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研究的原型图像学方法_评叶舒宪的_千面女神_

神话研究的原型图像学方法_评叶舒宪的_千面女神_
神话研究的原型图像学方法_评叶舒宪的_千面女神_

 

 

神话研究的原型图像学方法

———评叶舒宪的《千面女神》

张丽红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长春 136000)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6101(2006)0201774

女神文化是整个人类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女神是不同种族最为古老的母亲原型。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就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母亲形象。虽然她们千姿百态,然而却有一个惊人的一目了然的统一特征,那就是鼓腹肥臀,她们的孕育、繁殖和哺育功能被特别强调。人类最古老的母亲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大母神”形象。先民们为什么创造出一个大母神形象呢?大母神形象为什么要特别突出她的生育和繁殖特征呢?先民们为什么会以粗硕圆大的女神为最美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之后,那种以巨大圆隆为特征的大母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艺术中形形色色风情万种的美女形象。这是不是说,人类的大母神已经被彻底遗忘了呢?现代艺术中各种“维纳斯”与大母神究竟有没有内在联系呢?人类为什么要创造出那么多“维纳斯”形象呢?人类在进入20世纪以来,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文化寻根思潮和女性主义运动,而文化寻根又常常寻到无限古老的大母神那里。人类为什么要掀起文化寻根和女性主义运动呢?文化寻根为什么要寻到大母神那里呢?寻找灵魂的现代人为什么要重新把大母神尊奉为文化的偶像呢?这是世界上许多学者正在孜孜以求的新问题大问题。已经出版的女神研究和女性主义探讨著作都从不同方面回答了这些问题。在这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著作中,我国学者叶舒宪先生的《千面女神》(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以原型图

像学的特点而特别引人注目。

《千面女神》既以原型图像的方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女神原型形象,也以比较图像学的方法展示了女神原型的演变史,还以极其精当简洁的文字对女神形象的象征意义作了阐释,精辟地回答了上面我们所提到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千面女神》在2004年一经问世,就立即引起广泛影响。

在人类艺术史中,女神形象万万千千,但基本原型却只有一种,那就是大母神。大母神源于“人类祖先对女性生育现象的神秘化和神圣化想象”;在人类艺术史中,女性形象更是林林总总,但都源于对女神原型的变形。在《千面女神》中,作者以原型图像学的方法,展示了世界范围内绚丽多彩的女神形象及其象征图像。全书以女神的进化、母神的变容、天使与飞天、女神的象征、女蛙与女娲、美人鱼传说、美女蛇幻象、斯芬克斯今昔、爱神与美神、从花神到花妖这10个主题来统领600余幅女神图像,可谓匠心独运。这其间既有丰乳肥臀、鼓腹大阴的原始大母神形象,也有端庄典雅神圣脱俗的圣母形象;既有轻盈灵巧飘逸脱俗的飞天天使,也有容貌艳丽装饰怪异的时髦女郎;既有荒诞怪异奇思妙想的现代绘画作品,也有异想天开花样繁多的现代广告设计;既有古老的神庙雕刻作品,也有后现代的电脑合成之作。这些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图像,丰富而又典型地展示了女神由原型到变形的历史。

形象直观的图像展示是《千面女神》的最大特色。这是一部以图像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性著作。用图像的方式来展示女神文化的千姿百态,这种创作方式既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大母神作为生育神到后现代“维纳斯”形象的演化,也立体地再现了远古女神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历程,使人们既直观了古朴粗犷的原型形象,又领略了怪诞多姿的变形形象,也了解了女神由原型到变形演化的轨迹。作者在人类艺术的长河中对女神原型和变形形象广泛搜罗,精心挑选,既兼顾东西方文化,又兼顾不同艺术门类,既有纵向的历史探源,又有横向的跨文化比较,这种图像的形象性、直观性,及其对比说明性,是无论以多少文字做

阐说和以怎样生花妙笔的描绘都无法达到,无法替代,也无法企及的。

开阔宏大的理论研究视野是《千面女神》另一重要特色。作者将600多幅图像以大母神原型及其变形为文化线索组构在一起,全面展示了女神文化的源流和发展脉络及其在东西文化中的变体表现。作者既用女神的原型图像展示女神的变迁史,又以之探讨女神文化何以会源远流长。在对图像画龙点睛的解说下,真正向人们展开了女神文化的秘密:先民们之所以创造了一个女神的原型,一方面在于先民对生育的神圣化理解,大地母亲就是一个原始意象,人类的母亲模仿和重复大地母亲生命创造的行为;另一方面,先民又是以模仿大地母亲原始意象的大母神形象为巫术的象征符号,以对大母神特别能够生育特征的“大”的模仿来获得他们自己生命繁育和万物繁荣———“大”的效果;大母神是人类的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大母神的原始意象虽然消失了,但对大母神的愿望思维并未消失,它是以变形的方式体现在现代“维纳斯”的形象中的;人类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人类就越来越想回到古老的大母神的怀抱。图像以最真实的无可辩驳的历史向人们展现着这一切。正因为图像是由宏大深邃的理论思维组构在一起的,因而图像本身才向人们显示着女神文化的秘密。作者还将我们常识意义上认为与女神无关的形象纳入到女神原型与变形的系统之内比较,使原本认为与女神无关的形象符号得到了与女神有内在文化联系的阐释,甚至有些多年未解文化之谜,也在大母神原型的解说下得到了使人信服的破译。

兼顾不同文化层面的接受群体,也是《千面女神》的一大特色。《千面女神》兼顾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可以达到雅人看雅俗人看俗、雅俗共赏的效果。作者首先以“女神五问”为引言,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读者深入地阅读下去,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浏览欣赏中增长了相关的专业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然后,作者又以非常专业化的导言,加深了本书的理论深度,使专业研究者也能够从书中获益,在这一部分作者涉及到神话学、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

并以跨学科和跨文化比较的眼光,来审视女神文化的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作者着重阐明了当代女神文化研究、复兴的时代背景,同时从各个方面展示女神文化研究的现状:既有对享誉世界各地的女性主义巫术实践活动的描述,也有对20世纪女性神话学全面崛起的成就的阐释;既有女神、女巫形象在当代文学艺术领域再造的分析,也有对女神文化的质疑、反驳、批评、补充。作为书的开篇,作者以两套笔墨兼顾了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需求,既有通俗易懂的阅读指导,也有严谨深邃的理论阐释,使不同的读者都能各取所需,称得上是一部有深厚学术功力的著作。

当然,《千面女神》所搜集到的图像也不可能完全涵盖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女神形象;而女神文化作为一种跨文化现象,也必然有其各民族的不同特色,对不同特色的女神形象也缺少应有的照应。但是,《千面女神》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特别值得重视的著作,它的出版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女神文化研究的深入展开;并且,也为严谨的学术研究不以常规的文字的方法而采取图像学的方法做了成功的探索。

新书架

刘献彪主编《中学比较文学十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

本书以十讲三十章的篇幅编织了一个普及比较文学的知识网络。有导语性的提示,有简明流畅、紧扣中学教学实践的通俗讲解,更有高瞻远瞩就比较文学与文化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作出的理论指向。本书对拓宽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对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古纯刚)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300879.html,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作者:李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 提要:神话原型批评是由加拿大学者诺斯罗普·弗莱创立,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研究方法之一。在霍桑的著名作品《红字》中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与意象,使《红字》的文化内涵更丰富,艺术感染力更浓烈。本篇论文从神话原型角度,对《红字》中的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从作品人物原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以挖掘人物形象,为读者理解《红字》中的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解读途径。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霍桑;《红字》;诺斯罗普·弗莱;圣经原型 作者简介:李新(1995-),女,汉族,辽宁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 引言: 神话原型批评是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之一,中国在二十世纪就传入了神话原型理论,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了神话原型理论研究热。现在,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已不再仅仅存在于文本研究和作家研究,而是广泛涉猎到了其它领域,例如人类学,文化学等。弗莱曾说:“文学起源于神话。西方的文学作品都能从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找到渊源。”的确,无论是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学习西方文学,还是学习翻译与文化,都能深刻感受到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学习上的重要影响。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亦是如此。神话原型批评可以使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它的前景蔚然可观。而霍桑的《红字》中的人物形象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所以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是有价值的。本论文对红字中的主要角色與圣经原型进行对照,深入剖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一)原型理论定义 原型批评,又称神话批评。原型,英文为“Archetype”,意思是“原始方式、原始模型”,是由希腊文“archetypos”转化而来,arche即“最初的,原始的”;typos即意为“形式”。所以原型批评有着永久的规范性,模块性的意思。原型批评就是探求文学中的各种原型(比如:表现方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摘要] 神话原型论是集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知识融于一身的综合性批评方法论,它的出现再一次拓宽了文学批评的道路,将文学批评引入深邃、广博的人文领域中。本文试从比较两位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起到决定作用的学者,即发展了原型批评的荣格和神话原型的集大戍者弗莱的原型理论的异同中去梳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神话意象原型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所倡导、建立的神话原型批評,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人类文化学派的产生。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首次系统地对神话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并形成神话学中的人类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之一弗雷泽在其主要论著《金枝》中,提出了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思想进化论。这种进化过程说明了文学艺术尽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却不能不保留着巫术和宗教的痕迹。 原型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与《金枝》一样,他的《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也是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意识具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潜)意识、集体无(潜)意识。其中,集体无意识先于个体无意识而存在,它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引发某种集体性或普遍性的情感。可以说,个体无意识乃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辐射和具体化。集体无意识中有着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世代相传,不断累积沉淀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自发地记忆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古老的阶段,即前历史阶段。这种心理经验被赋予神话的形式,其中包含着众多原始的意象:这就是原型。这些负载原始心理经验的原型意象,在人类早期的思维如神话、宗教、礼仪或幻觉、梦境等行为中被反复强调和继承下来。即使发展到今天的高级思维,我们仍可在人类个体的意识或无意识中,特别是在文化或文学艺术中,发现这些人类远古祖先生活经验的“心理残迹”。 在荣格看来,文学艺术发源于神话、宗教、礼仪、幻觉、梦境,我们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在人类早期思维尤其是神话中反复出现过的原型意象。或者说,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原型意象以文学作品中某些反复出现的形象或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说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或原始经验,艺术创作实质上是原型意象的再创造,是创作主体作为人类个体在汲取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融合个人尤其是种族经验,并赋予形式如神话或想像的结果。他通过对《浮士德》和《查拉图士特如是说》中的人类导师或医生形象源于“救世主”这一原始形象的分析,说明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实际上是原型意象的时代翻版。就文学所表现的意识类型,荣格把文学分为心理型与幻觉型两种,前者表现的是生活经验和人的情绪意识,后者表现的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史前时代的原始经验,其创作素材不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而是原型意象——这种作品,被看作是神话的复活。 自莫德·博赫金的《论诗的原型》(1934)一书发表以来,文学批评中便大量使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 总第20卷第1期SOCIAL SCIENCES RE VIE W VOL.20NO.1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 徐小霞 (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 神话原型批评具有人类学心理学的视野,其理论渊源和批评方法倾向之间具有衍生关系,传入中国后与我国本土文化密切结合、交融,从而实现了这一批评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 关键词 神话原型批评 理论渊源 方法倾向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25-02 一、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渊源 神话原型的产生和发展受益于以下三门学科,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以容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和以卡西尔为代表的象征哲学。 人类学是19世纪兴起的综合学科,它以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寻求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过程,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发现文化的共同规律和个别文化模式。弗雷泽 金枝 一书是对巫术为中心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的人类学研究,但它确立的交感巫术原理为理解诸多文化现象提供了一把钥匙,涉及了许多文化和文学原型的源流。弗雷泽认为巫术是原始人用以解释、控制异己自然的重要手段,以巫术为核心,继而产生了巫术的象征活动仪式,神话则是先民们创造的对仪式的生动、合理的解释,弗雷泽认为这样一条线索存在于各民族、各地区的神话中。受弗雷泽 金枝 的启示,文学家们纷纷致力于从神话仪式角度研究文学,形成了所谓 剑桥学派 。弗莱甚至提出 金枝 本来是人类学著作,但它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比它自己的领域中的影响还要大,因而也确实不妨把它看作一部文学研究著作 。可以说, 金枝 可以视为神话原型批评的奠基作。 如果说弗雷泽 金枝 使神话原型的批评视角投入到宏观的外部人类学领域,那么容格的分析心理学则将神话原型的批评视角潜入到微观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去洞悉人类不易觉察的潜意识。容格认为人先天遗传着一种 种族记忆 ,这就像动物身上先天遗传着某些本能一样,是由被压抑和被遗忘的先祖遗传的经验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组成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素材是原型或原始意象,它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广泛存在于神话和宗教中,艺术创作的非自觉性现象是原型的自我显现,艺术家把握这些原型和意象,将其从无意识中挖掘出来,赋以艺术价值,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他的同时代人的心灵所理解和接受。尽管容格对原型的心理遗传性说法后代鲜有人附和,也尽管成熟后的神话原型批评流派在文化、文学中寻求原型,而非仅从容格的梦的意象中体认原型涵义,但原型概念成了现代文艺学的重要术语。 比较而言,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对原型的贡献较晚也较为间接,在他的 象征形式哲学 一书中,卡西尔提出 人是象征(符号)动物 ,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等无不是象征活动所创造的产物。同样,对于神话思维,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神话,认为神话是人类达到理性思维之前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神话思维中的纯概念东西、语言名称与具体所指的具体存在具有共在关系,它不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而是 从单纯的共在关系中直接发现因果 所以思维符号和思维对象之间具有隐喻关系。 这样,卡西尔象征哲学又为神话原型批评拓展了另一块研究文学的新领域即从象征这一符号体系中研究原型中的所指、能指之间的隐喻关系,从而构成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又一倾向。 二、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不同倾向 在文学批评史中,不论兴起何种批评流派或批评主义,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最终以各种具体的方法论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发展成熟,神话原型批评亦不例外。笔者认为正是 在上述三个理论渊源基础之上衍生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四种倾向和视角即剑桥学派、原型心理研究、原型的文化价值研究、原型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其理论渊源与这四种批评倾向的实践走向存在着生发、衍生的主从关系,可以用图示对之的逻辑关系进行如下表示; 首先我们看一下剑桥学派。在弗雷泽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剑桥学派主要由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人类学家、古典学家和文化史家构成,主要包括简 赫丽生、康福德和吉尔伯特 墨雷。这一学派借鉴 金枝 的人类学知识从希腊文化出发关注仪式功能,挖掘戏剧的起源,阐发艺术与仪式的互连关系。如墨雷 保存在希腊悲剧中的仪式形式 一文中指出,希腊悲剧是从古代宗教仪式中派生出来的,甚至在较晚的悲剧家欧里庇德斯 酒神的伴侣 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酒神祭仪结构。在 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 中,墨雷发现两个主人公原型是弗雷泽所揭示的遍及世界的仪式故事即金枝国王。继剑桥学派后,从原始文化尤其是宗教仪式的角度探讨文学和历史现象,形成了 神话 仪式学派 。这一学派如英国女学者杰茜韦斯顿在 从仪式到传奇 一书中揭示了欧洲中世纪流行的圣杯故事的仪式根源。美国戏剧理论家费格生以 替罪羊 型的祭仪为基础重新阐发索福克勒斯戏剧 俄底浦斯王 提出了 悲剧运动的旋律 说,这两个派别不论其侧重点如何不同,其对仪式、戏剧及文学关系的阐释中都从人类学的宏观视野出发,吸收了弗雷泽 金枝 中的有关人类学知识,其研究方法给后代批评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容格学派原型心理学研究这一学派侧重从心理方面研究原型在创作中和欣赏的过程中的内在反应,而不是从文化宗教方面探讨社会群体的外在行为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代表人为英国女学者鲍特金,在 诗歌中的原型模式 一书中,她借鉴分析心理学对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在对俄底浦斯的分析中进一步将悲剧意义引向了原型的心理功能层次,随后她原型心理研究扩展到其他西方文学领域,用以贯穿与西方文明的一些基本原型(如天堂、地狱、死而复活)的 125

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摘要:神话原型批评是创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并盛行于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理论源起、理论框架和发展前景及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三个方面对神话原型批评进行述评,以探求这种批评方法对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原型弗莱集体无意识 神话原型批评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初称为“神话批评”,至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阐述了原型批评理论后,“原型批评”才正式确定。目前学界基本上公认神话原型批评的兴起、发展与弗雷泽的《金枝》中神话仪式等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等分析心理学理论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后来,弗莱在此基础上在其书《批评的剖析》中建立了神话原型批评的主体框架,确定了神话原型批评“以人类学的理论及视野为基础,是“向后站”和“远观”,是宏观全景式的。它要求把题材、体裁、主题结构放到文化整体中去考察,恢复被新批评派所割断的外部联系,同神话、信仰、宗教仪式及民俗密不可分”[1]的基本特征。针对这一方法论,学界褒贬不一,本文也试图从理论源起、理论框架和发展前景及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三个方面对神话原型批评进行述评,以探求这种批评方法对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一、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源起 目前学界公认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弗雷泽和他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二是荣格和他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弗雷泽在其巨著《金枝》中详细探究了世界各地原始部族的神话和仪式所体现的原型意义,他所提出的“金枝王国”原型模式在后来的文学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荣格则将集体无意识理论运用于原型研究,突出了原型意象的心理能量”[2] (1)神话和仪式 发现神话和仪式与原型有密切联系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他在其巨著《金枝》中试图以宏观的视角,在跨文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神话和仪式中寻找雷同的原型。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交感巫术是原始人用来控制自然的手段,而实施巫术的活动被称为仪式,在进行各种仪式中原始人又创造了神或者神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刘伟 2013-3-27 16:06:58 来源:《语文学刊:高教版》(呼和浩特)2005年05期第4~7页【作者简介】刘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7)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神话原型批评在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理论上对神话原型批评体系的主要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实践上更多的学者将其结合中国文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解读。文章对近十多年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希望其能够适应本土语境进一步发挥其批评的优势。 【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新时期以来的神话原型批评在1987年前后获得复兴并有一定的发展。80年代神话原型批评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理论界将西方有关神话原型批评的著作译介引进国内。如叶舒宪编译的《神话——原型批评》译文集,这些原作的引入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二是国内的学者结合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萧兵的《楚辞与神话》。三是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经典作家理论的探讨还停在较浅的层次,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并未得到展开,而这在20世纪90年代恰恰得到了加强。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神话原型批评在文学、文化研究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

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学术阐释功能。围绕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本身的研究;具体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批评实践。综观20世纪90年代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探讨,主要体现在: (一)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来源 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的名著《批评的剖析》被视为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之作。神话原型批评的形成是现代学术走向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一个必然结果。关于它的理论基础,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及原型理论和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仪式派”人类学思想是构成其理论的两大基石。 在弗莱的批评理论中“神话”和“原型”是一对关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它们也从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渊源。王钟陵在《神化原型批评之我见》中,提出:“20世纪神话原型批评的直接源头,我认为是尼采。”[1]他认为是尼采的理论思想启发了弗洛伊德和荣格,弗莱接受了荣格的思想影响。而易晓明在《弗莱的神话理论的渊源和其创新》一文中,将神话批评的源头向上追溯到了意大利学者维柯。维柯十分重视神话,他的诗性思维和历史循环论都在弗莱的理论里留下了痕迹。有论者指出20世纪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他的《神话哲学》里研究了人类的神话思维。卡西尔对神话思维的研究颇有人类学的意味的表述,这些都启发了弗莱的思路,为其在进行原型批评时大量借鉴和利用[2]。上述的论者侧重于从神话的角度入手,肯定了神话学说对于弗莱理论的创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 篇一:原型批评 以中的四春为例看弗莱的原型批 评理论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也称为神话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此理论来源于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及加拿大学者弗莱,其中最主要创始人则是弗莱。诺思洛普·弗莱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他的成名作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在中,弗莱指出原型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通常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事物)为范本而塑造出来的,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人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原型。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同时也是红迷最热心探究的人物原型,那么她们的人物原型是否真的存在?据刘心武中所说,贾元春的原型极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并且先在胤礽、弘皙身边,后到弘历身边,成了最受弘历宠爱的一个女子,然而却在乾隆四年悲惨的死去。贾迎春的原型极可能是贾赦的前妻所生,这个前妻原本是妾后被扶了正,成为正妻,但最后又死了,即为前妻。因此迎春的出身虽与探春相似,但她生母却比探春强十倍。贾惜春的原型则可能是贾母原型李煦妹妹的一个堂孙女儿。

此外,弗莱还提出了文学循环发展理论,认为文学与自然也有神秘的联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学的“四时结构”,它源于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心理暗示,大自然的变化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复,它在人类精神领域留下了起承转合的心理模式。中的四春,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注意到了“原应叹息”的隐喻含义,尚不知其中的“四时结构”,元春是贾府的保护伞,是大观园的创基者,因此她是起,是始,是发源,;迎春有木丫头之称,凡事无可无不可,因此她是应,是承,是继续;探春之探与叹谐音,故她的主要性格体现在贾府处于变异时期,一展身手,因此她是叹,是变化,是转折;而惜春则是息,是合,是结尾,因此这个在前半部没有什么戏的四小姐,只在最后才真正出场,她是富于总结性的人物。 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要想深入了解原型批评理论,一定要将弗雷泽、荣格等理论学家的理论一起理解,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原型批评理论。 篇二: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摘要:神话原型批评源于本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1957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此派批评是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它的产生也同

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

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红字》 摘要:《红字》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正是这部小说让霍桑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家。本文将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新的解读,从而对这部小说所传达的思想有新的认识。 关键字:红字;神话;原型; 正文 《红字》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主要讲述了在宗教禁忌下发生的爱情悲剧。在精神世界深受《圣经》影响的西方世界,小说也不可避免的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分析《红字》中圣经原型。 神话原型批评源于本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集大成与加拿大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派。弗莱认为,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它可以是意象、主题、人物、象征也可以是结构单位,只要它们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并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在批评实践中在批评实践中,神话原型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小说《红字》从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都有神话原型的体现,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重新解读。 1、人物原型 文学是神话“位移”的结果,而霍桑就是将圣经中亚当与夏娃的神话故事“位移”到自己的小说《红字》中经过再创造而产生了新的故事。但新角色仍然保留了原型的影子。 在《红字》中,海斯特是夏娃原型。她在青春貌美之时嫁人,后来她先于丈夫来到新大陆,而丈夫两年来却音讯全无。在这块推崇禁欲思想的新大陆上,海斯特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与年轻俊美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了。这样一来海斯特就与偷吃禁果的夏娃相似了,她们都是没有经受住诱惑而犯了上帝所不允许的错误。当事情败露人们发现她与别人偷情,并怀有身孕,海斯特被关进监狱,为她所犯的错付出代价,被关进监狱,并遭世人的唾弃。就像夏娃偷吃了禁果而被赶出了伊甸园。海斯特自己独自承受着这一切,她始终对孩子的父亲三缄其口,保护着丁美斯代尔,防止他遭到迫害。 与海斯特相爱的丁美斯代尔是教民们尊重的牧师。他年轻俊美,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有着极高的禀赋与极深的造诣,在教民中有很高的威望,他集上帝所有的爱于一身。但他同样没能久居与天堂,在激情的冲荡之下他违背了上帝的教诲,就像亚当跟从夏娃偷吃禁果一样,他无法抑制的爱上了海斯特。他们共同犯下了上帝不能饶恕的大错。然而,丁美斯代尔并没有选择与海斯特一起承担错误,他选择了逃避,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时时刻刻都在承受着良心的谴责,以及齐灵渥斯的折磨。最终七年之后,他将真相公之于众,他的灵魂也得到了解脱。 海斯特的女儿与海斯特都是替罪羊。替罪羊这一名称最初来源于《圣经·利末记》。以色列人在逃离埃及时,在赎罪日那天,他们用公山羊为赎罪祭“亚伦就把那只活着的山羊奉上两手按在羊上,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错,就是他们的罪行,把这罪归到羊头上,藉着所派人之手,送到旷野去。要把这羊放在旷野上,藉着所派人之手,送到旷野去。要把这羊放在旷野,这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罪孽,带到无人之地。”【1】(P109),珠儿就是自己父母罪孽的替罪羊。作为一个孩子她是无辜的,然而就是因为

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摘要:神话原型批评源于本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 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1957年),是20世纪五六 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此派批评是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 类学视野的产物,它的产生也同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在批评实践中,这种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 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 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 关键词:神话原型弗莱文学研究 神话展现的是灵魂本质的心理现象,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叙述的根本。原型批评 家认为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弗莱格说,原型最基本的模式是神话,其他模式是 神话的变异。 原型是一种难以表述的,无意识的,预先存在的心理遗传结构,是集体潜意识的组成 部分。 原型批评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寻求文学的本质属性,简而言之就是从神话着手,从宏 观上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内在类似性,结构模式和原则,从整体上探寻文学类型的共 性和演变规律。荣格所说的原型有出生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阴影,自性等。 发现神话和仪式与原型有密切联系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他在其巨著《金枝》中 试图以宏观的视角,在跨文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神话和仪式中寻找雷同的原型。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交感巫术是原始人用来控制自然的手段,而实施巫术的活动 被称为仪式,在进行各种仪式中原始人又创造了神或者神化的人,这样从巫术到仪式 到神话的线索就成为学者和批评家们探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文学现象的远古和现代联 系的一种路径。受弗雷泽的影响以赫丽生、墨雷、康福德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将神话和 仪式两种因素介入文学研究,为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提供了切入点。该派文学家们都 善于从仪式和神话的角度研究文学,将文学的起源、创作与之联系起来,由此,“在 被认为地割裂已久的原始和文明之间重新建立了有机联系,包括文学在内的众多文化 现象得以在深广的史前背景中得到塑源求本的探查”。 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 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 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在荣格看来原型是联系集体无意识和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媒介。集体无意识以艺术形象的形式在跨时代、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