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逐渐的受到破坏,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背离,也就使得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关注逐渐增强。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就说明,水利生态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是极其重要的,而且评价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是建立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前提。同时,评价方法的熟悉掌握会简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文章就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探析。

标签: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与方法

前言

为了满足人们工作、生活以及工业生产活动中对水的需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变得越来越大,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水利工程在灌溉、发电、渔业、航运以及城市用水等环节均被广泛的应用,这些工程的开发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就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现如今,管理者为了减缓水利工程所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使得人类具备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已经将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列入到工程决策中。

1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及进展

在二十世纪初,世界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水利工程在此时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这便使得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国外的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几乎与项目建设同时提出,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变得相当成熟,是需要我国去引进学习的。相比之下,我国的水利工程评价工作发展的比较晚,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陆续的展开,所幸的是我国的评价工作发展较快,才不至于过分的影响环境。近年来,我国进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要有黄河、三峡、新安江、都江堰等大型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对这些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地缓解了周围环境持续恶化的现象,并且引起了相关的管理工作者的注意,对我国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2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关于生态环境的定义,不同的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总结起来生态环境就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的综合,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则是对人类在建项目或者已经建成的项目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减少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其评价对象主要包括开发建设项目、开发建设活动影响到的生物及其生境。为了持续提升水利工程项目对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并减弱其带来的水体污染、水质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3/d,主要污染物有pH、Cu、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3/s(属大河),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y =(0.058H+0.0065B)(gHI)1/2 式中:C (x,y)—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Q p —废水排放量,m 3/s ; C 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C h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y —横向混合系数,m 2/s ;

最新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准则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企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准则Q/SD3-ZY-096-2005 ( C版) 第1页共2页 1 目的 为改进环境绩效,确定重要环境因素、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特制定本准则。 2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工程局内所识别的环境因素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的方法、判定准则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对工程局环境因素进行环境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 3 引用文件 Q/SD3-CH-22-2005《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程序》 4 职责 4.1工程局生产副局长负责本准则的保持和改进; 4.2安监办负责本标准的归口管理和解释; 4.3环境管理评审组负责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4.4各部门、二级单位/项目部参与本准则的实施与运行。 5 工作流程和评价准则 5.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程 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和控制措施: a) 各部门、二级单位/项目部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程序》的规定,对本单位内的所有活动、过程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形成《环境因素清单》报安监办: b) 各二级单位/项目部环境管理评审组依据本准则对环境因素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本部门、单位/项目部的重要环境因素,形成《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安监办: c) 各二级单位/项目部环境管理评审组针对环境因素策划和确定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 d) 安监办负责汇总、审核《环境因素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指导各部门、二级单位/项目部进行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的实施。 5.2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应采用是非判断法与综合评分法相结合进行评价。 5.2.1是非判断法 对环境因素按照以下条件进行判断,凡满足其中一个条件者,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a)环境影响波及全球; b)社会强烈关注; c)不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 d)一旦发生可能引起重大环境事故的环境因素。 2005-5 -8发布2005-5 -8实施编制:审核:批准: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 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 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0.058H+0.0065B)(gHI)1/2 y 式中:C —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x,y) Q —废水排放量,m/s ; 3p C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p C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h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横向混合系数,m ;/s 2y H —河流平均水深,m ;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 I —河流坡降; g —重力加速度,取9.81m/s 。 2 (2)金山电站库区:预测模式选用(3)式。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汀江:完全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3) +Q+CQ/(QC =(CQ hhpphp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参数选取1.2 )按导则中推荐的经验公式求取。横向混合系数(M y 水文参数1.3 水文基本特征(1)、/s ,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4090m 据上杭县水文站资料,汀江年平均流量186m/s 33 ,年平均含沙993.3mmm ,年平均径流深度,年径流量58.49×108.45m 最小流量/s 338 1370kt 。,年平均输沙量量0.25kg/m 3 旧县河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上杭县境内,流经南阳、旧县、临城三个乡,在临城乡九州村汇入汀江。上杭县境内流,1090m/s 多年平均流量47.3m/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域面积716km ,河长45.38km ,323 /s 。最小流量2.23m 3 ,0.0012m/m ,坡降为50m ,平均水深为0.77m 汀江水文基本参数:枯水期河宽为 。0.0026m ·s 粗糙率为-1/3 金山水电站对汀江水文的影响(2),死m ×10100.55×m ,调节库容0.264金山水电站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3388 4.95km 。m0.28×10,正常蓄水位设计水库面积库容238不发电时22:00,和5:00~金山电站正常情况下放水发电时间为每天8:00~12:00 丰(个小时电站下泄流量为零。雨季~13:0014:00,即在一天中有11~间为23:007:00和 24小时放水发电。水期)整天年最枯月平均根据金山水电站的发电情况,本评价考虑最不利情况,选择近10 1。—/s 流量16.7m 作为上游来水量,相应的水库出流(根据径流调节)详见表5 3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章水文、泥沙情势影响分析 第一节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一、库区水文情势 (一)水库特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水库的地貌特性、来水特性、来沙特性、调蓄能力。 (二)水库运行调度原则与方式。水库开发任务主要有防洪、发电、供水、跨流域调水、灌溉、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水库往往有多种功能,但一般以一种或两种功能为主,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一般为次要功能。水库调度的原则是:水库运用要兼顾防洪、发电、航运和排沙的要求。在汛期,发电与防洪、排沙存在着一定矛盾,应以防洪、排沙为主。 (三)对库区水文情势的影响 1、水位、水深。水库水位、水深变化会导致库岸滑坡体稳定性变化以及库内水温、水质变化等。 2、水面积变化。由于水库淹没,一些原来的陆地将会变成水域,库内水面积大量增加。水库淹没将导致大量移民;从生态的角度而言,被淹没的区域将从陆生生境变为水生生境。 3、流速、流态变化。水库蓄水后,库区水位雍高,水深增大,水面比降变缓,流速减小。在水库局部岸边可能会有回流。在入库支流汇入口,原来湍急的河流将变成库湾,水流流速大幅度减小。水库流速、流态变化将对水质、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产生影响。 二、对坝下水文情势的影响 (一)流量过程变化。 防洪为主的水库,坝下流量过程变化为:在洪峰期,坝下流量小于天然洪峰流量,在洪峰后期,水库泄洪,坝下流量大于天然来水量,水库削峰作用明显,有利于坝下河道防洪。 发电为主的水库,除汛期按防洪要求运行外,在丰水期蓄水以保证枯水期电站正常出力,故丰水期坝下流量小于天然来水量,枯水期坝下流量大于天然来水量,坝下流量过程趋于均化,年内总下泄水量与天然来水量相同。 供水为主的水库,汛期按防洪要求运行,汛末及汛后尽量蓄水以保障供水,除汛期以外坝下流量小于天然来水量,年内总下泄水量小于天然来水量,对坝下水文情势影响较大。在枯水期和平水期不考虑下泄,会导致坝下脱流,必须保证一定的下泄水量,以保证坝下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 坝下流量过程的变化会导致坝下河段水环境容量的变化,对坝下河段水质影响较大。 (二)水位变化 水库建成后,坝下水位变化情况与流量变化过程相对应,除枯水期为满足航运等特殊要求而人为调节坝下河段水位外,坝下水位一般随水库正常调度的下泄流量变化而涨落。 防洪为主的水库,在汛期,坝下最高洪水水位将较天然状态低;在非汛期,坝下水位一般接近于天然状态。 发电为主的水库,由于水库在丰水期拦蓄以保证枯水期发电需要,因此枯水期下泄水量一般大于天

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水利部、能源部SDJ302-88〈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水利水电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 1.0.2条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工程兴建可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使有利影响得到合理利用,不利影响得到减免或改善,为工程方案论证和领导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1.0.3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环境状况调查,环境影响识别、预测和综合评价等。 第1.0.4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是: 一、搜集河流(或河段)规划和拟建工程的开发任务、建设条件及工程特性等资料,并进行初步查勘。 二、编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大纲。 三、调查工程影响地区的环境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工作。 四、识别工程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预测、评价工程对其的影响,并对不利影响提出减免或改善措施。 五、进行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六、综合研究环境保护措施,估算相应投资,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提出评价结论。 七、提出环境监测规划和下一设计阶段需要研究的环境影响课题及建议。 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程序可以简化。 第1.0.5条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按照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环境状况调查内容,并应抓住重点,针对工程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预测和评价。 第 1.0.6条对具有水库的水利水电工程,其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应包括:库区、库区周围及水库下游影响河段,以库区及库区周围为重点。 对跨流域调水工程、分(滞)洪工程、排灌工程等,也就根据工程特性确定评价范围。 第1.0.7条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写,应由取得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的单位承担,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第1.0.8条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均应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 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 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 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 范文. .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由表4-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100%,-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520m由 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1 (2)式。算采用

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水库工程的典型组成:水库枢纽工程、灌区工程、配套施工辅助工程、移民安置工程。 环境影响类型:生态影响型。 一、项目工程概况 主要包括:工程所在流域和河流开发利用规划情况、已建水库工程、拟建工程概况 重要的图表:流域水系图、工程项目组成表、工程特性表。 1. 简要说明项目所在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开发利用(说明梯级已建、在建工程)与保护管理状况、规划环评的开展情况及其对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2. 阐明工程地理位置、建设必要性、开发任务、规模、开发方式、项目建设内容及主要工程特征参数等,工程项目组成要完整,包括主体工程、施工辅助工程、水库淹没及移民安置等部分。 (1)主体工程: a.工程及主要建筑物级别、工程布置和主要建筑物型式、规模及工程特性指标,给出工程平面布置图、枢纽布置图、水库淹没图、施工总布置图等。 b.简要介绍灌区范围、渠系线路、主要工程建筑物、灌溉水量、灌溉面积和季节要求、主要农作物等。 (2)施工辅助工程: a.图件:施工导流、交通工程、料场、渣场规划、施工辅助企业、施工工艺、进度安排和施工总人数、给出施工总布置图等; b.简述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包括淹没面积、人口、搬迁、生产安置人口、迁建、新建城镇及工矿企业情况、复建专项设施等),说明给出初期蓄水计划、运行调度方式。 二、工程分析与环境影响识别 1.与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

《某县环境保护规划》(2010-2030) 《某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 《湘南地区水利工程规划报告》 说明水库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有效保障灌区生产生活对水质水量的要求,同时可显著新增耕地资源,工程建设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 2.从环境保护角度,综合比选各工程设计及施工工艺方案,并对工程推进的生产、施工组织和调度运行方式进行环境合理性分析。 说明工程在设计各阶段,对坝址、坝型、正常蓄水位、施工布置和移民安置等方面做多方案优化和比选,在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和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选择环境合理的方案。 3.影响源分析与环境影响识别 分施工期、运行期,将环境作用因素和影响源、影响方式与范围、污染源强和排放量、生态影响程度等,确定评价因子。 (1)施工期 a.工程施工 影响源:施工占地、废水、弃渣、施工废气、施工噪声、施工人员进驻。 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破坏施工区植被,新增水土流失;对周边水体水质有一定影响;对施工区植物有较大影响;对施工区周围动植物有轻微影响;对土地资源、人群健康及社会有一定影响;隧洞开挖影响地下水。 b.移民安置: 影响源:移民生产开发、专项设施复建。 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安置点污水排放和垃圾堆放的影响。 (2)运行期 a.水库运行 影响源:大坝拦截,水库调度,饮水灌溉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农村”不但仅是简单的地域坐标,更包含了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既反映了具有一定产业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表征着占国家三分之二人口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国家的统计标准,农村一般是指县(除县辖建制镇)以下,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人们聚居生活的广大地区,而根据普遍认识,农村是除了城市以外的其它地域范围。没有农村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并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从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来看,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综合性成果。正如人们对广义上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农村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主动、积极地改进农村内部自身发展和优化农村与自然、城市关系,使之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二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重点突破的过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应对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处

理好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改进周边的生态环境,合理统筹生态环境改进与农村经济发展,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态良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健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作为“综合性成果”还是“重点突破的过程”,其最终目的都将回归到生态文明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上,即解决好发展方式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可简要概括为,是建立在农村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人们在其聚居地和生产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自身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有益成果的总和。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格局依然明显,农村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单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应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目标:(1)以农村生态系统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农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半人工系统,自然节律性和社会属性并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根据其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围绕系统要素,进行空间、产业和组织整合。 (2)以农民的生态化发展为目标。农民是农村的社会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基于农民视角提出更加具体的行动纲领。(3)以农村社会整体性转型为动力源,即有赖于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布局的综合规划和系统变革。

水利工程环境中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环境中环境影响评价 发表时间:2018-04-13T11:58:33.7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35期作者:王亮亮 [导读] 经济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长治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山西长治 046000 摘要: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合理的开发并利用水资源,是展现水资源利用的一种全新改革,同时也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有效发展战略。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产生对流域或区域内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整体改变,必然带来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出发,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并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解析,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的关注点,以供共同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环境影响评价 1 前言 水利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全新动力,也间接体现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性。水利工程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将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长远目标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相互关系研究的重点。 2 水利工程环境中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建设相当于将新要素植入环境系统并达到新平衡的过程。该环境系统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水利工程和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若两者之间协调一致,工程建设不仅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反而对当地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反之,若二者无法实现有效协调,将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仅不利于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还将严重影响当地可持续发展。 2.1筛选环境保护目标 在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准确筛选和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是客观、全面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条件,也是确定环境评价等级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目标一般分为环境敏感目标和环境功能目标,其中环境敏感目标主要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10月1日)所列目标,环境功能目标主要指当地的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和生态功能区划确定的环境保护要求;此外,还应该结合水库项目区的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考虑当地居民的社会关注目标。 2.2确定评价等级和范围 根据水利工程规模和特点,结合项目区的环境特点,确定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空气和声环境的评价等级;根据环境评价等级和环境敏感目标,结合工程建设任务和项目组成,确定评价范围。 水利工程评价范围应该根据项目和环境特点,建设任务、项目组成和环境保护目标,并且考虑环境的完整性进行确定,例如:供水水库工程应该包括水源调出区、输水管网、供水管网、水处理厂、水源调入区、退水区和移民安置区等,灌溉水库工程应该包括水库库区、供水干渠和支渠、农田灌溉区、退水区和移民安置区等,防洪、发电和旅游水库应该包括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河段、移民安置区等,养殖水库应该包括网箱和配套设施布置区及下游影响河段。 2.3常规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项目主要是建设挡水大坝,蓄集大坝上游的水资源、并进行调度,满足各种需求功能。因此,工程施工期产生废污水、大气污染物、噪声和水土流失等,将对施工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将造成耕地资源降低,影响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水库运行期,挡水大坝改变水生生境,阻隔鱼类通道,水资源分配调度将改变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的水文情势。 2.3.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作用因素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布置、土石方开挖,砂石加工系统和混凝土拌和系统运行,天然建筑料场开采,机械设备运行,弃渣堆存,交通运输、施工营地及人员活动等。 施工期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废污水排放对受纳水体产生的污染,降低水体功能;粉尘、废气和噪声影响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土石方开挖等施工活动产生的弃土弃渣可能破坏植被、引起新增水土流失;河道内施工可能影响水生生物及鱼类的生境等。 2.3.2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不仅造成耕地损失、生态破坏,还将造成移民安置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和重构。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将造成耕地数量降低,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建设征地涉及林地、草地,破坏植被和当地动物的栖息地、造成经济损失、加重水土流失、影响库周的生态环境,对部分动物栖息和觅食产生一定影响。 2.3.3工程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运行期挡水大坝将直接阻隔河流上下游的连通性,造成鱼类生境的片断化、影响部分鱼类繁殖;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度、分配将直接影响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的水文情势,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改变河流的天然水流条件。 2.4特征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和项目组成特点,确定不同建设任务水库的特征环境影响因素,并且进行专项环境影响评价,以下按照水利工程建设任务进行针对性评价: (1)农田灌溉:关注灌溉退水、低温水和土壤质量。农田灌溉退水的氮、磷浓度较高,应该进行水质和富营养化分析;根据水库水温结构类型,结合取水水深和水温,分析低温水灌溉对农作物的影响;农田灌溉将改变灌溉区的水量平衡,对灌溉区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水位、水位造成一定影响,应该重点分析对地下水影响及是否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或土壤潜育化。 (2)防洪:重点分析对下游防洪作用,分析工程建成后洪水过程的变化,行蓄洪后对蓄滞洪区生态环境影响及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3)发电:关注水库库区和坝址下游水文情势。水库引用流量相对较大时,水库始终处于蓄水+泄水的交替过程中,水位和流量变动幅度大、频率高,因此应该重点分析对水位和流量较敏感的环境因素、保护目标的影响。 (4)旅游:关注景观资源和安全评价。重点分析项目建设期对现有旅游开展及旅游资源的影响,项目建成后进行旅游资源再评价,并且开展景观及视觉影响专题评价,复核旅游景观性质及主题;旅游的开展应该以安全为前提,重点分析旅游辅助设施的合理性和的安全性。 (5)养殖:重点关注养殖对水质的影响。根据养殖方式、密度及水环境质量,分析水环境容量及养殖对水体的影响,特别关注养殖可能

网络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网络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您好!本表格拟订的目的是为评价网站的信息生态指数提供参考,利用这些指标来分析、甄别、比较各类网站的信息生态状况包括信息的质量、安全、伦理和法律规范的基本情况,为完善网络信息服务和利用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量化参考,由于表格中的各项指标设计不尽合理,因此特请您提出宝贵建议,对于指标的名称以及设计的指标是否准确提出您的宝贵建议,请将您的建议填入相应的表格,您的意见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此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请将填好的表格发至: 评价目标评价指标 指标说明意见建议 指标新名称建议 信息内容权威性可靠与可信度多样性多媒体的使用准确性内容真实准确新颖性内容更新及时客观性内容的倾向度 信息构建网站整体结构 版式、布局、色彩、 文字、图片内容编 排 网页层次编排 网页间编排、链接 是否有序,逻辑性 交互性 信息检索与查询 站内搜索引擎,分 类查找, 网络链接 与其他网站的链接 情况,链接数量和 质量 稳定性网站稳定性 快速性平均网页响应时间技术要求 硬件要求和浏览器 要求等 信息交互开放性 受众是否需要注 册,开放程度等 关注度 用户访问数量|日 平均点击量,停留 指标 个性化 RSS等定制服务,选 择的多样性,针对 性 便利性网站的方便和适用

性,下载速度等 反馈性论坛,留言,邮件等反馈渠道的有无和顺畅 信息种群原创性 是否属于网站自创 内容 生存力 网站时间和发展潜 力 盈利性 网站的经济水平, 盈利能力 领先度在行业中的地位媒体依存度 是否与其它媒体合 作包括与传统媒体 信息自律自律声明 原则声明或者行为 规范等的规范性文 件 审查制度 版主或管理组织的 设置 联盟管制 加入自律类联盟、 是否有相关组织提 供的信用标签 过滤软件 可以过滤反动、暴 力、色情、垃圾、 虚假等危害青少年 的不良信息 信息提醒警告 是否对限制信息和 敏感信息作出了警 告或提醒 信息安全信息保密性 是否针对敏感德国 家机密信息采取保 护措施 是否采取了措施保 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是否有个人隐私政 策声明和必要的保 护措施 信息可用性 信息的稳定性,是 否在需要时即可使 用 信息完整性 是否有数据备份、 数据存储功能和防 病毒软、入侵检测 等硬件设备保证 信息环境政策限制度网站与政策的符合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环境部分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讲义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环境与移民处 周奕梅教授级高工副处长 一、概述 (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 1.水资源配置影响:改变水资源的自然时空分布、大量减少河道内用水,造成河流断流、鱼类生境受到破坏,水生态、水环境恶化; 2.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水库大坝将改变河流形态,造成水生生境阻隔;堤防、河道整治工程改变河流天然流态及洪水漫溢状态,造成湿地范围减少进尔降低湿地生态功能; 3.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影响:灌区开发造成区域天然生态面积减少造成生态功能下降 移民的社会影响:移民安置、民族及宗教问题、人群健康问题 (二)环境影响评价专业主要工作内容 开展环境现状调查,确定环境保护目标;进行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制定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估算环境保护专项措施投资。(本讲义不含投资估算) (三)环评专业相关设计规范 1.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2006) 2.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2003)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2011) 4.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 二、项目建议书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概述 (一)评价依据及工作基础

1.以开展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工作基础。 2.以国家法律法规、规划、标准为评价依据 (二)工作深度 1.基本确定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明确工程开发是否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 2.对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影响分析,明确影响工程规模的主要环境保护要求。 3.拟定主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主要工作内容: (一)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1.简述区域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生境破坏(连通性、栖息地)、物种减少、生物量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生态问题及水体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 2.进行工程影响区环境现状调查,初步明确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敏感点及工程影响区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敏感区为“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某些污染因子或生态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a)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等;b)重要湿地,天然林、天然渔场、珍稀濒危(或地方特有)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陆生动物迁徙通道、繁育和越冬场所、栖息和觅食区域,重要水生动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c)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4))敏感点包括各类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需保护的动植物物种、文物、景观等 环境影响分析 1.基本确定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评价工程是否存在环境制约因素。 对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的工程,均需按国家法律法规,评价工程是否存在环境制约因素。

评价指标体系

? ? ? ? 标度划分 考评标度,是考评对象在考评标志上表现不同状态与差异的类型划分。就实际情况来说,考评对象在每个标志上的变化状态与差异状态都是无限多的,但这无限 多种状态中实质差异的却是有限的几种,作为考评员实际可以辨别与把握的也只能 是少数几种,如何把这少数几种的状态类型与差异类型予以确定的过程便是考评划 分的实质工作。 考评标度的划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与技术。 1.习惯划分法。这是一种依据考评实践中人们对考评对象区分的心理习惯而划定 标度的一种方法,常见的等级一般是3至9级,等级过少例如考评者容易操作区分, 但对象差异区分不明显且评判结果相对集中,等级过多可以展示不同对象的差异, 评判结果相对分散,但考评者不便把握与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9个级别, 考评者往往就难以把握与平衡了,一般来说3、4、5三个等级标度较为合适。 2.两级划分法。所谓两级划分法,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标志上正反两种极 端的表征,把每个指标度划发为2至3个等级。 这种划分法便于操作,但中间状态不好评判,因此又有人在两级划分基础上增设中间一档,成为三级标度。 3.统计划分法。所谓统计划分法,就是考评指标标度的等级划分并不是事先主观 规定,而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标志上的实际表现统计,来确定等级的一种方 法,例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划分。 4.随意标度法。所谓随意标度法,就是在每个指标内容中,考评的标志是考评对 象最佳状态或最优水平的描述,标志实际上是一种最高级的标准特征表述,考评者 考评时可以根据考评对象与这一标准的差异程度酌情给以不同的分数或等级。 评价指标体系 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的表达评价要求的评价指标就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评价系统的内容经过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例如,干部素质的测评,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五模型的建立 本节先结合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选取几个重要的指标,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评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数学模型。 因此,本部分分为如下三个小节: 5.1:生态文明体系指标的建立; 5.2:评价指标的选取; 5.3:模型建立过程及方法 5.4;模型的检验及指标权数的确定 5.1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立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中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然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要保证社会的社会文明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因此本文将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同时强调社会文明程度以及生态系统平衡性的重要性建立一套全面性的、可测性的、相互独立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由此我们建立了如下表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该体系一共有三级指标,设置了资源节约系统、环境保护系统等五大重要指标,重点突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两大方面,该体系包括了21个评价指标,详见下表: 一级指标(目标层) 二级指标 (准则层) 三级指标 (指标层)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资源节约系统 1 单位GDP消耗吨标煤/万 元 2 工业用水重复率% 3 森林覆盖率% 4 可再生资源占总耗能比 率 % 5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 率 % 环境保护系统 6 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毫克/立方 米 7 空气中二氧化氮年均值毫克/立方 米 8 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9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 用率 % 1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11 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GDP 比重 % 1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标体系经济发展效率13 人均固定资产总资/ 14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科技教育水平 15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 例 % 16 每万人高等学校教师数 量比例 % 17 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 18 科学支出占财政支出比 例 % 区域节能降耗 19 1/人均年供水量/ 20 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 耗 / 21 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 耗 / 5.2评价指标的选取 通过对现有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合原文献各指标的权重,现在的社会关注热点,国家发展重点,经济发展状况,我们选取了几个重要的、可行的评价指标,分别是: 单位GDP消耗 森林覆盖率 可再生资源占总耗能比率 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GDP 比重 科学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1/人均年供水量 同时为了体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对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影响,针对我组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模型的特点,选取的样本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我们新增了下列几个评价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 旅游业收入 环境空气指数(AQI)优良天数 5.3:模型建立过程及方法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让每一个因素都对综合评价有所贡献,本评价采用线性综合加权法和逼近理想点法(TOPSIS),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各指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权重关系,不妨设C为生态文明 建设度, () 1,2,3,,9 i x i= 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单个指标, () 1,2,3,,9 i w i= 为生态文明建设单个指标的权重,可建立综合评价数学模型为:

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2004年首次提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在认真总结我国金融改革实践基础上所作出的科学选择,是金融理论和金融工作的重大创新。必须看到,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优劣指标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用联系和发展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观点指导金融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标签: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一、健康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金融生态指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中金融主体的生存状态及其变化趋势,而金融生态环境则指影响或决定着金融主体生存状态及变化趋势的经济及社会环境。 1稳定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不仅决定着能为金融主体提供“食物”的总量和结构,而且决定着金融主体的生存空间。金融生态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大环境,金融只有在支持经济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依赖于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2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环境是金融生态得以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金融生态是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其性质受自身及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有利于金融生态的结构优化和良性运转,反之则弱化金融功能的发挥,甚至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桎梏。 3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环境涵盖金融产品及服务消费的各个领域,包括企业、个人、政府等方面。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的前提,社会诚信环境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社会诚信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 4良好的政策环境。许多金融创新活动的开展有赖于政策的支持。政策稳定、公开、透明,人们从事金融活动就有所遵循而且可以早作安排。否则,很容易造成政策的随意性,使金融机构无所适从。 5协调的市场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金融市场,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进步明显,但问题也不少,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融资结构不平衡,间接融资比重过大,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而且会弱化市场本身对金融风险的调节功能,特别是弱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6规范的制度环境。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的制度环境的核心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