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概述

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概述
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概述

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卫生事业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一个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当前,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国家政治稳定,经济逐步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卫生事业是关系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事业,其发展和改革终将影响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回顾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严峻挑战,结合当前国家对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利形势,阐述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1949年到1979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医治战争创伤,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通过充分发挥动员能力强、组织水平高的优势,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集中财力建设城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构建起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体系不断加强,防治传染病和地方病,推广预防接种,普及新法接种等取得重大进展。在此期间,党和政府建立了符合当时国情国力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有效地缓解职工及其家属患病的经济负担。传统医药学的地位得到确定,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学得到恢复、继承和发展。1965年,毛泽东同志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大批城市医务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防病治病服务。到70年代末,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国家对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卫生机构实行全额拨款,对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包工资并核发发展经费”,对集体所有制卫生机构实行“民办公助”、“社办公助”;医疗机构实行低收费政策,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同时,实行严格的药品生产流通和价格管理,对药厂给与政策性补贴,使药品价格维持在微利水平。这一时期的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综合管理,医疗服务、公费医疗、合作医疗、卫生防疫、食品药品、卫生监督、国境卫生等均由卫生部门实行统一管理。

(二)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适应群众卫生服务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国家相继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势发展卫生事业的方针,鼓励社会办医、私人开业和中外合资合作兴办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创收,逐步放开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允许医疗机构按成本收费,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行定价;政府逐步放权,增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活力;实行灵活的收支分配政策,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人员、病床数以及医疗设备、技术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改善,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从1994年开始,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卫生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提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要求卫生工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先后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改革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定价管理。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加快农村卫生发展。2003年抗击非典之后,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制定农村卫生发展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多次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二、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主要成就

1.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71.8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为200‰,目前下降到2005年的19.0‰;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2005年的47.7/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2.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目前全国现有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达到30万个。2006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43万张,平均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达2.49张。卫生人员总数549万人,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52人、执业(助理)医师1.53人、注册护士

1.08人。此外,至2005年底,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2万人。一个遍及城乡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起来,药品的生产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民众的医疗卫生需要。

3.初步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目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约有1.3亿人,享受公费医疗的职工约有5000万人。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县,开展了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愿参加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6年参加试点的农民人数达4.06亿人。

4.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

上世纪50年代,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人数居于全国人口死因中第一位。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下降到第九位,并在发展中国家率先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等重大传染病。我国虽然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但多年来成功地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2003年战胜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近两年又成功地控制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

5.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国历来重视和关心妇女儿童的健康问题,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传统生育模式已经改变,实现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目前,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到90%,住院分娩率达到83%。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05年的19.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50-300‰下降到2005年的22.5‰。

(二)面临的严峻挑战

1.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结核病患者人数约450万,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约200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估计占全世界三分之一。血吸虫病患者约有85万人。在不少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又加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率为2.6%,因患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列在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全国现有精神障碍者约1600万人,患病率达13.47‰。

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

2003年非典疫情的蔓延,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健全,重大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卫生部门敏感性不强,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等问题。

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有病时,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充分说明群众看病难的基本状况。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四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出现了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状况。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六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4.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

国务院一直强调加强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地方政府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统筹各地卫生资源,规划建设卫生医疗体系,但这项工作一直做得不好。其重要的原因是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别隶属于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当地卫生部门把主要精力只放在本级所属的几个医院,而且是重扶持、轻监管,难以对全行业实施有效监管。卫生部门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不深,把握不准,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卫生事业探索不够。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应不够敏感,决策不够果断,处理不够坚决,甚至有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

三、当前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进展

(一)明确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2006年,党中央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一系列的部署。《决定》突出强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坚持制度创新,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重大举措和目标任务。2006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医疗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工作任务。他指出:“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以上论述深刻阐明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

位和作用,阐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目标

1.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2.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要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坚持中西医并重,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支持力度,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4.要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巩固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5.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

6.要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市场监管机制、财政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三)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具体内容

1.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研究制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确立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和措施,探索建立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为基础、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积极促进覆盖城乡居民、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积极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药品购销体制改革。

2.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做好卫生应急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改善服务管理上来。进一步落实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加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落实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规划。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构建城乡公共卫生安全网。加强国民营养改善和慢病防治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咨询,促进精神卫生立法。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卫生应急机制,规范卫生应急管理,强化卫生应急准备,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和各项工作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制订应急处置程序、应急调查处理操作规范和技术方案。完善部门协调制度,健全部门间和地区间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做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

3.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卫生工作。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合作医疗覆盖面。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监管,防范基金风险,确保基金安全。指导各地科学制定和调整医疗费用补偿方案,逐步规范统一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完善方便农民的费用结算办法,扩大农民受益面,提高农民受益程度。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提高贫困农民的受益水平。切实加强对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乡村两级为重点,落实职能、人员和工作经费,指导开展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农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试点,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4.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试点,推进社区基本用药的政府采购、集中配送、零差率销售管理,改革人员聘用、绩效考核和社会监督制度,推行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做好经费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基本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经费安排。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大中型医院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研究制订有关政策措施,评选、表彰优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5.规范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巩固医院管理成果,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创建“平安医院”。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管理,重点加强器官移植技术、介入技术、人工关节等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加强公立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

重点抓好医疗服务收费的公开,向社会公布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等信息,严格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和费用查询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接受群众监督。规范医院收支管理,纠正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科室效益直接挂钩的做法,开展医药收入分开、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大医院院长管理责任,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6.加强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干部保健工作。

研究制订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促进依法管理和服务。继续做好“降消”项目,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中央保健基地建设,提高干部保健工作能力和水平。

7.继续推进卫生法制建设,加强卫生执法监督。

加强医疗卫生法制建设,积极做好《初级卫生保健法》、《精神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禁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实施“五五”普法计划,进一步推动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加强卫生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卫生标准的贯彻实施。

进一步强化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改善执法条件,完善保障措施,强化监督队伍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能力。加强食品卫生和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监督管理,依法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加强采供血机构的血液安全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会同有关部门整顿医疗广告市场,坚决打击违法医疗广告,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医疗前沿,2006,12:25-26

2.高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摘要).健康大视

野,2005,10:10-13

3.高强.全面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探索中国特色卫生发展道路-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1.8).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文件(内部资料)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 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文件(内部资料)

5.卫生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要点. 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文件(内部资料)

(陈娟,钟军;2007.2.28)

(完整版)《卫生事业管理学》知识点

《卫生事业管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卫生系统的概念; 卫生系统是所有以促进、恢复和维护健康为目的的,致力于开展卫生活动的组织、机构和资源。 2、文化环境对卫生事业影响的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社会整体价值观、医务人员的行医理念、人群的健康期望。 3、卫生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①提供卫生服务; ②提供医疗保障,具体包括筹资,建立资金池,分配资金以购买服务; ③资源筹措,具体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④管理,即卫生系统作为管家,管理资金、分配权力,并且对人群赋予他们的期望作出应答。 4、卫生系统的的三大目标是什么? 1.改善健康 2.提高卫生系统反应性 3.分担疾病经济风险确保筹资公平性 5、卫生事业的概念; 指国家和社会为防治疾病,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有条理、有规模的从事所有社会服务的总和 6、卫生事业管理的概念;P10 是以防治疾病,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国家和社会采取的所有管理事务 7、卫生事业管理的手段有哪些?P13 ①法律手段 ②行政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项目管理手段 8、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P16内容:

1.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 2.卫生事业的管理体制 3.卫生事业的运行机制 4.卫生事业管理的方法。 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专题小组讨论法,swot分析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政策研究情景分析,循证政策分析。 定量研究方数据收集过程中常用: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数据分析过程中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卡方检验,方差分析,路径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关键路径法。 9、卫生事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P12 主体:包括政府、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如发展改革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社会其他管理者,如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等。 客体:包括卫生组织及其构成要素和职能活动两类。 10、卫生系统的特殊性有哪些?P5 a)卫生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专业性; b)大多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状况 第二章卫生工作方针与卫生发展战略 1、卫生工作方针的概念;P19 是国家指导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基本思想,使卫生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指导国家各项卫生工作和制定各项具体卫生政策的依据。 2、新时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P23 1.以农村为重点 2.预防为主 3.中西医并 4.依靠科技与教育 5.动员全社会参与

重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

重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 一、近年来重庆市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 1.1 医疗卫生资源方面:截至2007年底,重庆户籍人口总量已达到3235.32万(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0名),平均每天诊疗人次280人,病床使用率55.1%,病床周转次数17.46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1.25天,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7502人,其中执业(包括助理)医师36588人,注册护士20241人。重庆市有卫生机构6237个,有病床床位73093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 2.14张。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8.23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 3.05人。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088所、村卫生室10539个,确保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村有1所卫生室;全市已有40个区县(自治县)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19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65所,服务人口约700万。 1.2 在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方面:1997~2005年,全市卫生总费用从51.10亿元上升到165.86亿元,年均增长15.78%,明显高于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82%的增幅。其中,1997年至2005年全市财政投入卫生事业费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从3.49亿元增加到14.79亿元。 1.3 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方面:重庆市建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网点375个,在6个区县启动高危人群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监测。建成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防制体系。全市已有25个区县完成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参公管理。出台了《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预案》和8个专项预案,全市40个区县建立健全了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专家库和应急处置队伍。 1.4 农村合作医疗方面:重庆市自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07年底,除渝中区以外的39个区县已全部开展新农合工作,参合农民达1807万人,参合率为77%。全年筹集基金9.04亿元,共有1737万人次参合农民得到医药费用补偿,受益率为96.1%。建立了区县间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制度,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互联互补机 制,在5个区县开展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 相关数据见下表: 2007年重庆市人群健康状况指标 粗出生率粗死亡 率 婴儿死亡 率 新生儿死 亡率 5岁以下儿 童死亡率 新生儿低体 重百分比 平均期 望寿命 全国12.09‰ 6.81‰33‰73岁重庆9.08‰ 5.95‰11.4‰14.6‰73.6岁 2007年重庆市人口学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老年构成比 (>65)岁 少年构成比 (<14岁) 年龄中位数 全国12.09‰ 6.81‰33‰ 重庆9.08‰ 5.95‰11.4‰14.6‰

(精选)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逐渐扩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我国目前的基本卫生状况。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71.8岁(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7、6l、49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期为200%o,目前下降到25.5%o。(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o、30%o、112%o);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期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50.2/l0万(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8/10万、410/l0万、700/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绩突出。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为提高公众健康水平,而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个人经济利益不挂钩。而且,当时的医疗保障体制基本上能惠及全民。这一时期的不足主要在于:投入有限,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收入分配制度僵化。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改革的几十年来,政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有关医改的争议也日渐增多,突出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间接引起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中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就会发现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投入、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

20秋学期《卫生事业管理学》在线平时作业1

20秋学期《卫生事业管理学》在线平时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从广义上来讲,计划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三个阶段。 A.权衡计划 B.评估计划 C.完善计划 D.检查监督评价计划 答案:D 2.WHO于1981年提出,衡量各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最低限度标准可分为12项,其中至少有()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卫生事业。 A.3% B.4% C.5% D.6% 答案:C 3.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评价指标之一是:成年男女的受教育比例是() A.50% B.60% C.70%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4.印度尼西亚采用的是()医疗保险模式。 A.储蓄 B.国家 C.商业 D.社会 答案:A 5.就计划的分类来看,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既规定了目标,也规定了实现目标的具体做法的是()。 A.程序计划 B.指令性计划 C.功能性计划 D.指导性计划 答案:B 6.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依据是() A.《医院分级管理标准》 B.《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C.《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D.《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答案:C 7.下列不属于妇幼卫生信息的来源的是() A.常规性业务登记 B.监测系统报告 C.病历系统记录 D.专门调查 答案:C 8.信息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是() A.人员 B.相应的法规制度 C.组织机构 D.数据 答案:A 9.实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 A.全科医生制度 B.全科医疗 C.政府领导 D.社区参与 答案:B 10.全员参与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识别领导要求 B.批评工作中的错误 C.以不断学习为目标 D.只做正确的事 答案:D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1.卫生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A.维护所有者权益 B.产权界定 C.提高卫生质量 D.产权登记 E.资本金预算 F.资产处置 答案:B 12.社会卫生筹资是指政府预算外社会各界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包括()、公共卫生机构预算外资金收入等。 A.预算内基本经济建设经费

卫生事业管理学

《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考试说明 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电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者。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核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卫生事业管理学》(郭岩主编)。本考核说明是教学大纲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四)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每次成绩满分为100分,4次形成性考核成绩的平均数乘以20%再加上期末考试成绩的80%。课程总成绩一般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五)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 形成性考核为4次记分作业(由中央电大通过作业本的形式下发)。 (六)终结性考试的要求及形式 1.考试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说明、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据此,本课程

的考核着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考察,大致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含义如下: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以自己的语言阐述,能够说明与相关问题的区别及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涉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的一般问题,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2.组卷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内,并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安排各类题目,掌握的内容约占40%,熟悉的内容约占30%,了解的内容不超过30%。 (2)考试命题的覆盖面尽量大,并突出课程重点内容。 (3)试卷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30%,理解40%,应用30%。 (4)试卷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按照难易程度,一般分为易、中等、难三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较容易的题目占30%,中等难度的题目占50%,较难的题目占20%。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5)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情况,同时也是检查施教者导学、助学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运转情况,多种媒体教材的使用情况,以使学习者通过课程或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因而,出题者不以学生为敌,不出偏题、怪题为难学生。 3.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

陈竺新中国成立来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五大成就

精心整理 陈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五大成就 2009年09月08日10:34来源:中国经济网[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大中小]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8日讯在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陈竺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五大成就。目前,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一是有效控制重大疾病,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3.0岁,与建国前的35.0岁相比,大幅提升;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已由建国之初的1500/10万下降至2008年的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08年14.9‰,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6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万下降到有上世纪60上世纪到3.18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试点并逐步在全国推进,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合人数达8.33亿,新农合给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实惠,对缓解或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年来,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覆盖城乡居民。 四是卫生法制化建设深入推进,群众健康权益不断得到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实施了《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母婴保健法》等11部有关卫生方面的法律;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7部行政法规;卫生部制定印发了《处方管理办法》等200余件部门规章;现行有效卫

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8-06-12 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生育服务管理、中医药等工作得到加强,综合监督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从2016年到2017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76.5岁提高到76.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0万下降到19.6/10万,婴儿死亡率从7.5‰下降到6.8‰。 一、卫生资源 (一)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017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6649个,比上年增加3255个。其中:医院3105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3302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9896个。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9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650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4970个(由于机构职能调整和资源整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减少4965个)(见表1)。 医院中,公立医院12297个,民营医院18759个。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2340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360个),二级医院8422个,一级医院10050个,未定级医院10244个。医院按床位数分:100张床位以下医院18737个,100-199张医院4547个,200-499张医院4223个,500-799张医院1798个,800张及以上医院1751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652个,乡镇卫生院36551个,诊所和医务室211572个,村卫生室632057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0444个。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57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412个、县(区、县级市)级2773个。卫生计生监督机构2992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395个、县(区、县级市)级2523个。

卫生事业管理学考试重点

,. ; .. 六.卫生事业管理的方式 1.计划方式2.法律方式3.经济方式 4.行政方式5.项目方式 七.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挑战 成就:1.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进展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4.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健全 5.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6.卫生法制化建设升入推进 7.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挑战:1.健康需求发生变化 2.医疗卫生体系制度安排 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 看病难、看病贵 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药品供应体系问题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问题 第三章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 课题来源: 实际工作 日常生活 文献资料 (1)重要性(2)科学性(3)可行性(4)创新性 选择课题 陈述假设 第二步 研究目的:(1)探索(2)描述(3)解释 制定研究方案 第三步 收集资料 第四步 整理和分析资料 第五步 解释结果 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完善 (1)研究目的意义 (2)确定研究内容(或理论假设) (3)确定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 (4)确定研究方法和抽样方案 (5)说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式,问卷调查/访谈 (6) 说明调查人员的组成、管理与培训安排 (7) 说明调查场所、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卫生管理常用定性研究方法: 4.1.德尔菲法 5.含义:是一种以反馈性、匿名性、预测结果的统计特性为特征的预测方法.通过多轮匿名专家信函调查得到. 三、卫生管理常用定量研究方法抽样调查 四、特点:数据化 精确化 标准化 系统化 操作化 五、1.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 六、2.关键路径/临床路径 七、第四章 卫生规划 3.卫生事业管理的督导与评估 卫生规划的步骤: 卫生服务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供给 卫生服务利用 五、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基本步骤卫生规划评价 1.形势分析和战略定位 2.建立目标及指标体系 3.目标差距分析 4.确定发展战略重点 5.针对战略重点的政策策略研究 卫生规划评价 1.适合程度评价2.足够程度评价 3.进度评价4.效率评价5.效果评价 6.效益评价7.影响评价 第五章 中国卫生事业概述 卫生组织 1. (一)取得的巨大成就 1.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2.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3.基层卫生服务系统逐渐发展 4.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医疗保健制度 5.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 6.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7.医学教育全面发展,卫生法制化建设深入推进 8.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二)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1.公共卫生系统存在薄弱环节,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任务艰巨,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2.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 3.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有待提高 4.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弱势人群无有效保障 5.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 乱,价格过高,公立医疗机构出现 了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卫生组织包括: 1.卫生行政组织 2.卫生服务组织与卫生相关的第三方组织国际卫生组织 3.卫生行政组织的基本职能 4.规划 准入 监管 5.卫生经济调控 发布医疗卫生有关信息 促进公平竞争 卫生服务组织的特征? ①卫生服务的性质复杂,变异性大 ; ②很多工作救急性强,不能延误; ③高度专业化,需要不同专业群体的密切协作; ④在服务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模糊或错误; ⑤服务产出的界定和衡量比较困难; ⑥组织成员重视职业的忠诚,而不是对组织的遵从; ⑦对医的诱导需求与费用倾向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 卫生服务组织的变革的动因? ①承担两次卫生革命的双重任务,防治任务严峻 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③人们要求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 ④卫生机构功能重复、机构重叠、效率下降、患者不满意 ⑤环境的变化,新项目、新技术开发 ※卫生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因? 1..机构重叠,职能交叉 2.机构膨胀,人员结构不合理,协调困难,效率不高 3.宏观管理功能薄弱,微观干预过多 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 4.权力过于集中,不宜发挥地方积极性 ※卫生组织变革的原则? 明确政府职能,落实政府责任 2.建设四项基本卫生制度,增加卫生

卫生事业管理学

卫生事业管理学 论述题 1.“看病难看病贵”原因:1.卫生资源总体不足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改变 3.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靠自费就医 4.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5.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 6.医疗保险发展缓慢 2.分析医疗纠纷发生和增长的原因: 发生的原因:(1)医院方面的原因:①医院对医疗事故不做实事求是的处理 ②医生和病人对医疗差错意见不一 ③医生态度粗暴 ④医务人员索要红包 (2)病人方面的原因:①缺乏医学知识和对医院规章制度的不理解②病人及家属不良动机增长的原因:(1)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知识和法律观念意识提高(2)有些医疗主体追求物质利益造成医德降低,态度恶劣(3)新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存在未知情况(4)医疗保险带来医、患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 3.分析处方流失的利弊,你认为处方流失能够防止吗?为什么 利:患者可以买到价格便宜的药,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市场竞争,有利于降低药品价格;有利于抑制药价虚高,消除药品回扣。 弊:目前我国以药养医,医院补偿不足,处方流失可能使医院受损失;减少医生与患者的联系,不利于治疗。 防止的可能性不大。(1)连锁药店发展迅猛,价格比医院低(2)患者倾向到药店购买药(3)医疗保险制度使在药店可以保险药费。 4.在新医改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1)增加农村卫生投入(2)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3)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4)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6)合理安排农村公共卫生经费(7)加大卫生支农和扶贫力度(8)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9)发挥中医院在农村卫生服务的优势与作用(10)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地处成都市的东郊,距离成都市中心10公里,与锦江区的三圣乡、龙泉驿区的大面镇、柏合镇、高新区的中和街办以及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白沙镇、万安镇等相邻。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络的核心枢纽,承担着农村一半以上的门诊服务量和住院服务量,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还承担着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提供防疫、保健等服务的职能。乡镇卫生院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 ***设立7个行政村、1个社区,辖区人口31702人,建有7个村卫生站,共 有乡村医生7人,其中村医生4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执业医师2人,卫生覆盖率87%。镇卫生院于2012年4月迁至***凉水村5组,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开放床位50张,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型乡镇卫 生院,承担着全镇三万多人口及周边乡镇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任务。卫生院现有职工40人,其中医生22人,护士8人,药剂师4人,放射医师1人,检验医师2人,后勤2人。取得本科以上学历2人,占职工总数7%,大专以上学历22人, 占职工总数65%,中专学历9人,占职工总数27%,中专以下学历4人,占职工 总数8%。 卫生院开设了公共卫生科和中西医结合科、内科、妇科、儿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为辖区群众提供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年门诊人次4万人次以上,住院500人次左右,辖区7个村卫生站均完成了标准化建设,签订了服务外包合同。 与五年前相比,可以说卫生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定的健康保障。 但是,作为分管卫生的负责人,我也清醒的看到,目前的乡镇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现状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等要求还相差甚远,甚至连满足老百姓最根本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卫生院工作的重点应向何处转移、怎样在新医改形势下发展乡镇卫生事业,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基层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影响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投入严重不足;2,经营状况急剧衰退;3,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章节归纳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卫生事业 第二节:卫生事业管理学 第三节:中国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卫生事业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卫生事业 一、名词解释 ●事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并且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经常性活动。 ●卫生事业:是为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权利,保障经济发展,履行其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通过政府组织、政府投入及社会筹资等手段,动员各种社会力 量建立起来的包括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等多面容在的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工作。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人口老龄化: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基本概念 ●卫生事业本质:一项政府职能 基本特征:(由政府投入和社会筹资而形成的)社会福利性 基本要素:包括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福利性的卫生经济政策。 三、中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政府实行的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特点:①以增进国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②服务对象是整个人群。 ③卫生政策体现社会和政府的责任。 ④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垄断性。 四、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 ●社会制度 ●经济基础: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②卫生事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文化背景:①健康教育 ②卫生保健接受性 ③卫生人力资源 ●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和构成】 ●科技发展水平

●管理水平 五、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意义 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卫生事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容之一。因此,发展卫生事业具有以下意义: a)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 b)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c)发展卫生事业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容。 d)保证群众健康权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六、卫生事业发展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卫生事业的必要性: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以及卫生事业中的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卫生事业主要责任。原 因是: ①健康是公民的一项重要人权,保护公民的健康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②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 ③消除贫困,维护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是政府的社会职责。 ●政府的主导作用: ①政府主导的目标 1)保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 2)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合理安排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使卫生事业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3)保持医疗服务价格的基本稳定,尤其是基本卫生服务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使之与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能力相适应,是政府主 导的基本目标之一。 4)通过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和区域性的卫生规划,运用规的财政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卫生资源在区域之间和城乡 之间的合理配置,促使地域间的基本为沙僧服务利用的均等化。 ②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手段: 1)经济手段: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机制对卫生机构的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手段。 2)计划手段:计划具有向性、指令性和指导性。 3)法律手段: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来调整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 4)行政手段:主要表现是政策和行政命令 5)项目手段 ③政府主导的实现机制 第二节卫生事业管理学 一、基本概念: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 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法的科学。 ●卫生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卫生事业的规律和特点,将卫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及时合理地提供给全 体人民,并对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组织体系、系统活动和社会措施进行管理。 卫生事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和促进人民的健康,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卫生资源的作用,建立和保持整个卫生系统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保持社会各阶层在卫生筹资和健康状况上的公平性。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宏观卫生发展规划,寻求最佳卫生服务,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卫生资源,最大限度满足

卫生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卫生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百姓健康幸福,反映群众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为县委、县政府制定卫生事业发展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根据县政协常委会____年工作安排,7—9月,县政协组成课题组,围绕卫生事业发展主题,先后到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妇保院、各乡镇卫生院等单位开展座谈走访,同时赴省内部分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基本掌握了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XXX家,其中:公立综合医院2家(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民营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X家。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71张,卫生技术人员XXX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XXX人,执业护士XXX人。全县平均千人拥有病床2.61张、卫生技术人员2.8人、执业(助理)医师1.XXX人、执业护士1.XXX人。全县共有规范化乡村卫生室XXX个,持证乡村医生XXX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联系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科技兴医和人才发展战略,围绕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____0年我县制定出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先后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利药品差价达4XX.X 万元。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医院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零”增长。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XXX个,实施公共卫生单位和基层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充分调动了基层卫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标准从____1年的XXX元提高到____3年的XXX元,全县共有95.XXX万参合农民受益,受益金额达XX.X亿元。制定出台《常山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社会资本在我县办医的用地、税收、审批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办医疗机构,目前,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已进入选址环节。创新诊疗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工作,逐步建立起“省县乡村”四级双向互动网络,为患者及时接受专家诊治、减少医药费用支出创造条件。 2、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卫生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累计投入XX.X亿元,完成了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先后对新昌、白石、宋畈等XXX个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和XXX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进行改扩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逐步建立和完善;实施城乡医疗机构设备技改项目,县人民医院先后引进了1.5t核磁共振、腹腔镜、

卫生事业管理学考试题

专业资料 《卫生事业管理学》练习题 1.“事先决定做什么,如何做,在哪儿做,什么时候做和由谁做”所体现的是管理的哪个基本职能?() A 计划工作 B 组织工作 C 协调工作 D 控制工作 2.卫生事业费占GDP的百分比是反映()的指标。 A 卫生筹资水平 B 国家对卫生事业投入 C 国家财政投入 D 卫生发展水平 3.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说明的是管理学的哪个原理?() A 系统原理 B 整分合原理 C 封闭与开放原理 D 弹性原理 4.管理活动中,最重要、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要素是() A 财 B 人 C 时间 D 信息 5.老龄化人口是指() A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10%。 B 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10% C 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10% D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7% 1.A 2.B 3.B 4.B 5.A 1.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不包括哪项() A农村卫生B预防保健C康复服务D发展中医药 2.公共政策的主体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 A行政决策机关B行政执行机关C公共政策目标群体D大众传媒 精心整理 专业资料 3.公共政策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公共政策的() A层次性B阶段性C稳定性D普遍性

4.下列哪项不是公共政策的客体包含的内容() A社会问题B政策的作用对象C行政决策机关D人们之间的利益5.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通常人们将制定政策的政策称为()A元政策B总政策C基本政策D具体政策 6、问题的严重性评价是属于() A适宜度评价B恰当性评价C进度评价D结果评价 7.评价的基本原理是() A确定价值B判断可行性C比较D调查测量 8.对卫生计划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性评价是() A适宜度评价B过程评价C恰当性评价D进度评价 9.评价的前提是() A获得信息B确定价值C完善计划D建立指标 10.卫生服务研究主要是探讨(P98-104)三者之间的关系。 A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B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费用和卫生服务利用C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D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费用和卫生服务利用 11.以下哪个指标不属于卫生服务需要量指标?() A两周患病率B两周卧床率C慢性病患病率D住院率 12.未住院率的计算公式是() A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调查人数×100% B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调查患者人数×100% 精心整理 专业资料 C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100% D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就诊患者数×100% 13.下面哪句话正确?() A卫生服务利用直接反映卫生系统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 B卫生服务利用间接描述卫生系统为人群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 C卫生服务利用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D卫生服务利用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14.下列哪项属于间接卫生费用?() A营养费B检查费C药费D材料费 15.卫生服务效率是反映()之间的比值。 A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 B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 C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资源 D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服务资源 16.工作任务分析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A人群特征和卫生服务需求B卫生服务需求和工作描述 C工作描述和任职说明书D人群特征和任职说明书 17.卫生人力业务能力考核中非认知领域考核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

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最新)

单选10*1=10 多选10*2=20 简答5*8=40 问答2*15=30 性质: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详见课件) 特点:1.政府在卫生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2.卫生事业以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为目的3. 卫生事业服务全体人民 4.卫生事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的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民健康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观念;发展卫生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观念 重要性:1.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3.发展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容 4.保证群众健康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①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②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③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④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 ⑤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也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拉动需,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相关产业的方针也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面临的挑战:1.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 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 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4.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相适应 构成:卫生行政组织、卫生服务组织、第三方组织 我国卫生行政组织体系设置 a)卫生部 是国务院主管全国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相适应,按照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卫生工作方针,对全国卫生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围绕卫生工作战略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国卫生事业,防病治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重点加强政策法规、综合规划、监督执法和信息服务等工作,并对部属企事业单位做好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等管理工作。 卫生部部机构设15个职能司局:卫办厅、人事司、规划财务司、卫生政法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资料

勇于改革开放,促进医院工作的全面发展(摘录) 严祥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简要回顾近三十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兰大一院发展道路的足迹,使我深深感到,在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理念、发展思路和落实措施等方面需要不断地创新思维真抓实干,才能促进医院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医疗卫生改革三十年的回顾 在座各位同志长期耕耘在教育战线,对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讨论非常多,说法不一,就不再引述了。近三十年来,医疗卫生改革依附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国策确定下来。卫生部门的负责人开始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政府逐步减少投入,医院逐步独立经营。1980年开始,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1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将已实施近三十年的“全额管理、差额补助”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改为“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新办法,鼓励医院增收节支。在同期其他商品逐步市场化的背景下,国家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严格控制,造成医院亏损增大,1979年全国医院亏损5.8亿元。 1983年,医疗系统开始实施“两种收费标准”,即自费病人价格不变,公费和劳保病人的部分项目按成本收费。未能实现医院从根本上扭亏。1984年全国医院亏损达9.5亿元,形成卫生部门提供服务越多,亏损越严重的状况。 1985年,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对某些高新技术实行按成本定价,之后相应对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进行了调整。各级医疗机构开始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医疗收支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1989年,国家对医院实行“定额投入,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财务管理办法,允许医院通过扩大服务范围获得更多的收入,收入在一定比例内可用作职工福利或奖金。 这些重大卫生政策的实施,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各级医院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同期医疗卫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留下了隐患,如在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卫生事业公益性等。 第二阶段(1992-200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实行部分的市场化运作。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卫生事业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并指出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 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了卫生事业的重要性,明确了“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指导方针,认识到了卫生投入不足,但未对卫生经费不足及医疗机构补偿问题做出具体的规划。医疗体制改革的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全文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2012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卫生基本状况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传染病防治与卫生应急 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五、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保护 六、中医药发展 七、卫生国际合作 结束语 前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在中国这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医疗卫生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中国高度重视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围绕宪法,中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多年来,中国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过不懈努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为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每个居民都能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卫生基本状况 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从反映国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其中男性72.4岁,女性77.4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以及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建立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