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激素调节(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激素调节(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激素调节(含答案)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知识点一素调节的发现

1.法国学者沃泰默的实验

(1)实验假设:胰液分泌是一种神经调节。

(2)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3)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直接把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没有引起胰液分泌。

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保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引起胰液分泌。

(4)实验结果分析: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

2.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及验证实验

(1)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①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②实验步骤及现象

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血液――→引起胰液分泌(本实验是和沃泰默的实验②作对照)。

③实验结果分析:小肠黏膜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

(3)促胰液素发现的意义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

的调节外,还存在一些化学物质的调节。

知识点二动物体内的主要激素

1.激素调节的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人体内主要的激素及其作用(如下表)

知识点三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1)“三来”——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2)“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A细胞。

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

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③这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3.调节过程

(1)用下列模型表示调节过程

①血糖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②神经中枢: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 ③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

概念: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起到

增强效应的结果 实例:人幼年??????

????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侏儒症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呆小症

共同调控机体的生长和

发育

拮抗作用?????

概念: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实例:血糖浓度0.8~1.2 g/L

??????

????胰岛素――→

降血糖作用

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作用

共同调节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

稳定的水平

4.血糖的基本调节方式——反馈调节 (1)概念: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的调节方

式。如A 作用的结果是B ,B 又反过来影响A 。

(2)分类: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①正反馈:指的是作用效果反过来作为促进信号的调节,造成的结果就是使活动完成,如人的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分娩过程等,再如某同学刻苦学习,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这些都是正反馈的例子。

②负反馈:指的是作用效果反过来作为抑制信号的调节,如血糖的调节。血糖浓度升高则促使胰岛B 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作用于全身细胞,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的降低作为胰岛素升高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3)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5.与血糖浓度有关的疾病——糖尿病

(1)定义:临床上把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 g/L时的情况称为高血糖,若血糖含量超过1.6~1.8 g/L,一部分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称为糖尿病。

(2)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3)症状:三多一少。

①多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葡萄糖进入细胞及在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供能不足,此时肝脏释放和由非糖物质转化来的葡萄糖增多,因而出现高血糖,由于细胞供能不足患者总感觉饥饿而多食。

②多饮多尿:多食会导致血糖来源增多,使血糖持续性升高,当血糖超过1.6~1.8 g/L时就会出现糖尿。糖尿病人在排出糖的同时渗透性地带走一部分水分,于是出现尿多,口渴多饮的现象。

③由于糖氧化分解障碍,使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患者消瘦和体重减轻。

(4)检查:通过检查空腹时血糖的含量。

(5)治疗和预防:病情轻者可以口服降糖药物结合控制饮食,病情较重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知识点四激素调节的实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分泌器官:甲状腺。

2.化学本质:氨基酸类衍生物,合成甲状腺激素需要碘。

3.下图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示意图。

(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2)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3)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

知识点五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任何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都非常少,但其效率都非常高,这是因为激素有逐级放大作用的结果,如甲状腺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但1 mg 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 200 kJ。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传递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靶器官、靶细胞:能够识别特定的激素,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2)不同的激素的靶器官的范围不同,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对所有的细胞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3)作用机制: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代谢速率发生改变,从而起调节作用。

(4)作用特点: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激素在不断产生和不断灭活中维持动态平衡。

【例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 A

解析沃泰默实验中第②步是为了排除盐酸通过小肠细胞吸收运送于胰腺,引起胰液分泌;斯他林、贝利斯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大胆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所以B、C选项正确。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所以D正确。

【例2】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②直接进入血液③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内分泌腺和其他腺体的区别是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激素在血液里的含量极少,但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是很重要的。其化学成分较复杂,大致分为多肽类、蛋白质类、脂类、固醇类等,不一定都是蛋白质。

【例3】体重近似,发育正常的甲、乙、丙、丁四只雄性小狗,丁狗不作处理,甲、乙、丙狗分别做不同的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查得各自血液中三种激素的含量如下表,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B.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生长停滞

C.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性情变得温顺

D.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其个体大小变化为:甲、丁狗个体小,基本处于手术前状态,丙、乙狗不断长大

答案 D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甲狗处理的是甲状腺,可能出现的症状有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等;乙狗处理的是垂体,其生长停滞;丙狗处理的是性腺,其可能的症状为性情变得温顺;丁狗没做任何处理,其生长发育应正常,不会出现个体小的现象。

【例4】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 g,然后每隔1 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据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①a、b分别代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

②a在1~2 h血糖下降,某些氨基酸合成增加

③b在1~2 h血糖处于高处,蛋白质分解减少

④b在2 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并合成糖原所致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b为糖尿病患者,a为正常人。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升高的血糖会调至正常,其主要途径是转化为肝糖原和肌糖原,也可能合成一些非必需氨基酸;b在1~2 h血糖处于高处,但不能利用,蛋白质分解不会减少;b在2 h后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糖随尿排出。

【例5】

右图是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但与大脑皮层无关

B.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大,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

C.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不促进代谢

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增加

答案 C

解析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与大脑皮层冷觉中枢有关,故A错;切除垂体后,③的分泌量不会立即停止,在垂体原来的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会促进甲状腺分泌③,故B错;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由于无甲状腺,不能再分泌③,故不能促进代谢,所以C对;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减少,故D错。

1.沃泰默没有发现促胰液素,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下列关于他们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他们都运用了单变量对照的实验原则

B.沃泰默设置的实验变量是有无神经

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变量是有无小肠黏膜物质

D.沃泰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小肠上的神经剔除干净

答案 D

解析沃泰默失败的原因是缺乏向权威挑战和创新的精神。

2.结扎小狗的胰管,短时间内小狗将出现的症状是()

A.影响消化和血糖调节

B.不影响消化和血糖调节

C.影响消化,不影响血糖调节

D.不影响消化,影响血糖调节

答案 C

解析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内分泌部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调节血糖的平衡;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经过胰管进入消化道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结扎胰管只影响消化,不影响血糖调节。

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 C

解析胰岛素可降低血糖;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新陈代谢,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下面关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三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D.促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和甲状腺的活动

答案 D

解析下丘脑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刺激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5.下列与糖尿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强

B.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但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则一定是糖尿病患者C.糖尿病患者吃得多,是因为其体内的糖被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糖含量过低

D.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其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

答案 A

解析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体重减轻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得葡萄糖在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机体逐渐消瘦,因此A项正确。尿中持续含糖也不一定是糖尿病,如肾炎导致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障碍,也会出现尿中持续含糖,因此B项错误。糖尿病病人吃得多,是因为糖从尿中大量排出,体内缺乏能量供应而导致饥饿,但病人血糖含量高;糖尿病病人尿多,是因为尿中有糖,浓度高,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排出时带走大量的水,因此C、D两项都错误。

6.某科研小组为了解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材料和步骤:

①实验动物:家兔12只(体重2 kg/只,雌雄各6只)。

②依次测定和记录12只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以及12小时的尿量,每天1次,连续3天。(性激素分泌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原理相同)

③第4天,切断各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重复上述步骤②。

最后,将手术前、后的两组数据用________方法处理,求出差异。

(2)结果与分析: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手术后比手术前________;切断垂体与下丘脑的联系后,甲状腺和________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

(3)结论:根据实验结果以及下丘脑和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可知,下丘脑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____,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________,再促进相应的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激素。

(4)为进一步明确与尿量变化相关激素的分泌途径,你认为下一个实验应在哪一方面进行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统计学(2)低(少)性腺

(3)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

(4)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与垂体的关系(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下丘脑的关系)

解析下丘脑合成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合成促激素,内分泌腺合成激素,激素往往与前两种激素存在着负反馈调节的关系;在进行实验时,有的情况的出现是有偶然性的,多设置几组平行实验,将结果计算平均值,更有说服力,更具科学性。

知识点一、人体和动物激素的作用

1.给成年大鼠连续3周饲喂甲状腺激素后,与对照组比较,会出现()

A.体重增加

B.嗜睡

C.耗氧量下降

D.对低氧环境耐受能力下降

答案 D

解析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的作用,连续饲喂甲状腺激素将导致代谢加强,物质氧化分解加快,引起实验动物耗氧量增加,对低氧耐受力下降。而且甲状腺激素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

作用,所以精神亢奋,不会出现嗜睡现象。

2.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①

糖原分解――→②

非糖物质转化――→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A 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促进④过程

C .胰岛B 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促进①、③过程

D .胰岛素可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答案 D

解析 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氧化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物质,从而降低血糖浓

度。

知识点二、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

3.某人持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下图是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的测定结果。据图分析回答:

(1)运动开始时,血糖浓度下降是由于血糖大量进入细胞,经过____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__,同时合成____________。

(2)运动过程中,6分钟后血糖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依赖于________的分解供应。 (3)运动初期,血液中脂肪酸浓度下降,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动6分钟后,随着运动时间的持续,脂肪酸浓度反而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呼吸作用(或氧化) 二氧化碳和水 ATP

组织细胞

(2)肝糖原(3)血液中的脂肪酸氧化供能

(4)体内储存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人进行剧烈运动的初期,由于血糖大量进入组织细胞,所以表现出血糖含量下降。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形成ATP,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在开始运动的一段时间内,血糖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主要是肝糖原起的调节作用。通过实验测定,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脂肪酸的含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即运动开始时,脂肪酸含量下降,说明脂肪酸也可以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当运动6分钟后,脂肪酸的含量明显升高,其来源是体内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

知识点三、反馈调节

4.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如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激素A是_______。。

(2)当体内缺乏______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C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

(3)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______,这是由于激素A、B的含量_______所致,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______共同调节的。

(4)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这是一种调节机制。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碘主动运输

(3)增加增加神经和体液(激素)

(4)下降(负)反馈

解析上图是教材中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的翻版,其通过内环境的图形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考生既感到新鲜又不觉得陌生。此题的解题思路是:将题图与教材中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联系在一起,不难发现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A)并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并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为甲状腺激素(激素C)。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就减弱,促使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这样的一种调节作用称作反馈调节,通过这种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水平。

知识点四、激素失调症

5.如图所示为一位患“大脖子病”的病人在患病期、治疗期和治愈后3个不同时期血液中2种激素的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曲线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

(2)b曲线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它是由_______分泌的。

(3)如果幼年缺乏a曲线所表示的激素,此人会患_______。

答案(1)甲状腺激素(2)促甲状腺激素垂体

(3)呆小症

解析“大脖子病”是由于成人体内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当体内缺碘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过程会受到影响,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以后,会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以后,又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这一过程为反馈调节。因此甲

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是成反比的。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激素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合成为糖原②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③人体内没有酪氨酸就无法合成黑色素,所以酪氨酸是必需氨基酸④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①考查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升血糖,故应加速糖原的分解。③考查学生对必需氨基酸概念的理解,它是人体不能经转氨基作用合成的氨基酸,题目所述不能表明酪氨酸具有此特征,属于强加因果,而且酪氨酸本来也是非必需氨基酸。②考查生长激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及蛋白质的鉴定,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是蛋白质,它们遇双缩脲会出现紫色反应。④考查激素分泌的调节,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不足,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从而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2.下列对甲状腺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身体逐渐消瘦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代谢缓慢,心跳减慢

下丘脑激素分泌过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弱

垂体激素分泌过多,呼吸困难,心跳减慢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并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患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代谢加快、身体消瘦、心跳加快、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分泌过少,表现为代谢减慢、心跳减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弱。

3.在促进新陈代谢时,下列器官相互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甲状腺→甲状腺→下丘脑

垂体→垂体→甲状腺

下丘脑→下丘脑→垂体

垂体→垂体→下丘脑

答案 B

垂体→垂体→作用器官,下丘脑是上位神经中枢。

4.对结扎了输卵(精)管的人来说,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不能产生生殖细胞

B.不能产生性激素

C.性功能迅速下降

D.性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答案 D

解析人的生殖细胞是由生殖腺产生的,结扎了输卵(精)管的人能正常产生生殖细胞,只是不能排出生殖细胞而达到节育的目的。性激素也是生殖腺分泌的,激素产生后随血液循环运输。性功能与性器官、性激素、性心理等有关,所以,结扎了输卵(精)管的人性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5.天气变冷时,机体为维持体温而散失的热量增多,人体内下列哪种腺体的分泌量会增多()

A.卵巢B.睾丸C.胰岛垂体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各种激素的生理功能。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使产热量增加,从而补充机体散失的热量。

6.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的()

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多

C.生长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也增多

D.生长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减少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垂体的作用,垂体能够分泌生长激素和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7.王明因故没吃早饭就去上学,到第四节课时仍然精神饱满地认真听讲和学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水解生成葡萄糖

B.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

C.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答案 C

解析学生到了上午第四节课,血糖含量处于下降状态,激素调节应以升血糖为主,故C错。

8.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对于同一生理效应()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B.甲状胰激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C.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垂体激素与生长激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 D

解析考查激素的相互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这是激素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的功能是升高血糖;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代谢,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能促进动物和人的生长发育。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生长发育来说是协同作用。

9.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惶失措,争相走避,这时人体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心跳、呼吸频率加强③高级神经中枢高度兴奋④机体耗氧量增加

A.只有一项正确B.只有二项正确

C.只有三项正确D.有四项正确

答案 D

10.下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乙结构(垂体)的活动除受甲结构(下丘脑)释放激素的调节外,还受到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反馈调节,故C错,其他说法都对。

二、非选择题

11.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物质代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人体在禁食和安静条件下,三种物质含量变化如图。据图描述血糖和血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并分析血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血糖来源和去路的知识,写出图中血糖在AB段水平时,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血糖含量变化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1)禁食初期,血糖含量基本保持不变。随着禁食时间延长,血糖含量下降,之后,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禁食时间延长,血游离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

(2)来源: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氧化分解

(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解析考查禁食期间血糖的变化及血游离脂肪酸的变化情况及血糖调节的激素,难度不大,但要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全面。(1)题要求“描述”,即看到什么说什么,要表达出横、纵坐标间的关系;(2)题对于人体在“禁食”期间血糖的来源、去路要写全面;(3)题降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而升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

12.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

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1)将正常的小鼠随机地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2)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溶液,B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小鼠活动状况无变化。

(3)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含量下降,机体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得到缓解

(2)注射胰岛素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不足,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3)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同时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降低血糖→降低血糖→低血糖症状(反应变量)”这条主线,第(2)(3)小题容易混淆,但毫无疑问二者均涉及到胰岛素的作用。在实际表述中,前者应突出注射胰岛素与低血糖症状联系(尤其是能量的供应),而后者可阐述为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机制。

高中生物必修三—激素调节含答案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知识点一素调节的发现 1.法国学者沃泰默的实验 (1)实验假设:胰液分泌是一种神经调节。 (2)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3)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直接把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没有引起胰液分泌。 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保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引起胰液分泌。 (4)实验结果分析: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 2.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及验证实验 (1)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①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②实验步骤及现象 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血液――→引起胰液分泌(本实验是和沃泰默的实验②作对照)。 ③实验结果分析:小肠黏膜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 (3)促胰液素发现的意义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一些化学物质的调节。 知识点二动物体内的主要激素 1.激素调节的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人体内主要的激素及其作用(如下表)

知识点三 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1)“三来”——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2)“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A 细胞。 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 细胞。 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③这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3.调节过程 (1)用下列模型表示调节过程 ①血糖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②神经中枢: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测试题03889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检测题 命题者:韩晓燕审核:生物备课组 一、单选题(2分×35=70分) 1.对内环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指体液B.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C.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2.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6.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7.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这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内分泌调节 10. 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 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 (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高中生物必修三激素调节(测试题)

生物必修三第三次生物周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其甲状腺功能衰退的原因是() A.大脑功能异常 B.缺乏促性腺激素 C.缺乏促甲状腺素 D.垂体与甲状腺之间的神经被切断 2、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3、某动物园中,一猩猩突然暴躁不安,攻击其他猩猩。为了控制该猩猩,饲养员给其注射了一定量的某 物质,使之出现暂时休克现象。若要使之迅速苏醒,可注射另一种物质。饲养员给猩猩先后注射的两种物 质分别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麻醉剂和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胰岛素和葡萄糖 4、下图为某患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试判断注射的药品最可能是()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C.醛固酮 D.抗利尿激素 5、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C.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6、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7、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①呆小症②糖尿病③侏儒症④白化病⑤镰刀型贫血症⑥夜盲症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③ D.①③⑥ 8、下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理解是()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z产生促进作用 C.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D.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9、结扎小狗的胰管,正常进食,小狗出现的症状是() A生长发育立即停止 B血糖浓度明显升高 C消化不良 D尿量减少,体温偏高 10、给动物饮用相同量的清水,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少的实验动物是() A输液不久后的动物 B患糖尿病的动物 C切除垂体的动物 D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 11、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爆发出比平时更大的力量和产生更敏捷的反应,此时如测定其体内激素水平, 明显增高的是() A.胰岛素 B.肾上腺素 C.性激素 D. 甲状腺素 12、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综合习题

高一生物周练习(3.5) 1.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 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2.关于细胞内外K + 、Na + 和Cl -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Na + 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 人体血浆中K + 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 + 外流 D. Na + 和Cl -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 A .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给A 点以一定的 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右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 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7.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 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 D.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来实现的 10.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11.下图表示神经元的一种联系,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 处,会导致b 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 处也发 生电位变化 B.刺激b 处,不会引起a 和c 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 处,a 和b 处都会发生兴奋 D.刺激a 处,b 、c 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1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突触小泡会释放传递信息的物质,该物质是:( ) A .神经递质 B .CO2 C .Na+ D .O2 13.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在突触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 .电信号→电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C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 .化学信号→电信号 化学信号 14. 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 肠肌 ① ②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检测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5.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T细胞在④中流动 B.图中①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各项中,激素、酶和维生素共同具有的特性是() A.都从食物中摄取B.都是蛋白质 C.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D.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的 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含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2.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人体内,此时()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增多B.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减少D.胰岛素分泌增多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4.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5.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6.下列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C.人体的体温是一个恒定值 D.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髓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8.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1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兴奋 B.人体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 C.人的体温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D.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中属于拮抗作用 11.水盐平衡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渗透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单元检测题 命题人:宝石中学薛巧慧 班别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说明:本试卷检测学生对必修3第二章相关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本试卷共100分,90分钟完成 一、单选题(2分×22=44分) 1.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开,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2.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都是由神经纤维组成的,分别属于神经元的 ( ) A.轴突和树突 B.树突和轴突 C.轴突和轴突 D.树突和树突 3.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 4.手偶然碰到针尖时产生的反应是() A.痛和缩手同时出现 B.先感觉到痛,接着缩手 C.先缩手,接着感觉到痛 D.无法确定先后顺序 5.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6、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7.下列激素中,既能促进机体某些部位的活动,又能抑制另外一些部位活动的一组是()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见P28图2-11) 8.结扎小狗的胰管,正常进食,小狗出现的症状是() A生长发育立即停止 B血糖浓度明显升高 C消化不良 D尿量减少,体温偏高 9.切除小狗的垂体之后,小狗不但会停止生长,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行动迟缓等 症状,原因是 A. 垂体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B.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减少 C.垂体分泌的甲状腺素减少 D.垂体能控制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10.(2004年江苏)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二) 第二章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 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神经调节能保持有序性是因为: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⑤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⑥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要慢。 (5)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4)脑干:呼吸、循环等活动中枢(5)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五、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人教版必修三 通过激素的调节 教案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简述促胰液素的发现史;阐明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中的作用;分析人体内血糖的来源与去向。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能力方面 能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能通过课堂活动与实例分析,画出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的过程 2、激素调节的定义和特点 三、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章主要介绍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两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者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教材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的后面,紧接着安排“通过激素的调节”的内容,使学生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个完整的认识。这一节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等四部分内容,对于血糖调节,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就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糖类的种类、代谢等也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本节内容困难不是太大。同时,“激素”这一名词已经广为人知,因为在现代生活中,激素已被广泛使用在医药、美容护肤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一方面在造福人类,并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激素也被一些人滥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激素的知识,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其日常生活,有助于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和批判滥用激素的行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假设你身后有一辆汽车飞驰而来,说时迟、那时快,你一跃而起,跳离一米远,汽车与你擦肩而过,你发现自己心跳加快,手心冒汗。 请同学们分析这个过程是怎样的调节过程?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内容——《通过激素的调节》 展示本节聚焦,然后进入第一个内容——激素调节的发现 学生讲述: 在20世纪之前,“激素”还没有被提出,那激素调节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下面我们以胰液分泌的调节为例,来了解激素调节的发现历程。 一、胰液分泌的调节 故事背景:当食物从胃进入小肠时,胰腺就会分泌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后消化食物。为什么当食物从胃进入小肠时,胰腺会迅速分泌胰液呢? 展示胃——小肠——胰腺图 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事实是否如此呢? 沃泰默的实验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二) 第二章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 神经细胞 ) 4、神经元包括 细胞体 和 突起 两部分,突起包括 树突 和 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 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 导的,这种 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 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 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 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 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 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 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 双向性: 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 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 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 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 (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 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 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 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 50~100 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 9~12 小时, 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 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 神经纤维 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一个神经元 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 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 ;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 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 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 突触 结构完成。)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通过激素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课程标准要求 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描述血糖调节;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激素的调节》是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二节课. 本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为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做好铺垫。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除了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外,激素调节也是很重要的调节方式。如何通过激素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这一问题就在本节中解决。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建立稳态调节网络必不可少的一步。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四部分内容.大约需要二课时 三、学情分析 本课题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本节课涉及的部分内容如“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因此并不作为重难点,只需稍加复习即可。高二学生在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中已经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因此在学习第二章内容的时候已经有一个整体上的概念。在学习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后,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学习了解神经调节的机制再学习激素的调节,这样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准确把握“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从教材编写特点来看,本节内容大多是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学生活动等来实现这些目标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辅为主,顺利地完成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设计 本节内容是激素如何调节人体生命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情况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根据本课题内容在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和思维方式,确定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血糖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血糖平衡的调节 六、教学策略设计

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序言: 植物没有神经系统 第一节生长激素的发现 1、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向光性。 2、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实验材料: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①禾本科植物,如:水稻,小麦;②既能够在阳光中生长也能在黑暗中生长)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分结论:①单侧光是植物向光生长的条件 ②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③感光部位在尖端 总结论:某种影响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得快。 3、鲍森·詹森的实验(电信号或化学物质) 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拜尔的实验 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5、温特的实验 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他把这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命名为生长激素。 6、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进一步研究发现还有:吲哚丁酸(IBA),苯乙酸(PAA)等。 7、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 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8、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幼嫩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色氨酸转变成生长 素) 9、生长素的运输: 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幼嫩的芽、叶、幼根和胚芽鞘。= 细胞的主动运输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 横向运输:有向光面运向背光面。 生长素的分布(生长旺盛部位):胚芽鞘、芽和根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作用机理: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通过茎的背地生长和根的向地生长得出)。也因浓度、植 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3、敏感程度:根>侧芽>顶芽>茎(∴大多数情况,对茎为促进作用的生长素浓度对根都 是抑制作用。) 4、顶端优势: 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的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生长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综合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永州四中高二第二章检测题 出卷人:陆梅芬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分,每个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国际奥委会严禁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兴奋剂最有可能含有哪种激素() A.胰岛素 B.生长激素 C.性激素 D.甲状腺激素 2.以下各项中参与思维等神经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神经元 B.反射弧 C.大脑皮层 D.神经中枢 3.聋哑人准确理解“手语”所表达的含义,主要依靠的中枢是() A.运动中枢 B.感觉中枢 C.平衡中枢 D.语言中枢 4.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5.寒冷的冬天,同学们早晨走出家门,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减少机体能量需求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 D.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6.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 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ab=bc、ac=de),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7.垂体被称为“乐队的指挥”,因为它不仅释放生长激素和催乳素,也能调节和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 ①水盐调节紊乱②体温调节紊乱③血糖浓度逐渐降低 ④生长发育迟缓⑤性腺发育迟缓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 8.对于糖尿病研究者而言,在实验室生成全功能胰岛B细胞是一项挑战。2016年4月,美国沙克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在试管中激活该细胞成熟过程的蛋白质。这将有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糖尿病治疗屏障。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只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B.某人长期出现糖尿,仅据此不可认定其为糖尿病患者 C.糖尿病治疗的最大屏障在于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D.这种全功能胰岛B细胞可直接注入人体进而发挥作用 9.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B.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C.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D.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填空题(含答案)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___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______________ 反射弧:感受器→____________(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_____________(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_______传导,静息时外_______内_______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_______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____________→突触间隙→_______(有受体)→产生_______或_______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______________调节中枢、______________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_______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_______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_______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记忆和思维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__________________: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______________(或_______)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______________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_______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______________g/L 低于0.8 g/L:______________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______________。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去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模型(理解并记住)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_____________________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作用,这就 是______________调节(生态系统中也存在)。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______________收缩)、起鸡皮疙(______________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资料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植物激素调节知识点

第三章植物激素调节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合成的(内生性),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可移动性),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微量高效性),统称为植物激素。 一、生长素的发现: 达尔文实验:证明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在传递到下部伸长区 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鲍森.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到下部。 拜耳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不均匀造成 的 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 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郭葛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知道它叫吲哚乙酸(生长素) 注意: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有无光都产生),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能够横向运输的也是胚芽鞘尖端; 2、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 产生:主要在幼芽、嫩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成熟叶片、根尖等处产生量极少。 2 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 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3 运输 (1)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3)横向运输: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生长素在尖端可以横向运输即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生长素在尖端既进行极性运输,又进行横向运输;而尖端以下只进行极性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两重性: 1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过高甚至杀死植物;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