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5 DABDA 6-10 ADBCA

二、多项选择题:

1 AE

2 BCD

3 ABCDE

4 ABCDE

5 BCD

6 ABD

7 ABDE

8 ABCDE

9 ABCDE 10 ABCDE

三、辨析题: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1)这句古汉语的意思是:只要米仓充实,衣食丰足,人们物质生活好了,就会讲究礼节,知道荣辱,重视精神道德。

(2)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但是,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这就是说,无论从社会或者是从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好了,如果不抓精神生活、社会风气,它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的。

(3)当前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消极影响。

本命题错误。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多元文化,与此相适应,其指导思想也是多元的。

本命题错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但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3)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巩固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真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培育有文化的公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本命题不全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5.先进文化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因此,在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该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本命题错误。

这是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关系的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先进文化固然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但是,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仍应该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第一,生产力(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文化(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两者从来就不是机械式地平衡发展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也能发出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结出丰硕的果实,形成先进文化。

第二,先进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我国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完全可以在现有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

6.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

本命题错误。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应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

(1)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2)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要大力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本命题错误。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大的层次。我们要正确理解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3)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

(4)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层次,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经过若干个长期发展阶段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道德区分为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大层次,我们应当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道德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5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②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特征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把道德区分为两个层次,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同时在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中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8.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话:“欲灭一国,

先灭其文化”。

本命题错误。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3)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

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1

(1)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与经济发展相比,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现实中我们无可奈何地扮演着文化产品的小国角色,原因如下:(1)文化产业先天不足,基础薄弱,导致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2)从管理体制上说,文化资源配置低下,文化产业的物资、资金和文化资源仍处于计划配置状态。(3)从微观上说,文化产业生产主体单一,尚未形成规模经济。(4)文化产业政策的缺位,进而直接影响到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5)文化产业发展中人才的瓶颈问题严重。

(2)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

正是因为文化产品具有的这两种属性,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

两种效益的关系:第一、要认识到文化产品的这两种效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时也会发生冲突,要求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第三、要鼓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者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案例分析题2

(1)结合材料1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因此,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结合材料1、2谈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结合材料一、二中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现状,我们必须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A.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B.(2)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C.(3)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D.(4)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E.(5)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3)上述材料对青年学生有何启示?

诚信是维系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体;诚信是人类的美德,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内容之一,不仅是公民待人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原则,而且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诚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尺,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诚信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个人、单位乃至国家、民族形象,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社会呼唤诚信,个人、组织、市场乃至国家需要诚信。高等学校教育应特别关注诚信,充分认识诚信教育的社会价值,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养诚实守信的大学人才。

第4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4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认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 4﹒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文化和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舆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思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本内涵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本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 二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四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华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五是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 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代表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同时更鲜明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发展不仅仅是为了GDP数位的攀升,不仅仅是为了综合国力的增强,更是为了“民生”福祉。发展的高速度,不能以牺牲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代价。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大众。可见,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以人为目的的,是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把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所谓以为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具有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所谓认识论,是指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学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就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换言之,世界是人的世界,社会是人的社会。我们认识社会,要从人出发来观察;我们认识实践,要从人出发来研究。忽视了这一点,就会舍本求末,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所谓方法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就无从谈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都无法实现。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考虑人的因素,想方设法发挥人的能动性,挖掘人的创造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既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又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的问题,是关乎执政党立党之本的问题;依靠谁的问题,是关乎执政党力量之源的问题。审视天下大势,纵观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政党的命运不是由人民来主宰的,没有哪一个民族的伟业不是由人民来推动的。我们党历来重视人、关心人,把人民作为自己的皇天后土,把人民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我们党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重视人、关心人,前进的道路上就有强大的力量;什么时候忽视人的思想、忽视人的利益和需要,党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是执政规律中最根本的规律。 以人为本既回答了价值观的问题,又回答了政绩观的问题。以人为本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的、适时的需要作为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就要让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生活过得更加殷实;就要深切关注人的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把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的发展的合理性统一起来,坚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整体推进中向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文明迈进。所谓政绩观,就是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政绩、怎样创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等。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就是要在尊重人的利益和权力的前提下,创造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政绩,创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 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

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党的领导集体坚持历史尺度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的协调、整合发展,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内容上极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发展史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这一理论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标志着党的文化建设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刘奇葆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3日06 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感使命感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

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奋勇前进;也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综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都需要以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就在于我们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为自身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提振起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说,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2011-11-07 08:16:44来源: 光明网(北京)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这个论断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了两者的辩证关系,集中突出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范畴,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精髓是体现事物本质的、最重要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已熔铸于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德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倡导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国民判断行为好坏、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行为准则。它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和规范,有利于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德风尚和先进文化。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等方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性质、目的、任务、内容、动力、要求和标准,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doc

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考点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是什么,作为背景了解即可)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主义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确立这个宏伟目标依据(新书P96)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2、意义:文化的一般作用中去思考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5、内容、要求: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体措施)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体措施)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措施P113) 6、可以从一、二、三单元思考怎么做。具体看问题和材料 考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书P96) 如何判定: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我国的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主义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 二、为什么: 1、当前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旧书P9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地位(旧书P93) (1)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思想还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地位: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加多姿多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按照公开议程,此次会议将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 一、关于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基本考虑 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总之,中央政治局认为,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关于《决定》总体框架和布局 在确定总体框架和布局时,我们注意把握以下3个方面。 第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第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抓紧推进当前紧迫的工作,又要对长期战略目标作出谋划。 第三,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

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主题: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任命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升华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文: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励的复杂局面,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谐文化,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再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写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是()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马克思主义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来审视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的是() A、思想道德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思想建设 D、道德建设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集体主义 B、爱国主义 C、社会主义 D、为人民服务

6、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 A、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B、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7、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8、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 A、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B、思想保证的重要标志 C、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 D、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9、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 A、理想建设 B、道德建设 C、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思想道德建设 10、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实现祖国统一 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_王桂泉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角度出发,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既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本质特征深刻认识的结果。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探索 纵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和文件,就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探索经历了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要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还从教育、科学、文化和信念、信仰、理想两个层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作了深刻的阐述。[1] 1982年9月,胡耀邦同志作的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三大部分标题就是“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报告指出,社会主义不但有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特征,而且还有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报告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辩证关系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我们党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文件。这个《决议》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再次明确了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决议》的第四部分以“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标题,从六个方面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明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王桂泉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文化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开展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理论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5-0004-04 [作者简介]王桂泉(1958-),男,山东文登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课题批准号:11&ZD039)阶段性成果。

高考政治知识点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 考点归纳

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基本内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因 基本要求 高举旗帜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基本内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地位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具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考点解读 1.理解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1)是什么?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么办?①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则;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形式、手段; ④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2.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 (1)在个人方面: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人文精神;等等。 (2)在国家方面:依法管理,正确引导

①文化上: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政治上: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③经济上: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 3.理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1)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的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4、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重要性和必要性: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意识形态领域中多种文化并存状况下,巩固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客观需要。 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怎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特征、形态和目的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特征、 形态和目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能够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点.中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我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即无产阶级创造的,同时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如下几个特征,先进性、民族性、人民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 首先它的领导力量具有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既是政治的先锋队,也是文化的先锋队。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的发展进步。其次它的内容具有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再次,它的指导思想具有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与时俱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 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是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民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科学文化建设.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创新性,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最需要高扬创新的旗帜.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我们的文化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应当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着力塑造社会主义的新人,要塑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我们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要深入生活,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使其创作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要努力创造一种勇于探讨和创新的气氛,增进不同学术和艺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都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利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扬民族文化,不仅是指古代文化,而且重点是发扬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发扬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既要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要充满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并以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大众的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同时,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2.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的农村改革是属于()A.思想改革B.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D.对外开放 3.汕头是我国新时期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于() A.二十世纪70年代 B.二十世纪80年代 C.二十世纪90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上海浦东6.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7.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前进”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 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10.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1. 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谈话”的发表 1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A.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C.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 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王文革②周援朝③张跃进④李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14. 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改革开放,坚定不移16. 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7.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18.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土地制度改革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19.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行“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 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