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

中风(康复期)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中风康复期就是要治疗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症状。

中风病病之本在脑,标在脏腑经络,气血逆乱为患。中风急性期虽经短暂的急救治疗,病情多由重转轻,转危为安,但残余之邪未净,脑气未复,脏气未平,经络未和,气血虽顺未畅,滞而未达,上下气化,神机不能流贯,因此中风病康复期的核心仍在脑。痰瘀未净,通过经络、气血津液必下注于肾,则肾伤,肾伤则肝损,肝损则脾胃受抑。由于残瘀未除,痰浊未清,毒邪未净,造成脑髓为毒邪所伤,形成神机失主、元神失用,神经失统。“脑为元神之府,觉元之根,精神智府”,神机者为元神之枢;神经者,为用经之权,元神之用。脑髓受伤,精质体受害,造成脑髓功能障碍,致脑髓之气不能与脏腑经络之气相贯通,病生在肝络不通,元神不能统于肝之神曰魂,魂主知觉,主升,必然引进肝气肝血不能输达于筋脉、肌腠,肌群失氧而拘挛、僵硬。所以言者,肝主筋,肝主腠理。魂失神统,则相火不藏,君火受扰,则哭笑无常;“肝为语,肝气内闭,与脑元神不接,则言语蹇涩,甚则失语;若脾经受阻,元神不能统于脾之神曰意,意失神随窍络失用,舌下廉泉开,脾意不随,必见唇缓见流涎,吞咽困难;脾病必影响于胃,脾与胃一表一里,一升一降,脾不升胃不降则胃气逆,或纳呆,并引进大肠传导失职,津血亏而生便秘。元神不能操制肾志之神,则真气失统,真精失化,阴欲静而阳系之,则生呵欠;肾司二便,肾气伤则二便失司而生便尿失禁;“心气通于脑”,心络不通,与脑之元神上下失调,血脉、神气不宁,神不能守舍,则出现心悸或心动悸、或痛、或卧而不寐,甚则胡言乱语。也有脑髓伤甚,神机欲息而未停,元神伤极动而无功,窍络不通,神明阻闭,而生神志不清,十二经脉,十五经络失养,筋脉拘急而生手足强直。总之,中风康复期的病机有瘀血病毒未除而为患。气不顺则逆为风、为热,血不顺则为瘀。瘀不散则生痰,痰瘀与热结、风耗互相为患,则脑髓病变日深不除,故其后遗病象多端而不愈。从病性而言,属虚症范畴。

一、中风病的治疗

1、药物治疗,治则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方用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加减:黄芪25g,当归15g,赤芍10g,地龙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风痰相生,蒙闭心窍,证见神志障碍,语言蹇涩不利者,加菖蒲10g,远志10g,天麻5g,半夏15g;风痰阻络,肝脾不和,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肌肤不仁,甚至半身不遂者,加白附子10g、二活各10g;肝肾亏虚,头晕耳鸣、失眼健忘者,加地黄15g,枸杞10g,益智仁15g;面白体倦,纳少、加重黄芪60g,白术15g,茯苓15g。临床研究证明,中风康复期有瘀血病毒未除而为患,日久为虚。补阳还五汤诸药配伍,具有益气扶正、活血通络的作用。经随证加减,对中风康复期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2、.针灸治疗,针灸疗法是治疗中风康复期的重要一环,其治则是病在左取之于右,病在右取之于左,病在上取之于下是取穴总则。采取不同的手法,随证用之。

3、社区与家庭康复治疗,中风康复期患者经过医院集中治疗后,社区与家庭康复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此时,家属如能做到护理恰当,就可以消除

或减轻患者的功能缺陷,可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生活及工作能力。3.1 心理疏导这是家庭康复措施中的重要环节。中风病人由于偏瘫或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变得暴躁。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3.2 按摩患肢按摩疗法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过程,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从而防止或减轻肌肉骨骼的废用性萎缩。患肢应处于功能位置,勿使肢体关节扭转、弯曲、防止关节挛缩。按摩前要洗手,剪指甲,并用滑石粉涂于按摩的皮肤。对痉挛性瘫痪手法要轻,使其放松,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软瘫患者手法宜深而重,以刺激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性。按摩的时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常用的方法有三种:(1)摩法:用手的掌部或指腹在患部顺着淋巴回流方向,由末梢向心地轻轻抚摩,可以帮助静脉淋巴回流。(2)探擦法:用手掌、大小鱼际、掌根或指腹在皮肤上摩擦,方向不定,用力较大而均匀,动作连贯,使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使皮肤与皮下组织血运丰富、营养改善。(3)揉捏法:用手指或手掌作相对的不断的用力旋转进行,使肌肉韧带营养得到改善。3.3被动运动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减轻肌肉痉挛。主要操作肢体各关节方向的被动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小到大。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二、中风病并发症的治疗

1、言语謇涩,饮水反呛,给予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或(并)用针刺治疗,取廉泉、金津、玉液三穴。

2、呃逆,三化汤加减或二陈汤加减。

3、癃闭,利尿膏(冰片)外敷神阙穴。

4、肢体浮肿或手足挛缩,将中药饮片伸筋草、桑枝、川芎、红花、松节、柳枝等药物入布袋中,置盆内煮沸后。将患肢放于盆上熏蒸15分钟,药液温度下降后浸泡患肢;肘、膝、肩关节可用药袋热敷。

5、发热,患者出现发热,多为热毒所致。可用清热解毒药水煎口服或鼻饲;或静脉注射给药,如穿琥宁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

三、康复治疗

1、肢体训练,在急性期患侧不能自主运动时,应把病人的肢体置于功能位,定时翻身,清洁皮肤,适当地进行按摩,并帮助病人被动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加肌力,。对神智清醒,尤其是患肢可以活动的患者,加强自主运动训练。病人可以站立后,需进入正规OT、PT室,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施行康复治疗。

2、语言训练,待病人神智清醒后,先教病人发“啊”、“喔”等元音,而后逐渐成词,最后成句。

3、唇角流涎的训练,每日坚持做鼓腮、叩齿等动作,并自我或他人按摩患侧。

四、辅助治疗

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可能会出现肌肉肿胀及疼痛,可以用微波消炎止痛,中频电疗缓解疲劳。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临床上面神经麻痹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的组织无菌性炎症导致面神经管内的内压增高,从而使面神经损害。中枢型面神经麻痹是由于第7对脑神经的面神经核内的神经元损害而导致的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是支配面部运动的,三叉神经是支配面部感觉的。引起中枢型面神经麻痹的原因可分为脑部疾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脑部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影响面神经核而导致中枢型面神经麻痹;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面神经核慢性缺血,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发生中枢型面神经麻痹。

一、病因

1、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血管机能不全。

2、面部受寒。平时不要对着吹空调,吹冷风等,要注意保暖。

3、病毒感染。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感染病史,比如说感冒等等。

4、一些疾病造成的感染性病变,这类疾病多是侵害耳部,面部脑部的。常见的有脑膜炎,猩红热等引起的病变。

5、外伤和中毒。会引发面神经麻痹的围上主要有颅底骨折,面部脑部的外伤等,中毒有几种情况,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酒精中毒。

6、代谢障碍和肿瘤。代谢障碍源于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等疾病。会导致面神经麻痹的肿瘤有听神经瘤,颅底肿瘤,基底动脉瘤等等。

二、治疗

1.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发病3天内,患侧乳突部位凉敷治疗,凉敷10分钟休息5分钟,间断治疗4-6小时;3天后患侧乳突部位热敷或水热敷治疗40分钟;如用定向药透治疗可治疗90分钟。根据临床的治疗效果急性面神经麻痹7天可治好。针灸治疗:针刺从地仓进针,扎向颊车;再从颊车进针,扎向地仓;从四白进针,扎向地仓。上述方法治疗3天后,如面神经麻痹症状无明显好转者,从颈4-6扎皮下针与面部三针进行脉冲治疗。有眼部病变的患者针刺头维和印堂穴位。

2.中枢型面神经麻痹

颈椎定向药透治疗,每日2次,同时颈部和面部的四白穴、地仓穴、颊车穴脉冲治疗,刺激第5对脑神经即三叉神经;静脉给予丹参、川穹嗪、血栓通等扩血管药物和胞磷胆碱钠营养神经药物治疗10天。10天后如果临床症状无明显效果,颈部隔日强化治疗,每日2次时配合静脉输液,每日1次时配合脉冲治疗10天。20天后如果面神经麻痹症状明显好转,治疗方案改为每日常规治疗,隔日针刺治疗。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可由于口腔頜面部的任何刺激引起,以中老年人多见,多为单侧性。其主要临床特点: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骤然发生、电击样、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中老年人多见;多为单侧;疼痛可自发,也可由轻微刺激扳机点所激发;多在白天发作;每次持续数秒至1--2分钟;间歇期无症状,或仅有轻微钝痛。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有些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服用中药后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使疼痛发作停止或减轻。中医对于本病主张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类型,给与针对性的治疗。

一、中药治疗

1.风邪外袭型,治宜活血化瘀,祛风止痛。可采用加味吴茱萸汤(党参、川芎各25g,吴茱萸、白芷、天麻各18g,干姜、薄荷、防风各12g,丹参、香附各20g,赤芍15g,钩藤30g,细辛3g),或可采用白附子10g,僵蚕10g,天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10g,胆南星10g,地龙10g,川芎10g,全蝎3g。

2.肝火上炎型,治宜滋阴潜阳,降火熄风。可采用全蝎5g,蜈蚣2条,僵蚕、地龙、川芎、牛膝、生地、白芍、白术各15g,制川乌10g,白芷、天麻、制半夏各10g,细辛4g,钩藤20g,石决明30g(先煎)。也可采用白僵蚕、蔓荆子、炒没药、龙胆草、白蒺藜各9g,白芷12g,白芍、生地黄各15g,石决明(先煎)30g,全蝎6g,甘草3g。

二、针灸治疗

1.普通针刺疗法。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针,也可用电刺激治疗机作电针治疗。

2.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

3.中医穴位埋线。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植入人体穴位内,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治疗疾病.治疗特点:保留神经,缓解疼痛迅速、远期疗效好、治愈率高、疗效块,无副作用、并发症和风险,此方法为绿色疗法尚无并发症。

三、封闭疗法

用1%--2%的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行三叉神经罹患分支的阻滞麻醉,也可加入维生素B12做神经干或穴位封闭,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四、注射疗法

用无水酒精或无水甘油准确的注射于罹患部位的周围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以使局部神经纤维产生变性,从而阻断神经的传导,以达到止痛效果。

五、理疗

用维生素B1或B12和普鲁卡因离子导入法,将药物导入疼痛部位,或采用穴位导入法均可获得一定疗效。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主要是由于坐骨神经炎症病变引起 ;继发性的则多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腰和臀部的软组织损伤以及盆腔、椎管内病变引起。患者除避免着凉外 ,适当加强腰腿部功能锻炼 ,会获得良好效果。

一、饮食疗法

1、川断25克,杜促30克,与1条猪尾共煮,调味服用。

2、桑寄生15克与1个鸡蛋,煲熟服用。

3、老桑枝6克,与500克重的雌鸡共炖,饮汤食用。

二、外用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是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外用中药对于坐骨神经痛治疗的传统理论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外用中药治疗是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遵循中医通则不痛的原理,采用外敷治疗。使用方便,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彻底根治坐骨神经痛。

三、推拿治疗

1、揉法。沿腰背部顺行向下至小腿进行揉摩,以放松身体,舒通经络使气血得以畅通。

2、点按法。点按双侧腰肌,以改变腰肌紧张状态。

3、弹筋法。弹拨腰肌,以兴奋肌肉.恢复肌纤维组织弹性。

4、推法。用双手掌根沿脊拄两侧自背部开始推至臀部,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使腰背肌肉得以调整。

5、按揉法。沿受累的神经路线重点按揉至小腿,以松解肌肉,改善受累区血受累区血液循环,恢复麻木区的神经组织。

6、翻身仰卧,采用捏拿法。捏拿股四头肌,改善肌肉弹性,恢复肌张力。

7、点穴法。自腰部开始依次点按肾俞、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穴,以通经活络.改善神经传导,促进神经组织恢复。

8、推理法。沿大腿后侧顺行向下至跟腱进行推理,使下肢整体气血流通,肌肉舒展。

9、摇法。仰卧位屈膝屈髋后进行旋转摇运,以松解通利腰骶关节与椎间关节,调整关节内在平衡。

四、针灸治疗

主要作用:镇痛用,只能作为辅助疗法,不可以作为主要疗法。主穴:腰2-5夹脊穴、阿是穴、环跳。配穴:阳陵泉、膈俞、血海、委中、足三里、三阴交、秩边、命门。

五、耳穴贴压及皮肤针疗法

耳穴贴压:取坐骨神经、臀、腰骶椎、肾、压痛点;皮肤针:叩刺腰骶部及在压痛点刺络出血,加拔火罐。

六、运动疗法

1、左右摆腿。站立位,双手扶墙,轮流向左右方向摆腿,摆动时足部不触

地面。

2、交替直腿上抬运动。仰卧位,轮流将左、右腿伸直后抬起,经常锻炼可逐渐提高抬举角度。

3、踏自行车运动。仰卧位,两下肢像骑车般轮番踩踏,踩踏幅度可逐渐增加。

4、正坐举腿。坐位,两腿紧靠或夹上一本厚书,直膝,脚跟着地,手握凳边,抬腿过脐,随即放下。开始时患腿未必抬得很高,坚持锻炼后患腿的抬高程度会逐渐增加。

5、平坐推腿。坐位,足跟着地,足尖跷起,两手平放大腿上,随即向前弯腰,两手同时推向足部。初练时两手很难推到足部,坚持一段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6、蹲跳。双手扶凳,左腿屈膝下蹲,右腿尽量向右侧伸直,如此左右交替进行。

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本病好发于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故有“五十肩”之称,以肩部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中医有“漏肩风”、“肩凝风”等称谓。起病往往无明显病因,常为单侧发病,也偶有双侧同病者,肩部疼痛范围比较广泛,常波及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乃至胸小肌、胸大肌等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踺和韧带。

引起肩周炎的病因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肩部活动减少,可因颈椎病神经根痛等引起肩部痛、活动受限;

2.肩关节损伤,如肩袖撕裂、骨折、脱位,固定时间太长;

3.组成肩关节囊的结构因退变而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如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4.相邻滑囊产生炎症粘连,如肩峰下滑囊炎、肩胛下肌滑囊炎。

治疗方法:

一、推拿疗法

1、大鱼际揉肩部法

2、拨揉肌筋法

3、点按穴位法

4、推揉肩部法

5、拨揉手三阴、手三阳法

6、肩部滾法

7、搓臂法

8、摇肩法

9、牵抖法

10、臂滾肩部法

11、拿肩井法

12、叩肩部法

二、辅助疗法

1、熏洗疗法。选方:海桐皮汤海桐皮6ɡ,透骨草6ɡ、乳香6ɡ、没药6ɡ、当归5ɡ、川椒10ɡ、川芎3ɡ、红花3ɡ、威灵仙3ɡ、甘草3ɡ、防风3ɡ、白芷3ɡ,以上共为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

2、刮痧疗法。用刮痧板蘸刮痧油,顺肩部肌肉纤维走向,或经脉走向,刮至出痧斑。

3、耳针疗法。取耳穴:肩、肩关节、神门、内分泌、肝、脾、肾。

4、理疗疗法。中频电疗法,微波疗法等。

三、功能锻炼疗法

爬墙锻炼,甩肩训练,环转运动。

四、体育疗法

肩关节向各方向做主动运动,从小幅度开始,逐渐加大幅度。要注意在禁止耸望的前提下,做前屈、后伸、内旋、外旋及绕环动作。在主动外展或内旋、或外旋或前平举至最大限度时,借助肋木、吊环、墙壁门框等,在维持最大活动限度的情况,主动缓慢用力加大活动范围至稍有疼痛,尚能坚持的程度,不可用力过猛、过大,否则会造成再度出血。

风湿性(骨性)关节炎

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范围。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是发病的外在条件。

辨证与治疗

一、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期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袪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袪湿通络作用,适用于痹症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袪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嗓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痛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通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袪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症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袪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袪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症湿邪偏盛,关节肿痛肿胀重着。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袪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袪湿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木通以利水通络;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莶草以袪风通络;若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袪湿;若痰湿盛者,家半夏、南星。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袪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二、风湿热痹

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袪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前方以清热宣痹为主,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后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坚阴:桂枝疏风解肌通络;防已、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如热毒枳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而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三、痰瘀痹阻证

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殓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本方有活血化瘀、袪痰通络作用,适用于痰瘀痹阻筋脉,关节重着疼痛者。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健脾化痰。

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可加莪术、三七、地鳖虫;痰瘀交结,疼痛不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搜剔络道;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黄柏、丹皮。

四、肝肾两虚证

痹症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袪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鹿茸、菟丝子、牛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桑寄生、天麻、木瓜袪风湿,舒筋通络止痛。肾气虚,腰膝酸软,乏力较著,加鹿角霜、续断、狗脊;阳虚,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加附子、干姜、巴戟天,或合用阳和汤加减;肝肾阴亏,腰膝疼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加鬼板、熟地、女贞子,或合用河车大造丸加减。

各型痹症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袪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症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缠腰火丹”、“蛇串疮”或“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临床表现局部皮肤感觉过敏和神经痛:发疹前数日,或伴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皮疹:红斑→丘疹(成簇而不融合,米粒至黄豆大)→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外周红晕。陆续发疹,常依次沿神经呈带状分布,各簇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水疱干涸、结痂→愈后遗留暂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皮损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区排列,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病程:约2-3周。

一、中医辨证及治疗

1、肝经郁热型

证候: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宜清肝火,解热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紫草10g,板蓝根15g等。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g,栀子9g,黄芩9g,柴胡6g,生地黄9g,泽泻12g,当归3g,车前子9g,木通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

2、脾虚湿蕴型

证候: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除湿胃苓汤: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猪苓9g,泽泻15g,赤茯苓9g,白术9g,滑石15g,防风9g,山栀子9g,木通10g,肉桂5g,甘草5g,灯心2g。水煎液,每日一剂。

3、气滞血瘀型

证候: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宜理气活血,重镇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10g,延胡索19g,莪术10g,珍珠母20g,生牡蛎20g,磁石20g等。桃红四物汤:熟地黄15g,当归12g,芍药10g,川芎8g,桃仁6g,红花4g。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中医外治法

1、生大黄、川黄柏、川黄连各3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5克。上药共研为细末,加适量浓茶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2、七叶一枝花鲜块茎捣烂涂患处,一般半小时后热减痛止,1~2次疱疹可消退。

3、鲜马齿苋12克洗净,捣烂成糊状敷患处,每日换药2次。

4、大黄30克,黄柏30克,飞滑石21克,青黛60克,冰片5克,甘草10克。共研细末后混匀,加凡士林调膏备用,外敷患处。

5、大叶桉水煎制成10%溶液,用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

三、针灸疗法

针刺取穴合谷(双侧)、支沟、阳陵泉(均用患侧),局部病灶采用围针,以病损大小决定围针多少,最多15根,最少4根,离疱疹0.5寸处呈15度角刺入,均用泻法。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若后遗症持续疼痛不止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埋针3天。

四、局部理疗

氦氖激光照射、紫外线照射、频谱电疗等均有一定消炎、止痛效果。

(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中医: 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杜锡贤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博士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小儿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水疱等,常反复发作,湿疹急性期剧烈瘙痒,尤其在晚上致小儿烦躁哭闹而影响睡眠和进食,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中医药因能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皮损,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复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古代医藉记载的“奶癣”、“胎敛疮”、“四弯风”等相当于小儿湿疹,如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云: “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 “胎敛疮,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乳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明确指出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四弯风》又载: “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诸病源候论》认为小儿发病乃“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是心家有风热”。清《外科真诊》记载: “奶癣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有干湿之分。干者形如癣疥,痒起白屑;湿者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

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目的:通过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操作综合论述系统性硬化病(SSc)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着重介绍系统性硬化病的常规中医中药辨证分型、分期治疗及其它经验治疗。这也是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硬皮病属中医“皮痹”范畴,该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多认为是脾肾阳虚,气血瘀滞,在治疗上多以补脾益肾、活血化瘀为主。巢元方曰:“风湿痹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疼痛,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日久不愈入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手足不遂”。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气血不足,外感寒湿风邪,致使寒凝肌腠,日久耗伤精血,脏腑虚损,气血瘀滞,实质为本虚标实之证。结果:强调在硬皮病的临证治疗中,不能拘泥于常规分期、分型治疗,应灵活应变,辨证论治,内服结合外治法,全面治疗硬皮病。Objective:throug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systemic sclerosis (SSc)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and the type of objective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c. Introduces the systemic sclero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erience, and other treatment.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a characteristic and bright spot, deserves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Scleroderma belong to "bi"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disease for more of this virtual the actual card, its pathogenesis is more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more than on the treatmen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onifying spleen kidney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chao yuan fang said: "rheumatism bi, or dense thick skin, and muscle pain, is composed by rheumatism disease, blood gas virtual time not into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in Y ang meridians, also become the body found in the brotherhood of".Its pathogenesis can be summarized as lack of qi and blood, exogenous wind cold dampness evil, cause haemorrheological nature muscle Cou, time consumed JingXie, viscera is deficient, qi and blood stasis, the proof of the essence for this virtual to real. Results: the stres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scleroderma, not constrained in the conventional stage, parting treatment, should be flexibl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scleroderma.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正文】 系统性硬化病(SSc)【1】,又称硬皮病(SCL)、进行性系统性硬化,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纤维化,硬化及萎缩为特点的结缔组织疾病。临床分为二大类型: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SS)。系统性硬皮病又分两亚型:肢端硬皮病和弥漫性硬皮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患病率50~300/100万人口,发病率每年2.3~22.8/100万。发病高峰年龄30~50岁;儿童相对少见,女性多见,男女比率1:3~14。 1.中医病名、病因、病机 中医无硬皮病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病情过程,属“皮痹”、“脉痹”、“痹病”【2】范畴。如果累及内脏器官,则属“心痹”、“肾痹”、“肺痹”等。《内经》有“皮痹”的记载,《素问·痹论》说:“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指出了本病皮毛寒冷而不痛的症状。《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隋·巢元方明确提出了本病的皮肤改变,云:“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圣济总录·皮痹》【3】云:“感于三气则

突发性耳聋之中医药治疗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药治疗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彭斌博士突发性亦称特发性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一侧耳居多,听力损失多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可同时或先后伴有耳鸣及眩晕,除第Ⅷ对脑神经外,无其他脑神经症状。发病年龄以4O岁左右中年人居多,发病率每年约5~20/10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病属于耳科急症,应在发病后尽早治疗,以抢救听力。少数患者有自愈倾向,则疗效较好,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成为永久性耳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称本病为暴聋,指出:“暴聋是因邪犯耳窍、起病迅速的感音神经性聋,主要指特发性暴聋(突发性聋)”。古代文献中所谓风聋、卒聋、热聋、火聋、厥聋、气聋、肝火聋、痰火聋、窍闭等,可能与此病有关。暴聋之名最早见于《素问·厥论》:“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可能是指流行性腮腺炎所致。“暴聋多实”,古代文献中凡论暴聋而病机属实者,可能与本病有关。《内经》中对暴聋实证病机论述颇多。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五常政大论”、“热论”等篇,指出了暴聋因于风、寒、暑、湿、燥、火为患的病因病理。 【中医病因病机】 耳属清窍,贵在清空通利。凡六淫外感,脏腑不平,气机逆乱,生气不足,皆致耳窍窒塞,清窍不利,功能失司,发为突聋、耳鸣。然暴起多实,渐起多虚,故本病以实证病机居多,但亦有虚证病机者。其病程长者,与“感音神经性聋”辨治无异。 1、风邪犯耳:外感风邪,肺金不利,邪闭葱笼,故令。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说:“肺之络会于耳中,肺受风火,久而不清,窍与络则为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鸣不能闻音声也。”《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亦谓:“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 2、肝火上扰:情志忧郁,肝郁化火,或暴怒伤肝,气机上逆,肝火上扰清窍,致耳窍功能失司,听力障碍。《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气逆则头痛,不聪。” 3、痰火郁结:脾胃蕴热,痰火内生,上壅清窍,功能失司,听力障碍。《丹溪心法·》卷四说:“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当用开痰散风热,通圣散、滚痰丸之类。” 4、心脾亏虚:心主血脉,奉养于耳;脾为后天之本,主生化气血,升发清阳,上奉于耳。若心脾亏虚,气血不足,耳失所养,可突发耳鸣。 5、肝肾亏虚:肝藏血,肾藏精,为元阴元阳之府。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甚则阴虚火旺,上扰清窍,致突发耳鸣。 6、气滞血瘀:气机不利,气滞血瘀,痹阻耳窍,故令。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谓“耳孔内小管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 【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未明,目前主要倾向于两种学说。(1)病毒感染学说。据临床观察,不少患者在发病前曾有感冒史;不少有关病毒的血清学检查报告和病毒分离结果也支持这一学说。据分析,许多病毒都可能与本病有关,如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Ⅲ型、EB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支持这一学说的的另一个资料是颞骨的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Schuknecht等(1986)研究了12例突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6), 364-37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814044.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31814044.html,/10.12677/tcm.2018.76061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Lei Lei1, Xin Deng1, Yao Zheng1, Yan Li1, Yongfeng Zhou2, Yongshen Ren1*, Ping Zhang2* 1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2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302th Military Hospital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Nov. 2nd, 2018; accepted: Nov. 14th, 2018; published: Nov. 21st, 2018 Abstract Dysmenorrhe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gynecological disease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secondary dysmenorrhea. Most dysmenorrhea patients are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ir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very complicate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is prone to drug resistance and adverse reaction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s a unique advantag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Keywords Primary Dysmenorrhe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雷蕾1,邓鑫1,郑尧1,李燕1,周永峰2,任永申1*,张萍2* 1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湖北武汉 2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4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1日 摘要 痛经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大多数痛经患者为原发性痛*通讯作者。

中医针灸治疗湿疹

湿疹就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多形性皮疹,成片状或弥漫状,倾向于湿润部位,对称性分布,易于复发与慢性化,自觉剧烈搔痒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其发作情况,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与慢性湿疹三类。 中医学按发病部位及其特点而有不同名称,浸淫遍体,滋水极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发于婴儿面部的称“奶癣”,发于耳部称“旋耳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下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其发病原因多为湿热侵袭肌肤或血虚有热,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急性以湿热为主,慢性多兼血虚。 由于本病发于肌表,部位多较局限,早在六十年代中,就已试用皮肤针治疗,疗效颇令人满意。 近十余年来,应用穴位注射、针刺、电针等,不仅能治疗各类急慢性湿疹,对一些顽固性的阴囊湿疹也有较好的效果。进一步的临床观察还证实,针刺或穴位注射可以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所提高。这可能就是针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之一。 【辨证】 湿疹急性者可见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并存。初起为密集的点状红斑及粟粒大小的丘疹与丘疱疹,很快变成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点状糜烂面。瘙痒不能忍受,影响睡眠。亚急性湿疹为急性湿疹迁延而来。见有小丘疹兼少数疱疹与水疱,轻度糜烂,痒感较剧烈。病程可经数周而愈或转为慢性。慢性湿疹由亚急性湿疹转变而来,也可一发病即为慢性者。患部皮肤粗糙、增厚、触之较硬、苔藓化,常有色素沉着,抓痕,间有糜烂,渗出,血痂及鳞屑,病程较长,可延至数月或数年之久。 1、湿热证 急性者湿疹多见。丘疹红肿、糜烂、浸淫成片,瘙痒不堪,或伴有身热,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苔黄腻,脉弦数。 2、血虚证 慢性者湿疹多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皮疹色淡,增厚,脱屑,呈苔藓样变,间见搔痕色素沉着、血痂,伴有头昏唇淡,肢软乏力,舌淡,脉弦数。 【治则】 湿热证以清泄湿热为主,对湿重者,佐以健脾化湿。取手阳明、足太阴、督脉经穴为主。针用泻法。血虚证宜养血润燥,取足阳明、太阴经穴为主,针用补法。 【治疗】 穴位注射(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足三里、曲池;2、长强。 (二)、治法 药液:第一组穴用维生素B12(0、1毫克)注射液;第二组穴用非那根(12、5毫克)加维生素B1(50 毫克),主要用于阴囊湿疹。 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第一组穴每穴注射入药液1毫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二组穴,将药液全部注入长强穴,3日1次,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述第一组穴治疗50例顽固性湿疹,结果显效以上占84%,总有效率达96%;第二组穴治疗顽固性阴囊湿疹35例,结果治愈26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一般而言,以病程短者效果佳。

梁冰老中医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一)

梁冰老中医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一) 【摘要】目的:探讨梁冰老中医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经验。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减量的激素加中药柴胡木贼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两组的治疗效果相当,但观察组在出血症状、毒副作用、远期疗效以及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数量等指标的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结论:柴胡木贼汤联合激素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毒副作用小,远期疗效优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药治疗;柴胡木贼汤;名老中医经验 梁冰老中医是全国著名的中医血液病学专家之一,从事血液病的临床与研究40余年,医技精湛,经验独到,疗效确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益匪浅,现就其多年探索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经验方剂——柴胡木贼汤做一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60例病例均为2002年1月-2006年2月梁冰老中医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6~45岁,平均(24.6±8.75)岁,病程( 2.3±0.8)年;对照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3~38岁,平均(22.5±6.43)岁,病程(2.1±0.5)年。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血小板计数及骨髓巨核细胞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参照全国血液会议拟定的ITP诊断标准1]如下:①应用标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但减量时血小板数随之下降。②应用标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强的松1~2mg·kg-1·d-1)4周,血小板数50×109/L,③脾切除(含副脾切除),血小板数50×109/L。④血小板经药物治疗一度恢复正常,但又下降,需继续内科治疗者。 ⑤经糖皮质激素,静注丙种球蛋白,脾切除等多种治疗,血小板数50×109/L。 排除标准: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纳入该研究: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禁忌证者;②依从性差,不愿服用中药者;③存在心、肺、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不良,影响疗效观察者;④合并严重的脑出血,导致神志昏迷,无法从事研究者。 同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者方可纳入本研究。 1.3治疗方法观察组:强的松减量,剂量0.5mg·kg-1·d-1,分2次口服,有效后继续服药l~2周,并渐减量维持至停用;同时服用柴胡木贼汤治疗,每日1剂,2次/日,200mL/次。中药处方组成:由柴胡、木贼、黄芩、卷柏、商陆、马鞭草等药物组成。 对照组:强的松的剂量采用标准剂量1mg·kg-1·d-1,分2次口服,具体减量方法同前。环磷酰胺1~2mg·kg-1·d-1,分2次口服,血小板升至正常后继续服药l周,然后逐渐减量维持至停用。 两组均于治疗6个月后统计结果,进行评价。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总结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从内治与外治方面对其进行总结、阐述。结果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不论采用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20%~90%[],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4],其中原发性者占%[5],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西药对本病主要给予镇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宫缩甚或手术治

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概述如下。 1 内治法 辨证论治 古方化裁王萍等[6]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为主。经前5 d开始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 d,5个月为1个疗程。药用:当归15 g,川芎15 g,香附15 g,延胡索10 g,白芍10 g,蒲黄10 g,熟地黄12 g,五灵脂10 g;偏气滞血瘀加桃仁6 g,红花6 g,乌药6 g,木香3 g,泽兰10 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 g,肉桂6 g,小茴香6 g,没药6 g,茯苓12 g;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 g,党参6 g,桂枝6 g,附子6 g,艾叶3 g;偏气虚血弱加黄芪15 g,党参15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茯苓10 g;肝肾虚损加杜仲10 g,续断6 g,巴戟天10 g。结果:总有效率为98%。齐津丽[7]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桂枝6 g,吴茱萸6 g,川芎6 g,炮姜

中医如何治疗晚期癌症疼痛

临床上很多癌症患者一经确诊已属晚期,此时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其中疼痛的出现往往令患者难以忍受,影响患者的睡眠、精神状况,甚至使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疼痛。中医是治疗癌症常用的方法,那中医如何治疗晚期癌症疼痛呢? 癌症晚期疼痛的出现多与疾病本身有关,如癌肿浸润、侵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均是导致患者疼痛的重要原因。疼痛往往会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逐渐加剧,且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影响质量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对于疼痛的缓解,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止痛法,通过按阶梯服用止痛药,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在短期内疼痛得到缓解,但仍有一些患者用药后疼痛并没有明显改善,尤其是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此外,长期服用止痛药还容易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呕吐等,还会产生耐药性喝依赖性,需要特别当心。 其实癌症晚期疼痛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疾病本身所造成的,要想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痛苦,关键是要镇痛与治癌同时进行,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痛苦。中医认为治疗疼痛的机理主要在于,中药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能够维持机体内的平衡,从而缓解疼痛;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通过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中药,能够起到“通则不痛”的功效,达到减轻痛苦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药被证实具有抗癌功效,如川芎、郁金、乳香、没药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能够有效减轻痛苦,且基本上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也不会出现耐药性和依赖性。除了能减轻患者痛苦外,中医本身还具有抗癌功效,能够控制病情发展,抑制癌细胞扩散转移,还能调节患者机体,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善长调节患者紊乱的机体内环境,将扶正与抗癌同时进行,补充患者的元气,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抗肿瘤能力,应及时配合治疗。袁希福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30余年恶性肿瘤的中医临床经验,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提纲挈领,高度概括,并涵盖了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及基因理论等,用于治疗各种肿瘤的中医药新思路、新理论-三联平衡理论。该理论的实质内涵是:针对“虚”、“瘀”、“毒”三大病机,统筹兼顾,采取“扶元”、“通瘀”、“排毒”三大治疗措施,有的放矢,重点用药。目的在于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使人体紊乱的内环境重新得以平衡,此时五脏六腑都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亦趋康复。多年来,众多肿瘤患者在该理论指导用药下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 赵海(化名),胃间质瘤,河南郑州人 赵海起初是因为胃出血到医院检查,确诊了胃间质瘤。随即进行了手术,并在术后坚持服用格列卫。但坚持用药并没有让他的病情稳定,2016年,在郑大一附院复查时,发现胃间质瘤出现肝部转移,于是他再次按医生的建议继续消融治疗。2017年11月,去复查又发现了肝部转移,他转到上海新华医院求治,进行了“肝左叶切除术”。但一次次复发,也让赵海吸取了教训,他明白癌症并非那么好治。于是,他开始尝试中西医综合治疗来帮助自己。经人介绍,2018年2月7日赵海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治疗。 初诊时由于担心疗效,只取了10天的药,没曾想效果确实不错,全部服完

-中药治疗湿疹的方法

慢性湿疹的中药治疗方法?? (1)慢性湿疹的中药治疗方法? 慢性湿疹的中药治疗方法: 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二转为慢性湿疹;亦可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为局限性斑块,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乳房、外阴、肛门等处,边缘清楚。病程慢性,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发作。 慢性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特点,诊断较容易。急性湿疹皮疹表现为多形性、对称分布,倾向渗出;慢性型皮损呈苔藓样变;亚急性损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自觉瘙痒剧烈;容易复发。对特殊型湿疹应注意其独特临床症状,诊断也不困难。慢性湿疹需同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发皮疹。苔藓样变明显,皮损干燥、一般无渗出、无色素沉着。好发于颈项、骶部及四肢伸侧。可耐受多种药物及理化等刺激。 1.青黛、滑石粉、赏柏各15克,冰片9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糊状,外涂患处,1日 3次。治疗急性湿疹有良效。 2.枯矾10克,炉甘石30克,冰片6克,苦参15克,共研细末备用,外敷患处,1日2次,治疗阴囊湿疹有良效。 3.苦参研末,紫皮大蒜掐烂成泥外敷患处,1日3次。冶慢性湿疹效佳。 4.茄子1个,雄黄、枯矾各15克,先将茄子挖一个小孔,将上药灌入孔内后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将茄子烤软,枯矾、雄黄渗透到茄肉内,再将茄子放患处轻轻磨擦5~10分钟。一般边擦边止痒,治急性湿疹有良效。 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其预防及护理重点在于: 1、查找病因:湿疹病因复杂,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过敏反应 2、避免接触可疑致敏原:如对牛奶过敏的患儿,应予母乳喂养,或将牛奶多煮一会儿,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抗原性降低,以减轻过敏反应,也可以用其它代乳品替代,避食奶油、奶酪、冰淇淋等奶制品。对鸡蛋过敏者,鸡蛋也应多煮一会儿,或只吃蛋黄,不吃蛋清,因为鸡蛋的抗原性主要来自蛋清,鸡蛋黄极少引起过敏反应。对尘螨过敏者,避免使用地毯,尽量将旧报纸、杂志及其他容易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 有效的中药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有效的中药治疗 导语:特发性震颤是一种运动性的障碍疾病,手部和头部会出现震颤,特别是在精神紧张和注意力特别集中的时候容易加重病情,要及时治疗,中医对于治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运动性的障碍疾病,手部和头部会出现震颤,特别是在精神紧张和注意力特别集中的时候容易加重病情,要及时治疗,中医对于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效果很好。 1、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肝肾阴亏,虚风内动”的范畴,阴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肾之阴精更是生命之根本。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对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学派代表人物的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难成而易亏。很多内伤杂病的形成都与阴精的耗伤有关,因此在治疗内伤杂病时,特别注意护阴养阴,以致后世中医学界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治疗外感伤风宗张仲景,治疗内伤杂病宗朱丹溪。朱丹溪的养阴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震颤病症的形成归根结底是肝肾阴精亏虚,阴不制阳,以致虚风内动。只有滋补肝肾阴精,恢复阴阳平衡,才能熄风止颤。 2、熄风止颤丸正是以《内经》的有关论述为指导,宗承朱丹溪滋阴思想,以滋养肝肾之阴精为根本宗旨,在沿用数百年的古方之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及当今中医药研究成果之精华,并结合个人数年来医疗实践经验体会,科学组方,精选地道上等中药材组的纯粹中药配方,绝对不含任何西药成分。本方所选药材药性平和,长期服用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产生,不仅手颤、头摇、强直等症状可获得显著改善,远期疗效巩固可靠,而且还有一定的延年益寿的保健抗衰作用。对特发性震颤可对抗遗传基因对小脑齿状核的破坏,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其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一名老中医对癌症治疗用药心得

一名老中医对癌症治疗用药心得 1、夏枯草:应用于淋巴癌或者其他癌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效佳,常用量30--100克。取其解毒散结之效。 2、天花粉:一般应用于癌症肿块破溃,症见浓汁略稠,有臭味。如乳腺癌,皮肤癌,鼻咽癌等。用量一般15--60克,取其消肿排排脓之功。另外用于各种癌症引起的咽干,口渴,咽痛效果亦可,取其清热生津之效。 3、皂角刺:用于癌症肿块未溃或者已溃,未溃者引之消散,已溃者引之排脓。常用量30--60克,量小无效。 4、鸡血藤和石韦:此两味为对药,用于放化疗治疗癌症时引起的血细胞减少。这是沈绍功家传经验,验证于临床,经得起重复。无论是白细胞还是红细胞等减少均效。常用量鸡血藤15克,石韦10克,石韦不能应用量大,对肾有刺激。由于是家传,用药机理无法解释。 5、石菖蒲和郁金:用于改善癌症病人的忧郁情绪,是沈氏所传的对药,我加于治疗癌症方药中,对神情抑郁,悲观的癌症病人确实起到了缓解的作用。常用量是每味药各10克。 6、山慈菇:现代医学证实,山慈菇是一味不可多得的治疗癌症的高效药物。能治疗多种癌症,如食道癌,胃癌,乳腺癌,甲腺癌其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打粉应用,6--15克左右,我常常作为治疗癌症的基础用药,基本上每方必加。 7、牡蛎、浙贝母,玄参:此三味药既是程钟龄的消瘰丸,凡是没有破溃的癌瘤大多加用,效果非凡。一般用量:生牡蛎30克,玄参15克,浙贝母6--12克;生牡蛎和浙贝母最好打粉应用,效果较佳。浙贝母也可以应用川贝母,平贝母和大贝母代替,但川贝价格昂贵。大贝母散结的效果比较优良。我现在正尝试应用,而且价格比较便宜。 8、生黄芪:生黄芪具有托毒生肌之效,不论虚实寒热之癌瘤都可以应用。一般用量30--200克,破溃的用量应该大些,如治疗乳腺癌已经破溃溃烂,应用量多在百克以上,同时还输液黄芪注射液30毫升,相当于生药60克。我们一般作为治各种癌症的基础用药,作为各种抗癌药的一个动力。 9、仙鹤草:现代医学研究其有抗癌之效,我把其作为治疗各种癌症的基础用药。用量15--100克不等,仙鹤草不单是一味止血收涩之药,其补虚之功亦宏,有类似于激素样作用,干祖望称仙鹤草为中草药中的激素. , 10、生薏苡仁:现代研究其可以治疗各种癌症,我治疗癌瘤时基本上每方必用,常用量30克。有时嘱咐癌症病人每天早晨用薏苡仁熬粥代替早餐。既可以增加营养,又可以抗癌,一举两得。 11、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二药是医学界公认的治疗癌症有效的药物之一,可以治疗多种癌症。但是用量必须加大,最少的30克打底,最大可以应用到200克。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一般不超过100克,这两药质轻,比较占空间。我应用此药,一般大手去抓,根本不用称

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朱璐业余2008级(本科)中医学专业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摘要:痹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地域、气候、人体体质的特点,在东北地区此病发病率较高。症状多表现为关节疼痛重着,遇冷加剧,得温痛减,伴见腰身重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等。本文从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小针刀治疗、中药关节内注射)、内外兼治等综述中医中药治疗痹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中药痹症综述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痹症的社会问题与卫生保健问题必将会变得愈加严重。与此同时,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如何应对此问题变成了当务之急。《素问·长刺节论》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张氏医通》曰:“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其病因包括外感风寒湿邪,内伤肝肾不足、气血失和及跌仆损伤四个方面。痹症是本虚标实,故治疗应内外兼顾、标本兼治,历代中医医家主要从虚、邪、瘀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1、内治法 中药内治法治疗痹症具有整体调节作用,通过活血止痛、温通经络,祛寒除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标本兼治。据多数文献报道,临床以专方专药治疗为主,而按具体分型治疗的较少。擅用专方治疗的医家有以下几位代表:李念虎【1】针对痹症肾虚血瘀的病机,自拟补肾活血方(熟附子、熟地黄、巴戟天、仙茅、丹参)水煎服。惠礽华【2】从痰湿瘀论治,把符合膝关节痹症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湿注关节型或痰瘀交阻型的膝关节痹症用膝痹康(制南星12g,制川乌6g,薏苡仁10g,刺五加20g,丹参l0 g,地龙lOg)治疗。 2 外治法 外治法是膝关节痹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主要有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痛经宁(省中医院经验方)加减。制香附、当归、白芍、三七粉、川芎、黄、乌药、延胡索、郁金、红花、五灵脂、莪术、徐长卿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等。 中成药:花红片(胶囊)、妇科千金片(胶囊)等。

41.中药奇方 专治癌症

41.中药奇方专治癌症 41.中药奇方专治癌症 纯中药·不放疗·不化疗·不手术·不痛苦·不知不觉癌变自然消失 恶性肿瘤,又称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癌症之所以可怕,在 于其有许多如自主性、侵袭性、转移性、异常分化、失去接触抑制等生物学特征。但危 害最大的它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即癌细胞被淋巴流、血流带到另一远离部位或器官,在 那里继续存活和繁殖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继发瘤的全过程。这样,如临床病 人肿瘤一旦有侵袭的转移的行为出现,用一般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等手段往往达不到 治愈效果。而且,目前在癌症方面还没有找到特异的疗法。对于如何控制癌的侵袭的转 移的发生,依然处于初始研究阶段。所以,癌症一旦确诊,病人就处于恐惧和悲观气氛 之中。因此,相当多的人包括很多医生都认为癌症治不好,那么多伟人、名人因癌症而 逝,令人们往往“谈癌色变”。

导致癌症的发病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的因素,其外因主要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 食用泡菜、霉变食物、烧烤食物以及过度食用酸性食物,形成酸性体质等;不良生活习 惯,如酗酒过度、抽烟、熬夜也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如大气污染、水源 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也可以直接引发癌症。导致癌症的内因主要是心情郁闷、情 绪波动、精神压力、爱生气等。由于以上原因对人体信息传导系统进行不良刺激,从而 引起基因突变,导致新生部分细胞形成疯长的癌细胞系统,就成为癌症。 现给你介绍一个中药奇方,对各种癌症效果都非常好,临床应用于各类各期癌症患者 的治疗,其功效能在短期内缩小肿块,控制转移、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 甚至达到临床治愈。 处方:虫草3克、猪苓100克、明党参100克、桑寄生100克、青阳参30克、香菇200克、 红豆蔻100克、桑白皮100克、杜仲100克、降香100克、茯苓100克、白术100克、八月札 100克、知母100克、片姜黄100克、、制南星100克、山萸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从冠心病(CAD)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着重介绍中药复方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这也是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医辨证论治 由于冠心病的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其中医临床治疗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分析众多医家的治疗方药发现,多以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补阳还五汤、生脉散、参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不同的病理阶段,兼有气虚血瘀或肾虚血瘀,治疗中始终坚持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用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益气药与补肾药通过调节激素分泌及细胞代谢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的耐缺血缺氧能力。 中药复方制剂治疗

以丹参、红花、川芎为主要成分:“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丹参在冠心病的活血化瘀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活血与补血并行,临床中常用中成药如丹参滴丸,注射剂则以丹红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为佳。组方中之丹参,其药理机制为: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环磷酸腺苷(cAMP) 浓度;其水溶成分能兴奋前列腺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PGI2 生成增多,血管内皮细胞中PGI2增高,血管扩张[1];丹参还是强抗氧化剂,能有效清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去氧化,稳定细胞膜,其效果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作用与剂量呈明显正相关。此外,丹红注射液中的红花,冠心宁注射液中的川芎也在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冠心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红花中主要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其活性成分具有扩血管作用,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川芎中含有川芎素,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文献资料表明,川芎除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具有解聚作用,尚能扩张小动脉,改善血液循环,产生抗血栓形成和溶血栓的作用。 益气治本为主中药:临床常用药物以人参、黄芪为主组成,成药如通冠丸,注射剂常用的有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和参芪扶正注射液等。以人参为主要成分的制剂,人参的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人参皂苷[2]能增加心肌细胞Ca2+浓度,从而增强心肌收

癌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癌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表时间:2019-07-23T09:39:37.41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0期作者:柯见龙王小艳[导读] 总结近些年关于中医药治疗的癌痛研究,以供参考。 成都中医药大学 610000 摘要:癌痛是恶性肿瘤诸多症状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抗病信心及生存期且难以控制的临床表现之一,虽然目前推荐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但仍有毒副作用大、药物依赖性、耐药性等局限性。综合治疗仍是癌痛的首选方法,而中医药在癌痛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适用于各级癌痛、各类患者。可灵活的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不仅可以缓解癌痛,而且对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有抑制作用。但中医药治疗癌痛也面临诸多困惑。此文在于总结近些年关于中医药治疗的癌痛研究,以供参考。关键词:癌痛、恶性肿瘤、中医药、辨证论治。 1.恶性肿瘤疼痛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中医认为疼痛的病机不外虚实,虚痛即“不荣则痛”,因肿瘤邪气伤正,气血阴阳亏虚,脏腑经络失养而产生;实痛即“不通则痛”,因肿瘤气滞、痰浊、瘀血、热毒等引起经脉闭阻引起疼痛。癌痛在临床上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现代学者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如李氏[1]将癌痛归为结痛、瘀痛、饮痛、虚痛、寒痛、热痛等。程氏[2]将癌痛的病因归结为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正气亏损。杨氏[3]将癌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归结为人体阴阳动态平衡机制遭受破坏所致,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 2.恶性肿瘤疼痛的中医药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中医药治疗癌痛可因部位、病因病机的不同而不同,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现代中医药研究在癌痛的辨证论治方面有一定的进展。王氏等[4]以五脏为中心,提出按照癌痛的病因、病位、病性特点进行分证施治,采用疏肝理气止痛、养心活血止痛、健脾化痰止痛、润肺宣降止痛及补肾壮骨止痛,标本兼顾,取得了较为显著地疗效。周氏[5]将癌痛分为气滞血瘀型和气血亏损型,前者治以活血祛瘀汤合失笑散,后者治以当归四逆散加减。朱氏[6]从痰、瘀、虚辨证论治癌性疼痛,将癌痛分为气滞痰凝、痰瘀互结、痰湿凝聚、气滞血瘀、正虚瘀结五型分别施以越鞠丸、血府逐瘀汤、二陈汤、八珍汤化裁治疗。司富春等[7]通过对近3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医治疗癌痛文献中的证型和方药进行分析,对所选文献的中医证型、方剂和药物出现的频次及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频次高低确定常见证型和常用方药,得出结论:瘀血阻滞、热毒蕴结、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气血亏虚、阳虚寒凝和阴虚内热为癌痛主要证型。 另外治疗癌痛疗效显著的经方、验方也屡有报道,如韩氏[8]以消肿散癥汤(黄芪、生牡蛎、土鳖虫、穿山甲、白花蛇舌草、天南星、延胡索、葛根、苦参、乌药、乳香、没药)治疗癌性疼痛患者49例,与西药组50例比较,中药组总有效率77.55%,西药组74%,两组临床疗效相当。李氏[9]运用癌痛散(制马钱子、全蝎、水蛭、柘树等)治疗90例癌痛患者,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54例,总有效率82.2%。彭氏[10]运用消痛方(百合、石斛、大青叶、石菖蒲、穿山甲、延胡索、徐长卿、丁香、天南星、乌药、制川乌、制草乌、细辛)治疗100例中晚期癌性疼痛患者,完全缓解率56%,总有效率96%。潘氏等[11]应用抗癌止痛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石见穿,山慈菇,全蝎,龙葵,郁金,石菖蒲,延胡索,枳壳,川芎,赤芍,丹参)分别用于轻度及中度癌痛的止痛治疗,具有与三阶梯止痛治疗相同的疗效,且中药治疗在发挥止痛作用的同时,还能发挥抗肿瘤,改善食欲、睡眠、体力状况等作用。张氏等[12]研究发现抵当陷胸汤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明显降低小鼠腹腔冲洗液中PGE2含量,且持续时间和镇痛效果与曲马多相当,其镇痛作用与剂量有关。陈氏等[13]治疗25例癌痛患者,第一阶梯仅口服中药止痛胶囊,第二三阶梯止痛中同时加服西药,与纯西药三阶梯治疗组比较,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朱氏[14]以强力镇痛合剂(主要成分:毛复花、猫耳风)治疗中晚期癌性疼痛31例,总有效率达93.6%。林氏[15]以加味拈痛胶囊(元胡、香附、三七、沉香、莪术、陈皮、甘松、朱砂、大黄、冰片)治疗癌痛30例,总有效率达96.67%,止痛持续时间6-9小时,平均8小时。张氏等[16]报道用镇痛散(由乳香、没药、细辛、血竭、田三七、生川乌、生马钱子、鳖甲、大黄、山慈菇、防己等18味中药组成)外敷治疗癌性疼痛48例,有效率达93.8%,Ⅰ、Ⅱ级癌痛效果优于Ⅲ级癌痛,对Ⅲ级癌痛有效率亦能达到87.5%。万氏等[17]采用中药穴位离子导入法治疗癌痛时发现该法对减轻肿瘤直接压迫或压迫神经引起的癌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骨转移是癌症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恶性肿瘤患者出现骨转移提示肿瘤晚期。尸检发现,骨转移癌的发生率约为30%~70%,其中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为多见[18]。骨转移以疼痛最为常见,也是骨转移患者中最早出现、最痛苦的症状之一[19]。罗氏[20]运用仙龙定痛饮(制南星、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地龙、全蝎)治疗骨转移癌痛32例,总有效率84.34%。张氏[21]以身痛逐瘀汤加味(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赤芍,全蝎(研末分次兑服),蜈蚣)联合氨酚羟考酮片治疗骨转移癌痛30例与对照组氨酚羟考酮片治疗骨转移癌痛30例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相当。邓氏等[22]观察80例骨转移癌疼痛患者静脉注射榄香稀减轻癌痛取得一定疗效。 3.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疼痛的展望 综上可见中医药治疗癌痛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不仅可以预防疼痛的发生、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疼痛发生的频率,而且可以止痛抑癌、简便廉价,同时可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则不同剂型。但中医药治疗癌痛也有不足之处,虽然中医药对于轻度癌痛效果尚可,但对中重度癌痛仍处于辅助地位。目前中医药研究也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量化的指标,中医药研究的可重复性、客观性及规范性仍是我们临床及基础研究不能被广泛接受的客观原因。另外中医药镇痛的药理学机制研究缺乏,在如何应用先进的现代化药学基础研究手段寻找到中药镇痛的关键成分和发挥疗效的途径也是目前需要攻克的瓶颈。 参考文献 [1]李佩文,蔡光蓉.癌症疼痛中西医汇通.[M]沈阳:辽宁科技技术出版社.2002:39 [2]程海波,吴勉华.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33(3):352-354. [3]杨忠光,陈里.浅谈中医辨证施治癌性疼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3):120-121. [4]王文林,彭海燕.癌痛的五脏辩证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92-993. [5]周岱翰.临床中医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0. [6]朱琳.从痰、瘀、虚辨证论治癌性疼痛.[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9):46-47. [7]司富春,李建省.中医治疗癌痛证型方药分析.[J]中医学报.2010,25(4):607-610. [8]韩旭.消肿散癥汤治疗癌性疼痛99例.[J]新中医,2007,39(4):95-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