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貌(1)

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命题方向1 褶皱与地貌 下图示意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等高线分布,该地地表分布有三种不同的岩层,其分布范围分别是M、N、P。经观测发现,该三处岩层在形成时间上连续,且岩层年龄为M<N<P。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处于( ) A.背斜顶部B.向斜槽部 C.向斜右翼D.背斜右翼 答案 C 解析岩层年龄为M<N<P,右侧岩层老,左侧岩层新,结合背斜、向斜的岩层弯曲的特点,可以判断地质剖面示意图位于向斜右翼或背斜左翼,故C项正确。 (2)①处地貌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 A.处于断裂带,岩石破碎B.向斜槽部地势凹陷 C.夏季汛期流水侵蚀严重D.地表岩层差异侵蚀 答案 D 解析根据提示三处岩层在形成时间上连续,断裂带岩层发生明显的位移,岩层有错位,岩层在形成时间上会不连续,即该处不可能是处于断裂带,A项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处不是向斜槽部,B项错误;由于图示地区是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少,流水侵蚀弱,C项错误;①处起伏较大,且地势走向与岩层分界线走向一致,故应是两个岩层地表岩层差异侵蚀造成,D项正确。 命题方向2 断层与地貌 元谋干热河谷地处金沙江南岸攀西大裂谷中。土桥是元谋干热河谷内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之一,主要由黏土、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直立性强。元谋土桥一般发育于冲沟沟底,是由于沟底地下通道扩展导致局部塌陷,或陷穴扩展使陷穴间

地变窄,其残存的保留原始沟底地面的部分形成了天然桥的形态,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下图示意冲沟上游横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元谋干热河谷的主要自然作用是( )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D.断裂下陷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谋干热河谷地处金沙江南岸攀西大裂谷中,故形成元谋干热河谷的主要自然作用是断裂下陷,D项正确。 (2)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其主要原因是( ) A.地震频发,土桥中部易断裂 B.土桥土层节理发育,易崩塌 C.雨季冲沟流水冲刷土桥顶部 D.冲沟内流水的下蚀作用强烈 答案 B 解析土桥是元谋干热河谷内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之一,土层的直立性强。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其主要原因是土桥土层节理发育,易崩塌,B项正确。是流水侵蚀形成,地震不是主要因素,A项错误;元谋土桥一般发育于冲沟沟底,是由于沟底地下通道扩展导致局部塌陷,或陷穴扩展,保留原始沟底地面的部分形成了天然桥的形态,C项错误;冲沟内流水的下蚀作用强烈不是土桥的主要成因,D项错误。 命题方向3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下图示意我国准噶尔盆地南缘小泉沟油藏地质剖面。据此完成(1)~(2)题。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XX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

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XX 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XX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陆地构造地貌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首页)

第一章构造地貌 概念: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按规模可分为三级: 1)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2)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3)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海底的特征 1. 大陆和海洋的分布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1)大陆特征 大陆是高出海面的高地,占全球面积29.2%。它的内部起伏很大,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米;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洼地,高度为-399米。虽然地形高差很大,但大陆的平均高度只有875米。 按高度分配,以500~8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最大,它占大陆面积的47.82%;高度200~500米的丘陵次之,占26.8%;高度0~200米的平原再次,占24.85%;高度小于0的陆地面积最小,仅占0.53%(表4-1)。就世界各大洲而言,南极洲地形最高,平均高度2200米,欧洲及大洋洲最低,仅340米(表4-2)。 表4-1 大陆和大洋面积统计表

表4-2 世界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 (2)大洋特征 大洋是指海平面之下的水底部分,占全球总面积70.8%。从构造地貌观点看,它又分为大陆边缘和洋底两部分。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之间的构造过渡带,水深0~-2500米或0~-3000米,在这里,大陆型地壳厚度逐渐减小直至尖灭,地貌上靠近大陆一侧的称为大陆架,而靠洋底一测的称为大陆坡和大陆基。这三个地段连接起来,构成了一条上凸下凹形曲线,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底斜坡区。 洋底是在水深-2500米(或-3000米)至-6000米以下的大洋底部,它占全球面积54.7%和大洋面积77.2%,是地球上最深而规模巨大的凹地,平均水深为3800米。在世界各大洋之中以太平洋最深,平均深度为3940米;北冰洋最浅,平均深度为1117米(表4-3)。洋底的起伏也很大,如最深的马利亚纳海沟-11034米至高出海面4205米的夏威夷海岭的冒纳罗亚火山,高差达15000多米。洋底次级地貌也多,有海岭、海底高原、深海丘陵、深海平原和海底峡谷等等,其规模也很大(表4-3)。 表4-3 世界各大洋的面积及深度 整个地壳表面面积为5.1亿km2,据统计,陆地面积约占29.2%,而海洋面积约占70.8%。从大地构造的角度看,大陆架和陆坡也是大陆的一部分,这样算起来,大陆约占35%,海洋占65%,两者构成地球上的两大基本地貌单元。 根据不同高度的地貌所占面积的比例,可以画出地表起伏的曲线,由曲线可以看出,大陆和海洋在地表呈两个明显的台阶。第一级台阶分布在-3000~-6000m,平均深度为-3729m大部分为洋低。第二级台阶分布在1000~-200m,平均高度为875m,大部分为陆地,一部分为陆架。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海拔8844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 陆壳与洋壳的特征和成因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壳运动:指由于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包括:升降运动:指垂直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第一节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一、概念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向同一方向倾斜,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便形成了单斜构造。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褶曲一翼,断层一盘等)的一部分。 二、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第二章 褶皱构造 褶皱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岩层的连续性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一、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 二、褶曲的类型 1、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产状要素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 两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褶曲 的要素 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 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枢纽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枢纽水平、枢纽倾斜 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地质构造》习题答案汇总

《地质构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构造运动按照其发生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现 代构造运动。 按照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其中前者又称为造山运动,后者又称为造陆运动。 2.地质作用依据其能源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 动力地质作用;其中前者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地表主要形成山系、裂谷、隆起、凹陷、火山、地震等现象;后者主要有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流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冰水的地质作用、重力的地质作用等。 3.地质图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照一定比例缩 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一副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并标明图名、比例、图例、和接图等。 4.常见的地质图包括普通地质图、构造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等六种。 二、名词解释 地壳运动:主要有地球内力引起的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地球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行破坏和建造作用。 褶皱构造:岩层或岩体受力产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产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褶曲:褶皱构造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弯曲称为褶曲。 断裂构造:岩层受构造运动作用,当所受的构造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节理: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产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产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岩层的产状要素? 确定岩层在空间分布状态的要素称为岩层产状要素。一般用岩层面在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进行描述,分别称为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2.试简述岩层产状与地面坡度关系的“V”字型法则。 岩层产状岩层倾角与地面坡向关系岩层出露线与等高线关系 水平岩层二者平行或重合 倾斜岩层相反(不论倾角大小)二者同向弯曲,“V”尖向沟谷上游 相同(岩层倾角>地面坡角)相同(岩层倾角<地面坡角)二者反向弯曲,“V”尖向沟谷下游二者同向弯曲,“V”尖向沟谷上游 直立岩层岩层出露线为直线,不受地形影 响 3.简述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从地质构造控制地质结构和地质 环境两个方面总结分析)。 运动构造形成并控制着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其中前者控制着区域地壳结构(或区域构造)和地质体结构即土体结构和岩体结构;后者则控制地壳稳定性(地震活动、地壳升降活动、断层活动及地壳活动引起的地壳表层活动)、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地质体中的地应力、地下水和地温等因素。上述不同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不同类型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可从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地下工程等不同种类的情况具体分析。 4.试简述岩层和地层两概念的差别? 岩层一般泛指各种成层岩石,是由层状的沉积岩(固结的岩石或松散堆积物)、火山岩和它们的变质岩组成,不具有时代的概念。地史学中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称为该时代的地层,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时间概念,是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岩层或岩层组合。 5.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及主要依据?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 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 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1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 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2 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 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 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3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4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地表的形态变化 前面我们所学的河流阶地及海蚀阶地等地质现象的形成和位置的变化就是地壳运动真实的记录。(说明地壳在缓慢上升。) 例1.广州七星岗海能崖,现在距离海岸线数十公里。 例2.辽宁盖县望儿山海蚀崖,距海岸线十公里,高出海面约60m。2.大地测量的证据 根据大地测量发现许多地区的大地现有平方向的位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 例1.河北邢台的形家湾自1920年至1955年35年中上升了140mm,平均每年上升4mm,而耿庄桥却下降32.1mm。前面说过的印度古大陆2cm/年向北推移。 例2.美国西部圣安德利斯大断裂西侧的地块,自2千多万年前以来,每年以几毫米至几厘米的速度,作顺时针方向的水平错动。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沉积地层的厚度 我们前面已学过,浅海环境下,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但是我们却能见到上千米甚至上万米厚的浅海相沉积岩。如:喜玛拉雅山原来是古

地中海的浅海区,沉积地层的厚度达到3万米。这就说明该地区的地壳一边下降、一边接受沉积。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却见不到该时期的沉积岩,说明那些地区此时地壳正在上升,因而缺少这一时期的地层。 2.岩相变化 岩相——就是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特征。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 一般分为: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三角洲相、滨海沼泽相) 河流相 湖泊相 滨海相 沼泽相 这种岩相的变化,说明了当时海陆的变迁,也说明了地壳当时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的地质环境。 3.构造变形 我们在野外常常可以看到倾斜的岩层或波状起伏、弯曲的岩层,以及错、断开的岩层,说明地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变动——指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性变形。如褶皱变动、断裂变动。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整个岩石圈,但从研究意义上说,我们现今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也只是在地壳的深度范围内。

2021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三 高频考点34 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的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人教版)

(2020·湘潭市一中高考模拟)“飞来峰”即外来岩块,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下图为“某地飞来峰附近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⑤岩层形成年代比⑥岩层早。据此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甲处的褶曲形态及判断理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B.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C.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新 D.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老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地层界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2.图示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分别是() A.背斜山地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下各图与泰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2020·河南郑州一中测试)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 B.乙山为断块山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为山地 5.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19·安徽合肥一中测试)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6~7题。 6.甲处属于()

A.向斜成谷B.向斜成山 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7.若在Y2处钻3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Y4处钻至该水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A.25 m B.35 m C.55 m D.65 m

构造地貌研究方法

构造地貌研究方法 刘静 赵越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 1、引言 构造地貌学是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并通过侵蚀和沉积等方式对活动构造区的地形地貌进行塑造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定量构造地貌学的兴起为标志之一,地球圈层之间(如岩石圈、大气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等认识开启了另一场革命,其意义将不小于60年代的板块构造运动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测年技术和GPS、GIS、LiDAR等空间探测技术和手段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构造地貌进展迅速,特别是在确定原始地貌面高度、构造活动幅度和速率、侵蚀速率以及构造抬升与侵蚀下切平衡等关键问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热点研究方向,并在灾害防御、环境和气候变迁、新构造演化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国际上对构造活动、气候、地表过程的耦合关系的研究力度和注意力越来越大,涉入的学科也日益广泛:地貌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水文学、环境学、低温/中低温年代学、大陆动力学数值模拟等等,使得构造活动、气候、地表过程的耦合关系成为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具开拓前景的研究领域。 与传统大地构造学不同,构造地貌学清晰地认识到气候和剥蚀作用可能控制着构造变形样式,强调地表侵蚀过程在山脉形成和高原隆升中的作用(England and Molnar, 1990; Brozovic et al., 1997; Pinter and Brandon, 1997; Willett,1999;Zeitler et al., 2001; Montgomery et al., 2001; Beaumont et al., 2001)。在传统地质学中,发生于地球表面或浅部的浅表地质作用统称为外营力,包括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具体过程包括河流,滑坡、泥石流、冰川刨蚀等,也有生物的参与,尤其是微生物参与的风化作用。尽管这些作用在影响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在塑造造山带及大陆构造中所起的作用往往被认为是居于次要地位,甚至被忽略。最近一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冲击着构造地质学、地貌学、表生地球化学和矿物学中的一些传统认识,如山链或高原的形成是岩石圈构造运动和大气圈地表过程联合作用的结果: 在构造活动活跃地区,快速的浅表作用(如剥蚀)可通过重力均衡来调节深部物质平衡,改变深部热和应力状态,调整变形机制来调制深部物质垂向和侧向的运移速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及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地质构造关系的学科。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如何本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区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 1山东处在欧亚板块的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扩张及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移的影响,山东目前(以来)地应力:最大主应力σ1的轴向方位为70~80о、大小是; 最小主应力σ3的轴向方位为340~350o、大小是33..9 Mpa;σ1与σ3差应力值为 Mpa。 2.基岩区的地层褶皱不发育,地层多呈单斜构造;发育NNE、 NW、EW走向的主要断裂构造,其中的NNE向和NW断裂为活动断裂主要NNE向活动断裂:(1)沂沭断裂带,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的构造格局;(2)聊考断裂带。 主要NW向活动断裂:(1)威海~烟台~渤海~天津断裂带;(2)诸城~益都(青州)~惠民断裂带;(3)骆马湖~微山湖断裂带。 证据:近代地震活动记录;第四纪岩土层被断裂错开、逆掩。

(二) 山东的工程地质分区 据基岩地层的出露情况、地貌特征和地壳稳定性分3个分区: σ1 σ1 σ1 σ 1 目前中国地应力方向 以东经100~105o 为界分东西两区。 强度上:西强东弱(西高东低) 方向上:西: NNE-SSW 为主,东:近E-W 。

1.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其范围是:济南~淄博~潍坊以南、东平湖~南四湖一线东北、昌邑- 大店大断层(沂沭断裂带最东侧的大断层)以西及济南~东阿~东平一线以鲁东低山 丘陵工程 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昌邑~大店断层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专题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专题 一、单选题 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 .断层、向斜、背斜 B .断层、背斜、向斜 C .向斜、断层、背斜 D .背斜、向斜、断层 (2013高考题广东卷)2.图1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搬运作用 B .地壳运动 C .变质作用 D .风化作用 (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3题。 3.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 .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 .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 .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 .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4.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 .地热能B .风能 C .水能D .太阳能 5.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 .冰川与岩浆相映 B .极昼 C .成群的企鹅 D .台风 (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5,回答第6、7题。 6.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⑤ D .⑤⑥ 7.图中 A .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 .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 .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 .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8~9题。 8.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 A.花岗岩 B 石灰岩 C.砾石层 D.石英岩 9.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 ②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 ③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④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2011·河北月考)读某地地貌景观图及其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M 、N 、O 、P 、Q 五地的地质构造类型依次是 ( ) A .背斜、向斜、向斜、背斜、断层 B .背斜、向斜、背斜、向斜、背斜 C .背斜、向斜、背斜、向斜、断层 D .向斜、背斜、向斜、背斜、向斜 11.图中P 处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A .断裂下陷 B .向斜成谷 C .岩石抗侵蚀力弱,受外力侵蚀成谷 D .外力堆积作用形成 (2011·海淀模拟)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2~13题。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全球构造地貌_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并受大地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全球构造 地貌。 2.大地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的背景上,由于区域构造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构造地貌。 3.地质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格局与大地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 以及外营力影响而形成的地貌,叫做地质构造地貌。根据局地构造的类型,可以将之其划分为褶曲地貌、断层地貌、火山地貌、岩性构造地貌等。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海洋 海陆分布:1、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海陆分布不均匀;3、七大洲和四大洋;4、大陆轮廓呈倒三角形;5、大型岛群大多分布于大陆东岸;6、大陆东岸不仅岛屿多,而且有系列岛弧分布;7、一些大陆轮廓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吻 合性。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与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两半球海陆面积比较: 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因此不论在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海洋分布是不均匀。 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壳 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大陆——大陆地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大陆面积占地球总面积 的29%。 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占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

二成因 一、地壳均衡学说 地壳均衡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 (1)普拉特(2)艾里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特征:呈带状分布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活动带的之间稳定区 构造活动带: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3、洋脊 裂谷带 相对稳定区 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成因: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人:魏格纳(德国)。 依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hjhjjhjk 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内容:联合古陆,七大洲、四大洋驱动力:地球自转离心力、天体引潮力 2)海底扩张学说基本观点: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H.H.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海底扩张说) 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同一年龄岩石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第八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岩层的产状(原始产状、产状要素、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地层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褶皱构造(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分类、褶皱的组合形式和叠加形式、褶皱的成因、褶皱的野外观测与研究);断裂构造(节理、断层要素和断层位移的概念、断层分类、断层形成机制、断层的野外观测与研究); 重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难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侵入岩是在地下形成,但现在大量突出地表,甚至形成高山;沉积岩,原始应水平沉积,在地表却大量倾斜、弯曲、断裂。 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了运动,发生变形、变位,改变了原来的状态。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 运动的结果为岩石变形、变位,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 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综上所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固体地球表层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变形与变位,形成一系列的地质形迹,岩层的倾斜、岩层的褶皱、岩石中产生断裂(有的断裂是拉张型的,有的则是剪切型的等等),这一系列由构造运动造成的岩石变形与变位的地质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二、构造运动 (一)构造运动的形式: 水平运动(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造陆运动)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1、水平运动

地质构造与地貌教案

【课题】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教学目标】 1、掌握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地貌 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发生的部位。 3、通过图片,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介绍了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教材首先指出,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或变位。接着重点分析了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着重说明了这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本节教材最后结合生产实际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一内容体现了较强的使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人地关系及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2、难点:(1)读图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 (2)判断断层中岩层的断裂移动方向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1、导入课题: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它就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温暖而又美丽的家园,它千姿百态。有一望无尽的平原,高峻平坦的高原,崎岖陡峻的山脉等。若要想知道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课程: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请问地质构造有哪两种类型? (多媒体演示):褶皱和断层图片。 (板书)Array (教师讲解):褶皱的形成是由于岩层受到了挤压之后发生了弯曲变形,这样就形成了褶皱。

其中的一个弯曲叫褶曲。(多媒体演示褶皱形成的动画图) (教师提问):请举例说明褶皱山脉有那些? (引导学生回答):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教师提问):褶皱有哪两种基本类型?他们是怎么形成的。 (多媒体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示意图。 (板书) (师生共同分析):要真正区别向斜和背斜,应丛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从岩层的弯曲形态上来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第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来看(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第三,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用多媒体演示地形倒置动画图)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讲解):当内力作用产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就会发生破裂,即断层。 (多媒体演示):断层的形成示意图。 (教师讲授):断层的形成一定要有明显的错动与位移。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来举例说明断层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师引导):如华山北坡、庐山等。 (教师提问):地质构造有何意义? (引导回答):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 (幻灯片演示):背斜储油,向斜储水示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盆地中容易储藏地下水,断层线附近容易形成泉。 3、小结:地质构造引起地壳变形变位,使地球表面趋于不平坦,形成了各种地表形态。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各种构造地貌,以便于我们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当中更好的去应用。 4、布置作业:见《测试题》 【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机械运动,以往称为地壳运动。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类运动不只限于地壳,还涉及岩石圈,所以改称为构造运动。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一、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时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移动。其有三种基本形式:(1)相邻块体分离(2)相邻块体相向汇聚(3)相邻块体剪切、错开。[剪切错开的相邻块体既不分裂,也不聚汇。] 二、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是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 第二节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成为地质构造。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 一、岩石的空间位置 走向层面有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 倾向层面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它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即 为倾向。 倾角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交角,沿倾角方向测量,称为真倾角。 层面的走向、倾向与倾角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 岩层的厚度是岩层顶底面间的距离。 岩层水平产出时,其倾角为零,没有走向与倾角,它的空间位置之手岩层厚度影响。 岩层直立产出时,他的空间位置取决于层面的走向及岩层的厚度。 二、褶皱 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单个弯曲称为褶曲。岩层褶皱后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均已发生改变,但其连续性未收到破坏,褶皱的存在时构造运动的直观反映。 褶曲的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依其形成环境和条件而定。 1.褶曲的几何要素 a.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b.核褶曲岩层的中心 c.轴面褶曲两翼近似对称的面 d.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e.弧尖 f.轴线 2.褶曲的类型 褶曲的基本类型为背斜与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向下凹者称为向斜。背斜与向斜是并存的。相邻背斜之间为向斜,相邻向斜之间为背斜。相邻的向斜和背斜公用一个翼。 (1)根据轴面的产状,褶曲可进一步分为: 直立褶曲 倾斜褶曲 倒转褶曲 平卧褶曲 (2)根据横剖面的形态特点,褶曲可分为: 扇形褶曲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 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 GPS接收机每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 图(一)是考察路线地质剖面图,图(二) 是GPS所记录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2—3 题: 2、图5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 依次是:()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3.与图6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010安徽)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4~5题。 4.“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A.水平错断B.褶皱凹陷C.断裂陷落D.水平张裂 5.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A)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2010重庆)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D A.向斜谷 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 7、图中甲地多见芽、溶洞等地形,推断可知岩层 应为:c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8、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A A.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针阔混交林 D. 针叶林 下图中甲图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图反映甲图中P地河谷及其附近区域的地质剖面,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9~11题。 9.甲图中河流的流向为(B) A.由北向南B.由南向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10.P地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B) A.向斜B.背斜C.谷地D.山岭 11.乙图中的泉水涌水量最大的季节,下列

构造地质学 大题(超全)

构造运动类型?答:(1)按照运动方向:①水平运动②垂直运动(升降运动)(2)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①古构造运动: 发生在第三纪之前的构造运动②新构造运动:发生在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③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答:1、野外观察、地质填图2、物探、钻探3、遥感、航片、卫片4、数理统计5、力学分析6、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泥料模拟、光弹模拟)数值模拟 )7、构造历史分析8、多学科综合分析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答:理论意义 (1) 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2) 探讨地壳运动的动力方向和来源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 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水文地质问题、地震问题、矿产资源的分布、环境问题等。 岩层产状有哪些?及其相对应的概念?答: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标高相同或基本相同时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运动,形成了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的岩层。直立岩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初期处于原始水平状态,后来可遭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构造变位,形成了岩层面与水平面垂直的岩层。倒转岩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初期处于原始水平状态,后来可遭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构造变位,使岩层的顶、底面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其岩层面也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 沉积岩的顶底面包括哪些?如何识别新老岩层?答:利用沉积岩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可用于判断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有:斜层理、粒级层理、波痕、泥裂、雨痕、冲刷痕迹、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等 不整合的识别标志?答:(1)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上下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时代相差较远,或生物演化的不连续或种、属的突变,说明当地在某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发生过巨大变化,发生过沉积间断。(2) 沉积方面的标志:上覆地层的底部常有由下伏地层的碎块,砂砾组成的底砾层,此外,上下地层在岩性和岩相上的截然不同;在两套地层之间有一个较平整的或高低不平的剥蚀面(3) 构造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的的产状不一致★下伏地层中的构造变形较上覆的新地层要强,构造变形的期次也要多于上覆的新地层★下伏地层中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延伸到不整合面时就被上覆地层所截交覆盖★一般来说,上,下两套地层中的地质构造的构造线方向逥然不同。(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的标志:由于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及其地质构造是在不同时期的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因此各自发育有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什么是V字形法则?答:(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但岩层界线的弯曲总是比等高线弯曲度小。(相反相同)(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的方向弯曲。(相同相反) (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是其露头界线的“V”字型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相同相同) 什么是褶皱?褶皱要素的概念?答:褶皱是由岩石中原来近于平直的各种面(例如层理面)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而显示的变形或者原始产状的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力作用下发生永久性塑性变形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1 核部: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简称核。 2 翼部: 指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简称翼。 3 翼间角:构成褶皱两翼的同一褶皱面的拐点的切线的夹角称为翼间角 4 枢纽: 同一褶皱岩层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5 轴面: 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连成的面,它是大致平分褶皱两翼的对称面。 6 轴迹: 褶皱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7 转折端: 褶皱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的部分。 8 脊、脊线、脊面: 背斜或背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称为脊;它们的连线称为脊线;若干相邻褶皱面上的脊线联成的面称为脊面。 9 槽、槽线、槽面: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