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露珠

在语言学中,所谓修辞,就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利用各种语言手段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格律诗是追求美的,有形式美、音律美、意境美,而音律美和意境美都需要语言美来作为保障。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增强诗句的感染力,也能增强诗句在语言上的美感。

现在可知的语言修辞手法多达六七十种,这一讲里,介绍若干种格律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对仗。

我们知道,律诗的中间两联是需要对仗的。长律除了首尾两联,均需要对仗。对仗也称对偶。虽然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我们在创作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应用一些对偶句。对仗的基础知识,前面的老师已经讲解过,就不重复了,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对仗的特殊形式。

1、流水对,也称串对或走马对。流水对的特点是,单独一句不能完整地把意思表达出来,需要两句合并,才能使要表达的意思连贯一气。一般上下联之间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故在构建流水对时一般会有一些连词出现。

比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一种承接关系;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一种递进关系;江畔渔火的“欲起蛟龙清积弊,纵横狐兔叹台臣”,是一种转折关系;

江畔渔火的“若教龙剑云中合,便取闲心花下移”,是一种假设关系;江畔渔火的“前世当投石,今生可画眉”,既有假设关系,又有因果关系。

2、当句对,也称自对或句中对。就是在一个句子里一些词与另一些词相对。有时字数不等,亦被认可。

黄庭坚的“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野水自添对田水满,晴鸠却唤对雨鸠归属于字数不等的当句对。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对水复,柳暗对花明,属于字数相等的当句。

3、借对。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借字义。比如江畔渔火的“酒最伤人无月夜,情难回首少年期”,少年对无月,就是利用了少的另一种含义来对无,用月的另一种含义来对年。

另一种是借字音,也称谐音对。比如孟浩然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用杨谐羊的音来对上句中的鸡。

4、错综对,也称交股对。就是两句中相对的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错综对一般安排在律诗的首联或尾联中,颔联和颈联不宜。

比如李群玉的“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属于错综对。

5、扇面对,也称隔句对。在律诗中,即单句对单句,双句对双句。

比如白居易的“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殷勤湘水曲”对“飘渺巫山女”,“留在十三弦”对“归来七八年”,属于扇面对。比如江畔渔火的“不知云外路,隔断几重山。但念门前水,环成九折湾”,也属于这种。

二、比喻。

在修辞学中,比喻有很多种,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明喻必须有本体、喻体和连接本体、喻体之间的“如,像”等比喻词。

比如江畔渔火的“有书如曲诗如蘖”,就是把诗书比喻成曲蘖。

2、暗喻。暗喻也必须有本体、喻体,只是比喻词是一些“是,成”等字眼。

比如江畔渔火的“我亦有戈横枕上,此戈元是圣贤书”,把圣贤书暗喻成戈之类的武器。3、借喻。借喻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直接以喻体代替本体。

比如江畔渔火的“两鬓霜花暗自移,更添鱼尾几参差”,用霜花借喻白发,用鱼尾借喻皱纹。

三、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一般用在诗句中的有四种情况。

1、部分代整体。

比如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用孤帆来借代船只。

2、特征代本体。

比如江畔渔火的“短衣莫作不平鸣,万物于人总有情”,就是用短衣来借代贫困的人。

3、具体代抽象。

比如江畔渔火的“骨中红豆如能剔,人世权当小谪看”,就是用具体的红豆来代替抽象的相思。

4、抽象代具体。

比如“夜长底事消无计?一寸痴从万丈争”,就是用一寸借代心官,用万丈借代红尘。借代与前面说的借喻很容易混淆。我们要清晰地分辨,只要掌握一个原则:借喻是一种比喻,是把一个事物比方成另一个不同类的,但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借代更注重的是事物间的特性,而这些相关联的特性又不具备能比喻的关系。

四、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方的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1、拟人,顾名思义,就是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这种修辞格,在格律诗中用得极为普遍。

比如江畔渔火的“山莺识得桃开晚,唤取梅花欲睡时”,就是将山莺和梅花都人格化了。2、拟物,可以把人写作物,也可以把甲物写作乙物。

比如“劈尽铨衡当隘者,腰间赖我一钱刀”,就是把钱拟作刀来描写。

再比如“如何际遇乾隆盛,也作泥途曳尾行”,就是将人写作曳尾于途的龟。再如江畔渔火的“满丘猿鹤尸难辨,漫道虫沙命总冤”,也是把人写作猿鹤虫沙。

五、夸张。夸张是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故意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写。

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夸大的一种夸张。再比如的“磨人别恨恁如斯?病骨嵯峨立似锥”,就是缩小的一种夸张。

夸张的手法能够使诗歌的语言形象化,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意境和浩大的气势。但在使用夸张手法时,一定注意要适应表达的需要,并且在合理的想象中。

六、对比。对比就是将两种对立的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有时也拿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比如《城步长安营旧址》:

高垣古戍昔屯兵,南楚无输汉柳营。

于今鼓角闻不见,油茶香里听芦笙。

诗中有两种事物的对比,一是城步长安营的旧址与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汉代的细柳营比较,一是战争时代的鼓角与和平时代的芦笙对比。这样,事物的特征就分明地表现出来,省却诸多笔墨。

七、反复。同一词语或描写的事物在诗中反复出现,叫反复,是民歌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

《南山牧场即景》:

碧草蓝天一色看,蓝成碧绿碧成蓝。

牛羊信步蓝天上,云霭飘忽碧草间。

诗中反复出现碧草和蓝天两种事物,以及蓝和碧两种颜色,突出表现了南山牧场的特征。

八、双关。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利用语音和语义,使所用的词语具有双重的意义。

比如毛主席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其中瘟君既指当时的血吸虫,又指社会上一切残害人民的人和物。这种属于语义双关。

比如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其中的青白,一是指石灰的青白颜色,二是指诗人清白的品质。这种属于谐音双关。

常用的谐音双关字有:莲双关怜,丝双关思,藕双关偶,晴双关情等。

九、设问。作者明知故问,或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设问在诗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引起读者注意,并启发读者去思考和体会;二是渲染气氛,使诗文波澜起伏而不呆板;三是强调重点,突出主题。

比如“为何三百六十日,总是东南西北身”,就渲染出人生漂泊的幽怨。

再比如上面说到的“如何际遇乾隆盛,也作泥途曳尾行”,就是提出一种社会现象,让人思考、探索。

十、互文。互文是诗文中关于一种特殊语言结构的修辞手法,就是上文中省了下文中出现的词,下文中省了上文中出现的词,解读时需要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比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完整的句子应该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再比如江畔渔火前面说到的“有书如曲诗如蘖”,也是一种互文的手法。

十一、通感。通感就是把多种感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也称移觉。

比如“山光远浸楚云天,水上双桥拨响弦”,就是视觉与听觉的通感,看到状如琴弦一般的桥梁,就仿佛听到了拨弦之声。

再比如杜甫的“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就是视觉与嗅觉的通感,从修竹联想到娟娟美人,因此细细风来,仿佛嗅到了美女的体香。

通感是一种很神奇的修辞手法,往往用于那些难状之景,难言之情。

十二、移情。移情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移植到所描写的事物身上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如“愁肠百结酒先觉,绣枕重湿梦未知”,愁肠百结了,是因为借酒浇愁时酒才先知;绣枕重湿了,是因为在梦中流泪,所以梦亦不知。这样,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宣泄得很委婉,也很动情。

十三、用典。又称用事,即在诗文中利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谚中的语句或事实,来说明事理的一种修辞手法。

用典是诗文中比较常用的手法,这里就不举例了,我们在用典时,一定要注意用典的贴切。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十四、翻新。翻新,就是从前人的立意或典故中翻出新意。

比如“六王未毕身先死,奇货当时不可居”,就是从吕不韦奇货可居的典故里翻出新意。

再比如黄仲则的“谁言刘季真君敌?毕竟诸侯负汝深”,是想为项羽翻案的意思。

关于翻新,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非要很正确,或者符合史实,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在情理之中就算是达到目的了。

这一讲主要介绍这十四种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修辞是一个斑斓多彩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文学创作中去应用,去实践。修辞手法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在文学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

这一讲主要介绍这十四种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修辞是一个斑斓多彩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文学创作中去应用,去实践。修辞手法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在文学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语言文字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群体智慧,我们在实际创作中一定要将这一汉语言的瑰宝继承和发扬下去。

第七课作业:

一,什么是流水对?

二、什么是当句对?

三,什么是借对?

四、什么是错综对?

五,什么是扇面对?

第八课:题画诗的写法

中国的文人离不开诗词书画,诗词书画也可说是中国文人的名片。在座的老前辈,都是诗词爱好者,其间不乏精于书法和丹青的诸多高手。在诗词唱和的同时,写一幅书法作品,或作一幅画送给朋友,也很能表达相互间的深厚情谊。

有时候,一幅丹青描就,自己或邀请朋友在画上题点跋,附上一首相得益彰的诗,那是别有一番滋味了。所以,在这次讲座中,着重讲讲题画诗的写法。

狭义的题画诗是指画家、诗人当时或事后题在画上的诗作。那些未题在画上而对画进行品评的诗作,在广义上亦可称之为题画诗。我们现在讲的题画诗通常是指其广义上的。并且,在现在的网络时代,图片的传播非常便捷,那些对图片进行品评的诗作,都可以称为题画诗。受到画幅的限制,题画诗最好的体裁是绝句形式。关于绝句的布局,前面已经讲了。这里主要从题画诗的内容来介绍几种写作方法。

一、巧妙勾勒,化静为动。

一幅美术作品,再怎么精妙,都是静止的。但在观察者的眼里,可以是灵动的,这就是诗人的下笔之处。诗人可以根据画面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巧妙勾勒,使画面静物形象地再现,变画面的静态为动态,增添画的情趣,提升画的意境。比如

《题侯明明先生<雨过山色清>图》:

一川烟雨过渔矶,减瘦山围水漫圻。

白鹭低飞知羽重,花红乱坠润人衣。

就是抓住画面的主要事物进行从静态到动态的处理,使画面鲜活起来。当然,这种处理是基于画家高超的画技,没有这个,诗作者的笔也灵动不起来。

其中的动态是通过几个动词,如“过”“漫”“飞”“润”来传达的。因此,作这类的题画诗,一定要对关键的动词进行锤炼,尽可能地做到传神。

二、据实虚构,发挥想象。

作诗有虚实相生之法。实者,其名物也;虚者,其宗趣也。非实,无以切名勒物;非虚,无以达旨传神。过实,易于板滞;过虚,易于晦涩。题画诗亦然。

比如《题侯明明先生<晓月图>》:

水村山郭绕江堤,宿马轻肥露草萋。

一夜芦洲凉月白,竹篱茅舍数声鸡。

诗中,水村山郭、江堤、马、芦洲上的草、竹篱茅舍都是实物。虚在哪里呢?宿马轻肥是虚,俗语说,马无露草不肥,正是有这样的依据,观画者才会觉得吃了一夜露草的马似乎肥了,而且是慢慢地、悄悄地肥;

一夜芦洲凉月白是虚,画面给观画者呈现的是一个瞬间的静态,但观画者从一轮晓月中似乎想象出了那一夜凉月从东到西照白着芦洲的景象,大大开阔了时空的感觉;数声鸡是虚,是一种视觉向听觉发展的虚拟。

因为画家构造了一幅黎明静悄悄的水村山郭的景象,那么数声鸡叫也就很在情理之中了。从上面两种方法来看,其实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化静为动时,可以发挥虚拟的想象。比如“白鹭低飞知雨重”就是一种合理的虚构,白鹭飞得低,想象成因为淋了雨,羽毛很重,所以飞起来很吃力是合理的。

而在发挥虚拟的想象时,也是常常结合化静为动的手段。比如“绕”“轻肥”“数声鸡”都是一种动态的表现。不管是化静为动,还是化实为虚,都必须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合理合情。

三、睹画生感,赞美丹青。

优秀的画作,或工笔生辉,或写意传神,总蕴藉了画家深厚的感情、辛勤的汗水和一些可贵的品质,这往往是诗人赋诗题画的原动力。

比如《再题廖又蓉女士梅花图》

雪印疏枝透骨凉,一丛浓淡自芬芳。

毫端写就乾坤气,墨渍无风亦放香。

诗作者由于先题过了廖女士的梅花图,再题的话,当然要避开前一种写作方法。所以,着重从画家的画风着笔,予以适当的赞美。

但要注意,这种赞美要切合实际,不宜过分夸大。过分夸大,绝不是一种夸张手法,而是一种流于庸俗的表现。这也是我们在创作唱酬之类的诗作时所要注意的。(现在网络上这种浮夸厉害得狠,好像写诗的个个是李白,人人是杜甫)

四、就画言艺、探讨画法。

艺术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只有不断地交流、批判,艺术才会有不断的进步。作画自然也是这样。所以在实践新的画法和对画法有新的体会时,往往以就画言艺的方式阐述画的新特色和新技巧。

比如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因为赵孟頫是书画家,对书法与绘画都有很深的造诣,因此提出了这个有名的“书画同源”的论断。

从这方面入手的诗作者必须要有绘画的长期实践和对绘画有很深刻的见地。否则,连纸上谈兵都算不上了。

五、不即不离,托物言志。

这种写作方法其实就是一类咏物诗,不过是把整个画作,包括其中的山水、花鸟等当作一个吟咏的对象而已。

所谓不即不离,就是一方面不要脱离画作中的事物,另一方面又不要停滞于画作中的事物。一般来说,就是抓住画作中事物的本性加以提炼,然后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人格魅力本于物而高于物。

比如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的前两句写出菊花的本性,后两句借菊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这是题画诗中最常见的写法。

六、言此及彼,激励勉志。

一般,这种写法适合对后辈的提携和勉励。

比如《赠侯金池小朋友》:汉腊传承待细龄,新添画圃小园丁。一涂一抹挥毫处,蓝靛之余更见青。这是诗作者在看到侯金池小朋友画的一些小狗小猫时,觉得很有灵性,于是临屏以寄,予以勉励。

七、借画发挥,讽刺现实。

再美好的社会,也有其阴暗面。画家可以借画揭露,诗人可以借诗讽刺。

比如李唐的《题画》: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诗人通过阐述艺术的艰难和描述时人只重俗艳的艺术趣味,感叹真正的艺术创作不被人知,讽刺世风的轻浮。这首诗语言通俗,采用反语的表现手法,诚为题画诗中的佳品。

再比如《题图》:

雪岭荒原塞外天,春风不拂牧羊鞭。

童心亦结眉间恨,苏武区区十九年。

这是诗作者看到网上一幅zang区学童冻溃了双手,在雪域中放羊的图片后写的一首七绝。以苦难写苦难,以沉痛写沉痛,是这首诗的特色。

八、画中古迹,缅怀凭吊。

很多画作的题材取自古人古事古迹,题这一类画,一般以凭吊为主,发出诗人的感慨。比如黄幼藻的《题明妃出塞图》:天外边风扑面沙,举头喝出是中华?早知身被丹青误,但嫁巫山百姓家。作者通过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凭吊了她远嫁匈奴的遭遇以及隐述了王昭君对汉土的无限眷恋和怀思。

九、偷换概念,即兴发挥。

这种写法适合那些所谓的印象派画作或比较另类的图片。

比如《毒之舞》

落落精魂舞玉环,长生殿里恨如山。

明皇更作霓裳曲,一醉温柔飘渺间。

这是描写网络上一个另类图片的。图片很有意思,一支雪茄冒出的烟雾,缭绕成一个舞女的姿态。诗作者利用一些模糊相似的概念,通过香烟的危害、以及那种沉迷的状态,结合舞女而引发杨玉环、唐明皇的故事,阐述了一种荒淫之毒——舞破中原始下来。

十、画联实际,爱国为民。

爱国主义与爱民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画家、诗人以及一切艺术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融入了爱国主义和爱民思想的作品往往催人奋进,让人关心疾苦。

比如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再好,也不可能叹息民间疾苦声,也不可能一枝一叶总关情。正因为作者题了这首题画诗,使得画作的意境大大提高,成为了稀世珍品。

再比如谭嗣同的《题宋徽宗画鹰》:

落日平原拍手呼,画中神俊世非无。

当年狐兔纵横甚,只少台臣似郅都。

作者通过以画中的老鹰自喻,感慨有志之人并不是没有,而是不能被得以重用。作者即使有清扫狐兔之志,可惜没有提携之人。写出了作者的济世之心以及无法实现抱负的愤怒,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揭露了清朝末季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令人感慨。题画诗的写作方法很多,不能一一述之,也不可能详尽无遗。以上十种方法是比较常用的,我们在运用时可以相互渗透、灵活机动,切不可拘泥成法、自己给自己定下框框来。

总的来说,题画诗的意义在于画配以诗,可以明其旨、饶其趣、言其心、高其境、长其艺、励其志。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是浮躁的功利之心),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很难在诗书画领域内全面发展,使得诗书画这一优秀文化传统难以得到全面地继承和发展,实在令人惋惜。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学案博苑 12-05 0547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

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中小学语文六大修辞手法详解

中小学语文六大修辞手法详解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4、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例如: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及练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

语文专题(一) : 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二、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等。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把(本体)比喻(喻体),把(喻体)比作(本体)。 3、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例子: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3、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5、太阳好像红气球。 把太阳比喻红气球 把红气球比作太阳 练习一: 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

3、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 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5、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6、小姑娘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X”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0、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练习三:我能写出四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例:1秋天的落叶落下来。 秋天的落叶好像一群蝴蝶在空中飞舞。

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拟人是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 ▽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 ▽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对比反语.....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

【专项练习】小学语文修辞手法

【专项练习】小学语文修辞手法 要点 1. 比喻: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 2. 拟人: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 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 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 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 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7.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或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修辞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判断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 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 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 这件事怎么不是你的错呢?() 6.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 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8. 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9.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 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 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 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 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 1.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63 大类,78 小类。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 种,稍后一一介绍 2. 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3.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用典双关 常用修辞手法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天才梦》 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孙犁《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 注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 用等着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予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意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那么长的愁,这辈子愁不完了)——李白《秋 浦歌十七首》 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民谣《一壶水》 大虫见掀他不动,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施耐 庵《水浒传》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专项练习及答案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专项练习及答案 要点回顾: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7、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或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修辞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判断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这件事怎么不是你的错呢?()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修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 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A: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B:拟物:把人当物写拟物。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 种修辞方法。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58885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拟人: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7.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8.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举例子是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分类别是将纷繁复杂的事物有条理地清晰地介绍给读者; 列数字是从数量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是用比喻的方式,具体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 作比较是将事物的相同、相反或相似的特点加以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 的主要特点。 画图表是指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节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使文章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列数字——更具体,更准确; 分类别——条理清晰; 作比较——鲜明突出; 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作诠释——补充说明,更易理解; 画图表——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一、下面各句属于哪种说明方法,把序号填入括号内。 A.下定义 B.作比较 C.列数字 D.打比方 E.举例子 F.画图表 1、有智慧的机器人,据统计,日本有15000具,美国有3200具,西德有1000具。 2、螃蟹在挖洞时,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蟹钳”当作“挖土机”。 3、假如大气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4、虎鲸胃口大得令人惊骇,有人发现一头虎鲸竟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 5、蓝鲸是动物世界的大力士。一头蓝鲸前进所产生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 6、“电脑病毒”就是悄悄地把自己复制到其他有用的程序上去,抹掉电脑中原来有用的程序并占据存储信息的空间。 7、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等。 8、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9、我身高有二三十米,胸围三到五米,使用液体发动机时体重一百多吨,使用固体发动机时体重二三十吨。 10、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11、鲸的种类很多,总是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及练习教学提纲

一、什么是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二、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等。 (一)比喻 1、概念: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把(本体)比喻(喻体),把(喻体)比作(本体)。 例子: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练习一: 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 3、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 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5、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6、小姑娘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X”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0、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练习三:我能写出两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一)比喻 【概念】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形式】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明确包含比喻词,如: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二)比拟(可细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蜡炬成灰泪始干。 2、拟物:【概念】把人当物写拟物。 【例句】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三)夸张 【概念】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分类】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概念】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概念】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最新版..

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及练习讲解学习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 解及练习

一、什么是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二、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等。(一)比喻 1、概念: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把(本体)比喻(喻体),把(喻体)比作(本体)。 例子: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练习一: 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____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 _________________ 3、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 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_____ 5、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_____

6、小姑娘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X”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0、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练习三:我能写出两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例:1秋天的落叶落下来。 2北极星挂在夜空。 3天上的朵朵白云东游西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

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使用修辞格的言语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

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 5、拈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

小学语文专项复习:修辞手法.(优选)

小学语文专项复习:修辞手法 一.比喻 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句: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大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2.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只有一个地球》 3. 到年底,蒜泡得色入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北京的春节》 二、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2.蟋蟀在平台上弹琴。《蟋蟀的住宅》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三、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山水》 四、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养花》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再见了,亲 人》 3.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匆匆》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详细讲解+练习题说课讲解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详细讲解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似的)、是、仿佛、犹如、成了”等。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注意:同类事物不能比喻如:江上的轮船像一叶扁舟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区分比喻和拟人:有比喻就不能拟人 例:啄木鸟在给树治病。(拟人)啄木鸟像医生在给树治病。(比喻)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 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还有一些古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写法。) 例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牛刀小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