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之课程设置比较以及借鉴

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之课程设置比较以及借鉴
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之课程设置比较以及借鉴

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之课程设置比较以及借鉴

美国,一个少有的没有经历封建专制的移民国家,创造了太多令全球人都震惊的奇迹,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美国逐渐进入国际视野,并超英赶法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直至今日依旧领衔走在世界前位。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从美国诞生,经济中心在悄无声息地由欧洲转至美洲。而日本,是我们的近邻,是一个传奇的民族。积极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并以其辛劳、智慧的民族精神建设自己的国家。大和民族,在公元四世纪就已经出现,其民族精神延至今。并在二战后,那么惨重的情势下,创造出了新的奇迹,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上述两个国家的发展是举世瞩目的,其归根到底还是教育在起基础、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基础教育又在教育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关键。

提高学校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什么呢?这也是我选择这样的国家和这样的题目的原因。下面我将从中美日三国的课程设置来简单谈谈我个人的认识和理解。

美国

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十九世纪初,美国就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现了普及中学教育。联邦政府规定6?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在学校学习。学校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十二年中小学的分段因地而异,一般为小学6 年、初中2 年、高中4 年。美国基础教育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办学形式灵活多元;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管理模式学校自主;课堂教学民主开放;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课程设置贴近生活。只有在这样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的前提下,课程的设置才能够更加自然的融入到美国这种贴近生活中得以实施,并收到预料的结果,事实实践证明,美国的这种课程设置是符合美国小学生、学校、社会和国家发展的。

美国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国家建议、州级标准、学区决策、学校执行、校本课程、周期修订、分综合理。

(一)国家建议:美国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联邦政府和教育部只对全国的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建议。另外,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多非盈利组织提出各种课程改革计划及对课程发展提出科学性的指导意见。

(二)州级标准:美国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检查权力和其他主要

的教育行政权力一样主要由州政府教育部掌管。各州教育部都制定自己

的课程标准,这些课程标准是学区和学校课程制定的主要依据,也是州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检查的主要标准。根据加州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生课程标准看,美国的课程标准制定的不仅具体、详尽,而且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施的灵活性。

(三)学区决策:无论是国家建议还是州级标准,最终教材使用和选择的权力都在地方的学区。美国各州的课程体系可谓一纲多本,各学区都可以根据本州的课程标准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值得指出的是,教材

的最终决策同其他一切事务的决策一样由学区董事会集体决定。另外,美国公立学校的教材对学生免费提供,经费由州教育财政支出在学区教育经费中(四)学校执行:学校根据学区的课程安排情况及教材的选择情况进行课程安排,执行学区的课程决策。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时必须遵循两个上级决策规定,一个是课程实施和检验要达到州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个是必须采用学区所规定的教材。也就是说学校课程执行的大纲和教材都是一定的。虽然这样,学校在执行课程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自主性,校际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美国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校本课程。

(五)校本课程:虽然学校执行课程的标准和教材已经确定,但学校在如何

实施课堂教学,如何丰富学校课程体系上还拥有很大的自主性。首先,每个学校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同样上科学课(理、化、生等),有的学校采用综合理科的形式,有的采用分科教学的形式。甚至教学进度也不必统一,完全由教师自己调控。

(六)周期修订:美国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已经形成了周期性修订的制度。比如有的学区采用每六年为一个教材修订的周期,但每年启动不同的学科修订计划。今年是启动数学修订,六年后完成修订;明年可能是启动语文的修订,如此周而复始,不断更新教材。教材修订的过程是:分析回顾、课程修订、选用教材资料、实施执行、检查调整。周期修订保证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也是对课程实施周期性监督检查。

(七)分、综合理:分科和综合是近些年来课程发展的热门话题。美国主要采用的是分科教学课程体系。虽然他们将理、化、生统一称作科学课,将史、地和公民课称为社会学课,但从州级课程标准看,各学科的标准还是相对独立的。

此外,教材也基本是相对独立的学科教材。

分科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理解。但在学校执行课程时,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美国课程体系中的分科和综合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

日本

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 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

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如下:

(一)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目标的考察可以用两个纬度作为视点,—个是横向纬度(总目标),一个是纵向纬度(具体目标)。日本课程总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就一贯强调面向21 世纪,面向国际化社会,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等。这个目标具有总括性,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要遵循的。

(二)课程结构合理化

从90 年代初建立起的课程框架看,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活动(初中也有选修课)。但从文部省有关的课程部门于1997 年发布的《日本教育课程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报告中和1998 年中小学新修改的课程计划中可发现,日本课程框架即将发生大的变化,要在原有板块基础上,新设置“综合学习时间”板块。“在新设置的' 综合学习时间'中,可以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国际理解及外语会话、信息、环境、福利等教学内容进行横向的综合学习”。无论开设多少新的、时代性的课程,都不能超过一定课时,这样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日本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增、减有关课程、课时。例如,鉴于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无论从资源、能源、产业、教育、文化等哪一方面来看,都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日本开始大力加强外国语教育,强调国际理解与合作,积极面向世界,积极迈向国际化时代。

(四)重视道德教育首先,体现在阶段目标上,确定各年级段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具体目标,小学低年级在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方面下功夫,中年级培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的生活态度,高年级培养作为集和社会中一员应有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其次,体现在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上,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强调体验性活动,积极采取实际观察及调查、接触实物、志愿者活动、演剧等方式积极利用学校生活的具体事例,进行可内化的、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同时,高中重在理性升华与反思。

(五)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中也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应试教育、重视智育、重理论教育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日本教育界的重视,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关解决措施,而文部省极力推崇的体验性教育可谓切中要害,对症下药。要求无论是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活动还是各学科教育,都要重视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比如,由年级活动(课外活动为主)、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及学校校会等构成的特别活动,更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求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从中体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类整体的各类关系,学会相处,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本的教育改革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其中“综合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对我国都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三千多的历史,其教育的历史溯源也是久远于今,有太多好的教育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的圣贤留给我们的不可估量的财富,我们需要从中汲取的也太多、太多。只是我们国人在继承和传扬中并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虽然说社会制度和国情有大不

同,历史有多深厚,潜力就有多大,我坚信这句话。

既然说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我们也不能落后于别的国家。即使我们的历史条件和国情条件有许些限制,但这都不是问题。

我国当前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可以简要概括为

(一)在课程目标方面, 淡化对知识的注意力, 将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变为人的基本素质教育;

(二)在课程理念方面, 变“关注知识”为“关注人” , 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的需要;

(三)在课程结构方面, 从儿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整合课程门类;

(四)在课程评价机制方面, 强调基本素质的和谐发展, 提倡形成性评价;

(五)在课程管理机制方面, 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三国共同点

(一)均力求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结合的课程管理机制, 将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

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初等教育来说, 没有一个统一或大体统一的课程体系及主干学科的课程标准, 就无法进行宏观的初等教育质量管理, 无法保证教育质量;但是, 如果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传统、语言与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地区差异, 就会较难以执行完全统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这一原因, 绝大多数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传统、语言与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地区差异的国家, 在近十多来陆续展开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 都致力于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结

合的课程管理机制,

力图在此基础上将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 将规范性与灵

活性结合起来。

(二)均注意在课程设置中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创造条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时, 十分注意为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权创造条件, 使学生能够自主挑选或参与挑选选修科目和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 评价或参与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开设的初等教育学科课程中, 日本的“综合学习”、新西兰的“课题研究”等带有较浓综合实践色彩的课程, 是最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权的课程。

(三)均从儿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整合课程门类、编制课程标准在当代西方许多国家,社会需要和儿童发展的需要, 是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的支撑点。在当代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 绝大多数国家

和地区较为注意社会需要与儿童发展需要的结合。

不同点

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不一致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不一致纵观当代世界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其基本目标, 首先是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 其次是强调通过改革更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基础性学习能力, 为未

来的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再次是根据各自的国情调整课业负担, 使之与儿童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摘要:本文将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别,分析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简要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教育;中美差距;原因 1中美基础教育的历史背景 1.1中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就是教诲培养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私学兴起之前,那时的教育由官府控制,在私学兴起之后,受教育的对象不止仅限于贵族阶级,扩大平民百姓,因为私学的产生,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地点教学,学生亦可以选择教师来学习,为当时的教育普及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私学,不同派系不同主的私学出现了相互抗衡,相互补充的百家争鸣的盛况,极大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发展。经过了许多朝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加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儒学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以儒学为尊的思想影响着后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古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容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等,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在宋代有“日考”,“月考”,“季考”等多种考试方法。受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童生学习的容也相对固定,固定的背诵考试相关的篇目,全然不顾理解与否,而考查方式也很简单,以考生能否背诵来判断是否学好,借以选拔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1.2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十九世纪,美国就普及了小学教育,在之前17世纪初,首批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以后,教育活动随之开始,由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多是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崇尚书本并信奉教育,所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活动最为活跃,对日后的美国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为支持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大的革命浪潮: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美国在其教育体制不完整且带有强烈的殖民性和色彩的情况下发起的,这次革命主要是对教育的容世俗化,初等教育的公立化和学校序列的体系化做出的改革,使得当时公立小学和中学普遍建立起来,初中高各级学校互相衔接的机制得以健全。第二次教育改革为了应对充满激烈竞争和公立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美国发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全儿童”的概念,反对唯智主义,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第三次国防教育法改革和第四次“国家危险”改革促使美国教育的进步。 2中美基础教育理念 2.1中国基础教育侧重公平,统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教育发展状况不一,为了让全体国民都享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政策主要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水平都稳步提升。像法国,前联以及中国在课程决策上具有集权化的传统, 强调中央对课程的开发、管理与控制,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这种教育的理念使政府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保障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教育水平,虽然教育的差距任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哪里 差别很多,只谈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 解放后,中国摒弃了高等教育传统,照搬了苏联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延续至今。由于学科的专业化和分化,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各个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所开设的课程,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所从事的研究、所开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分支之间似乎没有关系,因此学生所学到的无非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人类作为整体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反而成为把人们从知识上,甚至在观念和行为上隔离开来的栅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或者谋得相应的职业,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客观上相当于西方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即使到现在,在我国大学教育的主要导向,仍然是专业和就业。这可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层次,没有高水平大学教育的原因所在了。 与我国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同,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又一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以哈佛大学为例。1978年,哈佛大学发动了“学术界平静的革命”,文理学院的教授以182票对65票通过决议,用“基础课程”代表原先的“普通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置”。基础课程由六大类十个领域组成,分别是“文学和艺术”(其中分ABC三个领域),“科学”(其中分AB两个领域),“历史”(其中分AB两个领域),“社会分析”,“外国文化”和“道德理性”。所有文理科学生都必须从这十个领域中选修八个领域的课程,并在大学前两年内修完(主要是前三学期)。[1] 为了确保通识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或高级讲师,教学效果经评估必须达到优良。[2] 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高水平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所以,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人类文明成果这个坚实的大平台之上的,这为他们继续学习某一专业的课程奠定了多学科的、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 通识教育使高等教育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人肩膀上”,直接聆听知名教授对某些领域的深刻体会与理解,站到文明与发展的前沿,他们每迈出一步可能就是创新。而我们高等教育,担任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在学校里不受重视和水平也值得怀疑的一些人。整个

对比中美中小学教育

对比中美中小学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教科院 113班 33号 张晓彤

对比中美中小学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学习和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公平对待学生,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让他们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培养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自信心;创造性;探究性 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人类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离政治、经济很远的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从而刮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世纪旋风,在历史发展的重大时刻,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声浪之大,为以往所未见,把基础教育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营造民主氛围和宽松环境,树立学生信心 美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是其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国自身在短短几百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族特性,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美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小学不开设与中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美国学校从小重视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长大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美国从小学就为孩子营造培养信心的环境。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跟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格感,能够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动手、动 脑分析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动力基础,更是人格的核心。缺乏自信是制约孩子健康成长的严重阻碍,正如拿破仑所说:“默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一、课程设置 中国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占全部课程3.9%,美国小学不开设思想品德课; 中国语文占全部课程25%,美国占38%; 中国算术20%,美国占23%; 中国科学课占4.7%,美国占3%; 中国地理课和历史课都占1.6%,美国小学地理课和历史课教学都溶入社会教育之中; 中国小学不开设社会学习课,而美国小学社会学习课程占全部课程13%; 中国小学体育课占全部课程7.8%,美国占10%; 中国小学音乐和美术课程占14%,美国占13%; 中国小学劳动课程占1.6%,而美国小学则不开设劳动课程。 从课程开设来看,中美小学对本国语言课程重视程度区别较大,其次是思想品德教育,美国规定在课堂上不得宣讲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应该由家长向子女传授。 二、教师要求 中国小学教师大多是高中或师范毕业生,而美国小学教师要求至少是大学毕业; 中国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是$250,美国小学教师月工资则达人均$4000; 中国政府每年为每位小学生投入$81,美国则多达$4563; 中国小学每班通常都达到70人左右,而美国小学每班人数不得超过33人; 中国小学文化课学习水平通常都要比美国小学生高出两级,即中国小学二年级学生水平与美国小学四年级学生水平相当。 中国小学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教授一门课程,而美国小学实行包班制,即某一个班所有课程全部由一位老师承担。 从这里看出,两个国家对小学教师入职要求区别很大,对教育投入区别也非常大,美国实行是真正免费义务教育,而中国义务教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很多收费任由学校收取,导致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

三、课堂教学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最大区别要数课堂教学了。 首先是班额差别大,中国小学通常都是第班60人左右,少数地区班额高达80人,美国小学班额则不会超过30人; 中国课堂中学生规矩守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美国课堂中学生自由活跃,学生或席地而坐,或随意走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 虽然近几年中国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模式稍有改变,但应试教育根基并没有动摇;中国课堂教学内容深,要求高,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方面,而美国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要浅得多,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中国与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一直以来,我心中都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学生可以屡屡在国际数学奥赛上取得辉煌的成绩,却少有人在数学界取得突破,至今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让我们 不禁深思,为何中国一直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此我仅对中西中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有所启发。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比较 同: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国家兴办教育,都是培养接班人,促进国家发展。 异:1、从社会来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被迫让位于为着分数的纯学科教学这个现状下,中国的数学老师多认为,教数学知识最重要,教数学思想方法最重要。尽管国家一直坚持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考试分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与前途时,德与体便退居其次了,很多教师便将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完全推给“品德”课程。相反,西方美国教师认为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人的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他们认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懂得感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学会问为什么,让学生懂数学。他们认为教育的

三大目标是坚持学术追求、维护社会公正、尊重多元文化。学科教育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我一直以为美国的课堂是人声鼎沸的、热闹的、纪律难以调控的。但是一个美国留学生告诉我美国的课堂是安静的、有秩序的,即便是 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如此,从中我看到了学生自幼形成的对公共环境秩序的尊重。我还了解到当学生刚入学时,美国教师通常会用一段时间(一般是一个月)教学生在学校应遵循的行为规则一一这些规则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在工作环境中所应遵循的规则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些规则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奠定了基础。 对照美国的这些值得借鉴的做法,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师目前最缺乏的是教育意识,是教学为教育服务的意识。我们要思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高分学生吗?存在脱离社会活动的素质教育吗? 2、从家庭来看,由于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寄予厚望,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个别关注较多,管教较严。而美国家庭多数都有几个孩子,家长较平等对待子女,子女学习压力小,环境较宽松。 3、从学生个人来看,中国低龄儿童很少是因为兴趣学习,有时是为了取悦父母或者老师而学习。随着年级增长,学习以改变命运的 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那些想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的农村孩子,即所谓“跳出农门”。而美国儿童则较在乎自我感受,由于经济发达,就业压力

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

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9172413.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6-15来源:《新科教》2009年03-04月供稿文/高扬(抚顺市卫生学校英语教研室,辽宁抚顺, 11300 [导读]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是各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美两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各有千秋。因此认识并借鉴先进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口素质具有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美;传统;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是各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民族拥有着巨大的意义。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美国家庭教育思想也逐渐传入我国,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的异同。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共同之处 1、重视道德品质的教育。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着“孟母三迁”、“岳母刺骨”、“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家长从小就很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和培养孩子怎样做人。在美国家庭道德教育中,宗教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做任何事时,要从心中的上帝的标准去评判,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周末家庭的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这些也都体现了美国家庭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2、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不同。这是由性别特点所决定的。在原始社会,男性就负责外出狩猎,抵御外来侵袭,而女性则负责承担哺育喂养、料理家中事务的责任。直至今天,在中美两国,母亲仍旧在家庭中扮演着主要抚养者的角色,她们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及情感教育。而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并为家庭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在孩子眼中也较威严。 3、注重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阅读习惯。在中国的古代,父母从孩子很小时就引导他们阅读四书五经等书。到了现代,很多父母会为孩子选择《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书籍来阅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美国,幼儿一定要听一段故事才能入睡。此外,中美的准父母们还会在孩子出生之前给胎儿朗读小故事作为胎教的一部分。这都体现了家长对于孩子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 4、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和模仿对象。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要比上万句命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 1、目的不同。家庭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家庭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它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区别在于“成才”与“成人”,或者说“望子成龙”和“望子成人”是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本质区别。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着眼于孩子读书有个好成绩,考入好的高等学府,将来

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及启示

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及启示 摘要:本文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角度进行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对中美两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借鉴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科学技术、经济实力都在世界上占据了首要位置,这与其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似乎是成功的。美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成功反映了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科学、合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研究美国是依靠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教师的,从而可以为改革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中美教师教育课程比较 (一)培养目标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来看,无论是我国还是美国,教师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合格的教师。至于什么是合格的教师,两国受各自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又有各自的标准。传统文化中,我国对教师的要求可

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具体来说就是合格的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能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1]这个观点对我国教师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从我国目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到,合格的教师主要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育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而这些正好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要求。 与我国的培养目标相比较,美国教师教育对未来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更为重视,要求教师像医生看病那样对学生的“病情”(学习困难)进行分析、诊断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为学生开“处方”(给予指导和帮助),成为教学的“临床专家”。从这点可以看出,美国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趋于专业化,将教师看成是一种专业而非职业。近些年里我国也开始对教师专业化关注,不过还没有在培养目标中得到具体体现。 (二)课程设置 1.通识类课程设置 我国师范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一般在30%到40%之间,必修课为主要形式,其类别可以说是全国统一,主要为政治、英语、计算机这三大块。其中英语、计算机都有考级要求,这使很多未来的教师在这些课程上花费了不少精力。为了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向学生提供大量可跨专业选课的全校性选修课。[2]不过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选修课相对比

中美现代基础教育学制对比

中美现代基础教育学制对比 摘要: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的“地基”部分,关系到国民教育的质量,对比中美基础教育的学制可以促进双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育体制比较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怎么强。 关键词:中国,美国,基础教育,学制 一.引言 (一)背景及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学校制度,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在19世纪中后叶出现了近代学校,而发展到现代,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制体系。而美国虽然历史较短,但它已经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教育的传统在历史中逐渐形成,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革。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更为灵活,高等教育比中国更有成效,但中国的基础教育更为扎实。中国的学制和美国的学制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因此中美教育整体衔接性较好,美国的教育体系通常更适合中国不同层次的学生继续学业。而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的“地基”部分,关系到国民教育的质量,对比中美基础教育的学制可以促进双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国家、学校、公民教育权力的分配关系。学制的建立为实施正规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我国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而关于基础教育的范围,很多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尚文灵在《基础教育发展与政府在其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认为,基础教育主要是普通中小学教育。整体上包括学前教育、小学、初中以及直接与高等教育和社会衔接的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解锦荣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基础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广义的基础教育既指普通中小学教育,又包括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幼儿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中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狭义的基础教育是指导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阶段的普通教育,主要指中、小学教育。其中,要求全体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的教育称为基础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也包括幼儿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观点认为:“良好的初始教育是开始终身学习的关键。

探究美国小学年级及课程设置之一

探究美国小学年级及课程设置之一美国小学一般都是从K年级到5年级,也就是K—5。K年级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幼儿园大班。 昨天,我对Vicki说,我想看看K年级的教学。 今天一早,Vicki给了我一张schedule: 8:00—9:30,Room 902,Ms Norma; 9:30—11:00,Room 504,Ms Noemi; 12:15—1:15,Room 903,Ms Diane;; 1:15—2:15,Room 901,Ms Hope。 她说,K年级总共有四个班,这个安排,四个班我就都能看到了。 我还需要先说明一下。美国没有独立的幼儿园,K年级就进入了小学,属于小学的范畴。而在k年级之前,一般会设立preschool,在我到Jackson学校的第一周,Vicki就带我去了附近的preschool,给那里的孩子们送书。我还记得Vicki当初对我说:这些孩子就要进入我们学校了,所以要让他们熟悉我们的学校,让他们熟悉我这个校长。 Preschool基本是半天活动,而K年级就要和小学生一样,全天在校。这和我们中国的情况很不一样。我们一般把preschool翻译成学前教育,把kindergarten翻译成幼儿园,而我们所说的学前教育和幼儿园之间的区别不很清楚,一种说法认为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在内,是为了顺利和小学对接的教育;还有一种说法认为3岁之前叫托儿所,3岁到6岁叫幼儿园,这些都是学前教育。而且,不管幼儿

园还是学前教育,我们中国家长都习惯于把小孩全天交给老师管理。对于我们中国出现的幼儿园寄宿制情况,美国人很难理解。他们觉得,你生了这个孩子,你就有义务去教养这个孩子。这也就是美国全职妈妈比较多的原因之一,很多的家庭,都是等到孩子大了之后,妈妈才再出来工作。昨天说到的转行新教师,很多也就是由全职妈妈之后,再去读个教师资格证,来申请做教师的。 美国小学一般都是从K年级到5年级,也就是K—5。K年级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幼儿园大班。 昨天,我对Vicki说,我想看看K年级的教学。 今天一早,Vicki给了我一张schedule: 8:00—9:30,Room 902,Ms Norma; 9:30—11:00,Room 504,Ms Noemi; 12:15—1:15,Room 903,Ms Diane;; 1:15—2:15,Room 901,Ms Hope。 她说,K年级总共有四个班,这个安排,四个班我就都能看到了。 我还需要先说明一下。美国没有独立的幼儿园,K年级就进入了小学,属于小学的范畴。而在k年级之前,一般会设立preschool,在我到Jackson学校的第一周,Vicki就带我去了附近的preschool,给那里的孩子们送书。我还记得Vicki当初对我说:这些孩子就要进入我们学校了,所以要让他们熟悉我们的学校,让他们熟悉我这个校长。 Preschool基本是半天活动,而K年级就要和小学生一样,全天在校。这和我们中国的情况很不一样。我们一般把preschool翻译成

中美小学数学教材的五大不同美国数学还要会说

网易教育讯(来源:微信公众号“少年商学院”)当我的女儿读小学的时候,面对女儿的教育和数学学习问题,我重新学习起了数学。当初我不知道数学学习路在何方,但是出于一种直觉,数学学习不应该是这种大习题量的这种铁杵磨成针式训练,而更应该着重思维训练。 有一天,我想:美国人的数学教材是什么样子的呢?拜互联网所赐,我很快就在网上找到了美国加州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可以说,美国加州小学数学教材和中国当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对比,真的是云泥之别。下面,就从这二者的比较来聊聊美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 ▋数学不仅要会算,还要会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有关四边形这个章节的编写: (上图为中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 这几张图片几乎看不出没有什么结构性,反观美国加州数学三年级教材,却有明确的模块。从概念(Main Idea and New vocabulary)到预备知识(Get Ready to Learn),让学生先明确基础知识,然后联系到现实世界中的实例(Real-World EXAMPLE)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对于概念不存在陌生感。

这其中最大的亮点是“Talk about”,说出你对知识的理解。在美国,数学教育和其它所有学科教育一样,都包括言语表述能力的训练。这对促进孩子智性发展有很大作用。这个环节,就是帮助孩子理清所学的概念,并检查其了解的程度和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本里经常有“tell”的任务) ▋每个章节都涉及系列的概念教育 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勉勉强强只能找到“周长”、“面积”和“小数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如下图所示:

中美两国教育区别

最近,美国出版了一本书,题为《虎妈战歌》。这本书的作者“虎妈”——一位美籍华人母亲的故事,还成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美国将这样的对比现象放大在中美双方关注教育的人士面前。这本书不过是一位华人妈妈育儿成功的个体经验,为什么在美国竟然引起那样大的轰动?又为什么引起一些美国人叹为观止的惊呼和感叹?甚至从“虎妈”的教育模式总结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从而对美国发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为什么更成功、更优越”的诘问?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教育现象和文化现象,让我忍不住想起多年前在我国幼儿园里,一位美国人看到我们的孩子对黑板上画的一个圆圈回答时的感慨。 美国人才观重视的是人格的健康与思想的独立 多年以前,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位美国朋友来中国参观一所幼儿园,看到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孩子们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圆。这位美国朋友感慨地说,如果在美国,孩子们的回答会是五花八门:有说是太阳,有说是飞碟,有说是煎鸡蛋,有说是向日葵,有说是篮球……不一而足。那时,引起我们中国人的感慨,指向我们教育的弊端:整齐划一的规范式的教育,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受到的是一种“瘸腿式”的教育,我们的孩子童年就变得笔管条直,听话顺从,信服并服从于标准答案,而渐渐形成趋同性的思维模式和服从式的性格与人格。 应该说,这种反思,在变革的时代里,尤其显得重要而具有现实意义。日本近代史中经济的复兴,也是从他们重视教育、极大力量地投入教育,并吸取西方的教育经验、变革自身的教育模式开始的。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和对比之中,我国出现了对教育改革的急切呼吁。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和需要变革的弊端。这在国门刚刚打开、美国式的教育异常鲜活而异样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尤其显得格外醒目,有些地方甚至凸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自立和责任,是美国教育的核心精神与价值系统,是孩子从小教育的基点。因此,我们会看到美国的孩子,一般刚刚出生没几天,就被父母放在独立的房间,任孩子如何哭闹都不会让孩子和父母同床或同屋而寝。这在我们看来,几乎不近人情。如果孩子在学步期间跌倒了,很少见到美国家长大呼小叫地跑过去扶起孩子,关切地去问摔着没有,他们会笑着招着手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认为这是正常的,是孩子必须经过的一步。而我们则希望孩子最好一次跤也不要跌才好,哪怕家长自己再含辛茹苦,也得让孩子长在蜜罐里,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尤其不能在起跑线上比别人差。在疼爱和宠爱之间,我们的天平从来都是倾斜的,尤其我们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种宠爱无疑使得孩子自立的能力与责任的精神日渐欠缺,甚至减退,而不少孩子更易于出现心理的疾病和性格的偏执表现,在他们长大成人后,责任感的缺失,便从教育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可以说,在这方面,虽然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尽可能在努力,但是,无论在全社会,还是在个体家庭,依然是我们教育的短板。 在高考指挥棒为全社会教育的轴心没有得到根本变革的现状下,我们的人才观变得线性的单一而单薄。年年鼓吹而令人羡慕的高考状元,其实是这种人才观在大众心底的一种投影。而在各地小升初和中考前,为孩子博出保送的名额和加分的资格,各种奖项的花样迭出,则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1.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小学教育目标,不过美国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提出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具有广泛的影响,大致内容为:①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②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③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④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⑤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2.小学课程的管理与设置 美国各州的公立中小学课程是由州宪法和州教育法规定,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实施,要求加强课的统一性的主张开始出现,但基于美国长期以来的地方分权化教育管理传统不可能完全建立全国统一课程,中小学课程的决策仍主要在各州及各个学校。现行美国小学通常都开设如下的基本核心科目: (1)语言艺术。(2)社会。(3)数学。(4)科学。(5)体育和保健。(6)音乐和艺术教育。 3.授课时数 美国各州小学每学年的授课天数相差很大,每天的授课时数也不一样。通过对某些学校的统计发现,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平均每天在校上课时间逐渐增加。小学的课程编排非常灵活。各节课的时间长短变化较大,有些课长达1 小时,而某些课仅20分钟。美国小学虽然实行5天教学日,但它在一天之中的课节数较多,每天上课的总时间较长。 现行美国小学课程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影响,倡导以学术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课程组织形式来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语言艺术包含了阅读、写作、文学、口语等知识,社会包括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音乐与艺术、体育和保健也具有较明显的综合课的特点。 (二)中学课程 1.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于美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最有影响并经常被引用的仍然是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的“七大原则”:①保持身心健康;②掌握学习基本技能;③成为家庭有效成员;④养成就业技能;⑤胜任公民责任;⑥善于运用闲暇时间;⑦具有道德品质。 2.中学课程的结构 美国主要有三类学校,即四年制中学、三三制中学和中间学校,其中三三制中学最为普遍,分为初中和高中,主要围绕教学、指导和服务三方面来进行,主要是教学工作。美国中等教育的教学科目非常庞杂,全国中学阶段学科多达247种,有必修和选修之分。课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科目,如英语、社会学科、理科、数学、外语、人文学科;另一类为非学术性科目,如卫生、体育、家政、音乐、美术、工艺等。实行学分制,学生须修满16学分方准毕业。 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趋势 为了保证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地位,美国总统和五十个州首脑在1990年2月正式通过了《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提出了迈向21世纪全美教育的六大目标:“①为所有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②降低中学生辍学率,高中毕业率至少要提高到90%;③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应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各学科方面具备应有的知识和技能;④美国学生在科学、教学方面的成绩成为全球第一;⑤每个成人都将是有文化、精于读、写、算的人,并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及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⑥所有学校都将成为无吸毒、无暴力的场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纪律得以保障的学习环境。

中美数学教学差异

一、美国数学教学的特点 美国的数学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变革之中,历经了“新数学教育”、“回到基础”和适应信息革命提出学生“为估价数学而学、为数学推理而学、为数学交流而学、对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有信心、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根据需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数学教育的指导半官方“文件”-----《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从中我们可以端倪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些特征。 (一)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美国把数学问题的解决作为课程标准的首要标准。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心理学家们认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仅仅满足有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教学,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在日常生活和数学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探讨去调查和理解数学内容;应用策略去解决广泛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原始的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和解释;在有意义地运用数学中获得自信。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其周围世界中的作用。因此,问题解决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学具的使用、尝试和改错的方法、图表的运用、寻找模式等。比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我国的教学引入是比较传统的方法,即通过

几道证明题来回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证明方法,从中先复习判定和性质定理,而后再引出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 美国的教学课中教师引入了测距仪,因为它的原理就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课中,美国教师先出示了一个自己制作的构造简单的测距仪,这种呈现无疑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尤其是怎样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运用于简单的测距仪中,一旦学生开始了解测距仪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教师就允许他们使用测距仪测量距离。美国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美国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数学,认为数学只不过就是一些空洞的符号和推理,毫无实用价值,因此学习数学毫无意义。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美国教师就通过直观教学,即介绍测距仪的工作原理来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师并没有给出典型的相似三角形判定和利用其性质定理的例子,与我国直接给出若干证明问题的引出大相径庭。美国的教学擅长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实际的意义,这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的积极性。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引导学生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与强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为此美国在学校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数学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许多现代的应用广泛的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强调对学生估算、

中外课程比较

中外课程比较(一)—中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3AJ001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 许云昭(副省长,湖南省人民政府) 主要成员:石鸥,周德义,刘丽群,王昌善,段发明,吴小鸥,张倩,方成智,雷冬玉等 一、课题的立论根据 (一)课题的提出 三、四百年前,美国的大部分土地还是草莽未辟的处女地;两百多年前,这里还没有取得自由发展的权利,然而仅仅一百多年来(独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却极为迅速并一跃而居世界首位。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取得令人惊异的成果?美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科技一直处于领先、社会进步明显、文明程度高、综合国力非常强大,难道是偶然的现象吗?如果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人才基础与知识支撑,这种发展可能吗?而人才基础与知识支撑显然是教育的作用。美国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有它独特的长处,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的前期研究《差距与超越——中美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作者:许云昭等)对此已有系统分析,现在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美国的教育能较好地促进着经济发展和科技飞跃?美国的教育是通过什么中介达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学校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运作机制是怎样的?初步研究表明,这需要我们到美国学校的课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因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课程,这是立国根基,所以课程一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课程在教育改革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历次重大社会事件都导致美国的教育改革,而历次教育改革都把课程放在突出的位臵上。如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给美国朝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于是从50年代末开始展开了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全球的课程改革运动;70年代中后期的“恢复基础运动”、80年代“高质量教育”改革、以及近年来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以及《美国2061计划》等,课程无不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继而成为其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课程始终都是国家竞争的基础,始终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国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等问题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究竟如何改、在哪些方面改、以什么方式改、改到什么程度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而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国情,而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由此,美国的基础教育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本课题力图在对美国宏观教育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美国学校的课程体系作全面的研究,以探寻美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与启示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与启示 孔亚峰 (曲阜师范学校,山东曲阜273100) [摘 要]中美两国在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上具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因而两国 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的结构调整以及核心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均具有相当大的差异,通过对这种差异的比较分析,可以挖掘出中美两国隐藏在课程背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关 键 词]中国;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8)02-0022-06[收稿日期]2007-08-10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小教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2005JG16)。 [作者简介]孔亚峰(1980-),男,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学校讲师,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一、中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背景 (一)美国师范教育的两次转型 美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始于殖民地时期。但从 19世纪后期起,美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两次转型。 1.师范学院阶段:美国师范教育的层次提升19世纪后期,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进 一步发展的背景下,美国师范学校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充分满足基础教育对师资提出的新要求,并面临提高学术水准和学历层次等诸多在原有体制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1]在此情况下,师范学校开始走上向师范学院升格的道路。 2.综合性大学阶段:美国师范教育的整体转型 应该说,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转型始于二战后,师范教育横向上的学科结构拓展以及纵向上向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的转变,构成了二战后美国师范教育整体转型的主要内容。[2]随着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研究生院的发展,这种基于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模式得到了美国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种教师教育模式把教师的培养置于学科门类较齐全、学术声 誉较高的综合性大学里,它与此前的师范学院的最大区别就是其建立在宽广、精深的基础学科教 育上的开放性。因此,一方面,它既把普通文理教育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它也重视教育实践技能的训练。 (二)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三个阶段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层次、培养机构、培养模式及课程方案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3] 1.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中师层次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其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由“普通文化课程”(与小学教学科目对口的学科基础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 (设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教材教法)两大类课程及教育实习组成,并侧重语文、数学两科的教学。 2.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专科层次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师范教育 培养体制与培养模式均发生了由量至质的变化。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先后采用“五年一贯制”或“三 2008年第2期外国教育研究 No.2,2008 第35卷总第212期 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 Vol.35GeneralNo.212

中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和研究

中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和研究 小学教育 2009级 4班谢晓敏 090101878 《辞海》对策略的解释: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既有稳定性,又有较大的灵活性,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与“战略”相对。那么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策略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等。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课程,而义务教育中的数学课程更突显其基础性。它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小学儿童的认知倾向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那么,如何让儿童学会抽象性强的数学这门学科就需要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下仅从两个最突显的方面对中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 首先在教学内容呈示上的策略。 中国数学教学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策略。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统编的教材,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从基本算法到两个未知数的解方程。教师以课本目录为主线,以每个章节为分支来展开教学。教师多关注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如本人见习时旁听的一堂讲授个位数乘法的课上,老师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立刻说出手中纸条上的算式答案。学生们都是凭借以往记忆“九九乘法表”的机械答案而做出的回应。但是当学生碰到“0×1”时,都以选择放弃或者随便猜答案而作为回复。此时,中国教师的反应是要求学生记住“零乘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零”这条定理。于是学生们就老老实实地记住了。没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老师也没有解释为什么。 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他们的数学课堂是另一幅风景。美国初等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浅显,水平在中国小学3年级左右。美国根本没有乘法口诀,但是有“乘法表”一说,列出了1到12的乘法,但学校并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这张表。如一堂二年级的乘法课,以“3×4”为例,采用的是活动的教学方式:第一步设计了问题的情境。用呼啦圈来代表一组数字, 学生用来代表每组中人的个

中美的课程设置比较

中美中学课程设置 中美的课程设置比较,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美国的初等教育包括一年或两年学龄前教育,一年幼儿教育,六至八年小学教育。中等教育从七年级或九年级开始(取决于当地的初等教育是六年制或八年制),到十二年级为止。高等教育则有三种可以授予学位,分别是:两年制的社区或初级学院;四年制的本课学院;大学。我们主要研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课程,即:中学课程和小学课程。我们从这两方面来看看中美课程设置的异同。 中学课程设置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指的是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安排的课程的整个范围和特征。他也可以指在既定的时间里,如一学年、一学期、四个月或一段时间里的安排的那些课程(包括讲习班、自学、实验和其他正规的教学情境)]1[。 美国课程设置于中国在课程制度和课程结构式完全不同的。 美国的中学课程,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而是由各州、各学区或者各学校自行确定,并且很多课程可以有学生自己选修,因此,是非常多样化的。 我国的中学课程,过去多年,是全国完全统一的,而且全是必修课,没有选修课,所以只有统一性,没有多样性。在新课程

改革以后,这个情况有了改变,但是具体实施情况还有待提高。 一、美国各级教育机构在确定中小学课程中的作用 美国的联邦政府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的课程没有任何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也不进行管理。因为根据美国的宪法和传统,中小学有各州自行管理,联邦政府不加过问。近些年来,美国的总统和联邦教育部提出过一些教育改革的报告和意见,涉及到中小学的课程,但不具法令效力,各地不一定执行。 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总的来说,主要是有各州通过其教育局进行管理,但是各州的情况不一。有的州,如伊利诺州,只规定有中小学要学习的几门基本功课和对高中毕业所要学习的课程的最低要求,并规定几条各门学科多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这些规定都很简单,只包括学科名称(主要是英语、数学、社会、科学、体育等),每一门学科的学习年限和几点原则性的目的要求,而没有具体内容。有的州如加利福尼亚州,除有上述规定之外,并为各门主要学科编制教学纲要,他们称之为framework,也可以叫做教育框架,内容比较具体详细,但不是硬性规定,仅供学校和教师参考,因此也有很大弹性。 有些学区,由于州里对中小学课程只有一些原则规定,学区又有一定的条件,因而就在课程管理和指导上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一般说,在课程设置上和要求上有很大的主动权,也可以说具有最后的决定权。因为州、市或学区的规定都不是硬性的,而且内容多具有弹性,给学校以很大的灵活余地。不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