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三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三苯乙烯悬浮聚合

1、悬浮聚合的简介:

悬浮聚合是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的聚合方法,单体溶有引发剂,一个小液滴就相当于一个小本体聚合单元,它是在较强烈的机械搅拌力作用下,借着分散剂的帮助,将溶有引发剂的单体分散在与单体不相溶的介质中(通常为水)所进行的悬浮聚合。因此,悬浮聚合体系一般由单体、引发剂、水、分散剂四种基本成分组成。悬浮聚合产物的颗粒粒径一般在~,其形状、大小随搅拌强度和分散剂的性质而定。

悬浮聚合实际上是单体小液滴内的本体聚合,聚合机理和本体聚合相似。它的优点是:1 .体系粘度低,传热和温度易控制,产品分子量及其分布比较稳定。

2. 产品分子量较溶液聚合高,杂质含量比乳液聚合少。

3. 产品易分离清洗,后处理工序比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简单简单。其缺点是产品中含有少量的分散剂残留物,影响纯度。因此比较悬浮聚合的优缺点可知,这是一种极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合成工艺。

根据聚合物在单体中的溶解与否,悬浮聚合的产物可以分为透明和不透明两类。氯乙稀的聚合物不溶于其单体,产品是不透明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溶于其单体,产品都是透明的,这类聚合又叫珠状聚合。

目前的悬浮聚合多采用间歇法,连续法尚在研究之中。

2、悬浮聚合的工艺:

悬浮聚合法的典型生产工艺过程是将单体、水、引发剂、分散剂等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并采取适当的手段使之保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回收未反应单体,离心脱水、干燥得产品。

悬浮聚合所使用的单体或单体混合物应为液体,要求单体纯度>%。

在工业生产中,引发剂、分子量调节剂分别加入到反应釜中。引发剂用量为单体量的% ~ 1%。

去离子水、分散剂、助分散剂、pH调节剂等组成水相。水相与单体之比一般在75:25~50:50范围内。

3、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悬浮聚合的原理以及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了解悬浮聚合的工艺特点,掌握悬浮聚合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在引发剂或热的作用下,可通过自由基的连锁反应生成聚合物。因此,在储存过程中,常常加入阻聚剂以防止自聚。苯乙烯的自由基不太活泼,因此,聚合过程中的副反应较少,不易发生链转移反应,支链较少。此外,苯乙烯单体是其聚合物的良溶剂,因此,聚合过程中的凝胶化现象不十分显著。在本体聚合或悬浮聚合中,仅当转化率达到50%~70%,略有自动加速的现象发生。所以,一般来说,聚合物的聚合速度比较缓慢。苯乙烯的聚合反应如下:

n H

2C CH

AIBN H2

C

H

C n

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

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分散成液滴。单体和水两种液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面张力,界面张力力图使液体保持球形。界面张力越大,保持成球形的能力就越大,所形成的液滴就越大。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对液滴成球能力的作用影响相反,构成动态平衡,使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这种剪切力和液面张力形成的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当搅拌停止以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仍与水分层。另外当聚合反应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单体液滴中溶有的聚合物使液滴表面发粘。这时候,如果两个液滴碰撞,往往容易粘结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搅拌反而促进粘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必须在聚合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分散剂。加有分散剂的悬浮聚合体系在一定的聚合程度时(如转化率20%~70%),如果停止搅拌,仍有粘结成块的危险。因此,在悬浮聚合的过程中,搅拌和分散剂是两个不可缺少的工艺条件。

用于悬浮聚合的分散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如聚乙烯醇、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甲基纤维素、淀粉等其作用机理是高分子物质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使液滴连接时不会粘结。同时加入水溶性高分子物质以后,介质粘度增加,也有碍于液滴的粘连。另外,有些水溶性高分子物质还有降低界面张力的作用,有利于液滴变小。另一类是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如碳酸镁、碳酸钙、碳酸钡、硫酸钙、滑石粉、高岭土等。其作用机理是细微的粉末吸附在液滴的表面上,起着机械隔离的作用。

而聚苯乙烯的产品要求透明,以选用无机分散剂为宜。本实验中可选用磷酸钙和碳酸镁。

分散剂的用量一般是单体用量的%左右。

苯乙烯悬浮聚合可在120到150℃下进行。苯乙烯具有热聚合的他点,不加引发剂,在120℃以上,就有较高的聚合速率,在150℃聚合2h,转化率可达85%。如果加入适当的引发剂,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聚合速率。分散剂在聚合结束后,可在后处理工序中用酸洗去。

三、仪器与药品

1、仪器

标准磨口三颈瓶(500ml/24mm*3)一只;球形冷凝器(300ml)一只;温度计(100℃)一只;分液漏斗(125ml)一只;布氏漏斗(8mm)一只;真空装置(含真空

泵,缓冲瓶,硅胶干燥塔)一套;烧杯(100ml)两只;恒温水浴槽一台;电动搅拌器一套。

2、药品

苯乙烯45g,聚合级;氢氧化钠溶液100ml,10%;聚乙烯醇0.06g,工业极;过氧化苯甲酰0.5g,化学纯。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

方案一:

1.将苯乙烯45g置于分液漏斗中,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20ml,剧烈摇荡。然后静置片刻,待液体分层以后,弃去下层红色液体。重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数次,直至溶液不再显示红色为止。再用离子水洗涤至中性。

2.在烧杯中加入洗涤过的苯乙烯40g和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0.5g,手工搅拌至溶解。

3.在另一烧杯中加入聚乙烯醇0.06g,去离子水200ml,手工搅拌至溶解。若溶解太慢可加热至沸腾,促使其溶解。

4.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回流冷凝器的500ml三颈瓶中,加入200ml聚乙烯醇溶液。开动搅拌,同时升温。待升温至80℃,加入已溶有引发剂的苯乙烯单体。仔细调节搅拌速度,使单体分散成适当大小的液滴。

5.液滴大小调节好以后,升温至90℃,保温3h。取出几颗粒状物,观察其冷

却后是否成冷却状。若冷却后坚硬,将温度提高至95℃,保温1h,反应结束。

6.将反应物倒入烧杯中,用离子水洗涤三次后过滤。珠状聚合物置于表面皿中,在50℃鼓风烘箱中干燥至恒重,计算产率。

方案二:

方案三:

结果表明:在苯乙烯20mL,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酸用量,搅拌速度250r/min,反应时间左右,反应温度82~85℃,水和单体比为5∶1(体积比)的实验条件下,当分散体系为MgCl(21mol/L)溶液1mL、NaOH(1mol/L)溶液2mL 时,可制得合适颗粒尺寸、透明度良好、产率高达%的聚苯乙烯。

在装有温度计、搅拌器、回流冷凝器的三颈瓶中,加入97mL蒸馏水、1mL浓度为1mol/L氯化镁溶液、2mL浓度为1mol/L氢氧化钠溶液,开动搅拌,通冷凝水。将温度升至70~75℃让MgCl2和NaOH 充分反应5~10min。然后把溶有过氧化二苯甲酰(BPO)的苯乙烯单体混合物加入到溶有分散剂的水相中;调整好搅拌速度,使水浴温度逐步升到 80~82℃进行悬浮聚合;在整个聚合过程中除要控制好反应温度外,关键是要控制好搅拌速度。反应 2~3h以后,可用吸管吸取少量物料于表面器中进行观察,如颗粒

变硬可在反应后期将温度升至85℃,继续熟化~1h。当珠子不再发黏时,结束反应得到透明、珠形的聚苯乙烯固体颗粒。产品抽滤,并用水洗数次,最后产品在鼓风干燥箱中烘干(50℃)或风干至恒重,称量质量并计算产率。

2结果与讨论

分散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反应条件为苯乙烯:20mL;引发剂BPO∶ g;搅拌速度:400 r/min;反应温度:78℃。改变分散剂用量考察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见表1。

从表1实验结果可见,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减少颗粒的透明度越好,颗粒越大。因为分散剂包裹在液滴外层,起着防止凝聚的作用使颗粒透明度不好,同时由于界面张力的降低也使颗粒直径减小。但是当氯化镁用量为3mL、1mL时产物的透明度、颗粒大小、产量的变化都不大,因此,选择分散Mg- Cl2 1mL、NaOH 2mL为宜。

搅拌速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反应条件为苯乙烯:20mL;引发剂BPO: g;水:97 mL;分散体系:MgCl2(1mol/L)溶液1mL、 NaOH(1mol/L)溶液2mL;反应温度:78℃。改变搅拌速度考察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见表2。

由表2实验结果可见,搅拌速度主要影响颗粒的大小分布。随着搅拌速度的减小,

平均粒径逐渐增大。当转速减至200r/min时,由于搅拌过慢使颗粒不均匀。当转速为250r/min,产物颗粒均匀且较大,透明度好。因为转速的改变除了改变了剪切作用外,同时改变了体系的循环作用。搅拌速度为 200r/min与250r/min时产率变化不大,所以选择转速250 r/min为宜。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反应条件为苯乙烯:20mL;水:97mL;分散体系:MgCl2(1mol/L)溶液1mL、NaOH(1mol/L)溶液 2mL;搅拌速度:250r/min;反应温度:78℃。改变引发剂用量考察其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见表3。

由表3实验结果可见,引发剂用量太少诱导期延长,反应速率下降,从而聚合时间过长。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自由基生成的速率提高,苯乙烯的聚合速率增大,反应时间缩短。引发剂用和时反应时间相同而且产率相差不大,但当引发剂用量为时产物透明度和颗粒大小分布比时好,所以选用BPO用量为左右。

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反应条件为苯乙烯:20 mL;引发剂BPO∶;水∶97 mL;分散体系:MgCl2(1mol/L)溶液1mL、 NaOH(1mol/L)溶液2mL;搅拌速度:250r/min。改变反应温度考察其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见表4。

由表4实验结果可见,温度低时引发剂分解慢,反应时间长。温度过高反应过于激

烈,易爆聚使体系粘结。这是因为苯乙烯的悬浮聚合反应属于自由基连锁反应。聚合温度是聚合反应的主要条件之一,它对链增长和链终止速率都有影响。温度升高会加速引发剂的分解,形成的活化中心多聚合物尺寸增大。在82℃时反应时间较短且产率高,产物的透明度和颗粒分布都比较好。所以本实验选择82℃作为反应温度,85℃为硬化温度。

水和单体的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反应条件为苯乙烯:20mL;引发剂BPO:;分散体系:MgCl(1mol/L)溶液1mL、NaOH(1mol/L)溶液2mL;反应温度:82℃;搅拌速度:250r/min。改变水和单体的比考察其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见表5。由表5实验结果可见,在苯乙烯的悬浮聚合中,水和单体的比值必须控制在4:1以上,因为水和单体的比值太低,使体系中液滴的碰撞机会增加,容易凝聚。但是如果水量太多,则聚合反应体系中液滴的碰撞机会减少使颗粒分布不均匀。因此,选择水和单体的比值5:1为最佳比例。

较佳实验条件下稳定性实验

本文采用氢氧化镁为分散剂进行悬浮聚合,成功合成聚苯乙烯,优化工艺条件如下:苯乙烯: 20mL;引发剂BPO∶;分散体系:MgCl(21mol/L)溶液1mL、NaOH(1mol/L)溶液2mL;搅拌速度: 250r/min;水/单体(体积比)∶5∶1;反应温度: 82~85℃。较佳工艺条件下,平行实验5次,实验结果见表6。

由表7中的实验结果可见,较佳实验条件下产物的稳定性较好。

3结论

苯乙烯悬浮聚合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固定单体量:苯乙烯20mL;分散剂用量为1mol/L的MgCl2 溶液1mL、1mol/L的NaOH溶液2mL;水相∶单体 =5∶1(体积比);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用量约为;转速250r/min;反应温度82℃,硬化温度为85℃;反应时间左右。

在整个聚合过程中除要控制好反应温度外,关键是要控制好搅拌速度。尤其是反应1h后,体系中分散的颗粒发黏,反应中应控制好搅拌速度,可在反应后期将温度升至反应温度的上限(85℃),以加快反应,提高转化率。

在反应过程中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都有影响。引发剂太少诱导期延长,反应速率下降,聚合时间过长。温度升高会加速引发剂的分解,从而缩短聚合时间。

悬浮聚合过程是在分散剂的存在下,借助于搅拌的分散作用将单体分散为小液滴而进行聚合。当搅拌速率一定时,随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聚合物粒径减小。所以搅拌速率和分散剂用量都对产物的颗粒分布有影响。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克友,张菊华,向福如.高分子合成原理及工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董绍胜,魏月贞,白水平,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梁光泽.实型铸造[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潘祖仁,翁志学.悬浮聚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5]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高分子试验技术[M].修订版.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1995.

[6]王志英.悬浮共聚粒径大小及分布的研究[J].天津化工,2002,2

[7]徐玲.甲基丙烯酸甲酯一苯乙烯共聚物分子质量的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1998,4

[8]冯辉霞,戚红华,王毅,等.甲基丙烯酸甲酯一苯乙烯共聚物的悬浮聚合工艺[J].塑料工业,2006,34

[9]张建丽,迟长龙.苯乙烯悬浮聚合粒度的控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

[10]靳艳巧,李曦,张超灿,等.微悬浮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磁性微球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06,2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