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哲学观点集合理解加强版

错误的哲学观点集合理解加强版
错误的哲学观点集合理解加强版

错误的哲学观点集合加强版——释义、典故全文

及个人理解

——流名,善了个哉

1、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唯物论中物质是第一位的,物质

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2、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

本原,唯我论。典型:我是神!

3、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当作本

原和创造者,宗教创世说。典型:上帝!

4、形而上学不变论: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只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5、相对主义诡辩轮: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不承认物质的相对静止。

6、机械论: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能用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将一切都过于简单化形式化,不能认识到事物的内部。

7、社会达尔文主义: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肯定社会的阶级性,故意掩盖社

会不平等的制度原因,将社会贫富差距的原因完全归于种族以及其他自然区别,兼带有种族歧视。

8、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比如说牛顿力学中

的时空观,牛顿认为时间、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的物质是脱离的,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进而提出了所谓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科学研究角度打破了一切。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9、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对象或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主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

是一个正确的哲学思想。

11、诡辩论:离开事物真实联系,抓住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的联系。抹杀转化的条件,

空谈对立面双方的转化。

12、形而上学思想特征:把世界看作是永恒不变的即成事物的集合体,否认矛盾转化,把

事物当成是死的、凝固的东西。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3、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往往导致宿命论。

14、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比如说1+1=2是必然的!

15、有两、有对、有耦:说明事物普遍存在着矛盾。这是一种正确的思想。

16、相反相成、相依相济、相形相生、一分为二、合二为一:阐明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及

其作用。这是一种正确的思想。

17、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用~~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和处理矛盾。处理事务的一种观点。

这是一种正确的思想。

18、中庸之道:就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方法论。这是一种中国自古代一直提倡的交往境

界。

19、宋人卖酒:反应了世界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同其因果关系原理。要善于找出事物之间

的必然联系,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每次卖酒都量得很公平,对客人殷勤周到,酿的酒又香又醇,店外酒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然而却没有人来买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者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请教住在同一条巷子里的长者杨倩。杨倩问:“你养的狗很凶吧?”卖酒者说:“狗凶,为甚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回答:“人们怕狗啊。大人让孩子揣著钱提著壶来买酒,而你的狗却扑上去咬人,这就是酒变酸了、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20、朝三暮四: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

是数量的增减,一种是排列组合的变化。

2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机械界决定论的观点,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夸大偶然性,否定必然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其实这也是中庸之道的应用,凡事都有两面性。

22、毕尔生说,必然只属于概念世界: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

性及其客观性。毕尔生的意思就是必然是不存在的,夸大了偶然。

23、黑格尔认为必然和偶然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它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

生的不同根据及二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其贡献;但他视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这是其错误。

24、拔苗助长:违反了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

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

25、刻舟求剑:违反了事物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剑掉水中,剑静舟动,用静止的态度

看待剑,必然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典型的形而上学错误。

26、守株待兔:违反了事物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兔触株而死是一种特殊现象,不能把

其绝对化,当作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27、澄子寻衣:主观、片面性,根据个人主观愿望,片面孤立的区理解事物,人变与不变,

有主观主义片面性错误。

宋国有个人名叫澄子,丢了一件黑衣服,到路上去找.看见一个妇人穿一件黑衣服,拉住不放,想扒下她那件衣服来,说:"刚才我丢了一件黑衣服!"妇人说:"先生虽然丢了黑衣服,可是这件衣服却是我自己做的呀."澄子说:" 你不如赶快把衣服给了我,我原先丢的是件夹衣,如今你这件是单衣,拿单衣当夹衣,你难道还不合算吗 "

28、邻人找羊:找羊而不是找路;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

理就会犯错误。

杨子的邻居跑掉了一只羊。那位邻居率领家人去追赶,又来请杨子的僮仆去帮着追寻。

杨子说:“嘻!跑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寻?”邻居说:“这一带岔路太多。”邻人回来后,杨子问:“羊找到了吗?”邻人回答说:“找不到了。”杨子问:“怎么跑掉的?”

邻人说:“岔路之中又分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只好回来了。”

启示:

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

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甚至会有丧失本性甚至丧失生命的危险的。由这篇寓言凝炼而成的成语“歧路亡羊”、“多歧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成,后果严重。

29、郑人买履:本末倒置,机械思维、形而上学,把量好的尺码当作事物的本质,混淆目

的与手段,形式与内容;绝对化了形式、手段,犯了形而上学错误。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0、塞翁失马:矛盾的转化;事物的辩证、矛盾的统一。

31、画蛇添足:无视事物的本质;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

32、按图寻骥:相对性:把相对的具体的真理绝对化,局限于固有的认识,就会反教条主

义错误。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典故: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他把自己识马的经验写成书,名为《相马经》。这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所以人们把孙阳叫“伯乐”。

孙阳的儿子熟读了这本书后,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好马。

一天,他在路便看见一只癞蛤蟆,前额和《相马经》上好马的特征相符,就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马上跑去告诉父亲:“和你书上画的好马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孙阳听后,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这马太爱跳了,不好驾驭。”骥:好马。这个成语比喻机械地照书本上的知识,不求事物的本质。

33、狐假虎威:本质与现象、认识的直观性;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

本质。

34、五十步笑百步:现象是多变、有差异、多样的,但本质是不变的稳定的。二者皆逃兵。

35、一目捕鸟:分割个体与整体,看问题把局部作用夸大并绝对化,贻害无穷。

只有一个网眼的罗网,因为太小,所以不可能网罗住鸟;而网罗住一只鸟的却往往只是罗网中众多网眼中的一个。一个网眼,单独使用的时候,起不了作用;只有在由众多网眼组成的一张大网中,才能有机会发挥它的作用。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

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好多成语不一样,这哲学将俗语都给修改的面目全非了。

36、孔子辨日:感性、主观与理性认识:局限于感性、直观的认识,未能上升到理性高度。

37、非君子之道也:本质、质与量的关系:本质上“非君子之道”不变随量的变化而改变,

事物的本质则具有相对稳定性;混淆质与量的区别。在根本上还是非君子,哪怕行的非君子道之事减少。

典故: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38、荆人寻弓: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具体中有一般,一般富于具体;人之认识总是从具

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抽象理性。

荆人遗弓典故:楚国有人丢了一张弓,(但)不肯去寻找,他说道:“楚国人丢了的,肯定被楚国人捡到了,何必去找?”孔子听到了这事,说道:“去掉‘楚国’(这两个字)就更好了。”老子听到了这事,说道:“倘然去掉‘人’(字),不更好么!”

我们可以论断,那个荆人也是有境界的,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其修为也不简单。而孔子之所以被老子给安在境界的最底层,是因为孔子在这里有作秀之嫌,而且是画蛇添足,蛇被添了足之后,已经不是当初的蛇了,是以老子特别加以纠正。

39、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有限与无限辩证关系。他没有认识到从量变到质变

的概念也没有极限的相关知识。

1/2的n次方的极限是0 ,就是说万世之后,这棰终究会被取完的,而庄子只看到了量变,没有注意到质变。从哲学的角度是错的,从物理的角度,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是正确的。

40、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相对静止的观点。

中国辩论家惠施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希腊哲学家有「飞矢不动」的说法。那是因为,当一个物体在给定的时刻,都占有自己的空间位置时,所以它是静止不动的;而飞鸟之影和射出去的箭正好如此,所以飞鸟之影不动、飞矢不动。

41、言辩而不及:相对性与绝对性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事物与认识的相对性,从而得出不

可知论结论。能说出来的爱便弱了一层,这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片面夸大事物与认识的相对性,是错误的,能说出来的爱还是爱,非常爱。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依旧相信,言辩而不及是对的,能说出来的爱,就弱了一筹,就像无形中给爱加了一个条件,爱不再单纯。爱就是爱,别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无法言明,爱了就是爱了,爱上了一切的一切。

道不可言道与言的关系,是庄子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在道与言的关系问题上,庄子与老子的态度基本一致,他们都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及道,名言与道之间是相离、相悖的关系。庄子在《知北游》中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齐物论》中也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其意思都是在说,道不可言,言不及道,"道"一旦被明确"道"出,"

道"便不再是"道"了。

出哲学题的人找一个词出来考究,你百度都难以找到其源其义,善了个哉的。

42、白马非马:区分了他们之间的差别,但有绝对化了这种差别,看不到作为共性的马。

43、和羹尝饭: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不到事物的变化,用老眼光看问题。我百度没

搜到这个词,善了个哉的,为何讲哲学讲道理要弄得这般孤僻。或许讲这个道理的老师会说我不知道这词是因为学识少,的确,我学识少,但百度都搜不到的东西,没学识的人那不得多了去了。别让思想文化成为一个人的世界。

44、公孙绰起死人:混淆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把特殊性加以绝对化,犯了机械、形而上

学毛病;无视事物的本质区别。百度搜不到你,我就搜狗。无法查阅典故出处及释义。

45、齐晋相与战,亡戟得矛:事物具有多样性;认识总是具体化、变化的,从不同角度、

不同条件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结论。

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打仗,一个小卒在混战中把戟丢了,但捡到一只矛。后退时问路人怎么办?路人说同样是兵器,回去没问题。他又问高唐大夫怎么办,高唐大夫说应该回去捡回来,他们两人重返战场,为寻找戟而英勇战死。在价值上来说戟和矛的是等同的,但对于某些方面的纪律性来说,戟胜过一切。

46、高阳应的雄辩:偷换概念,主观片面性,违背事物客观规律。

高阳应打算盖一所房子。木匠对他说:“不行啊!木料还没干,如果把泥抹上去,一定

会被压弯。用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刚盖成虽然看起来挺牢固,可是过些日子就会倒塌的。”高阳应说:“照你的话,我这房子倒是保险坏不了了——因为日后木料会越干越硬,泥土会越干越轻,以越来越硬的木料承担越来越轻的泥土,房子自然就坏不了了。”

木匠无话可答,只得听从他的吩咐去做。高阳应的房子刚盖成的时候看起来也还不错,以后果然倒塌了。

47、楚人渡水袭宋:河水会涨回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的。

楚国人准备偷袭宋国,进军的线路是打算渡过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国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举获胜。楚国经过周密谋划,先派人到澭河边测量好水的深浅,并在水浅的地方设置了标记,以便偷袭宋国的大部队能沿着标记顺利渡河。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部队在经过澭河的时候依然照着原来作的标记渡河。加上又是夜间,结果,士兵、马匹大批地进入深水、漩涡,使楚军措手不及。他们被湍急的澭河水搅得人仰马翻、惊骇不已。漆黑中,澭水里人喊马嘶、一片混乱,简直像数不清的房屋在倒塌一般。就这样,楚国军队被淹死1000多人,侥幸没死的也无法前进,只好无功而返。

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认识也应该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人们必须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就会吃亏、跌跤。河水时涨时落,不断变化,楚人的认识也应随之变化,但是,他们思想的停滞不前,导致了最终的惨败。故事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48、麟与麟:前者同语重复,是从概念到概念陈述。无法找到相关典籍,不明。

49、邯郸学步:应该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去认识世界。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寿陵少年。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50、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

斯为之下矣。”:认为有两个认识的来源,先天自生的和后天习得的。

孔子说:“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51、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同50观点,倾向于唯心

人有不学过但能做的,是人的本能;有不经考虑但知道的,是人的良知。

52、荀子曰: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同上,倾向于唯物

所谓本性,就是天生的东西,不可以通过学习得到,不可以经过努力从事而做成。

53、孙中山的人类进化三个时期:揭示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知和行的关系是

先知后行,以行求知,然后是知先行后,以知指导行,即行—知—行。孙中山的执行官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

54、斯宾诺莎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

类的经验形式”:二者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55、乡人疑斧: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先

入为主的观念,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对任何人或事物,切忌先入为主,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避免错误与偏差,陷入认知的误区。

你怎么敢将邻人遗斧改为乡人疑斧,这么不尊重典故,如何让后世人查找资料,我是不是可以改成村人丢斧呢!

邻人遗斧: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小孩偷走的。于是观察这个小孩,不论是神态举止,还是言语动作,怎么看都觉得像偷斧头的人。隔了不久,他在后山掘地找到了自己的斧头。回去之后再观察邻居小孩,动作神态怎么看也不像是偷斧头的人了。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心态。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

56、轮扁造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2、理论必须

与实践相结合。又将原典故的名字给改了!

轮扁斫轮:齐桓公在厅堂上读书,一个叫扁的车轮工匠在厅堂下面制作车轮。这个工匠放下斧凿等工具,走到厅堂上面,向桓公问道:“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圣人的书。”工匠又问道:“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工匠说:“如此说来,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在这里读书,你这个做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随便议论呢?你若是能说出道理来,还可以恕你无罪;要是说不出道理来,就要处死你。”工匠说:“从我的职业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制作车轮,慢慢地干,虽然轻松,全车轮做得不坚固;干得太快了,不仅很辛苦,车轮还不合卯;不快不慢,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这里面的技巧,口里说不出来,只能从我制作轮的动作中看出来。我不能将我的技术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继承我。所以,我虽然已经70岁了,还在制作车轮。古代人和他们那种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道理一同死去了,所以您读的东西只是古人留下来的糟粕啊!”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书本知识要学习,但实践比读书更重要。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57、南辕北辙:认识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同时人的行为具有目的、规律、方向性,

但是,违反事物的客观规律,也达不到目的。

58、孔子的“知人不易”:感性的相对性、认识的相对性;认识的曲折性。

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有7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饭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看到,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见先哲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芽”

颜回一听忙解释道:“先生误会了。刚才我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比眼睛更可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依靠的时候。弟子们要记住,知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

59、引婴投江: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有一个想要渡江的人,看见了有人拉着孩子正要投进江中。小孩正在啼哭。经过江上的人问他(把孩子投进江中的)原因。(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了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三是:做事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60、傅马栈最难:机械的思维方式,看不到曲与直的辩证关系,看不到人的能动、实践的

改造作用。还是不太明白哲学中是怎么解释这句话这个典故的。觉得哲学和典故说的完全就不是一个方面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的,但总觉得哲学在这里的切入点对比之下有点小气了,这典故的本义是说明一个好的道理的。人倒是能将直的木头给弯了,弯的给弄直了,但于典故本义不符,这个题哲学家太过着相,落了下乘。

桓公来到马棚察看,他向管理马厩的人问道:“在马棚里什么事情最难办?"管理马厩的人没有回答,一旁的管仲答道:“我曾做过养马的人,我认为编制供马站立的木牌是最难的:如果用的木料是弯曲的,后面的就得跟着也用弯曲的木料,弯曲的木料都已经编排了,笔直的木料就用不上了;如果先用笔直的木料编制木排,笔直的木料都用上了,弯曲的木料也没地方用了。”

管仲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劝齐恒公选择人才时要选择正直,贤明的人才.这则寓言是以曲木、直木喻人或拟人,用意在说明:用不肖者必然引致不肖者,用贤明者必然引致贤明者。如俗语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曲直不相容而相斥。

所以用人之道贵在选好领头人:领头的是“曲木”,必然“曲木又求曲木”,使“直木”

无用武之地;反之亦然.

61、犬马最难画:人所知、可见不能作为难画的理由。总觉得这种解释太过片面了,切入

点就不精准,落了下乘。

有位门客来给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呢?”门客回答说:“画狗、画马最难了。”齐王又问:“那么,画什么最容易呢?”门客答道:“画妖魔鬼怪最容易。因为

狗马每个人都知道,早晚随时可见,不容易画得像,所以最难画。至于妖魔鬼怪,根本不存在,谁也没有见过,可以随心所欲,所以最容易画。”

它说明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比较难的,非下工夫不可。

62、画鬼最易:忽视想象力在认识中的地位。无法理解这个解释,寓意到还能让我一清二

楚,哲学倒是被弄得玄奥了。

寓意:胡编乱造,胡写乱画,这是最简单的事;但要真正认识客观事物,并恰如其分地表现它,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

63、轮人与匠人,中规中矩:看到了认识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但片面、孤立抬高了认识的

主观性和能动性。后面半句话不甚理解。

做车轮的匠人拿了的工具,准备度量天下的东西圆是不圆。他说:“符合我的工具的,就是圆的;不符合我的工具的,就是不圆的。这样圆和不圆,都可以明确了。”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圆的定义明确了。木匠也拿了的工具,准备度量天下的东西方是不方。他说:“符合我的工具的,就是方的;不符合我的工具的就,就是不方的。这样方和不方,都可以明确了。”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方的定义明确了。

64、断狗腿,捉耗子:事物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就会变现为不同的功能、关系与特征。将典故俗语改得面目全非,百度搜不到你,搜狗也搜不到。

65、不为而知其不可解: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而且认识必然要求超越经验性与直观性,

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句话没找到,自己把文言成白话就好了,能理解。

不为而知其不可解:没有做这件事,但却知道这件用这种方法解决不了。

66、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世界具有同一性,慧能的说法具有合理性的一面,

看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片面性在于,否定人之认识是对外在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唯心主义。

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67、庄子惠子“鱼之乐”之争:揭示出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还揭示了,一旦把

认识的相对性与主观性加以片面化、绝对化,必然走向极端,就会成为诡辩论或不可知论。课本中有过的典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68、大小蛇迁徙:人的认识,需要透过现象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本

人才疏学浅,更眼笨手拙,无法查阅到相关典故,实在愧对众生!

PS:言语或有过激之处,仅于吐槽一下罢耳,绝非人身攻击之举,还望原作者海量,恕市井小我敢尔。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 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

倪良康:我所理解的哲学

我所理解的“哲学”——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尼采、胡塞尔说开去 提交者:admin日期: 2002-10-21 阅读: 3449 评分:8.81/27 作者:倪梁康 倪梁康 如今人们对哲学或形而上学的最常见指责是它过于虚幻浮夸、不具实用价值。哈贝马斯 [Habermas] 1和阿道尔诺 [Adorno] 曾撰文讨论过同一个问题:「哲学有何用?」所以我也在拙文「二十世纪:一个过渡的时代」中斗胆申言:「二十世纪的社会心理和时代精神于我看来就在于,哲学的功用,乃至文化的功用受到讨论,成为问题。」 我认为讨论哲学的功用问题,或者说,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自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乃至后现代思潮的标志。但它与哲学的原本意义实际上是不相干的。哲学从一开始并且在它的长期发展中都是究虚而非务实的。这当然要从头说起才行。 我们通常说,人类的历史至今大致有五千年上下。而在公元前的五百年前后,具体地说是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的五百年里,雅斯贝尔斯 [Jaspers] 所说的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了。在这个时期,中国生活着老子、庄子,同时产生了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在印度生活着释迦牟尼,《奥义书》正在写作之中,并且印度的哲学已经达到了欧洲哲学从未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这个时期,在伊朗生活着查拉图斯特拉 [Zarathushtra],并且正在阐释着他的关于两种对立原则的学说,在巴勒斯坦出现了预言家。最后,在古希腊出现了荷马 [Homer] 和一大批哲学家和悲剧作家。 所有这些轴心时代的人物,为处在襁褓中的人类思想奠定了基础,就像三岁的儿童开始了呀呀学语一样。以后的人类文化发展,在总体上没有脱出轴心时代思想家的作用圈。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关键生长期,而且它始终还在规定着人类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今天主要想来关注一下古代希腊直至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所谓哲学,今天被用来泛指所有终极性的思维,泛指关于宇宙、人生的基本道理。但是最确切意义上的哲学,应当是古希腊「爱智」意义上的思考取向。我们所说的科班出生的哲学

浅谈我对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

浅谈我对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萌芽,演变,成熟的历史,科学技术哲学也不例外。当代科学技术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演变发展而来的,并与近年来学术界崛起的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型领域——科学技术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技术哲学既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范式,又是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进行哲学反思。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原本是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尤其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细胞学和生物进化论),批判的汲取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辉煌发展,它被拓展为包括现代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科学思想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科学技术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需要说明的是,在1995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将有授予学位权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专业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这标志着科学技术

哲学学科在中国的真正确立。其实这些变化都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的科学技术已不单纯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而成了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于是需要我们除了从哲学的视角,也从历史和社会学等不同侧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即从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转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日趋科学技术化,我们需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社会本身进行研究,考察社会是如何在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到当代水平的,探索如何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与社会。 那么作为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呢?科学技术学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是从哲学的维度上研究科学与技术,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反思。它从科学技术本体论,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论,科学技术价值论五个方面为科学技术学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 以上是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讨论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下面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史来认识科学技术哲学。 其实在西方是没有科学技术哲学的,西方只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顾名思义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而且在西方主要是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西方科学哲学最早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不过当时只是作为认识论的

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学说,实则为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把握存在的方式。辩证法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理论学说,一种科学的理论,它是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种科学的理论。辩证法最初是作为哲学特有方法而提出的,而作为哲学方法的辩证法是要对我们所知的一切进行彻底的、完备的、不容置疑的说明,而这种说明最终是通过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才得以实现的。 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通行教科书中普遍认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来的,还有一种认为是辩证法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辩证法的普遍性贯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每一个原理,每一个问题的论证之中。”像这种通过通行教科书对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其实未尝不是用经验常识去解释辩证法的本质及其特点。这不是哲学式的证明,也就自然不能够充分的证明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深刻关系。另外针对把辩证法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的解释,它实则也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法这一条线贯穿其始终。 然而,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中,是把辩证法排斥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外的。按照通常解释,哲学基本问题被分解为关于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本体论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认识论问题”。辩证法则变成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的另一类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辩证法通常被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即关于“存在”的运动,主观辩证法是关于人类认识和人类思维的矛盾运动即关于“思维”的运动,这样辩证法就变成了关于“存在”和“思维”的实证知识。而关于“存在”和“思维”的实证知识是具体科学研究领域,不是哲学研究领域,哲学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理论形态同样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就是揭示思维如何把握存在,人如何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的思维方式,因此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实际上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从经验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去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最深层的理论问题上即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去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从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统一中去理解辩证法。作为哲学世界观的辩证法理论,它包含着两条基本的原则:“发展原则”和“统一原则”。“发展原则”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发展,“统一原则”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在发展中实现统一。如果离开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原则去讲发展,那么这种发展就是片面的发展,如果离开了思维和存在的发展原则去讲统一,那么就会是一种直接的、不变的统一,因此,只有把“发展原则”与“统一原则”联系起来,把存在的运动与思维的运动联系起来,也就是把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联系起来,才能构成作为“发展学说”的辩证法理论。同样,也只有把哲学基本问题与辩证法联系起来,从思维与存在的矛盾统一中去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才能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超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回答。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 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具有东方特色的内容十分丰富的中国哲学。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先秦时期出现了很多学者,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有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墨翟为代表的墨家理论,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惠子、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当时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 秦汉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崇尚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哲学思想几无发展。汉初记取秦亡教训,缓和矛盾,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极一时。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其后谶纬之学兴起,同时出现了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思想。东汉后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社会危机频仍,哲学思想呈现复杂的新局面。汉代哲学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以及古今、人性等问题展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儒学的统治地位被打破,新的富于思辨性的玄学应运而生;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道教体系逐步建立;上述变化使得这一时期哲学思想极为活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概念和命题,如“有无”、名教与自然、言意、形神等。 隋唐隋唐两代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儒、释、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条件。佛教哲学关于心性、理事问题的讨论;韩愈的道统说;柳宗元、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科学、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哲学思想也达到了新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以理学为特征,理学以儒家哲学为基础,吸收道家和佛教思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围绕理气、道器、心性、知行、两一、古今等问题展开,承上启下,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的时期。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它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它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

浅谈对哲学的认识

浅谈对哲学的认识 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对其他所有学科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学科,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作为一个受过党和国家教育的中国公民,我自然最信奉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的意义。简单说,哲学有以下几种作用。一是作为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基本的方法论。比如,共产党人在遇到问题时会用马哲原理的方法分析并解决;而虔诚的信徒则会祈祷,膜拜。二是形成一种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进而提出对策。三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深入的一种方法,为进一步取得突破寻找切入点,是其他学科的总纲。就如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本大法一样,起统领的作用。 哲学是深刻的代名词,是思考者的专享奢侈品。 中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尤以春秋时期为甚。孔子,老子,孟子,等等。虽然他们的思想各有异同,但都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西方哲学当以苏格拉底为始祖,后来的黑格尔,费尔巴哈,柏拉图,尼采,以及近代的罗素,卢梭,叔本华等等,对西方社会进步和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相比之下,中国的古代哲学,更擅长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从长远去分析,注重对“人”的研究;而西方哲学,则擅长从“理”的脉络去分析,更具体,也更客观。 还记得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当时中国总理朱镕基,我国得以全身而退。西方很多国家遭受重创。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原理的著作,曾在西方国家的街头巷尾风靡一时。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模式存在的根本矛盾,人们想从那里获得答案,寻找解决的办法。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与宗教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哲学的分析论述更为科学,更为严谨。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哲学与宗教只是表述的方式不一样,意思大致相同。宗教之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教育人们要诚实守信,要善良仁慈,要勤俭节约,等等。只是在某些具体的禁忌上有所不同。西方人信奉耶稣,但具体门派类别很多;佛教也有不同类别,但都信奉释迦牟尼;伊斯兰教的真主,穆汗默德,下面也分很多教派,并互相争斗不止。中国人则总体上信奉孔子,文化也受其儒家思想颇深。他们都是绝顶聪明又有智慧的人。很多宗教学说和论断,随着科学的进步,不断得到验证。比如释迦牟尼的空性理论,越来越接近于当前量子力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发展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发展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发展 ——兼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寿建新 (陕西银行学校基础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黑格尔、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表述,有很大局限性。恩格斯笫一次系统论述和科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全面领会哲学基本问题时,应注意其发展和演变过程。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各有不同内容和表现形式。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必须摆正主体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位置,可见哲学基本问题,始终是现代社会人们一切活动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 发展; 和谐社会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人们在长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对于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的高度概括。 哲学基本问题黑格尔明确地意识到了,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说过:哲学里“无比普遍重要性的对立,便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自然与精神的对立,就精神之为有限精神说,它才是与自然对立的。需要的是在它们的对立中认识它们的统一”[1]。费尔巴哈经常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兜圈子”,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里,费尔巴哈唯物地指出:“思维

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是来自思维。[2]”尽管黑格尔、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表述,有很大局限性。 1886年,恩格斯通过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笫一次系统论述和科学解决了这一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家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阼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3]哲学问题第二方面是关于“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3] 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是我们揭露一切唯心主义伪装、捍卫唯物主义党性原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浅谈对哲学的认识

浅谈对哲学的认识 众所周知,哲学为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解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除了应该认识并明确哲学在历史上的影响,也要了解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哲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所涉略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举凡有关自然、社会、思维和人生领域的重大问题,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归属哲学的研究范围。但这些问题之间又不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和“抽象同一”,在哲学的“问题域”中有一类问题是哲学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学派别在本质上回避不了、必须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因而是各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他的解决规约和影响着其他哲学问题的原则、方向的解决。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问题的时候,存在和物质、精神和思维都是作为哲学的最一般、最基本的范畴而出现的。但严格说来,存在和物质并不完全是同一个范畴。从哲学范畴的逻辑序列来看,存在才是具有最高普遍性的范畴。从逻辑上说,首先要肯定世界的存在,才谈得上探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存在是概括世界的最大普遍性的最抽象的范畴,又是潜在的包含一切的最具体的范畴,只是其具体性尚未确定的显露出来,因而又常被看做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范畴。但是,当我们提出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问题的时候,存在同物质范畴一样,已具有在同思维或精神的对立中被规定的规定性,它也就是被当作和物质是同一层次或同等程度的范畴来使用了。此外,思维、精神本来是在人类产生以后出现的现象,思维精神只是适用于人类的范畴,为什么在哲学中它们也成了同存在、物质对偶的最一般的基本范畴呢这是因为,人们是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来考察世界的,人既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种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人的存在和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自己的意识思维同外部存在的世界的关系。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时候,一方面面对着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按照自己存在和活动的特点来看待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不仅把自己特定的思维、精神这种属性赋予物质世界,而且把它无限的普遍化甚至实体化,使之成了超物质的创造本原,于是就产生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要给人以智慧,教导人们善于处理自己和驾奴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就必须考察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哲学的其它问题的展开哲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以对这个问题的考察和回答为起点、为中心的。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学习哲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理论上来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但究竟怎样结合,还是要从实践中去获得和体会,所谓实践出真知。真正的哲学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人类总方法论的发现就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例如:卫生间有两只顶灯,其中有一只灯时明时暗,因为有另一只灯,就没有及时修理,所以时而不用,一用就时明时暗。终于有一天比较闲暇,打开开关一看,是接头接触不良。拧紧之后,问题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空间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也是空间手段。等待没有出路,解决不了问题。问题自在而超越,如果不积极应对,就不会自然解决。时间解决不了问题。再联想一下,车子坏了,鞋裂缝了,扣子掉了,家用电器坏了等,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空间问题。就是在具体的某一空间出了问题。出问题的原因也是空间原因。因为在共有的时间流程中,其他空间并没有出现问题。空间决定一切!从实践中总结理论、检验真理是人类社会千年发展总结出来的经验,哲学只用应用到实际中才能显现出其本真。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

我对教育哲学的理解

我对教育哲学的理解 读《现代教育哲学》有感 对问题的把握一般来说两个层面,即对问题事实的把握和对问题实质的把握。前者一般侧重于问题自身的来龙去脉,是对问题信息的“第一手”把握与认识。后者则是在掌握问题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能够反映一定性质特征的某一类思想或观点,实际上也就是问题的实质。对一个问题的把握当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对问题实质的把握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方面。 对教育问题也是如此。 把握教育问题,一方面要熟悉知晓教育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样貌或形式特征,另一方面要从这些教育现象中提炼出与之匹配的教育规律或教育思想。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评判,通过对教育问题或现象以具体分析的方式完成自身教育认识的一次次飞跃。 王坤庆教授的《现代教育哲学》中的关键词“教育哲学”就是我们把握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根或源,我们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规律总结即来源与此。所以,教育哲学是我们研究教育所必需的独特视角和价值定性的出发点。我们当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 什么是教育哲学? 按照王教授的说法,“所谓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人们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理解和分析。 一,教育哲学的源头是普通哲学。从哲学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

东方哲学史还是西方哲学史,其自始至终都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也是伴随着哲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一门教育领域的基础学科,教育哲学因具有高度的教育思想性、教育规律的普遍性和对教育科学的指导性而与普通哲学有着比其他教育要素更为紧密和天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许多先哲大家的哲学思想就是其教育哲学思想。如我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论语》一书,在表达其哲学观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另一个儒家代表人孟子在哲学观与教育观上与孔子同出一辙,他将孔子建立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化,哲学上的“人性论”与教育上的“性善论”相结合而规定的“明人伦”教育目的,很好地体现了二者的紧密性。在西方,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建立了一套以理念为基础的哲学体系,而教育哲学思想在这个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而使他成为教育思想史上理性主义教育观的始祖。纳托尔普曾评价柏拉图说:“在柏拉图,哲学与教育学是完全一致的。”由此看来,教育哲学脱胎于普通哲学,是普通哲学的应用哲学与实践哲学。它以相对确定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为基础,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从而对教育实践提供系统完备的可进行操作的思路或方法。 二,教育哲学在教育理论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王坤庆教授认为,从总体上来讲,科学的发展丰富着哲学,哲学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着科学,指导科学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哲学以其理论的高度性对科学起着指导作用。同样地,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对教

谈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测评。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的确令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即将过去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经100多年,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他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立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一首先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告诉我们: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因而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

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按照恩格斯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这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这一伟大革命变革中的历史使命。 二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 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东西;但是如果要细细问起马克思主义具体内容是什么,到底是哪种哲学,可能许多人一时半会儿也是答不上来的。尽管从高中开始便接触马克思主义,但在那时,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一行行晦涩难懂的,但又不得不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的句子,而其后蕴藏的内涵,却没有真正了解。 到了大学,开始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门课程。老师通过各种生动的例子来解读剖析晦涩的理论性的文字。渐渐地,觉得这一门哲学是如此地贴近生活。他虽然精简概要,但如同艺术一般,完全是脱胎于现实,却又对现实有了高度的总结概括,并且整理出了普遍的意义。比如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不管你开心或不开心,日月星辰依旧东升西落,春夏秋冬依旧依次更替。在这一个物质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如尘埃一般。但人类又可以通过不停地实践,总结出客观规律,并加以利用来改造客观世界。又比如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又具有特殊性,而这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但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来,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还有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一竿子打死,不能过于绝对地定义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而要将它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对于蒋介石,虽然是国民党人士,但也不能否认其在抗日战场上所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再比如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理,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主观臆断。对于某一件未知的事情,我们要大胆地假设,小心地考证,全凭想象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主观的,不免有错误,这一切又与物质的第一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且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充实的。马克思主义也许会存在一些纰漏,但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充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生活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它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更好地学习生活。它与生活紧密地相连,学习它不只是枯燥的理论,还可以加以利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的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简单的。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我还是入门了。已经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符号化的口号,而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哲学。 今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还是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理论还是要学习的,虽然有些晦涩,但却是精华; 第二,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多与生活相联系,多与自己的人生相联系,通过对具体的生活实例的理解剖析,来理解马克思主义; 第三,自己还是要多思考,多思考生活,其实所有的一切的都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比如生活、艺术、哲学、文学甚至战争。多多思考有助于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谈谈你对哲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哲学的认识(哲学的含义、哲学的性质、哲学的功能、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并谈谈学习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两大对立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可以归纳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性质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科学之王;是艺术之母.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在古希腊语中,“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为什么?这是因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大智慧 亚里士多德: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因此,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和追求智慧,而不是为了实用。 总之,哲学是大智慧,是大学问,懂了哲学道理,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哲学是大智慧,是大学问。它不是一种实用技术,但是,不实用并不等于无用。 哲学的功能 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研究对象是客观现实世界社会历史发展及精神世界功能: 1.指导认识改造世界。 2.指导生活实践。 3.为人们提供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具体而言: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 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 没有停止过学习马克思主义, 记得刚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还是很懵懂, 虽然很多的理论知识都了解了, 但是却不是非常明白其中的深奥。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以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开始愈加深刻起来。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更加严肃认真起来。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 40 年代由马克 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 放的学说。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是工人阶级政党 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 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了三个大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由于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础、 条件和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关 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终出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可 以说它是 19 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无产 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是无产阶 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1840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这个世界由此开始走向全新的光明的道路。 蕴含深刻的道理。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 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但是,同时,唯物史观并不是一种封闭的、主观思辨的逻辑体系, 它没有穷尽真理, 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宽广的道路。它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换言之,就是唯物史观同样是一种时代的、 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同样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传统, 是一种真理相传、 真理积累和真理探索的传统。 一方面,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本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 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①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标准。②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 ③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答: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页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 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 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答: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能动性的前提。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是其重要条件。③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 世界的改造。 5. 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