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的发展历程

中旅的发展历程

中旅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段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中旅作为中国国有的旅行社组织开始运营。

起初,中旅主要承担国内旅游业务。在此期间,中旅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旅游团队,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旅游线路的设计和制定。中旅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专业的服务,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选择,带动了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旅逐渐扩大了其经营范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旅开始开展出境旅游业务,为国内游客

提供出国旅游的机会。这一举措不仅为中国游客提供了更广阔的旅游选择,也为中旅带来了更大的商机。

进入21世纪,中旅继续推进其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中旅加大了对旅游线路的研发和资源整合,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同时,中旅还积极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推出了在线预订系统和手机应用程序等,使游客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旅游信息和进行预订。

如今,中旅已经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综合性旅游企业之一。它不仅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拥有广泛的旅游资源和渠道,还在旅游投资、酒店管理、景区开发等领域积极布局,并与国内外各大旅游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总的来说,中旅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国内旅游业务到出境旅游

业务的拓展,不断提升旅游线路和服务的质量,以及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中旅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不仅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繁荣,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的历史

陈光甫与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2009-08-28 16:52:12 来源:档案春秋记者:童然星进行评论中国旅行社业务大发展 中国旅行社业务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1931年至1937年,陆续增设的分社和办事处达45所,其拓展有一特点,即与国内新开辟的交通线相同步。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既办客运,又办货运;既办招待所、旅馆、饭店,又代办火车上的餐饮;既组织国内旅游,又组织国外观光;既代办出国手续,又发行旅行支票;既设立旅行社游览团体,又直接投资开发景点;并牢牢抓住大型会议的机会开展业务。 组织旅行游览是中旅的主要业务,社内专设游览部,每年春季与铁路局协商特开游杭专列,并适时组织海宁观潮、惠山游湖、超山探梅、富江揽胜及游览各地名胜古迹,其中行程较长的如1933年招待爪哇华侨实业考察团游京沪,1937年组织的赣、闽、湘、桂、粤五省旅行团,都深得社会人士的欢迎。1935年8月起,中旅还主办了一种旨在营造集体旅游氛围、领略祖国名胜风光的经常性旅游团体——“中旅社旅游团”,凡参加者可以得到各种优惠,并在总社辟有专室供团员聚会、消闲、联络感情,到1937年春,团员人数已从初创时的150人增加到900人。 1929年杭州举行首届西湖博览会,盛况空前。中旅从香港、南京、天津等地组织团体赴杭参观,还特别编辑《西子湖》一书散发。此后如1933年在青岛举行的华北运动会,1934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大会,193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等多次重要会议上,都能看到中旅的身影。 1926年暮春,中旅首次办理赴日本观樱团。此后,海外市场不断开拓。从1933年起,每年组织中国伊斯兰教信徒赴麦加朝圣团;1936年中国参加柏林第11届奥运会的代表团及参观团的出国手续、票务及行前指导等亦由中旅办理。仅1931年春与日本国际观光局合作,中旅就接待了日本游览团体计20余批,参加者3000余人。 严格管理与宣传教育 中国旅行社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独到的宣传教育方法。陈光甫曾对旅行社人员说:“吾人经营斯业,宗旨在辅助工商服务社会,平时待人接物宜谦恭有礼,持躬律己宜自强不息,务求旅客之欢心,博社会之好感,庶几无负创业初衷。”他要求对顾客要笑脸相迎,衣着整齐。对员工一律招考录用,通过培训、实习,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安排工作,工作后先在各部门轮流循环工作,多年后便成为多面手。至于人员的升降,一律以才能学识为标准,学历仅作参考,

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的模式及选择

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的模式及选择 【摘要】做大做强旅行社企业集团应避免盲目多元化,选择适合企业 集团的经营模式。本文结合中国旅行社业的现状对旅行社企业集团的经营 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比较他们之间的优劣。 【关键词】旅行社;企业集团;经营模式;选择 旅行社集团属于旅游企业集团的范畴,它是以旅行社为主体,通过产 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由众多的企事业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 经济联合体,而旅行社的集团化就是指单体旅行社共同组建旅行社集团, 进行集团化经营的动态过程。 一、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发展历程 我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 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期。这个时期是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而设立的一 些旅行社集团。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我国加入WTO以前。这个阶段我国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这对我国旅行社集团化改革增加了 强大的政策扶持。中央和地方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旅行社集团。这个阶段也 是旅行社集团化发展的徘徊期和探索期。第三个阶段从加入WTO至今。这 个阶段也是旅行社行业真正开始集团化并且同世界接轨的时期,我国的旅 游集团正在走出种子期、孵化期,进入成长期。各集团相继形成了属于自 己的经营运作模式。上海锦江集团加强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做优做强产业,目前在国际上排名由75位上升至57位;首旅集团强化资本运作,克服资 源布局不甚合理的缺陷,积极向国内、国外渗透,“国内成网,国际成链”的战略目标已显露雏形;深圳华侨城,本着坚持特色和品质的建设与发展 理念,实现了花园式旅游城的建设构想,形成了由点到面,辐射全国的发

展格局;上海春秋,历经数年艰苦努力,将分支机构设到了全国30多个 城市,建立了独树一帜的春秋模式……我国的一些旅行社集团正朝着一条 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旅行社集团化发展道路迈进。 二、旅行社集团化经营模式的类型 各旅行社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做大做强,必须选择正确的经营模式,目前可供旅行社集团选择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专业化经营模式 所谓企业专业化经营,是指企业进行某一单一种类的产品或服务的生 产经营,并不涉及其他种类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旅行社集团的专业 化经营,也就是旅行社集团只从事旅行社业务的经营。旅行社集团实行专 业化经营的最大优势是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以及扩大经营网络的规模,提高服务水平。由于旅行社企业提供的服务主 要是旅游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因而其最为核心的资源就是经营网络。没有网络所提供的空间,旅游要素的优化组合就无从谈起。扩大的经营网 络可以使旅行社企业有能力提供更为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 我国旅行社数目很多,适宜采用专业化经营实现整合,但它们多数资 金薄弱,往往无力兼并其他个体或发展分支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可 以采取参股和联合投资的方式,形成共同的所有权;二是可以采取输出管 理和品牌扩张的方式,将管理要素和品牌折合成一定股份,形成共同的所 有权;三是以上两种方式兼用,实现所有权共有。这三种方式可以使单体 企业初步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之后逐步提高资金实力,培育品牌建 立网络,再逐步采用控股、兼并等手段壮大集团。 (二)多元化经营模式

中青旅发展历史与沿革

中青旅发展历史与沿革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青旅),是1997年底在国内主板上市的一家旅游行业企业,是我国三大骨干旅行社之一,其前身为1980年由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青联等单位创办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中青旅上市四年多来所取得的进步,中青旅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行社之一,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中国百强国际旅行社”排名中,连续三年名列第二,2001年公司旅游主营业务收入13.08亿元,全年共接待各类游客55.6人次。 回顾中青旅走过的二十几年的历史,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特许经营下的业务开拓阶段(1980年-1987年) 青旅总社成立之初,正值我国旅游业的发育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创时期,中国旅游业在传统的计划体制内逐渐萌芽。 由于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旅游业一直是作为民间性的外事接待单位运作,仅作为国家外交事业的补充,此时的旅游业还未形成产业。在不鼓励国内旅游的政策前提下,国内旅游市场在特许的背景下几乎被中国旅行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所垄断(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仅有中国旅行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2家旅行社)。 于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抓住了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国际青年交流的契机,在共青团中央的支持和直接参与下,取得了旅游业务的特许经营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较早设立的旅行社,并且按企业规范运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利用自身的优势,顶住了来自国旅、中旅的压力,打破了国内旅游行业的垄断格局,为我国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业务不断拓展,成为国内旅行社行业内的一支新军。 创业之初,中青旅依靠共青团组织的独特优势,利用其特有资源垄断的背景,以入境旅游为主要业务单元,招揽、组团和接待境外旅游者。在人和的作风下,中青旅在80年代末达到最辉煌期,初步确立了国内国、中、青三大骨干旅行社垄断的局面。 政府特许经营下的业务开拓是这一时期的特征,也是中青旅80年代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政策开放下的市场粗放式竞争阶段(1988年-1996年) 90年代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市场经济意识大大加强,国内旅游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1988年,青旅总社依靠各地共青团办青年旅行社为网络基础,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旅行社集团,为实现跨地域联合及规模经营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由于国家对旅游特许的部分解禁,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市场力量也由海外市场外生变量的拉动逐渐转化为国内与国外市场的共同驱动。国内的入境旅游市场在众多竞争对手参与下,成为买方市场,供需失衡;与此同时,国内公民市场开始发育,伴随着中国公司境内旅游的兴起及出境旅游的萌芽,国内旅行社出现了极快的增长,尤其在1995年到200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000家,到2000年底,全国旅行社总数将近9000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新的市场形势,尤其是政策的开放,使国、中、青三大旅行社的资源垄断优势不复存在,市场占有率从80年的79.6%下滑至1995年的20.5%,市场上也涌现出一大批较有竞争力的旅行社,使行业竞争加剧,同时由于旅游行业地域分散的特性和管理规范滞后的原因,使市场争夺较为混乱无序,中青旅面临着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艰难,尤其1995、1996两年,由于市场的无序,争端进入白热化程度,中青旅发展势头开始渐缓,甚至出现下降局面。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进程及分析

60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变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以不断增加的势头迅速发展,已经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序列。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生产力低下和经济落后的影响,制约了国人旅游的需要,从而使国内旅游业很难具备实现发展的条件。同时,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负责来华国际友人的接待任务。 在这段时期,中国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国际环境的严峻,国内生产水平低下。中国人民仍旧处于难以温饱的状态,在这种局面下,要发展旅游业是很困难的。旅游活动的进行时需要一定时间和足够的经费的。在当时,全国人民都努力建设祖国,全国经济处于起步状态,人们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和金钱去外出旅游。 所以,旅游活动在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随着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来华公务和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在一些主要城市都陆续设立了华侨服务社,接待的对象为来大陆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 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其次才是通过发展旅行和游览事业增加外汇收入。 这些事实表明,这一阶段内我国发展旅游事业的动机仍然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但尽管如此,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作为全国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务院的重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自此开始步入正轨,进入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前身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英文缩写:CITS,成立于1954年,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旅行社企业集团,荣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是500强中唯一的旅游企业,现为中国国旅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两大企业之一。简介: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成立于1954年,于2008年3月更名为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国旅)。经过几代国旅人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旅行社企业集团,累计招揽、接待海外来华旅游者1000多万人次。“CITS”已成为国内顶级、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国驰名商标,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注册。 (摘自百度百科) 一、发展历程: 1954年4月1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在上海、天津、广州等12个城市成立了分支社。成立之初,国旅总社是隶属国务院的外事接待单位。当时,

全国还没有专门管理旅游业的行政机构,国旅总社实际上代行了政府管理职能。 1957年底,国旅在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设立19个分支社,国旅的接待业务网络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主要以政治接待为主。 1958年1月,周恩来会见日本客人。根据当时我国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决定国旅各地分支社一律划归当地省(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国旅总社对分支社由原来垂直领导关系,变为业务指导关系。国旅系统在对外宾开放城市增设了分支机构,增加了旅游线路,扩大旅游者的游览、参观范围,到1958年底发展到35个分支社。 1958年6月,国务院下发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关于筹设国际旅行社分、支社机构的报告的批示。 1964年7月,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国家旅游局的前身)成立,中国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体制,国家旅游局和国旅总社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外招徕用国旅总社的牌子,对内行业管理行使国家旅游局的职能。至1966年,国旅系统发展到46个分支社。 1982年,国旅总社与国家旅游局开始按“政企分开”的原则,分署办公和经营。 1984年,国家旅游局批准国旅总社为企业单位。从此,国旅总社从原来归口外事工作转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大型旅游企业。 1989年,国家旅游局批准中国国际旅行社集团成立。 1992年,国家经贸委批复同意成立中国国旅集团,国旅总社为集团

中国旅行社发展历程

中国旅行社发展历程及 在中国旅行社现形势下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托马斯·库克于1845年在英国的莱斯特正式成立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开始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从此,为方便旅游者并服务于旅游者的旅行社诞生了,这标志着近代旅游业开启了新篇章。中国近代旅游业发源于上海。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社是爱国人士陈光蒲先生与1923年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的旅行部,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现为香港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我国与1949年在厦门成立了华侨旅行社,现为中国旅行社;于1954年再北京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于1979年再北京创建了中国青年旅行社。从而,建成了我国知名度最高的三大旅行社。从旅行社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旅行社业发展起步较晚。并且虽然我国旅行社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直到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行业。 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过程可将其话费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旅行社业发展的前期(1978年以前)。我国实施对外开放以前,我国仅有中国国旅和中国旅行社及其在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此阶段,旅行社数量少,从业人员少,旅游活动少,不具备行业规模,但却累积了不少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今后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旅行社发展的初期(1978—1989年)。这一阶段我国旅行社形成国旅、中旅、和青旅三足鼎立的行业垄断的局面。在1985年,为加强旅行社行业管理,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第一部管理法规。 3、旅行社发展的增长期(1990—1994年)。1989年国际国内形式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我国旅行社遇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在旅行社经营者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国际入境旅游得到恢复和更大的发展。 4、旅行社的调整时期(1995年至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和规定,为我国旅行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到2000年,我国旅行社总数为8993家。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已经来到。 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旅游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旅游产业支柱作用也更为强化,旅游产业在质和量

中国旅行社的发展历程

中国旅行社的发展历程 中国旅行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国内的旅游产业还未起步。1954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国营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主要负责境外旅游业务。此后,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开始建立起一些地方性旅行社, 比如北京旅游局、上海国际旅行社等。据统计,到1971年底,全国有160家旅行社。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消费的扩大和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旅行社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8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全国范围内的旅游市场开放政策,允许国内市场能够与国际市场接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国际旅行社进入中国市场。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旅游业进入了急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内旅行社开 始增加接待入境游客的旅游业务。同时,出境旅游市场也开始迅速发展。1990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规范了旅行社经营和管理行为,进一步推动了 中国旅行社的成长。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旅游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的旅行社开始 获得更广泛的市场机会。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旅行社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未来发展 重点领域之一,积极发展新型旅游业态,加速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 续发展。 通过上述历程的回顾,可以发现中国旅行社在发展历程中逐步成长为行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未来,中国旅行社将继续 深化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合作,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按照“全球共享”的理念,推进旅游 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实现中国旅 游产业的新跨越。

中国旅行社的发展历程

中国旅行社的发展历程 09级旅管2班 陈润 学号:09110229 论文摘要: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到现如今形势下的现状和趋势,深入浅 出的概述了中国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更多 这样的旅游人才? 论文关键词:旅游发展需求 序言:我国旅行社的最初兴办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虽 然也有外事接待的旅行社诞生,但真正作为经济行业兴起、发展、壮大还是 在改革开放以后。截至2008年底统计,全国有国际旅行社1970家,国内旅 行社18721家,总计20691家。 正文: (一)发展历程 (二)旅游业的起步 新中国的旅游业起步于1949年11月19日成立的厦门华侨服务社。成 立之初,厦门华侨服务社是为海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提供服务 的专门机构。其后,重点侨乡广东省、福建省和许多中心城市相继成立华侨 服务社,并于1957年统一更名为“华侨旅行服务社”。1974年,周恩来总理 提议,保留“华侨旅行服务社总社”,同时加用“中国旅行社总社”名称。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旅行社,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中国 旅行社总社由一家以接待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为主的旅行社,发展成 为入境游、出境游、国内游三业并举,每年接待数十万中外游客的国际一流旅行社。 前二三十年——接待西方游客为主 随着中国外交活动的开展,1956年、1957年我国旅行社先后与苏联、 东欧、蒙古各国以及23个西方国家的旅游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开始接待自 费的外国旅游者。在前期,如1957年,苏联、东欧各国的旅游者占总数95%, 直到60年代中期,如1965年,才转变为西方游客为主,占总数80%以上, 然而每年外国旅游者入境总数仅在四五千人。 1964年11月2日,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召开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确定:1965年接待8000人,到1969年达到4.5万人。五年可收入4300万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然而,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旅游业进入停滞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的20多年时间里,按行政和事业单位 运转的国旅和中旅系统垄断了中国的旅行社行业,但其业务也仅限于接待一 些外交访团。从规模上看,尽管其业务都有零星发展,但接待量一直不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旅行社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迅速发展,并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旅行社行业对 我国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旅游业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尤其是为当地的旅游 餐饮、住宿、交通、景区、购物、娱乐等相关行业的拉动消费功效,是其他 产业都无法替代和媲美的。旅行社业为整体经济和其他上下游产业输血、打气、牵连和带动的作用已经得到世人高度重视。 旅行社进入——“跑马圈地”时代

我国旅行社性质的演变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9287799.html, 我国旅行社性质的演变历程 作者:吕威锋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2期 旅行社业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中的龙头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在散客时代,传统旅行社业面临着在线旅游代理商的激烈竞争,增长乏力。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走出此困境,需对旅行社经营商的性质进行重新定位。本文立足于法律层面,通过对我国旅行社性质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对新时代环境下旅行社经营商的定位提出质疑,以期为旅行社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一、行业初创,企业性质未立 旅行社这一行业组织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1923年,民族资本家陈光甫先生在其经营的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特设旅行部。作为中国第一家旅行代理机构,专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提倡中国旅游事业,这一专业化旅游机构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诞生,其历史意义可谓开天辟地。陈光甫创立旅行部,并于1927年将其扩充为独立的旅行社,“唯一宗旨,即扩服务之范畴,引提倡中国旅行事业为己任”。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虽然其在十多年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引领了中国旅游新风尚,但就其行业规模以及社会经济影响力而言,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行业。 新中国成立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国只有中国国际旅行社与中国旅行社(华侨旅行社)两大旅行社系统,其主要职能是为华侨回国探亲、访友、参观游览提供服务,兼及赚取少量的旅游创汇,政治意义较高。其规模并不足以构成一个行业,且体制上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具备企业性质。 二、改革开放至今,经营商的企业性质不断深化 1978年改革开放后,旅行社开始由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开始了产业化进程。1980 年成立中国青年旅行社,隶属于共青团中央,目的是加强和扩大国际青年之间的友好往来。至此三大旅行社系统按照各自分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垄断经营中国的旅行服务,尤其是入境旅游业务。1984年旅游外联权下放,旅行社由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的格局转变。总的来说,1978年至1984年,这一时期的旅行社业开始了产业化的进程,但受制于当时国内的政治意识形态,旅游接待工作仍有很强的非经济性,事业单位性质很强。 随着中国旅行社业的迅速发展,为了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简称条例)。《条例》第二条规定“旅行社是指依法设立并具有法人资格,从事招徕、接待旅行者,组织旅游活动,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政府第一次人为的以行政法规的方式规定了旅行社的企业性质。同时根据经营业务范围不同将旅行社分为三大类,三类社的出现和发展是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结果,同时表明政府开始将旅行社作为相对独

中国旅行社的产生与发展初步阶段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中国旅行社的产生与发展初步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旅行活动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在周代时期就已经有了旅行游览活动,当时,车、船、马等已成为主要的出行工具。 中国的第一家旅行社,是1923年8月由陈光甫在上海创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独立出来,并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的15个城市设立了分(支)社,这便是香港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中国近代旅行社行业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外事接待时期、产业形成时期和旅行社大发展时期。 (1)萌芽时期(1923年一1949年)——由于长期战乱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中国的旅游业规模小,发展慢,旅行社也寥寥无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陈光甫在上海创办的“中国旅行社”; (2)外事接待时期(1949年一1978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这一段时期是中国旅游的政治接待时期。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了第一家旅行社“厦门华侨旅行服务社”。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总社(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也就是现在的中旅)总社及其分社、支社相继成立,专门负责接待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等,属于政府的侨务系统。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1954年,中国国际旅行总社成立了,同时还成立了15家分社,主要从事对外国旅游者的接待工作; (3)产业形成时期(1978年一198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随着旅游业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后,旅行社逐步转变为以经营服务为主的经济性产业。1980年,中国青年旅行社(中青旅)成立,它是以来华旅游的青年旅游者为主要接待对象。在这一时期,中旅、国旅、中青旅三大旅行社系统基本上垄断了吸引海外客源的外联权,这标志着中国旅行社业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了。1984年,国务院就我国旅行社的体制改革做出了两项决定:一是打破垄断,允许各旅行社之间展开竞争。二是旅行社由行政或事业单位改为企业。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旅行社行业的第一部管理法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 (4)旅行社大发展时期(1989年至今)——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旅行社已经发展到22 784家。为了适应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变化和发展,国务院于2009年1月21日颁布了新的《旅行社条例》,对旅行社行业的管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条例的出台,使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宏观管理更加严谨和合理,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此,我国旅行社业逐步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酒店发展历程及趋势

酒店发展历程和趋势 酒店(HOTEL)一词原为法语,指的是法国贵族在乡下招待贵宾的别墅,后来欧美的酒店业一直沿用至今,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酒店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代客栈时期、豪华酒店时期、商业酒店时期和现代新型酒店时期。 我国的酒店业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大规模兴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对外经济政策,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国饭店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春天: 1982年北京建国饭店引入第一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香港半岛集团,一批合资的经典酒店腾空出世。 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推广北京建国饭店经营管理方法的有关事项》,全国掀起学习建国的热潮。同年,上海锦江(集团)联营公司成立,中国饭店集团化进入探索阶段。 1984年假日集团登陆中国,1985年国际酒店集团雅高进入中国大陆,此后国际酒店集团纷纷进入中国。 1993年7月29日为了扶植我国饭店管理公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颁布了《饭店管理公司暂行办法》。 1998年8月22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此后在93年、97年、2003年和2010年对该标准进行了四次修订。其中2003年第三次修订,增设了“白金五星级”作为酒店的最高星级,中国饭店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饭店国际化进一步加大,国内的酒店越来越多,截止到九

十年代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3856家,仅在国家旅游局登记注册的本土酒店管理公司就已多达39家,像北京建国、南京金陵、中粮凯莱、北京中旅等本土酒店集团都是在此期间创建的。这些本土酒店集团或公司逐渐与国际酒店集团或公司逐渐形成平分天下的格局。 同时,中国酒店人开始探索在国际化中加入中国元素,并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继而出现了以锦江之星和如家快捷为代表的驰名国际的本土经济型酒店品牌,出现了以天津泰达和浙江开元为代表的“酒店+房地产”的拓展模式,出现了以“首旅”和“海航”为代表的多元化与国际旅游集团。如今,伴随着人民币的连续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加剧和中国公民出境游的日益升温,一大批中国本土的酒店集团正在跃跃欲试到国际酒店市场上去打拼。 纵观国际酒店发展趋势,酒店业的发展与地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大型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奢华酒店基本上都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和分化,各级政府把发展宾馆饭店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作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内容。根据酒店业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饭店业正由单体酒店向酒店集团化发展在从单一品牌店的饭店集团向多品牌的饭店集团转变。

中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模式

中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模式 旅行社集团属于旅游企业集团的范畴,它是以旅行社为主体,通过产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由众多的企事业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而旅行社的集团化就是指单体旅行社共同组建旅行社集团,进行集团化经营的动态过程。 一、中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现状 (一)中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历程。中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个时期是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而设立的一些旅行社集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为我国旅行社大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1979年以后,国旅、中旅和在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系统都得到很快发展。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中国加入WTO以前,这个阶段中国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这对中国旅行社集团化改革增加了强大的政策抉择,中央和地方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旅行社集团,如广之旅、上海春秋等,这个阶段也是中国旅行社集团的徘徊期和探索期。第三个阶段从加入WTO至今,这个阶段也是旅行社真正开始集团化并且同世界接轨的时期,中国一些旅行社集团开始走向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旅行社集团化发展道路。 (二)中国旅行社集团化现状及问题。我国旅行社的特点是资产含量小,多属于代理机构,能具备集团规模的公司屈指可数,这就需要开展资产重组,然后进行一定规模的资产经营,盘活存量资产,吸收外部资产,这样才能迅速地达到具有国际标准的集团化规模,才能更有效地、稳健地进入国际化跨国经营。 目前中国的旅行社集团尚不规范,与国家对于集团化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大小旅行社功能雷同,产品同质,价格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散、小、弱、差”是整个行业的写照。大部分旅行社集团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内部管理与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还有差距,集团内部成员联系不紧密,成员之间缺乏资产利益关系,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和资产纽带关系,多数只是资产的简单组合和捆绑,不是市场化重组的结果,合作机制不稳固,因此在企业组织、结构、营销、管理上没有按市场的需要运作,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限;总社不总,分社不分;集团核心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核心企业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缺乏感召力和产品、资本等优势,对成员企业无约束力,不能成为融资中心、信贷中心、结算中心;国家对旅行社集团化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等等。 旅行社集团化方向发展本来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通过控股或相互持股建立产权连接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市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但在目前

公司简介(含所获荣誉)

公司简介(含所获荣誉) 深圳市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简介公司规模:深圳市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于1983年,是深圳成立特区后经营历史最长、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旅行社之一。公司注册资本1677万元,隶属于深圳市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02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获取出境游组团资格。 发展历程:2001年,公司紧跟市场步伐,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确立了直营模式及与大型超市联盟,并与国际知名企业“沃尔玛”成功合作;2002年公司继续走连锁经营之路,与华润万家、吉之岛、家乐福等企业强强联手,创建了“旅游超市”品牌。公司致力于服务创新与团队建设,现已在深圳市关内外共开设直营分店20家,员工总数达到近200人,以知名品牌及优质的服务占领旅游市场,实现“立足深圳,迈向世界”。 主营业务:以旅游为主业,经营国内、出境、入境旅游业务。代订国内、港澳国际酒店,代办旅游探亲签证、国内及国际机票业务。 企业荣誉:本公司作为中国旅行社协会(CTAS)、深圳市旅游协会、中国中旅集团常务理事会、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正式会员,连续多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百强国际旅行社”,被深圳市旅游局评为“深圳市旅游行业先进单位”,并荣获“旅游服务质量优秀奖”、“旅游销售奖”等荣誉。 管理理念:本公司秉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发扬“你的企业,我的事业”的员工价值观,致力于科学、先进的旅游经营发展方向,实现了管理自动化、业务网络化、服务优质化;坚持自主经营和科学管理,营业规模和服务质量稳步攀升。同时,公司坚持“任人唯贤,知人善用”的人力资源发展理念,为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游·你做主”,本公司将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四方游客提供热情、周到、优质的服务。 公司主要荣誉:

中旅集团一体化发展和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解决对策

中旅集团一体化发展和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解决对策 一、中旅集团一体化发展和跨国经营的障碍分析些费用加在一起,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也不是一个实力一般。 1.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刚刚起步,整体实力不强,缺的旅游企业所能接受的乏国际竞争力。 2.现行政策对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阻碍。 据初步调查,我国旅游企业到境外寻求发展大致始于旅游企业跨国经营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中国经济正处20世纪9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加入WTO的呼在转轨时期,很多政策法规处在调整和完善过程中,特别是声日高,不断有一些实力相对较高的旅游企业到境外发展。加入WTO后,原有的很多政策法规更显得滞后于现实需要,如国旅总社、中旅总社、港中旅、招商国旅、康辉国旅、广东粤序不畅。按照现在正准备修订的有关规定,走出国门的必须海集团、建国饭店、国航、东航、南航、东来顺、全聚德餐饮集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准备跨国经营的企业要先经过主管部门团等。这些跨国经营的旅游企业不仅整体数量较少,业务覆的同意,再经省级旅游局审核,报国家旅游局批准,100万美盖面较窄,而且企业自身的规模也较小。以旅行社为例,2001元以上的还要报外贸部门审批;得到批准证书以后,银行、海415.47亿元(约50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外国一家知名大旅办理汇出投资、外汇收支等手续。其次,外汇管理过严。如对行社的情况差不多。正因为中旅集团一体化发展和跨国经营的时间

较资金的汇出就有很多限制,不仅要通过外贸、外汇、银行等多短、规模较小,在当地的影响力十分有限,除少数企业占有一个部门层层审查,而且对外汇数额的控制也比较严,使境外定客源层次的优势、经营状况比较好以外,多数企业感到竞争企业难以从国内获得资金支持的快捷渠道。再次,中外双方国经营的现状显然不尽如人意,但它是符合旅游市场运行的限制外商进入旅游业时,不许外国旅行商经营中国人出境旅一般规律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当然比国内游,这与发达国家全方位的市场开放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经营风险更大一些,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更多一些,但从锻炼不对等使中旅集团一体化发展和缺少了充分讨价的底气。此外,和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融资困难、人才缺乏等问题也与政府的政策有间接关系跨国企业的经济实力。 外派和调整目前,已在境外投资的旅游企业感受最深刻的问题是缺中旅集团一体化发展和反映,到境外发展遇到的普遍性难题是外乏雄厚的资金实力,这些企业的投资总额往往要大大超过最国对自然人实行严格的准入限制,这给人才的外派和调整带初的预计。主要的资金需求有:一是境外企业的注册资金,这来了很大的不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限制从境外聘笔费用相当可观。二是房租、生活费用等开支较大,特别是在用员工,要求按比例雇用当地人。欧洲一些国家对外国企业经济发达的国家。三是员工的工资与保险开支花费不少,在雇佣当地居民都有一个比例要求,有的甚至规定了高达1:8一些高福利、多保险的国家这笔支出更多。加上很多国家要的比例。目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给我们 的启示 课程名:旅游专题(一) 授课教师: 专业班级:09级旅游管理 姓名: 学号:

摘要: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纵观旅游业发展沿革,我们从中获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总结得出几点启示,并对目前发展较慢的几类旅游景点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中国旅游业启示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沿革 我国旅游业产业属性经历了从最初的外交事业发展到经济事业到当今的综合性产业,旅游政策逐步深入,旅游功能也逐步丰富。改革开放之初,旅游设施简陋,能够接待国外游客的旅行社仅两家——中国国旅、中旅,饭店203家,没有现在意义上的旅游饭店。旅游供给的短缺制约与国民经济的短缺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在饭店和交通方面的问题较严峻。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中国旅游业利用外商投资使得接待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可以放开发展国内外旅游,国家投资为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转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建设。全国铁路运营达到7.8万公里,公路358万公里,环境、信息、能源建设发展突飞猛进。2009年末旅游业已基本形成了多方位多维度的产业体系格局。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市场从国外为主转变为国内外一同发展;产业体系单一到综合;管理方式从微观到宏观;宣传方式从宣传到营销;国际化发展从单纯的引进到融合。近年来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赛事活动会展活动的举办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的综合发展,我国旅游业在接待能力上有了大的提升。然而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的质量也容易被忽略,我国旅游业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国有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方经济落后,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开发了的资源缺少应有的维护,使得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设施不配套问题也有很多,服务质量不达标,使得有些地方旅游软实力下降。宣传力度不够也使旅游景点不知名,使旅游者难以产生旅游的动机。 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针对以上几点我们总结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1.我国旅游业发展必须鉴定不移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我们要将旅游开发和使用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通过各类手段使旅游资源免受破坏,使旅游资源的使用低于更新速度,还要从利用再生慢的资源转而利用再生快的资源,为后代留下可利用的资源。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三项统一的原则,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观;建立对自然界的新责任感和道德观;要保护生态旅游的持续性把保护生物多样性放在第一位;建立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思维模式,共享观念。要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要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有序地确定区域和旅游项目。要实施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转变旧的观念。要遵守区内旅游去外服务的原则,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统一规定旅游设施只许建在大门之外。要启动生态环境治理和示范工程,使用生态燃料,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2.坚持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 坚持政府主导性的发展战略,统筹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发展大旅游。要充分利用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手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市场主体,企业合作,社会参与利益协调和谐发展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开发旅游产品,并且支队市

中国旅行社发展历程

中国旅行社发展历程

中国旅行社发展历程及 在中国旅行社现形势下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托马斯·库克于1845年在英国的莱斯特正式成立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开始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从此,为方便旅游者并服务于旅游者的旅行社诞生了,这标志着近代旅游业开启了新篇章。中国近代旅游业发源于上海。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社是爱国人士陈光蒲先生与1923年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的旅行部,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现为香港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我国于1949年在厦门成立了华侨旅行社,现为中国旅行社(中旅);于1954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国旅);于1979年在北京创建了中国青年旅行社。从而,建成了我国知名度最高的三大旅行社。从旅行社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旅行社业发展起步较晚。并且虽然我国旅行社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直到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行业。 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过程可将其话费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旅行社业发展的前期(1978年以前)。我国实施对外开放以前,我国仅有中国国旅和中国旅行社及其在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此阶段,旅行社数量少,从业人员少,旅游活动少,不具备行业规模,但却累积了不少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今后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旅行社发展的初期(1978—1989年)。这一阶段我国旅行社形成国旅、中旅、和青旅三足鼎立的行业垄断的局面。在1985年,为加强旅行社行业管理,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第一部管理法规。 3、旅行社发展的增长期(1990—1994年)。1989年国际国内形式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我国旅行社遇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在旅行社经营者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国际入境旅游得到恢复和更大的发展。 4、旅行社的调整时期(1995年至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和规定,为我国旅行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到2000年,我国旅行社总数为8993家。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已经来到。 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旅游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旅游产业支柱作用也更为强化,旅游产业在质和量上

酒店管理集团

酒店管理集团 酒店管理集团是一个专门从事酒店和旅游业运营管理的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住宿、餐饮、会议和其他相关服务。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酒店管理集团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接下来本文将从酒店管理集团的定义、发展历程、业务模式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酒店管理集团的定义 酒店管理集团是一家或多家旅游企业组成的机构,负责统筹旗下酒店的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工作。酒店管理集团的主要职责包括:资金管理、运营管理、销售推广、品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支持等多个领域。酒店管理集团通常会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开发不同的酒店品牌,以满足市场上不同等级、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二、酒店管理集团的发展历程 酒店管理集团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1960年代开始在欧美国家兴起。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管理集团开始快速增长,逐渐进入全球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的旅游业开始起飞,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市场也开始蓬勃发展。 2001年,中国最早的酒店管理集团之一华侨城集团成立,意味着酒店管理集团在中国的市场开始进入成熟阶段。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国内酒店管理集团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国内较大的酒店管理集团有如锦江、华住、首旅、华侨城、万达、港中旅等。 三、酒店管理集团的业务模式

酒店管理集团的业务模式包括两种:自有酒店管理和委 托酒店管理。 自有酒店管理模式是指酒店管理集团自己投资兴建酒店,并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酒店管理集团建立品牌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委托酒店管理模式是指酒店业主将自己的酒店委托给酒 店管理集团进行经营管理。这种模式将酒店运营和品牌建设的风险分摊给酒店管理集团,同时对业主提供了轻松经营的机会。 四、酒店管理集团的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管理集团将继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未来,酒店管理集团在技术应用和服务品质方面将会更加注重,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竞争力。同时,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普及,酒店管理集团也将更加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推动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酒店管理集团作为酒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 续发挥着其核心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相信酒店管理集团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