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基础设施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

高速铁路技术是当今世界铁路的一项重大技术成果,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铁路铁路牵引动力、线路结构、高速运行控制、高速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和工业的水平。高速铁路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为突出。

高速铁路线路应能保证列车按规定的最高速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因此,铁路线路,无论就其整体来说,或者就其各个组成部分来说,都应当具有一定的坚固性与稳定性。

一、线形

高速列车首先要满足安全与舒适的要求。影响列车安全和舒适的因素有很多,虽然机车车辆性能及运营方式起着很大作用,但高速铁路的线路参数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设计高速铁路时必须予以重视。

(一)线路平面

1. 平面曲线半径

正线的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与设计速度匹配的平面曲线半径,如表所示。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区间正线宜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并宜设计为同心圆。

表平面曲线半径表(m)

注:个别最小半径值需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报部批准后方可采用。

2. 线间距

线间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不应小于表的标准,曲线地段可不加宽。

表正线线间距

2)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一侧线路的行车速度及其技术要求和相邻线的路基高程关系,考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的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5.0m。

3)正线与既有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当两线不等高或线间设置其它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计算确定。

4)隧道双洞地段两线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结构及防灾与救援要求,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3. 缓和曲线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和地形条件按表合理选用,应选用(1)栏值,困难条件下可选用(2)栏或(3)栏值。

表缓和曲线长度(m)

注:1表中(1)栏为舒适度优秀条件值,(2)栏为舒适度良好条件值,(3)栏

为舒适度一般条件值。2. .*号标志,表示为曲线设计超高175mm时的取值。

4. 夹直线、圆曲线或缓和曲线与道岔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

相邻两曲线间的夹直线和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最小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并不得小于表的规定。

表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

注:括号内为困难条件下采用的最小值。

一般条件下:L≥

困难条件下:L≥

式中L—夹直线和圆曲线长度(m);

V—设计速度数值(km/h)。

正线上缓和曲线与道岔间的直线段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并不得小于表的规定。

一般条件下:L≥V

困难条件下:L≥V

式中:L —直线段长度(m);

V—设计速度数值(km/h)。

表正线缓和曲线与道岔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

注:括号内为困难条件下采用的最小值。

5. 其他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的桥梁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也可设在曲线上。隧道宜设在直线上。因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设在曲线上,但不宜设在反向曲线上。站坪长度应根据远期车站布置要求确定。车站应设在直线上。钢轨伸缩调节器不应设在曲线上。

(二)线路纵断面

1. 最大坡度

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不宜大于20‰,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较,不应大于30‰。动车组走行线的最大坡度不应大于35‰。

2. 最小坡度长度

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最小坡段长度按表选用。一般条件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宜连续采用。困难条件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得连续采用。

表最小坡段长度

注:困难条件的最小坡段长度需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报部批准后方可采用。

3. 坡段连接

坡段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正线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最小竖曲线半径应根据所处区段远期设计速度按表选用,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30000m。最小竖曲线长度不得小于25m。

表最小竖曲线半径

2)竖曲线(或变坡点)与缓和曲线、道岔及钢轨伸缩调节器均不得重叠设置。3)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表的要求。

表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重叠设置的曲线半径最小值

4)动车组走行线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3‰时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一般5000m,困难条件3000m。

4.其他

正线两线并行时,两线轨面高程宜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计。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既有线并行时,其轨面设计高程应根据路基横断面设计情况综合研究确定。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梁的桥上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桥梁设计的技术要求。

隧道内的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采用人字坡,其坡度不应小于3‰。路堑地段线路坡度不宜小于2‰。

跨越排洪河道的特大桥和大中桥的桥头路基、水库和滨河地段、行洪及滞洪区的浸水路堤,其路肩设计高程应按有关设计规范结合国家防洪标准设计。

站坪宜设在平道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的坡道上;特别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的坡道上;越行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宜采用一个坡段。车站咽喉区的正线坡度宜与站坪坡度一致,困难条件下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特别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6‰。

二、路基和轨道

(一)路基

路基是轨道的基础,也叫线路下部结构。高速铁路的出现对传统铁路的设计施工和保养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许多方面深化和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法和观念。高速铁路路基主体结构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其地基处理、路堤填筑、边坡支挡防护以及排水设计等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使之能抵抗各种自然因素作用的影响,确保列车高、速安全和平稳运行。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有以下规定:

1)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

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

2)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3)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载能力。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4)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

5)路基填料最大粒径在基床底层内应小于60mm,在基床以下路堤内应小于75mm。

6)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

7)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

8)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9)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10)路基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

11)路基设计应重视防灾减灾,提高路基抵抗连续强降雨、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12)路基上的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轨道和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

13)车站两端正线、利用既有铁路地段、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等路基设计标准按其设计最高速度确定,路基基床结构变化处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渐变段。

14)路基工程应加强接口设计,合理设置电缆槽、电缆过轨、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及综合接地等相关工程,避免因相关工程破坏路基排水系统、影响路基强度及稳定。

(二)轨道

高速铁路轨道设计规定

1. 正线及到发线轨道应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2. 正线应根据线路速度等级和线下工程条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合理选择轨道结构类型,轨道结构宜采用无砟轨道。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应集中成段铺设,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之间应设置轨道结构过渡段。

3. 砟轨道的结构型式应根据线下工程、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选择。同一线路可采用不同无砟轨道结构型式,同一型式的无砟轨道结构宜集中铺设。

4. 轨道结构部件及所用工程材料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要求。

5. 无砟轨道主体结构应不少于6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6. 轨道结构设计应考虑减振降噪要求。

7. 轨道结构应设置性能良好的排水系统。

三、桥涵

(一)高速铁路桥涵具有以下特点:

1)高度大。除控制挠度,梁端转角,扭转变形,结构自振频率,还要限制预应

力徐变、不均匀温差引起的结构变形,使其满足轨道稳定性、平顺性要求,符合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和旅客乘坐舒适度的要求。

2)耐久性要求高。主要承重结构按100年使用要求设计,统一考虑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构造细节,强调要使结构易于检查维修以保证桥梁的安全使用(设计、施工、维护三阶段共同来保障)。

3)墩台基础的沉降控制严格。

4)上部结构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刚度大噪音低,有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位移对线路结构的影响小。

5)大跨度的特殊孔跨结构多,跨越主要交通干线或通航河流大量采用钢混结合梁、连续梁、斜拉桥、钢桁拱等特殊结构的大跨度梁式,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6)双线简支箱梁制架需特殊的大型施工装备。32m跨度的双线简支箱梁重约900t,制、运、架需专门的大型施工设施与装备。

(二)高速铁路桥梁设计的一般规定

1)桥涵的洪水频率标准,应符合现行《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中Ⅰ级铁路干线的规定。

2)桥涵结构应构造简洁、美观、力求标准化、便于施工和养护维修,结构应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并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和良好的动力特性,满足轨道稳定性、平顺性的要求,满足高速列车安全运行和旅客乘座舒适度的要求。

3)桥涵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寿命应满足100年。

4)桥涵结构所用工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规定。

5)桥梁上部结构型式的选择,应根据桥梁的使用功能、河流水文条件、工程地质情况、轨道类型以及施工设备等因素综合考虑。桥梁上部结构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结合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结构,宜选用箱形截面梁,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整体性好、结构刚度大的其他截面型式。

6)桥梁结构应设计为正交。当斜交不可避免时,桥梁轴线与支承线夹角不宜小于60°,斜交桥台的台尾边线应与线路中线垂直,否则应采取特殊的与路基过渡

措施。

7)桥面布置应满足轨道类型、桥面设施的设置及其养护维修的要求。

8)涵洞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涵。

9)相邻桥涵之间路堤长度,要综合考虑高速列车行车的平顺性要求、路桥(涵)过渡段的施工工艺要求以及经济造价等因素合理确定。两桥台尾之间路堤长度不应小于150m,两涵(框构)之间以及桥台尾与涵(框构)之间路堤长度不应小于30m,对于特殊情况路堤长度不满足上述长度要求时,路基应特殊处理。10)桥涵设置应做好和自然水系、地方排灌系统的衔接,并满足铁路路基排水的要求。

11)当线路位于深切冲沟等特殊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区时要进行桥梁、涵洞方案比较确定跨越方式。

12)无砟轨道桥涵变形及基础沉降应设立观测基准点进行系统观测与分析,其测点布置、观测频次、观测周期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的有关规定。

13)桥涵混凝土结构尚应符合现行《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

四、隧道

(一)衬砌内轮廓

1. 隧道衬砌内轮廓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

1)隧道建筑限界;

2)股道数及线间距;

3)隧道设备空间;

4)空气动力学效应;

5)轨道结构形式及其运营维护方式。

2. 隧道净空有效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为300、350km/h时,双线隧道不应小于100 m2,单线隧道不应小于70 m2。

2)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为250km/h时,双线隧道不应小于90 m2,单线隧

道不应小于58 m2。

3. 曲线上的隧道衬砌内轮廓可不加宽。

4. 隧道内应设置救援通道和安全空间,并符合下列规定: 1)救援通道

(1)隧道内应设置贯通的救援通道。单线隧道单侧设置,双线隧道双侧设置,

救援通道距线路中线不应小于2.3m 。

(2)救援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5m ,在装设专业设施处可适当减少;高度

不应小于2.2m 。

(3)救援通道走行面不应低于轨面,走行面应平整、铺设稳固; 2 ) 安全空间

(1)安全空间应设在距线路中线3.0m 以外,单线隧道在救援通道一侧设置,

多线隧道在双侧设置;

(2)安全空间的宽度不应小于0.8m ,高度不应小于2.2m 。 5. 双线、单线隧道衬砌内轮廓如图~所示。

图 时速250km/h 双线隧道内轮廓(单位:cm )

内轨顶面

路中线

线隧线

中道线线

图时速300、350km/h双线隧道内轮廓(单位:cm)

图时速250km/h单线隧道内轮廓(单位:cm)

图时速300、350km/h单线隧道内轮廓(单位:cm)

(二)隧道衬砌

暗挖隧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明挖隧道应采用整体式衬砌。防水型隧道二次

衬砌应考虑静水压力对结构受力的影响。Ⅰ、Ⅱ级围岩隧道衬砌宜采用曲墙带底板的结构形式,Ⅲ~Ⅵ级围岩隧道衬砌应采用曲墙有仰拱的结构形式。

隧道衬砌内轮廓宜采用圆形断面,单线隧道可采用三心圆断面,边墙与仰拱应圆顺连接。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5。Ⅰ、Ⅱ级围岩隧道衬砌底板厚度不应小于30c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5,并应配置双层钢筋。仰拱填充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隧道二次衬砌Ⅳ~Ⅵ级围岩地段宜采用钢筋混凝土;Ⅰ~Ⅲ级围岩地段宜采用混凝土,并可掺加一定比例的纤维,减少混凝土表面裂纹。

(三)洞内附属构筑物

隧道内设备专用洞室应根据相关专业要求设置。可不设置供维修人员使用的避车洞。隧道内应设置双侧电缆槽,电缆槽盖板应平整,铺设稳固。水沟或电缆槽结构外缘至同侧轨道中线的距离,不应小于2.20m, 靠近道床一侧的沟(槽)身应增设构造钢筋。隧道长度大于500m时,应在洞内设置余长电缆腔,可与专用洞室结合设置。余长电缆腔应沿隧道两侧交错布置,每侧间距宜为500m。长度为500~1000m的隧道,可只在其中部设置一处。当隧道长度大于2000m时,可根据接触网设计要求在洞内设置下锚区段。下锚区段宜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当隧道内接触网固定结构采用预埋滑槽时,隧道衬砌结构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隧道衬砌结构应按照有关专业要求预埋综合接地系统相关的设施。电缆过轨通道宜采用预埋过轨管方式。高速铁路隧道内附属构筑物设计应考虑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所产生的压力变化和列车风对附属构筑物结构及安装件的附加受力影响,设计时应按照最不利情况组合考虑。

(四)洞口结构

1. 隧道洞口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质和环境条件,综合考虑景观要求,贯彻执行“早进晚出”的设计理念。隧道洞门优先选用斜切式和帽檐式结构形式,以减少洞口边仰坡开挖。

2. 当洞口附近有建筑物或特殊环境要求时,宜设置洞口缓冲结构,并符合表要求。

表洞口缓冲结构设置要求

3. 隧道洞口缓冲结构设置应考虑列车类型及长度、隧道长度、隧道净空有效面积、隧道轨道类型、隧道洞口附近地形和居民情况等因素。

4. 洞口缓冲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缓冲结构形式应从实用美观角度出发,结合洞口附近的地形环境条件确定,宜采用与隧道衬砌内轮廓形状相似的开孔式结构,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形式;2)缓冲结构当横断面不变时,侧面或顶面应开减压孔,减压孔面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宜为隧道净空有效面积的1/5~1/3;

3)缓冲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4)预留设置缓冲结构条件的洞口,当有路基挡土墙时,其位置应在缓冲结构之外。

5. 隧道洞口上方有公路跨越时,公路应设置防撞护栏及监测设备。

6. 两座隧道洞口距离小于30m时,宜采用明洞形式将两座隧道连接,以提高列车安全性和旅客舒适性。

(五)防排水

1. 隧道防排水设计方案应结合隧道洞身水环境要求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隧道防排水应采取“防、堵、截、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地下水环境保护要求高、埋深浅的隧道应采用全断面封闭防水。

2.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应铺设防水板,防水板厚度不得小于1.5mm。

3. 新建铁路双线隧道应设置双侧水沟和中心水沟,中心水沟应与双侧水沟相连通。干燥无水或排放量很小的隧道,可不设中心水沟。

4. 隧道衬砌背后应设置与排水沟连通的环、纵向排水盲管。环、纵向排水盲管应直接引水入侧沟。

5. 水沟断面应根据水量大小确定。水沟的设置应考虑清理和检查要求;暗埋中心排水沟应设检查井。检查井间距不宜大于50m,其盖板面宜与隧底填充面齐平。

6. 侧沟在边墙衬砌侧应预留进水孔,间距不宜大于4m。侧沟与中心水沟间应设置排水管,间距不大于50m。

7. 隧道衬砌结构的施工缝、变形缝应按一级防水要求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

8. 隧道洞内排水系统应与洞外排水系统顺接,必要时设置具有检修、维护功能的缓冲井(池)。

9. 洞外排水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避开不良、不稳定地质体,以较短途径引排到自然稳定的沟谷中;经路堑侧沟、涵洞排放时,应采用无缝顺接,并保证过水能力满足要求,防止雍水。

2)对洞口范围威胁施工及运营安全的地表径流、坑洞、漏斗、陷穴、裂缝等,应采取封闭、引排、截流等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3)对横跨洞口的自然冲沟、水渠,当沟底高程大于隧道洞顶高程时,优先采用明洞顶设渡槽排水方案。

高铁基本知识

高速铁路基本常识部分 1. 高速铁路列车速度? 答:国际上目前公认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200km/h及其以上的铁路称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列车速度为200~350 km/h。 2. 我国铁路网建设中长期主要目标? 答:运能紧张的繁忙干线修建四线或多线,实行客货分线运输。在大中城市间发展客运专线,在人口稠密地区发展城际铁路,加快形成覆盖我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 扩大西部铁路网规模,完善中东部铁路网结构。加强既有线改造,发展煤炭运输网,集装箱运输网和快捷货运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高原铁路。 3. 高速铁路与常速铁路基础设施最大区别? 答:最大区别在于线路高平顺度特性方面。线路要平缓,稳固高保持性,路基、桥梁、隧道等要满足高速行车方面主要技术参数与技术规定。满足可靠度与可维修、少维修的条件。 4.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经济优势是什么?

答:速度快,运能大,安全性高、准确性高、能耗少,占地少、工程投资低,污染环境轻,舒适度高、效益好。 5. 高速铁路的环境保护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治理噪声环境,控制振动污染、防止电磁干扰、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列车垃圾。 6. 高速铁路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意义? 答:高速铁路建设规模大,占用农村和城市用地多,且需经过繁华的城市区和经济带,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植被和农用水利的破坏、城市房屋建筑物拆迁、城市景观、日照、施工的干扰等等)都将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研究和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7. 施工对环境影响和防护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铁路施工规模大,周期长,临时工程占用场地多,施工人员和地域集中。基础开挖的弃土易堵塞河道,使水中的泥沙量增加;施工场地生活和生产废水、废渣及垃圾对周边产生污染;施工机械噪声等也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市区高架桥施工使部分道路改移,民用建筑,地下管道拆迁,给城市居民生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

6 路基 6.1一般规定 6.1.1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 6.1.2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 年。 6.1.3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载能力。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6.1.4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 6.1.5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 6.1.6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 6.1.7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6.1.8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6.1.9路基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 6 项标准 局部修订条文.pdf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6项标准 局部修订条文 一、《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1. 第7.1.8条修改为“相邻桥涵之间路堤长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高速列车运行的平顺性要求、路桥(涵)过渡段的施工工艺要求以及技术经济等因素。” 2.第7.2.1条修改为“桥涵结构设计应根据结构的特性,按表7.2.1所列的荷载,就其可能的最不利组合情况进行计算。 表7.2.1 荷载分类及组合

注:1 当杆件主要承受某种附加力时,该附加力应按主力考虑。 2 长钢轨纵向作用力不参与常规组合,其与其他荷载的组合按《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 10002 的相关规定执行;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作用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另行研究。 3 流水压力不宜与冰压力组合。 4 当考虑列车脱轨荷载、船只或排筏的撞击力、汽车撞击力以及长钢轨断轨力时,应只计算 其中的一种荷载与主力相组合,且不应与其它附加力组合。 5 地震力与其他荷载的组合应符合《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的规定。” 3. 第7.2.12条修改为“横向摇摆力应按80kN水平作用于钢轨顶面计算。多线桥梁只计算任一线上的横向摇摆力。” 4. 第7.3.9条修改为“墩台横向水平线刚度应满足高速行车条件下列车安全性和旅客乘车舒适度要求,并对最不利荷载作用下墩台顶横向弹性水平位移进行计算。在列车竖向静荷载、横向摇摆力、离心力、风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墩顶横向水平位移引起的桥面处梁端水平折角如图7.3.9所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7.3.9 梁端水平折角示意图 1 梁端水平折角不应大于1.0‰ rad。 2 梁端水平折角计算应考虑以下荷载作用:竖向静荷载;曲线上列车的离心力;列车的横向摇摆力;列车、梁及墩身风荷载或0.4倍的风荷载与0.5倍的桥墩温差组合作用,取较大者;水中墩的水流压力作用;地基基础弹性变形引起的墩顶水平位移。” 5. 第7.4.4条修改为“预应力钢筋或管道的净距及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后张法结构中,采用钢丝、钢绞线束、螺纹钢筋的管道间净距,当管道直径等于或小于55mm时,不应小于 40mm;当管道直径大于55mm时,不应小于0.8倍管道外径。 ……” 6. 第8.6.2条修改为“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结构防水设防要求设置防水层。地下水环境保护要求高、埋深浅的隧道应采用全断面封闭防水。防水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运用状态检测管理办法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运用状态检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运用状态检测管理工作,提高检测、维修和运输效率,预防事故和减少故障,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运用状态的检测(以下简称高速铁路状态检测)工作及对其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高速铁路,是指设计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含预留),并且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列车专线铁路。 本办法所称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包括高速铁路线路、桥隧、信号、通信、牵引供电设备等。 本办法所称高速铁路状态检测,是指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动、静态测试手段对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运用状态进行的检查、测试、监测及对其运用质量进行的安全评定。 第四条高速铁路状态检测工作应当贯彻检修分开、以检定修的理念,遵循安全、准确、高效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利用天窗,实现高速、及时、精确检测。 第五条高速铁路状态检测工作应当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运用成熟可靠的高速车载等检测设备,推广实时在线监测技术,提高检测质量和检测效率。 第二章职责与分工 第六条铁路运输企业是高速铁路状态检测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高速铁路状态检测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一)建立检测管理制度; (二)制定检测计划; (三)组织编制检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掌握基础设施状态及检测管理动态; (五)编制检测报告; (六)综合运用检测数据; (七)解决检测中发现的问题。 第七条国家铁路局对全国高速铁路状态检测工作进行统一监督管理。 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对辖区内高速铁路状态检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督促辖区内铁路运输企业落实高速铁路状态检测工作的主体责任。 国家铁路局和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统称铁路监管部门。 第三章检测内容及检测设备 第八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逐步建立高速铁路状态检测体系,配齐检测设备及人员,满足设备运用状态高效检测的需要,日常天窗时间一般应当保证4小时

(完整word版)09-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9轨道)

9 轨道 9.1 一般规定 9.1.1 正线及到发线轨道应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9.1.2 正线应根据线路速度等级和线下工程条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合理选择轨道结构类型,轨道结构宜采用无砟轨道。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应集中成段铺设,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之间应设置轨道结构过渡段。 9.1.3 无砟轨道的结构型式应根据线下工程、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选择。同一线路可采用不同无砟轨道结构型式,同一型式的无砟轨道结构宜集中铺设。 9.1.4 轨道结构部件及所用工程材料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要求。 9.1.5无砟轨道主体结构应不少于6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9.1.6 轨道结构设计应考虑减振降噪要求。 9.1.7 轨道结构应设置性能良好的排水系统。 9.2 钢轨及配件 9.2.1 正线轨道应采用100m定尺长的60kg/m无螺栓孔新钢轨,其质量应符合相应速度等级的钢轨相关要求。 9.2.2 有砟轨道采用与轨枕配套的弹性扣件,其轨下弹性垫层静刚度宜为60±10kN/mm。 9.2.3 无砟轨道采用与轨道板或双块式轨枕相配套的弹性扣件,其轨下弹性垫层静刚度宜为25±5kN/mm。 9.3 轨道铺设精度(静态) 9.3.1 正线轨道静态铺设精度标准应符合表9.3.1-1、9.3.1-2和9.3.1-3的规定。

表9.3.1-1 有砟轨道静态铺设精度标准 表9.3.1-2 无砟轨道静态铺设精度标准 注:表中a为扣件节点间距,m。

表9.3.1-3 道岔(直向)静态铺设精度标准 9.3.2 站线道岔静态铺设精度标准应符合表9.3.2的规定。 表9.3.2 站线道岔静态铺设精度标准 9.4 无砟轨道 9.4.1 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砟轨道设计荷载应包括列车荷载、温度荷载、牵引/制动荷载等,同时应考虑下部基础变形对轨道结构的影响。 2结构设计活载 1)竖向设计活载:P d=α ? P j 式中:P d-动轮载; α -动载系数,对于设计时速300公里及以上线路,取3.0;设计时速250公里线路,取2.5。 P j-静轮载。 2)横向设计活载:Q=0.8 ? P j 3结构疲劳检算活载 1)竖向疲劳检算活载:P f =1.5 ? P j 2)横向疲劳检算活载:Q f =0.4? P j 4温度荷载及混凝土收缩影响 1)露天区间(包括隧道洞口200m范围)年温差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取值。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版

1 总则 1.0.1 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安全适用、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350km/h 的高速铁路,近期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还应执行相关规范。 1.0.3 高速铁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 (2)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的技术; (3)体现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高舒适的技术要求; (4)符合数字化铁路的需求。 1.0.4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应按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进行选择,并应考虑不同速度共线运行的兼容性。 1.0.5 高速铁路设计年度宜分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 对铁路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 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

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 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图的规定,曲线 地段限界加宽应根据计算确定。 7250 5500 4000 2440 1700 1750 1250 650 ③ ① ② ④ ⑤ 1700 25 1250 ①轨面

②区间及站内正线(无站台)建筑限界 ③有站台时建筑限界 ④轨面以上最大高度 ⑤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正线不适用) 图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mm) 1.0.7 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活载应采用ZK 活载。 ZK 活载为列车竖向静活载,ZK 标准活载如图1.0.7-1 所示,ZK 特种 活载如图1.0.7-2 所示。 图1.0.7-1 ZK 标准活载图式 图1.0.7-2 ZK 特种活载图式 1.0.8 高速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1.0.9 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省用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 1.0.10 高速铁路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及国家现行有关规定。 1.0.11 高速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德国铁路基础设施和高速铁路

译居民高铁1 利北 里)其郊注译自: Railw 运输网络的民和娱乐区的铁路的性能和中欧的高速铁欧洲的人口北部为高人口地区。其中每郊区。作为欧注: NBS = 新线德国铁way infrastru 的总环境总是的地理和位置和竞争性外,铁路网络 口远不是平均口密度分布带每一个国家都欧洲列车网络 线,250-300 km/铁路基础ucture and th R 是由要求网络服置是最重要的驱国家的规划均分布,在其密带,而在西班牙都有一个优势络的组成部分h ABS = 改造线图1 德设施和高he developm RTR 2 (2005 络服务的人口和的驱动力,确定划正在不得不对密度上有显著牙、法国和俄势的首都城市的欧洲高速铁线,160-200 km/国格子形高速 高速铁路的ment of high 5) 和工业当前和定了这些网络不对欧洲的视角著的差别。欧俄罗斯为低人市,例如在法铁路网络的形/h 黑细线 = 速铁路网 的发展 h-speed rail 和将来的要求络的任务和形角给予越来越欧洲中部从英人口密度(50法国1/5的人形状反映出这 有ICE 服务的传l in German 求决定的。工形状,除了需越多的关注。英国的内地到0~90人/平人口生活在首这一基本数据 传统线 ny, 工业、需要提 意大方公都或据。

由国际铁路联盟(UIC)出版的高速铁路地图清晰显示,欧洲铁路网络包括若干的集中单元,集中于国家的首都,诸如在西班牙、英国和法国,而网络的其他部分更多地呈格子的形式,这对于欧洲中部是典型的情况。 德国的铁路网络也呈格子形,德国8000万人口合理地分布到整个国家地区。这里人口密度为230人/平方公里。铁路必须尽力适应这种情况,铁路的工作就是找出将大的人口和工业中心相互连接最佳可能的途经。其结果是在德国的高速设施没有明显的中心和强势的集中点,而是几个轴线(图1)。运输起点和终到站这么多,不可能用直达列车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由此从逻辑上可得出明显需要提供换乘。 目前网络的高速部分占约35000 km轨道总长度的1/4,由DB Netz(德国基础设施主要供应商)运营。高速线(定义为最大容许速度230~300 km/h)目前总长约1100 km,包括最近改造的汉堡-柏林线。运行高速列车的传统线路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改造,最高运行速度160-200 km/h。也有新建线路少数区段按这一速度范围修建。在科隆-莱茵/梅因(有卫星城的大都市)新高速线南端的“威斯巴登支线”就是很好的例子。 2 德铁的城际列车和ICE系统 20年前,当德铁开始设计其高速产品时,在联邦德国(西德)整个地区运营的城际(IC)列车长距离快速旅客系统被视为高速产品的基础。IC系统的主要原则是: ●在诸多长距离IC线上预定网络服务; ●定时服务,每天每一路径14~16列车; ●运营时间从早上6时到夜间22~24时; ●列车在固定的时分出发; ●某些枢纽通过来自两股不同轨道的连接列车,利用两邻接轨道和跨越站台的连接设 备(有时称步行)提供严格按整钟点或半钟点的服务; ●标准列车编组(头等座位-餐车-二等座位)方便换乘,因为从到达列车的座 位到出发列车预定的座位只需要步行几米的距离。 IC/IEC综合网络站间平均距离约95 km。这是由于在整个德国网络很好格子形和在诸多铁路交汇点提供换乘方便的要求而得出的结果。新的高速列车被称作ICE(全称Intercity Express-城际快车)。关注的重点是使ICE适合现有的城际系统,逐步更换机车牵引的IC 列车,并在发展的综合IC/IEC系统内提供附加服务。与该政策一致,第一代的ICE列车(ICE 1)设计为全长动车组,列车的前后端为动车,而在两辆动车之间为10~14辆中间车。由12辆中间车和两辆动车组成的ICE长358 m,列车的编组及按功能和等级划分的中间车的数目与典型的机车牵引的IC列车相应。所以对旅客来说,仍容易在网络的交会点快速换乘。无论列车是相同型号或混合型(ICE和/或IC)。 1991年6月,随着高速线两个新区段汉诺威-乌兹堡和曼海姆-斯图加特的开通,德国开始高速运营。这些是混合运输线路,日间运行客运列车,夜间运行货物列车。 1991~1993年共有60列全长ICE-1列车投入运营,它们减少了平均旅程350 km(这对德国城际旅客是典型的)的终到终时间约1~1.5小时,与原先的终到终时间相比,节省了35~50 %。 在以后的年份,扩大了高速网络,明显的是1998年汉诺威-柏林线和2002年科隆-法兰克福的开通。下一条高速线将是2006年开通纽伦堡-慕尼黑线。 与此同时,也建立供倾斜列车使用的网络并获得相当大的扩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德铁把其方法改变成“半车概念”的理念,建造了许多新型的ICE列车(ICE 2、图2所示的两种ICE 3型号和3种ICE-T的倾斜列车型号)。最短的列车长度106.7 m,最长的205.4 m。通常这两种车组作为长列车合在一起运行。这种方法不好的一面是,在不同列车类型连接的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最新版)

1 总则 1、0、1 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安全适用、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得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350km/h 得高速铁 路,近期兼顾货运得高速铁路还应执行相关规范。 1、0、3 高速铁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得建设理念; (2)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得技术; (3)体现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高舒适得技术要求; (4)符合数字化铁路得需求。 1、0、4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应按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进行选择,并 应考虑不同速度共线运行得兼容性。 1、0、5 高速铁路设计年度宜分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 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 对铁路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得建筑物与设备,应按远期运量与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 易改、扩建得建筑物与设备,可按近期运量与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

远期发展条件。 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得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 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图1、0、6 得规定,曲线 地段限界加宽应根据计算确定。 7250 5500 4000 2440 1700 1750 1250 650 ③ ① ② ④ ⑤ 1700 25 1250

①轨面 ②区间及站内正线(无站台)建筑限界 ③有站台时建筑限界 ④轨面以上最大高度 ⑤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得距离(正线不适用) 图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mm) 1、0、7 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活载应采用ZK 活载。 ZK 活载为列车竖向静活载,ZK 标准活载如图1、0、7-1 所示,ZK 特种 活载如图1、0、7-2 所示。 图1、0、7-1 ZK 标准活载图式 图1、0、7-2 ZK 特种活载图式 1、0、8 高速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1、0、9 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 省用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 1、0、10 高速铁路结构物得抗震设计应符合《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 50111)及国家现行有关规定。 1、0、11 高速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得规定。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

高速铁路技术就是当今世界铁路得一项重大技术成果,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铁路铁路牵引动力、线路结构、高速运行控制、高速运输组织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得技术进步,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得科技与工业得水平。高速铁路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尤为突出。 高速铁路线路应能保证列车按规定得最高速度,安全、平稳与不间断地运行。因此,铁路线路,无论就其整体来说,或者就其各个组成部分来说,都应当具有一定得坚固性与稳定性。 一、线形 高速列车首先要满足安全与舒适得要求。影响列车安全与舒适得因素有很多,虽然机车车辆性能及运营方式起着很大作用,但高速铁路得线路参数也就是重要得影响因素,在设计高速铁路时必须予以重视。 (一) 线路平面 1、平面曲线半径 正线得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与设计速度匹配得平面曲线半径,如表1、1所示。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区间正线宜按线间距不变得并行双线设计,并宜设计为同心圆。 表1、1平面曲线半径表(m)

2、线间距 线间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不应小于表1、2得标准,曲线地段可不加宽。 表1、2正线线间距 速度及其技术要求与相邻线得路基高程关系,考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得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5、0m。 3)正线与既有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当两线不等高或线间设置其它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计算确定。 4)隧道双洞地段两线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结构及防灾与救援要求,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3、缓与曲线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与曲线连接。缓与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缓与曲线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与地形条件按表1、3合理选用,应选用(1)栏值,困难条件下可选用(2)栏或(3)栏值。 表1、3缓与曲线长度(m)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发中心徐鹤寿 速度是铁路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964年日本成功建成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以来,高速铁路以其速度快、运能大、效益高、全天候、节能、环保、安全等显著特点,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 1.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1.1 国外高速铁路简介 目前,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韩国、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拥有不同长度、不同速度的高速铁路。世界各国由于国情和运输需求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装备,其最高运行速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日本是世界第一个修建高速铁路的国家。自1964年修建了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后,陆续又修建了山阳、上越、东北、北陆、九州等5条新干线,全部是纯客运运输,新干线总长度已达2258km。同时,其最高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如东海道新干线从建成运营的210km/h,已提高到270km/h;山阳新干线的运行速度已达300km/h。2011年3月采用最新型高速列车“隼”号,运行速度300km/h,2012年达到320km/h。 德国从1991年建成汉诺威~维尔茨堡高速铁路以来,陆续修建了曼海姆~斯图加特、汉诺威~柏林、科隆~法兰克福、纽伦堡~英戈尔施塔特等高速铁路以及科隆~迪伦、拉斯塔特~奥芬堡、莱比锡/哈雷~格勒伯斯等高速段,运行速度均为250km/h及以上,其总里程已达1057km。其中,2002年建成的科隆~法兰克福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最高,为300km/h。德国高速铁路的运输模式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货共线,如汉诺威~维尔茨堡,采用旅客列车与货物列车分时段运行,最高运行速度为250km/h;科隆~法兰克福高速铁路为纯客运。 法国第一条新建高速铁路为1983年通车的TGV巴黎东南线,初期运行速度为270km/h,1989年提高到300km/h。目前,已建成并开通运营8条高速铁路,总长度已达1884km,运营速度均为250km/h 及以上,都是纯客运运输。目前,法国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都达到300km/h,其中TGV东部线的运行速度达320km/h,是国外高速铁路中运行速度最高的。 西班牙的既有铁路为轨距1668mm的宽轨铁路,新建高速铁路为与欧洲铁路网连接,均采用标准轨距。1992年建成马德里~塞维利亚高速铁路,客货混运,运行速度为270km/h;2008年全线开通的马德里~巴塞罗那,为纯客运,设计速度350km/h,最高运行速度300km/h。目前,已建成的高速铁路的总里程达1902km(运营速度均为250km/h及以上),为欧洲高速铁路长度第一。 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时速300公里速度等级的高速铁路技术已趋于成熟。因此,随后新建高速铁路的国家或地区,充分利用已成熟的先进技术,实现速度的技术跨越,将速度目标值确定为300km/h及以上,如法国2001年开通的TGV地中海线、2007年开通的TGV东部线(巴黎~斯特拉斯

关于发布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等

关于发布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 定等 3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文的通知(铁建设 〔2012〕3号) 时间:2012.01.18 现发布《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号)、《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等3项标准的局部修订条文,自发布之日施行。铁道部原发上述3项标准(含局部修订)相应条文及相关内容同时废止。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等3项标准的局部修订条文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 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文 一、《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号) (一)增加第5.1.2条第6款: 6 桥上应按《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规定设置护轮轨。 【说明】现行《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第3.3.8条规定客货共线铁路桥上应铺设护轨,《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号)作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桥涵设计的补充规定,未对桥上铺设护轨再作规定。为避免标准执行过程中对条文理解等方面产生歧义,本次修订中明确了桥上护轨的设置要求。 (二)第5.2.3条第5款修改为: 5 列车竖向脱轨荷载可不计动力系数。对于多线桥,只考虑一线脱轨荷载,且其他线路上不作用列车荷载。

按下列两种情况,计算列车脱轨荷载的影响: 1)列车脱轨后一侧车轮仍停留在桥面轨道范围内。脱轨荷载按图5.2.3-1所示计算,两条线荷载平行于线路中线,相距为1.4 m,作用于线路中线两侧2.0 m范围以内的最不利位置上。该线荷载在长度为6.4 m的一段上为50kN/m,前后各接以25kN/m。 图5.2.3-1 列车竖向脱轨荷载1 2)列车脱轨后已离开轨道范围,但仍停留在桥面上。列车脱轨荷载应考虑竖向脱轨荷载和水平脱轨荷载作用。竖向脱轨荷载按图5.2.3-2所示计算,该荷载为一条平行于线路中线的线荷载,作用于挡砟墙内侧,离线路中心线的最大距离为2.0m。荷载长度20m,其值为80kN/m。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桥梁

7 桥涵 一般规定 7.1.1 桥涵的洪水频率标准,应符合现行《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中Ⅰ级铁路干线的规定。 7.1.2 桥涵结构应构造简洁、美观、力求标准化、便于施工和养护维修,结构应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并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和良好的动力特性,满足轨道稳定性、平顺性的要求,满足高速列车安全运行和旅客乘座舒适度的要求。 7.1.3 桥涵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寿命应满足100年。 7.1.4 桥涵结构所用工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规定。 7.1.5 桥梁上部结构型式的选择,应根据桥梁的使用功能、河流水文条件、工程地质情况、轨道类型以及施工设备等因素综合考虑。 桥梁上部结构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结合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结构,宜选用箱形截面梁,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整体性好、结构刚度大的其他截面型式。 7.1.6 桥梁结构应设计为正交。当斜交不可避免时,桥梁轴线与支承线夹角不宜小于60°,斜交桥台的台尾边线应与线路中线垂直,否则应采取特殊的与路基过渡措施。 7.1.7 桥面布置应满足轨道类型、桥面设施的设置及其养护维修的要求。 7.1.8 涵洞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涵。 7.1.9 相邻桥涵之间路堤长度,要综合考虑高速列车行车的平顺性要求、路桥(涵)过渡段的施工工艺要求以及经济造价等因素合理确定。两桥台尾之间路堤长度不应小于150m,两涵(框构)之间以及桥台尾与涵(框构)之间路堤长度不应小于30m,对于特殊情况路堤长度不满足上述长度要求时,路基应特殊处理。 7.1.10 桥涵设置应做好和自然水系、地方排灌系统的衔接,并满足铁路路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

高速铁路技术就是当今世界铁路得一项重大技术成果,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铁路铁路牵引动力、线路结构、高速运行控制、高速运输组织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得技术进步,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得科技与工业得水平。高速铁路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尤为究出。 高速铁路线路应能保证列车按规定得最高速度,安全、平稳与不间断地运行。因此,铁路线路,无论就其整体来说,或者就其各个组成部分来说,都应当具有一定得坚固性与稳定性。 一、线形 高速列车首先要满足安全与舒适得要求。影响列车安全与纾适得因素有很多, 虽然机车车辆性能及运营方式起着很大作用,但高速铁路得线路参数也就是重要得影响因素,在设计高速铁路时必须予以重视。 (一)线路平面 1、平面曲线半径 正线得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与设计速度匹配得平面曲线半径,如表1、1所示。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区间正线宜按线间距不变得并行双线设计,并宜设计为同心圆。 表1、1平而曲线半径表(m)

2、线间距 线间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不应小于表1、2得标准,曲线地段可不加宽。 表1、2正线线间距 2) 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得线间距,应根据相邻一侧线路得行车 速度及 其技术要求与相邻线得路基高程关系,考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 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得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 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 5、Om 0 3) 正线与既有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o 当两线不等 高政线 间设置其它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计算确定。 4) 隧道双洞地段两线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结构及防灾与救援要求,综合分 析研究 确定。 3、缓与曲线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与曲线连接。缓与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缓与 曲线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与地形条件按表1、3合理选用,应选用(1) 栏值,困难条件下可选用(2)栏或(3)栏值。 表1、3缓与曲线长度(m )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3总体设计)

3.1.1 高速铁路是极其庞大复杂的现代化系统工程,融合了机械与电子工程技术、土木工程技术、电子工程技术、材料与结构技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等一系列当代高新技术。高速铁路采用的各种高新技术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子系统,其技术指标、性能参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系统内部各种关系非常复杂。因此,高速铁路设计应从规划开始统筹考虑土建工程、牵引供电及电力,通信、信号及信息,动车组运用、综合维修及防灾安全监控等不同功能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以及相互关系,统一规划、整体构思、逐步深化,要对项目需求、线路定位、主要技术方案、主要技术标准等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科学合理的总体设计原则,以总体设计统筹专业设计,指导项目设计,达到系统优化的目的。 3.1.2 高速铁路总体设计应在充分研究项目需求和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和主要方案,因为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和主要方案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影响到线路所经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旅客出行等;高速铁路系统集成方案与整个建设方案有直接关系;同样,工期、投资和其他控制目标对高速铁路建设方案有直接影响。 3.1.3 综合考虑高速铁路的各种影响因素,结合高速铁路的技术特点,从全面性、关键性、重点性、科学性、可比性、动态性、系统性等角度出发,高速铁路总体设计应满足旅行时间与最高运行速度、旅客舒适度、节能与环保、安全与防灾、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输组织等目标要求。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出行的质量、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铁路的建设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更快的选择,提高了旅客出行的方便性与快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客时间价值观念的加强,旅行时间与最高速度将成为影响旅客选择交通工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二是高速铁路建设强调平顺性、稳定性、安全性,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最终体现在旅行舒适性的感觉上,最终体现在舒适度上,舒适性是衡量高速铁路建设能否为旅客提供一流服务的关键。三是节能与环保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会发展对环保的日趋强烈的要求,是21世纪国家实现可

高铁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制场方案

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桥20米先张预应力板施工方案 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2012年8月15日 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跨马颊河桥20米先张预应力板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德州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纵二路跨马颊河桥上部结构为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全桥共需预制板为468块,其中边板52块,中板416块。 二、场地布置 1、预制场地布置 结合施工现场地形、交通情况及桥梁的分布情况,预制厂布置于纵二路K7+055—K7+190道路东侧慢行一体和绿化带内,占地135m× 23m,预制场地设8道张拉槽,槽长129米,每道槽按6板预制。 2、存板区布置 为方便预制后的桥板吊装,把预制板存放位置放在桥南侧桩号为K6+940—K7+050,各道存板区之间预留1米的间距,为桥板出槽后的其它工作留出操作空间,在每块板两侧设置梁枕,梁枕为采用土堆做1米高的梯形台。 3、其它配套布置 场内布置有小型搅拌站,钢筋、模板加工制作区和维修棚,并配置有3台自行式龙门吊,龙门吊跨度20.5m。 场地布置图详见预制场施工平面图 三、现场施工条件设置 1、施工用电 预制场用电从陵县开发区李马村南侧10kv高压电线拉一道高压电缆到预制场,在预制场设2台200kw变压器,满足预制场及砼搅拌站施工用电需要;桥梁施工从陵县开发区纪庄村西头接100kw的变压器,满足桥梁施工需要。 2、施工用水 现场砼养护用水从施工现场打水井一口,抽取地下水。 3、施工便道 为节省工程成本,把西侧快车道沥青底面层做完后作为桥梁施工便道。4、临时设施 预制场办公及生活用房采用彩钢板房,建筑面积为300㎡,钢筋加工场地采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

高速铁路技术是当今世界铁路的一项重大技术成果,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铁路铁路牵引动力、线路结构、高速运行控制、高速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和工业的水平。高速铁路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为突出。 高速铁路线路应能保证列车按规定的最高速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因此,铁路线路,无论就其整体来说,或者就其各个组成部分来说,都应当具有一定的坚固性与稳定性。 一、线形 高速列车首先要满足安全与舒适的要求。影响列车安全和舒适的因素有很多,虽然机车车辆性能及运营方式起着很大作用,但高速铁路的线路参数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设计高速铁路时必须予以重视。 (一)线路平面 1. 平面曲线半径 正线的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与设计速度匹配的平面曲线半径,如表1.1所示。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区间正线宜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并宜设计为同心圆。 表1.1平面曲线半径表(m)

注:个别最小半径值需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报部批准后方可采用。 2. 线间距 线间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不应小于表1.2的标准,曲线地段可不加宽。 表1.2正线线间距 2)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一侧线路的行车速度及其技术要求和相邻线的路基高程关系,考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的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5.0m。 3)正线与既有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当两线不等高或线间设置其它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计算确定。 4)隧道双洞地段两线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结构及防灾与救援要求,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3. 缓和曲线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和地形条件按表1.3合理选用,应选用(1)栏值,困难条件下可选用(2)栏或(3)栏值。 表1.3缓和曲线长度(m)

高铁综合维修技术

高铁综合维修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600114 专业名称高铁综合维修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高速铁路线路、路基、桥涵、隧道、信号、接触网、电力等设备设施(以下统称高铁基础设施)综合维修一体化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从事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运营维护和普速铁路综合维修一体化生产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面向高铁基础设施运维领域,从事高速铁路线路、路基、桥涵、隧道、信号、接触网、电力等设备设施的检查、故障诊断及应急处置、一般性养护维修等工作,从事普速铁路工电供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工作。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高铁基础设施一般性养护维修的能力; 3.具备高铁基础设施的巡视、检查、检测、试验的能力; 4.具备高铁基础设施的数据分析、运用的能力; 5.具备高铁基础设施故障诊断及应急处置能力; 6.具备高铁基础设施施工作业、安全工作的能力;

7.具备机械动力设备、专用工器具的操作应用能力。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高铁基础设施精密测量技术、高铁基础设施检测数据分析、高铁线路构造与维护、高铁路桥隧设备构造与维护、四电系统、高铁信号设备构造与维护、高铁接触网构造与运行维护。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常用工器具实训、电工实训、钳工实训、精密测量实训、线路设备检修实训、信号设备检修实训、接触网检修实训、高铁工电供综合维修实训。 在铁路运营维护企业进行基础设施一体化养护维修实习。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铁道施工与养护铁道信号电气化铁道供电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土木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7-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桥梁)

7 桥涵 7.1 一般规定 7.1.1 桥涵的洪水频率标准,应符合现行《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TB10002.1)中Ⅰ级铁路干线的规定。 7.1.2 桥涵结构应构造简洁、美观、力求标准化、便于施工和养护维修,结构应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并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和良好的动力特性,满足轨道稳定性、平顺性的要求,满足高速列车安全运行和旅客乘座舒适度的要求。 7.1.3 桥涵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寿命应满足100年。 7.1.4 桥涵结构所用工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规定。 7.1.5 桥梁上部结构型式的选择,应根据桥梁的使用功能、河流水文条件、工程地质情况、轨道类型以及施工设备等因素综合考虑。 桥梁上部结构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结合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结构,宜选用箱形截面梁,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整体性好、结构刚度大的其他截面型式。 7.1.6 桥梁结构应设计为正交。当斜交不可避免时,桥梁轴线与支承线夹角不宜小于60°,斜交桥台的台尾边线应与线路中线垂直,否则应采取特殊的与路基过渡措施。 7.1.7 桥面布置应满足轨道类型、桥面设施的设置及其养护维修的要求。 7.1.8 涵洞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涵。 7.1.9 相邻桥涵之间路堤长度,要综合考虑高速列车行车的平顺性要求、路桥(涵)过渡段的施工工艺要求以及经济造价等因素合理确定。两桥台尾之间路堤长度不应小于150m,两涵(框构)之间以及桥台尾与涵(框构)之间路堤长度不应小于30m,对于特殊情况路堤长度不满足上述长度要求时,路基应特殊处理。

7.1.10 桥涵设置应做好和自然水系、地方排灌系统的衔接,并满足铁路路基排水的要求。 7.1.11当线路位于深切冲沟等特殊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区时要进行桥梁、涵洞方案比较确定跨越方式。 7.1.12无砟轨道桥涵变形及基础沉降应设立观测基准点进行系统观测与分析,其测点布置、观测频次、观测周期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的有关规定。 7.1.13 桥涵混凝土结构尚应符合现行《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 7.2 设计荷载 7.2.1 桥梁应根据结构设计的特性和检算容按表7.2.1所列荷载,以其最不利组合情况进行设计。 表7.2.1 桥涵荷载

5-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5线形)09-9-3修-11-12xiu

5 线形 5.1 一般规定 5.1.1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重视线路空间曲线的平顺性,提高旅客乘坐舒适度。 5.1.2 全部列车均停站的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可采用与设计速度相应的标准;部分列车停站的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应根据速差条件,采用相适应的技术标准,满足舒适度要求。 5.1.3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满足轨道铺设精度要求。 5.2 线路平面 5.2.1 正线的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与设计速度匹配的平面曲线半径,如表5.2.1所示。 表5.2.1平面曲线半径表(m) 注:个别最小半径值需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经报部批准后方可采用。 5.2.2 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 5.2.3 区间正线宜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并宜设计为同心圆。 5.2.4 线间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不应小于表5.2.4的标准,曲线地段可不加宽。 表5.2.4 正线线间距 2 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一侧

线路的行车速度及其技术要求和相邻线的路基高程关系,考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的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5.0m。 3 正线与既有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当两线不等高或线间设置其它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计算确定。 4 隧道双洞地段两线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结构及防灾与救援要求,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5.2.5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和地形条件按表5.2.5合理选用,应选用(1)栏值,困难条件下可选用(2)栏或(3)栏值。 表5.2.5 缓和曲线长度(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