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布置-上下车方便性校核

总布置-上下车方便性校核
总布置-上下车方便性校核

上下车方便性校核

编制:

校对:

审核:

批准:

1/9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引用标准 (3)

4、术语定义 (3)

5、校核步骤 (3)

5.1、输入数据 (3)

5.2、标准要求 (4)

5.3、校核步骤(以XXX设计车为例) (4)

6、注意事项及相关校核 (9)

6.1注意事项 (9)

6.2相关校核 (9)

7、输出 (9)

8、结束语 (9)

2/9

1、目的

在校核上下车方便性时,需要做出车门立柱倾斜度,前后门足部通道尺寸,侧壁倾斜度,车身门框尺寸,以分析上述各值对上下车方便性的影响。

2、适用范围

M1类车。

3、引用标准

Q/CC SJ024-2010 A类汽车人机工程主要边界条件设计规范

GB/T 19234-2003 乘用车尺寸代码

SAE J 1100-2009 Motor Vehicle Dimension

4、术语定义

?车门立柱的倾斜度:主要指B柱的倾斜度α,即B柱与平行于X0平面的竖直平面的夹角。

?L18:前车门打开时下部通道宽度。

?L19:后车门打开时下部通道宽度。

?K值:车门上缘与门槛之间的水平间距。

5、校核步骤

5.1、输入数据

R点坐标、前后门开启角度,空载地面、整车坐标系下侧围、前后排座椅、前后车门及车门铰链、前后门护板数模

3/9

总布置中后轮跳动校核

浅谈总布置中后轮跳动空间的校核 北汽福田技术研究院汽车二所张所滨 主题词:后轮跳动空间校核 一、概述 在卡车类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卡车货箱的高度直接影响使用的方便性及车辆的侧向稳定性。在进行总布置设计时,当后悬架的高度初步确定,车架纵梁断面已定的情况下,应确定出车箱高度,这是确定整车尺寸参数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一辆卡车采用的是平底货箱,车轮跳动位置的高低直接决定其货箱的高度,因此后轮跳动空间的校核,是卡车类车辆总布置设计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介绍两种校核卡车后轮跳动空间的方法。 二、货箱上校核部位的选取 1.对于车轮较宽、轮胎处于货箱底板边纵梁正下方的卡车,一般选取货箱底架边纵梁进行校核; 2.对于车轮处在边纵梁内,但在后轮正上方有底架横梁的卡车,一般选取货箱底架横梁进行校核, 3.对于车轮外宽较窄,且在车轮正上方没有货箱横梁的卡车,一般选取货箱底板的瓦棱板下表面进行校核。对于采用平底货箱的卡车而言,由于可以不再考虑货箱横梁的底面,而改用货箱底板的瓦棱板下表面作为校核表面,这时可为车轮上跳提供最大的空间,即允许将车箱高度适当降低,节省高度,增加货物装卸的方便性和行驶的稳定性,因而这是我们目前用得最多的情况。 三、后轮跳动空间的校核 在后轮跳动的整个过程中,最危险的工作状况是车轮上跳至铁碰铁状态后再侧倾,即所谓的斜跳状态。下面通过两种 方法,对斜跳状态进行 校核。 1.按侧倾 6°校核(见图1) ①.在主视图上画 出板簧设计状态(压 平)时的车架纵梁断 面、缓冲块、缓冲块内 部骨架、后桥、板簧总 成、车轮这些底盘件的 初始位置。 ②.按初步给出的 高度画出货箱底板及 底架边纵梁的位置。 ③.连接左右板簧

视野校核报告要点

目录 1.概述 (1) 2.汽车驾驶员视野基本要求 (1) 3.XX车型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 (1) 3.1引用标准 (1) 3.2汽车前方视野技术要求 (2) 3.3XX车型视野校核状态的确定 (3) 3.4XX车型前方视野校核 (3) 3.5小结 (5) 4.XX车型驾驶员后视野校核 (6) 4.1引用标准 (6) 4.2汽车后视野技术要求 (6) 4.3XX车型后视野校核状态的确定 (8) 4.4XX车型后视野校核 (8) 4.5小结 (11) 5 总结 (11)

1.概述 在汽车设计中,驾驶员视野直接影响汽车的使用和安全等,在进行布置设计时必须考虑视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下面以相关标准和法规为基础,结合XX车型布置设计情况,对XX 车型驾驶员前、后视野分别进行校核。 2.汽车驾驶员视野基本要求 在车身布置图上,确定了代表驾驶员眼睛分布位置的眼椭圆后,即可作出驾驶员的实际视野范围,进行前视野、外后视野、内后视野的校核。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对汽车驾驶员视野的基本要求如下: 2.1前视野规定了驾驶员前方180o范围内直接视野的校核。 2.2每根A柱双目障碍角不得超过6°。若两A柱相对汽车纵向铅垂面是 对称的,则右柱不需要再测量。 2.3汽车不得有两根以上A柱。 2.4对于总质量小于2000kg的M1和N1类汽车,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 必须能同时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位于驾驶员眼点后4m处的宽度至少为1m的视野区域和一段位于驾驶员眼点后20m处的宽度至少为4m 的视野区域,其右边与汽车纵向基准面平行且与汽车左边最外侧点相切,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20m处延伸至地平线;对于乘客一侧外后视镜的视野,要求相同。 2.5内后视镜的视野规定了驾驶员借助内后视镜必须能在水平路上看见 一段宽度至少为20m的视野区域。 3.XX车型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 3.1引用标准

总布置-整车外部灯具校核

整车外部灯具校核

目 录 一、概述 (1) 二、引用标准 (1) 三、技术要求 (1) 四、灯具安装校核 (2) 五、结论 (8) III

一、概述 为保证汽车安全驾驶,汽车上装有多种外部照明及信号装置。为满足相关法规要求,需要对整车的所有外部灯具进行校核。 根据项目要求下面对整车外部灯具进行校核,看是否满足国家法规要求。 二、引用标准 GB 4785-2007《汽车及挂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ECE 48 法规《关于照明和信号装置安装认证的统一规定》 三、技术要求 根据GB 4785-2007《汽车及挂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标准,灯具安装应满足以下要求(见表一): 表1 灯具安装要求 灯具法规要求位置 近光灯 横向: 在基准轴方向上,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视表面边缘,到车辆外缘端面之间的距离应不大于400mm;在基准轴方向上,两相邻视表面内边缘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600mm; 高度: 离地高度不小于500mm.不大于1200mm; 转向信号灯 横向: 在基准轴方向上,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视表面边缘,到车辆外缘端面之间的距离应不大于400mm;在基准轴方向上,两相邻视表面内边缘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600mm; 高度:从最低点测量应不小于350mm,从最高点测量应不大于1500 mm。 纵向:侧转向信号灯透光面到标志车辆全长前边界的横向平面的距离应不大于1800mm,对于M1类N1类车辆以及其他类车辆,当车型结构不能保证最小几何可见角度时,该距离可增至为不大于2500mm 前雾灯 横向:在基准轴方向上,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视表面上的点到车辆外缘端面间的距离应不大于400 mm。 高度:离地高度不小于250 mm,对于M1和N1类车辆,离地高度应不超过800mm,在基准轴方向上,整个视表面应在近光灯视表面最高点以下。 前位灯 横向:在基准轴方向上,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视表面上的点,到车辆外缘端面的距离应不大于400 mm。 高度:离地高度不小于350mm,不大于1500mm。若车型结构不能保证在1500mm内,可增至2100mm。 后雾灯 高度: 离地高度不小于250mm.不大于1000mm. 其它要求:后雾灯与每个制动灯的间距应大于100mm 制动灯 横向:对于S1或S2类制动灯,对于M1和N1类车辆,在基准轴方向上,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视表面上的点到车辆外缘端面间的距离应不大于400mm。在基准轴线方向上, 1/3

总布置-组合仪表视野及眩目校核

组合仪表视野及眩目校核 编制: 校对: 审核: 批准:

目录 1、目的 (1) 2、适用范围 (1) 3、引用标准 (1) 4、术语定义 (1) 5、校核步骤 (2) 5.1、输入数据 (2) 5.2、标准和经验要求 (2) 5.3、视距和视角(以XX设计车为例) (2) 5.4、方向盘盲区 (4) 5.5、组合仪表眩目(以XX设计车为例) (5) 6、注意事项 (14) 7 、输出 (14) 8 、结束语 (14)

1、目的 分析组合仪表视野及校核组合仪表是否眩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轿车、SUV、MPV、皮卡及其变型车。 3、引用标准 美国Henrry Dreffns标准 SAE J1050-2003驾驶员视野的描述和测量 SAE J903-1999 乘用车前风窗刮水系统 SAE J941-2002 汽车驾驶员眼睛位置 GB 15084-2006 机动车辆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 A类汽车眼椭圆、头部包络面设计规范 A类汽车人机工程主要边界条件设计规范 4、术语定义 ?SAEJ903 C区:在侧视图上,区域的上下边界有两个平面同风窗玻璃外表面的相交线来确定,这两个平面表示为眼椭圆上下边的切线。这两个平面通过YY线上偏5度,下偏1度。在俯视图上,区域的左右边界由同眼椭圆相切的两个垂直平面同风窗玻璃外表面的交线来确定。这两个平面通过XX线左偏10度,右偏15度。 ?驾驶员眼点:通过汽车制造厂确定的驾驶员设计乘坐位置中心,作一平行于汽车纵向基准面的平面。驾驶员座椅R点向上635mm,作垂直于该平面的一条直线段。在直线段与该平面交点的两侧各32.5mm处(总距离65mm)作两个点,即为驾驶员眼点。 ?视距:左右眼椭圆中心点连线的中心与组合仪表发光面中心的距离。

整车总布置校核计算

一、汽车主要尺寸和参数的选择 (一)、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 1、轴距L 轴距短些,有以下好处:车辆本身轻些、最小转弯直径小、纵向通过角大通过性也好。但轴距过短,会带来如下一些缺点:车厢长度不足、后悬过长、制动或上坡时轴荷转移过大,使汽车的制动性或稳定性变坏、车厢纵向角振动过大、万向节传动的角度过大。因此,确定轴距应保证设计车型的主要性能、装载面积、轴荷分配等都满足的前提下,将轴距设计的尽量短一些为宜。(见下表) 2、前、后轮距B1和B2 轮距大些,对增大车厢宽度与提高车身横向稳定性有利。但轮距过大,使汽车的总宽和总质量增大,所以,轮距不宜过大,必须与要求的总宽相适应。(见下表) 各类汽车的轴距和轮距 3、前悬L F和后悬L R 前悬不宜过长,否则接近角太小;后悬也不宜过长,否则离去角太小,上下坡容易刮地,转弯也不灵活。城市大客车的后悬一般不大于轴距的65%,绝对值不大于。货车的后悬一般在~之间(微型车例外)。特长货厢汽车的后悬较大,可达。 GB7258规定:客车以及封闭式车厢(或罐体)的车辆后悬不得超过轴距的65%,最大值不得超过。封闭式车厢的四轮农用车后悬不得超过轴距的60%,其他车辆后悬不得超过轴距的55%。对于三轴车辆,若二、三轴为双后轴,其轴距应按第一

轴至双后轴中心线的距离计算;若一、二轴为双转向轴,其轴距按一、三轴距计算。 4、外廓尺寸 车辆外廓尺寸的限值见下表: 车辆外廓尺寸限值 (二)、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1、汽车的装载质量 汽车的装载质量是指在硬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所允许的额定载质量。当汽车在碎石路面上行驶时,装载量应有所减少(约为好路面的75%~85%)。 2、整车整备质量m0 整车整备质量是指车上带有全部装备(包括随车工具、备胎等),加满燃料、水,但没有装货和栽人时的质量。 质量系数ηm0:汽车装载质量m e与整车整备质量m0之比。(ηm0=m e/m0) 3、汽车总质量m a 汽车总质量是指装备齐全,并按规定装满客、货时的整车质量。 4、汽车的轴荷分配 各类汽车的轴荷分配

总体设计手册-总布置图汇总

1.1 总布置图绘制 1.1.1 意义 根据新产品规划和概念设计确定车身总布置方案,然后再绘制总布置草图,然后开始进一步的造型设计。其中整车总布置草图的绘制对后期的开发设计起到依据和指导作用。 1.1.2 总布置草图的绘制 1.1. 2.1 第一版总布置图-概念草图 1.1. 2.1.1 相关输入及流程 为了给造型提供工程依据和下一步设计提供指导,绘制出总布置概念草图。总布置草图的绘制开始于项目预研阶段,根据新产品的规划,对竞品车进行扫描分析,根据发动机舱初步布置数据得出初步的整车限制尺寸和人机工程目标;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并根据现有产品尽可能的考虑通用化的前提下确定车身总布置方案。 总布置概念草图的绘制时间及相关流程见图1-1所示。 图1-1 总布置草图绘制时间及流程 1.1. 2.1.2 总布置草图内容 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图,主要是对造型的输入,体现总布置的基本硬点参数,其中最重要的是H 点的位置,H点是整车的设计参考点,必须在早期准确地确定,一旦更改将对整个前期的布置设计及项目进度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图中,主要体现如下内容: 1、H点坐标,人机内部空间等相关参数;

2、整车外廓尺寸,包括长、宽、高、轮距、轴距、前悬、后悬; 3、法规要求及设计目标; 4 、COP零件的状态; 5.三种载荷状态的地面线; 6、各种限制面; 7、其他,如车门形式、玻璃曲率等。 1.1. 2.1.3 绘制概念草图步骤 在绘制概念草图之前,是在已经了解项目定位、对项目有了初步策划方案,并且对竞品车或对标车进行了大量分析的前提下开始绘制。 通常,概念草图的绘制需要如下步骤: (1)首先建立车身坐标系,“国标”定义的“整车坐标系”。通过空载或设计载荷时车轮中 心(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及地板门槛纵平面来确定整车坐标系。然后摆放车姿,如图1-2 所示。 图1-2 (2)确定踏板和踵点位置,如图1-3所示。 图1-3 (3)先确定前排H点位置,再确定后排H点位置,如图1-4所示。后踵点 前踵点踏板组

汽车总布置-法规与校核

总布置相关标准 一、人机工程 1.头部包络及定位SAEJ1052 2.内部舒适性尺寸定义SAEJ1100 3.座椅测量机、人体样板及H点定义GB/T11563-1995、GB/T15759、SAEJ826 4.座椅布置SAEJ1517、GB15083-1994 5.安全带固定点校核GB14167-1993、GB14166-1993、GB7258-1997 6.手伸及界面GB/T17867-1999、SAEJ287、SAEJ1138、SAEJ1139 7.上下车舒适性 8.汽车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GB11550-1995 9.客车驾驶区尺寸GB/T13053-1991 10.轿车踏板的侧向间距GB/T17340 二、视野校核 1.眼椭圆及P点、E点定位GB/T17867-1999、SAEJ941 2.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GB11562-1994、SAEJ1050 3.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GB15084-1994 4.A柱盲区校核GB/T11562-1994、SAEJ1050 5.仪表盲区校核SAEJ1050 6.汽车前风窗雨刷刮刷区域校核GB/T11565-89 7.汽车风窗玻璃刮水器、洗涤器的性能要求GB15085-1994 8.前风窗除霜除雾GB11556-1994、GB11556-1994、SAEJ902 9.侧窗除霜除雾 10.后风窗除霜除雾SAEJ953 11.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GB4094-1999 三、车身布置 1.整车外廓尺寸定义GB/T1589-1989、GB7258-1997、SAEJ1100 2.前后保险杠碰撞法规 3.前后牌照安装及牌照灯安装GB/T15741-1995 4.整车外部照明及信号灯GB/T4785-1998 5.整车内部照明及信号灯 6.前后拖钩法规 7.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4785-1998 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GB11564-1998 9.轿车外部突出物GB11566-1995 10.汽车罩锁装置GB/T11568-1989 11.汽车门锁及门铰链的性能要求GB15086-1994 12.轿车侧门强度GB15743-1995 13.车辆识别代码(VIN)管理规则CMVRA01-01 14.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CMVDR127 15.正面碰撞乘员保护CMVDR294 四、底盘布置 1.通过性分析 2.加油口位置布置 3.油箱布置

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TJI/YJY?03?111-2005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2005-09-28 发布2005-09-30 实施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

TJI/YJY?03?111-2005 前言 在新车型的开发、研制的初始阶段,经过调查研究与初始决策,提出整车设想并 对汽车的主要参数以及发动机和车轮进行选择后,应进行汽车总布置图的绘制。侧视 图和俯视图是总布置草图及总布置尺寸控制图的主要视图,当然还应辅以汽车的前视 (外形)图以及必要的横向剖面图和剖视图。在侧视图上,应将汽车置于面向左方的 位置。 本标准于2005年9月30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恒德

TJI/YJY?03?111-2005 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是对M1类车型,总布置二维图的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M1类车,其他各种汽车和汽车列车可以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11562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GB 11565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 GB 1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GB/T15759 人体模板设计和使用要求 GB/T 17346 轿车脚踏板的测向间距 GB/T 19234 乘用车尺寸代码 QC/T 490 汽车车身制图 3术语和定义 3.1X基准平面(X0基准平面线) 在车头部位通过某基准孔位或平面并垂直于Y基准平面的铅垂平面定义为X0基 准平面,在整车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X0基准平面线,它是标注汽车各 纵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 3.2Y基准平面(Y0基准平面线) 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定义为Y0基准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 为汽车的中心线。它是标注汽车各向尺寸的基准线。 3.3Z基准平面(Z0基准平面线---车架上平面线) 车架前纵梁较长的一段上平面并垂直于X基准平面和Y基准平面的水平面定义 为Z0基准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Z0基准平面线。它是作为 标注汽车各垂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而对于具有从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则以车身中 部底板下表面或中部边梁的下翼面在侧视图或前视图上的投影线作为标注垂向尺寸 的基准线或零线。

汽车总布置设计指南(轮胎布置校核)

编号:SJZN-VI-003 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总布置设计指南 (轮胎布置校核) 编制 审核 审定 批准 发布日期

轮胎布置校核 1、范围:为规范乘用车轮胎的运动范围,规定了轮胎与周边随轮胎一起运动的零 部件间的动态间隙校核方法及间隙要求,规定了轮胎与周边不随轮胎运动的零部件间的轮胎包络校核方法及间隙要求,对乘用车防滑链在校核过程中的一般要求进行了说明;此规范适用于公司乘用车产品开发过程中轮胎布置设计校核。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978 轿车轮胎规格、尺寸、气压与负荷;GB/T6326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 3、术语和定义 3.1、乘用车: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 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它也可以牵引一 辆挂车。 3.2、整备质量:汽车的干质量加上各种油液与燃料(各种油液加注至出厂状态,油箱燃料不少于油箱容积的90%)及备用车轮和随车附件的总质量。其中,干质量指仅装备有车身、全部电气设备和车辆正常行驶所需要的完整车辆的 质量。 3.3、防滑链:一种由钢链、橡胶链或其他材质及结构制成,成网罩状安装于 轮胎上,防止轮胎在雪地路面由于附着力过小而打滑的装置。 3.4、轮胎包络:模拟车辆实际行驶过程中,轮胎由于行驶状况及路面不平度 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跳动位置状态,在3D软件中合并而成的一个包络体模型,如图1。 3.5、上跳极限位置:悬架设计过程中,设定的轮胎相对整车所处的最高位置。 3.6、上跳极限减振器行程:轮胎运动到上跳极限位置时,减振器活塞相对空载状态位置移动的行程(注:一般情况下,减振器活塞上移行程通过缓冲块的压缩量进行确定,对于PUR材料,取2/3全长;对于橡胶类材料,取1/2全长,也可依据减振器图纸确定)。 3.7、下跳极限位置:车辆抬起,轮胎处于自由悬空状态,轮胎相对整车所处的位置。 3.8、下跳极限减振器行程:指轮胎运动到下跳极限位置时,减振器活塞相对空载状态位置移动的行程。 3.9、胎冠、胎肩与胎侧:GB/T6326确定的术语适用于本标准,见图2。 图1 图2

整车部设计手册总布置图

第一章整车集成 1.1总布置图绘制 1.1.1意义 根据新产品规划和概念设计确定车身总布置方案,然后再绘制总布置草图,然后开始进一步的 造型设计。其中整车总布置草图的绘制对后期的开发设计起到依据和指导作用。 1.1.2总布置草图的绘制 1.1. 2.1第一版总布置图-概念草图 1.1. 2.1.1相关输入及流程 为了给造型提供工程依据和下一步设计提供指导,绘制出总布置概念草图。总布置草图的绘制 开始于项目预研阶段,根据新产品的规划,对竞品车进行扫描分析,根据发动机舱初步布置数据得 出初步的整车限制尺寸和人机工程目标;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并根据现有产品尽可能的考虑 通用化的前提下确定车身总布置方案。 总布置概念草图的绘制时间及相关流程见图1-1所示。 图1-1总布置草图绘制时间及流程 1.1. 2.1.2总布置草图内容 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图,主要是对造型的输入,体现总布置的基本硬点参数,其中最重要的是H 点的位置,H点是整车的设计参考点,必须在早期准确地确定,一旦更改将对整个前期的布置设计 及项目进度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草图阶段的总布置图中,主要体现如下内容: 1、H点坐标,人机内部空间等相关参数; 2、整车外廓尺寸,包括长、宽、高、轮距、轴距、前悬、后悬; 3、法规要求及设计目标; 4、COP零件的状态; 5.三种载荷状态的地面线; 6、各种限制面; 7、其他,如车门形式、玻璃曲率等。 1.1. 2.1.3绘制概念草图步骤 在绘制概念草图之前,是在已经了解项目定位、对项目有了初步策划方案,并且对竞品车或对 标车进行了大量分析的前提下开始绘制。 通常,概念草图的绘制需要如下步骤: (1)首先建立车身坐标系,“国标”定义的“整车坐标系”。通过空载或设计载荷时车轮中心(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及地板门槛纵平面来确定整车坐标系。然后摆放车姿,如图1-2所示。 图1-2 (2)确定踏板和踵点位置,如图1-3所示。 踏板组 后踵点 前踵点 图1-3

汽车前方视野校核指南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138 第 17 章前方视野校核 17.1 概论 17.1.1 指南的主要目的 主要有两个方面: 1)掌握前方视野法规校核技术要求; 2)掌握前方视野法规校核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17.1.2 指南的校核内容 1)校核玻璃透明区是否满足要求; 2)驾驶员180°视野是否满足法规要求。 17.2 前方视野校核 17.2.1 前方视野校核引用的法规标准和要求 1)相关标准 a)GB/T11559-1989汽车室内尺寸测量用三维H点装置 b)GB/11562-9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和测量方法 c)GB/T11563-1995汽车H点确定程序 d)GB/11556-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2)点的定义 a)V点:表征驾驶员眼睛位置的点,它与纵向铅锤平面R点及设计座椅靠背角有关。 通常用V1和V2两点表示V点的不同位置。 b)风挡玻璃基准点:从V点向前的射线与风挡玻璃外表面的交点。 c)P点:驾驶员眼睛高度上的头部中心点。通常用P1和P2两点表示驾驶员水平观 察物体时P点的不同位置。 d)Pm点:纵向铅锤平面与P1和P2连线的交点。 e)E点:驾驶员眼睛的中心(简称眼点)。E1,E2(E3,E4)分别为头部中心点P在P1(P2) 位置时的左右两只眼点,它们用于评价A柱视野障碍。 3) 技术要求(欧洲和美国法规要求相同) a)风挡玻璃透明区至少应包括风挡玻璃基准点连线所包围的面积。这些基准点是: A.V1点水平向前偏左17?的基准点a; B.V1点向前沿铅垂平面向上7?的基准点b;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39 C.V2点向前沿铅垂平面向下5?的基准点c; D.在汽车纵向对称平面的另一侧,应增加三个辅助基准点a?,b?,c?,它们与三个 基准点a,b,c相对称。 b)驾驶员前方视野180°范围内,在通过V1的水平面下方和通过V2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都和水平面向下成4°夹角,其中一个平面垂直于Y轴基准平面,另两个平面垂 直于X基准平面)上方的范围内,除了A柱、三角窗分割条、车外无线电天线、后视镜 和风窗玻璃刮水器等造成的障碍外,不得有其它障碍,但一下情况除外: 1.直径小于0.5mm的嵌入式天线,或小于1.0mm的印刷天线,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2.无线电天线的导线一般不得进入A区(GB11556中5.1的规定),但是导线直径小 于0.5mm时,可允许三根导线进入,此种情况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3.最发直径为0.03mm,导线是竖直的,最下间距1.25mm,或导线是水平的,最小间 距 2.0mm的除霜及除雾导线,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c)通过V2垂直于Y基准平面且与转向盘上边缘相切的平面,如该平面相对水平面 至少后下倾斜1°时,则转向盘上边缘以下的仪表板所构成的障碍是允许的。 17.2.2 前方视野校核解析 校核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V1,V2点坐标,V点相对于R点坐标的X,Y,Z坐标确定,如表1所示 表1 表1给出的是设计靠背角25°时的基本坐标,若设计座椅靠背角度不是25°时,则 按表2对X,Z坐标进行修正。

后视野校核规范标准

后视野校核规范标准 概述 在汽车设计中,驾驶员视野直接影响汽车的使用和安全等,在进行布置设计时必须考虑视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某车与视野相关的部分基本上与参考样车保持一致,因此本报告是对视野的校核。 下面以相关标准和规定为基础,结合某车布置设计情况,对某车驾驶员前、后视野分别进行校核。 一、汽车驾驶员视野基本要求 在车身布置图上,确定了代表驾驶员眼睛分布位置的眼椭圆后,即可作出驾驶员的实际视野范围,进行前视野、后视野、内后视野的校核。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对汽车驾驶员视野的基本要求如下: a)前视野规定了驾驶员前方180o范围内直接视野的校核。 b)驾驶员一侧外后视镜后视野规定了驾驶员借助后视镜必须看 见水平路面上一段宽度至少为2.5m的视野区域。

c)乘客一侧外后视镜后视野规定了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必须能 在水平面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4m的视野区域。 d)内后视镜的视野规定了驾驶员借助内后视镜必须能在水平路 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0m的视野区域。 二、某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 3.1 引用标准 GB 11562-199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GB 11556-19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 方法 GB/T 11563-1995汽车H点确定程序 GB/T 11559-1989 汽车室内尺寸测量用三维H点装置 3.2 汽车前方视野技术要求 汽车前方视野必须符合标准GB11562-1994中的规定。(1)风窗玻璃透明区至少应包括风窗玻璃基准点联线所包围的面积。这些基准点是: a.基准点a,V1点水平向前偏左17°; b.基准点b,V1点向前沿铅垂面偏上7°; c.基准点c,V2点向前沿铅垂面偏下5°; d.辅助基准点a'、b'、c',与a、b、c点关于汽车纵向对称 平面对称。 (2)按GB11562-1994的规定进行测量,每根A柱双目障碍角不得超过6°。若两柱相对汽车纵向铅垂面是对称的,则右柱不需

后视镜布置和视野校核方法的研究-熊冉

10.16638/https://www.360docs.net/doc/707142825.html,ki.1671-7988.2016.09.043 后视镜布置和视野校核方法的研究 熊冉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北京100176) 摘要:后视镜作为汽车的重要部件对行驶安全和操作方便性起到重要作用,后视镜的设计方法是汽车工程师关注的重要方面。文章介绍了后视镜相关的法规要求,并从整车功能角度研究了外后视镜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一种确定球面后视镜镜面最小边界的方法。 关键词:后视镜;间接视野;球面镜;镜面最小边界 中图分类号:U463.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 (2016)09-122-04 Study on the arrangement of rearview mirror and the method of rear vision checking Xiong Ran ( Beijing Benz Automotive, CO, LTD., Beijing 100176 ) Abstract: Rear mirror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vehicl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safe traveling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so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rearview mirror needs more attention of engineers. Regulations on the rearview mirror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New method of designing rearview mirror based on the vehicle function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end, the author presents a way to determine the boundary of rearview mirror. Keywords: rearview mirror; indirect field of view; spherical mirror; minimum boundary of mirror surface CLC NO.: U463.85+6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 (2016)09-122-04 引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的安全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汽车的安全性设计不仅要从整体上考虑,在事故发生时尽量减少乘员受伤的几率,而且要在轻松舒适的驾驶条件下帮助驾驶员避免事故的发生。 后视镜作为驾驶员获得间接视野的主要方式[1],其布置和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行车安全[2],是汽车总布置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整车角度出发,探讨了后视镜的布置和校核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针对球面后视镜镜面的最小边界确定方法。1、后视镜相关法规要求 我国根据自身道路、车辆制造及使用情况,参考ECE R16法规的部分内容,推出了《GB15084机动车辆间接视野的性能和安装要求》,其主要要求如下: 1.1 曲面形状及尺寸 后视镜的反射面必须为平面镜或球状凸面镜,内、外后视镜曲率半径均不得小于1200mm。 对于内视镜,需能在反射面上容纳高为40mm,底边长为a的矩形。 r a 1000 1 150 + =mm (1)其中,r为曲率半径 对于M1车外后视镜,需能在其反射面上绘出高为40mm,底边长为a的矩形,及与矩形高平行的70mm长的 作者简介:熊冉(1984—),男,中级工程师,就职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从事底盘技术。

汽车A柱视野校核方法研究

《装备制造技术》2018年第07期 0前言 汽车A 柱指的是位于前挡风玻璃和前车门之间的柱子,对于目前常见的承载式车身而言,A 柱可以提供更高的稳定性和车身刚度,是不可或缺的车体结构件。但是汽车在转弯或者进入弯道时,A 柱或多或少都会遮挡驾驶者的视野,甚至有时不得不踩急刹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如今汽车行驶道路和驾驶环境越来越复杂,A 柱视野的好坏不仅影响驾 驶舒适性,还直接影响驾驶安全,A 柱视野是衡量驾驶员视野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主要对比研究了两种不同的A 柱校核方法,同时明确了前侧窗玻璃导轨条在不同位置时的三种情况,对工程师在汽车设计中对A 柱视野的优化起到指导的作用。 1A 柱视野使用国标GB11562-2014校核 方法 国标GB11562-2014《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中明确要求了汽车单侧A 柱双目障碍角不得超过6°,防弹车辆的单侧A 柱双目障碍角不超过10°.若车辆的A 柱是对称设计的,则仅需测量 驾驶员一侧的A 柱双目障碍角[1]。 A 柱双目障碍角测量方法如下。 驾驶员观察其眼睛所在的水平面内的目标时头部转动的中心点称为P 点,P 点的不同位置用P 1和P 2点来标识。基于座椅设计参考点R 点的坐标来确定P 点位置,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下表1. 表1给出的是设计座椅靠背角25°时的数值, 若不是25°,则需对P 点的X 、Z 坐标进行修正,具体见GB11562-2014.若座椅设计X 方向调节行程超过108mm 时, 则需要对P 点在X 方向进行修正,具体修正值如下表 2所示。 在A 柱上按图1标注的位置做两个Z 方向截 面。S 1截面: 从P m 点向前作与水平面向上成2°的平面,过此平面与A 柱相交的最前点作水平截面;S 2截 面:从P m 点向前作与水平面向下成5°的平面,过此平面与A 柱相交的最前点作水平截面。 将S 1,S 2截面投影在P 点所在的水平面内,在该 平面内测量双目障碍角,如图2所示。E 1和E 2的连接 线绕P 1旋转, 使E 1至左A 柱的S 2截面外侧的切线与E 1、E 2连线成直角,从E 1向左A 柱的S 2截面外侧作 切线和从E 2向左A 柱S 1截面内侧作切线,从E 2点作前一切线平行线, 与后一切线所成的平面视野角度即为驾驶员(左)侧的A 柱双目障碍角[1]。 汽车A 柱视野校核方法研究 方星,高丽平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柳州545007)摘要:本文使用国标GB11562-2014和UG_A-Pillar Obstruction 模块2种方法,对同一车型的A 柱视野进行了校核,发现使用前一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更精确但耗时较多;同时对汽车A 柱视野校核中易出错的前侧窗玻璃导轨条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汽车;A 柱视野;SAE 眼椭圆;前侧窗玻璃导轨中图分类号:U46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5X (2018)07-0113-03 收稿日期:2018-04-15 作者简介:方星(1985-),男,广西柳州人,本科,工程师,从事整车架构工作;高丽平(1984-),女,广西柳州人,本科,工程师,从 事汽车法规工作。 表1P 点相对于座椅设计参考点R 点的位置尺寸 P 点△X △Y △Z P 135-25627P 2 63 47 627 表2根据座椅设计X 方向调节行程对P 点X 坐标的修正值 座椅X 方向调节行程 △X 108~120-13121~132-22133~145-32146~158 -42158以上-48 113

最新总布置图的绘制知识分享

在总成进行方案布置和设计计算的同时,要进行整车总体布置的有关计算(参数确定和性能计算)工作,并要在整车方案布置草图及各总成匹配布置的基础上正式绘制和布置整车总布置图。 整车总布置图包括侧视图、俯视图、前视图和必要的断面布置图、局部布置图。 在绘制整车总布置图的过程中,要随时配合、调整和确认其各总成的外廓尺寸、结构、布置型式、连接方式、各总成之间的相互关系、操纵机构的布置要求,悬置的结构与布置要求、管线路的布置与固定、装调的方便性等。 整车布置应从车型系列化角度出发,减少基础布置的变动,并可变型出多种车型,以适应大量生产和用户不同的使用要求,从而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 在布置某一新车型时,在图面上同时考虑短轴距的4×2、6×4的自卸和牵引车的底盘布置要求,同时还考虑轴距加长后的几种变型车的布置关系,如油箱、备胎、贮气筒、电瓶、取力位置及方式、排气系统、进气系统、传动轴夹角的变化、悬架和车箱的系列化设计等。这虽然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对车型的系列化发展及生产组织、管理会带来巨大的好处。 5.1整车布置的基准线——零线的确定 汽车在满载状态下,确定整车的零线(三维坐标面的交线)、正负方向及标注方式。 (1)整车在满载状态、车头向左来确定整车的坐标线。 X 坐标线:通过左右前轮中心的铅垂面,在侧视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即为X 坐标线,前为、后为“+”,该线标记为0 X 。 Z 坐标线:取车架纵梁上翼面上较长的一段平面,或承载式车身中部底板的下表面,并与水平面平行时,该面在前视和侧视图上的投影线即为Z 坐标线,上为“+”、下为“-”,标记为0 Z 。 y 坐标线:通过汽车纵向中心线的铅垂面,在前视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为了坐标线,前视图中右侧为“+”、右侧为“-”,标记为 0Y 。 (2)在新车设计时,整车的坐标线确定后,车身(车头、驾驶室)、车架的坐

仪表视野校核规范

仪表视野校核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主要提出汽车组合仪表视野的一般 要求及对仪表视野校核的方法。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充分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11562-199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SAE J1050-2002 (汽车驾驶员视野描述及测量方法)Describing andMeasuring the Driver's Field of ViewSAE J941-2002 (汽车驾驶员眼睛的位置)Motor Vehicle Driver's EyeLocations3 仪表视野基本要求 在从95百分位的眼椭圆上每一对眼睛的位置观察时,汽车仪表的显示区域应全部可见,不被方向盘所遮挡,此时转向盘处于直行位置,当车辆的转向盘具备沿着柱管轴线调整和在竖直平面内调整的功能时, 转向盘应处于中间位置。4 仪表视野校核方法4.1定义眼椭球(具体做法参见SAE J941)及仪表的显示平面。4.2定义方向盘轮缘上半部分的上下边缘线和轮辐以及轮毂的上边缘线-可以用与从眼椭球中心 点出发的视线垂直的边缘,或者从仪表盘到方向盘轮缘、轮辐、轮毂表面有最大截面处的边缘线。4.3确定方向盘轮缘的盲区-在这种方法中,是由一对眼点确定方向盘轮缘的双眼盲区。把这个区域投影到仪表盘平面来确定眼椭圆中其它

眼点的近似盲区。选定人群的所有人的双眼盲区即为眼椭圆上所有点的盲区集合。4.3.1确定典型盲区(图2)-用左右眼椭圆的中心点做为眼点确定方向盘边缘在仪表盘上形成的盲区,这个区域被叫做典型盲区。仪表盘上的单眼盲区是由切于方向盘上下边缘的视线定义的月牙形。双眼盲区为左右眼都不能看到的区域。 4.3.2确定C点(图1)-典型盲区中的C点是由左右眼椭圆的中心点的中点出发的视线通过方向盘上轮缘中心与仪表盘平面的交点。 4.3.3确定仪表盘表面的闭合曲线(图2)-与中间眼椭圆相切通过方向盘轮缘中心的视线在仪表盘表面上形成的闭合曲线。大多数情况下,此闭合曲线为可以由眼椭圆的上下左右四点确定的椭圆。 4.3.4确定双眼盲区(图3)-通过沿着闭合曲线移动C点和典型盲区确定闭合曲线上所有点的双眼盲区。曲线上每个点的双眼盲区为该点的典型盲区在仪表盘上的投影。沿曲线的所有点的双眼盲区的集合被定义为选定人群的双眼盲区总和。 4.4 确定有轮毂和轮辐形成的盲区(图3)4.4.1确定眼点-通过方向盘轮毂上部中心并分别向左眼和右眼的眼椭圆下部做切线分别确定左眼和右眼的眼点。4.4.2确定盲区-由左右眼点分别向轮毂或轮辐的上边缘做切线并与仪表盘相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任务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任务 1. 概述 1.1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任务 (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使用要求出发,正确选择性能指标、质量和主要尺寸参数,提出总体设计方案,为各部件设计提供整车参数和设计要求;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 (3)对整车性能进行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实现; (4)协调好整车与总成之间的匹配关系,配合总成完成布置设计,使整车的性能、可靠性达到设计要求。 1. 2 设计原则、目标 (1)汽车的选型应根据汽车型谱、市场需求、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的产品发展规划进行。 (2)选型应在对同类型产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使用调查、生产工艺调查、样车结构分析与性能分析及全面的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3)应从已有的基础出发,对原有车型和引进的样车进行分析比较,继承优点,消除缺陷,采用已有且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与结构,开发新车型。

(5)涉及应遵守有关标准、规范、法规、法律,不得侵犯他人专利。 (6)力求零件标准化、部件通用化、产品系列化。 1. 3 汽车设计过程 (1)调查研究与初始决策:选定设计目标,并制定产品设计工作及方针原则。 (2)总体方案设计:根据所选定的目标及对开发目标制定的工作方针、设计原则等主导思想提出整车设想,即概念设计( concept desi gn)或构思设计。 (3)绘制总布置草图,确定整车主要尺寸、质量参数与性能以及各总成的基本形式。 (4)车身造型设计及绘制车身布置图:绘制不同外形、不同色彩的车身外形图;制作相应的造型的1:5 整车模型;从中选优后,再制作1:5 或1:1的精确模型。 (5)编写设计任务书; (6)汽车总布置设计; (7)总成设计; (8)试制、试验、定型。

总布置-方向盘组合开关操作校核

操控件/组合开关操作校核

目录 1、目的 (1) 2、适用范围 (1) 3、布置标准 (1) 4、术语定义 (1) 5、校核步骤(例) (1) 5.1、输入数据 (1) 5.2、技术要求 (1) 5.2.1、轮辐操控件位置 (1) 5.2.2、组合开关位置 (1) 5.2.3组合开关操作间隙 (4) 5.3、校核步骤 (4) 5.3.1轮辐操控件位置校核 (4) 5.3.2组合开关位置校核 (4) 5.3.3组合开关操作间隙校核 (5) 6、注意事项及相关校核 (9) 6.1注意事项 (9) 6.2相关校核 (9) 7、输出 (9) 8、结束语 (9)

1、目的 方向盘上各操控件在驾驶员驾驶时使用频率高,各件位置和操作间隙对驾驶员使用的舒适性有重要影响,下面根据相关标准,对方向盘各控件的方便性进行校核。 2、适用范围 3、布置标准 GB/T 17867-1999 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 4、术语定义 5、校核步骤(例) 5.1、输入数据 硬点:方向盘中心点 数模:组合开关及其各个开关操作位置、方向盘 5.2、技术要求 5.2.1、轮辐操控件位置 轮辐操控件距方向盘外圈距离要求最小值为50mm。 5.2.2、组合开关位置 基准平面:与轿车的纵轴平行,并处于距驾驶员座椅设计R点(按GB/T 11563定义)左侧50mm区域内的铅垂平面。 区域1:位于基准平面左侧,下列各面相接围成的区域: —平行于方向盘平面且距其上20mm处的平面; —平行于方向盘平面且距其下170mm处的平面; —沿方向盘轮圈外边缘向外延伸100mm的圆柱面,其轴线与方向盘轴线重合; —沿方向盘轮圈内边缘向内延伸130mm的圆柱面,其轴线与方向盘轴线重

显微镜视野大小计算方法

显微镜视野大小计算方法 显微镜视野大小的计算方法 资料来源:华夏病理网 有不少网友关心显微镜视野的大小问题,这里提供一个计算方法,通过原理可以很简单的获知。 光学显微镜是为了使肉眼看不清楚的标本影像,人们设想经过一种装置,使肉眼能够观察到该标本组织形态和其间的结构。这种设想的装置就被后人创造问世了。当前广泛应用在各种微小物体的观察、测定、分析、分类、鉴定等。在波长范围上也不限於可见光波段(4000~7000)而且(>2000)到红外(1~2u)以及用眼睛观察、显微、摄影和一般辐射检测器放大。 显微镜的分类是根据照明方法,有透射型与反射(落射)型二种。透射型显微镜是应用透射照明通过透明物体的打光方法。反射型显微镜是以物镜上方打光到(落射照明)不透明的物体上。另一种分类方法,系根据观察方法的差异,分为明视野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位差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干涉相位差显微镜、萤光显微镜等。每种显微镜一般又各有透射型和反射型二种。在这些显微镜中,特别是明视野显

微镜是构成所有显微镜中组成最基本的基础。通过这种显微镜观察的物体,穿过透过(吸收)率、反射率,因场所不同而各不相同,这种物体被称为随照明光强度(振幅)变化振幅物体,无色透明物体只有在照明相位改变时,才能被肉眼观察到,由於明视野显微镜不能改变相位,所以对透明不染色标本不能被观察到。 倍率、数值孔径与视场数 显微镜的综合倍率是物镜倍率G1与目镜倍率G2的乘积,G=G1×G2。G1是1~100倍,G2是5~20的范围。 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N.A.是决定物镜的分辨率、焦深、图像亮度的基本数据,如图所示,当物镜焦点对好后,物镜前透镜最边缘处的倾斜光线与显微镜光轴所交角成α,此即该物镜的半孔径角设标本数据空间的折射率为n,则N.A.=n×sinα。 n通常在空气中为1,在物镜与标本间浸入水、甘油、油脂时,该标本折射率,即随浸液不同而异。这种物镜称为浸液系物镜;如是空气时,称为乾燥系物镜。 在显微镜上,限制视野的装置是视野光圈。以物镜侧观看这种视野光圈时的直径以mm单位表示的值称为视野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