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

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实践性:

③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

A.客观性:

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B.对象性:

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

C.社会历史性:

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的变动性。

③客体的形式:

A.自然客体:

B.社会客体:

C.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认识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又区别开来。

①实践关系:

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②认识关系:

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③价值关系:

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

④审美关系:

是指主体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系。

(三)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1.主体的各种器官对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它是认识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物质基础。

②它使认识带上了不同的特征。在对同一物体刺激的反映上,不同的反映者会因为各自肉体状况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反映。

③它使主体的认识能力受到生理的局限。(仅从个体角度来说)2.认识受主体的精神状况制约:

主体的精神状况,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表现,它深刻地影响着认识的全过程,成为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认识的决定性条件。主体的精神状况可分为两大部分:

①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

②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A.主体的意识、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

B.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C.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主体条件对认识的影响作用表明:

提高人的素质,全面优化主体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对于我们民族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包含两个基本观点:

1、认识的唯一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

2、认识能够提供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映象。

虽然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它与旧唯物主义有本质的、原则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是理解认识本质的出发点。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

主体反映客体,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客体的观念的映象;客体被主体所反映,转化为主体观念中的内容。反映关系不能脱离实践关系,必须以实践关系为基础;而在实践关系中又必然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观念的反映关系即认识。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但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而且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有着本质区别。

1、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机械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1)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发展来考察人及人的认识问题。

旧唯物主义把人看成纯粹自然的人,设想一个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而存在的抽象的人,把人混同于一般动物,因而认为人只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抹杀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也就把人的认识看成只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客观世界只是观察、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实践和改造的对象,因而只能在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

(3)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来观察认识问题

由于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所以它把认识看作是不包含矛盾的,一成不变的,一次完成的,如同照相机照相一样,这样就不能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抹煞了人类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就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也不能科学地解决认识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有生命的、结成一定社会关系并受一定思想支配的物质实体,它具有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即实践着的人,它不仅能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反映论的观点贯彻到历史领域,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全面地考察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认识与实

践的相互作用中,科学的说明了认识的形成、本质和发展规律。把认识论问题同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科学地解决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指明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各种因素、各种环节之间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构成复杂的矛盾运动。认识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通过实践对物质世界发生巨大的反作用。从而揭示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都是辩证的关系。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比较深刻的本质这样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表现在能动地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突出了认识的能动性,从而从根本上驳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把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改造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既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又坚持了认识的辩证法,科学地解释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认识论上的伟大变革。

三、实践及其形式和特点

(一)实践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形式

1、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

(1)生产实践

(2)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2、实践活动还有许多非基本形式:

①不直接改造客观对象的某些活动,如:

天文观测、社会调查等。这是社会实践系统的一个层次,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的一种手段或准备。

②即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某些活动,如:

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等。

(三)实践的主要特征(或特点)

1.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四、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仅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同时又承认认识对实践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出真知。从认识的总体上和根源上来讲,任何一种认识都来源于实践,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不否认接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既是必要的,又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间接经验只是“流”,而不是“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只有当实践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问题时,才能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2)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

(3)实践的发展给人们不断地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4)社会实践推动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只能靠实践来检验。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证明认识同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进一步改造世界。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为社会实践这个目的服务的。离开了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认识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正如列宁指出: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页)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并贯穿于认识的

全过程。所以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归宿(目的)都离不开实践。任何否认实践的重要性,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认识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这种指导作用是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认识只有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功能,才能达到其目的;实践本身也需要认识的指导。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的实践活动水平很低,认识的水平也很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比较小,实践活动的盲目性较大。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不断由浅入深,由少到多,深入地认识了客观世界各个方面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了门类众多的科学理论认识,从而更充分地发挥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3.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认识按其性质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分,由于性质的不同,认识的作用也就不同。正确的认识由于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能够指导实践正确地进行,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由于歪曲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对实践起着误导和阻碍作用,使人们在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同时,认识对实践的指导过程又是实践对认识进行检验的过程,通过实践,不断纠正和排除错误的认识,发展正确的认识,才能保持认识的正确性,不断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指导作用,使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要依赖于实践;同时,认识又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根本的,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相对的。人类的认识运动正是实践和认识的不断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

辩证统一关系。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既要反对理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要反对轻视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理论根据。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总规律

一、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

(一)由实践到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它回答了认识如何产生的问题。

1、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实现的。

①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

②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综合。③表象是知觉的再现。

(3)感性认识的一般特征:

(共同特点)

①直接性②具体性

(4)认识由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理性认识

(1)理性认识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成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①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

②判断是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它判明或判定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③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现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3)理性认识的特点

①间接性②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对立的:

这主要表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它们之间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不同。感性认识是直接接受信息,认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对信息作加工处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二者是统一认识过程中不同质的认识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统一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4、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

(1)必须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2)必须要有完善的主体结构。所谓完善的主体结构是指由正常健康的自然身体结构、和谐协调的社会结构和完善向上的精神结构而组成的主体结构。

(3)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

xx说的: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工夫”,(《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8页)就是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①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鉴别与核实,撇开不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去调虚假材料。

②把各种材料联系起来思索,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出本质的联系,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进到事物的内部,揭示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4)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还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

对革命者来说,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要不带偏见,根据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对感性材料进行取舍,才能获得合乎实际的理性认识。

5、反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1)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的唯理论的错误,轻视实践,轻视感性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2)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轻视理论,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把局部的狭隘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套用。

(二)、由认识到实践

1、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还不是认识过程的完结,因为这种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能否转化为现实,依靠理性认识本身是无法回答的。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在实践中形成思想和实现思想。这两次相互联系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即实现并完成第二次飞跃,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改造世界的任务。

(2)实践本身的要求。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以检验,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

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1)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

(2)理性认识必须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3)理性认识必须化为具体的实践计划或模型。

(4)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的历史制约性。

(5)理性认识到实践过程具有复杂性。

(6)理论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社会物质力量。

具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还必须注意科学的工作方法。最重要的是进行典型试验,取得经验,然后加以推广。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任何一个正确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复多次。

2.每一次再认识之后,都可能纠正错误的认识,增加新的认识,使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扩展。

3.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民群众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个人或群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而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的人类认识则是无限的。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xx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作了如下概括:

“通过实践而发现的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这是对人类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基本概括,这一概括,言简意赅,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上,揭示了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客观规律即: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二)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内涵

揭示并阐明了人类认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环往复,曲折上升、无限发展、日新月异、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

1.认识过程是曲折的。

这种曲折性不仅表现在对一个具体事物、具体过程的认识,而且表现于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过程。正如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那样,人类的认识运动也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发展的。我们知道,客观世界作为系统,它的层次是无限的;作为过程,它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实践也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人类的认识必然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接近,这一无限接近的过程,不是直线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2.认识过程是上升的。

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总过程,从形式上看,似乎周而复始,原地踏步;从实质上看,则是上升的、前进的。因为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入到高一级的程度,不是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体现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展开的过程,但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只有通过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才能够具体化,才能够表现出来。

就是说,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在实践中产生和解决的。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主观对客观的认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意义

1.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即实践和认识辩证发展的总过程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2.正确地把握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超越现实的历史发展阶段,把只有将来才能办到的事勉强地拿到当前来做,是不正确的。但是,客观过程已向前推移,实践已向前发展的时候,就不能固守已有的认识,拒绝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必须自觉地再实践,再认识,使认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有效地防止实际工作中的“左”或“右”的错误。

纵观我们党的历史,从认识论上看,一切成就和胜利,都是坚持了理论(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结果;一切错误和挫折,归根到底就在于违背了这一原则。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从事头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一切客观实在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一切社会存在 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6?反映论是() 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形象性 B.逻辑性、综合性 C.间接性、抽象性 D.真理性、主观性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客观性和实在性 D.具体性和历史性 9.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10.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2. 真理是指()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2实践性是认识的最显著的特点。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失败了的就是错误。 4认识主体的特点:①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5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9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10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1论述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次具体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12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限入神秘主义。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 ③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 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

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 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 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93-96 答: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104 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使得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 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109 答: 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只有经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4. 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115-116 答: 一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难看出,承认客观真理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第二,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是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陷入神秘主义。 二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承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也就是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三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5.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8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必然饱含着相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据优先股地形的真理,之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邮箱对象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反对格列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步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是相对和足以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6、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的认识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而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优势互相联系的。真理是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过程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这里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所取代。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想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梳理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理念。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通过自由讨论,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方针,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和执行这个方针。 7、实践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的时间必然是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6..感觉、知觉、表象是( 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C )。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D ) A.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B.实践的绝对性 C.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D.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11.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D )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单选(2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在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2.00/2.00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2单选(2分)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2.00/2.00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单选(2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0/2.00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4单选(2分) 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2.00/2.00 5单选(2分) 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由此可见() A.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2.00/2.00 B.价值判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都是具体的 6单选(2分)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A.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理解;易考选择题) 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考点: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理解;易考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往往把认识过程看成一次完成的,否认了认识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考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科学地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唯一能动的反映论。【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把认识看做是一个反映过程。另一方面,把反映看成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反映的摹写性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一、个体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人的一生就是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2、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而且遵循这某些共同的模式。例如,身体及其运动机能的发展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发展序列:首尾方向;远近方向;大小方向。 3、个体的心理发展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 4、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其各自发展到成熟阶段所需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 5、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1、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2、教育必须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应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即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该原则又称为“量力 性原则”或“可接受原则”。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 的行为图式,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以此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 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前一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 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是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表象,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儿童的认 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还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能够凭借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 儿童已出项了“守恒”的概念,即无论客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是恒定不表的。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 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特有的,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当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 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 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表现:(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 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 的工具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第 1 页共4 页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理解;易考选择题)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考点: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理解;易考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往往把认识过程看成一次完成的,否认了认识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考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科学地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唯一能动的反映论。【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把认识看做是一个反映过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 【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马克思辩证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逻辑框架 【真题】(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

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1)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即为限定和超越的关系:在实践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理解;易考选择题) 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考点: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理解;易考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往往把认识过程看成一次完成的,否认了认识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考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科学地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唯一能动的反映论。【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把认识看做是一个反映过程。另一方面,把反映看成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反映的摹写性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个包括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等在内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考点: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解;易考分析题)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考点: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著名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 A.唯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B.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C.实践是认知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是() A.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B.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D.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B.一切有生命的人 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间接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对立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为()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反映论和先验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可知论 9.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A.具有曲折性 B.具有反复性 C.具有无限性 D.具有有限性 10.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这说明认识具有() A.有限性 B.无限性 C.穷尽性 D.短暂性 11.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12.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这种观点属于()。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1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A.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14.“有用即真理”属于()的观点。 A.实用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基本知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 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 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出现。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第三部分 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部分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命题频率最高,知识点最为密集的部分。九月份之前,同学们一定要摆脱强化思维,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立足教材,用好大纲要点,夯实基础,为后期强化做好准备。 具体的学习方法是:第一,弄清楚结构,找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把握住要点,结合教材,以点带面,吃透概念,学会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三,学习大纲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带着问题去看教材,或者请教教师,在巩固基础的过程中不能把问题隐藏起来。 一、认识论的基本结构: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 A 客观事物是否可知 B 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联系 C 客观事物是否是认识的对象 D 社会实践是否是认识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 A 客观事物是否可知 B 认识是否需要不断发展 C 客观事物是否是认识的对象 D 社会实践是否是认识的基础 [2010年考题]有这样一张图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 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主义关系的核心 B 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 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 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定要记住这两句话: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 其次:搞清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测验答案 专题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测验答案 专题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判断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选择一项: ●对 ●错 2.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选择一项: ●对 ●错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但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 选择一项: ●对 ●错 4.实践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而这极大地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选择一项: ●对

●错 5.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选择一项: ●对 ●错 6.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选择一项: ●对 ●错 7.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就意味着真理不具有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 选择一项: ●对 ●错 8.真理和谬误是认识中的一对矛盾体,真理不可能转化为谬误(×)。 选择一项: ●对 ●错 9.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10.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先进、积极和正确的价值观(√)。 选择一项: ●对 ●错 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选择一项: ●对 ●错 1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选择一项: ●对 ●错 二、单选题(每题6分(3-6题7分),共计40分) 1.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中,(B)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选择一项: A. 政治实践 B. 物质生产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