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探索性问题到课堂探索能力的培养

从中考探索性问题到课堂探索能力的培养
从中考探索性问题到课堂探索能力的培养

从中考探索性问题到课堂

探索能力的培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初中数学论文]

从“中考探索性问题”到“课堂探索能力的培养”

——谈初三几何探索性复习课的初探

摘要:本文从探索“中考探索性问题”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设计探索性问题,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出了宁可少讲知识,也要探究,也要创新的观点。

关键词:探索性问题、探索能力、有效复习、创新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探索性问题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

之中,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发散性有着独特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不仅

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的结果,还有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探索性问题已成为课改思想的具体体

现的热点之一,纵观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探索性试题已成为中考压轴的主要题型来源。这些中考探

索性问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暴露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的思维品质,还能反馈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这点中考探索性问题又是在新课程理念下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归纳、猜想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的好材料。

我们应重视探索。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怎么培养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受演绎论

证训练的教师来说,缺乏“探索能力”,很容易忽视直观思维的存在和作用,虽对“探索”有所重视,但

这重视只不过停留在由几道探索型题目组成的专题讲解上,在中考指挥棒下,很多老师的课堂由大

量的例题组成,大容量、大密度的满堂灌,根本没留出或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学生没有探

索,那“探索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

笔者从培养自身的探索能力入手,认真探索众多的中考探索性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受到启发,

试着利用改编、设计探索性问题,努力创设探索型几何复习课。以下是笔者觉得对自己启发较大的

几种探索性问题。

一、利用平移、旋转构造的探索性问题:

“平移、旋转”是图形的基本变换,它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丰富学生对空

间图形的认识与感受,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如下例:

一等腰直角三角尺GEF 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 的两条边分别重合在

一起。现正方形ABCD 保持不动,将三角尺GEF 绕斜边EF 的中点O (点O 也是BD 中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⑴如图2,当EF 与AB 相交于点M ,GF 与BD 相交于点N 时,通过观察或测量BM ,FN 的长度,猜想BM ,FN 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⑵若三角尺GEF 旋围到如图3所示的位置时,线段FE 的延长线与A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M ,线段BD 的延长线与GF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N ,此时,⑴中的猜想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受这类题的启发,我在备课时,把一些证明题中静止的图形进行图形变换来设计探索题。如:

已知:如图,CD 是ABC ?的高线,且AD CD =,

O 是CD 上一点,且BD OD =,求证:BC AO = ⑴线段AO 与BC 间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⑵连结OB ,若把ODB ?绕顶点D 旋转一角度,使 点O 分别落在ADC ?内和BDC ? 内,画出图形, 探索⑴中结论是否成立。

课堂中学生通过对这类问题探索,会用运动的眼光看问题,锻炼了学生观察图形的能力,能利用类比的思想从变化中找出不变的规律,同时也训练了他们,通过平移旋转来处理图形,使他们在特殊的图形、简单的图形中得到启发而进行猜测。

图2

图3

图1

A (

B ( E )

一、运用类比思想构造的探索性问题:如下例:

问题背景 某课外学习小组在一次学习研讨中,得到如下两个命题:

① 如图1,在正三角形ABC 中,M 、N 分别是AC 、AB 上的点,BM 与CN 相交于点O ,若∠

BON = 60°,则BM = CN .

② 如图2,在正方形ABCD 中,M 、N 分别是

CD 、AD 上的点,BM 与CN 相交于点O ,若∠BON = 90°,则BM = CN .

然后运用类比的思想提出了如下的命题: ③ 如图3,在正五边形ABCDE 中,M 、

N 分别是CD 、DE 上的点,BM 与CN 相交于

点O ,若∠BON = 108°,则BM = CN . 任务要求

(1)请你从①、②、③三个命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证明;(说明:选①做对的得4分,选②做

对的得3分,选③做对的得5分)

(2)请你继续完成下面的探索:

① 如图4,在正n (n ≥3)边形ABCDEF …中,M 、

N 分别是CD 、DE 上的点,BM 与CN 相交于点

O ,问当∠BON 等于多少度时,结论BM = CN 成立(不要求证明)

② 如图5,在五边形ABCDE 中,M 、N 分别是DE 、AE 上的点,BM 与CN 相交于点O ,当∠BON = 108°时,请问结论BM = CN 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我选 .

证明:

图2

N

M 图1

O

A

B

C

D

O

N

M C

B

A 图4

图3

N M O

D E E

A

B

C

D O

N

M F C

B

A

图5

O

D

E

N M

C B

A

受该例的启发,利用类比的思想把一些知识串在一起来让学生探索。如在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内容时,我这样设计探索:

探索一:

⑴E 、F 分别是ABC ?中AB 、AC 边上的中点,连结EF ,我们得到了什么线段,它有什么特征 ⑵如何把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矩形 探索二:

⑴把三角形换成四边形,探索中点四边形问题。 ⑵如何把四边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矩形 探索三:

⑴把四边形换成梯形,连结梯形两腰中点,得到什么它有什么特征 ⑵取梯形上、下底中点并连结,这条线段的长是否等于两腰和的一半。

我们还可以取梯形对角形的中点与梯形中位线联系起来,还可以加条件:如当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夹角为?60时……让学生在这样的不知不觉的探索中加课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并且能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来进行探索。

二、规律探索性问题

这类题型十分常见,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图形,数字信息中寻找共同之处,

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出一般规律,探索这类题型可引导学生从特殊情况进行研究、归纳、概括,如下例:

观察下面的点阵图形和与之相对应的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 ⑴请你在④和⑤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相对应的等式:

② ③ 4×0+1=4×1-3; 4×1+1=4×2-3; 4×2+1=4×3-3;

⑵通过猜想,写出与第n 个图形相对应的等式。

受这类题型的启发,我在复习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探索下面这些规律: ⑴直线上有几个点,则共有_________条线段;

⑵以O 为端点引n 条射线,当得到的最大角小于平角时,小于平角的角的个数为___个; ⑶n 条直线最多有______个交点;

⑷过任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n 点一共可画______条直线。 ⑸平面内n 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成________个部分。

探索这类问题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值即当n 为1、2、3……入手进行探索,从中发现规律、归纳小结。教师通过这类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用“特殊——一般”的思想来进行探索,培养学生从特殊的事例中寻求一般规律的能力。

四、方法探索性问题,这类问题考查学生对一些已学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下 面两例:

1、已知ABC Rt ?中,?=∠90ACB ,AC=6,BC=8。 Ⅰ、如图①,若半径的1r 的⊙1O 是ABC Rt ?的内切圆,求1r ; Ⅱ、如图②,若半径为2r 的两个 等圆⊙1O 、⊙2O 外切,且⊙1O 与AC 、AB 相切,⊙2O 与BC 、AB 相切,求2r ;

Ⅲ、如图③,当n 是大于2的正整

数时,若半径为n r 依次外切,且

⊙1O 、⊙2O 、…、⊙n O 依次外切,且⊙1O 与AC 、AB 相切,⊙n O 与 BC 、AB 相切,⊙2O 、⊙3O 、…、⊙1-n O 均与AB 边相切,求n r 。

2、在学习扇形的面积公式时,同学们推得

360

2

R

n S π=

扇形,并通过比较扇形面积公式与弧长公式

180

R

n l π=

,得出扇形面积的另一种计算方式lR S 2

1

=扇形。

接着老师们让同学们解决两个问题:

问题Ⅰ,求弧长为π4,圆心角为?120的扇形面积。

问题Ⅱ,某小区设计的花坛形状如图中的阴影部分,已知AB 和CD 所在

圆的圆心都是点O ,AB 的长为1l ,CD 的长为2l ,AC=BD=d ,求花坛的面积。⑴请你解答问题I ;

⑵在解完问题Ⅱ后的全班交流中,有位同学发现扇形面积公式lR S 2

1

=扇形类似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类似梯形面积公式,他猜想花坛的面积d l l S )(2

1

21+=。他的猜想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推导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从第1题中受到启发,当我在复习三角形内切圆时,进行了这道题的探索渗透,当学生在探索时不单巩固了“面积法”,而且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探索。

从第2题中受到启发,我可以把一些老教材有而新教材没有的知识,作为探索的材料,让学生在探索中进一步巩固了课本知识和方法,提升了学生对知识更深、更广的理解。同时为教师处理教材提供了思路,教师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探索课本延伸知识或相关知识为手段促进知识的巩固、方法的掌握,使课堂效果更好。我曾让学生探索圆台的两个侧面积公式,探索圆中的一些成比例线段(圆幂定理),相似多边形的探索……学生的成功探索让我更自信,对于考试我无需压题、猜题,不需要搞题海战,学生的解决能力提高了,还怕什么。

在课堂中探索多了,学生的胆子大了,会尝试用不同方法进行多方面探索,而同时在学习设计探索性问题时,我的课堂探索问题的设计能力也增强了。

比如我会利用印错的题目让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用反证法来探索,如下列:

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 B⊥BC,E是CD的中点,且AB=AD+BC,则△ABE是

_______三角形。

此题没有图,学生大部分答案是直角三角形,而我在探索中否定了直角三角形,题目所提供的答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我把该题拿到了课堂,引导学生假设BE⊥AE,然后把△ADE绕点OE旋转180°,与

△FCE重合(如图),发现在△FCB中,BF

从而得到BF

BF=BA。两者产生矛盾,从而假设错误。我还让学生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参考答案入手,让学生大胆地修改已知条件。

再如:新课标降低了对逻辑推理的要求,于是现在学生在逻辑推理的能力也相对弱了,而作为教师的我逻辑推理是强项,我把一些学生的困难题放在课堂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如下例:

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BC边上

的任意一点,∠ADE=60°,DE与∠ACB的外角∠ACM

的平分线CE相交于点E。

求证:AD=DE。

该题作为作业时,很多同学感到困难,我在课堂中分别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通过证相似,通过翻折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证明,很多学生在反思中后悔自己怎么没有继续探索下去,其实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在复习“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我的每一节课都是探索课。利用探索复习双基,再利用中考探索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巩固和提升了课本中所学的知识,最后再设计一个个的新探索问题让学生探索。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自主探究,热烈讨论,创新的火花时时涌现。这样复习课产生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探索,使我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索能力具备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探索性问题存在于各个领域,还怕我们的学生成为高分低能吗其实在探索中更多的是失败,但正是因为这种失败的经验来帮助学生不断地进步,他们在失败再失败后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失败再失败中提高了探索创新能力。

其实开设探索性课堂,教师备课压力相当大,但教师课前的探索,课堂中与学生一起交流探索,教师从学生中学到很多,这在“教师一言堂”的复习课中是得不到的。学生在探索中成长,教师也在探索中成长。

为了设计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我经历很多曲折,还在不断的尝试,不断地改进。我用我的尝试告诉大家,课堂上宁可少讲些知识(例题),也要探索。有了探索就会有创新,就有发展。试着探索吧,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参考资料: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关文信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开放性问题[整理]

探索型问题一(开放性问题) 【考点透视】 习惯上,人们把命题者对解题者的要求,将数学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都有确定要求的题型;另一类是条件和结论中至少有一个没有确定要求的题型,并称前者为封闭题型,后者为开放题型. 开放性问题的基本形式有:条件开放题(问题的条件不完备);结论开放题(问题的结论不确定或不唯一),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解题者经过探索确定结论或补全条件,将开放性问题转化为封闭性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 现在还出现一些其他形式的开放题,如解题策略的开放题和题干结构的开放题. 前者主要侧重于解题方法或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后者主要是所给题目不完整,需要解题者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完成解答. 开放性问题对于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教育部在《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指出:数学考试“应设计一定结合情境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由于各地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指导意见,所以在近年的各地中考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典型例题】 一、条件开放题 解条件开放题,一种是直接补齐条件,使题目结论成立;另一种是需要我们作出探索去补齐条件使 题目结论成立. 这两种情况所需补充的条件往往不惟一. 例1 (1)如图7.1,△ABC 中,AB=AC ,D 为AC 边上的一点,要使 △ABC ∽△BCD ,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即可). (2001年淄博市中考题) (2)如图7.2,在△ABC 和△FED 中,AD=FC ,AB=FE ,当添加条 件:__________________时,就可得到△ABC ≌△FED (只需填写一 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 (2003年无锡市中考题) 解:(1)BD=BC.(也可以是:∠ABC=∠BDC ;或∠A=∠DBC ; 或BC ∶CD=AC ∶BC ;或BC 2 =AC ?CD 中的某一个) (2)∠A=∠F. (或BC=ED 等) 说明:开放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答案的不唯一性. 第(1)小题中,我们只需给出能使结论成立的一个答案即可. 例2 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是2,4x y =?? =?和2, 4x y =-??=-? ,试写出符合要求的方程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填写一个即可)(2000年安徽省中考题) 分析:我们只要分别构造出一个既含x ,又含y 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 构造方程实际上就是寻找x 与y 之间的关系. 解:2,8. y x xy =?? =? 说明:方程与函数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把方程组的解看作对应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A (2,4),B (-2,-4),则我们可以写出过这两个点的一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也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也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这个方程不唯一). B A C D 图7.1 A B C D E F 图7.2

中考数学探索性问题的解法.doc

L_J 中考数学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考察的题目成了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试题中的热门问题,探索性问题便是其中一类应运血生的新题型, 这?类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很大帮助。探索性问题又可分为结论探索型和存在探索型两种。 一、结论探索型问题 此类题型一般是在给定题设条件下探求结论,它要求学生在对题设条件或图形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大胆猜想,然后通过推理、计算获得结论。 例1、长方形的周长为24cm,面积为64cm2,则这样的长方体() (A)有一个(B)有二个(C)有无数个(D)不存在 a + b = 12 解:设长方体的长为d,宽为b,贝U、址' = 64 a> b可视为X2—12x+64=0的两个根 ?/ △二(一12) 2-4 X 64 = 144-256V0 ?.?该方程无实根 即a、b不存在,因此选(D) a 例2、在宽为a的纸带中剪出直径为a的圆5个,直径为5的圆10个,排列方法如图1, 计算所用纸带长度,请考虑能否再设计一种排列方法,使所用纸带的长度比原排列 方法节省原材料? ff ll 图 2

买?恩?收瓦潟暴 圈3 分析: 通过图1观察易发现图中虚线部分具有典型性,为计算方便,取具有典型的部分(图2)进行分析,计算出结果。 易知,在等腰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高为AD, ..a V2 a 今27+ 2 龙 4 = 4a + — + — a 十一+ 2a = - a ..?原排列方法使用纸带长为 2 2 4 4 通过计算启发我们,如果把小圆分别插到大圆中,采用如下的排列方法,(如图3)这时纸带长为 ,a , 72 ° a ,3 ,9」、 3+18>/2 3 2 2 4 4 24 4- A = (6-4很)a a 0.344a 可见改进后的排列方法比较合理 例3、如图6、有四个动点P、Q、E、F分别从正方形ABCD的 顶点A、B、C、D同时出发,沿着AB、BC、CD、DA以同样的速 度向点B、C、D、A移动。 (1)证明四边形PQEF是正方形; (2)PE是否总过某一定点,并说明理由; (3)四辿形PQEF的顶点位于何处时其面积有最大值、最小值,各是多少? 解:(1)证明由己知易得△ AFP A BPQ A CQE A DEF, .\FP=PQ=QE=EF;又由ZBPQ=ZAFP,得匕BPQ+NAPF=NAFP+NAPF=90° , AZFPQ=90° ??四边形PQEF 是正方形。 (2)连结AC交PE于0, VAP=EC, AAPCE是平行四边形,0是AC的中点,即PR总过AC的中点0。 (3)由(2)知正方形ABCD与PQEF的对角线交点重合,因此,要使PQEF的面积最小,只需0P最小即可,所以由点。向ABCD的各边作垂线,其垂足就是各边的

9.1规律探索型问题专题复习教案

9.1规律探索型问题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规律探究题的基本题型,掌握规律探究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规律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规律探究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要求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进而归纳或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 1. (安徽中考)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21,22,23,25,28,213,…,若x ,y ,z 表示这列 数中的连续三个数,猜想x ,y ,z 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 2.(2013?淮安)观察一列单项式:1x ,3x 2,5x 2,7x ,9x 2,11x 2,…,则第2013个单项式是 . 3.用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按一定规律拼成下列图形,则第n 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 ) A .(2n +1)个 B .(n 2-1)个 C .(n 2+2n)个 D .(5n -2)个 4.(内江中考)一组正方形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顶点B 1在y 轴上,顶点C 1, E 1,E 2,C 2,E 3,E 4,C 3……在x 轴上,已知正方形A 1B 1C 1D 1的边长为1,∠B 1C 1O =60°,B 1C 1∥B 2C 2∥B 3C 3……,则正方形A 2 016B 2 016C 2 016D 2 016的边长是( D ) A .? ?? ??122 015 B .? ?? ??122 016 C .? ????33 2 016 D .? ?? ??33 2 015 学生课前独立完成,课上交流展示 二、例题学习 类型1 数字规律 例1 2017·淮安 将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按以下规律排列:

中考探索性问题

探索性问题 一、探索性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题设或没有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问题.其典型特点是不确定性.主要包括(1)条件探索型,(2)结论探索型,(3)存在性探索型等. 条件探索型是指结论已明确,需要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结论探索型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无结论或结论不明确,需要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的题目;而存在型探索题是指在一定的前提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 探索性问题由于它的题型新颖、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较大,不仅能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倍受关注。 探索性问题解法,根据已知条件,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出发,结合基本图形,抓住本质联系进行探究,常用观察、试验、联想、归纳、类比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猜想、比较、推理等,直到得出答案。题目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题目有唯一解,有的题无解,也有的题要分几种情况讨论。 解结论探索型题的方法是由因导果;解条件探索型的方法是执果索因;解存在性探索题先假设要探索的问题存在,继而进行推导与计算,若得出矛盾或错误的结论,则不存在,反之即为所求的结论。解题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理解掌握 例一、已知:(如图)要使ΔABC ∽ΔAPB ,需要添加的条件是_____(只填一个).(答案: ∠ABP=∠C,或∠ABC=∠APC,或AB 2=AP ·AC) 说明:该图是初二几何的基本图形,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应牢记。 例二、如图, ☉O 与☉O1外切于点T ,AB 为其外公切线,PT 为内公切线,AB 与PT 相交于点P,根据图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及线段,请写出一个正确结论,并加以证明.(本题将按正确答案的难易程度评分) A B C P

探索性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其求解策略

探索性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其求解策略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探索性问题频频出现,涉及代数、三角、几何,成为高考的热点之一。正因如此,初等数学中有关探索性问题也就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多年来笔者对此也做了一些探讨。 探索性问题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问题,此类题目的条件或结论不完备。要求解答者自己去探索,结合已有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它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及综合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判断、讨论与证明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探索性问题一般可分为:条件追溯型,结论探索型、条件重组型,存在判断型,规律探究型,实验操作型。每一种类型其求解策略又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求解时就必须首先要明辨它是哪一种类型的探索问题,然后再根据所属类型制定解题策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条件追溯型 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针对一个结论,条件未知需探索,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断。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通过检验或认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在“执果索因”的过程中,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考虑推理过程的可逆与否,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应引起注意。 例1.(2002年上海10)设函数)(,2sin )(t x f x x f +=若是偶函数,则t 的一个可能值是 。 分析与解答:∵是偶又)().22sin()(2sin )(t x f t x t x t x f ++=+=+函数 ∴ )22sin()22sin()()(t x t x t x f t x f +-=++-=+即。由此可得 )(2)22(222222Z k k t x t x k t x t x ∈++--=+++-=+πππ或∴)(4 1 2Z k k t ∈+= π 评注:本题为条件探索型题目,其结论明确,需要完备使得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可将题设和结论都视为已知条件,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所需寻求的条件.这类题要求学生变换思维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结论探索型 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有条件而无结论或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确定。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是:先探索结论而后去论证结论。在探索过程中常可先从特殊情形入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作一番猜测,得出结论,再就一般情形去认证结论。 例2. (2020年上海文12)若干个能惟一确定一个数列的量称为该数列的“基本量”。设

2012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考点解密 开放探索性问题(含解析)

2012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考点解密开放探索性问题 第一部分讲解部分 一、专题诠释 开放探究型问题,可分为开放型问题和探究型问题两类. 开放型问题是相对于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型问题而言的,它是条件或结论给定不完全、答案不唯一的一类问题.这类试题已成为近年中考的热点,重在考查同学们分析、探索能力以及思维的发散性,但难度适中.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方法开放型和编制开放型等四类. 探究型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一类问题.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探究型、结论探究型、规律探究型和存在性探究型等四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由于开放探究型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并力求扎实牢靠;其次是要加强对解答这类试题的练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 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 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 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

难点专题:数列中的4类探索性问题

难点专题:破解数列中的4类探索性问题1.条件探索性问题 此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针对一个结论,条件未知需探求,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定,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通过检验或认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在“执果索因”的过程中,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考虑推理过程的可逆与否,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应引起注意. [例1] 已知数列{a n}中,a1=2,a2=3,其前n项和S n满足S n+2+S n=2S n+1+1(n∈N*);数列{b n}中,b1=a1,b n+1=4b n+6(n∈N*). (1)求数列{a n},{b n}的通项公式; (2)设c n=b n+2+(-1)n-1λ·n a2(λ为非零整数,n∈N*),试确定λ的值,使得对任意n∈N*,都有c n+1>c n成立.

此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有条件而无结论或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确定.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是:先探索结论而后去论证结论,在探索过程中常可先从特殊情形入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作一番猜测,得出结论,再就一般情形去认证结论. [例2] 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 n}满足:a2n+1=2a2n+a n a n+1,且a2+a4=2a3+4,其中n∈N*. (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b n}满足:b n= na n 2n+12n ,是否存在正整数m,n(1

立体几何中的开放探索性问题(教师版)教师版)2014.10.06

立体几何中的开放探索性问题 数学开放性题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新的亮点,其解法灵活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这类题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模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问题探究型,数学建模型,操作设计型,情景研究型.如果是未知的是解题假设,那么就称为条件开放型;如果是未知的是解题目标,那么就称为结论开放型;如果是未知的是解题推理,那么就称为策略开放型.当然,作为数学高考试题中开放题其"开放度"是比较弱的,如何解答立体几何中的这类问题,还是通过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一、 规律探索型 例1.1111ABCD A BC D - 是单位正方体,黑白两个蚂蚁从点A 出发沿棱向前爬行,每走完一条棱称为”走完一段”. 白蚂蚁的爬行路线是111AA A D →→ , 黑蚂蚁的爬行路线是 1AB BB →→ ,它们都依照如下规则:所爬行的第n+2段与第n 段所在直线必须是异面直线, 设黑白两个蚂蚁都走完2005段后各停止在正方体的某个顶点处,这时黑白两个蚂蚁的距离是多少? D 1C 1 规则黑蚂蚁的爬行路线是11D D D DA →→,走6段又回到出发点A 。故而它们的周期为6。20052005段后停止在正方体的B 顶点处,白蚂蚁走完2005 这类题为操 二、 操作设计型 例2.(Ⅰ)给出两块面积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如图1,图2),要求用其中一块剪拼成一个正三棱锥模型,另一块剪拼成一个正三棱柱模型,使它们的全面积都与原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分别用虚线标示在图1、图2中,并作简要说明; (Ⅱ)试比较你剪拼的正三棱锥与正三棱柱的体积的大小; (Ⅲ)(附加题)如果给出的是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如图3),要求剪拼成一个直三棱柱模型,使它的全面积与给出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用虚线标示在图3中,并作简要说明.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科的高考,倡导重视数学应用,是从1993年开始的,已经经历了十个年头.这些年来,尽管数学科高考中有关数学应用的试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所倡导的加强数学学科与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的联系,引导考生置身于现实社会大环境中,关心身边的数学问题,具有良好的导向,也促进了中学数学教学加强数学应用的研究,推动数学教学改革.这种命题方向得到数学教育界的普遍肯定.回顾这些年来高考中有关数学应用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上还存在

2019版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专题八 综合应用(30)探索性问题教案

2019版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专题八综合应用(30)探索性问题教 案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通过观察、类比、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了解探索性数学问题中的 常见四大类型,并体会解题策略. 2.能够根据相应的解题策略解决探索性问题. 3.使学生会关注探索性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过程 方法 在探索性数学问题中,体会解题策略,渗透数学思想. 情感 态度 在通过对探索性数学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获取新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鼓励其敢于探索创新. 教学 重点 条件探索型、结论探索型、规律探索型的问题. 教学 难点 对各探索型问题策略的理解. 二、【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学问题设计师生活动 二次 备课 知识回顾【回顾练习】 引入——探索性问题 1.请写出一个比5小的整数_____. 2. 观察下面的一列单项式:x,2 2x -,3 4x, 4 8x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7个单项式 为;第n个单项式为 3. 观察算式: 22 4135 -=?; 22 5237 -=?; 22 6339 -=? 给出问题 的条件,让解 题者根据条件 探索相应的结 论,并且符合 条件的结论往 往呈现多样 性. 根据条 件,结 合已学 知识、 数学思 想方 法,通 过分析 归纳逐 步得出 结论, 或通过 观察、

22 74311 -=?; ………… 则第n(n是正整数)个等式为________. 4.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D. 由以上两个条件可得________.(写出一个结论) 实验、猜想、论证的方法求解. 综合运【自主探究】 例1抛物线y=ax2+bx+c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这个函数图象,你能得到关于该函数的那些性 质和结论? 例2(1)探究新知:如图①,已知△ABC与△ABD 的面积相等,试探究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 理由. (2)结论应用:①如图②,点M,N在反比例函 此类图象信息 开放题,只有 认真观察图象 上所给的各个 数据及位置特 征,灵活运用 函数性质,才 能找出所有的 关系与结论, 数形结合是解 答此类问题的 重要数学思想 方法. 学生通 过探究 新知→ 应用新 知,培 养学生 的探究 应用能 力. 2 1 D C B A

探究问题解决策略

探究问题解决策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探究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操作,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总结现在的小学数学中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对显性的、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容易地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少有学生去尝试分析,特别是后进生,有些连题目都读不懂,更别说分析了,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就更无从谈起了。每次练习,碰到解决问题往往要扣很多分数,慢慢地对学习数学就失去了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 在上述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探究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让学生能面对实际情景自己学会阅读、学会收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和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数学情景,最终学会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乐于学习。 【课题的界定】 一、“数学问题”:是指对后进生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解决,需要经过思考和探索,在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方法的一种情景状态。 二、“问题解决”: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综合运用,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在这

2012年中考数学复习考点解密 开放探索性问题(含解析)

2 012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考点解密开放探索性问题 第一部分讲解部分 一、专题诠释 开放探究型问题,可分为开放型问题和探究型问题两类. 开放型问题是相对于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型问题而言的,它是条件或结论给定不完全、答案不唯一的一类问题.这类试题已成为近年中考的热点,重在考查同学们分析、探索能力以及思维的发散性,但难度适中.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方法开放型和编制开放型等四类. 探究型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一类问题.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探究型、结论探究型、规律探究型和存在性探究型等四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由于开放探究型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并力求扎实牢靠;其次是要加强对解答这类试题的练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 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 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 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

高考数学专题04 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第三篇)(原卷版)

备战2020年高考数学大题精做之解答题题型全覆盖高端精品 第三篇 立体几何 专题04 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 【典例1】【2020届江苏巅峰冲刺卷】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平面ABCD ,∠ABC =∠BAD =90°,AD =AP =4,AB =BC =2,M 为PC 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AP ,BM 所成角的余弦值; (2)点N 在线段AD 上,且AN =λ,若直线MN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 5 ,求λ的值. 【典例2】【2020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2,4,60AB AD BAD ?==∠=,平面EBD ⊥平面ABD ,且 ,EB CB ED CD ==.

(1)在线段EA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EC 平面FBD ,证明你的结论; (2)求二面角A EC D --的余弦值. 【典例3】【北京市昌平区2020届高三期末】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平面ABCD ,CD ⊥AD ,BC ∥AD ,1 2 BC CD AD == . (Ⅰ)求证:CD ⊥PD ; (Ⅰ)求证:BD ⊥平面P AB ; (Ⅰ)在棱PD 上是否存在点M ,使CM ∥平面P AB ,若存在,确定点M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典例4】【2019届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十二次重点考试】 在三棱锥P—ABC 中,PB ⊥平面ABC ,AB ⊥BC ,AB=PB =2,BC E 、G 分别为PC 、P A 的中点.

(1)求证:平面BCG ⊥平面P AC ; (2)假设在线段AC 上存在一点N ,使PN ⊥BE ,求 AN NC 的值; (3)在(2)的条件下,求直线BE 与平面PBN 所成角的正弦值 【典例5】【浙江省丽水市2020届模拟】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AD BC ∥,90ABC ∠=?,1AB BC ==,2PA AD ==. (1)求证:CD ⊥平面PAC ; (2)在棱PC 上是否存在点H ,使得AH ⊥平面PCD ?若存在,确定点H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典例6】【江苏省苏州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 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2AB BC ==,90ABC ∠=?, E 、 F 分别为棱AB 、11B C 上的点,2AE EB =,112C F FB =.求证: (1)//EF 平面11AAC C ; (2)线段AC 上是否存在一点G ,使面EFG ⊥面11AAC C .若存在,求出AG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典例7】【山东省临沂市2019年普通高考模拟】 如图,底面ABCD 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平面ADEF ⊥平面ABCD ,AF ∥DE ,AD ⊥DE ,AF =DE =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精编WORD版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主要是对平行、垂直关系的探究,对条件和结论不完备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这类试题的一般设问方式是“是否存在?存在给出证明,不存在说明理由”.解决这类试题,一般根据探索性问题的设问,首先假设其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推理论证,如果通过推理得到了合乎情理的结论就肯定假设,如果得到了矛盾就否定假设. 8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底面ABCD,PA=AB=1,AD=√3,点F是PB的中点,点E在边BC上移动. (1)点E为BC的中点时,试判断EF与平面P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证:无论点E在BC边的何处,都有PE⊥AF. (3)当BE为何值时,PA与平面PDE所成角的大小为45。? 拓展提升 (1)开放性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一种常见题型.一般来说,这种题型依据题目特点,充分利用条件不难求解. (2)对于探索性问题,一般先假设存在,设出空间点的坐标,转化为代数方程是否有解问题,若有解且满足题意则存在,若有解但不满足题意或无解则不存在. 9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2倍,P 为侧棱SD上的点.

(1)求证:AC⊥SD. (2)若SD⊥平面PAC,求二面角P-AC-D的大小. (3)在(2)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若存在,求SE:EC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 l B l C 1 D l 中,M,N分别是AB,BC中点. (1)求证:平面B 1MN⊥平面BB 1 D 1 D; (2)在棱DD 1上是否存在点P,使BD 1 ∥平面PMN,若有,确定点P 的位置;若没有,说明理由.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2,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BC∥AD,AB⊥AD,AD=2AB=2BC=2,0为AD中 点. (1)求证:PO⊥平面ABCD; (2)求异面直线PB与CD所成角的大小: (3)线段AD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它到平面PCD3若存在,求出AQ:DQ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向量解法 高考中立体几何试题不断出现了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试题。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可用综合推理的方法、分析法、特殊化法和向量法来解决。立体几何引入空间向量后,可以借助向量工具,使几何问题代数化,降低思维的难度.尤其是在解决一些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时,更可以发挥这一优势.

中考专题(探索性问题专题)

(探索性问题专题) 例3.(2006广东)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中,四边形OABC 是等腰梯形,BC ∥OA ,OA =7,AB =4,∠ COA =60°,点P 为x 轴上的—个动点,点P 不与点0、点A 重合.连结CP ,过点P 作PD 交AB 于点D . (1)求点B 的坐标; (2)当点P 运动什么位置时,△OCP 为等腰三角形,求这时点P 的坐标;(3)当点P 运动什么 位置时,使得∠CPD =∠OAB ,且AB BD =8 5 ,求这时点P 坐标. [解析](1);过C 作CD ⊥OA 于A ,BE ⊥OA 于E 则△OCD ≌△ABE ,四边形 CDEB 为矩形∴OD =AE ,CD =BE ∵OC =AB =4,∠COA =60°∴CD = ,OD =2∴CB =DE =3∴OE =OD +DE =5又∵BE =CD =∴B (5 , ) (2)∵∠COA =60°,△OCP 为等腰三角形∴△OCP 是等边三角形∴OP =OC =4∴P (4,0)即P 运动到(4,0)时,△OCP 为等腰三角形(3∵∠CPD =∠OAB =∠COP =60°∴∠OPC +∠DPA =120°又∵∠PDA +∠DPA =120°∴∠OPC =∠PDA ∵∠OCP =∠A =60° ∴△COP ∽△PAD ∴

OP OC AD AP =∵58BD AB =,AB =4 ∴BD =52 ∴AD =32 即 4372OP OP =-∴ 276OP OP -=得OP =1或6∴P 点坐标 为(1,0)或(6,0) 例6.(07山东滨州)如图1所示,在ABC △中,2A B A C ==,90A =∠,O 为BC 的中点,动点E 在 BA 边上自由移动,动点F 在AC 边上自由移动. (1)点E F ,的移动过程中,OEF △是否能成为45EOF =∠的等腰三角形?若能,请指出OEF △为等腰 三角形时动点E F ,的位置.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当45EOF =∠时,设BE x =,CF 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写出x 的取值范围. (3)在满足(2)中的条件时,若以O 为圆心的圆与AB 相切(如图2),试探究直线EF 与O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如图,(1)点E F ,移动的过程中,OEF △能成为45EOF ∠=°的等腰三角形.此时点E F ,的位置分 别是: ①E 是BA 的中点,F 与A 重 合.②BE CF ==.③E 与A 重合,F 是AC 的中 点. 图1 C 图2 B

【精品】高三复习专题:探索性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其求解策略.doc

高三复习专题:探索性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其求解策略在近儿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探索性问题频频出现,涉及代数、三角、儿何, 成为高考的热点之一。正因如此,初等数学中有关探索性问题也就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多年来笔者对此也做了一些探讨。 探索性问题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问题,此类题目的条件或结论不完备。要求解答者自己去探索,结合己有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它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及综合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判断、讨论与证明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探索性问题一般可分为:条件追溯型,结论探索型、条件重组型,存在判断型,规律探究型,实验操作型。每一种类型其求解策略乂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求解时就必须首先要明辨它是哪一种类型的探索问题,然后再根据所属类型制定解题策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条件追溯型 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针对一个结论,条件未知需探索,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断。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通过检验或认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在“执果索因”的过程中,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考虑推理过程的可逆与否,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应引起注意。 例1. (2002年上海10)设函数/?⑴= sin2x,若是偶函数,贝Ut的一个可能值是o 分析与解答::/(x + r) = sin2(x + r) = sin(2x + 2r).X/(x + 偶函数 /. f(x + t) = f(-x + r)B|Jsin(2x + It) = sin(-2x + 2r)。由此可得 、2k +1 2x + 2r = -2x + 2/ + + t = TT-(-2X +2t) + 2ki(k E Z) /. t = --- 7r(k e Z) 4 评注:本题为条件探索型题目,其结论明确,需要完备使得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可将题设和结论都视为已知条件,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所需寻求的条件.这类题要求学生变换思维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结论探索型

k5开放性问题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探索型问题一(开放性问题) 【考点透视】 习惯上,人们把命题者对解题者的要求,将数学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都有确定要求的题型;另一类是条件和结论中至少有一个没有确定要求的题型,并称前者为封闭题型,后者为开放题型. 开放性问题的基本形式有:条件开放题(问题的条件不完备);结论开放题(问题的结论不确定或不唯一),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解题者经过探索确定结论或补全条件,将开放性问题转化为封闭性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 现在还出现一些其他形式的开放题,如解题策略的开放题和题干结构的开放题. 前者主要侧重于解题方法或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后者主要是所给题目不完整,需要解题者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完成解答. 开放性问题对于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教育部在《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指出:数学考试“应设计一定结合情境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由于各地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指导意见,所以在近年的各地中考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典型例题】 一、条件开放题 解条件开放题,一种是直接补齐条件,使题目结论成立;另一种是需要我们作出探索去补齐条件使 题目结论成立. 这两种情况所需补充的条件往往不惟一. 例1 (1)如图7.1,△ABC 中,AB=AC ,D 为AC 边上的一点,要使 △ABC ∽△BCD ,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即可). (2001年淄博市中考题) (2)如图7.2,在△ABC 和△FED 中,AD=FC ,AB=FE ,当添加条 件:__________________时,就可得到△ABC ≌△FED (只需填写一 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 (2003年无锡市中考题) 解:(1)BD=BC.(也可以是:∠ABC=∠BDC ;或∠A=∠DBC ; 或BC ∶CD=AC ∶BC ;或BC 2 =AC ?CD 中的某一个) (2)∠A=∠F. (或BC=ED 等) 说明:开放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答案的不唯一性. 第(1)小题中,我们只需给出能使结论成立的一个答案即可. 例2 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是2,4x y =?? =?和2, 4 x y =-??=-?,试 写出符合要求的方程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填写一个即可)(2000年安徽省中考题) 分析:我们只要分别构造出一个既含x ,又含y 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 构造方程实际上就是寻找x 与y 之间的关系. 解:2,8. y x xy =?? =? 说明:方程与函数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把方程组的解看作对应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A (2,4),B (-2,-4),则我们可以写出过这两个点的一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也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B A C D 图7.1 A B C D E F 图7.2

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探索开放性问题.docx

初三数学专题复习…探索开放性问题 知识要点: 开放探索性问题可分为条件开放与探索问题、结论开放与探索问题、策略开放与探索问题。对于条件开放与探索问题,要善于从问题的结论出发,逆向追索,多途寻因; 对于结论开放与探索问题,包扌舌相应的结论的“存在性”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条件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推理、猜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主要考查发散性思维和所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策略开放与探索问题,一般是指解题方法不唯一,或解题路径不明确,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标新立异,积极发散思维,优化解题方案和过程。 注意:复习中要对各种题型进行针对性练习,优选各地中考试题,强化训练。善于类比、联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探究及发散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 例题分析: 1.若a、b是无理数且a+b=2,则n, b的值可以是____________ .(填上一组满足条件的值即可) 分析与解答:这是一个条件开放题,山于题中只有一个关系式,因此只要先确定,其中一个无理数的大小,另一个也随z确定,木题答案不唯一,如?=Ab=2-^ 2.如图:在厶ABC和ADEF中,AB=DE, ZB=ZE,要使△ ABC A DEF,需要补充的一 个条件是_____ ? 分析与解答:木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已知一边一角对应相等,可以是SAS或ASA或AAS来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1: BC=EF(或ZA二ZD 或ZC=ZF) 3.已知两条抛物线y=X2+2X-3和y=2x2+x-3,请至少写出三条它们的共同特点: 分析与解答:本题是结论开放性问题,考査二次函数的图彖、性质及发散思维、归纳探索的能力,所以可以从两函数图象特征(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及两函数图象交点与坐标轴交点等

专题12探索性问题(第05期)2016年中考数学试题(附解析)

专题12 探索性问题(第05期)-2016年中考 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 1.(2016四川甘孜州第23题)如图,点P1,P2,P3,P4均在坐标轴上,且P1P2⊥P2P3,P2P3⊥P3P4,若点P1,P2的坐标分别为(0,﹣1),(﹣2,0),则点P4的坐标为. 【答案】(8,0).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 2.(2016湖南株洲第8题)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b、c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半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上述四种情况的面积关系满足S1+S2=S3图形个数有() A.1B.2C.3D.4 【答案】D.

考点:勾股定理. 3.(2016青海第20题)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其面积标记为S 1,以CD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以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其面积标记为S 2,…,按照此规律继续下去,则S 9的值为( ) A .(12 )6 B .(12 )7 C .(2)6 D .(2 ) 7 【答案】A . 【解析】 试题分析:如图所示.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C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E2+CE2=CD2,DE=CE,∴ S2+S2=S1.观察发现规律:S1=22=4,S2=1 2S1=2,S3=1 2 S2=1,S4=1 2 S3=1 2 ,…,由此可得 S n=(1 2)n﹣3.当n=9时,S9=( 1 2 )9﹣3=( 1 2 )6,故选A. 考点:勾股定理. 4.(2016内蒙古通辽第10题)如图,在矩形ABCD中,已知AB=8,BC=6,矩形在直线l 上绕其右下角的顶点B向右旋转90°至图①位置,再绕右下角的顶点继续旋转90°至图②位置,依此类推,这样连续旋转99次后顶点A在整个旋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程之和是() A.288πB.294πC.300πD.396π 【答案】C. 考点:轨迹;矩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规律型. 5.(2016辽宁营口第10题)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C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原点O重合,AC,BC分别在坐标轴上,AC=BC=1,△ABC在x轴正半轴上沿顺时针方向作无滑动的滚动,在滚动过程中,当点C第一次落在x轴正半轴上时,点A的对应点A1的横坐标是() A.2B.3C.1+D.2+ 【答案】D.

201x版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专题八 综合应用(30)探索性问题当堂达标题

2019版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专题八 综合应用(30)探索性 问题当堂达标题 一、选择题 1.长方形的周长为24cm ,面积为64cm 2,则这样的长方体( ). A .有一个 B.有二个 C.有无数个 D.不存在 2.用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按一定规律拼成下列图形,则第n 个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 ( ). 第3个图形 第2个图形第1个图形 A . 2n +1 B . n 2-1 C . n 2+2n D . 5n -2 3.观察下列关于x 的单项式,探究其规律: x ,3x 2,5x 3,7x 4,9x 5,11x 6,…按照上述规律,第xx 个单项式是( ). A . xx x xx B . 4029x 2014 C . 4029x xx D . 4031x xx 4. 请你计算:(1﹣x )(1+x ),(1﹣x )(1+x +x 2),…,猜想(1﹣x )(1+x +x 2+…+x n )的结果是( ). A .1﹣x n +1 B .1+x n +1 C .1﹣x n D .1+x n 二、填空题 5. 观察:21=2,22=4,23=8,24=16,25=32,26=64,27=128,28=256… 通过观察用你所发现的规律写出2xx 的未位数是 . 6. 请观察下列等式的规律:11×3=12(1-13),13×5=12(13-15),15×7=12(15-1 7), 17×9=12(17-19),…,则11×3+13×5+15×7+…+1 99×101=________. 7. 在数学活动中,小明为了求 21+221+321 +421+…+n 21的值(结果用n 表示),设计如图1所示的几何图形. (1)请你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 21+221+32 1 +421+…+n 21的值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