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在实践中发生、发展。

2、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三个主要方面。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认知过程: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

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

意志过程:采取行动、执行决定等。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如形式及其內隐和外显行为反应。

3、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原理》,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

4、各种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所有的心理学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冯特和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杜威和詹姆斯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苛勒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发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代表人华生,斯金纳。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带有利益的强迫性行为)。正强化:给人们好的东西,让好的行为继续。

负强化:拿走人们喜欢的东西,达成需要的目的,让人不再出现不好的行为。

精神分析心理学(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成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他认为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所谓潜意识,是指个人没有觉知到然而却影响着行为的那些冲动和欲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人物:马斯洛(主要发起人);罗杰斯

5、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概念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水平:第一类是描述水平;第二类是相关水平;第三类是因果水平。

描述性研究法,主要是通过观察、案例分析、访谈等方式获得证据以表明或证实关于心理学问题与规律的看法,是定性研究。要先有一定的设想。有观察法、访谈法、个案法。

相关研究法和因果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测量、评定、实验等方式获得数据材料以证明有关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看法,两者属于定量研究。也要有一定的设想。前者有问卷法、测验法、后者只有实验法,它的实质是控制变量。实验法的特点主要是主动性、可重复性、精确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

一、注意

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一切认知心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而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同一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反关系。

2、注意的种类(根据有无目的性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分三种)

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诸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因素:刺激物本身:例如一声巨响,引起人的注意;人的主体因素,例如口渴注意水。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诸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如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听课。

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对活动目的的认识、对事物的间接兴趣、智力活动的组织和积极性、个人的知识经验、个人的意志品质。

随意后注意(习惯。既不需要意志努力,又具有目的性。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一个刚学习心理学的人,为理解心理学的知识,需要花很多努力,就是随意注意;随着

学习的推进,他对心理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再需要花很大的意志努力,就是进入随意后注意阶段。它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包括范围、稳定性、转移和分配。注意的起伏不属于注意的品质。(p38)

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生理变化、无关动作停止。

二、感知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应。

1、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形状、大小、明度、颜色恒常性)

2、错觉:大小、方向、运动、形重、时间错觉等,以视错觉(形状、明度)最为普遍。

三、记忆

1、记忆及其分类

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內隐记忆

按记忆的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按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按记忆的目的:无意记忆、有意记忆

2、遗忘及其规律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重现。识记和保持是重现的前提,重现则是识记和保持的必然结果。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识记:把经历过的事物的印象记住。

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保持与遗忘

保持: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遗忘: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再认与重现

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重现:经验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而能把它回忆出来。

3、遗忘规律和遗忘曲线

遗忘规律:先快后慢。遗忘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先多后少,程负加速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发现遗忘规律的第一个人。

4、评价记忆好坏的标准:

实际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实际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四、思维与想象

1、思维的几个特征: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创造性。

2、思维的分类

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式: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进程:直接思维(整体性、快速性、无意识性等)和分析思维(逐层分析)

根据思维活动结果: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根据探索答案方向:集中思维(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几个品质: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流畅性:指智力活动灵活顺畅,反应迅速,是较低层次的发散特征,表现为发散的“个数”。变通性:指思考方式变化多端,举一反三,是较高层次的发散特征,表现为发散的“类型”。独特性:指对问题提出新颖的、独特的见解,是最高层次的发赛特征,表现为发散的“独到”。

3、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引、操作序列、认知操作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觉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心理定势、功能固着、情绪动机、人格因素。

五、想象

1、想象的种类:按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例如做梦,还有观察天空浮云时天马行空。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不同,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例如工程师根据图纸的示意,想象建筑物的形象。看《红楼梦》,在头脑中出现林黛玉的形象。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出现新形象的过程。例如艺术家创作出新的作品。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

幻想:幻想带有向往的性质,创作的形象与个人愿望相联系;指向未来的活动。

六、智力

1、是一般认知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五种基本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2、智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量也叫智力测验。高尔顿是第一个提出有关智力测试的人。

系统采用测试方法研究的是法国的比纳和西蒙。1905年,他们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法》,这就是著名的比纳-西蒙智力测验。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公式:IQ=100+15(X - M )/SD

M = 同一年龄组人群成绩的均数

SD = 同一年龄组人群成绩的标准差

韦克斯勒智力分布调查统计(智力的常态分布)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四)创造力的构成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丙:1、七个连续发出的乒乓球2、一张连续拍摄的运动着的球的照片3、一句古诗:离愁渐远渐无穷流畅性:3分;(一共回答了3项)变通性:3分;(因为后两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独特性:2分;(因为第3项全组只有这个人提出

五、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二)发展直觉思维(三)训练发散思维

(四)发展想象力(五)培养创造个性(六)创造技法的训练

智力激励法(Brainstorming):延缓评价、随心所欲、追求数量、鼓励改进

第二章情意心理

一、情绪情感:

1、概念: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2、情绪与情感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面部、动作、言语)主观体验:是一个人对情绪和情感的自我感受。

心理唤醒:是一个人在情绪和情感活动中所发生的生理变化。例如人紧张时会伴随心跳加快。外部表现:指表情,表情是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包括面部表情、动作表情和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情绪在脸部肌肉活动上的表现,如高兴时眉毛上扬,悲哀时眉毛低垂。

动作表情是情绪在身体姿势和四肢动作上的表现,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爆掉如雷。

言语表情是情绪在声音特征上的表现,包括一个人说话时的声调、节奏、快慢等,如悲伤时

声音低沉、节奏缓慢,快乐时声调较高、节奏较快。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通常把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例如:由于饥饿而产生的烦躁;而把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例如爱情、友谊、责任感等。

情绪具有直觉性、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低级简单;

情感具有理解性、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复杂内心体验。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二者彼此依存。

4、情绪情感功能:信号、适应、动机、组织功能。

5、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例如“草木皆兵”,“人逢喜事精神爽”。

激情: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剧烈的悲痛。应激:由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如火灾、地震以及开车过程的突发事故等。

6、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对客观事物或艺术作品是否符合审美要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7、情绪调节的常用策略

认知转换法、情绪宣泄法、自我安慰法、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注意转移法

认知转换法:(1)情绪ABC理论

ABC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部理论。

A(activating events)代表诱发事件;

B(beliefs)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

C(consequences)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ABC理论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即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20岁的男生,个子矮小,身体瘦弱。——这是A ;“男孩子应该强壮高大,否则任何女孩子都不会喜欢。”——这是B;否定自己、自卑、郁郁寡欢、退出正常社交。——这是C。(2)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Wessler,1980)

绝对化的要求:“我对他那么好,他一定要对我好。”“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过分概念化:“我考试失败了,我是个没用的人。”“他昨天骂了我,他是个大坏蛋。”

糟糕至极:“我是天下最倒霉的人。”“我竟然失败了,太可怕了。”

情绪宣泄法:哭(该哭就哭)、笑(释放)、说(倾诉)、写(发泄)、听(音乐)、动(运动)。自我安慰法:酸葡萄法(得不到的东西,舍弃掉);甜柠檬式(对于拥有的东西,多想好处)。自我暗示法:利用语言的自我暗示、利用环境、利用动作、利用心理图像的自我暗示等。

自我放松法:深呼吸方式法、想象放松法、肌肉放松法、调息放松法、意念放松法。

注意转移法:这是指在情绪高度紧张或被负面情绪所困扰时,通过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且较为轻松和有趣的活动,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或事物中转移开来,从而缓解不良情绪。注意力转移法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失恋后勤奋学习,或者失恋后酗酒,沉迷网络。

二、压力

1、青少年面临的压力: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学习方面的压力、未来前途方面的压力、与父母交往方面的压力、经济方面的压力、恋爱和性方面的压力。

应对压力的方式:积极性分为主动认知应对模式、主动行为应对模式、回避型模式。例如:吸取教训;向专家请教;酗酒。

指向性分为情绪的应对和问题指向的应对。“亲人去世”用前者,“很多作业没有做,用后者。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寻找和化解压力源(认清压力时间的性质、理性思考及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寻找帮助工具,积极处理问题。)改变认知(积极角度)主动寻求社会帮支持(找朋友亲人,征求意见,诉苦之类的。)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作息时间规律,修身养性)

大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与常见问题:

1、丰富性和深刻性显著发展(社会情绪,社会成熟程度)

2、冲动性和爆发性时有体现(生物因素: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的活动特点所照成的。心理因素: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有关。容易情绪波动,为了一件小事大打出手。)

3、稳定性与两极性同时并存(有一定的制控能力,稳定的社会性情感。两极性是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完善,过分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任务多,人生阅历少,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容易出现各种矛盾。性激素的分泌使下丘脑的兴奋性增强。)

4、心境化和文饰化表现明显(前者指情绪反应相对持久稳定。后者指情绪表里不一。例如明明心里难过,却装得若无其事。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社会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注意到自己情绪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表达的适当性。而他们衡量这种适当性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有损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对他的评价。)

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与调节:焦虑、抑郁、愤怒、嫉妒、羞涩

不合理的认识:无事实根据的推论,以偏概全、糟糕至极、夸大和缩小。

三、意志

1、意志行动的特征: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

人们起床后习惯性的刷牙不是意志行动,意志行动要有目的性。随意动作是受意识控制的动作,例如写字,说话等。不随意动作例如眨眼,睡觉翻身,习惯性动作。

2意志与认识,情感联系。意志的产生以认识的过程为前提。意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认识愈深,行动愈顺利。情绪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

2、动机的类型:形式上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指个体面临两个同样有吸引力的目标,但是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矛盾状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同时喜欢两个女生。

双避冲突:个体面临两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会为个体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的矛盾。如毕业工作分配问题。

趋避冲突:指某个目标既能为个体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不利的方面。如社会实践活动和学习的冲突。

从内容上,动机冲突可以分为原则性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是涉及个人愿望与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例如考试作弊情况。非原则性动机与社会道德无关,个人的矛盾。例如周末学习还是做兼职。

3、如何对待动机冲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了解自己的动机、果断作出选择、学会解除动机冲突的具体方法。(理智分析,作出选择;折衷处理,两面顾及;以退为进,迂回而取;同时放弃,另谋出路。)

4、挫折后的心理行为反应

积极的自我防卫方式:升华作用、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改变策略;补偿作用。

消极的防卫方式:攻击(“出气筒”)、倒退(幼稚的行为)、固执(盲目重复无效动作)厌世妥协的自我防卫方式:合理化效应(啊Q精神)、自我整饰(痛苦埋心里)、转嫁(推卸责任)

5、挫折感的心理调适:积极认识挫折、理智分析挫折、主动调节情绪

6、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志向确定法、积极实践法、集体熏陶法、榜样激励法、自我锻炼法、挫折教育法。

7、品质的基本特点:自觉性(反:盲目和独断)、果断性(反:优柔寡断,草率决定)、坚韧性(相反特征:动摇性和顽固、执拗)、自制性(相反:冲动性)

第四章人格心理

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人格是一种内在的结构与组织。

人格是每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点

人格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2、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独特性:每个人就其某一方面来说,a就像其他任何人一样,b像其他某一些人一样,c 不像其他任何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同时人格又是可塑的,它随着现实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各种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

人格的社会性:生物性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而人格的形成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完成的,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

3、人格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弗洛伊德认为,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4、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因素。

5、人格的结构

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自我意识、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格心理特征:指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人格类型

(一)内倾型和外倾型(荣格)

内倾型:注意和兴趣倾向内部世界,冷静慎重,乐于独处,自我克制,难以适应环境。

外倾型:注意和兴趣倾向外部世界,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大胆果断,容易适应环境。(二)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培因)

(三)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

场独立型的人,倾向于利用自身内在的参照标志,独立性强,受暗示性较少,对他人不感兴趣,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交际,对抽象的内容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时不易受定势影响,比较有创造性。

场依存型的人,倾向于利用外在参照标志,独立性较少,受暗示性较强,对他人感兴趣,社会敏感性强,善于交际,抗应激能力差。

(四)斯普兰格的分类(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

理论型:表现为乐于发现真理,凭借观察和推理发现事物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具有实验的、批判的和理性的爱好

经济型:强调事物的实用性,凡事以有效与实惠为尺度。

审美型:总是从形式与和谐中寻求最高价值,以文雅、优美、对称和恰当的标准去判断每一种经验。

社会型:利他与仁慈,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宽容、富于同情心和无私等品德。

权力型:热衷于个人权力、影响力和声望,希望通过竞争、奋斗而获得名誉与地位。

宗教型:理想信念主义者。工作与生活总是以自己的信仰与理想为准则。

(五)A型、B型和C型

A型: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

B型:休闲自得,性情随和

C型:过度克制自己,压抑自己情绪

7、人格测验

问卷法:16PF、MMPI、EPQ、大五人格

投射法: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有控制的观察法

二、需要动机与自我意识

1、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定向功能、维持功能、强化功能

2、需要及其种类: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缺欠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人脑对生理的或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可以分为生物性、社会性;或者物质性和精神性。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重点:1、需要是人的一切心理行为的动力。2、人的需要有高低之分。3、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4、人可以同时有几种需要,但是在不同情景下有主导需要。

5、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强,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只有在中等强度动机下,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6、学习动机的含义及种类

含义: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性质和强弱也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学习动机的类型:

1)交往动机:又称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获得教师和父母的奖励或避免他们的惩罚而努力学习的动机。

2)成就动机:又称提高内驱力,是指为了追求学业成就,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的动机。3)求知动机:又称认知内驱力,这是一种以获得知识本身为目的的学习动机。

三、气质与性格类型

1、气质的概念: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2、气质学说: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3、气质的类型: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向性(外向和内向)。

4、不同的气质特点(p144)

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脾气急躁,反应迅速,容易冲动,喜怒好形异色。李逵。多血型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善于交际,不善独处,注意容易转移,易于接受新事物。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领袖大都属于这种气质类型。

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交际适度,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而不易转移,坚韧,执拗。《水浒传》林冲。

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多愁善感,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细腻柔懦。林黛玉。胆汁质强而不平衡,多血质强而平衡(灵活)。粘液质强而平衡(不灵活),抑郁质弱。

5、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与一定的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6、气质与教育

识别学生的气质类型,正确理解和尊重学生。

针对学生的气质特点,指导学习和生活。

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特点

四、性格

1、概念: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的含义。如:诚实——虚伪、勇敢——怯懦、谦虚——骄傲、

2、性格特征分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体现在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和工作的现实态度,是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如正直、诚实、积极、勤劳、谦虚,与其相反的表现为圆滑、虚伪、消极、懒惰、骄傲等。性格的意志特征:对自身行为的调节、控制水平。个人行为的自觉性、自我行为的自制性

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坚毅性、在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果断性

如:独立性、自制性、坚持性、果断性,与其相反的是易受暗示性、冲动性、动摇性、优柔寡断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活动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强度特征、稳定性特征、持久性特征主导心境。

如:热情、乐观、幽默,与其相反的为冷淡、悲观、忧郁等。

性格的理智特征:人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特征。如:深思熟虑、善于分析与综合,与其相反的为轻率、武断、主观自以为是等。

6、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气质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主要是后天的。

气质可塑性较小;性格可塑性较大。

气质指人的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所以无好坏善恶之分;而性格主要指人的行为的内容,有好坏善恶之分。

气质与性格的联系

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和形成发展的速度。

性格可掩盖和改造气质

第五章心理健康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两项任务。

性质: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自我意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人际关系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知识

二、心理健康的特征

1、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

2、以学生活动为主

3、有教师的指导

第六章人际心理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

1、定向阶段(选择对象):对可能建立关系的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了解。

2、情感探索阶段(建立局部情感联系):发现能够彼此信任和安全交流的领域,场合或话题。

3、情感交流阶段(较深的情感卷入):两个人的关系发生实质性进展的阶段。

4、稳定交往(高度的情感卷入):这一阶段双方的情感卷入程度更高、更稳定。互相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亲密圈子,分享自己的时间、空间和社会资源,甚至是一些私人秘密、知心话。交往的深度是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可以彼此信任到什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涉及自我分层和自我暴露问题。自我分层为:我们的兴趣爱好、态度、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隐私。我们有时会主动向对方表露自己的有关信息,这就是自我暴露。

二、人际关系破裂的发展阶段

分歧: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增加。

收敛:沟通量迅速减少

冷漠:放弃增进沟通的努力

逃避:互相回避

终止:人际关系结束

三、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喜欢、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有亲和,喜欢和爱情三个层次。

爱情的三角理论:亲密、激情、承认

四、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能力:通常人们喜欢那些能力强、聪明的人。

2、外表吸引:漂亮的外表确实会增添个体的人际魅力,尤其在交往之初。“晕轮效应“

3、个性因素: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能够持久地保持较高的人际魅力。我们总是喜欢和人品好、值得信任的人一起,没有人喜欢阴险狡诈、满嘴谎言的人。

4、接近性:空间上接近的两个人之间更容易产生人际吸引。“远亲不如近邻”。空间上接近的人脉之间交往的机会比较多,交往的频率也会相对高一些,因此容易结成常来常往的亲密关系。

5、相似性

两个人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会增进彼此的人际魅力。年龄、观念、爱好、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的相似性都可以导致强烈的人际吸引。

例如:团队游玩时,年轻的一起,老年人更喜欢与老年人结伴,小孩子们自动一起玩耍;爱爬山一起去爬山,爱游泳的一起去游泳,很自然的会形成若干个有共同话题或共同兴趣的松散小团体。

与年龄相仿,爱好相同相比,“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对于我们具有更加深刻的心理影响,我们尤其喜欢那些和自己观念相同或相似的人,不管我们之前是否认识找个人。那些与我们持相同意见的人在“心理上”或“精神上”成为我们的盟友,比那些在空间上陪伴我们的人更值得我们加倍喜欢和报偿。

态度和价值方面的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长久而深远,甚至可以超越交往之初显著的接近性吸引,成为构成稳定的亲密关系的重要基石。

7、互补性:在人际关系发展的后期,尤其是在非常亲密的关系中,需要、性格、行为方式的

互补会增进人际吸引。

8、交往频率:交往频率高的人之间更容易形成人际吸引。“日久生情”,“熟悉效应”

9、交往的氛围和背景:我们更喜欢那些能够让我们在愉快的交往氛围和交往背景中与之相处

的人。例如背景音乐。

五、印象形成中的社会认知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是说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晕轮效应:我们一旦发现或认为某人身上具有某一种突出的特质,就会认为他一定拥有其他方面的关联特质。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一群人形成一种固定的概括化的印象。“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

投射效应: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的倾向。推己及人。

宽大效应:当我们评价别人的品质时候,所给出的积极评价往往多于消极评价。“仁慈效应”。负性效应:负性因素比正性因素更能够影响人们的印象形式。例如“一朝行窃,终生是贼”。

六、印象整饰的策略

顾及对方、符合身份、忠于自我

七、人际交往的原则

1、交互原则

这种交互性表现在一方发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对方的回应态度和行为产生交互影响的效果。一方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引发对方积极的回应态度和行为,反之则是消极的回应态度。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必犯我,我必犯人”讲的是消极的互相回应。“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讲的是积极的互相回应。

2、功利原则

人际交往的过程离不开双方物质、情感、精神、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交换。这里说的功利,不仅仅是指物质方面的或者社会资源方面的收益,也包括心理和情感方面的收益。比如说,受人喜欢,尊敬,得到关心,指点和教育。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实际得到或者失去的东西要依据当事人对它的心理赋值来衡量,而不是以经济价值来计算。“增值交换”“对等交换”。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是指每一个人都要保护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得到对方的尊重,至少是不受到威胁的倾向。自我保护价值原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都会自发的保护自己的自我价值,也应该自觉的维护和尊重对方的自我价值。

4、情景控制原则

情景控制原则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致力于让双方都能够平等地拥有一定的决策自由、控制双方关系的自由和选择交往方式等的权利与自由。自由交往和平等交往是实现情景控制原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八、人际沟通的策略

真诚对待、积极回应、准确表达、举止得体、兼顾情境、避免争吵

教育心理学人物理论

行为主义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 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 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华师在线教育学2014年秋满分作业

1.第1题 学校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校长 B.教师 C.班主任 D.学生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卢梭《爱弥儿》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赫尔巴特《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D.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B.生产劳动 C.社会实践

D.教育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制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 A.练习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演示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A.校长 B.教师 C.班主任 D.学生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小组中有明确的分工,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方式的学习属于 A.自主学习 B.探究式学习 C.合作学习 D.分组学习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辅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是 A.“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B.“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C.“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D.“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1.第11题 考试质量的分析分为

2017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历史 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最常用)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 (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起来,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二是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上,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根据这两个特点,我们把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概念定义为: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在这一定义中,“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种差”,“社会科学”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邻近的属概念”。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在这一定义中,“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种差”,“教育科学”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邻近的属概念”。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这一定义中“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种差”,“课程”为被定义概念“教育学”的“邻近的属概念”。 第2章人·社会·教育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从发展的方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又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这样,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冲突。在发展方向

2014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在线作业

2014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在线作业作业 1.第1题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卢梭《爱弥儿》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赫尔巴特《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D.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下面哪位教育学家在其著作《教育漫画》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A.洛克 B.卢梭 C.蒙台梭利 D.裴斯泰洛奇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B.生产劳动 C.社会实践 D.教育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A.培养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培养四有公民 C.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 D.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桑代克 C.卢梭 D.皮亚杰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制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是 A.智育 B.管理 C.教学 D.德育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大学教育 B.高中教育 C.初中教育 D.小学教育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手段 C.教育制度 D.教育目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1.第11题 对学习的解释着眼于外在的、可观擦到的行为,而不是内心的心智反应的学习理论是A.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华师在线教育学满分考试资料

一、填空题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D.小学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D.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B.教师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C.教育制度 一般而言,中等难度的题目应占:D.60% 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于哪一年正式废除B.1905 学校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 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是C.教学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小组中有明确的分工,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方式的学习属于C.合作学习 下面哪位教育学家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A.洛克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C.1986年 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班级授课制 我国考试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C.察举制和征辟制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 提出“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家是D.杜威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 普通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一般都实行A.校长负责制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程是按什么标准分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C.课程设置形式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是C.赫尔巴特《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是:A.教学目的 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D.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辅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是B.“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D.演示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维果茨基 规定了学科的教育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的是A.课程标准古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D.个别教学 根据考试目的可以将考试分为B.测评考试和选拔考试 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是:C.难度 对学习的解释着眼于外在的、可观擦到的行为,而不是内心的心智反应的学习理论是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地方政府拥有制定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分配教育资源、制定地方教育法规等权利属于哪种教育管理体制B.地方分权制 布卢姆提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学校所教的一切东西”是以下哪种教学模式的内容A.“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标志着封建传统学制的结束,实行新的学制的开端B.癸卯学制 教科书又称为: B.课本 “程序教学”模式是由谁推广发展的C.斯金纳 二、多选题

教育心理学人物及理论

加涅 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是五种学习类型: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流2、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桑代克 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之父” 联结说(试误说); (一)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 (二)在试误学习过程中,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即: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认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与某种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虽然他的尝试--错误学习模式是从动物实验中推导出来的,但它对于人类学习特别是学生学习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都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获得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也有这个特点。 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概述 (一)含义&特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二、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 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 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 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试题真题

选修课《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被誉为“教育学之父”的是() A.夸美纽斯 B.孔子 C.杜威 D.孟子 2.学校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测试和成绩评定是()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学业性评价 4.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的是() A.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 B.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 C.拉伊的实验主义教育 D.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1.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2.学问渊博的人,就能当好老师。 3.选修课程就是让学生任意选择的课程。 4.德育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 5.班主任进行个别指导,就是转化“后进生”。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8分。) 1.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主要有:、个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师范教育之父”的是______ __。 4.悬空课程,这一现象和概念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首先提出来的。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必修课程 E.选修课程 2.以下属于杜威提出的现代教育三中心的是() A.儿童中心 B.经验中心 C.教师中心 D.教室中心 E.活动中心 3.班级的基本功能有() A.归属功能 B.社会化功能 C.个性化功能 D.选择功能 E.保护功能 4.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基础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 A.均衡性 B.分科性 C.选择性 D.单一性 E.综合性 5.下列属于个别化教学的有() A.道尔顿制 B.文纳特卡制 C.开放课堂 D.导生制 E.分组教学 五、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 1. 复式教学 2. 螺旋型课程 3.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六、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 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 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3. 如何培养班集体? 4.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七、论述题(共10分。)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如何看待对教师“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吃的是树叶吐的是真丝;扶助了他人牺牲了自己”的评价?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汇总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含答案)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测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和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最新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判断、选择 1.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人格:人格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人格的表现。人格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学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前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动态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自我调控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5.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6.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针对实用主义教育不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的缺陷,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本位”的新思想。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而不在于认知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早期教育、学习动机以及高难度和高速度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7.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随后在1013-1914年将其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8.1879年,“心理学之父亲”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华师在线作业——教育学

华师在线作业——教育学1.第1题 下面哪位教育学家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A.洛克 B.卢梭 C.蒙台梭利 D.裴斯泰洛奇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A.培养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培养四有公民 C.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 D.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斯金纳 C.维果茨基 D.洛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一般而言,中等难度的题目应占: A.30% B.40% C.50%

D.60%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综合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提出“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3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93年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普通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一般都实行 A.校长负责制 B.集体管理 C.教师负责制 D.校长负责与集体管理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规定了学科的教育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的是 A.课程标准 B.教学计划 C.课程计划 D.教学标准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古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制 C.道尔顿制 D.个别教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1.第21题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卢梭《爱弥儿》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赫尔巴特《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D.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P《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 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内容包括5个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和3个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多选:教学媒体都有哪些形式,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心理学发展[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布鲁克4成果)] 简答题:心理学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3、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 廖世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理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1、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 多选和简答题: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可逆)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童年期[小学6、7-11、12]和少年期[初中11、12-14、15] 填空:1、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3、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感知的能力。 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 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 简答题: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初中5、高中:个性化的情感和浪漫的热情]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底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阶段是理性、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2、思想比较敏感3、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 二、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基本内容 1、发展是一个建构过程,使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童话和顺应两种作用恶化过程。[填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示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图示是指动作的机构或组织。4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例子判断哪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简答和多选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成熟、连续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多选1、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论、内化学说、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心理发展观儿童认知发展4个表现p38页[a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的原因a 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b语言符号系统c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辨析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2种水平:1现有的2借助其他方式启发可达到的较高水平,二者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的最新发展区。 #大题的可能性较小: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46图 1、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 2、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冲突 3、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反之则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4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分期8个46页图 #填空1、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热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方面的差异。2、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学习风格使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倾向。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都属于学习风格范畴。 4、学习风格的6个类别[a知觉偏好b物理环境需要c社会环境偏好d认知方式e最佳时间f动机和价值观]5大因素[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3个风格[认知、情感、生理] #多选:1、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瑟斯顿7种主要的智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吉尔福德三维机构模型:操作内容产品三个维度。斯皮尔曼: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3、智力的个体差异分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4、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对时间节律和感觉通道的偏爱]、心理要素[归类的宽窄、信息的及时加工和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得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以及学习坚持性的高言语表达能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和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 5、学习风格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认知风格是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 简答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

教育心理学资料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