; 类似的事件在不同的地点发生; 一个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相似表现……

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检验一个人的重要标准,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里;检验一件事的重要标准,是看事情在时间面前被证明的意义。当一切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立意有两个角度:1、检验一个人的重要标准,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里。“他把时间放在哪里”意思就是他在很长的时间里做了什么事,这件事如果意义越重大,那么这个人越可敬、越高尚。 立意: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记叙文) 2、检验一件事的重要标准,是看事情在时间面前被证明的意义。这件事是不是正确,要用时间来检验。有时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但结果是错的。有时权威认为是对的,但经过时间检验,但结果是错的。 立意:时间会证明一切(议论文) 教师示范: 与你相遇的黎明 茫茫人海里,你是沧海一粟,是一粒微尘,是那么渺小,渺小到无人注目。我与你相遇在这黎明,虽然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我默默注视了几年,你的形象在我心中永远高大。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日黎明,天上寒星点点。我背着书包,走在通往学校的马路上。马路上行人稀少,路灯发出淡黄的光。我哈着气,跺着脚,感觉身体快被冻僵了。偶尔只有几辆汽车闪着灯光快速驶过,这时我看见了你,你穿着一件肥大的羽绒服,戴着棉帽口罩,手中拿一把大扫帚,正在“刷刷”扫马路。马路上的塑料袋、果皮、树枝被你扫到一起,然后你用簸箕把它们铲起,倒到垃圾车了。汽车车灯的光影里,灰尘飞舞,但你做的依然是那么专注。身后扫过的马路,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