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有关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有关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International Fair)

L.密斯·范·德·罗设计,建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拆除。

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 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承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的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像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石灰石、缟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出华贵的气派。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是采用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围透划分空间的处理手法,使人进人展览空间之后,沿隔断布置所形成的参观路线不断前进,在行进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几个层次的空间。设计师在该馆在空间处理上,采用灵巧的划分空间的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无限的空间中包含着有限,以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导向,使整个空间的展示形式流畅、有节奏,让人们在不断变换的视觉构图中欣赏到全方位的空间。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之所以倍受瞩目,也由于其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巴塞罗那展览馆中的椅子,同样是密斯最精心设计的作品,靠背与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线,不仅造型简洁漂亮,而且坐起来特别舒适。密斯对于工艺的重视,常常使他对每一件东西都要计算到最后一毫米。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重建这个对建筑界有深刻影响的展览馆,馆内的布置,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无论从空中俯瞰还是在地面观赏,无论你站在原地凝神注视还是变换角度快速浏览,西班牙

海滨城市巴塞罗那总是带给你一种独特而新鲜愉快的享受。

看看吧!那被蓝色海洋环抱着的绿色城市,被五彩花坛簇拥着的白色建筑,无不展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雄伟壮观的神圣家族教堂,闻名遐迩的礼塞奥歌剧院,气度恢弘的体育场,新颖别致的奥运村,无不巧妙不露痕迹地融合着古老与现代。浏览巴塞罗那,我常常会对所处的时代产生怀疑,看人们衣着打扮是当代,看周围环境是古代;也会对城市环境感到疑惑,是乡村?却不见牛羊农舍。是都市?却时常呈现一派田园风光。巴塞罗那完好地保留了古代建筑物和都市格局,把现代化的“硬件”出神入化地揉进其中,使城市古今合璧相得益彰。我相信凡是去过巴塞罗那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也许这种朦朦胧胧非同寻常的感觉可以从时间上归于古代与现代相反相成,从空间上归于人类与自然水乳交融。

巴塞罗那为什么如此美丽且颇具特色?作为古老与现代的国际大都市,巴塞罗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恪守自己的理念和信条—和谐发展保持特色。巴塞罗那不仅是西班牙最大的港口,也是欧洲及地中海地区著名的海港和商埠,恰似一颗明珠镶嵌在伊比利亚半岛。黄金土地黄金海岸,城市寸土如金。然而巴塞罗那却没有盲目出卖土地开发建设,还曾阻挡了来自世界各地房地产及形形色色的开发商投资者。城市不能塞满钢筋水泥砖头瓦块,巴塞罗那把黄金土地让给了自然,大自然带着清纯的气息涌进城市。一片片草坪,一排排树木,一座座花园使古城焕发着生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筹办第二十五届奥运会时,巴塞罗那在犹太山建立了一座当时世界一流的大型现代化体育馆。设计初期,巴塞罗那首先考虑怎样与地中海沿岸自然风貌及城市整体和谐相融,而不是怎样在全世界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绝不做因一时而毁一世的蠢事。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看看这座外貌酷似加泰罗尼亚山丘的圣乔尔笛体育场,你一定会发出由衷地感叹:它真是巴塞罗那不可分割再自然不过的组成部分。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其地位相当于我国的上海和美国的纽约。然而它却远不似人们想像的那样繁华热闹。不论在市区何处,你都会感受到温馨清雅的氛围。市区看不到目前国内城市中常见的作为“发展”和“现代化”标志的高楼大厦和层层叠叠的立交桥。真的,市区没有一座立交桥,除古老的大教堂外,没有一座超高建筑,即使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奥运村也是如此。显然巴塞罗那并不认为那样就算“发展”和进入“现代化社会”,而古老历史及古今融汇是巴塞罗那的灵魂和无价瑰宝,巴塞罗那决不会毁掉最有价值的东西。

巴塞罗那具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古城区里留下了无数古老建筑。徜徉在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中如同沿着时空隧道逆向而行,文化、历史、人类早年活动痕迹历历在目。对它们巴塞罗那不曾毁灭,不曾复制,也没有镶金镀银粉饰刷新。即使在申办和举办奥运会的“关键时期”,巴塞罗那仍让它们裸露断砖残瓦,保留斑驳陆离,展示古老沧桑。那不是丑陋,无需覆盖遮挡,那是本色,最有展示价值的本色。巴塞罗那真聪明!正是如此,人们有机会与古城作零距离亲密接触,在此不知多少人抚古颂今百感交集,多少人叹观止矣为之倾倒。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文化古城。这里曾留下巴塞罗那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伟大艺术家建筑家毕加索、高迪、达利、米罗和塔皮埃斯,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等一代宗师的足迹。他们给巴塞罗那套上了耀眼的光环,带来了莫大的荣耀。遍布城市的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古建筑、纪念碑、旧居建筑及街头雕塑无不为巴塞罗那涂上浓重的人文特色。在巴塞罗那人们随时可以领略大师的风采,追踪伟人的足迹,缅怀他们对人类社会和世界的贡献。即使在

2010上海世博会_德国馆展馆方案

展馆前的小广场?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和谐都市》方案 主题思想 在上海的德国馆内,联邦德国将以一个多面的、富有创意的民族形象,以追求创新、面向未来的国家风貌出现,同时它也非常珍视保护文化根基和维护传统文化。未来城市的特色应当既和谐且又各具千秋,避免千篇一律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德国城市是多姿多彩与各具特色的汇聚,才构成了它独有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力。因此,一定要保持城市发展的多样化,同时也不可放弃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联邦德国要实现德国城市风貌的这种独特性与个性化,而且要持久地、令人信服地保持它。响应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德国带给世博会的主题是: 和谐都市—一座在更新与保留、创新与传统、城市化与自然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工作与休闲、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争取平衡、求得和谐的城市。这一主题思想在德国馆里随处可见。“和谐”与“都市”这两个词的组合,恰好紧扣着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德国馆的建筑设计 城区生活领域自然景区 和谐都市 和谐都市的主题构思也在其建筑设计中得到了体现。一座理想城市的标志是多样化与密集化均衡的融合。一座城市又是各个不同时代的历史积淀,它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不同生活区间,每个社区都对其周围环境以及生存于其间的人有着一定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它们各自特有的氛围。 工业变革后,经济发展的趋向从生产转向了服务。这使得很多城市中的大片工业领地回归于公众的手中,它们被改建为美丽的公园或者居民住宅区。这使得自然空间和自然景园得以重新进驻城区。历史上曾使得城区与田园风景区两极分化的发展,在现代欧洲城市建筑中重又被市民所关注,两者并举,而且渐渐地交融为市容的一体。 要追寻持久地和有效地利用能源的生活方案。这种意识的觉醒,引发了注重使自然的空间合流于城区建设,并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已得到了体现。德国馆的建筑被设计得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机体,一座可漫步其间的、三维空间体的雕塑。它将德国城市生活或者田园风景的多姿多彩再现其间。 设计方案草图?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抄袭与否始末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始末:寻找“中国红” 2010-04-20 15:44:00来源: 北京日报 有人说,它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借喻国之重器、鼎盛中华;有人说,它像古时论两称斤的斗,取意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还有人说,它像古人头上的冠帽,故此得名“东方之冠”。而且,既有评论说它雄浑威仪,体现了国家气度,也有观点认为,它太过庄严,有损亲和。 但不管人们如何议论,这座层叠出挑的红色倒锥形建筑已然耸立在上海浦江东岸,古朴大气,静静地期待着绽放的一刻。 在设计者看来,它不仅仅是上海世博园里的中国馆,也不仅仅是一座能引来世人关注的建筑。它更像一个在国家重大建筑上发言、亮相的机会,是中国建筑界的一次集体展示。在西方建筑师独领风骚的今天,这样的机会尤为难得、尤为可贵。 中国建筑师的机会 站在上海浦东世博集团大楼(现为世博局办公楼)楼顶,朝黄浦江方向望去,何镜堂心里很不平静。 天气晴好,视野极佳,何镜堂能够清楚地看到浦江两岸、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有两块空地,一大一小,隔江相望。根据国家已经批复的建设规划,那里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地。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对纵揽两岸的园区规划赞赏不已,他深信,这片总面积达到5.28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足以让建筑设计师们大展拳脚。 不过,兴奋之余,何镜堂也有一丝忧虑。规划区内,平整土地才刚开始,大片的老厂房、居民楼尚未拆除,十几辆推土机在高低不平的荒头滩地上往来奔忙。当时已是2007年4月,距上海世博会召开仅剩下三年多的时间,规划面积如此之大,能否如期完工?跟建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何镜堂,确实有点犯嘀咕。而眼下,最要紧的是赶紧拿出中国馆的设计方案。年近七旬的何镜堂就是为此从广州赶到了上海,与近百位国内同行一起,参加由建设部、世博集团和中国建设学会三方举办的中国馆设计招标会。 时任世博集团世博项目部副总经理的施建培对那段忙忙碌碌的岁月记忆犹新。“我们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前期规划,初步确定了一轴(世博轴)四馆(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作为永久性建筑。到2006年底,中国馆的各项规划指标

2010世博会中国馆介绍中英文对照

2010世博会中国馆介绍中英文对照 The China Pavilion represents the Chinese presence in Expo 2010. China Pavilion is located at the projecting area near the main entrance of Pudong Site, within Zone B of the Enclosed Area. It comprises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Chinese Provinces Pavilion and Pavilion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中国馆是代表中国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展览场馆,位于浦东世博园区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世博会规划园区中围栏区的B片区,由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 The contour design of China Pavilio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riental Crown”, to express the spirit and dis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Rising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is supported by traditional Dougong brackets fixed layer upon layer, concentrating Chinese elements and embodying Chinese spirit. The Chinese Provinces (Joint) Pavilion extends in flat under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serving as a reliable platform, to build an open, mild, compatible and rich layered city square.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and Chinese Provinces Pavilion will create a spectacular urban space series, with well-defined functions up and down, delicately fitted major and subordinate architectural formation、and the spatial layout focused on the main axis in a north-south direction. Pavilion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will be self-build pavilion.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想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中国港澳台馆为三地自建馆。 我要成为世博志愿者 The World Expo is a large-scale, global, non-commercial Expo. The hosting of the World Expo must be applied for by a country and approved by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Expo committee. Expo aims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allow exhibitors to publicise and display their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Accordingly, the World Expo with its 150-year history is regarded as the Olympic Games of the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will host the 2010 World Expo. The World Expo has a long history but it has never been held in Asia. So the 2010 World Expo is an honor for all of the Asians. Our government has promised that it will be the best one. And Shanghai, as a host city, will have more chances to develop quickly. As a student in Shanghai, I should learn English well so that I can be a volunteer in the Expo to help foreigners know more In my opinion, the Expo is a huge and grand ceremony. I can imagine, in Shanghai, no boundari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the changes here, not

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简介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 2008年1月22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充满生机的宜居住城市: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与创造性” 造型亮点:枫叶印象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 加拿大场馆效果图 占地6000平米的加拿大国家馆位于世博园区C片区,半包围的外型,在展馆中央圈起一片开放的公共区域,各种精彩的文艺表演将在这里上演。蜚声世界的太阳马戏团将成为这座展馆的主角,为加拿大展馆量身定做一套创造性的内部设计方案。 先进的展览技术、引人入胜的展示内容和富有创造性的节目编排,都将成为加拿大馆的亮点,此外,一群年轻、热情、博学的接待人员也将为加拿大馆增色。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资源让加拿大人对“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视,因此在建筑上处处都体现了可回收利用的技术。展馆外部的墙体上将覆盖一种特殊的温室绿叶植物;雨水将使用排水系统进行回收并重新利用;展馆内将没有大型的展品或物件,以确保展示区域内的空气流通;同时展馆内还将营造一个无障碍和

无烟的环境。 加拿大是第一个同上海世博会组织者进行参展合同谈判的国家,同样,加拿大也是历届世博会的热情支持者。加拿大馆不仅浓缩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同时也是增进两国友谊的平台和契机。 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 2007年9月2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让自然走进城市” 设计团队:“Heatherwick” 造型亮点:“会发光的盒子”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 英国国家馆效果图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由托马斯?赫斯维克 (Thomas Heatherwick) 担纲设计,外型简洁,并创意无限,这就是英国国家馆所演绎的展馆。整个建筑最大的亮点,就是向各个方向伸展的大量触须,展馆主体为六层建筑,由约 6 万只纤细的透明亚克力“触须”组成,向外伸展,随风摇曳。白天的时候,每根长达 7.5 米的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从而营造出敞亮肃穆的空间感。到了晚上,“触须”内含的光源会使整个展馆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影。 “种子圣殿”将不仅因为这个独特的设计而惊艳于众,它所带来的体验更加意义深远。参观者在进

密斯_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总是活跃着这样一群建筑师,他们的创作思想与世博会主题紧密相连,他们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前卫的科技之美。虽然其中一些建筑未被永久的保存下来,但他们设计的建筑和他们的名字却被人们牢牢记住。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用他们的灵感与专注,创造出世博会上一个又一个震撼与奇迹,而世博会也成为这些建筑师事业的辉煌标记,将他们思想与作品永远铭记在建筑的史册之中。 在众多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建筑师中,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192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了国际博览会,密斯设计的德国馆,以其 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文?李政?李贺楠 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虽然,巴塞罗那德国馆建成后只有3个月就随着展览的闭幕而被拆除,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建立在一个约4英尺高的石砌平台之上,由一个主厅和二开间附属用房组成。主厅的承重结构为8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屋顶是薄薄的一片向四周悬挑的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封闭又开敞的 “一个博览会的效益取决于它探讨的基本问题,伟大的博览会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博览会探讨生活问题才会取得成功……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与工业两方面都完全面临着新问题,寻求好的方案,对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社会以及技术工业都非常重要。” ——密斯塞罗那博览 10

空间序列。 巴塞罗那馆入口前面的平台上是一个大水池,大厅后院有一个小水池,以水作为纽带,将室内外空间互相穿插贯通,形成奇妙的流动空间。巴塞罗那馆整个建筑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巴塞罗那馆对20世纪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巴塞罗那馆以其纯净的形式,灵动的空间,钢与玻璃材质完美的运用,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密斯建筑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密斯的创作道路 1886年,密斯出生于德国亚堔的一个石匠家庭,绝少有人知道一位现代建筑的先行者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与一些建筑大师关注艺术形式不同,密斯的一生都专注于建筑材料的研究,研究材料的施工工艺,研究材料的美学特征。这些建筑思想的形成或许与密斯成长经历有着内在的联系。 1905年,密斯在19岁时来到柏林, 在一个擅长木结构设计的布鲁诺?保罗建筑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又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在19世纪初,古典主义建筑依然是当时德国流行的建筑形式,但也有少数建筑师倡导要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出时代的新建筑。彼得?贝伦斯是建筑新思潮代表人物,他的事务所逐渐成为培养现代建筑大师的摇篮。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这些二十世纪现代建筑大师都曾在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过。 从事经过事务所工作的经历,使密斯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1913年,密斯在柏林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1930年,在格罗皮乌斯的推荐下,密斯被任命为包豪斯学校的校长。因为当时德国纳粹党专政,1933年,包豪斯学校被迫关闭。密斯毅然决定前往美国继续开拓自己的建筑事业。 在美国,密斯的命运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自由的思想氛围,为他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宽松的创造空间;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他新技术和新材料实践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作为战后新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本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而密斯的建筑作品则以其反传统的先锋性和新技术的时代性成为美国文化的精神载体,向全世界建筑界发出了呐喊和宣言。 钢和玻璃建筑之王 密斯在建筑史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建立了钢建筑的新语言,虽然同一时代的建筑师也有对钢建筑的研究,但却没有人能够深入到建立起钢建筑体系的深度。从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密斯就认识到玻璃墙面与钢构架的结合将成为新时代建筑的标志。密斯仔细研究钢建筑的材料特质和力学特点,使钢建筑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实验性建筑,而是 走入现实社会,成为服务于社 会大众的建筑形式; 密斯还 World Culture People 11

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观后感 王淑华 那骄傲的一片中国红 还没有走近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我就已经看到了一抹醒目的中国红,她既亮丽、活泼,又宏伟、庄严……那由深至浅的红色,铸成了中国馆独特的外形和气质,她让每一颗心在燃烧!她让每一个人感到震撼!她让所有的华夏儿女感到骄傲! 那一片中国红,从历史深处走来 走进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我怀着新奇而又敬畏的心情首先观看了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秦俑馆铜车马。 引人注目的铜车马虽然在地下被尘封了两千年,然而它的面纱被揭开之后,却赫然展示出它的神奇来,在我们的面前大放异彩。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馆内展出的“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驷马系驾,总重约1040公斤。细细端详它,它的主体为青铜所铸,通体饰有精美彩绘,配有一千多件金银饰品,整体制作真是精美绝伦。停下脚步观赏它,我由衷地觉得,我国古代的铸造工艺多么先进巧妙啊!精确的写实主义造型是那么的形象逼真。细细品味它,觉得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具有的成就。

来到在中国国家馆最核心处,也就是最高的49米层展区北面,抬头仰望,让我惊叹的是那100多米长的整面墙都被放大了数百倍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覆盖着,画面宏大,气势磅礴,使人仿佛置身于我国名都——汴京的繁华之中。画面的每一处景色都被描摹地纤细入微,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地栩栩如生。绘画的线条、轮廓十分清晰,整幅画布局非常合理,真不愧为国之瑰宝! 铜车马与《清明上河图》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它们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少风起云涌,在今天,却仍然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折射出无与伦比的光芒。 我知道了——那片中国红,从历史深处走来,象征着中国人永恒不变的信仰,象征着中国瑰丽的文化。 那一片中国红,从国内向世界走去 从现代、到古代、再到未来,中国馆将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浓缩呈现,整个参观过程大概需要45分钟。 置身于巨大的环幕影院,欣赏着一段8分钟的电影,我和每一个参观者在经历视觉与听觉的强烈冲击以后,深深感悟中国城市发展的智慧。回溯历史,从中国最早的模块状城市发展规划遗迹开始,最终到充满未来感的舒展空间,这里给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中国式答案。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会馆介绍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会馆介绍(目前最流行的常识啊)~~很好~~很强大~~考试、面试,许多时候会用的到的吧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成为让国人最期待的盛会之一。随着时间的逐渐推荐,我们对于世博会也越来越期盼了,对于很多人没能去北京现场看奥运会的人来说,2010年去上海看世博会也成了一个比较现实的梦想。世博会不仅仅是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舞台,更是一个展现世界文化的舞台,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各个民族的风采。 近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的国馆效果图组建曝光,在世博会开始之前一起来欣赏下这些让人感叹的建筑。 中国国馆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阿联酋国馆

展示亮点:围绕能源利用进行展示,以独特的方式告诉世人能源利用的故事上海世博会阿联酋展馆占地6000平方米,连绵起伏的橘色外壳好似一片变幻莫测、广袤无垠的沙漠。这个在热带沙漠气候笼罩下的炎热国度——阿联酋,将在上海世博会上用独特的方式告诉世人有关能源利用方面的故事,学习先人如何将新鲜的水送到沙漠殖民区,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先人们解决资源缺乏的经验,或者如何不用电力或其他能源而让房屋凉爽的方式。阿联酋馆作为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展览场馆之一,运用了许多最新的科技,展示一个由被动变主动的城市环境、展示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的城市、展示阿联酋致力于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城市未来的设想。整个展馆设计都体现了传统阿拉伯文化和现代都市的完美结合。

上海世博会 关于德国馆的设计分析

上海世博会考察报告 ——德国馆与意大利馆的展示主题与视觉表现2010年6月6日我们抵达到了上海开始了我为期四天的世博会考察。非常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宝贵的考察机会,短短的四天时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开阔了眼界,也对我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四天的时间我参观了30多个展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德国馆与意大利馆,两个展馆里细腻的设计语言深深震撼了我。下面我将详细陈述我在这两个展馆里的体验过程。 “和谐都市”德国馆 6月8日早上9:30,我到达了德国馆门前,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的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位于世博园区C片区,它坐落在卢浦大桥附近的黄浦江南岸,与瑞士、法国和波兰馆相邻。展馆建筑的多角体造型是负荷力、承载力、托靠力以及支承力巧妙互用的象征。各部分建筑体间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和谐都市展馆整体稳固的平衡状态。德国馆外形美妙之处在于,4个主体建筑每个单独来看都不是四平八稳,似乎不太和谐,但镶嵌在一起就显得非常和谐。名为‘和谐都市’的德国馆,为21世纪都市生活的创新与传统、共性与个性、工作与休闲,以及全球化与民族性提出了一个新的时代命题,而这又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丝丝入扣。” 很多人慕名而来参观,所以在馆外排队时间较长,大约三个小时后我才到达了展馆入口。站在展馆外侧发现德国馆由两大部分组成,包括底层的自然景区和上层的展馆主体。本次世博会德国馆的中心主题是:在创新与传统、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寻求平衡。这一主题也表现在展馆建筑的内在设计上,与通常的建筑物不同,德国馆的内部结构是一个有着三维空间、可穿行其间和观赏的大型雕塑体。它没有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定义,更确切地说,德国馆前的广场以及紧接展馆的外景区流畅地融入了展馆建筑本身。4个主题展区分布在4个主体建筑内,而展区之间由长廊过渡,参观者或步行、或乘滚动电梯及自动 人行道,一路 穿行众多不同 的展厅。细腻 的布局,使人 很流畅地行走 在各个展区之 间,衔接的巧 妙也凸显出德 国人严谨的设 计理念。在各 个展区里虽然 展示的东西大 不一样,但是 却让人觉得整 体很和谐,每

上海世博——各展馆设计理念

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冠 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造型亮点: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和谐之塔:“螺旋摩天轮” 由黄浦江畔具有110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烟囱改造而成,具有观光功能,火电厂主厂房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塔高201米,将完整保留烟囱原貌,用25个太空舱沿螺旋轨道进行人员运输,每节太空舱载客6人,预计每小时载客总量可达650人以上。 “世博和谐塔”在夜幕中宛如一支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而白玉兰正是上海市花;缓缓升降的太空舱,犹如半空中的点点星光,显示出上海的城市活力。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无柱展示空间” 永久性主题场馆,地上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三大亮点:双向大跨度亚洲最大、大跨度双弦张拉桁架国内最大;单体太阳能屋面国内最大;生态绿墙世界最大。 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的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馆座落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它将成为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各省区市联合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中国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项目地块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约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 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搞不好会有飘起来的感觉,从而影响整体形象。其实,中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景观设计

2010 EXPO CHINA PAVILION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景观设计 WORLD EXP O 2010 SHA NGHAI CHINA PAVILI ON LA NDSCAPE DESI GN, AS N OW THE WORL D'S LAR GEST ROOF GAR DEN, IN THE DESI GN A ND IDEAS ON A CHALLEN GE FOR US. IN THE DESIGN CONCEPT, WE ARE MAI NLY "FREEHAN D CHINA" AS ITS THEME AND METHODS OF TRADITI ONAL C HINESE CALLI GRAPHY TO REFLECT. SPACE DESIGN, AND MORE SPACE TO NON-LI NEAR DIVISI ON OF SPACE FA CILITIES, REFLECT THE SPIRIT OF PLACE. TAKIN G INTO A CC OUNT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 OSOPHY OF YIN AND YAN G, THE C HINESE THEME PAVILI ON FOR THE FOUN DER'S STRU GGLE CORONARY, SY MBOLIZES "THE TALL AND STRAIGHT, STRAIGHTFORWARD, UP" THE SPIRIT OF THE QUALITY OF THE "YA NG." IN THE LAN DSCAPE DESIGN IS INTEGRATED WITH THE CURVE, THE LINE SIDE IS A CU RVE FOR "YIN." SECOND, THE C OL OR OF THE CH INA PAVILION FEATURES THE RED FOR THE CHINESE, IT IS USED IN LANDSCAPE DESIGN RELATIVELY SIMPLE C OL ORS. SU CH AS "BLA CK ASH", TO HI GHLI GHT THE THEME OF THE CHI NA PAVILION OF THE RED BUILDIN G. YIN AND YANG IS ALS O A C O-OR DINATION. ME CHANIS M OF BLACK AND WHITE VENUES WHILE THREE-C OLOR GRAY RED WITH EACH OTHER AGAINST THE BACKGR OUN D OF CHI NA PAVILION, LIKE CHINESE PAINTIN G CALLI GRAPHY I NK STAMP WITH INTEGRATION, EVEN MORE MOOD. PARK, A TOTAL OF FOU R FREEHAND THE ME PARK, EACH A "MERLI N BA MBOO CH RYSANTHE MU M" FOUR THE ME PARKS. TO USE MODERN TECHNI QUES TO EXPRESS THE SPIRIT OF CLASSICAL GA RDENS, EXPLAINED, "C HINESE INK TASTE" OF THE C HINESE CLASSICAL C ON CEPTION.

上海世博会各场馆设计理念

上海世博会工地,从世博会大道看到的中国馆(右)。

上海世博会工地,两人个走在中国馆顶上的观光通道。 中国馆效果图

中国馆设计图 主题:“东方之冠”,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造型亮点: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 设计理念: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地区馆水平展开,二者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上海世博会工地,在英国馆“种子圣殿”工作的几名工人。

在英国的“种子圣殿”内,能看到裹在用作建筑表面的亚克力杆顶端的种子。 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效果图 主题:“传承经典,铸就未来” 造型亮点:“种子圣殿” ,建筑外部向各个方向伸展大量的触须,触须顶端带有细小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使展馆表面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 设计理念:参观者在进入“圣殿”之后会发现6万根亚克力杆每一根里都含有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种子,它展示了英国在全球自然资源保护上所起的领先作用,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创意和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在“种子圣殿”周围的设计寓意一张打开的包装纸,将包裹在其中的“种子圣殿”送给中国,作为一份象征两国友谊的礼物

上海世博会工地,工人在波兰馆收集垃圾。 波兰国家馆夜景效果图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讲解学习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 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馆座落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它将成为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各省区市联合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中国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东接云台

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项目地块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约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

有关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International Fair) L.密斯·范·德·罗设计,建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拆除。 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 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承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的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像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石灰石、缟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出华贵的气派。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是采用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围透划分空间的处理手法,使人进人展览空间之后,沿隔断布置所形成的参观路线不断前进,在行进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几个层次的空间。设计师在该馆在空间处理上,采用灵巧的划分空间的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无限的空间中包含着有限,以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导向,使整个空间的展示形式流畅、有节奏,让人们在不断变换的视觉构图中欣赏到全方位的空间。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之所以倍受瞩目,也由于其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巴塞罗那展览馆中的椅子,同样是密斯最精心设计的作品,靠背与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线,不仅造型简洁漂亮,而且坐起来特别舒适。密斯对于工艺的重视,常常使他对每一件东西都要计算到最后一毫米。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重建这个对建筑界有深刻影响的展览馆,馆内的布置,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无论从空中俯瞰还是在地面观赏,无论你站在原地凝神注视还是变换角度快速浏览,西班牙

巴塞罗那德国馆

设计赏析-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 密斯?凡?德?罗简历 1886 3月27日出生于德国亚琛 1897-1900 在亚琛读教会学校 1900-1902 在亚琛的职业学校学习 1902-1907 在柏林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当学徒 1907 离开保罗事务所后完成他的第一个工程任务 1908-1911 在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当绘图员1912 用一年时间在海牙为克吕勒住宅进行设计 1912-1914 在柏林作为独立的建筑师开业1914-1918 在军队中服役 1919-1937 在柏林从事建筑业务 1921-1925 为十一月学社建筑展览会的主持人 1925 建立十环学社(ZehnerRing) 1926-1932 担任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一副主席 1927 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斯图加特城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的负责人 1929 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设计负责人 1930-1933 担任德绍和柏林包豪斯学校校长 1937 第一次到美国旅行 1938 任美国芝加哥阿尔莫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1940年以后改名为伊利诺理工院) 1944 入美国籍 1958 由伊利诺理工学院退休,在芝加哥继续从事建筑设计业务1959 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1960 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1963 获约翰逊总统授予的自由奖章1969 8月19日在芝加哥逝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密斯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皮包骨的建筑是他作品的明显特征,严谨而有秩序的思想使他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他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这也正是区分旧传统的标志。密斯的建筑大多是矩形的,从平面到造型,简洁明了,逻辑性强,表现出理性的特点。密斯建筑作品中的各个部分抽象概括,从墙面,屋面到地面,所有的线、面都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仿佛密斯要将他的建筑和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密斯还可以说是纯洁主义建筑哲学的代表,“少就是多”的名言已广为流传,他追求的是简朴永恒的建筑形式。为了寻找理论上的根据,他钻研了许多有关观念形态的哲学论著,最后探讨出了他信奉的创作思想:纪律、秩序和形式。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为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指引了新的方向,也为现代主义在前进的征途中增添了力量。密斯的建筑哲学已对建筑领域和城市面貌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密斯认定在可感事物之外尚有一种“理型”存在。他信奉哲学家柏拉图、圣奥古斯丁和圣托玛斯?阿奎纳斯。他追求着一种永恒理想的客观世界。密斯把奠定建筑的秩序看作为建筑的首要因素,因而他在晚期对建筑美学与理想形式的追求成了他的主要目标,这与他早期反对形式主义的建筑宣言是矛盾的,也许是受到康德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因为康德强调美学价值和艺术美的作用,而密斯追求理想的建筑艺术形式正是为了获得建筑秩序的社会价值。理性化的建筑设计已逐渐升华为技术精美的形式,这就是密斯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