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质荒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

土地沙质荒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
土地沙质荒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

土地沙质荒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

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地信专业李允62120206

摘要: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对荒漠化进行调查与监测,掌握荒漠化的现状、程度及动态演变规律,是有效防治荒漠化的必要前提。近年来,全球其他国家及我国在荒漠化监测方法上已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荒漠化因其面积广大、类型复杂等特点,在监测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围绕着利用遥感技术来对土地荒漠化进行调查和监测,主要包括:国内外调查和研究现状,遥感调查和研究的基本原理,相关的遥感新技术,结果和存在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

关键词:土地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

一,国内外调查和研究现状

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

区的土地退化。2007年6 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治理荒漠化上海高峰论坛”中明确指出: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全世界现有占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六分之一的人口,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荒漠化正以每年(5~7)*10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美元423亿美元,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具有发生范围广,面积大的特点,因此,使用人工地面进行普查的方法,具有很局限性。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荒漠化的监测,如:阿根廷完全基于遥感手段对土地荒漠化的状态进行了评估;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国外卫星数据进行资源调查和灾害,环境的监测;80 年代初期开始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有关土地荒漠化的资源调查。朱震达等用1975年的航片和1987-1988年的TM影像对科尔沁地区沙漠化动态进行了研究。此外1984-1986年,水利部遥感中心组织了全国土壤侵蚀调查,采用遥感方法对全国包括风蚀,水蚀和冻融在内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调查。此后,遥感技术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二,遥感技术在土壤荒漠化应用的基本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具体地说,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在同一光谱区各种物体反映的情况不同,同一物体对不同光谱的反映也有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于太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它们反射和吸收的光谱也各不相同。遥感技术就是根据这些原理,对物体作出判断。遥感技术通常是使用绿光、红光和红外光三种光谱波段进行探测。

在荒漠化地区,根据地表荒漠的反射光谱和吸收光谱来反映不同荒漠地区的特征,进而对荒漠地区进行研究。

三,土地荒漠化监测遥感技术

遥感与GIS技术用于荒漠化监测,主要是监测与荒漠化的特征、范围及与消长等密切相关的荒漠

化组成或影响因素,如地表温度、土地利用类型、荒漠化类型、荒漠化程度、地形(坡度、坡向、坡位)、土壤(类型、质地、盐碱含量、含水率)、植被(种类、盖度、分布)及沟壑密度、盐碱斑占地率等。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几种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上应用的遥感技术:

1,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人工目视解译是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地物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纸质像片目视解译方法和计算机屏幕解译方法两种。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迅速提高,计算机屏幕解译表现出纸质影像目视解译不可比拟的优点。从如今的研究成果来看,有不少人在使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来对土壤荒漠化进行研究与监测。

2,监督分类方法

监督分类,又称训练场地法,是利用地面样区的实况调查资料,从已知训练样区得出实际地物的统计资料,再用统计资料作为图像分类的判别依据,并依一定的判别准则对所有图像像元进行判别处理,使具有相似特征并满足一定识别规则的像元归并为一类。监督分类方法是目前遥感分类中应用较多,算法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之一。常见的监督分类方法有最小距离法,平行六面体法,特征窗口曲线法,最大似然法等。

3,非监督分类方法

非监督分类是对主体分级在事先没有主体内容或归属关系的情况下,用像素的灰度值进行演算来识别。它是由像素的光谱特征,在一个多维标志空间的集群构成,与人工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方法相比,非监督分类所需人工投入工作量更小!,译速度更快,但是非监督分类仅仅是利用图像像元的灰度值进行计算,其结果只是对地物光谱特征分布规律的分类,而不能确定类别的属性。并且难以解决(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的问题,而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特别是不同原因形成的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其地表特征复杂,难以简单通过地物灰度值计算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土地荒漠化。所以在现在已有的研究中利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进行研究的相关人员和相关研究事项较少。

4,决策树分层分类方法

决策树是遥感图像分类中的一种分层次处理结构,适用于下垫面地物复杂并模糊的状况。其基本思想是逐步从原始影像中分离并掩膜每一种目标作为一个图层或树枝,避免此目标对其他目标提取时造成干扰及影响,最终复合所有的图层以实现图像的自动分类。由此可以应用各种有效的分类技术,在每一次分类过程中,只需要对一种地物进行识别,从而提高分类精度。

5,光谱混合分析技术

目前,在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信息提取中,分类方法是被普遍采用的方法。而光谱混合分析技术则属于相对较为新一点的遥感技术。光谱混合分析技术始于上世纪70年代,并于上个世纪末在地质研究、气象研究、植被研究等各个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光谱混合分析将混合像元分解为不同“基本组分单元”或称“终端单元”(Endmember),并求得这些基本组分所占的比例。分解像元的途径是通过建立光谱的混合模拟模型。通常,模型是这样建立的:像元的反射率可以表示为端元组分的光谱特征和它们的面积百分比(丰度)的函数,在某些情况下,表示为端元组分的光

谱特征和其他地面参数的函数。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们探索遥感光谱成像机理,模拟光谱的混合过程,研究和发展了多种混合光谱分解方法,提出不同的光谱混合模型,如线性、概率、几何光学、随机几何、模糊模型等。

国外学者在应用光谱混合分析技术进行荒漠化遥感监测与评价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Maarten (1999)以TM为数据源,利用光谱混合分析方法,对西非伯克纳的荒漠化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

明, SMA结果图可以更精确地反映荒漠化程度并能反映荒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状况。GregOkin (2000)在美国中西部土地沙化遥感监测中,对该地区的植被和土壤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土地沙化地区土壤背景对于影像的干扰,选择A VIRIS数据进行多端元光谱混合分析的研究。Alfredo D1Collado (2002)在对阿根廷的沙漠化研究中,选择TM影像,运用光谱混合分析(SMA)的方法,选取植被、沙地、水体为基本组分,准确提取了沙漠化信息,然后对两期沙地影像进行了比较,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流沙的运动以及植被的变化。国内一些学者也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张熙川、赵英时(1999)利用不同时相的TM数据,采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方法,对内蒙古中西部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进行了以快速评价为目标的研究。在选用沙地、裸地、农耕地、牧草地作为基本组分的基础上,提取了反映土地退化的定量指标。卢远(2003)以吉林省通榆县为研究区,利用不同时相的TM卫星数据,选用植被、盐碱地、裸沙地、沼泽土、苇地作为最终光谱单元进行线性混合光谱分解,依据盐碱地和裸沙地加权和分量,将试点区的土地退化划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四个等级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土地退化的数量、空间分布与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

四,各个遥感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视解译工作量大,解译速度慢,解译者需要对土地荒漠化的遥感影像表现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不同程度的土地荒漠化,用人眼目视判别在量化上存在较大困难。如果是由不同解译者来对同一区域进行解译则会出现很大的差异。随着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土地荒漠化的进一步认识,土地荒漠化信息提取更多地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的方法来实现人工在提取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将越来越小。

监督分类方法所需人工工作量小,分类速度快,但是,监督分类对训练区及其样本选择要求非常严格,训练样本选择的像元不纯,会导致分类结果混淆,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尤其会产生混分现象。由于土地荒漠化类型和程度不同,分类系统比较复杂,因此在选取训练区时有很大困难。

非监督分类方法在土地荒漠化解译中有较大局限性,特别是山区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由于地面覆盖复杂,地形影响严重,用非监督分类会产生较多的混淆,分类精度低。

决策树分层分类是人工与计算机逐步交互进行分类的方法,该方法解译结果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的决策树的优劣,因为它要求解译者不仅了解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在影像上的表现,而且掌握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光谱混合分析技术相对来说是应用在土地荒漠化较好的遥感技术,但是,其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操作相对来说较为繁琐。

五,未来发展方向

多分辨率传感器并存,多波段、多角度及多极化遥感的同时并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有机结合。可以使遥感技术获得极大地提高,对荒漠化的监测会更加具有实时性和精确性。为荒漠化的治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现状)

漳平市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现状) 编制单位:厦门集恩图造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编写者:王巧晖 时间:2013.12.12

一.项目概况 (3) 二.准备工作 (3) (一)总体控制 (3) (二)资料及设备准备 (3) (三)制作漳平市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 (4) 三. 调查内容与方法 (4) (一)开展遥感监测图斑核实及建设用地变更调查。 (5) (二)开展耕地现状变化调查。 (6) (三)开展其他现状变化调查。 (8) (四)开展地类信息专项调查标注。 (8) 四.有关问题说明 (9) (一)建设用地变更原则 (9) (二)建设用地认定原则 (9) (三)2012年度卫片执法变更原则 (10) (四)灾毁及荒废耕地变更原则 (10) 五.基本农田情况调查 (10) 六.更新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10) (一)数据库质量检查及更新方法。 (10) (二)数据库质量检查及更新要求。 (11) (三)2013年度数据库变更有关问题说明。 (11)

一.项目概况 为准确掌握2013年度漳平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现势性,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及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国土部下发的卫星遥感影像,利用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在漳平市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作,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保证本项工作顺利开展,特编写本技术方案。 二.准备工作 (一)总体控制 漳平市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以经国家确认的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及2013年度界线调整形成的各级控制界线、控制面积和各地类面积,作为2013年度变更调查的基础及2013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单元,不得随意更改。2013年度内漳平市行政区域界线发生调整的,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将调整后的控制界线、控制面积、涉及界线调整的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相关说明材料上报国土部进行备案。 (二)资料及设备准备 漳平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集整理土地管理方面的相关资料,准备调查所需的有关设备。 资料主要包括: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2013年度新增建

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崔雪勇

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崔雪勇 摘要:在经济社会高速的发展背景下,人口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城市化建设步 伐也越来越快,这些都使得土地资源本就紧张的局势显得更加的突出起来,自一 九九九年以来国土资源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等很多单位,针对人口数量在5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个别热点地区实施相关的遥感监测工作,通过分辨率较高的卫 星数据以及人机互译的技术手段,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实施调查与分析。本文 将从其应用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 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遥感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我国国土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长久以来我党和相关 政府部门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上进行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取得了 非常显著的效果。遥感技术作为现阶段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较为广 泛的技术类型,不仅能够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准确的收集,同时还可以利用该 技术对整体进行成像处理,进一步实现对于各类景物的识别和相应的探测工作, 大大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 1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经验,同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相关数 据信息将遥感技术在其具体的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阶段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优势进行 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国土资源管理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数据信息等各种材料相对较多,采 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处理非常不利于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在其管理中采用 现代化的遥感技术能够大大提升整体数据的处理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对于数据信 息的获取和周期数据的处理方面,遥感技术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最为直接 和详尽的将国土资源的总体情况和布局全面的进行展示,除此之外,通过遥感技 术的应用还有助于相关部门即使了解国土资源的具体情况从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及时的治理。 其次,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中应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有助于帮助相关工作人员 准确及时的对自然情况进行监测,在区域内部发生地质灾害之前及时进行预警处理,最大限度的将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 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最后,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中应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有助于相关矿产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遥感技术与传统的探测技术相比在其光谱获取方面拥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最为迅速且准确的进行相应矿产资源的探索和开发,更有效的推动我国矿产 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1.2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在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有 效提升规划设计的真实性,通过进行遥感正摄像图制作,能够在总体规划新一轮 土地利用中,进行基础图件修编,大大提升了过去规划编制过程中运用小比例尺 以及现势差的底图缺点,可以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 1.3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遥感变化监测 流程

多时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研究 方法及数据选取 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它处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界面,是各种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就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 Land Use and Land Cover)。由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而人类活动正以空前的速度、幅度和空前规模改变着陆地环境。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引起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地球表面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动态监测(Land Use and Land Cover Monitoring)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多时相遥感数据分析地表变化过程需要进行一系列图像处理工作,大致包括:一、数据源选择,二、几何配准处理,三、辐射处理与归一化,四、变化监测算法及应用等。 一、遥感数据源的选取 不同遥感系统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不同,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是变化监测能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变化监测之前需要对监测区域内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监测对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光谱特性及时相变化的情况,目的是为分析任务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同时,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用于变化监测的图像最好是由同一个遥感系统获得,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获得同一种遥感系统在不同时段的数据,则需要选择俯视角与光谱波段相近的遥感系统数据。 1时间分辨率 这里需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时相变化特点来确定遥感监测的频率,如需要一年一次、一季度一次还是一月一次等。同时,在选择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变化监测时需要考虑两个时间条件。首先,应当尽可能选择用每天同一时刻或者相近时间的遥感图像,以消除因太阳高度角不同引起的图像反射特性差异;其次,应尽可能选用年间同一季节,甚至同一日期的遥感数据,以消除因季节性太阳高度角不同和植物物候差异的影响。 2空间分辨率 首先要考虑监测对象的空间尺度及空间变异的情况,以确定其对于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的要求。变化监测还要求保证不同时段遥感图像之间的精确配准。因此,最好是采用具有相同瞬时视场(IFOV)的遥感数据,如具有同样空间分辨率的TM图像之间就比较容易配准在一起。当然也可以使用不同瞬时视场遥感系统获取的数据,如某一日期的TM图像(30m ×30m)与另一日期的SPOT图像(20m×20m),来进行变化监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确定一个最小制图单元20m×20m,并对这两个图像数据重采样使之具有一致的像元大小。 一些遥感系统按不同的视场角拍摄地面图像,如SPOT的视场角能达到±27°,在变化监测中如果简单采用俯视角明显不同的两幅遥感图像,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例如,对一个林区,不均匀地分布着一些大树,以观测天顶角0°拍摄的SPOT图像是直接从上向下观测到树冠顶,而对于一幅以20°观测角拍摄的SPOT图像所记录的是树冠侧面的光谱反射信息。因此,在变化监测分析中必须考虑到所用遥感图像观测角度的影响,而且应当尽可能采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俯视角的数据。 3光谱分辨率 应当根据监测对象的类型与相应的光谱特性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类型及相应波段。变化监测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如果在两个不同时段之间瞬时视场内地面物质发生了变化,则不同时段图像对应像元的光谱响应也就会存在差别。所选择的遥感系统的光谱分辨率应当足

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

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从2010 年度开始,为了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省级核查任务工作是为了保障全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有序开展,保证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及时更新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汇总分析全省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申报了2017 年省财政厅拨款的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投资金额258 万元。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项目绩效评价。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依据“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评价思路,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具有丰富调查经验、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绩效评价小组,经过查阅资料、不断研究完善等过程,制定了涵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预算资金执行率共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及25项三级指标。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综合本项目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2017 年度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管理及项目效益实现情况,本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得分98 分,评分等级优秀。总体上达到了专项资金预设的绩效目标,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及目的 为准确掌握2017 年度江西省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持续更新全省土地调查数据,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全省开展了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省级国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负责全省工作进度、成果质量检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承担单位为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是省厅内设职能处室,主要职责是拟订地籍管理、土地确权、登记、争议调处办法,调处重大土地权属争议;承担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整理、共享和汇交管理工作;拟订土地调查、监测、统计的规程、规范、标准和土地调查、监测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市、县(区)地籍工作。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城市土地资源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城市土地资源 2007-11-12 | 作者: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 来源:国土资源信息化 | 【大中小】【打印】【关 闭】 准确、现势的土地利用信息,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加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动态管理、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切实保护耕地的必要前提条件。然而,常规手段难以快速反映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现状、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难以有效地监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难以及时发现、查处和控制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不利于动态开放型城市土地系统的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集约化经营。 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提高,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对快速、动态、现势、精准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需求提供了支持。可以说,城市遥感正在向我们悄悄走来,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上的应用,将带动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变革。2001 年,我们利用SPOT 和TM 图像按季进行四次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工作,为天津市耕地保护、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了大量的动态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又在市域湿地保护、市域主要公路两侧建筑物变化、中心城区扩展和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 1999 年,国土资源部开始对部分大、中城市进行卫星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一年一次)。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增速较快,为了更好地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从2001 年起,我们每年按季进行四次市域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从监测效果看,像天津这样的直辖市,每年进行四次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十分必要。 2001 年前三季度动态监测变化信息分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占用非耕地和可疑变化用地三类。在总结2001 年前三季度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管理需要,第四季度增加荒地、建设用地、水域变为耕地和新增坑塘水面占用耕地两类解译信息。 第一季度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报告362 块变化图斑,实地变化274 块,实地未变化88 块。实地变化的图斑中,增量建设占用土地100块,存量建设用地内部变化83 块,农业结构调整用地91 块。其中养殖业用地20 块,蔬菜大棚、地膜用地71 块。存量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塘沽经济开发区和城市建成区内,增量建设用地项目超过半数使用耕地,相当部分建设用地没有审批手续。 第二季度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报告289 块变化图斑,实地发生变化241 块,实地未发生48 块。实地变化图斑中,增量建设占用土地165 块,存量建设用地内部变化50 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26 块。其中养殖业用地巧块,蔬菜大棚和地膜用地H 块,存量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塘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沽区城市建成区内,增量建设使用耕地比例加大,增量建设用地未批先建现象较多,农业结构调整用地增速较快。

无人机用于国土资源遥感飞行平台解决方案

无人机用于国土资源遥感飞行平台解决方案 一、无人机在国土资源调查的应用 国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气象资源、生物资源及旅游资源等,航空遥感在国土资源调查的应用一般涵盖国土整治的规划与管理,环境和灾害监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建设工程选址、选线及城市规划等领域。无人机飞行平台在国土资源遥感调查领域发挥出了自身的优势,低成本、低速、可靠性的无人机执行低空飞行任务,可以快速,高质量获取航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1)无人机用于城镇规划调查 无人机携带多种传感器在城镇上空飞行,为城市开发的规划信息系统提供依据。广泛应用在建筑密度分布规律研究、在建工地调查、中心城市简房漏棚调查、施工占路情况、露天停车场调查、垃圾堆场的空间分布、污水治理和改造工程的补充论证、为建厂规划或改造提供影像资料等。无人机除了应用在城市的变迁、发展趋势及改造,城市图件更新外,还可用于城市现状调查,如土地利用、地籍、交通、旅游资源调查,绘制城市绿化分布图、烟尘污染分布图、水污染分布图,以及城市环境调查,如三废污染、地质灾害、城市公共安全监测方面。 2)无人机用于矿产资源开发调查

我国矿区开发引发生态环境的破坏;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不清,缺乏客观和有效数据;由于缺乏实时监控使得违法行为频繁发生。无人机空中遥感矿区的矿产开采点位置(井口位置) 、开采状态(开采或关闭) 、开采矿种(煤、铁) 、开采方式(露天、地下) 、占地范围与土地类型、固体废弃物堆积范围和占用土地类型等。无人机还可以观测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灾害。包括地面沉陷范围、地裂缝长度、塌陷坑位置、山体陷裂(垮塌)范围、崩塌位置、滑坡位置、泥石流位置、河道淤塞长度(位置)及煤田(煤矸石)自燃范围等。探测矿山生态环境信息。包括破坏土地范围、受损植被范围、粉尘污染范围、水体污染范围、荒漠化范围、土地复垦范围及矿山环境治理效果。无人机低空遥感配合地面管理软件亦可为矿产资源开发整体状况提供决策支持 系统。 3)无人机用于农业土地资源和农作物资源评估 无人机遥感可以快速估测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农作物旱情和灌溉情况监测和用于农业自然资源管理。解译、判断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如病虫害、土壤盐碱度、土壤营养状况、水污染等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变迁监测: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监测和农业水环境资源供给配备规划。 4)无人机用于地质灾害遥感 无人机可在山区大型工程、铁路及公路沿线、山区城镇等区域进行可疑滑坡区域的地质环境遥感,研究、滑坡灾害评价、危险预测、灾情评估、减灾和防治,为灾后救援、重建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目前以崩滑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监测技术已基本成熟,比如采用

构建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新机制新方法

构建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新机制新方法 —— 2010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部署培训专题 2010年10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2010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前不久,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2010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部署培训会。全国部署培训会有关专家授课的内容,经整理在本版刊登,供各地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时参考。 2010年度全国土地遥感监测工作介绍 2010年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结束后的第一年,是按照新机制,采用新方法,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的开局之年。当前调查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是如何将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保持下去,国家及时准确地掌握耕地和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一、遥感监测工作基本思路 按照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创建新机制、采用新手段、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查清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更坚实基础”的要求,部地籍司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的任务和需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采取“国家组织遥感监测,地方开展变更调查,国家进行核查”的最新组织模式开展年度调查和监测工作,并组织编制了《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总体方案》。其中,国家组织的遥感监测工作,通过全国范围全覆盖的遥感前后时相影像对比,对新增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充分发挥遥感监测直观优势,最大程度地为地方变更调查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撑,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满足2010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工作的需要。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依据总体方案编制了《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实施方案》。为做好遥感监测任务的实施,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又进一步编制了《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任务技术方案》和《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任务监理细则》。 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工作,通过采购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数据,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底图、高程数据等控制资料为基础,以区县为单位,制作覆盖全国的最新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与2009年标准时点遥感影像图叠加分析,监测2010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将最新遥感影像和监测信息及时下发给地方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变更调查成果核查,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提供基础资料。 二、遥感监测分区及使用数据情况 根据各地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管理需要,以及遥感资料的保障能力,将全国划分为四类遥感监测工作区。各区分布及使用数据源情况如下: 一类区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包括全国155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市辖区,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使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QuickBird和WorldView等遥感数据。 二类区面积约162万平方公里,包括除一类区外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所辖县(市)。使用2.5米分辨率左右的SPOT5和P5等遥感数据。 三类区面积约554万平方公里,包括除一、二类区外的中、东部地区以及西部重点区县。使用5米分辨率左右的RapidEye、北京一号等原始遥感数据。其中,部分区域需要RapidEye与遥感二号融合数据。

国土资源遥感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基本概念就是什么? 答: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答: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与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1、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2、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3、数据的综合性 与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 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与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 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与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4、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5、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它手段相 配合,特别就是地面调查与验证。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阐述辐射度I,辐射出射度M与辐射亮度L的物理意义,其共同点与区别就是什么? 答:辐射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共同点,辐射度与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都就是描述辐射测量的概念。区别,辐射度与辐射出射度都就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描述的就是辐射量的大小,不过I为物体接受的辐射,M为物体发出的辐射。它们都就是与波长有关。辐射亮度描述的就是辐射量的强弱,为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2、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答: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就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她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 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她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 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 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3、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与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答: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的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的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4、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江西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

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从2010年度开始,为了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 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省级核查任务工作 是为了保障全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有序开展,保证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及时更新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汇总分析全省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申报了2017年省财政厅拨款的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投资金额258万元。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项目绩效评价。 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依据“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评价思路,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具有丰富调查经验、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组

成绩效评价小组,经过查阅资料、不断研究完善等过程,制定了涵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预算资金执行率共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及25项三级指标。 综合本项目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2017年度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管理及项目效益实现情况,本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得分98分,评分等级优秀。总体上达到了专项资金预设的绩效目标,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及目的 为准确掌握2017年度江西省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持续更新全省土地调查数据,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全省开展了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省级国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负责全省工作进度、成果质量检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承担单位为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是省厅内设职能处室,主要职

国土资源遥感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遥感得基本概念就是什么? 答: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得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得特征性质及其变化得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答:被测目标得信息特征,信息得获取,信息得传输与记录,信息得处理与信息得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1、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2、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得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得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得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得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3、数据得综合性 与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得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得数据具有 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得传感器与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 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与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4、经济性:遥感得费用投入与所获得得效益,与传统得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得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具有很高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5、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得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得其它手段相 配合,特别就是地面调查与验证。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阐述辐射度I,辐射出射度M与辐射亮度L得物理意义,其共同点与区别就是什么? 答:辐射度,被辐射得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得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得辐射通量;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得辐射通量。共同点,辐射度与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都就是描述辐射测量得概念。区别,辐射度与辐射出射度都就是辐射通量密度得概念,描述得就是辐射量得大小,不过I为物体接受得辐射,M为物体发出得辐射。它们都就是与波长有关。辐射亮度描述得就是辐射量得强弱,为单位立体角内得辐射通量。 2、大气得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得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得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答: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得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得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得直径与辐射得波长相当时发生得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得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得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就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她微粒得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 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得直径相对其她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得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得类型, 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 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得能力。 3、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与大气窗口得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得重要意义? 答: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得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得用途选择合适得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得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4、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得物理现象。

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探索

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探索 现代测绘技术定位灵活、获取信息速度快、精准度高且覆盖范围广泛、操作简单便捷,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的高效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将其运用到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中,能够快速获取现势空间数据,为此工作提供许多便利。论文主要对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做一番探讨,以供参考。 【Abstract】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le positioning,fas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high accuracy and wide coverage,simple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and it has become a widely used technology in many fields of society to acquire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Through applying it to land resources survey and monitoring,we can obtain the up-to-date spatial data quickly,which can provide many facilities for this work.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n land resource survey and monitoring,for reference. 标签:测绘技术;土地资源调查与检测;应用 1 引言 土地资源调查与检测在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利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我国地形地势条件复杂,再加之在调查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高速精准的数据并不容易获取,但将测绘技术应用到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监测中,则能将复杂烦琐的调查工作信息化,进而快速获取土地资源的各项信息数据,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规划工作提供便利。论文主要分析几种常见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中的具体应用[1]。 2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常见但非常重要的现代测绘技術,其具有定位速度快、精准度高、操作简单便捷、全天候作业以及提供3维坐标等特点,因此在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监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GPS技术能够实现全球信号的连续覆盖,因而在现势空间数据的获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也被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中的空间数据定位以及采集工作中。我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发展于80年代,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之后,现在的GPS技术已经研究发展出了GPS硬件与掌上电脑的集成系统,GPS硬件与掌上电脑的集成系统在土地野外的调查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空间数据获取速度快,且精准度高,也能有效应对野外各种客观因素对调查工作的干扰,确保土地资源获取的连续性。同时,将PDA应用于土地资源野外调查工作中,还能够实现信息数据的存贮,能有效防止信息数据的遗失,也能通过注入PDA的土地变更软件实时更新土地利用图件,为土地资源的调查工作提供最新的土地资源信息。除此之外,GPS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有效应对变更图区域内形状、大小不规则的情况,能够准确测量出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2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12〕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部署,现就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以下简称“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总体进度要求。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省级和部分市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部综合监管平台进一步完善拓展;2013年底前,完成半数以上的市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省级综合监管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拓展。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建成,并在各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决策、监测监管、形势分析、社会服务中得到制度化、常态化应用。 (二)总体任务要求。部信息办、信息中心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梳理、完善和推广,对全国“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行技术指导。部机关各司局和土地督察机构要充分运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提升管理效能,根据各自的监管职责提出完善和拓展的需求。部信息中心、地调局、规划院等单位要做好数据保障、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等服务工作。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明确本级监管的目标和重点,各业务主管部门结合各自的监管职责提出建设需求,在本级技术部门的配合下,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统筹部署、推进“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统筹推进省以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协助部层面做好系统部署、信息汇集与上报。 二、加快推进“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 (一)明确“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张图”核心数据库是基于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参考,以高分辨率正射遥感影像为统一的数据本底,整合、关联和分层叠加各类土地、地质矿产基础数据的国土资源数据体系。开展“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必须在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统一的软硬件环境支撑下,遵循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规范,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各类管理信息系统都要纳入本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运行维护,产生的管理业务数据整合在“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中。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加强对本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各类数据资源的统筹、梳理和集成,一项业务只能有一套数据,确保各类业务数据的唯一性。

全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实施预案

附件: 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 与遥感监测实施方案 为准确掌握2010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现势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及实施办法,在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采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全国范围开展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保证本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掌握2010年度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更新土

地调查数据库,保持二次调查成果的现势性;适应“一张图”建设和“批、供、用、补、查”的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满足土地管理日常业务的现实需求,实现监管方式从“以数管地”到“以图管地”的重大转变;进一步扩大调查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土地基础数据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保障土地有效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工作任务 (一)遥感监测。 国家统一采购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数据,组织加工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与2009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遥感正射影像图叠加分析,提取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监测图斑;将2010年遥感正射影像和监测图斑等信息,分期分批分发地方,为地方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提供基础资料。 (二)土地变更调查。 各地利用部下发的遥感监测成果,结合本年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情况,以2010年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按照土地变更调查的有关要求,实地调查并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全面查清2010年度内全国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掌握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耕地等变化情况;结合当前新

土地资源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土地资源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15T15:40:42.36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4期作者:王芳邱文昊杨立斌 [导读] 遥感传感器通过采集地物反射的太阳光和自身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特定的数学计算公式运算,最终形成各波段影像。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市 014010 摘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时,可运用遥感技术,随着遥感技术发展,应当关注其在土地应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地物属性信息相关问题,在获取土地资源成像信息后,还要参考土地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数据,把握人类活动这一变化性的驱动因素,以此实现结合社会经济信息与资源环境变动的研究需求。全面地将遥感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对当前的国土空间格局进行改善,利用土地资源来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遥感技术;应用 1遥感技术的特点 1.1多波段数据 遥感传感器通过采集地物反射的太阳光和自身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特定的数学计算公式运算,最终形成各波段影像。光线根据其波长可分为红外、可见光、紫外波段,不同地物对光线各波段反射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不同波段信息的组合,可以精确识别不同地物。遥感卫星能够在同一时间收集同一地物的多波段信息,根据地物光谱反射差异特征,按照使用者需求,有针对性的组合对应波段的遥感影像,使目标与其他地物在显示效果上明显区分,提高可视化程度,为地物类型精准识别提供新方法。[ 1.2多分时空辨率 技术的进步使得遥感卫星在数量和类型上不断完善,先后发射了以Landsat系列、高分系列为代表的遥感卫星。遥感影像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差异决定了影像的使用功能。例如Landsat系列的代表卫星Landsat8-OLI空间分辨率为30米和15米,数据更新周期为16天;MODIS影像空间分辨率为250米、500米和1000米,数据更新周期为1-2天。多平台遥感数据的发展提高了用户对遥感数据的选择性,大幅提高了工作和研究效率。 2土地资源应用遥感技术的基本特点与内容 2.1构建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运用遥感技术可对当前的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进行区分,根据其差异性,获得相应的动态信息、分布信息与面积信息,进一步了解动态模式、空间格局与资源构成情况。可构建相应的分类系统,利用制定的分类方法与规则,区分不同类型的观测对象,在其中建设层次关系,精准分析研究结果。依据当前的技术条件,需要结合使用目的,来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分类系统,但是可能会出现普适性与针对性方面的问题。分类土地资源时可使用多种手段,我国主要根据利用方式与地形进行分类,通过遥感监测来搭设分类系统,了解地表覆盖下的土地分类情况,搭设遥感监测信息库。以地形为标准,可将土地资源分为盆地、山地以及丘陵等,主要可对其外在形态进行有效反应。不用类型的土地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有所不同,最终选用的应用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水域、林地与耕地等。国际上对土地进行分类时,更多地考察地表覆盖情况,IGBP所提供的土地分类系统应用频率相对比较高,具体类别项目包括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等。我国在实施分类时,主要综合覆盖特征、利用方式、经营特点与用途等与土地相关的要素进行分类,二级类型共46个,一级类型共8个,如水域、交通用地、林地以及工矿用地等,这一分类系统还在被不断完善,通过遥感可实现动态检测与调查需求,不断细化土地资源分类情况。 2.2技术路线 土地资源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核心为人地关系,这种资源可满足人类使用需求。使用遥感技术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数量,达到基础性的研究目标。应用初期,可帮助获取更多空间性信息。如在实地调查的环节中,可在遥感影响/数据与实际的地物之间构建对应关系,对标志进行判断,分析影像,识别具体的土地类型后,计量覆盖面积与编制图件,填补土地调查活动的空白,成果通过报告与图表加以呈现。 遥感技术向前发展,可用的传感器种类丰富,卫星数量也因此而增加,外部天气因素不会给遥感监测质量造成过多的影响,时间序列也逐步成型,关注点被逐步转移到更新土地资源数据与动态监测工作方面。获取的动态信息量随之增加。研究土地资源的技术路线内容如下:制定分类系统,实施点线调查,落实专题制图工作,量测土地面积,汇总与分析所获取的数据,应用与处理调查成果。在实地调查阶段中,遥感技术介入,调查范围被直接扩展到完整的空间区域中,可深入了解目标区域的情况;可使用计算机自动分类软件或者交互性人机判读系统。来掌握空间信息,制图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贴近;将遥感技术与GIS集合运用,优化动态监测的实施过程,提升土地资源信息获取效率,这一技术线路也逐渐出现螺旋式演进的特征,成果多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展示,甚至可将动态库与现状库结合。 2.3提取土地资源信息的主要方法 提取土地资源信息时,需要表示与识别不同类型、空间与时期的土地资源的属性特征。有两种提取方法可使用,可发挥计算机技术在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作用,组合不同波段信息后进行计算;也可借助专业人员去来了解区域状况与遥感数据。早期可借助目视解译的手段来提取遥感信息,依照土地资源理论知识与提取经验,可构建判读地物类别的标志,达到形成专题地图的目标,在调查全国土地资源与个自治区土地资源时,可运用大型遥感技术,获取数据产品。这种解译提取方法灵活性强,可实现综合判断地学知识的需求,但是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投入的人工成本也比较高。 在遥感技术系统中,自动化分类系统可消除目视解译的主观性问题,具体有人工智能分类与统计学分类等方法。利用统计分析学科的原理,可运用监督分类法与非监督分类法来实现简单分类,在研究土地覆盖与利用的初期阶段时可运用分监督分类法;监督分类法需要借助训练样本来实现,最大似然分类技术的应用相对广泛,主要依靠呈现正态分布状态的训练数据来实现。 专家系统、神经网络与蚂蚁算法等分类方法也逐渐成熟。在神经网络分类系统中,需要发挥多种形式的算法的作用,如模糊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网络以及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等,算法有模拟退火算法、小波变换以及遗传算法,可集成多种算法。使用神经网络分类手段时,其主要突显出良好的自适应性,可进行复杂运算,数据分类函数与数据类型受到的限制比较少,进行分类时可融入多种数据,基于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