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理论的演变 史小宁

产权理论的演变 史小宁
产权理论的演变 史小宁

产权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述评

作者:史小宁

摘要:产权理论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产权理论的发展演变进行综述与评析,提出一些观点:第一,产权理论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完善的过程;第二,产权是法定主体对开放性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第三,超越公私范畴的产权理论能促进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第四,产权社会化要求利益分享?责任分担,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这些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改革?建立现代社会化产权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产权理论;财产;市场经济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产权理论在经济发展与运行中的作用,因为产权是进行市场化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误解,致使人们在所有制?产权问题上纠缠不清?尽管佩乔维奇在《马克思?产权学派和社会演变过程》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是第一位有产权思想的社会科学家?”但实际上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的主题是所有制理论,而非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西方制度学派和西方产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解?因此,理清产权理论的相关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具体经济运行的制度安排以及经济绩效的获得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

一、财产、产权的起源

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最早的财产观念是和食物的获得这种基本的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是和标志着人类发展各文化时期的各种发明和发现数目的增加以及社会制度的改善有着密切关系的?马克思认为,“财产最初无非意味着这样一种关系:人把他的生产的自然条件看做是属于他的?看做是自己的,看做是与他自身的存在一起产生的前提:把他们看做是他本身的自然前提,这种前提可以说仅仅是他身体的延伸?”[1]也就是说,财产只有通过生产本身才有意义?

法国学者保尔·拉法格则认为,在原始部落中,私人的或个人的所有最初以思想的形式出现,个人的财产采取物质的形式出现只限于野蛮人的贴身之物,或者说得确切些就是与他结合在一起的东西(穿在嘴唇上?耳朵上?鼻子上的装饰品或穿在身上的兽皮等)?那些最带有个人性的东西如武器?装饰品等,在集团成员之间这样迅速地由一手转给一手,因而无论如何不能认为是个人的所有品,而只能是社会的,属于全体成员的[2]?法国学者卢梭则认为,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唯有在财产权确立之后,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并且指出要认可对于某块土地的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第二,人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数量;第三,人们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一种空洞的仪式,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这就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所有权受到别人尊重的唯一标志[3]?

另外,关于财产权利的起源,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给人们构造了一个思想实验?他们假定一个只有人?土地?农业和军事技术但没有法院和政府的简化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以土地为生,同时拥有道德上的权利?但由于没有政府的存在,确定和保护这些权利是靠那些愿意并能够维护其财产的个人?家庭或家庭联盟来自我履行?因为,土地对于它的使用者一定具有超过维护土地的成本的价值,所以,保护财产的排他是值得的,但当时排他权是靠占

有者的武力而不是靠法律制度来履行?他们最后指出,在保护土地权利方面,能找出比武力更节省费用的机制,一个可能的机制就是建立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系统,组建一个用于承认和履行其产权的政府,每个人享有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安全[4]?还有一些学者(哈罗德·德姆塞茨)认为,财产权利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成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

我们知道,产权(财产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产权制度与产权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不断演进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它是与财产的起源?财产范围的扩展密切相关?财产观

念是人在社会关系中与生俱来的,起初并不带有浓郁的私有色彩,而在它成为一组权利,即对财产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的权利之前,仅仅是夹杂着原始朴素情感的一种观念,财产观念并未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即财产权利?因为,在美国法学家庞德看来,权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明社会中人们由相互之间的承诺而形成的“合理的预期”,是一种法律上得到承认和被划定界限的利益?在人类早期历史上,人们对财产的认识是非常简单的,财产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直接相关的物品,这是因为人类生存对物的依赖程度很大?伴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生活越来越多地摆脱了物的束缚和奴役,开始把财产定义为对价值的拥有而非对物的拥有,这样也就大大拓展了产权保护的范围?

二、对产权范畴的界定

产权即财产权利,是财产权(property rights)的泛称?由于人们研究侧重点和视角不同,对

它的内涵与外延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些学者认为产权必须依托在某种对象物上才能存在,它

对象的物就是财产;它并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它是由社会认可的行为的权利,界定人们在各种资源使用方面的地位和关系,是得到法律或其他社会规则承认的正式的制度安排[5]?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孤岛上的鲁宾逊,在星期五到来之前,对他所能及的各种物只是单纯的使用或利用,不存在什么产权?产权是人们围绕或通过财产(客体)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具有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收入分配功能,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6]?

可见,产权是个由非常复杂的整体而产生的概念?比如说一个人拥有一块土地,只有在他没有与别人缔结任何契约时才能说完全拥有这块土地,但如果他与别人有其他契约,允许别人在这块土地上种地并收获农作物,那么,他就不能说自己完全拥有这块土地的全部权利?一个人如果要买这块土地的话,就要调查清楚这块土地的产权是否完全为出卖人所拥有?可以看

出产权的概念是变化多端的?灵活的[7]?法国学者巴斯夏认为,产权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的一种关系,它的任务是为了人们的利益去不断扩大共同体的范围,进而引导所有的人从原始的平等,即穷困与愚昧的平等走向拥有福利和真理的最终的平等[8]?而美国学者加里·D.利贝卡普则认为产权是一些社会制度?这些制度划定了个人对于某些特定的财产所拥有的特权的范围,决定了经济系统中谁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并且界定了社会中财富的分配[9]?《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文版1992)给产权下的定义是:“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这个定义表明产权包括多种权利内容,它的实现需要借助政府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的道德规范等措施?

西方产权学派对产权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科斯认为,产权是人们由于财产的存在和使

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他说:“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对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10]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对科斯的产权定义,作了更加详细的说明:产权是由物的使用

引起的人们的行为关系?产权分配格局,具体规定了人们与物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个人与他人交往都必须遵守此规范,或者为违反这些规范而付出代价?这样,社会中盛行的产权制度,便可以界定为每个人利用稀缺资源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10]?阿尔钦把产权看做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使用资源的权利与规则?他指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德姆塞茨则从社会整体出发来考察产权关系,把个人产权跟外部性效应联结起来,在资源稀缺导致竞争性需求的背景下,以加拿大东部印第安人(猎人)出现土地所有权为例来揭示产权的功能?他还指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可以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帮助人们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诺斯认为,产权是人口增长压力引起的一种制度安排?满足人类需要的动植物比较充裕时,对这些资源设置产权的成本,将超过带来的收益,于是自然资源被当做部落公共财产使用?当人口持续增长,部落成员为了获得公共财产资源而展开激烈竞争时,资源就会变得日益稀缺,使取得财产的成本提高,收益减少?为此,有必要建立和行使产权,规范人们获取财产资源的行为?

可以看出,尽管经济学界对产权含义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产权是不同于对物的所有权的狭隘理解,而是法定主体对开放性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不管怎样分解?组合和转化形式,产权及其内在的各项权利,都只能在政策?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产权它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排他性的特点,需要社会制定行为规范来强制实施?产权的功能就在于它能够确定人们和经济组织在遵循行为规范的前提下运营财产,实现所有者以及利益相关者对财产未来收益和受损的合理预期,明确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和社会财产流转过程中谁给谁以补偿?

三、产权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与供给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准确界定的?稳定的财产所有权制度,不但保护了自由,而且为更高级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空间,并且最终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在于它使私有者具有强烈的提高财产的成本效用的动机,能够监督并防止经济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增进公众的福利,并且为解决稀缺问题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知识空间,鼓励个人以最有利于他人的形式开发并利用资源?

在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我们应该从财产的实际运用上来划分财产,因为无论公有制财产或私有制财产,都可分为公用和私用两种,都可以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私有财产对社会的功能和效果看,这些财产与公有制财产几乎没什么区别,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运行效率比公有制更高[11]?有些学者认为产权明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指出,没有产权,就没有交换关系和供求关系的出现,同时也就没有市场机制?也正是由于产权是一组主体明确?激励与约束相容并同交易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责权利关系,所以产权这种制度形式,对于分工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法权和制度基础[12]?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产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的全部活动都是以产权为基础并围绕产权来展开的?市场经济这种经久不衰不断攀升的循环往复就是基于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的安排[13]?

实际上,可以看出,深刻理解产权理论的内涵,把握具体经济运行的过程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合理界定产权,有利于克服资源稀缺对于我国经济发

展的制约,使各种资源要素在国家法律?政策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流动,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增进公众的福利,克服了“搭便车”(free-rider)行为和产权拥挤(congestion)现象?另外,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公有制?私有制孰优孰劣,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非固守某种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放,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也并非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比如,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有利于两权分离,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它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明确,并且它们都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产权历史演变的趋势

建立现代社会化产权制度是产权历史演变的趋势,它并不意味着所有权本身的衰落和约束的弱化,而恰恰意味着产权社会化的变革和意义的深化?何昌明等一些学者认为,在历史实践中,经济生活社会化的发展与封闭式财产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运动,首先导致了产权的开放性和社会化?产权社会化是通过资产的商品化逐步发展起来的?伴随着资产商品化这种最初形式借和贷的日益普遍和深化,从资产的有限期租借中发展出了永久性投资?于是资产的归属意义上的所有权与现实资产?资产的实际运营过程的分离固定化,原来集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于一体的封闭式所有权结构解体了,形成了以信托经营为内容?以契约关系为形式的开放性产权结构?在这一新的结构中越来越排斥按出资额多少?由出资多的人握有决策权的制度,而所有者则主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更换投资方向来制约和监督经营者,于是财产摆脱了排他性所有权的束缚,可以为社会支配和使用了,产权社会化了[14]?

林子力认为,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财产的社会化,必然要与财产或所有权(无论是私有还是公有)的封闭性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并不是财产的封闭性禁锢了生产社会化,而是生产社会化扫荡着财产的封闭性,其表现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经营职能与所有权的普遍分离以及与之伴随的财产的社会化?最后他深刻地指出,产权社会化是所有制理论的革命,产权社会化就是现代开放性?社会化的产权制度取代传统封闭式所有制的过程,它引起劳动的解放?导致包括产权市场在内的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制度的创新,即现代股份制的普遍发展,在宏观上政府调节社会经济功能的形成[15]?

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鲁滨逊生活方式在全社会的重演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人类生产方式开始从封闭的生产方式一步步走向开放化?社会化,一切作为生产的物的要素的财产要通过市场为全社会所用,大大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和国家的疆域?建立开放性的社会化产权,实现资本的社会运营,形成权力社会分解?利益社会分享和责任社会分担的市场机理,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微观层次的产权社会化和宏观层次的产权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它没有统一的目标,可以在不同地区和行业有所不同,这应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仅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同时它是人类走出传统封闭式财产权利的藩篱?承担责任?分享利益的一种社会化物质生活的实践形式?所有这些,标志着人类经济社会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法]保尔·拉法格.财产及其起源[M].王子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5.

[3]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

[4]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与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

[5] 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轨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6] 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9.

[7] 李兴耕,荣敬本,等.当代国外经济学家论市场经济[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8.

[8] [法]巴斯夏.经济和谐论[M].许明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9.

[9] [美]加里·D.利贝卡普.产权的缔约分析[M].陈宇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A].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3.

[11] 钟朋荣.私有财产的社会效益[N].人民日报(京)海外版,2003-04-05.

[12] 韩保江,李爱先.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人大复印资料),2004(1).

[13] 范恒山.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京),2003-11-18.

[14] 何昌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15] 林子力.社会主义经济论——论中国经济改革:第3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重商主义 15—17世纪西欧各国普遍推行的典型的保护贸易政策 1.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在欧洲国家普遍实行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以托马司?孟(Thomas. Mun)等为代表的重商主义。 早期的重商主义坚持货币差额论,晚期的重商主义坚持贸易差额论。 重商主义的合理性: 第一,看到了货币在商品经济中重要作用。 第二,贵金属是价值的代表。 第三,强调了鼓励出口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重商主义的三大缺陷: 第一,片面强调了出口会增加贵金属的流入的作用,忽视了在没有货币储存、国内商品供应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第二,错误地把贵金属直接等同于物质财富。 第三,割裂了进出口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自由贸易政策 18世纪中至19世纪末为适应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一种开放性的贸易政策。 1.19世纪自由贸易政策 19世纪,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英法等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迫切的希望打开世界市场。自由资本主义盛行,表现在贸易政策上,就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英国为例,法律方面,英国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谷物法》;关税方面,减少应税商品数目,降低关税税率;取消贸易垄断,下放贸易经营权,建立多边优惠贸易关系。奉行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 三、保护贸易政策 西方相对落后的工业国为避免国外竞争,实行的一系列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贸易措施。 保护幼稚工业论 保护幼稚工业论,是著名的李斯特提出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影响了19世纪的德国和美国,影响了20世纪的日本,使他们都能在保护主义的篱笆后面成长,强大之后又转而推行自由贸易。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修补与解释已经适用于现今的社会。 出现原因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等先进工业国打着亚当·斯密自由贸易大旗,杀气腾腾涌入德意志经济领域,强烈冲击着脆弱的民族工业。分崩离析中的德意志显得那么虚弱,无力与英法等国争锋于贸易战场。 但是德意志没有被亚当·斯密唬住。李斯特对此洞若观火:斯密提倡的自由贸易,反映的是英国作为先发国的利益;德国需要贸易保护,因为它处在后发的位置上。如果按部就班跟着走,只能永远为英国伐木或者牧羊,成为被掠夺的对象。 对此,他有一个精彩的比方:“当一个人已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上来。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

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

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 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这样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这是现代国际

贸易的基础。 【例题1·多选题】(2007、2008年)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E.外贸依存理论 [答疑编号9110901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BCD 【例题2·单选题】(2008年)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实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一)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一)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不过,产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注:参阅Tirole,J.,1988,The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Cambridge,MA:MITPress, pp.1~10。中译本参阅〔法〕J.泰勒尔着,张维迎校译,1997,《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p.1~20。)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也是基本一致的,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由阿宁德亚·森(AnindyaSen)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汇集了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森在导言中指出:“产业组织学(IO)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注:参见Sen,A.,1996,IntroductiontoIndustrialOrganization,1st]ed.,Delhi:OxfordUniv ersityPress。)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化进程: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 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为重商主义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天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相互需求理论。 (1)、重商主义理论(15世纪—17世纪)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1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社会财富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情势和国家富强的意味。外贸被称为是财富的源泉。 主要内容:1、1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积累财富2、货币是1国财富的根本3、获得财富的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4、国家的政策:“奖出限入”5、各国间的贸易是:“零和博弈” 重商主义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 货币差额论: (15世纪—16世纪中期) 直接控制货币活动,制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守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都保持顺差。 贸易差额论: (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 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额顺差的原则。

(2)、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 产生背景:1、实践背景: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手工业正向机械大工业过渡。英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突破重商主义奖出限入、反对金银外流等思想的束缚,进口原料,发展工业生产。2、理论背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 绝对优势理论观点概括: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一个国家都依照自己绝对有益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本钱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资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3)、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 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亚当·斯密:《国富论》;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劳动价值论。2、实践背景:19世纪早期,英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第1次工业革命时期。1815年英国政府为保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益,而严重地侵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基本概念:古典定义:1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本钱相对地比另外一国低。新古典解释:指1国以比另外一国低的机会本钱生产1种商品的能力。 (4)、要素天赋理论(20世纪) 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5)、里昂惕夫之谜(20世纪) 代表人物:瓦西里·里昂惕夫,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演变,了解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与研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幼稚工业保护论外贸乘数理论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1.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考虑因素 2.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执行方式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不同: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以 政府干预为主的重商主义的限入奖出政策到18世纪末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再到当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以后的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趋于复杂化,表现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融合的混合体,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自由贸易是主要倾向;70年代中期开始起,新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策呈现新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虽然自由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讲对各国都有利,但在现实中,绝对的自由贸

易从来就没 有真正实行过,只是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曾对国际贸易持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看,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为标志,英国进入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时期。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出口自己的工业品,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降低工资水平的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自己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发现,与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英国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英国经济逐步被美国、德国和法国超过,其自由贸易政策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现实中,多数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着力于本国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与发展,还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经济学家经常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作为例子。假定在飞机生产行业只有这两家公司,即该行业是寡头垄断,且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可坐500名乘客的大客机,而生产这种客机又具有规模经济。为了简化起见,假定两家企业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生产或不生产这种飞机。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一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随着历史的进程,管理的含义、内容、方式及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综观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演进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科学管理阶段(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这一阶段对科学管理作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有: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泰勒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着作《科学管理原则》,提出以计划、标准化、统一管理作为三条基本原则来管理生产,代替以往的经验法则,从而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人们称之为“泰勒制”,泰勒也被誉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由于“泰勒制”的推行,使美国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对世界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泰勒的追随者也对科学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亨利·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劳动报酬奖金制”等;弗兰克·吉尔布雷在建筑业中研究发展科学管理,在动作研究、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埃默森,着有《十二条效率原则》一书(1912),被称为“效率大师”。 2)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着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当中,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管理理论;①将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②提出了组织经营的14条原则;③提出了能力与管理层次对应的原则(法约尔法则);④提出了合理管理幅度的原则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同级下属可自行协商相关问题的法约尔跳板原则。此外,法约尔还提出了对管理者素质和知识的要求。法约尔所提出的上述管理的理论要素和原则,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很多方面直到今天仍然为管理工作者所采用。 3)组织管理之父——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创立了行政组织设计理论(又称古典组织理论),因而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式的“理论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着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 此外,詹姆士·穆尼在与赖利合着的《组织原则》一书中,提出“协调、等级、职能”三原则,并提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有突出贡献的英国着名管理专家林德尔·厄威尔,把泰勒、法约尔、穆尼等人的理论联系起来,系统化,并提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三职能和预测、协调、指挥三项指导原则。 科学管理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这是科学管理的最大缺陷。 30年代到6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这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此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科学管理思想阶段及其管理方法不注重人的因素常导致管理效果欠佳,这就促使管理学家们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行为科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_张红霞

[收稿日期]2008 09 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镇水资源保障研究 (06B J L036) [第一作者简介]张红霞(1973 ),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第24卷第6期2008年11月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Shandong Un i v ersity of Techno l o gy(Social Sc iences) V o.l 24,N o .6N ov .2008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 张红霞1 ,赵丽娜 2 (1.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49;2.解放军理工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00)[摘 要] 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创立、演进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论和要素禀赋论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成为创立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而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 新贸易理论 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已进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制度因素与空间因素研究的贸易理论相继涌现,反映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0040(2008)06 0005 06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18世纪,以亚当 斯密 1776年发表 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 为开端,至今已经历二百三十多年。二百多年来,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阶段,包括斯密提出的 绝对利益论 、李嘉图提出的 比较利益论 和赫克歇尔 俄林提出的 要素禀赋论 ,前后经历约二百年时间;第二阶段是二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发展阶段,二战后,着力于从某个侧面对国际贸易新现象进行解释的贸易理论纷纷问世,如产业内贸易论、人力资本论等,其中以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以兰开西特、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的 新贸易理论 研究为具代表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制度因素与空间因素研究的贸易理论相继涌现,反映了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一、传统贸易理论的创立与演进 传统贸易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研究遵循一系列古典假设,包括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充分就业、没有技术进步等,以投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分析框架,在研究产业间贸易 模式的形成原因以及贸易的福利分析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一)古典阶段的贸易理论 1.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Ada m Sm it h ,1776)首次提出绝对优势原理,并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被后人公认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先驱。斯密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主要是沿着分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报酬这两个分析思路展开,而当交易活动超出一国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会出现。国际贸易模式是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不是一种 零和游戏 ,而是一种 双赢博弈 ,从而科学地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 双赢 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指导思想。不足在于,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小部分贸易事实,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 5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绝对成本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 GATT WTO 二、简答题 1.简述二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2.简述H-O理论的主要内容。 3.GATT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的四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论述题 1.何谓自由贸易政策?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2.试述GATT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四、思考题 1.WTO面临哪些挑战?其前景如何?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绝对成本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方面,他提出了绝对成本论,亦称绝对利益论或绝对优势论。斯密认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因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夺取他国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或总协定,是在美国的策动下由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正式生效的关于调整缔约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 WTO——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简称世贸组织。它是根据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建立世纪贸易组织协定》于1995年1月1日建立,取代原关贸总协定,并按照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达成的最后文件所形成的一整套协定和协议的条款作为国际法律规则,对各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监督、管理和履行的正式国际经济组织。 二、简答题 1.战前,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一直较高,1938年初级产品比重达到59.2%,工业制成品占40.8%。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为满足制造业和人们的生活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料、燃料和食品等造成的。战后,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开始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造成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可再生的原材料的节约,并发明了以廉价原材料合成的复合材料,从而减少了资源缺乏的国家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2)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带来了制成品贸易的增加。(3)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各国消费中食品、低附加价值品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耐用消费品等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2.要素禀赋理论(也称H-O理论)认为,一国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换句话说,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资本充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工商1401 赵博文 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持有不同观点的各个学派不断涌起,形成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形势。由此,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不断出现,在交织碰撞中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体系。 二战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工业生产专业化和联合化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孤立、片面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为管理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动力。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辅助学科的发展又为管理理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曾经的管理理论迎来了转变的机遇。 现代管理理论的生父切斯特·巴纳德早在1938年就提出组织以协作系统方式运作。然而他的思想当时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巴纳德的思想引发了现代管理理论重视系统理论及其与组织关联性的风潮。研究者们认为,组织以开放式系统方式运作。组织与外界环境间处在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管理者必须有效管理系统各个部分。 早期的管理学家,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创新是值得赞扬的。但随着更多管理原则中的例外情况在实践中的出现,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原先的管理理论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是

以权变学派主张的因组织、员工所处环境不同,组织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的理论。在其不断地研究中,它们将组织规模、技术的常规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个体的差异作为影响管理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另一个理论就是由人工智能之父,赫伯特·西蒙,结合了社会系统学派理论,通过吸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学派理论及计算机科学理论所创立的决策理论。他提出要重视管理的决策职能,并提出人有限度理性行为命题和“令人满意决策”准则。倡导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不要寻求绝对最优方案,而要根据相应情况选择最满意的方案。可以说,这两种理论为主的新理论的补充,使现代管理理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经济、文化迎来了更迅猛发展。其中的信息技术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世界经济信息化、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加剧。由此,管理理论为了适应时代进步,又产生了更新的变化。如重视非理性主义倾向及企业文化的塑造、战略管理理论提出、企业再造理论出现,以及由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众多观点的提出,使企业管理更重视通过信息技术为媒介。由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由中下层管理者通过信息技术接收战略并针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重视企业对新经验、技术的学习,重视员工自身学习,从而使现代管理理论更好地融入企业现实发展中。而一直到今天,20世纪80年代后丰富发展的现代管理理论,还在影响着我们。 现代管理理论,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门管理的科学。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自中国加入WTO后,国际经济竞争逐渐激烈,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国家保护主义也呈现出新的形式。面对各国对中国企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攻击,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国际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相当严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中国不像亚洲“四小龙”,不能单向地直接向国际市场迈进,只能在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进军宽广的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不得不全面接受以WTO为中心而制订的一系列国际贸易制度、准则,尽管这些制度、准则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完全合理。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逐渐与WTO规则相适应的规范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2007年,中国在前几年加强进出口调控的基础上,继续对外贸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主要措施有: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降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以及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继续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体系,扩大了限制类和禁止类加工贸易商品目录;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率,加征或提高了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关税,降低了部分国内需要的资源性产品和涉及百姓生活的日用品的进口暂定税率;取消了包括钢材、钢坯、塑料原料及部分机械设备、装备、仪器在内的338个税目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同时,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针对国际竞争环境的越发激烈化,中国国际贸易在坎坷中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改革,逐渐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使得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不断趋于成熟,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国民福利的提升。在中国参与APEC运作及加入WTO 以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向自由化的贸易不断迈进,贸易政策措施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规范性。 1.在WTO体制下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国已是WTO成员,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WTO这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制,必须在WTO所确定的原则、规则下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说来,WTO中对贸易政策及贸易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规范提倡的是使贸易自由化逐渐进行。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开放贸易制度。(2)建立并维护贸易环境的公平性。(3)采取规范的、透明的贸易调节政策。(4)允许WTO贸易政策规则以外的经济事项发生。在实际贸易交往中,一些交易和贸易政策部分的与WTO原则相冲突相违背的情况发生也是可以包容的。这些政策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进口损害防御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幼稚工业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策等。在WTO贸易政策规则下,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主要体现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以及利用WTO‘的相关保护措施对国内市场、产业、企业进行适当的必要的保护。 2.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不相同,因而对他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时,必须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国的具体法律制度,而不能盲目地采用西方国家的政策策略。在本国行业遭遇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时,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时,中国应适时地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加强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因

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_池国华

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 池国华 吴晓巍 (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16025) 【摘要】 管理控制(M anagement Control)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管理者对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因此管理控制既是执行组织战略的一个系统,又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个系统。本文首先剖析了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指出随着企业环境的日益复杂,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支配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回顾了管理控制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的研究文献;最后总结了管理控制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所带来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对管理控制未来研究面临的挑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 环境变迁 理论演进 内部控制从组织内部的控制主体角度可分为董事会控制,管理者控制,员工控制,从而形成三个层级的内部控制:一是战略规划控制,即董事会对战略制定的控制;二是战略实施控制,即管理者对战略执行的控制;三是任务控制,即员工对作业的控制。管理控制从广义上讲应包含这三方面的控制;从狭义上讲主要指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张先治,2002)。我们这里将管理控制作狭义解释。因此,管理控制既是执行组织战略的一个系统,又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个系统。从内部控制的理论进展可以看出,管理控制作为管理者确保资源有效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组织系统,随着企业环境复杂程度和不确定性的增强,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主要都是从确保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角度强调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而忽略经营效果效率提高这一根本目标,从而忽略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评价和研究。 一、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不同的阶段。内部牵制思想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以前,这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财产安全,确保账目正确。这一阶段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内部管理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49年,AICPA首次正式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协调方法和措施,旨在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这就形成了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这一定义强调内部控制“制度”不局限于与会计与财务部门相关的控制方面,而且还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统计分析和内部审计等。但是由于审计人员认为该定义的含义过于宽泛,因此AICPA于1953年在其颁布的《审计程序说明》第19号,对内部控制定义做了正式修正,并将内部控制按其特点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部分,这种划分是为了规范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的范围,目的在于缩小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无论怎样,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正式将管理控制纳入其制度体系之中,管理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8年AICPA在其颁布的SAS55又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指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之所以提出内部控制结构,是因为人们发现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在实践中是相互联系、难以分割的。因此此时的内部控制融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于一体。 53

2019管理学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习题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判断题: 1.斯密认为,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都只有利己的动机,因此客观上社不存 在共同的利益。(× ) 2.欧文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是后期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 3.管理学上,管理过程之父是指亨利,法约尔。(√) 4.勒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5.泰勒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 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 √ ) 6.韦伯主张,组织内的人与人之间应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也就是职务系, 以保证其成员的一切行为都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理性准则。(√ ) 7.法约尔认为,企业不论大小,其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六种工作:技术性工作、 商业性工作、财务性工作、会计性工作、安全性工作、管理性工作。(√) 8.霍桑试验说明了“经济人”假设的正确性。(×) 9.高士气并非总能带来高生产率。(√) 10.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目标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的问题。 (√) 11.权变理论认为,虽然两种情景不能完全一样,但有可能类似,因此解决问题 的方法可以是相同的。(×) 二、单项选择: 1.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的是:( A )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学科理论 C.一般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2.传统的流水线生产对下列哪种情况最为适用? ( A ) A.生产技术较为稳定、品种较少、批量大的产品生产 B.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 C.技术简单、品种较多、批量较大的产品的生产 D.单件小批产品生产 3.泰勒是下列哪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 ( B ) A.管理萌芽阶段 B.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C.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D.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8.在管理学上,“组织理论之父”是指:( C ) A.法约尔 B.艾默森 C.韦伯 D.泰勒 4.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 A ) A.经济人 B.自我实现人 C.复杂人 D.社会人 5.法约尔的何种原则强调在组织中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建立关系明确的 映等级系列?( D ) A.分工原则 B.集中化原则 C.统一原则 D.等级链原则 6.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大要素不包括:( C )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7.“霍桑试验”直接为哪种学说做论证? ( A ) A.人际关系学说 B.决策理论学说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为重商主义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相互需求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15世纪17世纪)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社会财富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形式和国家富强的象征。外贸被称为是财富的源泉。 主要内容:1、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积累财富2、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3、获取财富的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4、国家的政策:奖出限入5、各国间的贸易是:零和博弈重商主义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 货币差额论:(15世纪16世纪中期) 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 贸易差额论:(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 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额顺差的原则。 (二)、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 产生背景:1、实践背景: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手工业正向机械大工业过渡。英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突破重商主义奖出限入、反对金银外流等思想的束缚,进口原料,发展工业生产。2、理论背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 绝对优势理论观点概括: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 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亚当·斯密:《国富论》;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劳动价值论。2、实践背景:19世纪初期,英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基本概念:古典定义: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地比另一国低。新古典解释:指一国以比另一国低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商品的能力。 (四)、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 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五)、里昂惕夫之谜(20世纪) 代表人物:瓦西里·里昂惕夫,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 背景: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引发了持续一代人的争论。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模型的检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六)、相互需求理论

2019管理学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习题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判断题 : 1.斯密认为,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都只有利己的动机,因此客观上社不存 在共同的利益。(× ) 2.欧文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是后期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 ) 3.管理学上,管理过程之父是指亨利,法约尔。(√ ) 4.勒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 5.泰勒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 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 √ ) 6.韦伯主张,组织内的人与人之间应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也就是职务系, 以保证其成员的一切行为都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理性准则。(√) 7.法约尔认为,企业不论大小,其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六种工作:技术性工作、 商业性工作、财务性工作、会计性工作、安全性工作、管理性工作。(√ ) 8.霍桑试验说明了“经济人”假设的正确性。(× ) 9.高士气并非总能带来高生产率。(√ ) 10.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目标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的问题。 (√ ) 11.权变理论认为,虽然两种情景不能完全一样,但有可能类似,因此解决问题 的方法可以是相同的。(× ) 二、单项选择 : 1.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的是:(A ) A. 科学管理理论 B C.一般管理理论 D .管理学科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2.传统的流水线生产对下列哪种情况最为适用? ( A ) A.生产技术较为稳定、品种较少、批量大的产品生产 B.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 C.技术简单、品种较多、批量较大的产品的生产 D.单件小批产品生产 3.泰勒是下列哪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 ( B ) A.管理萌芽阶段 B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C.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D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8.在管理学上,“组织理论之父”是指:(C ) A. 法约尔 B .艾默森 C .韦伯 D .泰勒 4.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 A ) A. 经济人 B .自我实现人 C .复杂人 D .社会人 5.法约尔的何种原则强调在组织中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建立关系明确的 映等级系列?( D ) A.分工原则 B .集中化原则 C .统一原则 D .等级链原则 6.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大要素不包括:( C ) A. 计划 B .组织 C .领导 D .控制 7.“霍桑试验”直接为哪种学说做论证? ( A ) A. 人际关系学说B.决策理论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