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发展规

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

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3、心理发展的性质: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心

理发展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活动性、心

理发展的规律性。

4、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的第一年。

第一发展加速期:是婴幼儿期。发展速度

较快的缓慢发展期:是童年期。第二个加

速发展期:是少年期。心理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是青年期。中年期处于平稳

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走向下

降趋势。

5、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大重点问

题:一是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二是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6、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时间是心

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

(年龄)中进行的;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

对应,而非绝对同步;年龄和心理发展不

是因果关系。年龄阶段的根源:由心理过

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的,在不同的发展

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7、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遗传和环境在

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

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2)心理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

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3)心理发展的内

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4)“关键期”

问题。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遵循:心理学研究

的一般原则和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如观

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等)。9、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有描述、解

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10、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从新生儿到老

年人都是心理发展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

的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

特征。因为年龄差距大,在具体研究方法

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方法的年龄适应

性而采取一些特殊方法,以便获得客观的

研究结果,如运用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

范式研究新生儿和婴儿的认识能力。11、横向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点的时间,同

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

的设计方式。

12、纵向研究设计:是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

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

的设计方式。

1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把横向研究和纵向设

计方式结合成纵横交叉设计。纵横交叉设

计具有优势,并可以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

缺点取长补短。

14、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通过社会学习获得

行为发展、社会文化因素。

15、各因素代表人物: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华生);社会学习理论(班

都拉);社会文化因素(维果茨基)

16、图式即认知结构。

17、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皮亚杰把认知(智

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

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四个阶

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2)

前运算阶段(2~6、7岁),皮亚杰用“三

山实验”说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倾向。

思维不可逆性(反演可逆性:香肠变大变

小,互反可逆性: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

幼儿难完成这两种运算)(3)具体运算

阶段(6、7岁~11、12岁)(4)形式

运算阶段(11、12及以后)。

18、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婴儿前期(获得

信任感,克服怀疑期,良好品质是希望品

质)、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

感,意志品质)、幼儿期(获得主动感,

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获得

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

年期(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

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获得

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

后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智慧、贤明品质)。

19、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1)心理

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的划分。(2)二维的发展阶段说,不只是

一维的纵向发展阶段划分,还包括横向维

度的人格发展。(3)动态过程,即在人格

维度上成功与不成功两极之间具有变化

的空间,(4)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

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

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20、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儿童本来就具有自

发展的动力,但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导

向,教育发挥着对儿童发展的选择和引导

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和

的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内动力和外动和良

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

这才是制约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

动因。

21、科学儿童心理诞生标志:普莱尔于1882

年发表的《儿童心理》。

22、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学理学的演变:1957

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

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发展这一章

的标题。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1、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

2、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分为两大类:第一类

是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第

二类被认为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

件反射。

3、第一类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

射和定向反射等。

4、第二类无条件反射:有抓握反射、行走反

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

等。

5、新生儿的睡眠状态:发展心理学关注新生

儿能否建立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模

式”。

6、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7、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动作是

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

展水平的指标;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

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动作的发展促

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8、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

行走。

9、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

手眼协调,到婴儿末期,手摆弄物体的动

作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

10、婴儿动作发展遵循:普遍的原则和顺序。

有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到外发

展的近远原则,还有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

发展的大小原则。

11、婴儿的感知觉发展:婴儿认知的开端是感

知觉。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

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婴儿感知

觉活动不是被动的,其突出特征在于它是

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12、婴儿视觉技能的发展:眼睛察觉和辨认刺

激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主要有视觉

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

察觉和视觉敏锐度。

13、婴儿知觉的发展:是对来自周围的信息的

察觉、组织、综合及解释。

14、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注意内

容的选择性: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受知识经验的支配;注意受言语的调节和

支配。

15、婴儿的记忆:按记忆内容,可分为情绪记

忆、动作记忆民、表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在12个月之前,婴儿的记忆主要是情绪

记忆和动作记忆。12个月之后,感知动

作活动开始内化为表象,并且有了一定的

符号表征功能;逐渐掌握词汇和母语的基

本语法。

16、婴儿的发音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

段(指单音节发音阶段,婴儿以发出基本

产韵母为主,很少有声母);连续音节阶

段;学话萌芽阶段。

17、婴儿发音特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

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婴儿真正

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

时才能开始;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

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18、婴儿词汇量的发展:在1~1.5岁之间掌

握第一批词汇,其数量在50至60个左右,3岁儿童可增加到1000个左右。1.5岁~

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

期。

19、社会化过程:是婴儿一出生从生物个体向

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人

格形成和社会化发展两方面。发展心理学

家重点关注婴儿的气质、婴儿基本情绪的

发展、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婴儿自我的发

展。

20、婴儿的社会性微笑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

微笑阶段(这个阶段婴儿具有生来就有的

笑的反应,是生理反射性微笑,不是社会

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个阶

段的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

对人的声音和面孔有特别的反应,容易引

起其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个

阶段的婴儿能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

音和面孔。开始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微

笑反应,对熟悉者报以更多的微笑,因此

称为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21、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

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22、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

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

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23、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阶段

(婴儿啼哭、悲伤);第二阶段(无人理

睬);第三阶段(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之下,开始寻求亲近的陌生人,表现出似

乎超脱分离焦虑困扰的状态,企图去适应

新的环境。

24、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情绪是婴

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情绪

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本

能性和心理社会性驱动力);情绪的社会

性参照功能(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

功能)。

25、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

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

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6、依恋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

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27、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

恋;反抗型依恋。

28、婴儿自我的发展:大多运用镜像观察婴儿

的行为反应,提出“镜像自我”概念。以

自我指向行为作为指标,来确定个体最早

出现的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

29、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在8个月前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

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

知,表现在婴儿把自已作为活动主体的认

知和婴儿能把自已与他人分开);客体的

自我意识(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

客体我的自我认知)。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1、幼儿期:是指3岁到6、7岁的儿童时期,

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

2、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幼儿的游戏主

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各

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

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3、对游戏的理解:古典游戏理论着重从游戏

与人类关系的角度解释;现代游戏理论主

要从精分学和认知学角度。

4、游戏的发展分三个阶段:机能游戏(重复

简单动作,如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同,通

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是幼

儿期的游戏特点);规则性游戏(游戏规

则外显,游戏角色内隐,竞争性决定了游

戏规则情,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

游戏)。

5、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以主题游戏为

主;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通过想

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游戏中富有创造

性;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6、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分:非社会性游戏(主

要指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平行游戏;

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

7、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具有其他活

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游戏是幼儿活

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是促过幼儿认

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是幼儿

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是幼儿实现自

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8、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为主,有意

识记发展较迅速;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

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

展并相互作用。

9、儿童记忆策略发展阶段:(1)基本上没有

记忆策略,5岁以前儿童难以运用记忆策

略。(2)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

9岁。(3)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

10岁以后。

10、幼儿后期能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1)

视觉“复述”策略(2)复述策略(3)特

征定位策略。

11、幼儿思维的特点: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

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2、幼儿想象的发展:(1)无意想象经常出

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2)再造想象占

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通过

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

到显著发展。

13、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1)

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2)言语是

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3)在

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

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4)

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14、幼儿词汇的发展:(1)词汇量的增加:3

岁儿童的词汇量为一千个左右,6岁儿童

的为三千个左右,7岁可达四千个左右。

(2)词类范围的扩大。(3)词义的深化。

15、句子的发展:主要是句法的发展,重点

在于句法规则的习得。

16、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

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17、语用技能的发展:早期沟通的手势;听

的语用技能;说的语用技能。

18、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1)显示出较明

显的气质特点。(2)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

好差异。(3)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4)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19、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1)幼儿的自尊

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2)幼儿期

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

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3)影响儿童自尊

的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温暖、关爱、

严格要求、民主、以身作则);同伴关系

因素。

20、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认同的意义(产

生认同的基础是儿童知觉到自已与认同

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认同带给儿

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认同使儿童获得

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认同对儿童的

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认同的对象:具有较高的地位、

权威性、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

的人。

21、儿童发展的每一逆反期:3~4岁。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1、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六七岁~十二三岁,

属于小学阶段。

2、小学儿童学习的特点:(1)学习是小学儿

童的主导活动;(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

动的过程;(3)小学儿童学习逐渐转向以

掌握间接经验为主:(4)学会学习是小

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5)学习促进小

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3、童年期记忆的策略:(1)复述策略;(2)

组织策略:随年级提高而发展变化;(3)

系统化策略;(4)巧妙加工策略。

4、言语命名策略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效果:

4~5岁儿童的成绩不受言语提示的影响;

10岁儿童的成绩也未因言语命名而有变

化;6~8岁阶段,言语命名组的成绩明

显好于控制组。这说明,对4、5岁小龄

儿童来说,记忆策略的提示并无效果。这

种现象称为中介缺失;10岁以后已经是

策略者,已无须提示;对6~8岁的小学

低年级和中年级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

和提示效果最好。

5、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1)童年思维的

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

渡。(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

10岁。

6、思维形式的发展: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

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

不平);词语概念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

展(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

推理能力的发展)

7、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达到数

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

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面积守恒和

重量守恒约在8、9岁~10岁,容积守恒

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形成守恒概

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

互补推理)。

8、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1)自我评价包括

多方面,如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

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程度等,这些都

是小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2)社会

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

(3)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

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

9、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直接交往时

间明显减少;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

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

变化(父母控制6岁前,共同控制6~12

岁,儿童控制12岁以后)。

10、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父

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即从幼儿

期父母对其行为的单方面控制和调节为

主,逐渐转变为由父母和儿童一起做决

定。

第五节青春发育期

1、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年龄在11~

12至15~16岁。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

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

矛盾的时期,因此也称为困难期或危机

期。

2、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身高年平均为6~

8厘米,甚至到10~12厘米,体重平均

增长达4.5~5.5公斤。

3、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

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

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

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4、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初中成绩是

一生中最高(11.04)的,超出大学阶段

的水平(9.4)。

5、思维的发展: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

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6、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强烈关注自已的外

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已的能力和学习成

绩;强烈关心自已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

自尊心。

7、情绪变化的特点:烦恼增多;孤独感、压

抑感增强。

8、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独特自我;假

想观众。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1、青年期:在17~18岁到35岁。

2、青年期的一般特征: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

达到成熟水平;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

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

3、青年期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个体思维发展

的高峰期,并达到成熟。

4、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三个阶段:二元论阶

段;相对论阶段;约定性阶段。

5、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的因素:

(1)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

系统性;(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

抽象思维发展分两个阶段:形式逻辑思维

和辩证逻辑思维;(3)个体思维品质的独

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6、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

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

认知。

7、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

对自已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

情感成分: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

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品行成分,由认

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的对自已行为

的实际态度。

8、自我概念的特点: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

增强;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结构更加分

化。

9、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自我

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透过他人

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对同龄人

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10、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

务。

11、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是人

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

度;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

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

度,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认知,归根结

底是凝聚在一个人的价值观上。

12、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的。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并掌握

了基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影响青少

年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

人的发展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13、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因

素: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这需要必要

的心理条件做基础;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

件的制约;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个体

的自我调节因素;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

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14、心理条件: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

辩证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提高;自我意识

迅速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并与自我同一

性确立的过程相制约;社会性需要和社会

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1、中年期:35~60岁,人生的许多重要任

务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2、更年期: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

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更

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有女性和男性

更年期之分,女性更年期的年龄早于男

性。可以认为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老化过程

的起点,同时又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3、女性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一般延

续8~12年。

4、莱文森把人生的40~60岁划为中年期。

经历中年转换期(40~45岁)达到中年

高峰期(55~60岁)。

5、早期对中老年期智力发展趋势的观点:韦

克斯勒认为“智力随年龄而衰退是整个有

机体普遍衰老过程的一部分”。

6、特殊智力学说:卡特尔研究智力与年龄的

关系,提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7、晶态智力:也称文化知识智力,其发展一

直保持相对的稳定,并随着经验和知识的

积累,在中老年期仍呈一定的上升趋势。

8、液态智力:指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

基本过程的能力。在青年期随年龄增长而

提高,在成人阶段开始下降,出现衰退的

趋势。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1、老年期:指60岁至衰亡,按联合国的规

定,60岁或65岁为老年期的起点。

2、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

动。

3、感知觉发生退行变化:视觉减退、听觉减

退、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

4、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机械记忆衰退明

显,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衰退为慢;再认

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

保持较好;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5、老年期记忆减退的原因:记忆加工过程速

度变慢,工作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变

小。

6、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不安全感、孤

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 6月9日 定稿(1)

徐州幼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0—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横向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纵向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抓握反射)。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7.一般认为,婴儿从(D.生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吉布森和福克) 9.幼儿的记忆以(B.无意识记忆)为主。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皮亚杰)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表象)进行思考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习惯动作时期)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15.在(A.感知运算阶段)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16、在(B.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C.具体运算阶段)阶段?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自我中心)。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B.皮亚杰)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蒙台梭利D.福禄贝尔 20、婴儿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D三岁左右) 21.(A.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22.(A.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23.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B.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2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A.早期依恋关系)。25.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阶段 26.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27.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D.命令)。 28.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B)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29.下列(D.攻击性行为)不属于亲社会行为? 30.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A.奖励和示范)机制起作用。 3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B.他律道德阶段) 32、在(A前道德阶段)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 33、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研究时用的?(B.柯尔伯格) 34、下面哪一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A.他律道德水平) 3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B.习俗水平) 36、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C.前习俗水平) 37、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3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A.认知能力)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39、哪个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B.象征期)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 3、狭义理解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5、心理发展的整体性不属于心理发展规律性。 6、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的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7、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 8、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期。 9、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叫横向研究。 10、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角纵向研究。 11、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取长补短。 12、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3、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是1882年。 14、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15、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里学”作为文章的名称。 16、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 17、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18、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19、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 20、“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21、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22、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形成又尚未发展成熟之时。 2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24、认知结构或心理组织叫图式。 25、主体将环境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叫同化。 26、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口发展迅速的时期。 3、守恒:指物体的形式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并未改变即物体的量不因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4、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5、同化:把坏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Z屮,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7、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皮亚杰所倡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和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 8、客体永久性:皮亚杰认知理论术语,指儿童在生命的头两年形成的外界客体不依自己的知觉而永久存在的观念。 9、晶体智力:指获得的语言、等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10、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屮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1、依恋: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12、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13、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和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14、点红测试:通过在婴儿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再让其对着镜子,看其表现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展过程的一种测试。 15、习惯化: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强度随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以至消失,停歇一定时间后遇同样刺激又恢复反应的现象。 16、去习惯化: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 17、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社会” 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1、阐述个体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期:是思维的发生发展的阶段,婴儿并不是具备简单的感知运动反射, 其知觉的整合、表征及其关于客观事物的关系等方而的内隐知识的迅速发展。 (2)幼儿期: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小学儿童: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10 到11岁。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统考2007研] A.调查法B.个案法C.测验法D.观察法 【答案】B 【解析】个案法是对被试各个方面及其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搜集有关信息,经分析推知其行为真正原因的研究方法。A项,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C项,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景中的反应差异的研究方法。D项,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2.在同一时间内观察不同年龄组的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是()。[2003年8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比较研究B.追踪研究C.横断研究D.组群研究 【答案】C 【解析】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A项,比较研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的方法;B项,追踪研究也称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反复观测的方法;D项,组群研究是针对个案研究而言的。 3.下列哪一项不是问卷法的优点?() A.标准化程度较高B.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C.能得到最客观的资料D.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答案】C 【解析】问卷法的缺点之一是被试的回答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用其他方法加以印证。 4.在一项经典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选定出生后2个月、5个月和8个月三个年龄段的儿童,把毛巾(刺激变量)分别放在他们的脸上,以考察不同年龄儿童的反应。这种研究方式属于()。 A.整体研究B.横断研究C.纵向研究D.个案研究 【答案】B 5.某中学教师从初一到初三对几位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变化一直进行追踪研究。他的研究方法是()。 A.横断研究法B.纵向研究法C.群体序列研究D.调查研究法 【答案】B 【解析】纵向研究也称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的方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6.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所构成的研究设计称为()。 A.聚合交叉设计B.单因素实验设计C.多因素实验设计D.跨文化研究设计 【答案】A 【解析】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所构成的研究设计。单因素实验是指研究的自变量只有一个的实验方法。多因素实验是指研究的自变量多于或等于两个的实验方法。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

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W.1871-1938)。 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2010.06.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建华:各位老师,今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一下梳理,并就各章容进行必要的举例,便于大家组织课程期末复习。 伍康:请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期末复习方向是什么?谢谢! 建华:伍老师:你好! 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较明确的课程复习容,我将对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前四章的已挂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文本)中,今晚将对后面的章节进行梳理。 建华:不知学生对已前这种复习方法感觉如何?以前是以综合练习的方法揭示各个知识点的。 伍康:老师,对不起,刚才没看到你的回复。收到。 邓红红:老师,晚上好! 我觉得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还是比较有条理的,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的学习顺序进行梳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伍康:同意邓老师的看法。另外,想请教老师在备课中有没好的或查找资料的方法推荐呢?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邓红红:老师,能否简要说一下答题思路!谢谢! 建华:简答题简要回答述性知识点即可,论述题除阐明观点外,还需要对此做必要的解释,分析题之类的需要根据材料容按要求回答,阐明观点,分析原因,提出措施等。详细说明也可参见前几期的说明。 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1.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的范畴 (一)广义的发展心理 1、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 (1)研究对象: A、动物种系的心理的发展,由简单的反射活动到真正心理现象的出现 B、低级动物到高级的类人猿心理的出现 (2)研究方法:比较研究 (3)研究目的:以构成动物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 2、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 (1)研究对象: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2)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民族的心理进行比较研究。 (3)研究目的:探讨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轮廓。 (二)狭义的发展心理—心理的个体发展 1、研究对象 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2、研究目的 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3、本学科的性质 发展心理学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指向一定的方向 从低级阶段→高级阶段的方向发展 2、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 各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排定了的,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更不能随意前后错乱。 动作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先会画圆,后会画方; 言语发展遵循先说“不”,后说“是”;先说“宝宝”,后说“我”; 道德的发展遵循先“利己”,后利人”; 方位知觉的发展遵循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 …… 表明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1、含义 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 2、规律 (1)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 (2)平稳发展期:童年期 (3)第二个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 (4)缓慢发展变化期:成人期 (5)缓慢下降期:老年期 (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 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 (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 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

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期末复习要点

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四、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