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

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假期对<<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很大。

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我们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角色期待):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才

要求老师品学兼优。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总而言之,<<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郭英

2014/5月篇三: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学号 1155010119

姓名董丽青

指导老师李春丽

完成时间

这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教育学》课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必修课,伴随我们这个学期,从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李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认为收获确实难于言喻。

首先,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老师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及在教学实习中的例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形式,使书本知识更形象具体,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枯燥知识的理解。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其次老师还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有时通过观看一些有意义的视频资料,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其中;或是观看教育讲座,让将来可能走上讲台的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多了一些对教师、对班主任的认识,更加加深了同学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上教育学,通过李老师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味,理论性特别强,有的描述和解释极其拗口,心想老师肯定又是念课件,考试的时候背一背,考完就都忘了,像许多选修课一样,学完没什么收获。从第一节课的学习以及老师要求分小组坐在一起上课、讨论、回答问题和完成任务,我开始好奇老师想要做些什么,后来我渐渐发现是我误解了《教育学》,也低估了这门课带给我们的收获。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

仅纠正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错误认识,而且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都说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老师品学兼优。李老师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关于教育目的的讨论和我国教育及其目的等。

尤其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观看魏书生老师的演讲更是获益颇丰。魏老师说:“你要把学生看成是你的助手,那么你就会觉得自己处理起问题得心应手。” 我们总是在责怪体制,可教师自己有没有进行反思呢?学生为什么讨厌学习,为什么畏惧学校?不是学习、学校本身有什么问题。对学生而言,老师是可怕的,老师就像唐僧一样爱唠叨。虽然我们的体制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在不合理的体制下仍然可以出现魏书生、李镇西、任小艾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在批判体制的同时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反思。我们国家的发展不是仅仅靠一些尖端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教育、知识改变社会大众。国所提及的普及义务教育不仅仅是让国人们多认识几个字,更重要的是让义务教育来提升国人的素养。我们不能把体制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自身学习和教育学生的借口,相反作为教师更加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至少我们不能耽误学生的人生。教育以学生为本,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收益的学生却很多。教育工作者,一个伟大而崇敬的名词。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要对得起这个称谓,我们更要对得起学生。

学习“课程”与“教学”这两章,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思考自己将来应该如何组织教学与课程设计。其中“学科课与活动课”这一节,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平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

同时,我也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我们所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触最深、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观看《教育能改变吗》这个视频,我不得不就一些问题谈一下我的感受与看法。我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教育的现状真实反映的目击者。师道尊严,教师自古以来就是光荣的职业,可是在改革的洪流里,在物欲横飞的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我们的教育走到哪里了?在《教育能改变吗》这个系列片里很真实地反映了一些情况,也让我们有很多发人深思的真实的感触。

惟一欣慰的是我们的教育者们、专家们早就意识到了我们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但同时我也感到很悲伤,悲伤的是我们意识到问题却未能解决问题。我们国家早就提出了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应该“减负”,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纪录片中鲜明地呈现了我们教育的糟糕现状。孩子的书包越背越重,甚至现在都出现了拉杆书包;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一个孩子从会说话走路开始,便开始了人生的竞争,家长们疯狂地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教室里的孩子个个端正地坐着,但是他们的眼神却是木讷的。中国目前最苦的不是工人,不是劳动人民,是孩子们。大人们工作累了可以休息,但是孩子们双休日却比谁都繁忙。素质教育提倡了这么多年,依然是徒有其表。就目前而言,仍然存在着“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在孩子的眼里,学习是可恶的,是讨厌的,是可怕的。素质教育改革到现在,已经变得比“应试还应试”了。或者可以说,改革的效果不明显。我们可以普遍看到,才读一年级的孩子,就有一周四门以上的补习班要去学习。什么演讲、写字、作文、弹琴

等等,家长甚至有些教育者、专家都只是简单地认为,提高素质,就是让孩子多学各方面的技能。但是,在对孩子们学习不能松懈,文化课考试成绩不能下降的前提下,又要音体美全面跟进,那苦的只有孩子们自己知道了。他们是自己愿意学的还好,如果是父母强制要求学的,不是比以前应试教育那会儿,更苦更累吗?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处在教育食物链最高端的高考,年复一年地挥舞着冷酷无情的指挥棒,无形中操控着教育的形形色色、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家长、教师、领导在内的所有篇四:教育学心得体会教育学心得体会

2014年6月21

没有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程之前,觉得教育学应该是一本相当枯燥无味的一门学科,里面所讲述的内容也差不多是一些很死板,一些条条框框的定义罢了。但是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开始喜欢上这门学科了。首先是要感谢带我们这门课的老师,她是一个温柔又智慧的女子,记得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她穿着一身淡绿色的裙子,美丽大方,那种亲和力完全让我感到温暖,听其授课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她不像别的老师那样只是一味单纯的讲述课本的知识,而是提供很多素材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发现,带着我们做了许多实践活动,让我们从这些事情中更能高效、深刻的去理解教育是什么。从她身上我也明白了人格健全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老师,只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紧张和恐怖的气氛,让学生都对他敬而远之,无法与学生有正常的交流。因此,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他从事教育事业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了。从他的身上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他十分的敬业,有时连我都有点羡慕他的学生了,因为他对学生的爱甚至有时都超过了对我的爱。记得他曾经告诉过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工业,教书育人,就要踏踏实实的干下去,把每个学生都当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的去传授他们知识,让他们都学有所成。在他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珍贵的东西。记得有一次,他因为工作调动的关系去了另一个学校,事先他没有告诉那些学生,也不知那些学生从哪里得到的消息,纷纷给他发短信挽留他,还有学生都因为他的离开而哭了。听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很感动,也为父亲有这么一群亲切又善良的学生而感到高兴。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吧,所以我选择了师范专业,也想成为像父亲那样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民教师。

学习了一学期的教育学,让我最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有三点,也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其中,第一点是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师的含义、地位和作用,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要求和劳动特点,形成对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认识。首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验者。一般来讲,“教师”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一种社会职业,其二是指这一职业的从业者。作为职业来讲,教师是由社会分工而形成的社会职业,其鲜明特征就是承担着教育学生的社会劳动任务。作为从业者来讲,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

是同义语;从狭义上看教师指学校中的专职教育者。要进一步理解教师的含义,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员。教师同律师、医生和会计师等一样,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从事特定的专业技术工作的从业者。作为一个教师必须首先获得一定的专业资格。第二,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虽然具备教师资格,但不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教师。第三,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使命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教师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神圣使命,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许多国家在教师任职时进行忠诚宣誓。我国虽无教师宣誓仪式,但广大教师必定牢记自己的使命,用爱心去感化、引导每一位学生,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不仅是自己的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所应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传授者、教学管理者、心理保健者、学生的朋友、学习者和研究者。传授者是亘古以来教师表现出来的首要角色,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中居重要地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正是对这一角色最好的诠释。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预设的整体目标和功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和科学管理。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保证教学有序进行,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科学分配时间,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次,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管理工作,调控教学环节,处理教学偶发事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不仅是有血有肉的自然人,更是一个有意识有情感的社会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教师作为学生的心理保健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工作的丰富内涵,把心理保健工作落实到学生生活深处。虽然学生与教师在年龄、经历、地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妨碍师生之间的友情的建立。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在信息时代,知识的创造、传播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对每一成员都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也不例外。各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教师要想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学生发展,就必须不断学习。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重要补充。教育研究是教师不断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适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踏踏实实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二点,从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所做的实践活动中对现代中小学教育和当今我国教育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也领悟到了一些知识。从开学至今,老师总共给我们看了六集《教育能改变吗?》,看完之后颇有感想。其中最深刻的是第一集《起跑线上》,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最蛊惑人心的一句话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起跑线上的领先,孩子们苦不堪言,家长们疲于奔命。在中国,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就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于是,压力从高中、初中,一直压迫到小学,乃至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历程,仿佛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对比国际上教育领先的国家,如近邻日本,中国教育正在走向世界潮流的反面。这场“起跑线上”的战争值得深思。还有第五集《大学危机》。中国公众对大学教育的失望情绪日趋严重。就业难,扎堆考公务员,大学生择业观与现实的脱节等现象将大学教育的弊端暴露无遗: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的滞后,培养模式的单一,教师忙于论文,疏于教学,学生普遍感到迷茫,缺乏独立的思考与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而从中走出的“合格的公民”却越来越少。如何找回丢失的大学精神?这值得人们深思,很多大学都是打着自由开放式学习的旗帜,干着应试的事情。学生没有了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没有了钻研精神,没有了主动追寻知识的欲望。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思考,觉得上过四年的大学,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

第三点,我想谈谈有关于我成长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位老师。首先,我要谈的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他为人很严肃,对待自己的学生很严厉,做什么事情都是抱着吹毛求疵的态度。他不是很喜欢鼓励别人,他好像只是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老是板着一张脸,十分的不招学生喜欢,而且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其次,我要谈的是我的高中英语老师,他外形胖胖的,长得好像一个卡通人物,性格非常温和,与我们都相处的十分融洽。他很会鼓励别人,不会刻意为难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的好朋友。从我的描述当中,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这是一对相反的案例,两位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同所导致学生的喜欢程度也有所不同。我更喜欢我高中的英语老师,因为他的亲切温和,让我对他的英语课有了更大的兴趣和喜爱。我想每个学生都会喜欢那种亲切又随和的老师吧,以及他们令人折服的处事态度和为人方式。我想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将来可能成为一名教师的我来说,我更应该学习的是如何抓住学生的心,做一个亲切又随和的老师。

以上三点就是我学习教育学之后最大的感受了,在此感谢老师带我们走进教育的大门,从中获益匪浅。篇五: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校:山西师范学院:文学院专业:对外汉语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教育的伟大目标不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积累” ——(美)爱德华兹

——题记《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收获颇丰。因为李老师的上课风格使我对这门课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也使我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很多知识。李老师上课很有特点:一是,李老师上课很有趣、很有吸引力。《教育学》这门课理论知识较多,比较枯燥无味,但是李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生活中的有趣,有深意的例子,使我们轻松的理解了这样的内容,并对我们自身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二是,李老师把我们分成了34个学习小组,上课用问题去引导我们去探索、去思考、去竞争,使我在学习小组中学会了团结、合作、责任等,同时也使课堂变轻松、民主。通过李老师的课,使我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几个方面便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对《教育学》的认识

学习之初,通过《教育学》绪论让我了解到: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那什么是教育?在第一章教育的本质中提到,教育分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在我认为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于:第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培养良好的教师素质;第二,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的开展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巩固在职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作为一名师范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更加深入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意义、教育的价值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所以感谢《教育学》这门学科对我的帮助。今后我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看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感想

这个学期,李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看了《教育能改变吗?》前三集,触及了中国式教育的弊病,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唤起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中国的教育能改变吗?

1、第一集《起跑线上》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最蛊惑人心的一句话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起跑线上的领先,孩子们苦不堪言,家长们疲于奔命。在中国,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就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于是,压力从高中、初中,一直压迫到小学,乃至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历程,仿佛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但是当教育改革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家长也正忙于“抢跑”、“择校”等等的“揠苗助长”式教育,寄望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确,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贫困地区教育差异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家长们希望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是无可厚非,但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好孩子、好学生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结果吗?另一方面,这样的教育也并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并没有解答出“钱学森之问”。而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一问:“教育难道只能把好学生教好吗?”更是让我们震撼于当今我国教育的目的,值得每位家长去反思与思考。赢在起跑线上,不过是走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前途的教育之路,但是我们需要自问,这真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对比日本式教育和汲取日本应试教育的改革经验,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使得中国的起跑线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让孩子们发掘自身的潜能和才能,创造性地发展。

2、第二集《学习革命》

“学习的革命”,是一句喊了十多年的口号。学习的革命看似是一句颇负震撼力的口号,然而这样一场革命能成功吗?中美教育的对比,也让我们警醒到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法的消极层面,我认为,学习的革命,就是教育方法的改变。虽然基础知识或多或少需要灌输,但“灌输”绝不应该作为教育学生的唯一途径。借鉴美国式创新教育,学习芬兰等国的素质教育,我们应该尝试去改变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创新之路,但是绝不应该将他国的教育模式全盘复制,正如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模式,即使如今它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教育模式,但是学习的革命不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是尝试的吗?这样的改革是需要一辈甚至是几辈人的共同努力。

3、第三集《公平之惑》

30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但是,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让中国教育面临着公平的难题。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下,教育薄弱或空壳化。留守儿童、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这两个群体的命运构成了中国教育公平的新的短板和困境。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贫富地区教育状况差异大,这些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始终困扰着众多地方政府,做不到让每位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地方政府开脱的借口,就我观点,如今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方面的投资相对比是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客观条件下,孩子们的教育就耽误在这杆不公平的天平上。那么关于平衡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使得发展教育成为各地方政府重视的方面,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与支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也将是我国对于存在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一个切实关键点。对于贫困家庭上学难、农民工子女读书难这些不公平的问题,我认为各级地方政府更应该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通过两方面的良好沟通,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种相互推诿,耍太极的态度,要切实将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安详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视为工作问题重中之重。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不应该出现公平之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乎国运的大事,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让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这需要我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杜绝一切“换汤不换药”的改革相信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三)通过采访教师,学做一名优秀教师

这个学期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第33学习小组采访了丁秀芳和张晓娟老师,从她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对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刻的

体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以下几点:

一、学高为师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是用已知的知识去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同时应还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一名知识功底深厚、教育观念、教法灵活的教师,在课堂上方能拔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可以深入地展开。任何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不容怀疑的。要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学好,教师必须爱教、会教,才能教会、教好。

二、身正为范

首先来说“为人师表”,不仅指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要为人师表,在衣着打扮,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均要为人师表。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未来将描绘成怎样的画面,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为人师、以身作则。教师真正的权威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更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教师为人师表,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这样学生才能更全方位的发展。老师的榜样作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

三、爱岗敬业

要爱岗敬业,有责任感,也就是要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平淡的,然而在这平凡与平淡的背后,却蕴含着无限的艰辛以及丰富的内涵,这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进行持久不懈的探索。这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需要对教师这个职业怀有深挚的爱。不论是遇到挫折还是险阻,都决不放手,决不回头。只有热爱,才会全身心投入;只有热爱,才能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育真谛;只有热爱,才能担负起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任。

四、爱护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像春天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能产生力量。因为爱,自己乐意去做,自己愿做的事不觉得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才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魂的教育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雨果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做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我将用花的美丽做叶的事业。

教育学心得体会4篇-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学心得体会4篇-教育心得体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因而,利用寒假时间,我在西宁市继续教育中心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把这几个月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几曾一度从上中学到上师范,我们见到的老师都是极有威严的,教师的观点是不容质疑的,这就使得教师真正成为了颇有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

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对《当代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数学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当前教育需要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 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的数学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信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通过对《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通过对《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的学习,让我学到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前些天和往常一样在书桌前改作业,不觉头颈似乎有些酸痛,就抬了下头,不经意间看到书架上那本“尘封已久”的《教育学》。我清晰记得那是我从大二开始就开始翻阅的,那时没有其他想法,就准备想从事教育行业,当一名老师。看着那本陪伴我半个大学生活的《教育学》,心里自然少不了一些感慨。 当怀着另一种心情打开那本书的时候,看着当年做着的笔记,尤其是当翻到第四章“学生与教师”这一章时,感触油然而生。转眼从学生身份变成了老师,这大转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虽然我早已在当年做好准备,但当年归当年,如今已成为一名老师,设身处地想还是不大一样的。从高中就知道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乃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当初我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现在想来稍有些幼稚,有些轻下结论。 其实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学》一书中有明确的阐述: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管理者角色; ⑤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这六大角色特点无疑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大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这些阐述在直到我做了一名教师之后才 真正会心。 就拿管理者角色来说,教师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学生。如何很好的管理好全班学生,细至每位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能使他们自觉接受管理,加强自我管理,并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对 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来讲,我首 先在班里制定了一系列班规,以此来约束、端正各自的行为,以此 为戒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赏罚分明,然后召集班干部,做好一系列班干部会议,强调职责、义务等方面的工作,做老师的 小助手,也好让他们自己去干,有的放矢,给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 自主,让他们去管理下面的学生,当然其余学生也有一定的的权利,就是做好监督工作,即若班干部有做的不当的,有违干部身份的, 都可勇于主动指正并批评,严重的可以告知老师再做相应处理。所 以我主要给班级创造一个自主和民主的管理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 环境中学习生活,我想我班还是较乐观的,当然这并不是每个班级 都适用,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又如再拿朋友角色一讲,我班上大多数学生以好动活泼为主,无论是上、下课都比较积极活跃,但我从小就知道师道尊严,老师无 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是一副庄重严肃的模样,也无论是课上还 是课后。其实不然,正如《教育学》中所说,小学低年级学生倾向 于把老师看作是父母的化身,希望能把他们当做好朋友看待,能和 他们一起分享痛苦和忧伤,分享快乐和幸福。因此根据这一特点, 课后,我时常以轻松,欢乐的氛围来跟学生交谈,融入他们当中, 以便更深入了解学生,经常能和学生融洽相处,当然课上我也会掌 握相应的尺度。 其实在多年后,当上老师,再次翻阅那本《教育学》时,情绪总会有些波动,倒不是感慨自己长时间地勤学苦读没有白费,而是看 着这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总觉自己很无知,这次只是选其中一章 的一个方面来写我的读书心得,也只是随便说说,我想更多的还是 要我去实践中摸索吧!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doc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学科,教育学对中国来讲是"舶来品"。以下我为你带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1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却难于言喻。我知道了自己以后要注意的东西,明白了一个教师应该具备什么、一堂好课应该是怎样的。脑子里面的东西变得清晰而不是原来的模糊。 在这个过程之中十分感谢夏老师,她始终微笑地关注我们这群学生,她在教学工作中,用自己热情教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我们提问与思考,欣赏我们的表白与论述,这无疑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想提供机会与条件。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它们使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贴近,而这种贴近,使得教育学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每一次课我们都会有一份收获、一份思考、一份快乐......这们课程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上的,有时侯老师要求我们分成学习小组来学习,然后来给其他的同学讲课,这无疑也增强了我们对教育学的兴趣。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学原则那一部分内容,学习后自己有一点体会:首先,我认为所谓的科学性原则,概括地讲,包括教学内容必须科学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科学这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必须正确、可靠、反映客观事实、符合现代化科学水平。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中学生认识

水平,能形成一定的系统。其次,使教学过程科学化。不但要有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科学的教学目的要求和科学的教学内容,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按照生物学科特点组织教学。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利于他们将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材施教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对吃不了的同学进行拔苗助长,应该面向全体同学,要针对不同同学的个性来教育。而且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民族差异等来讽刺学生。再次,启发性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启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打心眼爱学习,才能有好的学习成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不能抹杀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求全责备、失之过严。另外的几个教学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播种者,是知识和文明的象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教师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教师担负着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者。没有教师,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便不能延续;没有教师的辛勤劳动,便没有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人才大军。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老师精彩的讲解是旅途中舒心的音乐,令人陶醉;许多经典的实例是旅

(完整版)《美术学科教育学》读书心得

《美术学科教育学》读书笔记 听说此书写得不错,值得去看一看。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因为印象中诸如教科书之类大多枯燥乏味,难有激发人的读书欲,何况此书“貌不惊人”。学习归来,顺手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时间长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直到在备课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这本《美术学科教育学》。所谓“用到书时方恨少”,因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认真细致。先是整体刘览一遍,感觉挺好,再逐章逐节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严谨的逻辑层次、准确的概念界定、融合时代性的教育观、艺术观,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美术学科教育学。无论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功能、目的,还是学科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等,作者都一一展开探讨,逐层分析,层层深入。同时运用大量的实例图片,相关数据加以说明,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观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问:书中哪些地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对美术教育功能目的的阐述和美术教学方法的分析,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前者使我全面认识和了解了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后者使我明了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术教育的功能目的来说,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阶段。认为教学中只要落实美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便可,对其潜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视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美术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学识视野,丰富其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人格优秀特征的个性发展。此外,美术教学应确立体现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任何单项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可见,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为美术教师对自己执教的学科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教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向活动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注重教法的选择与设计,对学生的“学法”往往考虑得不多。通过阅读“教学方法”这一章节,加深了我对学生“学法”的认识。比如演示法,对学生的学法要求如下: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学科的总称,而教育科学研究则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科学的各门学科以及教育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 早在40年代,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大力倡导手脑结合,并在其教育实践中加以贯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以为,手脑结合是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要求,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基本途径。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2):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

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

教育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学生和教师篇章。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学会生存,

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多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困惑,这些在现实中纠葛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找到了清晰的答案。以下是我摘录的几点: 1、“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2、“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指导、引导的责任,听任学生自发发展。” 3、“不仅使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有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摘录,读书至少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人的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本文是《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前些天和往常一样在书桌前改作业,不觉头颈似乎有些酸痛,就抬了下头,不经意间看到书架上那本“尘封已久”的《教育学》。我清晰记得那是我从大二开始就开始翻阅的,那时没有其他想法,就准备想从事教育行业,当一名老师。看着那本陪伴我半个大学生活的《教育学》,心里自然少不了一些感慨。 当怀着另一种心情打开那本书的时候,看着当年做着的笔记,尤其是当翻到第四章“学生与教师”这一章时,感触油然而生。转眼从学生身份变成了老师,这大转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虽然我早已在当年做好准备,但当年归当年,如今已成为一名老师,设身处地想还是不大一样的。从高中就知道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乃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当初我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现在想来稍有些幼稚,有些轻下结论。其实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学》一书中有明确的阐述: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管理者角色 ⑤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这六大角色特点无疑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大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这些阐述在直到我做了一名教师之后才真正会心。 就拿管理者角色来说,教师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学生。如何很好的管理好全班学生,细至每位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能使他们自觉接受管理,加强自我管理,并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来讲,我首先在班里制定了一系列班规,以此来约束、端正各自的行为,以此为戒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赏罚分明,然后召集班干部,做好一系列班干部会议,强调职责、义务等方面的工作,做老师的小助手,也好让他们自己去干,有的放矢,给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自主,让他们去管理下面的

教育学心得体会(优选.)

教育学心得体会 2020年7月23日

没有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程之前,觉得教育学应该是一本相当枯燥无味的一门学科,里面所讲述的内容也差不多是一些很死板,一些条条框框的定义罢了。但是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开始喜欢上这门学科了。首先是要感谢带我们这门课的老师,她是一个温柔又智慧的女子,记得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她穿着一身淡绿色的裙子,美丽大方,那种亲和力完全让我感到温暖,听其授课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她不像别的老师那样只是一味单纯的讲述课本的知识,而是提供很多素材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发现,带着我们做了许多实践活动,让我们从这些事情中更能高效、深刻的去理解教育是什么。从她身上我也明白了人格健全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老师,只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紧张和恐怖的气氛,让学生都对他敬而远之,无法与学生有正常的交流。因此,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他从事教育事业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了。从他的身上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他十分的敬业,有时连我都有点羡慕他的学生了,因为他对学生的爱甚至有时都超过了对我的爱。记得他曾经告诉过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工业,教书育人,就要踏踏实实的干下去,把每个学生都当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的去传授他们知识,让他们都学有所成。在他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珍贵的东西。记得有一次,他因为工作调动的关系去了另一个学校,事先他没有告诉那些学生,也不知那些学生从哪里得到的消息,纷纷给他发短信挽留他,还有学生都因为他的离开而哭了。听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很感动,也为父亲有这么一群亲切又善良的学生而感到高兴。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吧,所以我选择了师范专业,也想成为像父亲那样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民教师。 学习了一学期的教育学,让我最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有三点,也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其中,第一点是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师的含义、地位和作用,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要求和劳动特点,形成对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认识。首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验者。一般来讲,“教师”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一种社会职业,其二是指这一职业的从业者。作为职业来讲,教师是由社会分工而形成的社会职业,其鲜明特征就是承担着教育学生的社会劳动任务。作为从业者来讲,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

教育学之读书笔记十篇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读通读透教育学这本书籍。,只有我们学透教育学,才能更好 的理解教育两个字。下面是带来的,欢迎大家阅读。 一提到《教育学》,我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陌生,但是能够把《教育学》中的 教育理论领会到心,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也许不是很多。就拿我来说吧,《教育学》我 已学了三遍。在师范学,在读专科时学,读本科时又学,可真正能够深入我心的东西却很少。而这次我选择读书套餐,学校里要求我们读这本书,这是我第四次学习《教育学》, 也是学的最认真的一次。因为本次学习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我也想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为自己充电,以便在今后能够更好的指导工作。 其中,读了第十五章《教师》中的第二节“教师的素养及培养”给我很大的启示:教 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热爱优 秀的学生,对教师来说很普遍,而爱差生和后进生,却不易。然而,十个手指不一样齐, 学生也一样,不可能个个优秀。就拿我班来说,有名差生是有多动症的,接受能力也不强。我曾经想过是否要放弃他。但小学阶段如果对他放任自流,让他形成了坏习惯,这会毁掉 他的一生。而对这位学生想靠压服,显然行不通。于是,我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用真诚的爱来感染他。他没作业本,我送他一本;他不会做作业,我就留他下来教他;他经 常忘记做作业,我就叫同桌每天监督他记作业;他上课精神很不集中,我就要求班主任把 他调到第一个位置,方便提醒他认真听课……。在这学生身上,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渐 渐的我们关系融洽了,下课经常找我聊天,有时还告诉我他的发现。 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 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我们当教师的,应该 时刻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 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他们也会 特别感激你。 正如苏联教育家捷尔斯基所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 以教育孩子。”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 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 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

教育学读书心得4篇

教育学读书心得4篇Educational reading experience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教育学读书心得4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教育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2、篇章2: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3、篇章3: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4、篇章4: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文档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章1: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 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学生和教师篇章。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 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 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要能够 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 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 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精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读通读透教育学这本书籍。,只有我们学透教育学,才能更好的理解教育两个字。下面是带来的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一提到《教育学》,我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陌生,但是能够把《教育学》中的教育理论领会到心,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也许不是很多。就拿我来说吧,《教育学》我已学了三遍。在师范学,在读专科时学,读本科时又学,可真正能够深入我心的东西却很少。而这次我选择读书套餐,学校里要求我们读这本书,这是我第四次学习《教育学》,也是学的最认真的一次。因为本次学习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我也想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为自己充电,以便在今后能够更好的指导工作。 其中,读了第十五章《教师》中的第二节“教师的素养及培养”给我很大的启示: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热爱优秀的学生,对教师来说很普遍,而爱差生和后进生,却不易。然而,十个手指不一样齐,学生也一样,不可能个个优秀。就拿我班来说,有名差生是有多动症的,接受能力也不强。我曾经想过是否要放弃他。但小学阶段如果对他放任自流,让他形成了坏习惯,这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对这位学生想靠压服,显然行不通。于是,我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用真诚的爱来感染他。他没作业本,我送他一本;他不会做作业,我就留他下来教他;他经常忘记做作业,我就叫同桌每天监督他记作业;他上课精神很不集中,我就要求班主任把他调到第一个位置,方便提醒他认真听课……。在这学生身上,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渐渐的我们关系融洽了,下课经常找我聊天,有时还告诉我他的发现。 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我们当教师的,应该时刻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 正如苏联教育家捷尔斯基所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 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 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5篇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5篇 读《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心得 永靖县四局小学杨建宏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

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 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假期对<<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很大。 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

读教育学后的心得体会

读教育学后的心得体会 曹华林 2010年上期,我通过学习教育学,明确了教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是我从事教师行业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教育学和参与教学实践,我找到了答案——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同时,我弄清了教学过程的规律,使我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其中,在引起学生求知欲和巩固知识阶段,我取得了一些成效。 教学开始之初,我不够重视如何去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学生仿佛就被灌输一种“老师要我学,我就学”的思想。所以学生的积极性都不太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活动,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那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呢?在教学起始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来说,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渴求新知识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识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地看书、听教师讲解、开展积极的认识活动,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后,学生都很惊叹计算出来的结果。除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之外,还可以演示引人注目、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例如我在教“用图表直观反映数据”,让学生先观察工作表中的大量数据,能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没有。再看看转化后的数据图表,有平面的、立体的,有不同颜色的,就会对数据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并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应当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要立即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求知欲。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知识,也许曾经牢牢记住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忘了。就拿信息技术课来说,一星期只有一节课,绝大多数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过的

2020《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以下是《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了《教育学》后,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 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 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学生和教师篇章。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 学会做事,即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