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及其历史启示 近现代史论文

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及其历史启示  近现代史论文
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及其历史启示  近现代史论文

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及其历史启示

辛亥革命运动已经过去了101年,但它的历史意义和伟大影响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流失,随着我国历史的前进及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辛亥革命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日益为我国人民所了解,所敬重。研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总结它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扬革命者的爱国革命精神,吸取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在全国人民奋发振兴中华的今天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从社会史的角度去探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带来的历史启示和一些经验。

一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

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政府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终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资产民主革命所取得的成果,也是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不仅仅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也是从19世纪末年逐渐兴起的资产阶级、小资阶级革命运动结出的一个伟大果实,更是中国资产阶级奋斗史上光辉的成果,并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一)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

辛亥革命不仅是中国政治及人民生活方式走向近代化之路的一个划时代的起点,而且也是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和国家独立富强的一个里程碑。它开辟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民主共和国的新曙光,给全亚洲人民带来了苏醒的晨曦,也给世界进步人民有力的鼓舞。辛亥革命在推翻中国封建帝制的整个过程中都表现了中国资产阶级追求真理和光明,“续法美人共和之战史”,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历史的努力。中国资产阶级把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近代化国家的宗旨贯彻到政治、经济乃至社会各个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模式,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制度。南京临时的政府颁布的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法令以及在孙中山倡导下出现的“振兴实业”的热潮,都表明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救国热忱和努力,展现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变革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一,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反对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统治势力,不断地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抗斗争。但是,辛亥革命以前的所有斗争,领导者都不能提出以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和以民主共和取代封建帝制的先进纲要,只有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中,中国人民才开始比较自觉地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作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高潮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但是它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次具有严格意义的正规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的、有明确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指导的民主革命,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第二,以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在封建社会,皇权思想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桎梏。在近代中国,虽然思想界比较早就开始出现怀疑君主政治的异端思想,但在资产阶级出现以前,人们设想不出来用什么政治制度代替君主政治。为反抗封建君主统治而起义的农民,包括像太平天国那样规模的农民运动(不是革命),都不可能创建没有君主的民主制度,而新崛起来的中国资产阶级和许多知识界的分子则从西方资产阶级制度中找到治理中国的政治思想——民主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建立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的直接目标,并企图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主义制度,来实行民主共和制度。就这样,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封建王朝,而是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消除了这个长期妨碍中国进步的极端腐朽和落后的制度,对于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和旧观念,进行了一次革命的冲击,并使民主主义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这对中国社会起了开风气的作用。人们从此知道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懂得了一些民主法制的知识,并投身于参加选举公仆的政治活动,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第三,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潮的广泛传播,又直接推动和促进了实业建设热潮,为中国实现工业近代化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由于时代的和历史的局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在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资本主义工业近代化而进行革命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难于解决的矛盾。他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已经日益尖锐化,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各派社会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运动正在兴起,因此,他们既要发展资本主义,为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而奋斗;又要避免发展资本主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他们既主张向西方学习,又似懂非懂地表达了中国不应该完全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的想法;他们既要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又想要避免近代文明产生的恶果。这对于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来说,是棘手的问题。再加上中国缺乏建立资本主义近代经济的基础,而中国历史的客观进程又受到世界外来力量的阻挠,本民族的利益和帝国主义的利益又发生冲突。这一切必定构成中国资产阶级难于逾越的巨大障碍。新路应该怎么走呢?革命派不可能明确地指出来,当然也就不可能通过辛亥革命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工业近代化,但是,孙中山及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使中国走向工业近代化道路的进步方案,却使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感到鼓舞和振奋。他促进了中国民主潮流和兴办实业的高涨,展现了辛亥革命在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积极的作用。

(二)辛亥革命造成社会观念的更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救了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并建立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从而出现了民主共和思潮的新高涨和社会观念的巨大变化。

马克思曾经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随着每一次社会的历史性的变革,人们的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革。”

民国初期,由于旧制度被推翻,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空前的大解放,民主共和的声威大增,打破了政治舞台上的沉闷局面,促使了社会思想的活跃。

首先,在人民面前出现了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政府和不一样的观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民国底定、共和政府成立”,莫不使长期在封建专制黑暗中生活的中国苦难大众欢欣鼓舞。人民欢呼和拥挤新生的中华民国,对种种事物均以“新”字来表达,以显示其有别于旧时代、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诸如此类。《申报》1912年元旦在一篇《新祝词》中这样写道:“我四万万同胞犹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共和国首次以崭新的实体耸立在人民面前,因而共和在社会各界面前发出特殊诱人的异彩。它汇聚了各个民主阶层或民众团体的观念和意向,对促进中国社会摆脱封建思想意识,迈向近代化的进程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时间,到处都是“共和”的旗帜和名号,仅上海一地,以“共和”命名的政党、团体,如“共和统一党”、“共和建设会”等就不下有十个。以“建设完全共和”为宗旨的团体、会社就更多了。各地会所如林,成员如鲫,社会面貌出现新气象:“君主之命命已终,世局统统归共和。”当时人们不一定真正了解民主共和的涵养,但随着民国的建立,社会更新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思想已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其次,人们对政治生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政治的意识大大增强。由于“专制局破,共和成立”,人们的参政意识勃然怒发,以往对政治怀抱的消极、冷淡、回避和畏惧的态度全然改变了。民初,国内豪贤志士,一个接一个的组织政党,积极投身沸腾的政治生活,反映了人们参政意识的激情昂扬。尤其是对于长期以来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广大妇女来说,经过民主共和思潮的鼓励,也纷纷抬足出门,步入社会,联合团体,从而掀起了颇具声势的女子参政运动。广大妇女认为,共和功成,妇女也应当与男子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要求“将女子与男女权利一律平等明白规定于临时约法之中”,显示了民国初妇女要求摆脱从属他人的地位、进行独立的政治活动的愿望,出现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妇女争取参政的运动。

再次,人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民初,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的创建,以及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一系列贯穿着“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和原则的政策法令的颁布,国内各民族的政治民主权利得到了具体规定,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具体地体现了人们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平等、自由的权利。同时,革命者通过对清朝封建专制蹂躏人权的批判,宣告“人权神圣”,指出民国革命,在于“去专制之淫威,谋人民之幸福”,“重人权而彰公理”。同时,临时政府又从政策、法令上废除清朝的不平等制度,宣布了各族人民在政治上人人平等,便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们感到解放的欢欣。

(三)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辛亥革命运动的另一思想成就,就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经历了一个由人们不自觉的抵抗侵略到自觉起来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强盛而进行斗争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辛亥革命运动是一块真正的界碑。它划清了爱国救亡要不要革命,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两种爱国主义思想的界限。资产阶级革命派确立的爱国、革命、共和的思想不仅推动了自戊戌维新运动以来在中国兴起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而且还把推翻“洋人的朝廷”、实现民族独立和更新国家政治制度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的觉醒达到空前的高度,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辛亥革命运动是爱国运动,也是民主运动,有爱国和追求民主相结合爆发的革命具有资产阶级新时代的明显特征。它表明辛亥革命是民族觉醒的产物,也是阶级觉醒的产物。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等人是民族觉醒的真正代表,也是资产阶级觉醒的真正代表。他们通过革命宣传和革命行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而民族觉醒又推动了爱国革命运动的发展,革命者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势造英雄,革命者就是英雄,革命者们在革命中看到了他们自己的力量和本民族的历史使命。由此可见,没有民族觉醒就不会有辛亥革命,没有辛亥革命也不会有当时的民族觉醒。由于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资产阶级革命派未能通过唤起民族觉醒来实现振兴中华的目的,但是辛亥革命振奋起来的民族精神却继续鼓舞人民去奋斗。

(四)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成立了国会,可是资本主义制度却在中国确立不起来,革命最后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个人认为封建主义深入人心,很难完全摒除,新思想被接受也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人们还来不及来适应这些新思想,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但是主要的还是当时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是由于革命派的不成熟造成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以前,尽管作了许多政治鼓动,并且作了一些启蒙宣传工作,但是因为内容过于简单,同时也没有在理论上详细的说明,以致未能攻破封建主义的思想堡垒,他们在理论方面不但缺乏创造性的活动,而且对西方十七、十八世纪启蒙学者的著作和十九世纪中叶的主要思想家的著作也都没有系统的介绍”,“没有强有力的思想革命作先导,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大缺陷”。这也必定注定了革命的悲剧。

革命派用来指导革命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纲领,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体系。它包括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国家富强三方面的内容。民族主义决不能代替民权主义,民权主义也代替不了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或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的武器,但它不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君权的武器。所以民族主义可以“御敌保邦”,但它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革命者将民族主义摆在首位,民权主义放在次要地位,这不仅反映了革命者的思想认识,也使他们在实践中出现过分强调民族主义、忽视民权主义的倾向。宣扬民族主义把人民鼓动起来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制度。又由于革命者宣传民族主义,旨在反对清朝统治者,没有由“排满”(反对清朝统治者)进而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因此,民族主义宣传只局限于赶跑清

朝皇帝。所以清帝退位,革命者就认为大功告成,民族主义革命的目的得到了。于是争权的争权,夺利的夺利,这是革命势力在清政府倒塌后迅速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革命派把“排满”看作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不利于彻底破除封建主义思想造成的消极影响。种族主义掩盖封建主义,有种族主义思想的人,认为清朝皇帝等于封建主义,清朝皇帝一垮台,他们就认为封建主义消灭,民族、民权目的俱达。

由此可见,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在推翻封建政权后,更新社会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必须以民权为武器,开展对封建主义“君权”思想的彻底批判,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体系和形成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并用自己的理论去领导人民推毁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然而,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这样做。革命派不仅无力掀起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也未能自觉地建立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所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民国,但它未能改变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确立起民主主义理论权威,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终究未能在中国建立起来。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反而被大地主大官僚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有种种,而民权主义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没有能够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孙中山后来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所指出:“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民国前途之危若何,则全视民权主义发达如何耳。”

革命斗争是阶级斗争,它通常由政党来领导。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自1905年成立后,中国革命在它的领导下曾经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并且在革命高潮时期还及时建立了共和国。但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以及同盟会的错误,不仅最后葬送了革命政权,而且也丧失了自身的革命精神。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不仅没有加强革命政党的领导职能,反而将革命党改组为参政党,并盲目地发展党员,致使组织庞杂和思想涣散,使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从此一蹶不振。

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的原因是同盟会本身存在致命的弱点。

第一,同盟会始终形成不了一个团结统一、步调一致的领导核心。由于同盟会会员来自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革命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分歧。有的人虽然参加了同盟会,但思想仍然保持着原来小团体的宗派观念,对同盟会内部的革命团结,不断起着腐蚀和瓦解的作用。

同盟会作为一个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党,本来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组织,它的领导机关和分支机构都很松散,会内也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并标榜民主,进出自由,因此会内思想分歧,宗派主义离心倾向严重。而同盟会领导人又没有能够采取正确的思想武器来制止和纠正革命党内的分裂和离心倾向。所以,会内矛盾一旦尖锐,往往容易形成宗派斗争,要么以妥协的方法来掩盖矛盾,要么各行其是分道扬镳。同盟会内部的不统一,不仅削弱了同盟会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职能,从内部消耗了自己的力量,也给阶级敌人以可乘之机。

第二,同盟会领导缺乏把革命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和能力。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由于对形势的发

展估计不足,没有能够及时组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去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由于武汉革命党人主动机智、相互配合和勇于牺牲,武昌起义虽然赢得了胜利,但革命党人没有能够掌握湖北军政府的主要领导权。武昌首义的胜利,显示着革命与反革命的决战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武汉则是双方斗争和争夺的焦点。黄兴、宋教仁、刘揆等革命党人为了夺取武汉三镇,于1911年10月28日从香港赶到武昌,决心通过战争攻下武汉以为根据地,再图扩张向全国发展,可是黄兴经指挥革命军与清军激战一个月后,因汉阳失守,便放弃武昌,转趋南京。黄兴、宋教仁等集合上海、苏州、镇江、浙江民军,以徐绍桢为总司令,努力协攻,终于攻克南京。但由于同盟会领导人缺乏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全国政权的决心和勇气,最后只好“迁就有武力的别人”。12月18日,南北议和开始,革命党人便寄希望于袁世凯顾全大局,与民军一起行动,迅速推翻清政府。在上下和谈的气氛中,革命党人妥协倾向上升,革命党人在“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以武力谋天下的既定方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就大力裁军,辞去陆军总长、南京留守职务。由于政府没有一支强固的武装力量来保卫,就为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提供了条件。

第三,同盟会会员思想逐渐衰退和政治上呈现退化现象。武昌起义后,同盟会领袖孙中山到一般党员,几乎无一例外,只不过衰退的程度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就思想状况来说,大致上同盟会会员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不必再进行革命,因此奋斗之精神逐渐丧失,政治上出现退化现象。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认为清帝退位,专制已除,民族民权二大纲领目的已达到,今后所急需进行的,即民生主义。如果同盟会只为实现民生主义而奋斗的话,它就没有必要作为一个革命党继续存在下去。革命党领袖的思想状况尚且如此,一般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就不难想见了。

同盟会失掉了革命性,也失去了团结全体会员的共同思想基础。后来为了扩充竞争力量,实现“政党政治”和“政党内阁”,它竟与几个不伦不类的小党合并成一个国民党,连同盟会的名称也弃而不用了。官僚、政客充斥党内,不少昔日的同盟会骨干分子竟因争权夺利而互相倾轧以致互相残杀。革命党不直接消亡于敌人的镇压和分化,而直接消亡于自己的政治蜕变。这是中国资产阶级软弱的特有政治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便断绝了再次取胜的希望。以后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运动都显得有气无力,只不过是辛亥革命的余波或回光返照而已。

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犹如风驰电掣般的胜利了,又昙花一现似地失败了。

决定革命运动胜败的关键是革命力量对比问题。辛亥革命在取得政权后终将无法巩固政权,其根本原因是敌强我弱。

辛亥革命要打到的敌人一个是帝国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所谓帝国主义不是指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站在革命的对立面,仇视辛亥革命。所谓封建主义是指以清朝政府为代表的封建

地主阶级以及依附于这个阶级的一切统治机构中的反革命官僚。封建士绅等反动势力。所谓敌强是指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两股反动势力相结合,构成辛亥革命强大的反动势力,组织中国革命,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敌强是以我弱相比较而存在的。所谓“我”,是指资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小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华侨和其他爱国革命的会党、社团,而主要的革命力量则是农民。我弱,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军事各方面。从资产阶级方面看,经济上,资本主义不发达,革命缺乏强大的经济做基础;政治上,资产阶级提不出坚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没有能够彻底地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攻不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联盟;军事上,资产阶级没有能够建立起一支有思想有奋斗目标忠于自己的党军,没有能够始终坚持武装斗争的道路。

农民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虽一度依靠广大农民,掀起革命高潮,推翻了清政府,但是资产阶级始终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尤其没有发动广大农民。毛泽东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时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说辛亥革命没有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实质上就是说在农村并没有发生真正的革命。除了地方政权形式上的变换之外,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秩序都原封未动。这是因为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及其革命党人,没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认识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摆脱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问题。在辛亥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虽然在会党和新军中进行了很有成效的革命发动,使之成为多数武装起义的主要力量,但是,他们只是看到会党的勇敢和新军的武装,而没有看到更不相信会党和新军背后的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他们看不到农民的巨大力量和对革命的迫切要求,当然也谈不上去帮助农民摆脱封建压迫,满足农民切身的利益要求。革命党人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无所作为或无能为力,结果使革命失去了最广大的同盟军和最有力的依靠。

正由于上述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他的失败虽然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不幸,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它说明了: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完成历史赋予它的反帝反封建,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任务。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以孙中山为旗帜的辛亥革命,是一场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和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很大的差别。它所遇到的是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们所不曾遇到过的新环境和新问题,因而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方面,呈现出自己的特殊面貌。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中国的志士仁人要挽救中国,这就必须首先要推翻清政府。只有推翻了清政府,才谈得上促进中国的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存在于世界;才谈得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个问题摆在孙中山和其他资产阶级革命者面前,比摆在任何

一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那些革命家面前的问题和任务,要复杂得多、尖锐得多和艰巨得多。既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的革命任务比西方资产阶级就艰巨得多。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的资产阶级更加不成熟,因此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它都不可能在中国建成一个完整形态的资产阶级体制。“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

辛亥革命不同于此前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的革命运动。从整个辛亥革命运动的进程看,斗争是异常艰巨和曲折。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过胜利的喜悦,更有过失败的悲愤。胜利和失败都来得很迅速。这说明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两种势力、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斗争极其尖锐和剧烈。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足以驾驭局势的程度,革命派没有能够在极端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下战胜敌人把政权巩固起来。因此革命果实被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篡夺,最后革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我们不能把辛亥革命只看作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辛亥革命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则是永存的。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胜利,就不会有民初中国社会民主运动和民主主义思潮汹涌澎湃的发展;如果没有经过辛亥革命这样一次改朝换代的巨变,人民群众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也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所以,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争取实现人民民主、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富强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他的失败又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西方能够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则行不通。为什么孙中山等人为之奋斗终生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救不了中国?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就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力战胜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势力的反抗,以及时代和历史条件不允许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西方资本主义摧残下出现的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力,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走上畸形发展的绝境,直至辛亥革命时,近代资产阶级经济的基地都尚未奠定。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做了极大的努力夺取了政权,取得了他们所能取得的最大限度的成就,但它的力量却不能强大到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抗衡的地步,要想在没有坚实地基的土地上建立资本主义殿堂当然是不会成功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的先进人士历尽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出了各种各样改革中国的方案。地主阶级改革派和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引进若干西方技术对中国社会进行某些改革的方案,农民阶级提出了平均、平等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方案,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方案,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这些都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历史主题的关切和精心探索。应该看到,所有这些方案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大基本矛盾的反映,从本质上看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使中国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但因为

上述各种改革中国的方案,包括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在内,虽然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反映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振兴和发展的愿望,但却难于得到成效。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各种变革方案本身蕴含的矛盾所决定的,都是由于它本身在对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存在严重缺陷。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表明,在中国,太平天国的道路固然走不通,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同样救不了国。这就为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求救国方案奠定了基础。它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三,必须铲除旧思想,树立新思想,陶冶我们民族的新气质,摆脱我们民族落后的旧传统意识。由于辛亥革命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辛亥革命失败后,不仅是民众,就是连许多为民国英勇献身的革命志士,都对民主共和国表示失望,以至于造成民初民主共和思潮的退落,尊孔复古、复辟帝制的倒退思想沉渣浮起。孙中山要维护民主共和国的成果,但因为国人“缺乏新思想,放弃权力,国中政权遂为一般强盗官僚乘时而操纵之”。孙中山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认识到“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缘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因此,“铲除旧思想,发展新思想”就成为孙中山的强烈愿望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孙中山在真正着手从事中国新社会的建设以前,有一种天真的革命思想,即“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即希望通过一场彻底的全面革命来解决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和文化、思想问题。但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事实使他认识到一劳永逸的革命是不现实的。因此,孙中山在制定《建国方略》时便将心理建设作为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先河。这表明,孙中山对于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和建设已经日益重视,并提出要建设近代化的中国文明,就要“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只有建立起一种新的思想,才有可能完成革命任务,才能确立建设新国家的新基础。但是“改造旧思想”,树立新观念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工程。要淘旧铸新,就必须要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然后根据时代和革命的要求,有意识地摆脱旧的传统落后的意识,发扬优良的传统,才能陶冶我们民族的新气质,树立革新、奋进、自强不息的新思想。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特传统的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继承民族传统的精华是爱国主义,批判民族传统的糟粕也是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民族都必须维护自己的优秀传统,但由于传统文化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即具有强劲的异文化排斥能力,因此要革新中国社会,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彻底地批判阻碍我们民族前进的一切落后的封建传统糟粕,发扬我们民族的精华,吸收一切民族的先进文化以之来陶冶我们的民族气质,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起来,才能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帝制自为,护国战争爆发,张勋复辟,护法运动,“五四”运动春雷震响,北洋军阀混战,中国共产党成立,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地转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轨道。但是,

辛亥革命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资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革命尝试也决非白费力气。过去的历史过去了,但历史的影响并没有过去。在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今天,回溯过去,我们怎能不深情的缅怀辛亥革命运动时期的志士仁人呢?他们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和所起的巨大历史作用,谱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永远值得中国人民讴歌和学习。

本论文参考书目:

1.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下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

3.天冀:《共和政体之沿革》

4.吴玉章:《辛亥革命》

5.《孙中山全集》

6.《毛泽东选集》

最新辛亥革命历史局限

【材料素材】 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所以不可避免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首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其次,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 第三、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第四,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第五,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最后,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一)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篇一 (1)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3)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革命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的力量,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5)革命纲领方面。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 (6)革命武装方面不同。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7)群众觉悟程度不同。人民觉悟提高,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8)斗争方式不同。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力量,又依靠工农力量。 篇二 一、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亿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民革命是由国共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决定了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当时的国民党,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内容代表着各革命阶级的共同利益,因而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领导,动员了群众,促进了团结,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进行。 二、群众觉悟程度不同。辛亥革命时群众对革命党人武力推翻清朝的革命手段缺乏认同,决定了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如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回忆的那样“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漫骂之声,不绝于耳”。二是由于当时改良思潮盛行,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

100年前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100年后的中国,到处是发展和进步的蓬勃场面,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昔日积贫积弱的历史旧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日之中国,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今日之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日之中国,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民族复兴的伟业,孙中山先生76年前的临终遗言,依然震聋发聩;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继承先生遗志,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并保持了繁荣稳定。实践证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绝不允许改变。而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 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逢其时。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其实,对于辛亥革命起因的问题史学界早就开始研究讨论了,无论是中国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甚至是海外学者都有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一致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有部分的偶然性,但其爆发是大量历史因素累积起来的共同结果。其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这里我想着重总结有关思想及政治因素的论述,至于其中的具体内容接下里我会仔细阐述。 一、引起辛亥革命的思想因素 一场革命的发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各种思潮推动了并诱导了革命的发生。辛亥革命前出现了的大量社会思潮,包括反清排满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国粹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思想因素为其中的三个内容。 1、反满排满思想。对此研究较好的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他更多的从阶级利益方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认为“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直接目标,具有浓厚的反满民族斗争色彩······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1高明和高燕军的《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2赞同并延续了刘大年的观点,将反满与阶级斗争进行联系。钟珍维的《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3、钟卓安的《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4和张振铎的《论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思想》5则都从当时危亡的民族局势来分析,反满思想的提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使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的目的。 2、民主共和思想。郑克强在其《略论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一文中认为“民主共和国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先进性和实践性”6这种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力的。美国学者沙培德在《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7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情况的新视角。刘义辰的《论清末民主共和思潮的兴起》直接认为民主共和思想是“反对封建、反对复辟的思想武器”8,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了思想准备。 3、国粹主义思想。这方面的研究有杨天石的《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9、房德邻的《论国粹主义》10认为“它鼓吹‘排满革命’,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对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它其实是狭隘落后的一种思想,是反满思想的极端化表现,很快就退出了历史。此外,郑师渠则有专著《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11一书,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摘要:辛亥革命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本文围绕着这一观点,以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程作为基础,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与其历史意义。不夸大辛亥革命的正面影响,也不对它的历史进步方面的意义予以抹杀,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失败,历史意义 一、革命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 2、清末变革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发起“戊戌变法”,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导致流产。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1905年,清政府曾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7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集权皇室的阴谋;令有心改革之士大失所望,转而同情革命,也敲响了亡清的丧钟。 3、文化与军队的革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4、革命团体的陆续成立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标记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 【知识解读】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建立起兴中会总部,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他鉴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记中国同盟会 【知识解读】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领会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知识解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之为三民主义。其基本内容为: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现中国的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主”,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就是通过涨价归公和照原

价收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国家可以利用全国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 领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知识解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而逐渐形成的。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在群众斗争的推动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简单运用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知识解读】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表明《辛丑条约》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争夺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致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清末“新政”涉及面很宽。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史实: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 2、史能: (1)归纳整理: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的背景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作用。(2)分析比较: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领导力量、目的要求、斗争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3)分析理解:全方位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3、史识: (1)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革命活动,感怀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需要另谋新的救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教学要点 1、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 2、难点: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到20世纪初,中国人探索了哪几条救国道路?结果怎样? 第10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背景 1、甲午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深化。 (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以上所有这些,使中华民族危机深化。 2、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必须另辟救国之路。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纵观各文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无意义,认为清朝再过几年就有立宪,便废除君主专制;也有人否认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无非是清朝快崩溃前的苟延残喘,与辛亥革命并无直接联系。 我认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经济、文化、法律……辛亥革命的发展都是与清末新政极有关系的。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下面我分别阐述下我的观点: 一、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 1901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它尤其需要最高领导人(层)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败再败,大失人心,1900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反击八国联军的失败使慈禧的执政能力受到极大质疑,而1908年光绪、慈禧的相继去世,使得形势更加恶化,清政府也失去了稳定和控制社会政局的最有力法码。这样,君主立宪的主要领导权就落到了以醇亲王载沣为代表的皇族手里,而政治资历和权威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政治改革中困难重重,也迫使他们更多地依赖本族亲信,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来维系满族高层的实权,而这恰恰同君主立宪要求的权力开放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改革中的许多做法使一大批被点燃改革热情的有识之士感到失望与不满,清末的政治新政进入了不改不行,越改各种政治势力越不满的怪圈之中。 而与君主立宪配套的中央官制改革加剧了更多官员的离心倾向。1906年,“五大臣”组成的政治考察团结束日、美、欧访问回国,在随后的考察报告中,他们明确指出“立宪利于君,利于民,不利于官”,而随后的改革事实也验证了这一观点,这也是相当多的官员在君主立宪与共和之间采取骑墙态度乃至最终抛弃清朝的原因。1906年起,中央官制改革开始实施,三权分立、分职专任、责任内阁等西方先进的行政体制初露端倪:实行内阁成员大臣制,做到“分之为各部,合之皆为政府,入则同参阁议,出则各治部务”;中央机构则通过留、改、并、增,使设置更合理;官员人数采取以事而定,以职而定的方式,提高了办事效率。但清末的官制改革却使部分汉族官员丧失了一定权力,而对满族官员影响较弱,因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大权不旁落满族之外。如政府规定凡涉及皇族、宫廷事务的机构,如宗人府、内务府等或予保留,或改换名称,导致在军机处和11个部中,满人、王公亲贵占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浅谈辛亥革命 众说周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随着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战败以及面对外国列强的软弱无力,中国的有志之士们开始寻求中国强盛的道路。作为面对外国列强掠夺般行为的第一线,清政府的官员们不得不为了清廷的延续而尝试做出改变。从洋务运动开始,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在稳定统治与改革之间徘徊不停,而历史却不断给清廷开一个个玩笑。 很多人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血泪史。不错,之鸦片战争开始,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列强侵略战争,清政府打了无数的白条给每一场战争的胜利者,像是在展示中国地大物博似的。每一个不平等条约就像是给中国打了一针吗啡,那些庞然大物们希望中国这头狮子在平静中“安详的”死去。清政府的改革派们试图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给狮子打一针强心剂,却无奈的看着强大的北洋舰队,新军一次次的倒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一次次的失败,这些改革派们再也没有继续变革的信心和能力,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傀儡政府。 清政府在失去维护中国独立与统一的信心与能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广大农民的民心,单纯但是强悍的农民们用自己种了一辈子地的双手反抗着强压于身上的重担。在清政府不怀好意的挑拨和引导下,农民们的怒火释放到了每一个外国人身上。可是延续千年强大的封建观念让这些英勇的农民英雄们倒在了自己人的铡刀之下。 这些英雄们的热血并没有让那些吸收了外国思想的中国精英们有所触动,那庞大的变革力量却让他们害怕,他们怕这些单纯的英雄们会坏了自己的好事,他们依然幼稚的把希望寄托在曾经侵略过自己祖国的列强们。但精英毕竟是少数的,在绝对的数量面前他们所谓的力量什么也不是。一次次的起义换来的不是胜利而是无谓的牺牲,那些应该在革命成功后可以为建设中国做出更多贡献的精英们只能无奈的死在本可以成功的起义之下。终于,可能是老天都看不过去了。1911年10月10号,起义终于在武昌成功了,武昌起义成功的带起来了一系列省市的独立运动,辛亥革命成功在望。 但或许是无奈,或许是一厢情愿,伟大的辛亥革命后这些精英们只能把自己想要打倒的封建官僚们再度拉到身边。袁世凯用一个脆弱的诺言把辛亥革命几乎所有的成功果实骗到了自己手里,中国又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关于这段广义上的辛亥革命,历史上一直没有给它一个公认的说法。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毛主席1939年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提出的,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材整合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还有武昌起义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是重点,但不作为难点处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属于应用层次的要求。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为主。同时,了解、知道部分的内容为探讨提供史实依据,将三部分有机结合。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

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琼州学院作业)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这场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而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让我们认清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就像孙中山先生晚年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后继者只有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道路,进行艰苦斗争,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不过,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则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其次,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赶跑了一个皇帝,更在于在两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对传统思想作了根本性的颠覆。一是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公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二是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辛亥革命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辛亥时期的革命志士们,始终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们一方面深信,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国一定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异常之速度”,在短期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振兴实业,成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使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革命派曾提出过“反满”的口号。这个口号自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其实质还是反对以满族贵族为最高统治者的封建独裁政权,而不是反对满族这个民族。到了清王朝覆亡后,革命派就立即高举民族平等的大旗,强调消除民族畛域、促进民族和睦。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辛亥革命后10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内在联系。辛亥革命导致的思想解放,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学说的传播提供了环境和条件;辛亥革命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的破灭,促使人们在怀疑和失望中另觅新路,为选择社会主义打下了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

我看辛亥革命__中国近代史论文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辛亥革命后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苏俄在十月革命后,于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国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的身分出席巴黎和会,改变了清朝后期长达70多年的腐败屈辱历史。1925年6月24日,北京政府正式再向各国政府发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照会,要求召开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同年10月26日,关税特别会议在北京召开,共13个西方国家参加。11月19日会议第二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中国享受关税自主之权利,允许解除各该国与中国间现行各项条约中所包含之关税束缚,并允许中国国定关税率条例于1929年1月1日发生效力。” 一战胜利不仅使中国获得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1919 年巴黎和会的荣誉,而且因此成为国际联盟的会员国,后来还被选为国联行政院六个非常任会员之一。首次进入就成为国际社会重要成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

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6150109.html, 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作者:张海鹏 来源:《党建》2011年第10期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起点,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之前的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一次伟大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个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皇帝制度,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辛亥革命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封建专制——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中国历史上掀倒皇帝宝座的例子很多,每次掀倒后,又有新的皇帝重新登上那个宝座。近代中国也是这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号称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也免不了要登上皇位;戊戌变法也是一场以拥立皇帝为目的的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旗帜上写的是“扶清灭洋”,就是说反对外国侵略,拥护皇帝。辛亥革命则不同,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掀倒了,皇帝宝座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成立了共和国,这就是中华民国,从而结束了几千年习惯了的对皇帝、宰相、大臣的顶礼膜拜。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政治鼎革,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一系列的变化,带来了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的角度说,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这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成立,各种政党组织、群众团体公开成立,纷纷表达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对时局的意见。在时代的碰撞、打磨中,有两个政党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重心。这就是1921年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正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192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加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国 共两党的联合与斗争,成为此后半个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内容。 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是辛亥革命开启的。毫不夸张地说,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拉开了序幕。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简析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简析辛亥革命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下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伟大革命。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中国在经历了戊戌维新的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浙江潮》、《苏报》、等多种政治刊物。 与此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等。一九〇五年七月二十,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九一一年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一九一二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然而,由于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终究被军阀势力所窃取。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在反帝方面,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甚至幻想以妥协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第二,在反封建方面,对封建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估计不够。 第三,在依靠对象上,没有唤起广大的人民群众,并且基本上没有使用广大农民的力量。 第四,在组织领导方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解答:(1)近代中国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两大任务的关系:两者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但又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和追求的目标。 3.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其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其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列强不能灭亡中国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

4.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及其意义: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5.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纲领。它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建立圣库制度,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些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们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不可能实现。 6. “洋务运动”(性质、时间、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意义):指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了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的学习西方的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因而失败。 7. 什么是“戊戌维新”的意义? 解答: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 从辛亥功绩的历史意义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4,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