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新教育

什么是创新教育

什么是创新教育

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提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是时代背景不同。应当承认,国内外不同时期"创造教育"的提倡都是站在那个时代的前沿,用很先进的思想提出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当分肯定。但毕竟与知识时代到来不相同。我们面临新的时代,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二是研究目的、内容和重点的不同。过去的"创造教育" ,在实施过程中更多侧重在操作层面上,如动脑、动口、动手,搞小发明、小制作,或开展思维训练,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对于这些,"创新教育"也应重视。但仅有这些还不能真正地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

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我们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而提出了创新教育,不是另搞一套,另起炉灶。现在有的同志说创新教育可以把素质教育推上一个台阶,有的说"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创新教育"一方面是好的思想,另一方面是操作性强。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者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当前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情况下,"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而且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浅谈创客教育理念下构建创新高中数学教育新形态

浅谈创客教育理念下构建创新高中数学教育新形态 创客这一新兴教育理念,为教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当将创客理念与高中数学教育进行有效融合,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对创客教育理念下构建创新高中数学教育新形势进行了研究,在简要分析创客教育理念对高中数学教育积极作用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创新策略。 标签:创客教育理念;高中数学;教育新形态;构建策略 随着我国我国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教育改革与创新已经得到足够重视,创客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如何将创客教育理念与高中数学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是当前高中数学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只有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到高中数学教育当中,才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和“素质教育观”,进而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对此要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既要深刻领会创客教育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创客教育理念下构建创新高中数学教育新形势的有效策略。 一、创客教育理念对高中数学教育的积极作用 作为创客文化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创客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自由而富有乐趣的氛围中借助数学化工具,创造分享,得到锻炼,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高中数学难度相对较大,将创客教育融入到高中数学教育当中,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思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特别是由于创客教育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的锻炼,比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创客空间”,可以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引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解决数学难题,提升自身素质。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到高中数学教育当中,还有利于推动高中数学教育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高中数学教育模式,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加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1]。 二、创客教育理念下构建创新高中数学教育新形态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将创客教育理念应用于高中数学教育当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思维,让学生深刻理解算法、定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对高中数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进而实现创造与创新。比如在开展高中函数教学的过程中,尽管高中生拥有一定的初中基础,但由于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導学生对初中函数知识与高中函数知识的差异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启问导标--自学调控--内化反馈--自主检测--总结反思--问

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 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 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 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 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 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 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 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 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 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 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 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 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 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 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 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 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聂家庄学校乔建芳 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认识是:首先要让孩子拥有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和天地;同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点燃火种的人”,在学生天赋最近的区域内点亮一把火,让学生自觉追求的欲望和快乐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我们的做法是: 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往往能展示出充分的个性和很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情营造感体验只有在集体的氛围中才能得到保证和持久。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数学,首先要营造一种群体乐学的氛围。 1、学校明确在教师学科教学中要做到1)必须是情感化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2)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3)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4)可以是现代化手段的课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让学生收集信息,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走进课堂,就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技术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想,可以是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可以是不着边际;允许学生做,可以是做得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教学设计、尽情激励,巧妙引导、恰当参与。 2、听课、评课、研究教学长抓不懈 在学校的领导下,自始至终进行听课、评课、研究。试讲课、研讨课、说课、比赛课接连不断。互相听,共同评,依照我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去要求,为了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感受我们增设了学生的评价即“我来选一选”,其中通过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首先想到谁、认为教师最关心学生什么、教师的亲和力、是否满意目前的师生关系、喜欢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你有没有帮助等八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从而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为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及教学方法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3、教师教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制作教学课件,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收集信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4、学生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

浅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

浅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12-02T11:44:51.99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8月下期供稿作者:杨立科[导读]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 杨立科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2摘要:建构可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机制,旨在促进艺术设计院校(或系)有意识地加强创新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狭窄的专业技能教育转变到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较强、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综合素质教育上来,并为探索更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促进相应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教育培养实践性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这必将给艺术设计的设计需要、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带来变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所确定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定位和教育宗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所制定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其区别是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拓展创新思维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包豪斯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让学生探索个人的设计道路,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设计观念、方法或是某种风格传授给学生,包豪斯确立了三大构成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运用事物共同的构成因素及构成法则进行创造,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设计学院还参照包豪斯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强调设计的创造性这一点从专业确立之初就被视为艺术设计的灵魂。也正因为这一点艺术设计才得以蓬勃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核心。 (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往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偏向单一人才类型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除纯理论性的艺术设计专业外,设计理论课程、科技知识和人文学科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占的比重很少。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新体系建设构想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时代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因而,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学科课程呈各自分离的知识体系状态;一是设计基础课,二是专业设计课程。 (一)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设计我们知道,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在教学中的先行性与普遍性,及对以后的专业课程,如:广告、包装、书籍装帧等专业的影响力,说明了它的重要地位。 深化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强调观察认识分析能力决定表现的能力,掌握视觉表现的策略与方法,要求学生对不同材料与技法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获得对各种各能表达方式的了解,并具备足够信心与创新力,并能用科技产品媒体与技法进行高水平的交流,作业有:涂鸦、碎片、写实、抽象、装置、文字、图像、拼贴、表现、秩序、版式…… (二)“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教学体系的原则 就教育的性质而言,其对于人的素质培养比例重于“专业”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有突显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因此具有个性化的设计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开放式教学模式 首先,要开放思想,从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利的上课平台。 其次,开拓思路,在专业教学中,不保守、不僵化,除专业角度外,也可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方面去学习分析。锻炼学生的阐述能力,辩析能力,掌握的东西更带有普遍性与规律性,以探讨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奇妙关系。 2.引导式教育模式 采用引导式的教育模式,就是避免填鸭式教学。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讲,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而设计教育的重点是什么?是创意。因为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技法,程序只是一种手段,创意是设计思想的瞬间迸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创意是不可教的,不可教,又要教,这就是设计教学的难度所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向个性创意的方向发展,是艺术教育的根本性的方向,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三)模拟命题的方法与实际创造相结合进入企业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住宅室内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阶段时,以模拟命题的方法与实际创造相结合。创作意为有创造性的作为,它能检验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通过完成每项作业来测试自己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诠释会使你清楚地认识到他所擅长的领域。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角的概念的推广

31 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把学生学习的角从不大于周角的非负角扩充到任意角,使角有正角、负角和零角.首先通过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阐明了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又以“动”的观点给出了正、负、零角的概念,最后引入了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在这节课中,重点是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概念,难点是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和符号语言正确地表示出来.理解任意角的概念,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通过数形结合来认识角的几何表示和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是学好这节的关键.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体会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 2. 理解象限角的概念、意义及表示方法,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3. 通过对“由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到“射线绕着其端点旋转而形成角”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感受“动”与“静”的对立与统一.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事物,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任务分析 这节课概念很多,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钟表上指针的转动、体操运动员的转体、自行车轮子上的某点的运动等)了解引入任意角的必要性及实际意义,变抽象为具体.另外,可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演示] 1. 观览车的运动. 2. 体操运动员、跳台跳板运动员的前、后转体动作. 3. 钟表秒针的转动. 4. 自行车轮子的滚动. [问题] 1. 如果观览车两边各站一人,当观览车转了两周时,他们观察到的观览车上的某个座位上的游客进行了怎样的旋转,旋转了多大的角?

国外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及其启示

2008.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66 ARCHITECTURAL EDUCA TION 国外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及其启示 邵郁 邹广天 1 引言 1.1 创新教育与建筑设计创新教育 1)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高等院校不只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场所,而是产生创新知识的场所。美国波士顿学院林奇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安迪?哈格里夫斯指出:“只有教学被寄予这样的厚望:培养和创造人的技能和能力,使个体和团体能够在当 今的知识社会中生存下去并获得成功。” [1] 在世界各国,创新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在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在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 建筑设计创新教育 从广义上讲,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是指提高各种建筑学专业人员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讲,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里进行的,系统化、规范化地培养建筑设计创新人才的教育活动。纵观世界建筑史,各种设计思潮的发展,都是以学校的实验性教学为先锋的。在学校进行的研究型设计,更容易产生新思想,并成为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同时担负着培养建筑设计创新人才和推进建筑学学科发展的任务。 3) 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具有适时性。学校的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使受教育者在今后的社会设计实践中起到主流和先锋的作用,使得整个行业向积极方向发展。同时,学校的教育领先于社会普遍的流行趋势,并能在今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新的创造产生。它关注的不仅是表层的适应社会的创新能力,更意味着深层的创造潜力。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具有规范性。在建筑教育过程中,应始终贯穿创新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规范地引入创新性思维和技法训练的环节,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同时鼓励各校的个性化办学理念和风格。 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具有系统性。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是一个由学生和教师主体、教学原则、教学设计等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系统的整体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建筑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其中各子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系统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 充实和发展,使系统具有开放性。建筑设计 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它的创新性体现在构成创新教育的所有元素,都能突破旧的框框,从规范化的制度和实施方案等方面的变化,都是“革命”性的。 1.2 从国外建筑教育解读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目的 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是建筑教育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宝贵的部分。通过考察国外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印记和轨迹。这些教育实践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思潮,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国外建筑教育中解读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有助于在我国的建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水平。2 巴黎“鲍扎”教育—新古典主义的开端 巴黎“鲍扎”教育转变了人们的艺术观念,将建筑学带出行会的控制,使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涉及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精神。法兰西建筑学院的成立是建筑学学科的开始,之后成立的各类建筑学校,开始把土木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工作分开,完善了建筑学科的配备,使建筑学开始稳步发展。“鲍扎”教育形成了以素描、理论争鸣和院士讲座为主体的规范的教学体系,使秩序、光影、比例等成为主流美学意识,最终成为新古典主义艺术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美术学院的成立提高了工艺和工业生产领域的水平。 3 美国新学院派—美国建筑职业教育的起点 美国建筑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源于职业背景,负有快速提高全社会建筑设计水平的责任。巴黎鲍扎体系因具备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教学体系,能迅速提升建筑品味,而受到青睐,成为美国建筑教育的主流。美国新学院派表现出与巴黎鲍扎不同的职业特征,增加了公共课和人文教育的内容,对加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理性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创新源泉有重要作用。与巴黎学院派教育的另一个区别,就是虽然采纳了巴黎鲍扎的体系和美学原则,但并不拘泥于古典的样板,鼓励创新,反对抄袭,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呈现出开放性的形态。 摘要/ 从建筑设计创新角度对建筑设计创新教育进行定义,对国外建筑教育的发展及其建筑设计创新教育进行解读,揭示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思潮形成的内在联系,阐述成熟的教育体系对建筑学学科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以期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创新教育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教育建筑设计创新建筑教育 ABSTRACT/ Defining the education f or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t displays the inner link betwee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ren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ought, and e xpound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ripe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The author hopes this expatiation will be ben-eficial to raising the leve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to foster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of a 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1)收稿日期:2008-09-16

高中数学创新教育的“三个阶段”.

高中数学创新教育的“三个阶段” 2017-08-04 高中数学创新教育的“三个阶段” 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一、教师备课时的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备课时一般做到:(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例如:高中数学(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数列第三节“等差数列前n项和”在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无论是一期还是二期教材,在引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这一节课中都是用了高斯计算:1+2+3+…+100作为引例。而这个引例只是说明了怎样做的问题,却没有道出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触及到思维层面的东西,没有使学生的思维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不能让学生的知识深度迁移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我在上这节课时作了“补形”的设计,该方法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本质,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等差数列性质的理解,而且该推导过程体现了人类研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采用了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尤其是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学生“补数”的思路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二、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高中数学创新教育的“三个阶段”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人际环境与创新、课堂教学与创新、数学 活动与创新、教学模式与创新、创新教育与成果五个方面,对如何实施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作了初步研究。每个案例描写的都是“创新教育”中遇到的真实问 题,然后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实施 “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 人际环境 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着 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 题。”本文拟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案 例”(其中甲、乙、丙为学生代表)作为分析,探索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 育”,以就教于同仁。 人际环境与创新 [例一] 甲生被以为是“中等生”学生。一天下午某老师把甲叫到办公室 辅导。后来这位老师有事出去了,甲做完题在等。甲四面看看,发现了我,就飞 快地走大我身旁,说:“王老师,昨天我做的填充题:分母是6的所有最简真分 数之和是1;今天做的填充题: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单真分数之和是2,是不是 所有这样的同分母最简单真分数的和都是自然数?”接着她取出一张草稿纸,上 面写着: 31+32=1+32=1,41 +43=1+4 3=1, 51+52+53+54=1+2+3+5 4=2,……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 10987654321+++++++++=11 55=5,…… 对甲的发现,我由衷赞赏。我鼓励她说:你真肯动脑筋,从一个个具体例 子中发现其中具有的规律,“创造”了知识,不过你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 遍意义,还需进一步作出证明,现在只可以说是我们的“猜想”,而“猜想”是 科学发现的先兆,很有价值!今后你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可以进一步探索,作 出证明。在我的指导下,甲公开发表了我校学生撰写的第一篇数学小论文。其他 同学问讯后也展开了研究。乙进一步作出了“同分母(不为2)的所有最简真分 数之和,等于这些分数的个数除以2所得的商”猜想,在校内开拓了探索数学奥 秘的风气。 [分析] “从人的天资和使命来看,每个人均有创造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显 示出来。”从数学考试的成绩来看,甲生属于“中下”水平,她的“天资”不见得十分 聪明,但她对数学的好奇、好问,令我赞叹。这种好奇、好问正是创新意识的萌 芽,创造力的潜能的流露。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1.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创新教育的课程设计

交通高教研究 2003年第3期 文章编号:1004-6585(2003)03-0001-03 创新教育的课程设计 肖云龙,田凌云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作者简介:肖云龙(1946-),男,湖南永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创新教育原理。 摘 要: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或一种教学原则,而且还是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这种实践的核心工作是进行创新教育课程设计。论述创新教育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以及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纷纷站在未来时代要求的高度,对本国的教育系统进行重大改革,教育改革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改革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就高等教育而言,各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大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集中地概括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人们也发现要培养这种能力,仅靠传统的传承教育已难以胜任。于是,创新教育应运而生。 创新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或者认为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新教育原则,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认为,仅仅将创新教育视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在这种改革实践中,创新教育“课程化”是基本活动,其核心工作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课程设计,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实施方案设计。1 创新教育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的概念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Cursum Race Cours ),原意指“跑道”、“进程”或“人生的历程”。后转意为教育术语,意思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目的计划指导下的学习“进程”与“路径”。中文“课程”一词的含义为: 课,计也;程,式也。合之即“定式授意”之意。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将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称之为课程,这是对“课程”的狭义理解。对“课程”的广义理解是将学校有计划的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都称之为课程。与狭义课程相比,广义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内的,也包括教学计划外的;既指课堂内的,也指课堂外的;它不仅指各门学科,而且指一切使学生有所获得的努力。 创新教育课程设计,既可采用狭义课程的概念,也可采用广义课程的概念。无论采用哪种课程概念,课程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设计具体课程计划的依据。课程目标的确定不能凭主观臆想,而应当根据“目标源”来科学地思考。所谓“目标源”,通俗地说就是目标设计者是从哪个渠道获得这些目标的,或者说是目标的出处。美国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在其专著《课程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中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认为课程目标一般有三个来源: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关于课程目标源的思想对创新教育课程目标设计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无论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的需要,还是学科专家的建议,课程都应当是时代的产物。即是说,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适应当今时代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 在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显,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愈加频繁。教育在将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因此,创新教育课程,应当将学会“做人”的时代理念注入到课 1

创新教育方案设计

创新教育方案设计 创新教育的开展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创新教育方案设计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精选活动内容紧扣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可有多方面学习内容我们既要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又要针对文章的核心和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新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例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我让学生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学生兴致盎然又是翻书又是讨论填完履历表以后学生立刻明白了其社会地位、个性特征和悲惨遭遇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些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而活跃气氛却不是语文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我们不能只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我们设计实施的每一个活动都要符合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素养只有能充分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才是最好的活动游离教学目标的活动无论其多么新颖都是失败或多余的活动 例如苏教版七(上)《七颗钻石》结尾写道:“从水罐中跳出了七颗巨大的钻石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闪亮的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作者想借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寓意希望可贵的爱心普照人间然而有位教者在教学最后环节设计安排如下活动: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爱我家》这个活动缩小了主题的外延和内涵会使学生曲解文章主题这无疑是败笔 二、设计实施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课堂活动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全身心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不仅指学生与教学客体之间的对象化过程也包括学生在学 习中与其他主体构成的交往过程包括学习语言感知、习得技巧、训练思维、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等多方面 设计实施的活动可以是听、说、读、写、议、演、画等有较明显的行为动作表现的外显活动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想象、联想、比较、赏析、品味、思考探究、体验、感悟等内化活动两种类型的活动结合可以让课堂既“活”又“实”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实施多样的活动 例如写字教学可设计巧记生字词竞赛、小组互考等活动阅读教学中的可开展概括信息、评析美点、疑难探究、讨论或辩论、美读比赛、精彩情节表演、即时背诵等活动;口语交际中可开展情境对话、讲述见闻、模拟采访、新闻发布、时事评论等作文教学可设计佳作欣赏、仿写、想象写作、口头作文、活动写作、合作评改等活动即使同一种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形式也可有多种 例如在名著导读课上我们可以设计开展“讲述精彩情节”、“评说书中主要人物”、“精彩语段赏读”、“撰写名著推荐语”、“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活动形式不但要力求多样、新颖还要注意可行活动设计要考虑开展的条件、具体方法、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和能力能否自主或合作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找到能让自己

浅论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课堂教学在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 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 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只有通过自己理解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能进行创新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由于多媒体能在很短时间 里显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 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三、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的升华,才能有所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 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而提出问 题远比回答问题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学问”就是学习提问,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学习数学的主人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好奇、好发现的心理, 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 四、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有好奇心,就有寻求结果的欲望,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节课时,可让全体学生每人画一个凸多边形,并动手测量 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说:“不管哪一位同学,只要告诉我你画的多边形边数及这个多边形(n-1)个内角的度数,我就能立即猜出剩下一个内角的度数。不信?同学们可以试一试。”由于 这个问题新颖,同学们感到惊奇,从而调动了学生认真钻研的积极性,创造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 信心。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 进步。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可出一道简单题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做得快。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余时 间可找一些有趣的难度相对高一点的题目让他们做,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思路新、方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人际环境与创新、课堂教学与创新、数学 活动与创新、教学模式与创新、创新教育与成果五个方面,对如何实施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作了初步研究。每个案例描写的都是“创新教育”中遇到的真实问 题,然后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实施 “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 人际环境 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着 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 题。”本文拟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案 例”(其中甲、乙、丙为学生代表)作为分析,探索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 育”,以就教于同仁。 人际环境与创新 [例一] 甲生被以为是“中等生”学生。一天下午某老师把甲叫到办公室 辅导。后来这位老师有事出去了,甲做完题在等。甲四面看看,发现了我,就飞 快地走大我身旁,说:“王老师,昨天我做的填充题:分母是6的所有最简真分 数之和是1;今天做的填充题: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单真分数之和是2,是不是 所有这样的同分母最简单真分数的和都是自然数?”接着她取出一张草稿纸,上 面写着: 31+32=1+32=1,41 +43=1+4 3=1, 51+52+53+54=1+2+3+5 4=2,……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 10987654321+++++++++=11 55=5,…… 对甲的发现,我由衷赞赏。我鼓励她说:你真肯动脑筋,从一个个具体例 子中发现其中具有的规律,“创造”了知识,不过你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 遍意义,还需进一步作出证明,现在只可以说是我们的“猜想”,而“猜想”是 科学发现的先兆,很有价值!今后你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可以进一步探索,作 出证明。在我的指导下,甲公开发表了我校学生撰写的第一篇数学小论文。其他 同学问讯后也展开了研究。乙进一步作出了“同分母(不为2)的所有最简真分 数之和,等于这些分数的个数除以2所得的商”猜想,在校内开拓了探索数学奥 秘的风气。 [分析] “从人的天资和使命来看,每个人均有创造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显 示出来。”从数学考试的成绩来看,甲生属于“中下”水平,她的“天资”不见 得十分聪明,但她对数学的好奇、好问,令我赞叹。这种好奇、好问正是创新意 识的萌芽,创造力的潜能的流露。

艺术设计教育课创新探索

艺术设计教育课创新探索 【摘要】面对21世纪,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采取怎样的教育措施,大胆创新,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学之”的未来设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途径教学方法 1.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尽管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与辛勤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一些高质量的人才,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尤其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与社会接轨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学中,大部分课时都投入到效果的表现环节上,教师只注重把自己对设计的想法传授给学生,更有甚者还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完成设计作品,忽视对学生进行其它领域(如:现代科学技术,人文科学,地域文化,自然科学等)的综合素质教育,这种因袭已久的教育模式,必然会使一些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变成失去个性,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循规蹈矩“呆板学生”。更有悖于当今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面对21世纪,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采取怎样的教育措施,大胆创新,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学之”的未来设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教学改革理念的创新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失去发展的动力。 在专业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进行设计创作时,往往由于使用了习惯性的,格式化的思维方式,头脑中就形成了思维的屏障,或是由于长期仿效,思维也形成了定势,他们在创作时常常感到头脑空虚,思路闭塞,无从下手。这就是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轻视创新训练的结果。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情性。面对尴尬局面,我们早应摒弃陈旧教育模式引进教育创新。 2.1 教育观念的创新。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创新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面向21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气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应当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这不仅是学生个性外显的一种自然表现,而且是学生创新人格形成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