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现行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

人教版现行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
人教版现行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

人教版现行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探究实例,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提炼、完善基本不等式,并从代数角度给出不等式的证明,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认识,提高逻辑推理论证能力;

3.结合课本的探究图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4.借助例1尝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通过例2及其变式引导学生

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

2b

a a

b +

≤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中的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了教学实际,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2b

a a

b +

的证明过程;

难点: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基本不等式.

三、教学过程:

1.动手操作,几何引入

如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是根据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该图给出了迄今为止对勾股定理最早、最简洁的证明,体现了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是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

探究一:在这张“弦图”中能找出一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吗?

在正方形ABCD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为b

a,,

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2b a +.于是, 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ab S 21=, 正方形的面积222b a S +=. 由图可知12S S >,即ab b a 222>+.

探究二:先将两张正方形纸片沿它们的对角线折成两个等腰

直角三角形,再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接构造出一个矩形(两边分别等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多余部分折叠).假设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a 和b (b a ≥),考察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

矩形的面积,你能发现一个不等式吗?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2

b

a a

b +≤ 2.代数证明,得出结论

根据上述两个几何背景,初步形成不等式结论: 若+∈R b a ,,则ab b a 222>+. 若+∈R b a ,,则2

b

a a

b +≤

. 学生探讨等号取到情况,教师演示几何画板,通过展示图形动画,使学生直观感受不等关系中的相等条件,从而进一步完善不等式结论:

(1)若+∈R b a ,,则ab b a 222≥+;(2)若+∈R b a ,,则2

b

a a

b +≤ 请同学们用代数方法给出这两个不等式的证明. 证法一(作差法):

0)(2222≥-=-+b a ab b a

ab b a 222≥+∴,当b a =时取等号.

(在该过程中,可发现b a ,的取值可以是全体实数) 证法二(分析法):由于+∈R b a ,,于是 要证明

ab b

a ≥+2

, 只要证明 ab b a 2≥+, 即证 02≥-+ab b a ,

即 0)(2≥-b a ,该式显然成立,所以ab b

a ≥+2

,当b a =时取等号. 得出结论,展示课题内容 基本不等式: 若+∈R b a ,,则2

b

a a

b +≤

(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若R b a ∈,,则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深化认识:

称ab 为b a ,的几何平均数;称2

b

a +为

b a ,的算术平均数 基本不等式2

b

a a

b +≤

又可叙述为: 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3.几何证明,相见益彰

探究三:如图,AB 是圆O 的直径,点C 是AB 上一点,a AC =,b BC =.过点C 作垂直于AB 的弦DE ,连接BD AD ,.

根据射影定理可得:ab BC AC CD =?=

由于Rt COD ?中直角边

b

a a

b +<

当且仅当点C 与圆心O 重合时,即b a =时等号成立. 故而再次证明: 当0,0>>b a 时,2

b

a a

b +≤

(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进一步加强数形结合的意识,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4.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例1.(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一段长为36米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通过例1的讲解,总结归纳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的特征,实现积与和的转化)

对于+∈R y x ,,

A

B

(1)若p xy =(定值),则当且仅当b a =时,y x +有最小值p 2;

(2)若s y x =+(定值),则当且仅当b a =时,xy 有最大值4

2s .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推导,不但可使他们加深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例2.求)0(1≠+=x x

x y 的值域. 变式1. 若2>x ,求2

1

-+

x x 的最小值. 在运用基本不等式解题的基础上,利用几何画板展示)0(1≠+=x x

x y 的函数图象,使学生再次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并通过例2及其变式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2

b

a a

b +≤

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练一练(自主练习): 1.已知0,0>>y x ,且18

2=+

y

x

,求xy 的最小值. 2.设R y x ∈,,且2=+y x ,求y x 33+的最小值.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基本不等式:若R b a ∈,,则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若+∈R b a ,,则2

b

a a

b +≤

(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1)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数形结合思想); (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媒体展示,渗透思想: 若将算术平均数记为2

1y

x z +=

,几何平均数记为xy z =2 利用电脑3D 技术,在空间坐标系中向学生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平面2

1y

x z +=在曲面xy z =2的上方

6.布置作业,课后延拓

(1)基本作业:课本P100习题A组1、2题

(2)拓展作业:请同学们课外到阅览室或网上查找基本不等式的其他几何解释,整理并相互交流.

(3)探究作业:

现有一台天平,两臂长不相等,其余均精确,有人说要用它称物体的重量,只需将物体放在左右托盘各称一次,则两次所称重量的和的一半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这种说法对吗?并说明你的结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