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篇一:环境化学答案

《环境化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一般通过湿沉降过程去除大气中颗粒物的量约占总量的80%~90%,而干沉降只有10%~20。

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3、众所周知,化学工业是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大户,对化学工业来说,清洁生产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4、无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5、一般天然水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的物质是溶解氧,而在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物质是有机物。

6、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两者占土壤总量的90%以上。

7、绿色产品标志,或称环境标志、生态标志、蓝色天使等。

8、氧垂曲线可依次划分为清洁区及分解区、腐败区、恢复区及清洁区

9、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该反应机制为: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转化和增殖、自由基氧化NO、链终止;

10、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既是环境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从治理中获得综合效益的集中表现。

11、pH值在4.5至8.3之间时,水中碳酸的主要形态分别为CO2、

H2CO3 、HCO3-;

1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吸附、凝聚絮凝、溶解沉淀、配合、氧化还原;

13、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有SO42-、NO3-、Cl-、HCO3- 。

14、通常被称为“生态结构重组”或“生态的结构重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资源重新使用废料、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和尽量减少消耗性排放、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能源脱碳。

15、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其中,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而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

Al3+。

16、天然水中的颗粒物聚集的动力学方程分别称为为异向絮凝、同向絮凝、差速沉降絮凝。

17、次生铝硅酸盐由硅氧四面体层和铝氢氧八面体层构成,它们是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18、长期以来,企业的污染防治一般采用末端控制的方式,即把污染物全部集中在尾部进行处理。其主要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大,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差;

二是:不利于原材料、能源的节约;三是:有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四是:企业员工仍在有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有碍员工的身心健康。而清洁生产的优点在于,大幅度减少污染的产生和排放;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投资少,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19、pH的大小显著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和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量。

20、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该反应机制为: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转化和增殖、自由基氧化NO、链终止;

二、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

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2、生长代谢

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

3、洁净煤技术

参见教材p209页

4、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却有所改变

5、分配系数

颗粒物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Kp)。

6、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7、清洁生产

参见教材p147页

8、酸性降水

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三、判断题:(16 %)

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温室效应。(√ )

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Hg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

3、环境意识中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的内涵,而环境科学知识可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为。(√ )

4、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Hg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

大气中HO自由基的来源有O3 、H2CO、H2O2、HNO2、的光离解。(× )

5、绿色食品就是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符合一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的产品。(√ )

6、酸雨是指pH

7、气溶胶中粒径>10μm的颗粒,称为飘尘。(× )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Γ﹤0(√ )

8、在氨氮的测定中,氨与盐酸萘乙二胺显色剂生产黄色的络合物,可在425nm波长下比色测定。(× )

9、绿色产品标志等同于一般的商标,它是用来标明产品在生产、配置、使用和处置全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危害最小,属于绿色产品类型。(× )

10、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R自由基。(× )根据Whittby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0.05 um的粒子称为爱根核膜。(√ )

11、环境意识中包括的哲学内涵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人与人的关系。(√ )

12、土壤胶体吸附碱土金属粒子吸附现象属于离子交换吸附(√ )

13、在一封闭的碳酸体系中加入重碳酸盐,其中,酚酞碱度不发生变化。(√ )

14、“工业无废物”必须从“设计”开始,其意义就是一开始就注意到生产中多余的材料形成的废物和污染的潜在影响。(√ )

15、重金属从悬浮物或沉积物中重新释放属于二次污染问题,富营养化加重原因可能诱发重金属释放。(× )

四、问答题:

1、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和成因,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答: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其形成过程为SO?[O]?SO23

SO3?H2O?H2SO4

SO2?H2O?H2SO3

H2SO3?[O]?H2SO4

NO?[O]?NO2

2NO2?H2O?HNO3?HNO2

式中:[O]—各种氧化剂。

大气中的SO2和NOx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这是造成降水pH降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气态或固体物质进入大气对降水的pH也会有影响。降水的酸度是大气中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发生酸碱中和反

应后平衡的结果。如果降水中酸量大于碱量,就会形成酸雨。

2、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进行扩散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1)土壤水分的含量:Shearer 等对林丹在粉砂壤土中的扩散研究表明:干燥土壤中无扩散;含水4% 总扩散系数和气态扩散系数最大;含水4-20%气态扩散>50%;含水>30% 非气态扩散系数最大;含水两种扩散系数都增加;含水>4% 随水分的增加,总扩散系数下降;含水4-16% 随水分的增加,非气体扩散系数下降;含水>16% 随水分的增加,非气体扩散系数增加。

(2)土壤吸附的影响:吸附作用是农药与土壤固相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直接影响其他过程的发生。如土壤对除草剂2,4-D的化学吸附,使其有效扩散系数降低。

(3)土壤的紧实度:是影响土壤孔隙率和界面性质的参数,紧实度高,土壤的充气孔隙率降低,扩散系数也降低。

(4)温度:温度升高,有机物的蒸汽密度升高,总的效应是扩散系数增大,如林丹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增大。

(5)气流速度

(6)农药种类。

3、举例说明废物资源化利用途径有哪些?

参见教材p170页

4、在“在硝酸盐氮的测定”实验中,试说明氯化物和亚硝酸盐氮如何影响实验结果,怎样去除氯化物和亚硝酸盐氮的干扰?

(1)少量氯化物能引起硝酸盐的损失,使结果偏低; 加入硫酸银使其生成氯化银沉淀,过滤去除,可消除氯化物的干扰

(2)亚硝酸盐氮含量超过0.2ūg/ml,使结果偏高;加入高锰酸钾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可消除亚硝酸盐氮的干扰,从测定结果中减去眼硝酸盐的含量即可

5、试述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

主要过程包括

(1)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过程

a 吸附催化水解

b 光降解

(2)有机农药的生物降解

6、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主要因素有

(1)盐浓度

(2)氧化还原条件

(3)pH值

(4)水中配位剂含量

篇二:环境化学课程考试题及答案

环境化学课程考试题

姓名:杨正坤学号: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和三种方式。

3、天然水中的总酸度+

4、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

5、一般通过湿沉降过程去除大气中颗粒物的量约占总量的有。

6、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

7、无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主要通过沉淀-溶解、、、胶体形成、吸

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8、一般天然水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的物质是位的物质是。

9、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其中,活性酸度是土壤中的直接反映,而

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

10、pH的大小显著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二、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____________。

A、热岛效应

B、温室效应

C、土壤的盐碱化

D、噪声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_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B、HgC、PbD、As 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B、HgC、PbD 、As 4、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的影响。A、风B、湍流C、天气形式D、地理地势5、大气中HO自由基的来源有的光离解。

+

A、O3

B、H2CO

C、H2O2

D、HNO2 6、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

A 、RO

B 、R自由基

C 、H2OD、HO2 7、酸雨是指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A A、Ca2+B、Na+ C、Fe3+D、H+ 9、气溶胶中粒径μm的颗粒,称为飘尘。

A>10B15D A、盐度升高B、pH降低C 、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D、改变氧化还原条件三、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1、环境污染:

2、光化学烟雾:

3、优先污染物:

4、分配系数:

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四、简述题(10分,每小题5分)

1、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和成因,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2、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进行扩散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五、计算题:(30分,每小题10分)

1、若有水A,pH为7.0,其碱度为6.0mmol/L,水B的pH为8.5,碱度为1.0mmol/L,若以等体积

混合,问混合后的pH是多少?

2、在厌氧消化池中和pH=7.0的水接触的气体含65%的CH4和35%的CO2,请计算pE和Eh。

3、某水体中含有300mg/L的悬浮颗粒物,其中80%为细颗粒(d答案一、填空

1、80%~90%

2、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3、[HCO3-]+2[H2CO3*]+ [H+] - [HO-]

4、风,湍流

5、80%~90% ,10%~20%6表面吸附、离子

3+

交换吸附7氧化还原,配合作用8、溶解氧、有机物9、氢离子浓度、Al 10、存在形态、吸附量二、选择题

1、C2、A3、B4、ABCD5、ACD6、BC7、C8、C9、D10、ABCD三、名词解释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或者,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系统遭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被滥采滥用,以及因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恶臭、放射性等造成对环境的损害。

2、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分配系数:颗粒物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Kp)。

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阳离子交换量,以(cmol/kg土)表示。

四、简述题

1、答: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1分),其形成过程为

SO2?[O]?SO3SO3?H2O?H2SO4SO2?H2O?H2SO3H2SO3?[O]?H2SO4NO?[O]?NO2

2NO2?H2O?HNO3?HNO2式中:[O]—各种氧化剂。

(2分)

大气中的SO2和NOx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这是造成降水pH降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气态或固体物质进入大气对降水的pH也会有影响。降水的酸度是大气

中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后平衡的结果。如果降水中酸量大于碱量,就会形成酸雨。(2分)

2、答:(1)土壤水分的含量:Shearer 等对林丹在粉砂壤土中的扩散研究表明:干燥土壤中无扩散;含水4% 总扩散系数和气态扩散系数最大;含水4-20%气态扩散>50%;含水>30% 非气态扩散系数最大;含水4% 随水分的增加,总扩散系数下降;含水4-16% 随水分的增加,非气体扩散系数下降;含水>16% 随水分的增加,非气体扩散系数增加。(1分)(2)土壤吸附的影响:吸附作用是农药与土壤固相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直接影响其他过程的发生。如土壤对除草剂2,4-D的化学吸附,使其有效扩散系数降低。(1分)(3)土壤的紧实度:是影响土壤孔隙率和界面性质的参数,紧实度高,土壤的充气孔隙率降低,扩散系数也降低。(1分)(4)温度:温度升高,有机物的蒸汽密度升高,总的效应是扩散系数增大,如

林丹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增大。(1分)(5)气流速度、农药种类(1分)。

五、计算题1、解:(1)求水A的总碳酸CT1:(2分)(3)求混合后的总碳酸CT和总碱度AT:(3分) 当pH?7.0,查表得??1.224,

CT?(CT1?CT2)/2?(7.344?0.9925)/2?4.168mmol/L

已知AT1?6.0mmol/L,由CT???AT得:AT?(AT1?AT2)/2?(6?1)/2?3.5mmol/L

CT1?1.224?6.0mmol/L?7.344mmol/L(4)求混合后的?:(3分)

(2)求水B的总碳酸CT2:(2分)??CT/AT?4.168/3.5?1.191

当pH?8.5,查表得??0.9925,当pH?7.1,查表得??1.178,

已知AT2?1.0mmol/L,由CT???AT得:

pH?7.01.191?1.224 ?CT2?0.9925mmol/L7.1?pH1.178?1.191

解得:pH?7.07

2、解:(1)求pE:

111

CO2?H??e??CH4?H2OpE??2.87

884

/8?1/8

pE?pE??lg(p1[H]/p) CO2CH4

0.351/8

?2.87?lg[()?10?7]??4.16 0.65

(2)求E:

h

Eh?0.059pE?0.059?(?4.16)??0.25V3、

解:(1)求标化的分配系数Koc:(2)求分配系数KP:

Koc?0.63Kow?0.63?106?6.3?105

fKP?Koc[0.2(1?wf)ws?wwocfoc]

?6.3?105?[0.2?(1?0.8)?0.04?0.8?0.08]?4.1?104

篇三:《环境化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化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一般通过湿沉降过程去除大气中颗粒物的量约占总量的80%~90%,而干沉降只有10%~20。

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3、众所周知,化学工业是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大户,对化学工业来说,清洁生产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4、无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5、一般天然水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的物质是溶解氧,而在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物质是有机物。

6、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两者占土壤总量的90%以上。

7、绿色产品标志,或称环境标志、生态标志、蓝色天使等。

8、氧垂曲线可依次划分为清洁区及分解区、腐败区、恢复区及清洁区

9、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该反应机制为: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转化和增殖、自由基氧化NO、链终止;

10、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既是环境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从治理中获得综合效益的集中表现。

11、pH值在4.5至8.3之间时,水中碳酸的主要形态分别为CO2、

H2CO3 、HCO3-;

1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吸附、凝聚絮凝、溶解沉淀、配合、氧化还原;

13、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有SO42-、NO3-、Cl-、HCO3- 。

14、通常被称为“生态结构重组”或“生态的结构重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资源重新使用废料、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和尽量减少消耗性排放、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能源脱碳。

15、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其中,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而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

Al3+。

16、天然水中的颗粒物聚集的动力学方程分别称为为异向絮凝、同向絮凝、差速沉降絮凝。

17、次生铝硅酸盐由硅氧四面体层和铝氢氧八面体层构成,它们是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18、长期以来,企业的污染防治一般采用末端控制的方式,即把污染物全部集中在尾部进行处理。其主要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大,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差;二是:不利于原材料、能源的节约;三是:有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四是:企业员工仍在有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有碍员工的身心健康。而清洁生产的优点在于,大幅度减少污染的产生和排放;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投资少,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19、pH的大小显著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和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量。

20、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该反应机制为: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转化和增殖、自由基氧化NO、链终止;

二、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

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2、生长代谢

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

3、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指煤炭从开采到利用的全过程中,主要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

高利用效率的加工、转化、燃烷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包括洁净生产技术、洁净加工技术、高效洁净转化技术、高效洁净燃烧与发电技术和燃煤污染排放治理技术等。

参见教材p209页

4、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却有所改变

5、分配系数

颗粒物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Kp)。

6、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7、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参见教材p147页

8、酸性降水

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三、判断题:(16 %)

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温室效应。(√ )

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Hg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

3、环境意识中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的内涵,而环境科学知识可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为。(√ )

4、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Hg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大气中HO自由基的来源有O3 、H2CO、H2O2、HNO2、的光离解。(× )

5、绿色食品就是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符合一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的产品。(√ )

6、酸雨是指pH

7、气溶胶中粒径>10μm的颗粒,称为飘尘。(× )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Γ﹤0(√ )

8、在氨氮的测定中,氨与盐酸萘乙二胺显色剂生产黄色的络合物,可在425nm波长下比色测定。(× )

9、绿色产品标志等同于一般的商标,它是用来标明产品在生产、配置、使用和处置全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危害最小,属于绿色产品类型。(× )

10、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R自由基。(× )根据Whittby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0.05 um的粒子称为爱根核膜。(√ )

11、环境意识中包括的哲学内涵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人与人的关系。(√ )

12、土壤胶体吸附碱土金属粒子吸附现象属于离子交换吸附(√ )

13、在一封闭的碳酸体系中加入重碳酸盐,其中,酚酞碱度不发生变化。(√ )

14、“工业无废物”必须从“设计”开始,其意义就是一开始就注意到生产中多余的材料形成的废物和污染的潜在影响。(√ )

15、重金属从悬浮物或沉积物中重新释放属于二次污染问题,富营养化加重原因可能诱发重金属释放。(× )

四、问答题:

1、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和成因,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答: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其形成过程为

SO2?[O]?SO3

SO3?H2O?H2SO4

SO2?H2O?H2SO3

H2SO3?[O]?H2SO4

NO?[O]?NO2

2NO2?H2O?HNO3?HNO2

式中:[O]—各种氧化剂。

大气中的SO2和NOx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这是造成降水pH降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气态或固体物质进入大气对降水的pH也会有影响。降水的酸度是大气中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后平衡的结果。如果降水中酸量大于碱量,就会形成酸雨。

2、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进行扩散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1)土壤水分的含量:Shearer 等对林丹在粉砂壤土中的扩散研究表明:干燥土壤中无扩散;含水4% 总扩散系数和气态扩散系数最大;含水4-20%气态扩散>50%;含水>30% 非气态扩散系数最大;含水4% 随水分的增加,总扩散系数下降;含水4-16% 随水分的增加,非气体扩散系数下降;含水>16% 随水分的增加,非气体扩散系数增加。

(2)土壤吸附的影响:吸附作用是农药与土壤固相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直接影响其他过程的发生。如土壤对除草剂2,4-D的化学吸附,使其有效扩散系数降低。

(3)土壤的紧实度:是影响土壤孔隙率和界面性质的参数,紧实度高,土壤的充气孔隙率降低,扩散系数也降低。

(4)温度:温度升高,有机物的蒸汽密度升高,总的效应是扩散系数增大,如林丹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增大。

(5)气流速度

(6)农药种类。

3、举例说明废物资源化利用途径有哪些?

参见教材p170页

4、在“在硝酸盐氮的测定”实验中,试说明氯化物和亚硝酸盐氮如何影响实验结果,怎样去除氯化物和亚硝酸盐氮的干扰?

(1)少量氯化物能引起硝酸盐的损失,使结果偏低; 加入硫酸银使其生成氯化银沉淀,过滤去除,可消除氯化物的干扰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汇报

第一章绪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就目前形势来说大气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在环境治理中,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污染与固体废弃治理和市场化关注度较高,而对大气污染治理,一直以来,比水和固废的治理度就低。因而这部分市场的推动也是相对薄弱的。 近今年伴随着中国华北地区日久集聚终于爆发出的雾霾天气问题,却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提升到新的层面。实际上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前几年已经开始逐步开展,2002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节能减排的提倡有了一定的成果,同年8月发布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从各项政策中对大气污染防治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表明,我国2000-2011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19.06%,11年间增长了2.39倍。 1.1PM的概况 PM2.5指的是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1]。公众较为熟悉的获知空气污染指数是在当下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指数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其中,可以通过人体的组织器官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的直径比2.5μm大、等于或小于10μm的颗粒物通常是指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用PM10来表示;而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定义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空气污染的指数越严重,这个值就越高,称为PM2.5。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在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是细颗粒物与粗颗粒物的评判标准也是主要的区别,体积要比PM10小的多,比人类的头发还有要细上许多,是头发的十分之一的大小。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要小于 2.5微米和粗颗粒物对比,别看PM2.5粒径小却危害巨大,它的表层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仅如此它还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ug/m3。随着认识的发展,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再一次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了PM2.5的最高限制值,以降低这些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PM10的基本特性、污染现状 1.1 PM10的基本特性 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对PM10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 1.2PM10的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对几个大城市检测结果表明比美国1997年颁布的标准值高2.8-9.7倍。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PM10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2.1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大量的研究表明, PM10和PM2.5的性质与能见度的降低密切相

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篇一:环境化学答案 《环境化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一般通过湿沉降过程去除大气中颗粒物的量约占总量的80%~90%,而干沉降只有10%~20 。 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3、众所周知,化学工业是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大户,对化学工业来说,清洁生产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4、无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5、一般天然水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的物质是溶解氧,而在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物质是有机物。 6、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两者占土壤总量的90%以上。 7、绿色产品标志,或称环境标志、生态标志、蓝色天使等。 8、氧垂曲线可依次划分为清洁区及分解区、腐败区、恢复区及清洁区 9、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

烟雾,该反应机制为: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转化和增殖、自由基氧化NO、链终止; 10、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既是环境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从治理中获得综合效益的集中表现。 11、pH值在4.5至8.3之间时,水中碳酸的主要形态分别为CO2、 H2CO3 、HCO3-; 1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吸附、凝聚絮凝、溶解沉淀、配合、氧化还原; 13、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有SO42-、NO3- 、Cl-、HCO3- 。 14、通常被称为“生态结构重组”或“生态的结构重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资源重新使用废料、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和尽量减少消耗性排放、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能源脱碳。 15、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其中,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而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 Al3+ 。 16、天然水中的颗粒物聚集的动力学方程分别称为为异向絮凝、同向絮凝、差速沉降絮凝。 17、次生铝硅酸盐由硅氧四面体层和铝氢氧八面体层构成,它们是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18、长期以来,企业的污染防治一般采用末端控制的方式,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附件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用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4—

大气颗粒物与人体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陈聪聪倪春辉 【摘要】简要介绍了对大气颗粒物的认识过程及其特性与危害。(还原型与氧化型污染、TSP、PM10、PM2.5、PM0.5)依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简要阐述了PM2.5的特性、研究现状和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与简要机制。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PM2.5;人体健康;危害 【Abstract】Proces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understanding and its charactreistics and harm of are introduced briefly.(TSP,PM10,PM2.5,PM0.5)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Expound the character of PM2.5,the research status quo,the harm on human respiratory system and principle briefly. 【Key words】Atmospheric particulate;PM2.5;Human health;Harm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总悬浮性颗粒(TSP)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 微米。粒径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呼吸道中的位置。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IP)。而当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时,即PM2.5,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较大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然而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以穿透这些屏障达到支气管和肺泡。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比表面积大于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质。由于体积更小,PM2.5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可能会通过肺部传递影响其他器官。[2, 3]最新的研究显示,PM0.5即粒径小于0.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更大。[4]本文就我国对大气颗粒物的认识过程、PM2.5的研究现状及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进行综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对大气污染物的认识过程。 1.1 还原型污染与氧化型污染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目录 前言 (1) 1可吸入颗粒物特性 (2) 1.1可吸入颗粒物来源 (2) 1.2可吸入颗粒物分布 (3) 1.3物理特征 (4) 1.4化学组成 (5) 2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7) 2.1呼吸系统 (7) 2.2神经系统 (7) 2.3致突变性和潜在致癌性 (8) 2.4生殖系统 (8) 2.5心血管疾病 (9) 2.6增加死亡率 (9) 3 防治措施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摘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行,我国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由此造成的健康损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大气颗粒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随着对大气颗粒物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μm以下的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最大的组分。在控制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同时,亦应重视可吸入颗粒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因为正是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颗粒物的环境及健康效应。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特性;危害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air pollution in our country, the resulting health damage to arouse people's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result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health.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o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eopl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ware of the particulate matter (size under 10 microns particles)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is harm to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of the largest component. In the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articulate matter. For it i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determines th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effects of particulate matter. Key words:Particulate matter;Features; Harm

大气颗粒物及其源解析

1.引言 实际上,早在2011年的秋末冬初,在北京,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就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首都北京的空气污染真相的环保龙卷风。由于美国驻京大使馆周边空气中的PM2.5污染数据的实时公布,中国13亿公众第一次知道,为什么居住在北京的居民和旅行到北京的地球人,亲身感受到的北京空气质量与环境监测报告的差距如此巨大。 2013年1月,京津冀以及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遭遇严重的大气污染,先后出现四次持续多日的 大范围雾霾天气。在1月份的31天里,雾霾天气达到24天。专家们说,大气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于是,PM2.5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1月12日,是北京人难以忘记的痛苦日子。这一天,北京的天空烟雾弥漫,烟气呛人,呼吸道疾病患者急剧增加,医院人满为患。由于能见度极低,高速公路被迫关闭,飞机停飞,交通受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1月12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4小时均值显示,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的可 收稿日期:2013-02-20修订日期:2013-05-30 作者简介:杨新兴(1941-),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大气环境污染。发表论文46篇,出版科普著作一部。获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E-mail:yangxinxing@https://www.360docs.net/doc/74212459.html, 冯丽华,女,工程师,研究方向:数据处理。E-mail:fenglihua99@https://www.360docs.net/doc/74212459.html, 尉鹏,男,博士,研究方向:气候与环境。E-mail:weipeng_1981@https://www.360docs.net/doc/74212459.html,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 ◆杨新兴尉鹏冯丽华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摘要: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源;另一类是人为源。自然源主要包括:岩石土壤风化、 森林大火、火山爆发、流星雨、沙尘暴、海盐粒子、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细菌体,以及各种有机物质的自燃过程等。人为源主要包括:汽车尾气排放、摩托车尾气排放、火车机车排放、飞机尾气排放、轮船排放、工业窑炉排放、民用炉灶排放、农用拖拉机排放、工业粉尘、交通道路扬尘、建筑工地扬尘、裸露地面扬尘、烹饪油烟、街头无序烧烤、垃圾焚烧、农田秸秆焚烧、燃放烟花爆竹、寺庙香火和烟民抽烟等。在大气颗粒物中,细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过程。专家们认为细颗粒物是导致北京地区雾霾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汽车尾气排放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有车族对北京市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雾霾灾害的形成,负有首要责任。有车族,少开车,或者不开车,是解决目前北京严重的大气污染,阻止雾霾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环境;大气颗粒物;PM2.5;霾;汽车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示:A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朱铭杰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12级监测3班 摘要: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大气颗粒物对植物影响的案例了解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 物的危害。 关键词:大气污染;颗粒物;植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大气环境质量下降明显,大气污染严重。而颗粒物污染占空气污染物的六分之一[1],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们不能忽视颗粒物污染的危害,特别在我国北方干旱少雨的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而关于颗粒物与植物的关系人们往往关注植物对颗粒物污染的防治却忽略了颗粒物对植物的 危害。因此本文讨论关于燃煤烟尘的颗粒物对植物的危害。 一、燃煤灰尘对植物的危害 在烟尘污染对植物影响方面国外研究的较少。Jenningsigs1934[3] 注意到烟尘可能堵塞气孔,妨碍气体的正常交换,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对这一作用持怀疑态度,对阴性树种(阔叶树种) 叶片的显微镜检

查,也没有看到叶片被明显阻塞起来。他进一步指出,对光线的干扰可能比较严重,但是他没有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来证实这一理论。Berge(1965)[3]所提的报告显示了生长在德国科隆附近的针叶树气 孔被阻塞的情况,并指出树木生长受到不利影响。Miller和 Rich(1967)[5]观察到当附近烟囱中的烟尘进入温室后,在几种植物的叶片上观察到坏死斑点。坏死是由烟粒的酸性所造成的,温室外面的植物并未受到伤害,可能是由于在产生严重伤害以前,烟粒已被雨水冲洗掉了。 关于煤烟尘污染伤害的临界浓度,结果不一。Petrlik,Z.(1974) 报道,在1 5 0 t/ k m 2/a 的煤尘量的情况下,蛇麻作物生长不受影响。朝鲜的Song,S.D.(1975)等研究了煤尘污染对苹果生产的 影响,他用八年树龄的苹果树作材料,以10g/ m2和50g/ m2 的 喷粉量喷洒植物叶片,其中用50g / m2处理的苹果树叶片叶面积增大( 可能是遮荫造成的) ,采收前苹果脱落,并对苹果的颜色有些影响。原因可能是,处理的作物不一致,所用的煤烟尘和处理的时 间不同造成的。 栗德永(1983)[2]调查了陕西省城市郊区烟尘污染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并总结了烟尘对蔬菜污染的类型: 1烟尘覆盖叶面,阻碍光合作用,生长发育不良,导致减产; 2烟尘破坏叶组织,使叶片脱水、失绿、枯干、落叶,导致减产;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方瑾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舟山) 【摘要】:大气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城市近地面环境,即人呼吸带高度周围,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城市近地面环境与人呼吸带高度范围相当,近地面大气颗粒物对行人健康有直接影响。而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据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大气处2004年2月统计,在全国监测统计的343个城市中,60.0%城市颗粒物PM10浓度超标。包括北京、上海等113个重点城市中,64.6%的城市超标。其中37.7%的城市超过三级标准。有308个城市总悬浮物平均浓度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客气质量指南值,占统计城市的95.7%。 【关键词】:颗粒物,空间分布,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净化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FANG Jin (Marine Science Colleg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Zhejiang)Abstract: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is influence city ambient air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especially in the city near the ground environment, namely human breathing zone height around,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on human health have crucial effect. While the city near the ground environment and human breathing zone height range, near ground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health has a direct impact on pedestrian. The particulate matter has gradually become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y 's primary air pollutants, according to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pollution control air department in 2004February statistic, in national monitoring statistics of 343City,60% City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s exceed the standard PM10. Including Beijing, Shanghai and so on 113 key city,64.6% City exceed the standard. In which 37.7% of the city of more than three standard. There are 308city total suspended solids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who kind quality value, accounting for95.7% of the city. Key words:Particulate matter,,Environment pollution,Endanger human body health,Purify 1.大气颗粒物的组成 大气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1],尤其在城市近地面环境,即人呼吸带高度周围,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2-4]。城市近地面环境亦是大气颗粒物通过干湿沉降、碰撞、粘附、扬起等机制,与地面物质之间进行交换的重要场所[5-6]。了解大气颗粒物在城市近地表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十分必要。植物叶片是近地面环境大气颗粒物的良好载体,它通过吸附、阻滞、承接作用成为空气颗粒物过滤

新标准在颗粒物排放

新标准在颗粒物排放(标准状态)方面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主要有:①扩大标准适用范围,把水泥行业的矿山开采、现场破碎,水泥制品生产大气污染物控制纳入水泥工业污染控制的范畴,并统一执行通风排放标准。②统一回转窑、立窑的排放限值,并不再按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规定排放限值。③统一各年代建立的现有生产线的排放限值,给予老企业一定的到达新标准的过渡期;加严新建生产线排放限值。④强调除尘装置应与其对应的生产工艺设备同步运转;现有水泥窑使用的除尘设备,同步运转率由≥97%提高到≥99%.⑤规定水泥窑头、窑尾排气筒应当安装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⑥排放筒若达不到规定的高度,其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浓度与高度的平方成正比。 1.贯彻新标准的三大要素 ①成熟的治理技术及设备;②企业的环保意识及高度负责精神;③政府监管力度。 我国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及时修订标准并实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察政策。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按环保法规执行新标准。下面重点介绍适宜大气污染颗粒物治理的配套技术。 2.采用高效的袋、电除尘器,是执行新标准的技术支持 新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较96标准上了一个大台阶,基本可与国际水平接轨。如此严格的规定,只有采用高效的袋、电除尘器才能实现达标排放。当然不同的除尘器,有各自最佳的使用场合。那么对于水泥企业不同的排放点,应具体采用什么样的除尘器呢? 一、新型干法窑的适用除尘技术 水泥工业污染物主要是粉尘。水泥厂最大的粉尘污染源是回转窑生产系统,尤其是窑尾及窑头熟料冷却的烟尘排放。新型干法回转窑是我国倡导的主流窑型,实现低投资、国产化的优化设计方案后,新型干法水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它在我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窑系统产生大量烟尘的达标治理,引起各方格外的关注。 1.窑头篦冷机除尘窑头熟料冷却机的烟尘具有颗粒粗、磨蚀性强、粉尘比电阻高、温度高且波动范围大的特点,但粉尘浓度一般小于20mg/Nm3. ⑴窑头电除尘。窑头电收尘系统工艺(图1见B2版文尾),废气温度正常250℃,粉尘比电阻高达1012Ω·cm,实验证明,当粉尘比电阻处在这个数量级时,电收尘器极易产生反电晕现象。①技术措施。a.针对烟尘颗粒粗、磨蚀性强的特点,采用上进气的方式。上进气的含尘气体以15~20m/s的速度由烟道进入上进口的扩散器内,由于管路截面的突然扩大,使气体流速迅速降低1/10~1/15,粗颗粒的动能大大减小,对气体分布板的磨蚀将大大降低。b.针对比电阻高的特点,采用较宽的极间距和能使空间电场强度分布均匀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上的形态分布分析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上的形态分布分析 摘要:大气颗粒物是影响空气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而重金属元素作为大气颗粒物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与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若吸入过多含有重金属元素的颗粒物,则会影响人体机能,容易患各种疾病。因此,对大气颗粒物金属污染的探讨研究成为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研究的热点。本文将针对大气颗粒物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上的形态分布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粒径分布特点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工业、汽车、金属冶炼等行业也随之加速发展,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和污染,例如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工业生产燃料的燃烧、钢铁行业冶炼金属等等,造成空气中产生了大量的颗粒物,让人们不再只有出现沙尘暴的天气才深刻意识到其对健康的危害有多大。通过研究表明,在大气污染中,颗粒物质是其污染成分中最主要的物质元素,具有数量多、成分较为繁杂且性质多样化的特点,危害也当属最大。大气颗粒物能够吸附大量的重金属,且其中所含有的不同形态的金属元素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的可利用性质。因此,本文采用化学分离手段的研究方法,探究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为今后环境污染研究积累经验。 一、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成分及含量 形成大气颗粒物的原因和条件有很多,而且颗粒物的成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不同的地区大气颗粒物中所含有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也是不同的。在我国,像太原、徐州等地,尤其是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这些地区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代表,其环境空气中所含有的颗粒物的重金属元素量(Pb、Ni、Mn、Cr、Cd)较高,而且由于北方地区受气候的影响在冬季需要燃煤取暖,因此其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也较高于南方。因此可以看出,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多少是受区域内的产业、颗粒物的形成条件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在城市中,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一般来说,郊区的空气质量最好,其次是居民区,交通区域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较高,而含量最高的是工业区。在对太原的调查中显示,其城市内部空气PM2.5中含有的Cu,Zn,As,Pb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郊区地域。对于江浙一带沿海城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钠的含量最高,平均质量浓度为33.182?g/m3,因此可以看出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紧密相连。 二、实验提取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并作分析 本文将通过实验来提取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然后通过深入探究分析后阐述其在不同粒径上的形态分布特点。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第一章绪论 作为发展中的中国,就目前形势来说大气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在环境治理中,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污染与固体废弃治理和市场化关注度较高,而对大气污染治理,一直以来,比水和固废的治理度就低。因而这部分市场的推动也是相对薄弱的。 近今年伴随着中北地区日久集聚终于爆发出的雾霾天气问题,却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提升到新的层面。实际上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前几年已经开始逐步开展,2002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节能减排的提倡有了一定的成果,同年8月发布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从各项政策中对大气污染防治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表明,我国2000-2011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19.06%,11年间增长了2.39倍。 1.1PM的概况 PM2.5指的是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1]。公众较为熟悉的获知空气污染指数是在当下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指数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其中,可以通过人体的组织器官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的直径比2.5μm大、等于或小于10μm的颗粒物通常是指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用PM10来表示;而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定义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空气污染的指数越严重,这个值就越高,称为PM2.5。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在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是细颗粒物与粗颗粒物的评判标准也是主要的区别,体积要比PM10小的多,比人类的头发还有要细上许多,是头发的十分之一的大小。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要小于 2.5微米和粗颗粒物对比,别看PM2.5粒径小却危害巨大,它的表层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仅如此它还有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等特点,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在2012年2月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 1.1.1为什么使用PM 代替PM10 2.5 悬浮的颗粒物在空气中分布的比较广且粒径分布围。是大气颗粒物中粒径比较小的一部分,2.5微米还涉及到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PM2.5俗称“可入肺颗粒物”。颗粒物小于10个微米,就可以通过人体的鼻腔的过滤系统从而进入人的呼吸道,主要是上呼吸道,而当小于2.5微米的时候就可以轻松进入支气管,粒径再小一点,就可以达到人体的支气管末端。想穿透肺泡再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只要小于0.1微米便可。人体大量呼吸进粒径越小的颗粒物对身体产生的危害就越大。所以由此可知,相对于PM10来说,从健康危害以及环境危害可知PM2.5的危害更加的大。所以要用PM2.5代替PM10。 1.1.2PM 的来源 2.5 PM2.5的主要来源是:1)热电厂发电使用的燃烧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2)轻重工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3)各类型汽车由于化石燃料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尾气等。绝大多数颗粒物中表层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挥发性有机物等通常主要产生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 PM2.5的主要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是后者的危害性比前者大。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控制》复习题答案版

复习题(答案版) 1、大气颗粒物PM10、PM2.5、PM1.0和PM0.1的粒度范围如何?它们分别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哪些部位或器官?若在大气中漂浮,这些颗粒物的漂浮时间和漂浮距离分别在什么范围? 答:(1)PM10:粒径范围在10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2.5:粒径范围在2.5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1.0粒径范围在1.0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0.1粒径范围在0.1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2)10微米以上鼻腔 2.5~10微米咽喉、气管 0.1~2.5微米气管支气管 0.1微米以下肺泡、血管 (3)PM10 局地和区域范围 PM2.5区域和大陆范围 PM1.0全球范围 PM0.1全球范围 二、大气颗粒物的2种来源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1、根据作用的主体不同,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人为源:人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沙尘,随风进入大气中; 机械破碎、研磨、爆破、矿山开采…… 林木和农业废弃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尘; 大都市城区由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烟雾。 自然源:由自然作用引起的颗粒物污染源。 随海浪飞沫产生的海盐颗粒; 大风扬起的地面沙尘。 2、自然源的特点: (1)大尺度、大范围的面源; (2)分布较均匀,可在较长时间内近似认为不变; (3)随季节和地理位置变化。 人为源的特点: (1)排放总量较自然源少,但排放量在逐渐增加,且影响越来越严重; (2)分布区域集中(点源)——如人口密集的工业区或城市; 在特定地区排放量可超过自然源 三、大气颗粒物根据粒径、状态及来源划分,可分为哪8种?并请简单描述其特性。 答:按粒径、状态及来源划分(8种) 1、粉尘(微尘、Dust) 颗粒直径:1~100μm,固体。 机械粉碎的固体微粒,风吹扬尘,风沙。 2、烟(烟气,Fume) 颗粒直径:0.01~ 1μm ,固体。

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

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1996-2011) 前言 为保障人体健康、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固定污染源大气颗粒物排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的排放限值。除饮食业油烟、生活垃圾焚烧、危险废物焚烧行业及含铍、汞、铅、铬、砷、镍、锡及其化合物的大气颗粒物排放执行地方及国家相关排放标准的要求外,其它固定源大气颗粒物排放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山东奥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济南大学、潍坊爱普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山东环冠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的排放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检测技术导则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号《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固定源 燃煤、燃油、燃气的锅炉和工业窑炉以及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排气筒向空中排放的污染源。 3.2 大气颗粒物 指燃料和其它物质在燃烧、合成、分解以及各种物料在机械处理中所产生的悬浮于排放气体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状物质。本标准所指的大气颗粒物仅包括粉尘和烟尘两部分。 3.3 现有企业

广州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

第28卷 第2期 2009年 3月环 境 化 学ENV I RONME NT AL CHE M I ST RY Vol .28,No .2M arch 2009 2008年4月17日收稿.  3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OG L 2200610);面上基金(40343006)资助项目. 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粒径分布3谭吉华1,2 段菁春1,2,3 赵金平1 毕新慧1 盛国英1 傅家谟1  贺克斌2(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2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摘 要 使用冲击式采样器(MOUD I )采集广州市灰霾形成过程的大气颗粒物.分析了有机碳(OC )和元素碳(EC ).结果表明,灰霾期间大气主要消光部分积聚态颗粒物及其中的OC 和EC,在P M 10(可吸入颗粒物)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绝对浓度要远高于正常天气.正常天气OC 和EC 呈双模态分布,严重灰霾天气EC 的粒径分布呈单一模态分布,OC 的粒径分布呈双模态分布,峰值都向大粒径方向偏移.结果显示,大气颗粒物、OC 和EC 在积聚态的大幅度增长是形成灰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气溶胶,灰霾,有机碳,元素碳. 气溶胶中碳质组分的粒径分布对于能见度有较强的影响,因此,研究灰霾天气气溶胶碳质组分的 粒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曾对广州市气溶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粒径分布进行探讨[1],但对 广州市灰霾天气气溶胶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较少[2—4]. 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灰霾期间有机碳和元素碳在颗粒物的组成与粒径分布来探究碳质组分的污染特征和来源. 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采样点设在广州市天河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情报楼楼顶(20m ).采样时间为2005年12月21日—26日,采样方法参见文献[3].采用美国Sunset Laborat ory I nc 的碳分析仪进行样品分析,OC 定义为样品通氦气时分析碳的量,EC 为样品在通氧气/氦气时分析碳的量,标准样品的回收率为98%—102%.每日随机选取部分样品进行平行样分析.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EC =817%, OC =316%.EC 和OC 的检测限分别为:01001 μg ?m -3和011μg ?m -3. 由图1可见,采样期间2005年12月21日—22日受冷空气对流的影响(W 1为21—22日的平均图1  采样期间气象条件F i g 11 M eteor ol ogical conditi ons during sa mp ling days 值,正常天气),广州市盛行北风,风速较大,空 气质量比较好;12月23日—24日(W 2为23—24 日的平均值,中等灰霾)广州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气象条件逐渐趋于稳定,地面风减小,相对湿度增 大,能见度开始降低,形成灰霾天气;污染较重的 25日—26日(W 3为25—26日的平均值,严重灰 霾)相对湿度较大,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 散,能见度不足2k m ,导致严重灰霾天气的出现, 随后几天受北风的影响,空气质量开始转好.本次 采样基本代表了广州市冬季灰霾期的发展过程. 2 大气颗粒物、OC 和EC 的污染特征 一般来说,大气气溶胶按粒径可分为3个模态,爱根核模态颗粒物(≤011 μm )、积聚模态颗粒物(011—210μm )和粗粒子模态颗粒物(>210μm ).图2为大气颗粒物、有机碳(OC )和元素碳(EC )在不同采样天气的模态分布.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模态的大气颗粒物、OC 和EC 在采样期间的绝对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用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