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1.表判断语气。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

何”“何也”“何为”或“如…何”“如之…何”等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

“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3.表反问语气。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

助词。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

乎”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何…为”相当于“何必…呢”。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苏武传》“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

“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庸…乎”相当于“哪里…呢”。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⑥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何…之有”相当于“有…呢”。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

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安…哉”相当于“哪里…呢”。

4.表感叹语气。常见的有“何其”“焉哉”等。

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焉哉”相当于“吧”。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何其”应用比较广泛,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相当于“是那样的…”,目前课文中未见此例。

5.表强调语气。常见的有“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

于“…罢了”。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周《逍遥游》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周《逍遥游》

④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二、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三、表示某种关联的固定句式。

这类固定句式相当于文言文中的关联词语,常常起到关联作用,只不过它们有的是虚词连用,只有在翻译时,才显出其作为关联词语的固定意义。

1.表并列关系。这类固定句式容易判断,跟现代汉语的表并列的关联词语相似,如“载…

载…”“且…且…”等,通常翻译为“一边…一边”或“又…又”等。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采薇》

2.表因果关系。常见有“所以”“是以”“是故”“以故”等。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③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是以”也就是“以是”,是一种宾语前置的用法,相当于“因此”。“以”表原因,“是”就是“这”。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是故”相当于“因此”。

⑦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故”相当于“因为这个原因”、“因此”。

3.表假设关系。常见“虽然”“然则”等。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苏洵《六国论》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可以视为“然”相当于“这样”,“则”相当于“那么”。

四、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1.“以为”。

“以为”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把…当做…”;二是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第一种用法。本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

也是第一种用法。

③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2.“于是”。

“于是”也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里的连词“于是”。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一种用法。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③“所以”。

“所以”通常也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的原因”,二是“是用来…的”或“…的凭借”。

第一种用法在上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第二种用法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只是“必修”1-5册没有涉及,就不再列序。

文言文常见句式

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

一、判断句

1 以助词“者、也”为标志。文言句子中有下面的格式,应作判断句考虑。

⑴“……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其中“者”表提顿,“也”表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⑵“……,……也。”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⑶“……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⑷“……者也。”句末连用“者也”,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2.以副词“乃、亦、即、皆、素”等为标志。

①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译作:我听说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该立为皇帝,应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②此亦妄人也已矣。(《孟子·离娄》)译作:这个人不过是个狂妄的人罢了。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记》)译作: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将项燕。

④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汉书·霍光传》)译作:霍光的儿子霍禹以及他哥哥的孙子霍云都是中郎将。

⑤且相如素贱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作:况且相如一向是地位低微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乃、亦、即、皆、素”只是副词,不是判断动词,它们只起帮助判断的作用。

3.以动词“是、为”作标志。

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用动词“为”表判断,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4.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等表否定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不是)兵不利。

②小惠未遍,民弗(是不会)从也。

另外,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词的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 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

下小了) “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令尹子兰……卒使上官

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例如:嫂蛇行匍伏。“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修饰动词“运”,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赵襄王郊迎甘罗。“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

②表示渐进。例如:.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例如:.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日”可当“往日”“从前”讲。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 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 (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例句: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译文:为什么做了四十年的天子,还不及卢家夫婿能长伴莫愁 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译文: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救燕国的忧患,又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3):何也”“何为”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里(怎么)……呢” 例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那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其如就死地何?”(《中山狼传》) 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3、“独……耶”、“独……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以……为”,“奚以……为” “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5、“何……之有” “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1、“……何如……”“……何若……” ……比……怎么样? 2、“孰与””“孰若” 和……相比,谁更…… 3、“孰若” 哪里比得上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 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3、“宁……耶”

哪里(怎么)……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何其” 何等、多么。 2、“直……耳” 只不过……罢了 五、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 与其……哪里比得上…… 2、“不……则“不……即” 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抑……, 是……,还是…………,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意者 是……还是……《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得无……乎” 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2、“无乃……与?”,“无乃……乎?” 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3、意者 大概,或许,恐怕。《墨子·公孟》:“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A 1.安…乎(哉、也…)? 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 3.得以 能够。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五》) 4.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 E 6.俄而 不久,一会儿。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聂小倩》) 7.而况 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 8.而已 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劝》) 9.不(否)…则… 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出师表》)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总结大全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 句式及解释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A 1.安…乎(哉、也…) 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 3.得以 能够。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五》) 4.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 E 6.俄而 不久,一会儿。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聂小倩》) 7.而况 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 8.而已 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劝》)

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

2012年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二)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以是)“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高中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 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 (句中戈U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 “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 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 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5.奈??何 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 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

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 (1)安……哉:难道……吗?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比及、及、洎…… :等到……的时候如:洎牧以谗诛(3)不亦……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曾不:连……都不如:曾不盈寸 (5)得无……乎:恐怕、莫非……吧如:得无异乎? (6)得无……乎(耶)、无乃……乎:表商榷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吧,不是……吗 如:师劳之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7)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惟手熟耳 (8)庸……乎、宁……乎、顾(独)……乎(邪、哉)、岂……乎(哉):全表反问,译为难 道……吗,哪里……呢,怎么……呢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独畏廉将军哉?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9)何……之有,何……焉为:“有何……”的倒装,“之”作提前标志,有什么……的呢 如:何陋之有?夫子何命焉为? (10)何哉、何也:为什么呢如:哉而此独以钟名,何? (11)何以:怎么、凭什么、用什么方法如:何以知之 (12)何(奚)为,:①为何,为什么,如: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②何(奚)……为:为 什么要……呢,怎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何(奚)以……为:反问语气,为什么要……呢、用……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14)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如:何其哀也 (15)何者、何则(表设问):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如: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 故也。 (16)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无例句版)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有什么……呢?” 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 定句式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重点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 . 2 3 (二) (三) (四) 1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 8 9 10 (七) 1 2 (八) 1 2 3 4 5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 7 8 下也 9 10 11 ( ( 1 ( 二、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 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 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 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 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 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 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文言文固定句式导学案

文言文固定句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中固定句式的作用和翻译格式。 2.结合语境,准确判定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 一、知识梳理 1.固定句式是指在古代汉语里除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之外,具有相对固定意思和翻译格式的句型。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固定句式,并准确翻译全句。 第一组:表示陈述的句型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3)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4)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5)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过秦论》) (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二组:表示疑问的句型 (9)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1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14)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15)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文言文固定句式能力检测 1.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其它三项意思不同的是() 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固定句式,并准确翻译全句。 (1)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3)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3.分析下列文言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6年高考山东卷)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2)(2009年高考四川卷)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3)(2015年高考浙江卷)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4)(2006年高考天津卷)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3分) (5)(2011年高考四川卷)(陈)给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