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临床路径

心内科临床路径
心内科临床路径

心内科临床路径

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

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

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其机制是绕固定解剖障碍或功能性障碍区的折返。原发性的折返性房速多见于老年患者且多发于右房,心脏外科术后以及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容易产生折返性心动过速,其频率多在180-300次/分,房室传导以2:1多见但也可以出现1:1传导,严重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力衰竭。心电图显示P波与窦性者形态不同,多数情况下心房激动连续存在,产生锯齿样心房波。三维电生理标测以及拖带标测有助于明确折返性房速的机制和折返路径。此外,部分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各种原因导致右心房明显扩大者)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甚至窦性静止,在转复或导管消融术后需要进行起搏器植入术。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引起房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

3.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4.经导管消融。

适应证:

(1)反复发作症状性房速,推荐级别I;

(2)症状性或无症状性的无休止房速,推荐级别I;

(3)非持续性的无症状性房速,推荐级别Ⅲ。

5.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7.101房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除外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和慢性肺部疾病

等造成的房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首诊处理(急诊室)。

1.明确房速的诊断。

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终止或缓解房速的方式: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不清者,立即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终止房速;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意识尚清楚者,给予静脉诱导麻醉后同步直流电复律;

(3)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或暂时观察,心室率过快时可应用药物控制心室率。

3.初步筛查引起房速的基础疾病,确定治疗方案:

(1)存在洋地黄过量、代谢或电解质紊乱、慢性肺部疾病等诱因的患者,房速终止后给予停药观察,补充电解质

等治疗后进入“药物治疗流程”;

(2)符合导管消融适应证的房速患者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手术流程”;

(3)对于多源性房速,抗心律失常药物往往效果较差。治疗一般针对原发的肺部疾病和/或纠正电解质紊乱。

(七)术前准备(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

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超声心动检查、胸片,对于持续性局灶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应当排除左房血栓的存在。

(八)选择用药。

1.根据基础疾病情况对症治疗。

2.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静脉和口服)。

3.必要时术前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九)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明确患者房速的基础疾病后,可选择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差且心功能障碍,可行紧急消融术。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局部麻醉药,诱导麻醉药(需行直流电复律者)。

(十)术后恢复3–4天。

1.需复查心电图。

2.必要时复查Holter和超声心动检查。

(十一)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并发症。

(十二)变异及原因分析。

1.消融术部分成功,另需药物治疗。

2.消融术后因患者窦房结功能不良需植入永久起搏器。

3.其他情况,包括手术并发症等。

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XX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转眼已近岁末,回顾自己年前这段时间的工作历程,收获及感触颇多。下面是是小编为你整理的XX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XX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总结范文自去年12月1日起,我院开始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现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召开动员会、临床路径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常设于医务处,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二是试点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三是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处及试点科室负责人、医技、药学、护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实施过程中的临床技术指导,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与分析。四是成立临床路径质控管理组与临床路径指导评价组。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试点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

点工作实施方案、培训制度、督查制度、评估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质控管理制度以及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等8个工作制度。 各管理组织坚持例会制,定期开会分析、总结评价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每个季度各管理组织要形成书面报告。并建立三级督查体系,一级为院工作领导小组;二级为质控管理与指导评价组;三级为科室实施小组。一级抓一级,确保试点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存在问题 我院在试点工作开展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在试点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试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视及对试点工作的认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甚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卫生部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有较大差别,个别科室没有按照医务科的统一部署成立科主任为组长的相关组织,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费用,会影响自身的收入,因此,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评估报告 (20XX年、20XX年上半年)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以病例为单元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为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一)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公室、信息科、党委办公室、医院办公室、精神卫生办公室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各试点科室科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容 成员: 艺 萍 (二)相关职能科室工作职责: 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临床医师路径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护理部:负责组织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党办:分别负责单病种路径管理的综合考评工作; 信息科:负责相关病案的信息收集、统计工作; 财务科:负责入出院管理、监审科:负责合理收费的实时监控工作; 医院办公室、精卫办:负责社会公告及宣传工作; (三)实践小组 试点科室成立实践小组。组成人员包括:科室(治疗组)临床医生、护士。 临床辅助科室、药剂科等相关科室均应指定专人给予积极协作。 小组组长由各科室科主任担任。

我院20XX年开展临床路径试点专业3个,开展病种数10个,20XX年增加4个病种,完成情况如下: 为的随意性,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精神病人以及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自伤自杀或严重药物副反应等,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就可能发生变异或退出临床路径管理。由于卫生部未制定精神科病种临床路径方案,我院是摸索中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因此,下一步会根据以往开展情况修订精神科临床路径方案。 二〇一二年九月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精选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精选 篇一: 自去年12月1日起,我院开始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现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召开动员会、临床路径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常设于医务处,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二是试点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三是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处及试点科室负责人、医技、药学、护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实施过程中的临床技术指导,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与分析。四是成立临床路径质控管理组与临床路径指导评价组。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试点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培训制度、督查制度、评估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质控管理制度以及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等8个工作制度。 各管理组织坚持例会制,定期开会分析、总结评价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每个季度各管理

组织要形成书面报告。并建立三级督查体系,一级为院工作领导小组;二级为质控管理与指导评价组;三级为科室实施小组。一级抓一级,确保试点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存在问题 我院在试点工作开展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在试点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试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视及对试点工作的认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甚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卫生部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有较大差别,个别科室没有按照医务科的统一部署成立科主任为组长的相关组织,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费用,会影响自身的收入,因此,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对临床科室、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的试点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没有及时研究解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2、试点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 一部分科室因加床严重、医务人员短缺、医院要求进一步降低平均偿付标准,导致医院效益下降;临床路径的法律地位问题等客观原因,使参加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动因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

2015年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

2016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年1-11月份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径175人,变异97人,入径率为87.02%,出径率为96.69%,变异率53.59%,平均住院日7.34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径175人,变异97人,入径率为87.02%,出径率为96.69%,变异率53.59%,平均住院日7.34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年病种未入径27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年病种未入径27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6人(其中外三科4人[胆囊结石2人、腹股沟疝2人],外一科急性阑尾炎1人,内五科1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人:其中内科3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1人(住院号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3人:其中产科12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164358、16477 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16507 4、16471 5、164714、164748、164849、164919),儿科3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 6、163903、164188),内二科16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 7、164572、165046、163853、164815、164507、164437、164489、164610、164640、164753、164755、164756、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例,变异率53.59%(其中产科24例,占77.42%;儿科18例,占56.25%;妇科2例,占50%;属患者因素69例(占71.13%),属医护因素4例(占4.12%),属系统因素19例(占19.59%),属出院因素5例(占5.15%)。 4、科室上报资料仍存在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 其原因是统计出错和入院诊断不符合ICD-10编码及标准诊断对应程序规定,医生自由录入所致,请各科室按照11月份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逐一核查。

2014年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医院 2014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2014年我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及省、市、县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不断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各相关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院11个临床科室中,计划开展44个病种,实际累计运行30个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入径率87.1%,完成路径****人,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在一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落实责任,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由于医院领导班子的变化和分管工作的重新调整,医院新成立内四科、内五科等科室,部分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人员进修和变动等原因,为使该项工作有序持续开展,我们按照卫计委《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的要求,适当调整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管理组织和管理成员,同时细化职责,落实责任,使此项管理工作从院方到科室组织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为顺利开展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调整和细化管理内容,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按照“二甲”复审标准要求,从第二季度起,废除了以前所有统计表格,增加了“入组登记本”、“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临床

路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新的表格增加了“出院30日内再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合并症率”、“死亡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并要求科室认真执行。 (三)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年初,与各临床科室进行研究讨论,调整和增加了15各临床路径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共有11个科室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开展临床路径病种数44个,运行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数30个,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完成路径****人,变异166人,入径率87.1%,变异率13.17%,出径率3.14%,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 (四)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监管力度,使管理逐步规范化。今年以来,除日常的数据统计监管外,定期和不定期到临床科室进行督导,了解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新的管理程序和内容的运行,工作量较大,临床科室不习惯,我们进行认真讲解,对于每月的数据汇总填报和工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对做的好的科室及时予以表扬,逐步规范了全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今年以来,科室对临床路径病例管理质量和管理细节上有了较大提高。 (五)加大对临床路径病种的筛选,增加入径人数。针对个别科室入径人数少的问题,我们下科室了解科室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卫计委新增临床路径病种,筛选适合本科室的病种作为路径病种,取得了较好效果。截至目前,三个开展临床路径不好的科室分别新增了三个病种,4个月共完成***人。现内二科一月完成的路径人数就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人数。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部分科室仍然思想重视不够,怕麻烦,符合入径标准的病例不愿入径,或者为了追求入径数量而入径后不完全按照路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不能完全按照《路径单》要求进行诊治,

临床路径PDCA分析

PDCA案例一: 2014年临床路径持续改进分析汇报 问题背景: 自2012年6月开始执行临床路径管理,最初入径病种12种,涉及8个科室,2013年全年临床路径总入径数:1158人次,完成人数879,中途退出人数279,入径率55.89%,入组完成率75.9%,好转治愈率75.82%,2014年1-6月份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效果评价持续下降(详见下图),因此由张守仁院长组织讨论整改此项问题。 问题: 临床路径入径人数、入径率下降。 未入径完成中途退出入径率入组完成率1月111 56 19 40.32% 74.67% 2月111 35 8 27.92% 81.40% 3月122 35 9 26.51% 79.55% 4月131 26 9 21.08% 74.29% 5月114 33 15 29.63% 68.75% 6月125 31 7 23.31% 81.58% 目标: 提高临床路径执行率,使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至少达成三级医院指标:入径率达

50%,入组完成率70%。 寻找问题的原因: 一、信息数据搜集 1、通过嘉和病历系统统计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指标及效果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 2.综合今创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提取临床路径经济学评价数据及执行效率评价指标数据。 (见附表:2014年1-6月临床路径统计表及2013年临床路径统计表) 二、召开相关职能科室及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成员会议 1、 通过各次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方法,收集临床路径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解 决的瓶颈及应采取的整改措施。(详见各次会议记录摘要) 2、 通过会议决定调整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张守仁院长亲自把 关,任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组长,副组长:孙成宏院长,以及朱新兵、陈维峰、范律贤、田雷、庄玉芝、刘景兰为成员;并建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见南医政字【2014】31号发文) 三、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 1、 鱼骨图原因分析 临 床路径入径及完成率下降 患者原因 监管问题 信息系统问题 临床医护人员 ICD 编码更换 职能科室无任何监管 嘉禾系统编码未更新 对路径统计数据无分析 路径管理委员会无作为 科室人员入径积极性差 执行流程不熟悉 路径维护工作不到位 患者不配合治疗 患者对路径不了解 新临床路径系统引进延误 患者提前出院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 径工作总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3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通过6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呼吸内科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确定了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怀岭担任组长,范建新、单长波、李静担任副组长,李红建任个案管理员,闫庆红、刘贞、刘磊、孟亚、赵琰、郝敬林、李明慧任临床路径医师医疗组成员,王露露、孙静、张瑞任临床路径护理组成员。明确了我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2013年上半年,完成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19例,未有变异退出,平均住院总费用元,平均抗生素费用元,平均住院日天。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呼吸内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入径人数、入径率,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呼吸内科每季度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并于每月底组织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室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

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2017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2017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近三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近三年来我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数150余个,进入路径人数64741人,完成路径人数58218人,完成率89.92%,退出人数4366人,退出率6.7%,平均住院日9.5日,平均住院费用8653.66元。 二、已开展试点病种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情况: 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时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了工作职责。 三、临床路径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1、带动了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的更趋合理,依托临床路径管理手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全院门诊平均人次费用和住院平均人次费用更趋合理。 2、带动了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天数,要求各临床、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全力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从而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 3. 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依据“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体现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近年来我市重视基础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功培训,为加强基础医疗质量,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 4、加强了医患沟通,和谐了医患关系: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所有的诊疗行为均公开、透明,每天的诊疗活动在入院时已告知患者和家属,并且需要患者和家属签字认可,同时需要患者参与和配合,医务人员、患者、家属都清晰了解整个诊疗流程和安排,有利于医务人员间的协调和医患间的良好沟通,促进了医患和谐,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四、临床路径存在的问题: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4-6月份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4-6月份纳入临床路径病种仅为LC术,目前第二季度共有4人纳入临床路径,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分析原因:(1)我科目前临床路径表有缺陷,医师在将病人的入路径时用药及治疗受限制;(2)纳入临床路径病例患者,退出路径的较多,经我科上级医师分析考虑,均不再纳入临床路径,将目前路径表的缺陷向医院汇报。 目前我前在开展临床路径时仍处于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表中的有关硬性规定我科上级医师建议修改后再执行,目前LC术病人住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10天左右,目前平均医疗费用9500元左右,与纳入临床路径的病例相比,住院天数及平均费用均无明显改变。 对于纳入临床路径患者,目前对于护理工作规范,及时有明显提高,对于病人而言,诊断、治疗规范明确,目前路径表中存在缺陷,对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规避,是目前临床路径开展不顺利的主要原因,已将目前情况向医院进一步汇报,拟调整路径表,明确医疗工作,规避医疗风险。 7-9月份临床路径分析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7-9月将纳入临床路径病例为4人,目前仅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目前临床路径表经医院指导后,再以调节,我针对了临床路径开展仍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中存在的风险仍有一定顾虑,目前相关工作均在协调中。 目前我科仍然将LC术有关病例纳入临床路径,目前停止其它临床路经工作,拟得省卫生厅审查临床路径表后,再开展临床路径。目前拟将甲状性肿块(甲瘤)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已将情况向医院汇报。

目前患者满意度好,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均未发生变异。 关于39床蒋志祥病情说明 患者蒋志祥,男性,16岁,因转移性右下股疼痛3天,于2011年11月12日住院。 患者入院时病情:T38.5?、P86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神志合作,急性痛苦面容,腹平,腹肌稍紧张,右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明显,麦氏点为甚,腹部B超提示:急性阑尾炎,Blood—R提 9示:WBC12.4×10/L,中性0.92,入院时诊断考虑:急性阑尾炎并局限性腹膜炎,不排除阑尾穿孔的可能性。于2011年11月12日21:00在连硬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探查,阑尾根部变黑、有穿孔、有恶臭味,术中吸尽腹腔脓性液体约80ml,术后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腹腔引流管共引流2ml左右黄色渗出性液体,于术后第三天(2011年11月15日)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伤口换药,伤口无明显红肿及渗出,患者于2011年11月20日伤口疼痛,伤口换药时可见伤口有少许红肿,撑开伤口有淡红色液体引流,考虑伤口感染的可能大,于2011年11月21日行伤口折线、引流。 目前的病情:目前伤口已拆线、引流,伤口无明显黄色脓性液体,伤口线结反应严重,有渗液,目前治疗上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伤口换药Bid、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目前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患者于2011年11月26日在局麻下行伤口II期缝合,目前正在治疗中。 患者本人无特殊不适,患者父亲对我院医疗行为提出异议:(1) 患者伤口感染是否是因为医生抗生素使用时间过短(患者于2011年11月16日停用抗生素);2、患者术后伤口换药次数太少。对于患者家属所提出的异议,我科医务人员反复向患者家属解释。(1)阑尾炎伤口感染的原因考虑阑尾化脓后、脓液

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

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省卫计委的要求,结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实施细则》,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作如下安排。 1.科主任、管理员认真履职,结合科室实际,优先制定院部规定的各科室临床路径(各科室拟实施路径见附件),重新核准已实施的临床路径模板,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病种覆盖面。 2.进一步优化路径表单,增加护理版和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医师版、护理版、患者版文本应当相互关联,形成统一整体。患者版文本应具备诊疗流程告知和健康教育功能。 3.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病例,其入组率不得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得低于70%,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病历数须达到本科出院病例数的50%以上。各科主任、个案管理员要加强对变异病历的管理,要定期组织对变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估,针对变异发生较为集中的环节,分析变异原因,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逐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持续改进体系,力争临场路径实施的变异率≤15%。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 序号科别 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 人次人次(%)数住院日 总人数 11212121007 4.08 2323232100187.28 合计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 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 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 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 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 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 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 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 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

临床路径PDCA分析

2016年外一科第一季度临床路径持续改进分析 汇报 问题背景: 自2012年6月我院开始执行临床路径管理,我科最初入径病种4种,现入径病种5种。2015年全年我科临床路径总入径数:233人次,完成人数188,中途退出人数45,入径率62%,入组完成率80.69%,好转治愈率98%。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住院病人数为零,门脉高压症住院病人数仅为3。2016年1-3月份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效果评价持续下降(详见下图),因此由外一科临床路径小组组长毛浪组织讨论整改此项问题。 问题: 临床路径入径人数、入径率下降。 目标: 提高临床路径执行率,使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至少达成二级医院指标:入径率达50%,入组完成率70%。 寻找问题的原因:

一、信息数据搜集 通过天健病历系统统计2015年及2016年1-4月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指标及效果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 (见附表:2016年1-4月临床路径统计表及2015年临床路径统计表) 二、召开科室及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小组成员会议 1、通过召开会议,利用统计学方法,收集临床路径问题出现的原因, 问题解决的瓶颈及应采取的整改措施。 2、通过会议决定调整病种,保留腹股沟疝、下肢静脉曲张、结节性 甲状腺肿病种,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门脉高压症病种退出临床路径管理,急性乳腺炎、脾破裂进入临床路径管理。 三、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 1、鱼骨图原因分析

2、关联图原因分析

3、原因总结 通过以上2种方法寻找临床路径执行力下降的特性要因,发现诸多原因,其中我们可以马上解决主观上最根本原因为: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监管不到位。 四、寻找解决的方法 1、通过会议,利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汇集解决的办法。 2、制定临床路径改进的方案,并落实追踪,预留备选方案。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 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 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98例患者主症改善93例(94.9%);次症改善87例(88.78%),未改善5例(5.1%)。 98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上腹部疼痛改善93例,腹胀改善87例,食欲减低改善88例。 (2)改善胃粘膜病变程度 因大多数患者症状好转后不再接受胃镜检查,故对胃粘膜病变的评价困难。 (3)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XX人民医院XX年临床路径 工作总结 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要求,加快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我院于XX年X月开始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从而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年X月X日--X月X日我院将X个专业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共X个病种;同期出院病例总数XX例,病种数XX例,入径病例数为XX例,已完成病例数XX例,中途途径病例数XX例,变异病例数XX例。 以上数据显示,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入径率、完成率相对较好,符合相关要求,但变异率相对偏高,产生变异得主要原因有: 1、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初期,各科维护上没有将相关得药物进行备用维护,运行过程中不熟悉,出现操作不恰当等情况。

2、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延长住院时间,维护得路径时间不在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范围内,药物未维护在备用项目中,使用药物时发生变异。 3、部分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因病情所需提前手术或推迟手术,未在路径维护范围内,部分患者住院后多科会诊合并其她疾病,导致无法按路径维护进行,导致变异。 4、部分内科病人使用中药,出现变异。 5、患者因自身原因,提前要求出院,不在病情维护出院前后范围内。 6、患者需要使用得手术设备维修,无法进行手术等。 二、存在困难 1、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统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相当多得项目数据还无法提供,也不利于试点工作后期相关资料得收集、利用。 2、能正常完成临床路径得病例相对较少,分析原因主要就是临床纯粹得单一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她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历经要求实施诊治。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得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

临床路径PDCA分析

2016年外一科第一季度临床路径持续改进 分析汇报 问题背景: 自2012年6月我院开始执行临床路径管理,我科最初入径病种4利现入径病种5利a 2015年全年我科临床路径总入径数:233人次,完成人数188,中途退出人数45,入径率62%,入组完成率80. 69%,好转治愈率98%。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住院病人数为零,门脉高压症住院病人数仅为3。2016年1-3月份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效果评价持续下降(详见下图),因此由外一科临床路径小组组长毛浪组织讨论整改此项问题。 问题: 临床路径入径人数、入径率下降。 目标: 提高临床路径执行率,使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至少达成二级医院指标:入径率达50%,入组完成率70%。 寻找问; 的原因: 一、信息数据搜集 通过天健病历系统统计2015年及2016年1-4月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指标及效果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 (见附表:2016年1-4月临床路径统计表及2015年临床路径统计表) 二、召开科室及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小组成员会议 1、通过召开会议,利用统讣学方法,收集临床路径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解决的瓶

颈及应采取的整改措施。

2、通过会议决定调整病种,保留腹股沟疝、下肢静脉曲张、结节性屮状腺肿病 种,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门脉高压症病种退出临床路径管理,急性乳腺炎、 脾破裂进入临床路径管理。 三. 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 K 鱼骨图原因分析 2、关联图原因分析 患者不配合治疗 \医院无临床路径管理软件\ 患者提前出院 A ---------- A -k ? 路径管理小组无作为 /科室人员入径积极性差 / 对路径统讣数据无分析 J /路径维护工作不到位卜/ 职能科室无任何监管/ 执行流程不熟悉 / 信息系统问题 ICD 编码史换 患者原因 临床医护人员 临床路径入径及完成率下降 患者对路径不了解

2020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0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0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近三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近三年来我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数150余个,进入路径人数64741人,完成路径人数58218人,完成率89.92%,退出人数4366人,退出率6.7%,平均住院日9.5日,平均住院费用8653.66元。 二、已开展试点病种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情况: 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时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了工作职责。 三、临床路径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1、带动了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的更趋合理,依托临床路径管理手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全院门诊平均人次费用和住院平均人次费用更趋合理。 2、带动了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天数,要求各临床、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全力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从而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 3.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依据“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体现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近年来我市重视基础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功培训,为加强基础医疗质量,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

临床路径季度分析分析报告

临床路径季度分析报告

————————————————————————————————作者:————————————————————————————————日期:

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统计分析 2014年,我院不断深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 现对我院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一、2013年与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病种效率分析评价 2014年与2013年临床路径病种平均住院日对比 102030405020142013 20147.5 5.75102718.2 3210.5 2013 9.5 5.3 10.8 39.5 社区获得性肺炎胃、十二指肠 溃疡 急性肾盂肾炎 肾性贫血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透析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 急性肾损伤 2014年与2013年临床路径病种平均住院日对比 123456720142013 20143 3.8 3.53 5.43 5.6 4.5 4.92013 4 5.5 3.2 5.5 5.8 5 3 输尿管结石 急性阑尾 炎 顺产计划性剖宫产支气管肺 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 热性惊厥

对比2013年,我院第一季度各病种的平均住院日趋于稳定,除了肾性贫血的和急性阑尾炎的变化幅度较大外,其他各病种基本没有大幅变化。其中平均住院日下降的病种有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肾性贫血、输尿管结石、急性阑尾炎、计划性剖宫产、支气管肺炎、轮状病毒肠炎。肾性贫血和急性阑尾炎变化幅度较大的原因主要是病种数较少,单个病例对统计学影像较大而导致。 在术前住院日方面,剖宫产的平均住院日为0.5日,输尿管结石术前平均住院日为1天,急性阑尾炎术前平均住院日为0天。 二、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病种治疗效果评价 治愈率好转率死亡率出院30 天内再 住院率 非预期 再手术 率 院内感 染率 社区获得性肺炎100%00000胃、十二指肠溃疡100%00000 急性肾盂肾炎100%00000 肾性贫血0100%0000 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 透析治疗 0100%0000 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0100%0000 急性肾损伤0100%0000 输尿管结石100%00000 急性阑尾炎100%00000 顺产100%00000 计划性剖宫产10000000 支气管肺炎80%20%0000 轮状病毒性肠炎50%50%0000 热性惊厥86%14%0000入径病种实行效果总体较好,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与综合症,无出院14天及30天再住院案例,无非预期再手术案例,无院内感染病例。 三、2014年第一季度临床路径病种实施过程评价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运行情况良好。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和路线的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 2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的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的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 1 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的情况下,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2011年12月27日制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中风病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2012年1月1日中风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径。一年来,收治中风病临床路径病例75例,其中9例因合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