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进人21世纪,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发展信息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中也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承担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伴随着电子、通信、信息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光子、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电子系统、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完备,专业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发展极为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相关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包括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等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具有理工融合特点的专业,主要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及系统实现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主要涵盖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在场中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规律,包括新型光电磁材料与元器件、微波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电子设备与系统等。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主要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信息获取、

处理、传输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系统、网络与应用,包括信号探测与处理、信息编码与调制、信息网络与传输、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及新型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等。光学工程领域主要涵盖光电子技术与光子学、光电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光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仪器与设备,包括光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存储及显示技术,以及光通信、光电检测、光能应用、光加工、新型光电子技术等。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电子信息类(0807)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080701)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702)

通信工程(080703)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080704)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080705)

信息工程(080706)

(2)特设专业

广播电视工程(080707T)

水声工程(080708T)

电子封装技术(080709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080710T)医学信息工程(080711T)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080712T)

电波传播与天线(080713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

电信工程及管理(080715T)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080716T)

3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应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对全体毕业生的要求,应能反映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竞争优势及毕业后事业发展的预期,指导培养进程。

各高校须通过有效的途径保证培养目标面向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有效公开,教师和学生要将培养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

各高校应建立定期评价制度,检验和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一般4年)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确保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

电子信息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参与)。

4培养规格

4.1 学制

4年。

4.2授予学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通信工程专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可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可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工程专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特设专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部分特设专业根据专业目录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4.3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1)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类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生

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4)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或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6)了解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保、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掌握1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

的能力。

4.4.3 体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5师资队伍

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新开办专业需满足)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5: 1,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35岁以下专任教师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适当降低比例);实验教学须配备专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教师应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专业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并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

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本科毕业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信息

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程、物理学学科之一;②已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工作5年以上:③已获得电子信息相关行业的国家或国际资质或认证。

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参与学术交流,满足专业教子的需要。所有专任教师均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教师应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教师应至少承担1门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或专业实习等,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5.3教师发展环境

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有吸引与稳定合格教师的制度,支持教师进修和从事学术交流洁动,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教师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和环境,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6教学条件

6.1教学设施要求

(1) 具有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 000元。

(2) 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更新仪器设备值不低

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3) 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提倡一人一组,特殊情况下每组不超过2人;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每组不超过4人,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能力。

(4)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

(5)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资料齐全。实验室建设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实验,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术的发展,还要结合本专业特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

(6) 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管理、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有效利用、学生实验顺利进行。

(1)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并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2) 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确定是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6.2信息资源要求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人,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

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善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6.3 教学经费要求

教学经费有保证,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有充足的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满足日常实验教学需求。

已办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人,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7质量保障体系

7.1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具有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教学计划的管理规定,具有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的机制,一般每4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研讨和全

面调整,修订工作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并综合考虑各方反馈意见和专业发展情况,确保专业培养定位和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有分级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

7.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

各高校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使反馈信息能有效用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7.3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定期开展由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使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用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

每年对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成效和进一步改进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

形成各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注:“*”表示在该条目中应明确专业设置的要求。

附录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1专业类知识体系

1.1知识体系

1.1.1 通识类知识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

各高校应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可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各专业除上述共同的学科与专业类基础知识,还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

(1)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应包括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信息理论基础、信息网络、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包括理论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微波工程、物理光学、光导波、激光原理、光电子学、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3)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包括理论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微电子工艺、集成电路、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4)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包括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激光原理、信息光学、通信原理、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特设专业可选择以上相近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中至少3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并补充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核心知识领域总数不少于4个。

不同专业的课程须覆盖相应知识领域,各专业可根据学校情况进行选取和适当补充。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专用器件、数字通信、通信网技术、现代交换技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天线技术、无线通信、雷达技术、电子测量技术、导航定位等。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光通信技术、光电子器件、天线与电波传播、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光纤技术、微电子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集成电路工艺、固态电子元器件、传感技术、电子材料、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等。

(3)通信工程专业

数字通信、通信网理论基础、现代交换技术、多媒体通信、无线通信、宽带接人与互联网通信、天线与电波传播、光通信与光网络、移动互联网与终端、射频技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

(4)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半导体材料、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微波器件与电路微电子机械系统、片上系统、射频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等。

(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光电子器件、光电仪器、非线性光学、光通信、集成光学、量子光学、光电成像技术、图像处理、光电显示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光存储技术、微光机电系统、现代光学测量技术、光谱分析与测试技术、生物医学光电子技术、遥感技术、光电制导与跟踪、光电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光学制造、薄膜技术等。

(6)信息工程专业

数字通信、射频工程基础、信息安全、VLSI设计、数字图像处理、雷达技术、语音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数字视频、电子测量原理、统计信号处理、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天线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无线互联网、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移动流媒体技术、IPTV技术等。

特设专业的专业知识可参照相近专业或者根据专业特色自行规定。

1.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实践活动。

(1)实验课程

在电路类、信号类、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电磁场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定数量的实验。

(2)课程设计

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实习

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必修、金工实习或其他相关实习可选)、专业相关的制作实习、生产实践等。

(4) 毕业设计(论文)

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予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类培养目标要求,一般应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业类核心课程建议

2.1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设置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应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1) 通识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①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②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③经济管理课程学分;④外语课程学分;⑤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学分;⑥创新创业课程学分;⑦体育课程学分。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工程问题的表述和恰当数学模型的选择当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2)专业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

(3)综合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①心理与健康教育;

②学术、科技与创业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跨专业选修课;⑤社会实践及自选活动等。

(4) 总学分中,实践与实训教学学分(含课程实验折合学分)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专业类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电子信息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创业、工程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2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

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上述核心知识领域的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将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编排,并适当增加本校研究或应用特色内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

示例一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 (48)、电路分析基础(64)、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48)、信号与系统(64)、电磁场与电磁波(48)、高频电子线路(48)、通信原理(64)、数字信号处理(48)、信息论基础(32)、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64)、算法与数据结构(48)。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 (48)、电路分析基础(48)、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48)、信号与系统(56)、工程电磁场(48)、高频电子线路(48)、通信原理(48)、数字信号处理(48)、微机原理(48)、数据结构(40)。

示例三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 (48)、电路分析基础 (48)、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48)、信号与系统(48)、工程电磁场(48)、通信电路基础(48)、通信技术(48)、数字信号处理技术(48)、微机原理(48)、数据结构(40)。

示例一

模拟电路基础课组(96)、数字电路基础课组(96)、计算机基础课组(96)、信号与系统(64)、量子与统计(64)、固体物理基础(48)、电动力学(48)、激光原理(48)、物理光学(48)、固态电子与光电子(48)。

示例二

电路分析基础(64)、信号与系统(64)、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48)、电磁场与电磁波(48)、量子力学(48)、固体物理(48)、半导体物理(48)、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80)、电子材料(48)、固态电子器件(80)、光电子技术(48)、激光原理与技术(48)、电介质物理(48)、电子元器件(48)。

示例三

电路分析基础(48)、信号与系统(64)、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64)、量子物理(64)、电磁场理论(32)、激光原理(48)、固体电子导论(64)、物理光学(48)、光电子学(48)、半导体器件物理(48)。

2.2.3 通信工程专业示例

电路分析基础(32)、模拟电子技术(48)、通信电子电路(32)、数字电子技术(48)、 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8)、数据结构(48)、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64)、信号与系统(64)、随机信号分析(32)、数字信号处理(64)、通信原理(64)、电磁场与电磁波(48)、通信网理论基础(32)、现代通信技术(64)。

示例二

电路分析基础(72)、模拟电子技术(72)、高频电子线路(64)、数字电子技术(64)、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64)、计算机通信与网络(32)、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72)、信号与系统(72)、数字信号处理(56)、通信原理(72)、电磁场与电磁波(64)、通信网(32)、通信概论(32)、移动通信(32)、光纤通信(32)、通信系统集成电路设计(32)。

示例三

电路分析基础(64)、模拟电子技术(64)、通信电子电路(48)、数字电子技术(6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56)、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C++ (32)、数据结构(40)、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64)、信号与系统(64)、数字信号处理(56)、通信原理(80)、电磁场与传输理论(64)、通信网基础(56)、无线通信原理(32)、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56)。

2.2.4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示例

示例一

电路分析基础(48)、信号与系统(48)、半导体物理(64)、模拟电子技术(48)、数字电子技术(48)、数字集成电路设计(48)、集成电路工艺原理(48)、半导体器件物理(48)、数字集成电路原理(64)、电子系统设计(64)、集成电路计算机辅

助设计(48)。

示例二

电路分析基础(48)、电磁场理论(48)、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64)、信号与系统(64)、固体物理学(64)、半导体物理学(64)、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64)、半导体器件物理(64)、微电子制造原理(48)。

示例三

电路分析基础(48)、模拟电子技术(48)、数字电子技术(48)、固体物理(48)、半导体物理(48)、半导体器件物理(64)、半导体工艺(48)、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32)、集成电路CAD (32)、集成电路工艺设计(32)、半导体光电材料(32)、半导体光电器件原理(32)、半导体光电器件工艺(32)。

示例一

电路分析基础(48)、电磁场理论(48)、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64)、信号与系统(64)、工程光学及实验(136)、光电检测技术及系统(48)、光纤技术(48)、光电图像处理(48)、光电信息综合实验(4周)、光电信息物理基础(48)、通信原理(48)、激光原理(32)、信息光学(32)、光学系统CAD (48)、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32)、量子光学基础(32)。

示例二

电路分析基础(48)、电磁场理论(48)、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64)、信号与系统(64)、工程光学及光学基础实验(184)、激光技术及应用(48)、光学测量(48)、光电信息导论(英文授课,40)、光电检测技术(48)、光电系统设计(3周)、傅里叶光学(48)、光学零件工艺学(4周)、实用图像处理方法及软件(48)、视频技术基础(48)、微机接口技术(32)、微机接口技术实验(32)、误

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8)、薄膜光学(32)、光度与色度学(48)、光纤技术与应用(48)、像质评价技术(32)、光学CAD课程设计(3周)、传感器原理(48)、光纤通信理论基础(48)、信息物理基础(48)、现代成像技术(32)。

示例三

电路分析基础(48)、电磁场理论(48)、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64)、信号与系统(64)、仪器零件设计(56)、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48)、误差理论与仪器精度(40)、仪器制造工艺学(32)、工程光学及实验(144)、光电检测技术(56)、数字图像处理(48)、光学测量(48)、激光原理及应用(40)、仪器光学概论(48)、光学设计及CAD (48)、光学仪器总体设计概论(48)、光学零件加工(48)、薄膜光学与技术(32)、微纳制造技术(32)、光通信技术基础(32)、光电子技术及器件(32)、光学信息处理技术(32)、干涉测试技术(32)、傅里叶光学(32)。

示例一

电路分析基础(64)、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64)、信号与系统(64)、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48)、 C++程序设计(48)、数据结构(64)、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64)、微机系统与接口(64)、嵌人式系统原理与实验(86)、电磁场与波(64)、数字系统仿真 VHDL设计(48)、通信原理(64)、数字信号处理(64)、通信电子电路(64)、微波与天线(64)、近代信息论(48)、雷达原理(48)、平面显示技术(32)、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64)、操作系统(64)、数字图像处理(48)。

示例二

C语言程序设计(32)、电路分析基础(64)、信号与系统(64)、模拟电子技

术(64)、数字电子技术(48)、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64)、通信电子线路(48)、电磁场与电磁波(48)、随机信号分析(48)、数字信号处理(48)、通信原理(64)、通信网络基础(48)、信息论与编码理论(64)、信号测量与估值(48)、离散数学(48)、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48)、数据压缩与信源编码 (48)、无线通信(32)、传感技术(32)。

示例三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 (48)、电路分析基础(64)、信号与系统(64)、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64)、高频电子线路(48)、通信原理(48)、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48)、现代通信网(48)、数字信号处理器原理(48)、无线传感器网络(32)、嵌人式系统原理与应用(32)。

2.2.7 特设专业示例

3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各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教学组织、评价原则等方面进行多样化改革探索,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1) 各高校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学科特色及研究优势,制定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在学分分配、课程模块设置、实习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适当调整,体现学校专业特色,进行多样化培养。

(2)授予理学学位或工学学位的专业,应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时充分考虑理学或工学的特点。

(3)探索针对学习优异和有特殊专长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制定专门的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药学是以现代化学、生命科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发、生产、使用和管理药物的一门学科。药学的任务包括:研究和发现新药;阐明药物作用机理;研制新型制剂和技术;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合理使用药物;开拓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管理等。药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包含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临床药学、社会与管理药学(药事管理学)等主干学科。 药学事业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一方面,药品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药品与人民生命健康休戚相关,随着药品使用规模的增长、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对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范围不断扩大,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疾病治疗延误、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以及药源性疾病等问题日渐严重,药学服务愈来愈受到重视。体现在药学教育领域,逐步实现以“药品为本”向以“患者为本”的重心转移。 在我国,受国家药品战略安全、医药产业经济迅速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用药需求提升等因素推动,药学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人才,尤其是药学服务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我国药学类专业教育的重要方向。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1007 药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药学(100701)、药物制剂(100702)、临床药学(100703TK)、药事管理(100704T)、药物分析(100705T)、药物化学(100706T)、海洋药学(100707T)等专业。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培养目标 药学类专业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3.2 各专业培养目标 3.2.1 药学专业 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研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合成和评价、药物制剂制备、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和质

2018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建筑类学科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研究城乡人居环境的营造、协调、经营和优化的学科。建筑类学科及其专业教学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特点,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并具有突出的规划或设计创意特征。 建筑类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在20世纪前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建筑学曾经是统领性的代表学科。它以城镇物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体型艺术和景致审美为基本的评判基准。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学科的分化与重组,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并与建筑学一起成为三足鼎立的人居环境主干学科。我国的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开始于1927年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1952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立造园组,1956年北京林学院正式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2003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国家特设专业。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曾长期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学科发展受到一定制约。2012 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学科各自相对独立,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不再满足于常规的经验定性主导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及其实践模式,而是力求与新兴的数字技术、工程技术创新和交叉学科结合,同时,融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地域文化,从而将学科推进到国家战略和人居环境学科集群的高度。 与建筑类学科密切相关的城乡建设和建筑业在国家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常常占有支柱性的重要地位。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和城镇化进程,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涵盖了自然地景、城乡土地、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场所营造的广袤对象。通过科学、人文与艺术结合的建筑设计及其环境营造、城乡规划、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类学科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及人居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建筑类学科所依托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丰富的工程实践将会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建筑类主干学科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 建筑类学科群的相关专业主要包括:设计学类、美术学类、历史学类、生态学类、土木类、计算机类、交通运输类、测绘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管理学类、地理科学类、林学类、生物科学类等。 建筑类专业教学主要培养面向社会有较强执业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其教学有别于诸多文理学科较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运用,而多采用“案例式研究学习”和“案例式模拟实践”等重实践应用与技能培养的方式。建筑类专业教学通常以执业实践中代表性的具体个案条件作为教学模拟课题设置的依据,通过小组师生间单独或小组的评改、研讨等组织形式,综合

国际标准色卡(RGB-CMYK)

HEX RGB 丝LightPink #FFB6C1 255,182,193 丝Pink #FFC0CB 255,192,203 丝Crimson #DC143C 220,20,60 丝LavenderBlush #FFF0F5 255,240,245 丝PaleVioletRed #DB7093 219,112,147 丝HotPink #FF69B4 255,105,180 丝DeepPink #FF1493 255,20,147 丝MediumVioletRed #C71585 199,21,133 丝Orchid #DA70D6 218,112,214 丝Thistle #D8BFD8 216,191,216 丝plum #DDA0DD 221,160,221 丝Violet #EE82EE 238,130,238 丝Magenta #FF00FF 255,0,255 丝Fuchsia ( ) #FF00FF 255,0,255 丝DarkMagenta #8B008B 139,0,139 丝Purple #800080 128,0,128 丝MediumOrchid #BA55D3 186,85,211 丝DarkVoilet #9400D3 148,0,211 丝DarkOrchid #9932CC 153,50,204 丝Indigo #4B0082 75,0,130 丝BlueViolet #8A2BE2 138,43,226 丝MediumPurple #9370DB 147,112,219 丝MediumSlateBlue #7B68EE 123,104,238 丝SlateBlue #6A5ACD 106,90,205 丝DarkSlateBlue #483D8B 72,61,139 丝Lavender #E6E6FA 230,230,250 丝GhostWhite #F8F8FF 248,248,255 丝Blue #0000FF 0,0,255 丝MediumBlue #0000CD 0,0,205 丝MidnightBlue #191970 25,25,112

计算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 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 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专业类的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同时,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提供的相关教育认识和内容,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由于不同类型人才将面向不同问题空间,对他们的培养强调不同学科形态的内容,需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计算学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体现。总体上,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类专业更加强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计算机类(0809)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 基本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 软件工程(080902) 网络工程(080903)

世界各国色卡标准

国内标准色卡1、纺织服装行业、国家标准色卡——CNCS色卡目前已被确立为国家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的CNCS简介:2001年开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承担了科技部“中国应用色彩研究项目”,建立了CNCS颜色体系。之后,广泛进行色彩调研,通过中心所属趋势研究部门、中国流行色协会、国外合作伙伴、采购商、设计师等途径收集色彩资讯,开展市场调查。经过几年的努力,研发第一版颜色体系,并确定了所用材料及工艺。2006年,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根据合作伙伴、市场相关方、色彩专家等各方意见调整体系,完成第二版颜色体系的试制,并携手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德塔颜色科技有限公司(DATACOLOR)等一起正式开始CNCS纺织颜色体系标准的生产制作,同时,开展了数字化色彩和数字化流行色彩的研究,将CNCS颜色系统同数字化色彩接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CNCS纺织颜色标准的制作。 2、建筑行业、国家标准色卡——GB/T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GSB 16-2062-2007《中国颜色体系标准样册》和GB/T

18922-2002《建筑颜色的表示方法》、 G S B16-1517-2002《中国建筑色卡》。 3、漆膜颜色标准样卡——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话技术委员会 4、蒙赛尔明度精选色卡,是国际通用色卡,广泛用于纺织,服装,摄影,印刷,包装行业编辑本段国际标准色卡 1、美国P a n t o n e色卡提供平面设计、服装家居、涂料、印刷等行业专色色卡,是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色卡。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卡尔士达特市(Carlstadt, NJ)的Pantone 公司.是一家专门开发和研究色彩而闻名全球的权威机构,也是色彩系统和领先技术的供货商,提供许多行业专业的色彩选择和精确的交流语言。彩通? (PANTONE?)这一名字已成为设计师、制造商、零售商和客户之间色彩交流的国际标准语言而享誉全球。1963年,Pantone 公司的创始人Lawrence Herbert开发了一种革新性的色彩系统,可以进行色彩的识别、配比、和交流,从而解决有关在制图行业制造精确色彩配比的问题。他意识到每个人对同一光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机械工业是国家工业体系的核心产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c没有先进的机械工业,就没有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更不可能实现国防现代化。机械工业担负着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任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工业所能提供装备的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因此,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主干学科分别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机械类专业承担着机械工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直接影响着我国机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而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时,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所提供的相关教育,对其他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另外,机械类专业的大规模、多需求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 机械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知识、信息融入设计、制造和控制中,应用现代工程知识和各种技术(包括设计、制造及加工技术,维修理论及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使设计制造的机械系统和产品能满足使用要求,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 机械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的基本理论、各类机械系统及产品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原理与技术、测控原理与技术、自动化技术、材料加工、性能分析与实验、工程控制与管理等。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和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机械学科基础,拓展和发展了机械学科的研究领域。 总体上,机械类专业更加强调学生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以及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设计、创新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机械类(0802)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机械工程(0802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03) 机械电子工程(080204) 工业设计(080205)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080206) 车辆工程(080207) 汽车服务工程(080208) 机械工艺技术(080209) 微机电系统工程(080210) 3培养目标 3.1专业类培养目标 机械类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眼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1. 概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 生物科学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和核心地位。生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高新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新型的以基因、蛋白质为基础的巨大的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已经形成,并将在21 世纪产生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生物科学研究成果使相关科技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形成各种Bio-X 交叉学科,使得生物科学不断涌现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生长点,如: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基因组科学等。同时,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渐衰竭,生物物种急速消亡,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科学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使生物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生物科学的主干学科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众多领域。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以及研究的主要手段等加以划分,并体现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学科。如依据生物类型,可分为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依据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依据生物功能的类型,可分为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依据研究的手段分为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此外,由于生物科学学科内外的交叉还产生出化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肿瘤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等。总之,研究内容的细化以及相互交融、新老学科的更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其他“组学”的迅速发展,在学科越分越细的进程中出现了综合和系统化的新动态,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性已经显现。 现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等特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敏锐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生命过程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都会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生物科学相关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与生物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是当前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生物学飞速发展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动力。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0710 生物科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071001 生物科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的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基本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培养方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1.总则 1.1本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 1.2本标准构成 本标准由专业标准和附录构成。 1.3名词释义 1.3.1.培养目标:指毕业4-5年后必须达到的要求。 1.3.2.毕业要求:毕业时须达到的要求。 1.3.3.专任全职教师: 指从事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专任全职教师。为本专业承担数学、物理学、语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为学校其他专业开设公共课的教师和担任专职行政工作(如辅导员、党政工作)的教师不计算在内。 1.3.4 综合性实验: 指实验内容跨两个以上一级学科,或者至少涉及二个以上二级学科,能够将多个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复合在一个实验中,形成比较系统、复杂的实验操作过程。 1.3.5 研究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体现科学研究基本过程与规律的实验。 2.标准 2.1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具备健全的法制意识和药品质量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愿为制药产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2)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依法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和承受能力; (4)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较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水平,适应现代制药工业发展需要。 2.2培养目标 2.2.1 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药学、制药工程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制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制造工艺、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工程技术类型人才。 2.2.2 建立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测和修订制度 以毕业生、制药企业等用人单位和校外专家为参与主体,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吻合度的评测机制,每1~2年评测1次,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国标色卡配方

国标色卡配方 P01淡紫 钛白99.712% 甲苯胺红0.204% 酞菁蓝0.084% B02 中灰 钛白87.523% 柠檬黄 5.959% 碳黑 5.348% 铁红 1.170% BG01中绿灰 钛白92.306% 浅铬黄 5.887% 碳黑 1.671% 铁蓝0.316% P02紫 钛白98.619% 酞菁蓝0.731% 大红粉0.650% B03淡灰 钛白94.123% 铁黄 3.165% 碳黑 2.639% 铁蓝0.074% BG02湖绿 钛白82.92% 柠檬黄16.30% 铁蓝0.39% 软碳黑0.39% PB01深(铁)蓝 酞菁蓝71.61% 铁蓝13.88% 钛白8.20% 甲苯胺红 6.32% B04 银灰 钛白93.748% 铁黄 4.472% 碳黑 1.640% 铁蓝0.140% BG03 宝绿 钛白66.96% 柠檬黄31.39% 酞菁蓝 1.58% 软碳黑0.07% PB02深(酞)蓝 酞菁蓝93.605% 钛白 6.395% B05 海灰 钛白97.628% 柠檬黄 1.697% 碳黑0.641% 铁蓝0.034% BG04 鲜绿 柠檬黄55.82% 钛白40.41% 酞菁蓝 3.54% 铁蓝0.23% PB03 中(铁)蓝 酞菁蓝60.65% 铁蓝19.02% 钛白20.33% B06 淡天(酞)蓝 钛白99.676% 铁黄0.232% 铁蓝0.057% 酞菁蓝0.035% BG05 淡湖绿 钛白95.527% 柠檬黄 3.185% 中铬黄0.785% 铁蓝0.504% PB04 中(酞)蓝 酞菁蓝81.773% 钛白18.227% B07 蛋青 钛白98.573% 浅铬黄 1.042% 铁蓝0.221% G01苹果绿 钛白79.95% 柠檬黄19.65% 酞菁蓝0.20%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校、企业、军事、社区和远程教育等领域的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以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专业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问题(如远程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致力于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040104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教育技术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及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和行业特点,在现有办学基础与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臵的整体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契合点,建立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监控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确保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本专业典型岗位分析

国际标准色卡一览表

工业国际标准色卡对照表1000 Green beige 米绿色 1001 Beige 米色,淡黄或灰黄 1002 Sand yellow 沙黄色 1003 Signal yellow 信号黄 1004 Goldenyellow 金黄色 1005 Honey yellow 蜜黄色 1006 Maize yellow 玉米黄 1007 Daffodil yellow 灰黄色 1011 Brown beige 米褐色 1012 Lemon yellow 柠檬黄 1013 Oyster white 近于白色的浅灰 1014 Ivory 象牙色 1015 Light ivory 亮象牙色 1016 Sulfur yellow 硫磺色 1017 Saffron yellow 深黄色 1018 Zinc yellow 绿黄色 1019 Grey beige 米灰色 1020 Olive yellow 橄榄黄 1021 Rape yellow 油菜黄 1023 Traffic yellow 交通黄 1024 Ochre yellow 赭黄色

1026 Luminous yellow 亮黄色 1027 Curry 咖喱色 1028 Melon yellow 浅橙黄 1032 Broom yellow 金雀花黄 1033 Dahlia yellow 大丽花黄 1034 Pastel yellow 粉黄色 1035 Pearl beige 米珍珠色 1036 Pearl gold 金黄珍珠 1037 Sun yellow 日光黄 2000 Yellow orange 黄橙色 2001 Red orange 橘红 2002 Vermilion 朱红 2003 Paster orange 淡橙 2004 Pure orange 纯橙 2005 Luminous orange 亮橙 2007 Luminous bright orange 亮浅橙2008 Bright red orange 浅红橙2009 Traffic orange 交通橙 2011 Deep orange 深橙色 2012 Salmon orange 鲑鱼橙 2013 Pearl orange 珍珠橙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进人21世纪,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发展信息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中也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承担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伴随着电子、通信、信息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光子、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电子系统、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完备,专业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发展极为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相关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包括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等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具有理工融合特点的专业,主要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及系统实现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主要涵盖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在场中的运

动与相互作用规律,包括新型光电磁材料与元器件、微波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电子设备与系统等。研究信息获取、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主要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 处理、传输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系统、网络与应用,包括信号探测与处理、信息编码与调制、信息网络与传输、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及新型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等。光学工程领域主要涵盖光电子技术与光子学、光电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光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仪器与设备,包括光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存储及显示技术,以及光通信、光电检测、光能应用、光加工、新型光电子技术等。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电子信息类(0807)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080701)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702) 通信工程(080703)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080704)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080705) 信息工程(080706) (2)特设专业

2018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与学位授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规范、监管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专业准人、专业建设和专业质量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1.2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1.2.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该类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后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能力的总体描述。培养目标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2.2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对本类专业本科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的技能、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的具体描述。 1.2.3评估 评估是识别、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与数据的过程,是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的一个或多个进程。 评估应运用直接、间接、定性和定量等手段,以确定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 适当的抽样分析可作为评估过程的一部分。 1.2.4 评价 评价是解释评估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和证据的一个或多个进程。 评价决定学生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评价结果用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2.5 学时和学分 学时是指学习时间以课时为单位的计算单位,不少于45分钟计1学时。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32学时计1学分;工程实践1周计1学分。 1.2.6 学制和学位 学制是国家对学校的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 学位是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农业工程类(0823)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农业工程(082301)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082302) 农业电气化(082303)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082304)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 概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 生物科学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和核心地位。生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高新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新型的以基因、蛋白质为基础的巨大的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已经形成,并将在21世纪产生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生物科学研究成果使相关科技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形成各种Bio-X交叉学科,使得生物科学不断涌现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生长点,如: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基因组科学等。同时,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渐衰竭,生物物种急速消亡,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科学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使生物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生物科学的主干学科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众多领域。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以及研究的主要手段等加以划分,并体现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学科。如依据生物类型,可分为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依据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依据生物功能的类型,可分为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依据研究的手段分为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此外,由于生物科学学科内外的交叉还产生出化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肿瘤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等。总之,研究内容的细化以及相互交融、新老学科的更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其他“组学”的迅速发展,在学科越分越细的进程中出现了综合和系统化的新动态,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性已经显现。 现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等特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敏锐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生命过程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都会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生物科学相关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与生物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是当前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生物学飞速发展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动力。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0710 生物科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071001生物科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的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

国标色卡配方漆膜颜色标准样卡1

国标色卡配方漆膜颜色标准样卡 P01淡紫钛白99.712% 甲苯胺红0.204% 酞菁蓝0.084% B02 中灰钛白87.523% 柠檬黄 5.959% 碳黑5.348% 铁红1.170% BG01 中绿灰钛白92.306% 浅铬黄5.887% 碳黑1.671% 铁蓝0.316% P02 紫钛白98.619% 酞菁蓝0.731% 大红粉0.650% B03 淡灰钛白94.123% 铁黄3.165% 碳黑 2.639% 铁蓝0.074% BG02 湖绿钛白82.92% 柠檬黄16.30% 铁蓝0.39% 软碳黑0.39% PB01深(铁)蓝酞菁蓝71.61% 铁蓝13.88% 钛白8.20% 甲苯胺红 6.32% B04 银灰钛白93.748% 铁黄4.472% 碳黑 1.640% 铁蓝0.140% BG03 宝绿钛白66.96% 柠檬黄31.39% 酞菁蓝1.58% 软碳黑0.07% PB02深(酞)蓝酞菁蓝93.605% 钛白6.395% B05 海灰钛白97.628% 柠檬黄1.697% 碳黑0.641% 铁蓝0.034% BG04 鲜绿柠檬黄55.82% 钛白40.41% 酞菁蓝3.54% 铁蓝0.23% PB03 中(铁)蓝酞菁蓝60.65% 铁蓝19.02% 钛白20.33% B06 淡天(酞)蓝钛白99.676% 铁黄0.232% 铁蓝0.057% 酞菁蓝0.035% BG05 淡湖绿钛白95.527% 柠檬黄3.185% 中铬黄0.785% 铁蓝0.504% PB04 中(酞)蓝酞菁蓝81.773% 钛白18.227% B07 蛋青钛白98.573% 浅铬黄1.042% 铁蓝0.221% 铁红0.164% G01 苹果绿钛白79.95% 柠檬黄19.65% 酞菁蓝0.20% 软碳黑0.19% PB05 海蓝钛白73.17% 酞菁蓝25.00% 铁蓝 1.730% 软碳黑0.10% B08 稚蓝钛白97.561% 柠檬黄 2.174% 酞菁蓝0.243% 甲苯胺红0.023% G02 淡绿柠檬黄98.121% 酞菁蓝1.879% PB06 淡(酞)蓝钛白75.345% 群青16.788% 铁蓝7.234% 柠檬黄0.632% B09 宝石蓝钛白83.579% 柠檬黄12.996% 酞菁蓝 3.224% 碳黑0.201% G03 艳绿柠檬黄96.24% 酞菁蓝3.32% 艳佳丽黄0.44% PB07 淡(铁)蓝钛白93.38% 铁黑 6.33% 软碳黑0.29% B10 鲜蓝钛白79.151% 柠檬黄11.810% 酞菁蓝9.039% G04 中绿酞菁绿57.55% 中铬黄37.59% 钛白6.50% 碳黑0.44% PB08 蓝灰钛白78.321% 铁蓝15.431% 中铬黄3.799% 碳黑 2.449% B11 淡海(铁)蓝钛白79.269% 铁黄10.935% 酞菁蓝9.029% 甲苯胺红0.767% G05 深绿酞菁绿76.90% 中铬黄16.15% 钛白6.50% 碳黑0.44% PB09 天(酞)蓝钛白87.949% 群青9.535% 酞菁蓝1.270% 柠檬黄 1.246% B12 中海(铁)蓝钛白60.714% 深铬黄19.507% 铁蓝12.151% 酞菁蓝7.628% G06 橄榄绿铁黄53.49% 酞菁绿33.74% 碳黑9.97% 钛白2.81% PB10 天(铁)蓝钛白97.888% 铁蓝1.109% 柠檬黄0.662% 铁黄0.341% B13 深海(铁)蓝铁蓝34.161% 钛白33.119% 铁黄30.874% 酞菁蓝1.846% G07 蛋壳绿钛白97.724% 柠檬黄 1.654% 铁红0.565% 酞菁蓝0.056% PB11 孔雀蓝钛白51.086% 酞菁蓝45.922% 柠檬黄 2.922% B14 景蓝柠檬黄51.670% 钛白34.315% 酞菁蓝14.015% G08 淡苹果绿钛白93.131% 柠檬黄 4.452% 铁黄2.199% 酞菁蓝0.219% B01 深灰钛白80.178% 碳黑12.666% 铁黄 6.375% 铁蓝0.781% B15 艳蓝钛白53.236% 柠檬黄35.255% 酞菁蓝7.939% 浅铬黄3.570% G09 深豆绿钛白49.621% 铁黄32.463% 浅铬黄15.446% 酞菁蓝 2.470% G10 飞机灰钛白97.361% 铁黄 1.810% 碳黑0.799% 铁蓝0.031% Y03 奶油钛白86.59% 柠檬黄13.31% 大红粉0.10% YR04 桔黄 GY01 豆绿钛白76.45% 柠檬黄19.39% 中铬黄 3.92% 酞菁蓝0.25% Y04 象牙钛白84.89% 中铬黄11.98% 柠檬黄3.12% YR05 棕色铁红74.87% 铁黄17.14% 软碳黑5.83% 钛白2.16% GY02 纺绿钛白54.85% 中铬黄42.18% 软碳黑 2.02% 铁蓝0.95% Y05 柠黄浅铬黄83.639% 钛白16.351% 铁蓝0.005% YR06 棕黄中铬黄94.969% 钛白2.555% 甲苯胺红2.202% 碳黑0.274% GY03 橄榄灰钛白69.14% 中铬黄25.63% 软碳黑 3.99% 柠檬黄 1.24% Y06 淡黄浅铬黄86.108% 钛白13.888% 铁蓝0.004% YR07 深棕色中铬黄52.850% 铁红44.536% 碳黑1.520% 钛白1.093% GY04 草绿中铬黄87.71% 软碳黑8.69% 铁蓝 2.25% 钛白 1.35% Y07 中黄中铬黄97.25% 钛白 2.75% R01 铁红铁红97.27% 中铬黄2.73% GY05 褐绿中铬黄68.99% 钛白17.40% 软碳黑13.21% 大红粉0.40% Y08 深黄钛白51.53% 艳佳丽黄48.40% 大红粉0.07% R02朱红钼铬红87.074% 大红粉12.926% GY06 军车绿中铬黄57.864% 铁红24.070% 钛白13.028% 铁蓝 5.038% Y09 铁黄铁黄77.93% 中铬黄14.87% 钛白7.19% 软碳黑0.01% R03 大红 GY07 豆蔻绿钛白54.848% 柠檬黄42.427% 铁黄 2.213% 酞菁蓝0.462% Y10 军黄深铬黄71.218% 铁红18.397% 钛白7.010% 碳黑3.374% R04 紫红 GY08 果(酞)绿钛白90.536% 柠檬黄8.545% 铁黄0.833% 酞菁蓝0.085% Y11 乳白钛白98.81% 浅铬黄0.586% 深铬黄0.378% 铁红0.226% R05 桔红 GY09 冰灰钛白98.984% 浅铬黄0.806% 碳黑0.161% 中铬黄0.049% Y12 米黄钛白95.200% 柠檬黄 2.311% 深铬黄 2.002% 铁红0.487% RP01 粉红钛白99.570% 大红粉0.250% 甲苯胺紫红0.180% GY10 机床灰钛白78.632% 铁黄16.718% 碳黑 4.458% 酞菁蓝0.192% Y13 浅黄灰钛白91.849% 深铬黄 3.805% 铁黄 3.358% 碳黑0.987% RP02 淡粉红 GY11 玉灰钛白91.065% 铁黄8.364% 碳黑0.390% 酞菁蓝0.180% YR01 淡棕铁黄71.20% 铁红28.51% 软碳黑0.29% RP03 玫瑰红 Y01 驼灰钛白72.69% 中铬黄25.32% 软碳黑 1.52% 大红粉0.47% YR02 赫黄铁黄62.38% 铁红32.61% 软碳黑 4.23% 钛白0.78% RP04 淡玫瑰红 Y02 珍珠钛白97.43% 中铬黄 2.55% 软碳黑0.02% YR03 紫棕铁红70.88% 软碳黑14.12% 铁黄12.39% 钛白 2.61%声明:此配方只做参考;本网站对此配方不付任何法律责任,谢谢合作。空白处表示该很微量,或为单纯颜料。

数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目录! 数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 1. 概述 (1) 2. 适用专业范围 (5) 2.1 专业类代码 (5)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5) 3. 培养目标 (5) 3.1 专业类培养目标 (5) 3.2 学校制订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5) 4. 培养规格 (6) 4.1 学制 (6) 4.2 授予学位 (6) 4.3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6)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6) 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6) 4.4.2 业务方面 (7) 4.4.3 体育方面 (7) 5. 师资队伍 (7) 5.1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8) 5.2 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8) 5.3 教师发展制度环境 (9) 6. 教学条件 (9) 6.1 教学设施要求 (9) 6.1.1 基本办学条件 (9) 6.1.2 教学设施要求 (9) 6.2 信息资源要求 (10) 6.2.1 基本信息资源 (10) 6.2.2 教材及参考书 (10) 6.3 教学经费要求 (10) 7. 质量保障体系 (11) 7.1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11) 7.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11) 7.3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11) 附录一:数学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议 (12) 1. 专业类知识体系 (12) 1.1 知识体系 (12) 1.1.1 通识类知识 (12) 1.1.2 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12) 1.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3) 2. 专业类课程体系 (13) 2.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3)

3. 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14) 3.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14) 3.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14) 附录二:有关名词释义和数据计算方法 (16) 1. 名词释义 (16) 2. 数据的计算方法 (16) 2.1 折合在校生数 (16) 2.2 图书资料计算方法 (16) 2.3 教学科研仪器总值计算方法 (16) 2.4 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