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模式概述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们的法治观念也在逐步提高、维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劳动争议逐渐增多。但由于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案件做出处理,也由此引发出许多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些制度的弊端入手,深入分析,以期对症下药,进而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是要把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问题找出来、解决掉,使之更能适应中国的现实国情;是基于一种力图更好协调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各环节之间关系的思路而斗胆作出的分析,而非去建立一种完美的纠纷解决制度,因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完美。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加于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劳动争议概念和类别种类,概述劳动争议制度。

第二部分在介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项制度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并指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三部分是针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缺陷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集体争议;个别争议;劳动争议;

Abstract

Curr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great era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strategy, which triggered the people's ideas of rule of law has gradually improved, rights awarenes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interest resulted from differences in depth, so the labor disputes increase gradually and be not at all surprising;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current labor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of some shortcomings, can timely and effective to the growing number of labor dispute cases to deal with, which also leads to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system proceed with, thorough analysis, to an antidote against the disease, then the labor dispute of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the system of labor dispute settlement of China 's problems, find out, so that it can better adapt to China 's reality; is based on an attempt to better coordinate the labor dispute handling system of each link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bold to make analysis, rather than to build a perfect dispute resolution system, because of, any system can not be perfe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discus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type of labor disputes, labor dispute system overview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a's labor dispute processing system based on,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abor dispute negotiation, mediation,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four systems of their own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urgently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The third part is the view of the labor dispute handling system defects proposals.

Key Words:Collective dispute Individual dispute labor dispute

目录

摘要1

Abstract 2

引言4

1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模式概述 5

2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现状7

2.1 劳动争议协商制度 7

2.2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7

2.3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8

2.4 劳动争议诉讼制度 8

3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方面的比较10

3.1 德国的劳动争议处理10

3.2 法国的劳动争议处理11

3.3 英国的劳动争议处理12

3.4 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13

3.5 借鉴意义 13

4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与不足及原因15

4.1 劳动争议协商制度不足即原因15

4.1.1 工会在协商中缺乏动力保护劳动者权益15

4.1.2 劳动者集体协商能力偏弱15

4.2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缺陷及原因16

4.3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制度缺陷及原因 16

4.4 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制度缺陷及原因 17

5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18

5.1 建立集体协商制度 18

5.2 加强工会的组织、制度建设 18

5.3 劳动争议调解程序的完善19

5.4我国利益争议处理程序的完善19

结论21

致谢22

参考文献23

引言

我国相继于2007年6月29日颁布《劳动合同法》、2007年12月29日通过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8年9月18日通过并实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在三年间,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发生了一系列更新。诚然,这三部法律都有许多进步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值得我们深究,在理论上作出一些探讨。

1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模式概述

关于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我国《劳动法》与《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均有具体规定。《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四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第五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以上三项法律条款可以看出,我国确立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由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途径构成的模式,且劳动仲裁置于劳动诉讼之前。也就是说,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现行模式为"一调一裁二审"。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的处理虽采用民事诉讼程序与方式,但却有别于民法调整的过程,这是由劳动争议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一般的民事纠纷中没有行政力量界入,也没有工会的参

与和资方团体力量的参与,但是劳动争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解决方式多有行政力量甚至多方力量的参与以及与民事争议不同的多手段的处理方式、规则和程序,体现了劳动争议中公力和私力相结合的特点。"一调一裁两审制"的处理机制决定了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有三类,即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三类。这三类机构所体现的力量是有所区别的:首先,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主要针对劳动争议的调解,是公力与私力相结合的救济方式。调解之所以可能存在的原因之一,主要为当事人自愿被调解解决争议,否则调解即没有存在的基础。此外,居中存在的社会力量与行政力量的存在也对其进行协调。这两个原因决定了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的调解具有公力与私力相结合的力量。而劳动仲裁的主要处理机构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虽然仲裁需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体现了仲裁的私力性,但由于劳动仲裁与其它民事仲裁相比较,兼具有行政性和准司法性,"劳动行政部门的代表在仲裁机构组成中居于首席地位,仲裁机构的办事机构在劳动行政部门,仲裁机构要向本级政府负责,仲裁行为中还有行政仲裁的因素,体现了其具有公力的性质。"最后,人民法院是劳动争议进入到诉讼程序的最终处理机制,完全体现了公力的救济。

2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现状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主要包括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这四个方面,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现状与不足处。

2.1 劳动争议协商制度

协商是指争议当事人双方在公平合作的原则下,为解决争议而相互商议和对话,但必须是基于自愿和平等才有可能进入这一步骤。劳动争议协商的优点在于能有利缓解劳资矛盾,快速复原劳资关系,也有助于缓解司法审判压力,还能强化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企业的法制观念,它的成本较低、效率高。

2.1.1 个别争议协商制度

个别争议一旦发生,因实际中劳动者与雇佣方之间地位不平等,劳动者缺乏平等对话的条件。在维持劳动关系的前提下,劳动者通常按雇佣方的规定对话与谈判,这更多是雇方内部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某种程度上这是协商制度的内化。我国目前鼓励争议当事人先采取自主协商,有关法律规定劳动者还"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因此,个别争议协商的程序包括:雇主--劳动者、雇主--第三方与劳动者、雇主--工会与劳动者。协商程序规定缺失。有关劳动争议处理法对协商的程序步骤等没有详细规定。

2.1.2 集体争议协商制度

集体争议协商制度,又称"团体交涉"或"团体协商",是为解决在签约、变更集体合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团体基于平等合作原则进行商谈的制度。因而,集体协商制度的当事人是劳动者团体和雇主或雇主团体,它对应的是调整事项争议,现行《集体合同规定》规定,发生集体争议后,首先通过当事方自行谈判,如协商不成由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处理,调处不成的,可以再要求劳动仲裁。《集体合同规定》赋予集体争议协商强行性特点,它特别指明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工会或职工代表提出的集体协商要求。

2.2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所谓调解,是在第三方协助下进行的、当事人自主协商解决纠纷的活动。调解制度在劳动争议的处理中十分常见,是处理民事纠纷的一项重要制度。

劳动争议调解,是指在第三方的主持下,依照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通过疏导、劝导、说服,促使争议双方进行有效协商,达成一致,消除争议的方法和活动。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除重申和补充其他法规关于企业内劳动调解委员会的规定外,还引入了多元化的调解机构。它规定当事人可以到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

组织或在镇街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但未对后两者机构的人、财、物来源等作出具体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取消了之前"企业调解委员会由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会代表担任主任"的规定,规定企业由企业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其主任由工会成员或双方推荐的人员担任,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会调解人角色,顺应很多企业无工会的现实,以及体现了工会绝对代表职工权益的理念。同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也对调解协议的效力做了大幅改动,赋予其约束力,关于支付拖欠工资、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等事项达成的调解协议,劳动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另,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是免费的。

2.3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在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劳动争议仲裁是基本程序,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仲裁机构依法公断解决劳动争议的执法行为。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如调解劳动争议,依法审理、裁决等。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使我国仲裁制度产生了一些变化。

(1)比较科学的机构设立和人员组成;

(2)使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更合理、更有效率;

(3)一裁终局部分案件;

(4)由于法律与时代的结合,使大量案件和复杂的问题得以激发出来

2.4 劳动争议诉讼制度

劳动争议诉讼是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过程,是在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服或者其他情形时,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在2001年和2006年颁布的司法解释适用于若干问题,在一些地方让劳动争议有别于民事诉讼程序。《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一些规定上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劳动争议诉讼的受案范围、管辖、时效和举证规则。

结论

本文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介绍了国外劳动争议处理的相关制度,以期在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时有一个参照的模版,但参照并非人云亦云,而是主张根据自己国情等方面加以甄别。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虽然世界各国的趋势是尽量减少行政的干预,但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保持一定的行政权仍然是必要的。笔者主张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应沿着"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双轨制向前发展,赞同把劳动争议分成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并分设相应的程序予以完善,并对相关配套制度一并作了简要讨论,认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当加以保留,并提出予以完善的粗浅建议。由于研究能力及研究条件的限制,文章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实地调查研究不够,缺乏第一手的数据资料;而且囿于笔者外语水平不足,没有进行第一手的外文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除此之外,文章本身还有语言及结构的缺陷。凡此种种不足,还恳请各位老师不吝斧正。

致谢

治学的底蕴在于境界,有人凭借聪明,有人诉诸智慧,我相信我投之于文字的是勤奋。凭借着一种学术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全力做好这项研究,以此表达对指导老师最诚挚的感谢。老师的博厚和严谨,宽容和敏锐,勤奋和敬业,特别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负责的无私精神对我影响至深。老师高尚的人格和爱生如子的关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我和我的家人倍感师恩的温暖。同时在开题报告完成过程中,利用学校图书馆优势,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对资料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谢雄心. 论我国劳动争议诉讼的举证责任[D]. 中国海洋大学2011

[2] 林小娥.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政府角色探究[D]. 复旦大学2011

[3] 崔月云.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流变与现状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2011

[4] 张淑君. 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11

[5] 王曼娜. 我国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制度初探[D]. 华东政法大学2010

[6] 王芳.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10

[7] 杨大伟. 我国人事争议解决机制的现状、探索与发展[D]. 中国海洋大学2010

[8] 周静. 劳动争议案件选择合并之诉初探[D]. 兰州大学2010

[9] 陈静.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法律研究[D]. 宁波大学2009

[10] 徐亮. 构建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探索[D]. 复旦大学2010

[11] 杜波,杜欢. 论我国劳动争议协商处理机制的构建[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12] 丁寰翔.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J]. 学术界. 2010(04)

[13] 李平安. 和谐社会视阈下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02)

[14] 刘瑛,谢春玲. 《调解仲裁法》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进与不足[J].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9(01)

[15] 苏楠,黄嘉. 中美劳动纠纷调节对比的制度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04(10)

[16] 陈坚龙,陈景敏. 当前劳资纠纷申诉案件的特点、成因和检察对策[J]. 法治论坛. 2010(04)

[17] 李鸿,唐猛. 对小型企业劳资关系规范问题的思考[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18] 刘海旭. 中国民营企业劳资纠纷知几何[J]. 科技信息. 2010(25)

[19]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20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期刊发表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发表论文土鸡价格

1

期刊发表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发表论文土鸡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