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唐代建筑详解解析

07-唐代建筑详解解析
07-唐代建筑详解解析

唐代建筑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简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唐代中原地区的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这是鉴真和尚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从唐代遗留下来的木构建筑在中国已几乎绝迹,只剩下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两处。

唐代木构建筑的风格除了人们众所周知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之外,还有什么呢?唐代木构建筑一眼看上去给人的印象是:结构简单,朴实无华,雄伟气派。

它的造型特点主要包括:

一、斗拱硕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

二、简单而粗犷的鸱吻。鸱吻就是房屋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唐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三、屋檐高挑。唐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翘起,而且屋檐通常分为上下两层。

四、屋瓦呈青黑色。

五、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六、色调单一。唐代木构建筑所包含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一般均为红白两色或黑白两色。最标准的唐代风格木构建筑当推日本平城京奈良法隆寺东大殿。

建筑技艺

唐朝单栋建筑在长方形平面中,以满堂柱网双槽平面和内外槽平面最多,或有龟头屋,挟屋等的平面变化。唐朝殿堂各间面阔有两种,一为明间大而左右各间小;一为各间相等。唐代的建筑组群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大型廊院组合复杂,正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转角处和庭院两侧又有楼阁和次要殿堂,并有横向扩展的建筑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一至二组,而在个组之间之夹道来解决交通和防火问题。

唐代的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种。灰瓦较为疏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质地紧密,经过打磨,表面光滑,多使用于宫殿和寺庙上。长安大明宫出土的琉璃瓦以绿色居多,蓝色次之,并有绿琉璃砖。唐朝重要建筑的屋顶,常用叠瓦脊和鸱尾,其鸱尾的形制比之宋、元、明、清各代远为简洁秀拔。唐瓦当则多用莲瓣图案。还有用木做瓦,外涂油漆,和“镂铜为瓦”的。

此外,唐代建筑的屋顶坡度较缓,屋顶曲线恰倒好处,歇山顶的房屋收山很深,并配有精美的悬鱼;较重要的建筑都用线条鲜明的筒瓦,在屋脊上还常用不同颜色的瓦件“剪边”,更加突出了屋顶的轮廓。以上这些,再加上雄健的斗拱,深远的出檐,素雅的外墙粉饰和带“侧脚”、“生起”的立柱,便形成了大唐建筑高贵富丽的形象。

唐代的斗拱已臻成熟极盛,有一斗、一斗三升、双抄单拱、人字形补间铺作、双抄双下昂和四抄偷心等等……其风格奔放,但又不失典雅,再加上唐式建筑斗拱与柱比例甚大,更使它的结构之美显现的淋漓尽致。

唐代的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门扇分上中下,上部高装直棂便于采光,且门窗框四周加线脚。唐代栏杆多用勾片栏板或用卧棂栏杆,其下并护以雁翅版,可石制望柱和螭首已见于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中,可知当时重要建筑的台基上使用石制栏杆。

唐代台基,临水建筑使用木结构的柱、枋斗拱外,一般建筑用砖石二料构成,再在台基外侧设散水一周。台基的地栿、脚柱、间柱阶沿石等都饰以雕刻或彩绘,踏步面和垂带石亦是,但也有用花砖的。唐代柱础多用莲花柱础,比较矮平。城楼基座有斗拱,用梯形梁架做城门道或用叉手做城门道。

在垂足而坐的习惯普遍后,长桌、长凳、腰围凳、扶手椅及靠背椅应运而生。唐代家具的式样趋朴素,实用大方,线条柔和,装饰嵌铀及制作技术均有进步,室内布置亦多样化,富于生活情趣。

壁画风貌

敦煌唐代壁画里的宫殿,可以首先注意那些表现“宫阙”的画面。在第397窟有两座初唐时绘制的宫阙:中央是宫城正门,上建两层门楼;左右夹建二台,就是阙台,平面向前略伸使整体平面呈一浅“”字;阙台上各建有一座单层阙楼,其纵轴和中央城楼平行。盛唐第172窟有两座宫城门,平面都是形,上有城楼、挟屋和曲折连屋,城下列戟架。这两图都是宫阙。晚唐第9窟中有一城楼,在城楼前左右各一阙台,台上也有纵轴和城楼平行的阙楼,三座建筑之间以弧形城墙相连。

唐代建筑壁画可以看出,唐代宫阙是从周汉就有的阙发展来的,并与东汉至北朝盛行的坞壁阙有更密切的传承关系。“阙”之一名,首见于《诗经》。《郑风·子衿》曰:“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说明周时已经有了阙。自东周以至东汉,阙主要都是作为一种礼制性建筑而存在的。形制是两座孤立的台,台上有屋,对峙于宫门、城门、墓道和庙门之前,起标表入口以壮观瞻的作用。大约自东汉中期开始直至南北朝,坞壁大量兴起,在坞门处往往也建阙,它不再孤立于大门外边而是紧挟在坞门两侧,突出了它的物质性功能即军事防御作用。坞壁阙在敦煌早期窟中也可大量见到,大都是塑出的,称为阙形龛,双阙中间连有屋顶,但中间屋顶仍低于左右阙,保持有汉阙双峙的构思;少数是画出的,其中有的中央屋顶比双阙为高,显出了以中央屋顶为构图中心的新意匠,为阙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隋唐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趋于安定,同时也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这种在汉代本来是有严格等级规定的阙又恢复了它的权威性而且更加严格了,遂专属之于帝室,而且除个别帝陵有墓阙外,阙都建于宫门处,形成了宫阙独步的局面。

敦煌壁画中的临水栏杆、台基从壁画的宫阙形象可以知道,唐代的宫阙总体平面是“”字形,左右二阙不再象坞壁阙那样与大门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更向前推移出去。这种现象说明阙的防卫性意义又降低到次要的地位,而重新突现了它的礼制性意义。从这一点看,似乎唐阙是汉阙的某种恢复。但历史虽然有可能是相似的却永远也不会重复,由汉至唐,阙的发展也经历着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唐阙在阙台与门楼之间有墙连系着,又特别强调中央城楼,这些都说明唐代宫阙是魏晋坞壁阙的直接发展。高大巍峨的中央城楼位置后退,强烈显示了它在整座建筑中的构图立体作用;左右阙楼位置前伸,与它形成犄角之势,只处于陪衬的地位,三者共同组成了一座极富统一感的建筑整体。在壁画宫阙中,我们还注意到它们的中央城楼大都又各分出左中右三部,左右二部和中部的关系又形成了一个较小范围的统一整体,突出

于外的城台进一步加强了它的统一感。人们在远处时更多的是对全景范围的大整体的感受,走近以后,中央城楼的统一构图随之突现,在整个行进过程中,建筑都以其不同规模的完整艺术形象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字形平面拉开了整组建筑的深度,使它比坞壁阙所能控制的空间大大扩张了,再加上它的绝对尺度的扩大,气势当然也要大得多。平面的进退又加强了对立面高低错落的感受,丰富了建筑群的造型。字所围的封闭空间,本身就具有压抑感,其内界面又是大片墙面,就更使人们感到森严,对人发挥了强烈的震慑作用。汉代人崔豹曾说:“阙……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古今注》),这话虽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却也透露了礼制性阙的精神功能作用。人臣至此,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缺点”,而顿起悚惧之心,阙,充分体现了它作为君临天下的皇权象征的意义。建筑就是通过这样的空间造型手段来发挥它的艺术作用的,在这种场合,恐怕象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的感染作用就不能和它相比了。

首都建筑

唐代建筑唐代首都长安城,是当时中国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那个时候全世界规

模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始建於二(西元五八二年)六月,第二年三月完成。最初名“大兴城”,到唐代才改称长安城,并作了修建和扩充。城内有帝王后妃的官城,有政(蟹)府机关所在的皇城。有商业区东西二市,还有一百零八坊。全市规划整齐,作棋盘状,总面积83平方公里,约是现在西安城(明清时建)的七倍半多。

长安城及各宫殿建筑形制,历代有不少学者考证研究,并作图志之。但早在唐长安城即已被破坏殆尽,学者的考证多根据文献,其中不免颇多错误。50年代末期开始,考古工作者对长安城作了多次采勘和发掘,复原了部份城垣、城门、宫殿,对长安城有了更却确切的了解。

长安城的四城墙与西门(现存的城墙为明代所建),长安城外郭城(京城)东西长9721公尺,南北长8651。7公尺,墙厚在9至12公尺左右。现在仅残存墙基,埋在地下。每面城各有城门三座,南面当中是长安城的正门明德门,明德门向北是止对皇城的朱雀门和正对太极宫的承大门,有五个门道,较其他城门多两道。门道宽5公尺,最旁边的两道有车辙痕,有的车辙从中间三个门道前面绕至两端的门道通行。推测当时左右两端的门道专给车辆行走,其次二门则出入行人。而当中一门,从石门槛雕刻特别精致看,大约只有皇帝郊祀或出行时才通行。

城中最北部是宫城,东西长1。80。3公尺,南北长1492。1公尺。包括了太极宫、东宫和掖宫三座宫殿。太极宫也叫“西内”,就是隋的大兴宫,位居宫城中央,东西各有一墙与东宫、掖庭宫相隔。整个城被现在的西安市区所占据。唐

紧接著宫城之南是皇城,也叫“子城”,东西长与宫城相同,南北长1843。6公尺。皇城是政(蟹)府机关所在,三省、九寺、四监均在此。可惜现在遗址上面满是建筑,无从勘测。

唐代斗拱(大雁塔门楣石刻殿堂图·局部)皇城东南、西南是东市和西山,隋代称为“都会

市”、“利人市”、这是长安城的商业中心,也是当时最繁荣的地区,据载两市各有二百二十行之多,可见当时贸易之盛。两市均呈长方形,市内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交叉成井字形,把整个市划成九个长方形,每方都临街,方之内还有小巷道,巷道下有砖砌的排水沟,设计相当完备。

东市的东北,贴近外廓城东城垣处有兴庆宫,建於玄宗开元二年(西元七一四年),系作为离宫之用。以後多次扩充,到了开元十六年乾脆移此听政,根据一九五八年探测的结果,发现城门楼、宫殿、回廊建筑遗迹十七处,多残破不可辨识,仅西南一隅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可确认。据文献记载,宫内还有龙堂、南薰殿、兴庆殿、沈香庭等建筑。名诗人杜甫在“丹青引”一诗中有“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的句子。兴庆宫也称“南内”,是规模最大的三大内之一,玄宗时代又移此听政,不难想见当时的规模。

关於长安城的街道,各文献的记载一致,都是南北向街道十一条,宽一百步;东西向十四条,宽四十七步、六十步、一百步不等。探勘结果与文献大致相符,街道笔直,作正东西和正南北向,交错如棋盘。街面而中间高,两侧低,旁边有宽2。5公尺左右的排水沟,两旁绿树成荫。一般街道宽在30公尺以上,通各城门者较宽,便於通行车辆。尤其皇城正门朱雀门前面的朱雀街,是贯通京城南北的上轴,北连宫城,南出明德门至郊祀之所,特别宽阔,长达150公尺以上。这种设计很合乎城市交通的需要,比之现代都市毫不逊色。

街道划分出来的即一百零八坊及东西二市,各坊有坊墙,坊内有街道、下水沟,每坊有名字,成一个独立小单位,宅院、庙宇就盖在坊内。

代表建筑

广仁王庙

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2001年06月25日,广仁王庙作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庙后条山葱翠,古堞峥嵘;庙前泉涌成溪,林木苍郁,这便是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的庙宇——广仁王庙。又因五龙泉水从庙基前涌出的缘故,当地群众也俗称其为“五龙庙”。五龙庙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东南角辟有小门。正殿座北向南,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幽度极深,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只有五台山南禅寺可相比拟。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建筑风格。

天台庵

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规模并不大,它是中国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庵东傍山谷、西临漳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970平方米,建筑面积90余平方米。院子的东部矗立着唐碑一通,由于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字迹已经风化,已无法再看清上面的文字。

天台庵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为后世所加。屋顶施灰筒瓦及硕大的琉璃鸱吻。此殿的琉璃脊饰当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

古风。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跺,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不用普拍枋。殿身各柱柱头卷杀平缓优美,柱上施斗口跳斗拱,均用足材拱,跳头上施替木承托撩檐槫。壁内施两道单材柱头方,方间用小斗承托。柱头方表面柱头部位刻出泥道重拱,各面柱头铺作之慢拱拱身甚长,形制古朴。正立面明间正中施补间铺作一朵,亦为斗口跳,但用单材。山面及北立面明间无斗口跳,仅于上层柱头方上隐刻一斗三升斗拱。转角铺作45°斜向出跳用足材拱,正方向上的出跳均用单材。

殿身结构为典型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现存的几根直抵于四椽栿下之柱均为后世所补加。明间前后檐平槫下施襻间。平梁上施驼峰+蜀柱承托横拱,拱上施替木承托脊槫。山面斗拱柱头铺作里转出一跳华拱承托箚牵。角部用45°递角梁。殿内梁架及斗拱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清代壁画残迹。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天台庵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南禅寺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县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南禅寺禅寺座北面南,规模不大,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两宽51米多,寺内现分东、西两院,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东、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三间正殿高大雄伟,据实际测量,面宽十一点六二米,进深九点九米。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即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中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书题记的两行字迹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层,所以,有字迹处微觉高起。看来,原有题记不止于此,或许在尔后修理时曾被刨去。

佛光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宫殿建筑

综述

唐代建筑

大明宫在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此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命令扩建,第二年即迁入大明宫听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此宫毁于兵火。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宫城共11个城门,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经考古发掘在大明宫内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大型遗址。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古时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遗憾的是,如此壮丽的宫殿,于886年毁于战火。

麟德殿

麟德殿在大明宫太液池西的一座高地上,是皇帝宴饮群臣的地方,也是大明宫内另一组伟大的建筑。它的遗址已被发掘,底层面积合计约达5000平方米,由四座殿堂(其中两座是楼)前后紧密串连而成,是中国最大的殿堂。在主体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台,台上有体量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飞桥与大殿上层相通。据推测,在全组建筑四周可能有廊庑围成庭院。麟德殿以数座殿堂高低错落地结合到一起,以东西的较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使整体形象更为壮丽、丰富。

三清殿

三清殿原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对称严谨,主次分明,总占地24亩,是福建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现仅有主殿三清殿、山门与东岳殿,西岳殿两座附属殿。三清殿总体采用厅堂型构架混用殿阁型做法的建筑,殿内竖有20根木石连接大柱,柱头采用偷心造法,上用十字令拱,体现唐代的典型特征,殿内梁架纵横,柱网罗列,体现出变化统一的和谐美,斗拱出跳,下昂调节,又显示等差有度的节奏感,整个建筑沉浸在大音希声的艺术氛围中,精美的图案与雕刻展现着古艺术之美,具有极高文物价值。

由于三清殿位于市区中央,伴随着城市的建设,古建筑保护问题也日益迫切,目前当地政(蟹)府已经为三清殿划定了6168平方米的保护区域。本着合理利用原则,修葺一新的三清殿大殿经常举办艺术、书画展览,东岳殿开辟为文博艺术城,门口也逐步发展成为莆田的古玩交易市场。如今三清殿正成为莆田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

陵墓建筑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它因山为坟,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陵园周长40公里,由内外两城组成。外城遗迹已难寻觅,内城遗址犹存,面积2。4平方公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门,门外均有石刻,当年陵园内还有献殿、下宫、画像词堂等建筑。据记载,唐后期曾重建殿宇378间,初建时的规模显然更加庞大。现乾陵遗存的主要是朱雀门外的神道和其两侧的石刻。长长的神道两侧有2组残存的土阙和石刻114件,石刻有华表、翼马、朱雀、石马、石人、石狮等,多用整块巨石雕成,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气势伟岸,富于质感,反映了盛唐的国威和工艺水平。

乾陵的建筑质量极高,墓道用石条密封,并在缝隙中灌铁水,极难开启,因此成为唯一没有被盗的唐代皇帝陵墓。乾陵周围这有十七座陪葬墓,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

07-唐代建筑详解

唐代建筑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简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唐代中原地区的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

1)一砖一瓦皆说法: 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可读性 中国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来形容它们。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等有着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等。读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内涵。 可塑性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 内向性 外国建筑多数很讲究形式外观,而中国古代建筑有些虽然外形简单,比如四合院,进院后却发觉极为丰富,不论是视觉、心理感受或是内涵。再比如苏州园林,也是这样,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超稳定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但是我们要注意,在评价古代的遗存时,不应该简单绝对的褒或贬。它们是历经几千几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 容《易》性 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在建筑上,也是这样。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建筑的声音 中国古建筑中体现出的音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利用建筑物的部件所发出的音响或回声;二是谐音的应用。 第一种类型的应用不太普遍。民间比较熟悉的如中国古塔上悬挂的铃铎,风动铃响,象征"梵音到耳"的佛法大意。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洛阳永宁寺塔"角角皆悬金铎,宝铎如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洛阳迦蓝记》)。佛寺铎音在佛教徒听来自有一番梵界的意境。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排球》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我院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训练的飞速发展,使体育发展步入了科学教学和训练的时代,21世纪是一个体育教学和训练大发展的时代。他对体育人才高素质的需求以及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使体育教学正面临着挑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应用水平。 我教研室承担的《排球》课程于2009年初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获得了荣誉的同时,教学团队的全体成员并没有始终沉浸在喜悦之中而停滞不前,相反,将该课程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而不懈努力。为了全面提高我院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排球竞技能力,使排球基础课教学适应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教研室对《排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改革,制定了以下的计划和措施: 1.教学内容改革的计划和措施 排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主要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提高学生排球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战术的掌握与提高竞技能力。结合学院系部培养计划的修订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排球》课的教学大纲,将排球的基本技术、战术以及排球运动训练的方法、手段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采用课堂讲授,练习和观摩以及比赛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增加教学教法的实践课,采用学生分组实践教学和相互竞争和评定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我们依据《排球》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我院排球教学多年的经验和现今排球教学的现状,优化教学内容,排球理论知识部分,增加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排球技战术内容进行加强。排球概述部分的内容进行缩减,增加了关于排球赛事组织的知识教学。 3.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电子教案在教学中的应用。组织教师参加与排球教学和训练及裁判有关的各项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使教师不断掌握新的教学、训练知识,并将其应用在《排球》课的教学中。加强排球基础教学研究。 总之,我们要根据体育教育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更新《排球》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排球各项技术、战术。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在我院建设一门在全省同类院校内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较大影响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二、建设期及主要目标 通过对《排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使其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教学管理六大方面都达到优秀标准,努力成为国家级精品示范课程。 1、建设期 2009年——2014年

唐代建筑鉴赏

唐代建筑鉴赏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朝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从唐至今,历经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内,如今中国仅存4座唐代木构建筑,悉数皆在山西省境内。 唐朝(618—907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 第一: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而在单栋建筑方面,唐朝单栋建筑在长方形平面中,以满堂柱网双槽平面和内外槽平面最多,或有龟头屋,挟屋等的平面变化。唐朝殿堂各间面阔有两种,一为明间大而左右各间小;一为各间相等。唐代的建筑组群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大型廊院组合复杂,正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转角处和庭院两侧又有楼阁和次要殿堂,并有横向扩展的建筑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一至二组,而在个组之间之夹道来解决交通和防火问题。 第三: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唐代木建筑的特点: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结构图唐代木构建筑的风格除了人们众所周知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之外,还有什么呢?唐代木构建筑一眼看上去给人的印象是:结构简单,朴实无华,雄伟气派。它的造型特点主要包括: 1、斗拱硕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 2、简单而粗犷的鸱吻。鸱吻就是房屋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唐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3、屋檐高挑。唐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翘起,而且屋檐通常分为上下两层。 4、屋瓦呈青黑色。 5、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我国隋唐时期古建筑特点

我国隋唐时期古建筑特点 2009-10-21 20:36:28|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我国隋唐时期古建筑特点(一 标签:铺作东大殿斗拱含元殿鉴真日本旅游分类:仿唐古建筑隋历史背景:隋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使我国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迄北京,跨长江黄河,长约2500 公里,成为 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地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条大运河。 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 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到了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让后人可以自敖的朝代。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我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唐文化对东亚各国,尤其是对日本的影响更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 建筑,即是唐代风格。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成,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长安城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宫苑相连,街坊纵横,规整方正,布局合理,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组成。宫城和皇城在外郭城北部的中间,宫城在北,皇城在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南方。城墙厚度一般为12 米左右,现仅有很少残存。在城门处的墙面原砌有砖壁. 城墙有壕沟环绕一周。宫城周长公里多,其中部为太极宫、太极殿,是皇帝为理国务的正衙所在。皇城东西宽与宫城相等,周长为公里。其南沿正中为朱雀门,向南为朱雀大街,是整个长安城的中轴线。皇城是中央各个衙署的所在地。长安内城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面宽阔,其中最大的朱雀大街宽达150 至155 米,颇为壮观。城内共划成110 个坊,布局十分规整。街道两边树木成行,城内还有四条渠道流经,供应用水。长安城除了宫内的皇家圃苑,还有著名的风景区曲江池,为这个繁华、喧闹的大唐帝国的首都,平添了几分秀色。考古研究者在对城址进行了探测之后,发掘了大明宫、兴庆宫和青龙寺、西明寺等几处重要遗址。 上: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下:某影视城中的仿 唐城门

1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1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规模宏伟的城市规划;建筑群体的布局有了空间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打体积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建筑者增多;建筑艺术日臻成熟。2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木构架建筑建立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外观和色彩有很大发展;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高度。3 明清时期的建筑:城市建设除首都南京.北京外,还出现了若干新兴的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城市及城镇;建筑群的布局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明代宫宛.陵寝的规模都很宏大,而清代的离宫园林,无论在数量上或者质量上搜超过明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地方建筑业随之发展。城镇和乡村中,增加了很多书院.会馆.旅店等公共性的建筑;明清时期已开始使用“千斤顶”,多刃的“刨子”等简单器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转普遍推广于民居建筑,砖雕艺术已很娴熟。4 最高的屋脊上有9中装饰,最前的是龙。然后刷凤.狮.海马.天马.狎鱼(鳖).狻猊(披头)5 台基----通风.防潮.稳定立柱.防震等功能。台基象征着崇高道德的第一步。台基昭示着身份和权力。6 我国古代建筑的色彩特征:宫殿用金.黄.赤色;官邸用绿.青.蓝色;民舍只可以用黑.灰.白7 旋子彩画-----用于寺庙.祠堂.陵墓等建筑,以旋花组合图案表现;和玺彩画----用于宫殿建筑中装饰中最高级的彩画;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原来见者住宅,又称“园林彩画”8 六宫(即后宫,皇后掌权的地方)六寝(皇帝本人日常起居的地方)9 坛----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形建筑;庙---主要用于供祀祖宗.圣贤.山川的屋宇建筑。10

唐代的建筑

二、唐代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意义 1、长安城: 长安城的布局(大处)继承了古代的都城布局传统,规划性很强,很大限度体现了城市的实用功能。长安城有如下重要特点: 1>城市外部轮廓和内部区域的轮廓基本为方形,整体给人以相当 规范的感觉。 2>在城市规划上,宫城区、皇城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各不相因。 分开的做法既方便城市的管理,又增加了皇室的神秘威严感,为后世所采用。划分城市区域的主要是一些街道。 3>各区域基本呈东西对称格局。 唐代宫殿(小处)风貌: 外设围墙,围墙上辟门进出。围墙四角设四座角楼,殿堂建于围墙内中央,墙内宫殿其他的地方配合园林。建筑和环境融为整体。 唐代宫殿布局对后世宫殿设计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也影响了邻近的国家。 2、佛教建筑 唐时寺院经济高度发达,佛教中国化完成。出现极有规模的佛教建筑。 佛光寺大殿 唐代的佛塔基本保持了简洁雄伟的风格,一般没有装饰,内建有楼梯,唐代佛塔既有宗教性质,又有游乐性质,有文化意义同时增加了实用功能。典型佛塔:大雁塔 唐代建筑之最: 最出色的敞肩石拱桥——安济桥,最宏伟壮丽的都城——长安城,中国现存最古老木结构建筑物——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麟德殿。 三、唐代陶瓷的主要成就 “南青北白”在唐朝已成定局。白釉瓷和青釉瓷也成为后世瓷业的两大主流。烧制白瓷比较著名的是北方的刑窑,青瓷比较著名的是越州窑和岳州窑。 越窑的中心窑场在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海地区,今在浙江慈溪县内。越窑历来誉为诸窑之首。越窑特点是胎薄,坚硬细腻,釉色均匀青翠,始于饮茶。为宫廷生产的又叫“秘色瓷”。越窑装饰方法多样,造型也有新的式样。典型器型有双龙耳瓶。 洞庭湖地区,以岳州窑为代表,越窑最早使用匣体。 青花瓷:是以钴蓝为颜料,在瓷胎上绘制花纹,然后涂一层透明釉,在1200℃的高温下烧成。

唐宋建筑特点

唐朝 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宋朝建筑: 宋代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唐朝不同,它是沿着轴线排列成若干四合院的组群布局,加强了纵深发展,如正定隆兴寺。北正定隆兴寺是现存宋朝佛寺建筑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实例,山门内一长方形院子,钟楼、鼓楼分列左右,中间大觉六师殿已毁,但尚存遗址。北进为摩尼殿,有左右配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再向北进入第二道门内,就是主要建筑佛香阁和其前西侧的转轮藏殿和慈氏阁,其与其他次要的楼、阁、殿、亭等所构成的形式瑰伟的空间组合,也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高潮。还有一座弥陀殿位于寺后。佛香阁和弥陀殿都是采用三殿并列的

浅谈唐代建筑的特点

浅谈唐代建筑的特点 发表时间:2012-03-31T09:54:56.700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1月(上)供稿作者:张永 [导读]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集中综合和展示窗口,也是人文风貌的凸显点。 张永(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的发展。在此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以长安城为代表,其宏大的规模、科学的布局、大尺度的室内空间、坚固的主题、鲜明的设计特色等,都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知识财富,也一直影响着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今天的再次研究和探索也是更好的为我们以后的设计和创作激发更多的灵感和激情,而唐人对于建筑设计的热爱和执著也势必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关键词:长安城建筑颜色建筑个体 一、规模宏伟规划严谨的城市建筑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集中综合和展示窗口,也是人文风貌的凸显点。唐代的城市规划以长安城为代表作。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城内有帝王后妃的官城、由政府机关所在的皇城、有商业区东西二市、还有一百零八坊等,全市规划整齐,作棋盘状。 在唐代长安城和洛阳城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别苑、官署等,且建筑布局也更加的规范合理。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之多,这样宏大规模凸显了当时唐朝鼎盛的国力、自信的气度和泱泱大国的不休风范,值得我们骄傲。 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三、建筑中穿插有序的木结构 宏大的建筑来自于一个技术性的突破,那就是木结构。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局,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木结构的造型特点有,一是斗拱硕大。大斗拱是唐代木结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屋檐才做的较为深远;二是屋檐高挑。唐木构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翘起,而且屋檐通常分为上下二层;三是柱子较粗,而且是上细下粗,体现了唐人以胖为美的审美情趣。 现存的木结构建筑有上西南禅寺大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县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座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四、砖石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现存的有山西广仁王庙,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2001年06月25日,广仁王庙作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还有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规模并不大,它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完整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我们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也是唐建砖石结构建筑的代表。 五、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六、颜色在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建筑颜色最初体现着自然的功能,唐代以前没有颜色,突出的是材料本色。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统一的规划,建筑归“礼部”管,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唐朝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唐朝以后的传统建筑,多采用绿色的琉璃瓦、大面积的橙黄色或砖红色的墙面、朱红色的油漆柱、青石板的台阶、汉白玉的浮雕、兰色或纯青绿色为主色调的彩绘廊檐等表现方式。其色彩之间既相互呼应又各具特色,极为精致典雅,富有典型的民族色彩,洋溢着十足的东方气息,凸显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大明宫内的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玄武门等都已发掘并进行过复原研究,可以大体上知道它的面貌。大明宫各殿都下用夯土台基,四周包砌砖石,绕以石栏杆。初期建的含元殿殿身东、北、西三面用夯土承重墙,麟德殿三面各宽一间处用夯土填充,表现出北朝和

唐朝建筑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目录 简介 主要特点 木构造型 建筑技艺 壁画风貌 首都建筑 1代表建筑广仁王庙 1天台庵 1南禅寺 1佛光寺 1宫殿建筑综述 1含元殿 1麟德殿 陵墓建筑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陕西西安大雁塔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唐代中原地区的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编辑本段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结构图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结构图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结构图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编辑本段木构造型 这是鉴真和尚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从唐代遗留下来的木构建筑在中国已几乎绝

唐代建筑仿古工程设计说明书

唐代建筑仿古工程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太原市太山龙泉寺复建工程天王殿、东(西)配殿、东(西)轩廊、大雄宝殿、东(西)配房、东(西)角楼、东(西)僧房、藏经阁、望都阁等建筑构造形式为具有浓郁唐代建筑风格以抬梁式梁架结构为主的仿古土木建筑结构。地下佛堂、寺前平台地下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太山龙泉寺复建工程各建筑形制概况表: 二、工程做法 1、外墙和内墙皮的处理 内墙皮每高1. 5m时设木钉麻揪一列,列与列木钉梅花型布列。第一层底泥用粗秸泥,厚5-25mm;第二层用细秸泥,厚8-10mm。第三层用麻刀、白灰、砂黄土混合泥罩面,砂黄土:白灰=6:4;白灰:麻刀=100:6;内墙体上身棉花沙泥抹面,土、棉花比例为100:3。最后进行墙面赶扎。 2、建筑外墙体及内槛墙 建筑外墙体及内槛墙均采用330x165x55(大雄宝殿350x175x55)青砖砌筑丝缝墙。槛墙及外墙身分别采取2.5%、3%的收分率(内墙收分率为1.5%),墙身衬里砖可用机制红砖,M5水泥砂浆砌筑,每隔五米左右或必要部位加设肋墙。砖与砖之间铺垫老浆灰,灰缝小于5mm,

砖需进行加工,用“五扒皮”或用“膀子面”,不刹趟,砖缝要“耕缝”。 3、室内地面铺馒工程做法工程: (1).室内地面细馒金砖,规格详见各单体建筑。 (2).找平。将原有灰土垫层设计要求的标高抄平并清扫干净,在四面墙弹好高度控制线。 (3).冲趟。即在建筑的进深方向的两端拴好曳线并要铺墁一趟砖。室内方砖地面,应在建筑的明间正中冲趟。 (4).样趟。在两道曳线间拴一道卧线,以卧线为准铺较硬的三七灰浆墁砖。砖应平顺,砖缝严密。 (5).揭趟。将墁好的砖揭下来,必要时可逐一打号,以便对号入座,低洼之处可作必要的补垫。 (6).打鬏子、刷水、挂油灰。在揭完趟的四个角里侧,用铁铲各剐出部分三七灰浆,使其形成四个对角小坑,然后将四个坑内填满白灰浆。用瓦刀或模板在砖的里口砖棱上抹上油灰。抹灰前砖的两肋要用水沾湿。挂完油灰后把砖重新墁好,然后用橡皮锤向下锤击。要将砖叫“平”叫“实”,缝要严,砖棱应跟线。 (7).铲齿缝。即用竹片将砖表而的油灰铲掉即“起油灰”。然后用砂轮片将两砖间高起不平的地方磨平。 (8).刹趟。以卧线为准,检查砖棱,如有多余用砂轮片磨平,以后的每一行都如此操作。

建筑赏析之拙政园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江苏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城内东北街,苏州最大的名园。它不仅是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之一,而且还是全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之一。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御史王献臣解官归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其后400多年,沧桑变迁,屡易园主,但此园总体仍不失明代遗风。 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份。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全园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东部现以草地为主,凿池垒山,遍植树木,缀以天泉亭,秫香馆、兰雪堂诸建筑,给人以开朗舒畅之感。 中部面积约亩,池水面积占1/3。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西园面积约亩,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计科1404 0902140420 余贤锋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建筑的历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个人化的“四度空间”。不同于一般美学的是,建筑美学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术。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只有进入其中或者围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才能体会到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更为独特的是岳阳楼的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柳,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商州到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谭淼、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华表等建筑小品。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时期的建筑特点 (一)秦汉建筑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美学价值极高的秦始皇陵墓。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赏析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赏析 110124369 徐奕颖11计算机(师范)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大成,古代宫殿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并且对后世产生深厚的影响。中国古代宫殿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都是单幢的建筑,它们的体量多,分别满足统治者工作、生活、游乐等各方面的要求。第二,这些单幢的建筑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布在一起,主要宫殿安排在南北方向的中央轴线上,次要建筑在左右两侧,遵循前朝后寝的规律。第三,这些宫殿建筑群又组成为一座宫城,四周用墙相围,宫城自成一区,处在都城的中心位置上。 一、宫殿建筑特色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为突出皇权的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宫殿,历代帝王们都不惜大量人力、物力,在都城建造规模宏大、巍峨壮丽的宫殿,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享受,并在精神上造成一种无比威严的感觉,巩固他们的政权。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和古代文献记载,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和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就有了宫殿建筑。秦咸阳和汉长安城的宫室规模大大地超过了前代,不但有供皇帝处理政事的宫殿,而且还有专供皇帝居住和游乐的建筑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期,在规划严整的长安城内,宫殿建筑集中在宫城和皇城里,处于城市的北部。宋代宫城居于都城的中心部分。宫城内主要宫殿也是沿着中央轴线布置,城的四面有城门,四角建有角楼。元代统一中国后,在大都城建造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组成的皇城位于全城的中心。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为历代皇朝所沿用。 故宫面积0.73平方公里,普通人从南到北走完这座巨大的宫殿至少需要半天时间。考古实践证实,中国历代宫城规模呈日渐缩小趋势,清故宫是0.73平方公里、唐大明宫是3.3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未央宫4.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的长乐宫6.6平方公里,秦咸阳宫大小尚未明确,令人难以想象。 中国宫殿建筑由台基、柱框与墙身、屋顶三大部分组成。 (一)台基 台基的高度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制约。《礼记》中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太和殿的台基高八米,是目前宫殿建筑台基最高的一处。所用材料取决于建筑的等级,石为上,砖为下。台基的装饰很丰富,以须弥座形式为最高等级。台基周围的栏板望柱,其花纹、装饰等受等级的制约。(二)柱框与墙身

唐宋建筑特点

唐宋建筑特点 唐朝建筑: 唐代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里坊制)。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朝(618—907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 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体现这一特点的唐代建筑。

建筑设备之通风

第7章通风 7.1 建筑通风概述 7.1.1 建筑通风的任务 通风的概念:用自然或者机械的方法,向某一空间内送入新鲜的空气,或者从某一空间内排出污浊空气的过程。前者称为送风,后者称为排风。 通风系统:为实现送风或排风所采用的一系列设备和装置的总体。 建筑通风的任务:使新鲜空气连续不断地进入建筑物内,并及时排出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气和有害气体。 工业通风的任务:控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高温、高湿,并尽可能对污染物回收,化害为宝,防止环境污染,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大气环境。 通风的功能: (1)提供人体呼吸所需要的新鲜空气; (2)稀释室内污染物或气味; (3)排除室内工艺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 (4)除去室内多余的热量(称余热)或湿量(称余湿); (5)提供室内燃烧设备工作时所需的空气。 建筑中的通风系统可能只完成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任务。 利用通风除去室内余热和余湿的功能是有限的,它受室外空气状态的限制。 7.1.2 空气的参数和卫生条件 1、空气的速度、温度和湿度 空气流速: 过大会引起人体有被吹风的感觉; 过小又会有闷气和呼吸不畅的感觉 温度:过高会使人感到闷热或干热,令人头昏脑胀,萎靡不振; 过低会使人体散热过快,感到寒冷,缩手缩脚。 人居环境的舒适温度?:18℃~25℃ 湿度:过大会闷热难耐;过小会口干舌燥 人居环境的舒适湿度?:40﹪~70﹪ 2、空气中有害物浓度、卫生标准和排放标准 2.1 有害蒸汽或气体的浓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体积浓度: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有害蒸气或气体的体积的 毫升数(mL/m3)。 质量浓度: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有害蒸汽或气体的质量的 毫克数(mg/m3 )。 2.2 粉尘的浓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质量浓度: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的 毫克数(mg/m3 )。 颗粒浓度: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粉尘的颗粒个数(个/m3)。 2.3 卫生标准和排放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雾霾 主要组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