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社会网络结构与社会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一)

社会网络结构与社会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一) 社会网络研究最早出现于社会学领域,研究社会经济行为和过程。这些研究最近逐渐扩展到企业领域。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对于什么是社会网络,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定义。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有: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Coleman(1988)认为,社会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部分,它通过人际关系建立起来并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本。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知识转移,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结构及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一、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网络分析家提出特定的网络结构能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网络结构是指一个参与者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根据信息的流动,网络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维度:结构密度、结构洞与网络桥、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范围。网络的不同结构特征对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有不同的影响。 1.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 网络密度是一个社会网络中成员间相互联系的强度。成员间交流的密切程度和频度决定了他们的网络密度。从社会资本的关系和认知视角来看,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一组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实际数量和其最大可能数量之间的比率。当实际的关系数量越接近于网络中的所有可能关系的总量,网络的整体密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高度连接的网络有助于有价值知识的流动,随着网络密度的增加,交流也会变得更加有效。网络密度越大,知识转移越有效。 网络密度是一个团队内聚性的指示器,内聚性能够产生信任。信任机制意味着指团队中的成员能够同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持续的交换信息,合作与义务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基础。网络密度对于知识转移的速度和准确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2.结构洞、网络桥与知识转移 Burt在1992年提出结构洞理论,结构洞指社会网络中网络节点间间隙,反映不同群体间联系的缺乏。结构洞相对两端的个体处于不同的信息流中。Burt认为富有结构洞的网络为通过中介人获取非重叠信息提供了机会,中介人就是善于建立跨越结构洞的人际桥梁的人。当社会网络中存在网络节点间间隙的桥梁——网络桥时,便产生了跨越边界的“信息收益”,因为特定群体中的信息相对是重叠的,与那些只局限于单一群体的个体相比,联系不连贯群体的个体将面临更广阔的思想和机会。组织中跨越结构洞的经理人,能够获得信息和控制的优势。网络跨越的结构洞越多,网络的信息与知识就越丰富,越有利于知识转移。 3.中心性与知识转移 网络中心性是一个网络围绕一个中心的程度。中心性的程度是用来衡量网络中的一个成员独立访问其他成员的能力,中心性程度越高的成员,访问其他成员的路径就越短,获取知识就越容易。网络的中心性是确保信息能够以低成本容易的获得,中心性低的网络对于知识的转移具有消极的影响。在中心性高的一个“紧密”的网络结构中,一个网络成员能够容易的获得整个网络的所有信息。当信息资源是高度隐性的,或者信息变化迅速时,这种结构对于知识转移极为有效。 4.网络范围与知识转移 网络范围是指在跨制度的、组织的或者社会范围的连接的延伸程度。Reagans和McEvily(2003)引入了网络的网络凝聚力和网络范围两个概念,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网络范围与知识转移的容易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假设。Tsai(2000)提出一个人的网络范围越广,他的个人网络越复杂。在组织的内部或外部,跨边界的知识转移能提高绩效。例如,在公司内部,在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社会化 社会化的本质内容: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人格,获得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化 1.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任何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2.含义 一是社会强制性:不以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是主观能动性:个体亦能创造性的外化;还能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 三是毕生持续性:是一个终生进行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人格特质。 2.继续社会化:成年后进入新的生活情境,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及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3.再社会化: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面临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自觉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目的是能独立自主的生活。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为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核心,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 四、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遗传素质:提供可能性 思维能力:智力活动的核心 语言能力: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经验内化,成为能动主体 生活依赖期:决定一个人生来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初级群体,主要场所,有特殊价值 2.学校: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性,改变其松散性;利于实施系统化、专门化、正规化教育;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形成。 3.同辈群体:重要因素 4.大众媒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指个体与社会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中任何事物认识与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方面。 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个体社会性的各个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涵。 (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自我发展 社会性情感发展 社会性认知发展 社会性行为发展 人际关系发展 道德发展 性别角色发展等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社会角色 (一)概念 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人发生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社会互动是相互依赖性的行为;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媒介; ?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 ?社会互动包括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等而互相斗争、 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冲突的特点: ?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 ?冲突双方是直接对立关系 ?冲突的双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质;又有不同性质; ?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 ?冲突双方的利益、态度及意见是根本对立的。 三、集体行为 1.含义:也叫集群行为、大众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 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2.特点:群体性;自发性;突发性 3.具体表现:情绪;感染时尚;骚动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 包括物质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 2.主要内容 ①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 ②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③分析了社会互动层次,指出经济互动是其他一切互动的基础。 3.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二、符号互动论 1.代表人主要是米德、布鲁默等人。 2.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 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doc

1、 2 、 31、 2、 3、 4、 一、填空 (每题2分,共20 分)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 )、( )、( ) 和( )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 )、 ( )、( )、( )四个阶段。 3、 ( )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 实 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广义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角色领悟 社 会互动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简述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筒述角色失调的原因。 简述角色失调的解决方法。 简述社会互动的类型 四、论述题(共20分) 1、试述符号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 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 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3、(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 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广义的社会化既包括童年期的社会化,也包括个体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 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2、 社会角色:综含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 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 角色领悟: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日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4、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这种相 互影响的社会行动可以简称为社会互动。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的生活,互联网与新媒体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化趋势的扩张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其速度之惊人,范围之广让人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一次科技革命,正在改变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 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QQ、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互动媒介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归属感的群体,由此出现了强调具有精神共同体属性的“虚拟社区”,即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人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还把这种友谊关系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实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为人们的社会互动提供了一些便利。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交往更高效。网络世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时间在信息网络上似乎有了不同的意义。因特网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交流信息的距离,在互联网上交往的人们,国界和地界暂时消失,距离感变得模糊,尽管彼此相隔万里,网上聊天近乎面对面,即时交流彼此信息。社会互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自由天地。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了社会互动的广度,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具开放性与普遍性。在网络出现以前的社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生活环境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人们的交往活动往往只能局限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生活单一且封闭。网络社会是一个完全交互的世界,在网络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发布的信息也可以被人随意浏览并发表意见。网络空间的出现,促进了交往方式的革命。它克服了以往受时空局限的“点对点”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点对面”,甚至是立体的全方位交流。近几年,网络技术发展到手机上网、无线上网,更增加人们交往的便利性。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交往更平等。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网上交往无需考虑自己或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社会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人们可以进行比较单纯的非功利性质的交流,交流双方都不会产生任何心理负担,不必顾虑世俗间的偏见和利益冲突,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压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 网络中的人际交往突破了现实社会中的过多掩饰与虚伪,呈现出真实性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否真实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能否成功的关键,但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限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为了维持业已形成的交往关系,很多时候不得不做一些虚伪的事、

浅谈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浅谈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以生命科学技术为例 12210690094 王蕾·引言 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尤 其是生产工具,的变革。第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 告诉我们,科学技术革命能够引领产业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 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 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来展开的,同时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 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 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 控制。只有对科学技术保持清楚的认识,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文以生命科学技术为例,浅谈科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科学技术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既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同时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现象、社会因素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文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的互动效应。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协同进化;互动效应 21世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从而引起了生产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而在远古时代,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人们主要利用简单的技术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并不明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迫切需要新的科学技术,也从而形成了电学、力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科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生产之中,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显示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如今,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 由于受到科学精神或生产技术的导引和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民族文化、人民教育等方方面面几乎都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另一方

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学观念、科学政策、科学普及和科学人才的培养又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与前进步伐。科学技术与社会呈现出一种协同连动的势态,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总体说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同连动,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是二者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一、社会构成科学技术 社会构成科学技术,即社会对科学技术能够起到某种构建作用。物质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古代自然科学的萌芽直接根源于物质生产,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并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简单的认识,产生了数字、文字、天文学、光学等,所以说生产决定了科学的发生和发展[2]。现代社会,虽然科学实验从物质生产实践中逐渐分离出来,但是物质生产实践仍然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生产对自然科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着科学理论的指导,原来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单向性发展途径已经由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双向性作用替代,生产中遇到的难点促使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发展又开辟了许多新的生产行业,将科学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人类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经济,近三百年的工业经济,目前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在农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土地,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工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21世纪的今天,由于大工业机器的普遍应用,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显示了知识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论文

题目: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学生姓名:李潇 学号: 20100702295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

摘要: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在满足人类生存、保证生存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尤其是进入20世纪,人类开始遇到了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的威胁。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在扩大劳动就业、理顺分配关系、提供健康保障和确保国家安全等方面,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其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一、21 世纪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之一,是从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到转变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并不是说,今天有了科学发现,明天就会有技术发明,后天就可以直接变成生产力。它还取决于发现和发明的性质,以及科学技术的成熟程度、市场需求、发育和发展的水平,还有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其它影响因子的制约作用,所以转化速度不完全一样。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

社会与社会结构

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 结构这一术语是指某一整体中的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方式。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在时光的流逝中,社会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行为上的一些变化,甚至是某种冲突,在模式化和可预见性方面与遵守规则的行为并无二致。 社会结构还能使我们能够以适度的效率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物。它能使我们避免在行动前对成百上千中琐碎的可选项进行选择的麻烦,从而保持了群体和社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一)身份或地位 身份或地位(status)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有两种主要的身份类型。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被称作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如果某人愿意,他的自致地位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改变的。 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被定义为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 绝大部分身份地位可以在责任、权力和声望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 每个人会拥有多重身份,而一个人同时拥有的不同身份地位则常常能够揭示出关于某一社会结构的大量信息。 休斯把用来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那个关键性的身份称为首要地位。 (二)角色 角色(role)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按照林顿的说法,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 在每一次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互动中,社会都为其提供了一个“剧本”,用以指导分配各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角色的扮演。角色的学习就是要领会在某一特定身份被期待的或是必须的行为,即把握好对具有某种身份的人的“规范”。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

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范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范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范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科学技术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既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同时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现象、社会因素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文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的互动效应。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协同进化;互动效应 21世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从而引起了生产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而在远古时代,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人们主要利用简单的技术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并不明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迫切需要新的科学技术,也从而形成了电学、力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科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生产之中,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显示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如今,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 由于受到科学精神或生产技术的导引和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民族文化、 人民教育等方方面面几乎都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另一方 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学观念、科学政策、科学普及和科学人才的培养又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与前进步伐。科学技术与社会呈现出一种协同连动的势态,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总体说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同连动,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是二者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

结果。 一、社会构成科学技术社会构成科学技术,即社会对科学技术能够起到某 种构建作用。 物质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古代自然科学的萌芽直接根源于物质生产,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并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简单的认识,产生了数字、文字、天文学、光学等,所以说生产决定了科学的发生和发展[2]。现代社会,虽然科学实验从物质生产实践中逐渐分离出来,但是物质生产实践仍然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生产对自然科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着科学理论的指导,原来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单向性发展途径已经由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双向性作用替代,生产中遇到的难点促使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发展又开辟了许多新的生产行业,将科学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人类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经济,近三百年的工业经济,目前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在农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土地,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工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21 世纪的今天,由于大工业机器的普遍应用,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显示了知识与经济一体化的萌芽[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和部门,特别是在高科技生产领域,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且与经济融为一体。现如今,科学创造了整个世界的巨大财富,但是科学技术是工具,它是财富的制造者,并不是分配者,作为人类整体存在的基础,社会拥有对整体财富的支配权;科学技术的产生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凭借观察和思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 应有两方以上主体。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2) 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3) 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 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 社会化对于人的意义(1)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塑造完善的自我。对个人而言,社会化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其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是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的内容。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格是指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和性格等,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人的社会化不仅培养了人的共性,也培养了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表现在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这种独特性是符合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的。 人格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况的觉察,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自我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是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同时,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之后,就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影响个人的社会化选择。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培养或塑造个体怎样的自我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自我的发展贯穿社会化的始终,它的形成和完善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态度形成和转变起着调节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具有自我调控功能。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社会及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精神财富的总和。 由于社会文化的纷繁复杂,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内化的社会文化只能代表特定文化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内容。 一般来说,社会文化的这些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两大部分。 价值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在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表现为对个人社会行为所起的定向作用和稳定作用。 社会规范是社会文化的另一项核心内容,教导和学习社会规范是内化社会文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表现为一种标准或规定,它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各种各样的生活规则。 社会规范比价值体系具有更大、更明确的强制性和制约性,但要使其发挥作用,仍需要通过社会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舆论的力量,把它内化为人们的信念、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对于个人来说,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或者说社会文化的内化,属于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由这一过程习得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个体的人格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以及个体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社会文化的内化对于社会的文化继承、传递和延续意义更为深远。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价值观念内化,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这事实上就是传承和保存了社会的文化。 在社会心理学看来,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延续,以及在传递和延续当中必然要出现的变化就是社会发展,所以社会化也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化过程无论多么复杂,最后都要体现为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 所谓社会角色,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平台上特定角色的表演者,即有着特定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的人。 社会化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这些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包括成年和未成年在内的所有个体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角色学习过程应当包含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专门技能的发展,以及与此同时出现的对角色的理解。 社会学和人类学重叠相关性最高社会学和心理学重叠第二社会学诞生就是科学的手段—结果 文化交流碰撞各自融合借鉴排挤文化是东西社会是人相同的覆盖范围 文化变迁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其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引发新的需要。创新、传播、涵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文化变迁的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文化特质的传递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论文

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彼此都需要依靠对方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社会化。当今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已经从分散的个人活动转向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即从小科技到大科技,日益复杂的研究工作需要大规模的集体协同和高度的社会化协作。而且,科学技术要进一步发展,需要社会的大量投入,并协调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已经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学技术作为人的一类社会活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教育活动、思想文化活动之间,无不存在着互动关系。互动,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涵义是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双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能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户称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其他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这类作用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联系日益密切,人类遇到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科技或经济问题,许多问题很难依赖单一的学科独立解决。我们正处在一个要用人文精神支撑整个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认识能力,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从它诞生起,与迷信和愚昧就是不相容的。从近代欧洲支艺更兴起,自然科学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人们通过学习、掌握和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界的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探索新的认识领域。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不断为教育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从而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了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晋级,对整个社会精神面貌和人们的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作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的精辟论断,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精心整理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 但 最有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1931)是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米德认为,要在主动和被动这种两重性中把握自我,并以“主我”与“宾我”之名进行对比。“主我”(I)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宾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与“宾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宾我”之间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米德作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自我意识的观点。自我意识的含义是,意识自己时,被意识是自己,意识的也是自己。作为行动主体的人同时又把自身作为对象来意识。比如,军训时大学生遵令而行的行为,便不是思考过程的反应,不含有自我意识。在明显具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人并不只是把他人的指示同行为直接联系起来,而是在接受其指示内容以后,自己对这些指示进行思考、判断,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行动,这时的行动主体是在自己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的,这种自我意识的控制,也就是自我形成。

第七章社会互动知识结构与习题解答

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类型 社会互动即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或者说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特点有:①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之间;②以信息交流为基础;③不一定是面对面;④与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存在特定的互动模式;⑤不仅会影响互动双方,而且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社会互动的类型有: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的互动;情感性、工具性与混合性互动;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和顺应。 2、简述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特点 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匿名性和符号性;相对的自由和自治性;即时性和便捷性。3、简述社会互动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不同类型、不同情境的互动过程往往差别较大,但也遵循着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最有代表性的是贝尔斯的互动过程理论:互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定向阶段、评价阶段和控制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三阶段并非一定直线发展,互动的各阶段往往伴随情绪因素,因而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此外,在多人互动中互动的对象和内容都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符号互动论中芝加哥学派与艾奥瓦学派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芝加哥学派认为个体具有潜在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因而互动处于不断变化中,社会组织也是不固定的;艾奥瓦学派则认为个体的人格与社会组织具有结构化和稳定性,互动会受到这些结构性因素的规制。(其实二者的观点正好相互补充) 在研究方法上,芝加哥学派主张用人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二者的观点仍然相互补充) 5、试用自我实现预言理论分析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什么不同 自然现象是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而形成的,具有客观性,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社会现象则是由人类活动产生,受人们的意志影响,兼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 “自我实现预言”理论由默顿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即“如果人们认为情境是真实的,这些情境就会变成真的”。这一论述表明,人们不只对情境的客观方面有反应,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情境所具有的意义也有反应,一旦人们赋予情境某种意义,其随后的行为以及这一行为的结果将受这种意义的影响。一种最初是虚假的但被广泛接受的预言、期望或信念,最终却实现了。这并不是因为它本来是真实的,而是因为太多的人把它当作是真实,并依此去行动。这正是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特征。 6、 第一问见课本161页,第二位见160页社会角色的引言部分。第三问在168页,即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关于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于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之间的互动 关系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互动的性质。从人的社会化的本意出发,分析了体育社会化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促进作用,进一步充实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互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体育社会化;人的社会化;互动 进入2l世纪,人们在对以往的发展观作了深刻的反思和反省后,开始认识到发展的核心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本身获得全面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一人,是社会一人的需要,特别是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应当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相一致。当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加速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纲》的基本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近年来对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显著增多。研究体育社会化,不能不涉及到人的社会化问题,由此引申出两种类型的社会化,即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正确认识这两种社会化之间的异同,无论对于理论还是实践都是极有好处的。本文在对若干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以上两种社会化之间的异同加以探讨,重点是要说明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之间的互动问题。

1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内涵之异同 1.1体育社会化释义 我国体育社会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体育变革的必然结果。体育社会化的提出,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事业而言的,其基本含义是:体育面向社会,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服务,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来办体育,促进体育在新的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研究人的社会化,可以有三种角度:文化的角度,认为人的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个性发展的角度,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1.3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之异同 体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表现在:领域不同,内容不同,作用方式不同。体育社会化所涉及的基本上是关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问题,而人的社会化则主要涉及个体的生存繁衍等有关问题。前者研究人们的体育参与方式,后者则主要涉及到社会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