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一谈:

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3、答一答: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由教师讲述:

1、解放西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明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驱除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回到祖国的大家庭,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汉藏民族的团结。和平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逐步消除隔阂,以免被帝国主义所利用。

活动建议:

观看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片,同学们相互交流,谈谈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什么?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课程标准: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进行的大体情况。

3、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4、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以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分析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加强对土地改革意义的认识。

2、讲述抗美援朝的有关故事,增强对材料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收集、整理、讲述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阅读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的文章,观看有关的影片,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学了《开国大典》,大家知道新中国虽然宣告成立了,但还面临许多严峻的困难。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保护我们所取得的革命面果,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新生的政权。从而引入新课: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二、新课:

(一)、稳定物价之战

由学生自学,教师稍微讲解,认识到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是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真实情况。

(二)、农民的翻身解放

由教师讲述。

主要讲清三个问题:1、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土地改革的经过。3、土地改革的意义。

讨论:你是怎样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先引导学生阅读本节,了解朝鲜的由来。

1、抗美援朝

提问:1、中国为什么要组织军队入朝作战?

2、为什么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组织学生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美帝国主义的进攻已经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中国出兵是近不得已,既是为了支援朝鲜的反侵略斗争,也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抗美援朝过程:

由教师讲述,并引用几个英雄事迹插入讲解,从而反映志愿军作战的艰苦与残酷,同时展现志愿军战士团结友爱、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讨论:为什么我们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

结合课后的“材料阅读”,与学生共同分析抗美援朝胜利的伟大意义。

(四)畅所欲言:

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学生谈一谈自已的感受,如何在自已的学习和生活中向志愿军学习,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有空请学生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然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教学方法:启发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学生学习本课的导言。进而引入新课: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二、新课: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

2、说一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学生考虑回答后,教师讲解有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第一课的一些内容相对比。并结合本目中课文中的“想一想”与“每课一得”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一部有别于以往资产阶级类型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表现在它的民主性上: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近代史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

民主与法制的奋斗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艰辛历程,理解民主和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此目可用问题教学法,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本目,了解本目有关内容。

思考: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如何?

答: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遏制的封锁,许多国家对新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惧。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外交活动,其目的是什么?

答: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最早是什么时侯提出来的?它与以往的帝国主义外交政策有何不同?

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12月

公正、合理、平等、互利。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本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学,然后教师讲述。

评论:你如何评价周恩来的外交?

总结:

本课主要向我们讲述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确定,为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也说明了我国已从人治走向法制,从专制走向法制的具体过程。从万隆会议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打开了国际封锁的外交局面。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泄劲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

绘制知识线索图。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本课的知识线索图,加深对本课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

2、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阅读本节的导言,引入新课。

二、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总结: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即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

第一次五年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是国家根据过渡时期而编制的。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只是提建立初步基础?

(二)、“三大改造”高速进行

本节由学生自学归纳。

教师讲解:三大改造的途径不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存在的不足及其意义。

提问: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2、我国社会主义还是不是初级阶段,为什么?

通过解决以上两题,可以得出:

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既然实现了这种转变,那么过渡时期就当然结束了,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总结:

党领导我们在建国初期,艰苦创业,不断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毕竟我们在探索一条前人所未走过的路,难免存在不足,这也正说明前进的道路充满挑战和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实现这一目标。同学们是新世纪的主人,重任在肩,我们应该勤奋学习,胸怀大志,为实现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课程标准: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

2、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说出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初步面果”的思考,认

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吗?”等问题的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3、利用人力资源,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探索、曲折、发展贯穿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但其主流是前进的。

2、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导言,从而引入新课: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二、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中共八大召开的思想准备

2、中共八大会议的主要内容

3、中共八大会议的历史意义

讨论:1、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自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哪些初步面果?

2、如果下面的历史是按中共八大所探索的道路走又将会怎样?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讨论:1、为什么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2、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理清下列三者之间的关系: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七千人大会和国民经济的复苏。

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课程标准: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

2、初步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历史录象资料,了解“文化大革命”兴起的原因。

2、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长辈、邻里进行采访调查,记录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通过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明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二、新课: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引导学生看书,思考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此后由教师讲述本节内容,“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五一六通知”。:引导学生思考2、“炮打司令部”中的“司令部”指的是什么?

(二)全面内乱

引导学生先看本节内容,了解当时的红卫兵运动。

然后由教师讲解,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文化大革命”,煽动“打倒一切”、制造全面内乱的目的是阴谋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

思考:国家主席遭到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说明了什么?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已遭受严重的破坏。

(三)、“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由学生先阅读本节。

由学生讲述“四五运动”的内容。

然后教师强调: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总结:略。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课程标准:

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等标志性成果。

2、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3、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功立业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

2、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基本史实。

3、知道我国“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力量的组成部分。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程资源,参观当地的国防教育基地,写观后感,拓展自已的知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编制“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表格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勇攀高峰的空前壮举,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为此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在我国的科学史上谱写了一曲民族正气歌。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一位学生谈谈你对原子弹、导弹、氢弹等的初步认识,从而进入本课: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戈壁升起磨菇云

由学生自学本节,谈谈原子弹、导弹、氢弹第一次爆炸的时间。

后由教师简单讲述本节,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研制这些的重要性及用途。

并让学生学习《伴你读历史》中的一则材料:霹雳惊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二)、“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引导学生看完本节。认识一下“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的一些情节,及卫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由教师讲述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伴你读历史》的一则材料:

“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

(三)、倚天神剑显国威

1、新中国的海军:1949、4

2、新中国的空军:1949、11

3、地地战略导弹部队:1966、7、1

4、“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A、地地战略导弹部队

B、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

C、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5、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意义。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课程标准: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能说出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和意义。

2、能说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等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初步分析中美建交的重要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录像资料,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认识其重要意义。

2、开展自主性学习,了解“乒乓外交”及“小球”如何转动“大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并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讲述法

学习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认识联合国,并认识到我国为什么要加入联合国。再引导学生阅读本节的导言。二、新课:

(一)、重返联合国

可让学生先阅读本节,认识到为什么新中国建立后被拒之于联合国门外。

1、重回联合国

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历史意义:

提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有什么历史意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

(二)、“小球”转动“大球”

引导学生自习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小球?什么是大球?小球如何转动大球?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是什么?

3、你对这种“乒乓”外交有何看法?

学生思考回答后由教师讲述:

1、尼克松访问中国1972年2月

2、《中美联合公报》

3、《建交公报》1978年12月

4、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1月1日

(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本节由学生自学,教师讲解:

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与西方世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与亚非拉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重点强调: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自已对外交问题做出判断。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准则。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2、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3、鼓励、指导学生在读书、读图过程中主动质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转折。

3、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方法: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每一节目,通过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本节导言,进而学习本课: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本节。

后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指导学生说出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提问:

1)、谁能说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3)、哪一次会议上决定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

学生回答后即可总结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的工作重点,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决定进行拨乱反正。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先让学生齐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再让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提问:中国农业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党和国家正确的农业发展政策等,中国人民的勤劳。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先让学生齐声朗诵邓小平的一句话: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并请学生讨论上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师从而强调说明我们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

指导学生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步骤。

指导学生区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并讨论: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对外交通便利,有众多在外侨胞,毗邻港澳国际市场)

课堂小结:

改革开放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是强国之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课程标准:

1、知道“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八六三计划”。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技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出“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能够说出什么是“八六三计划”。

2、了解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根据“材料阅读”中的表格说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的史实,增强分析图表的能力。

4、根据课本列举出文学、艺术、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培养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展示一定的资料,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科教文体事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2、采用分组学习、学生备课讲课的方法,提高主动收集、分析资料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合作精神和竟争意识以及一定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大量的史实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成果卓著,增强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一定的资料分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保障,今天的勤奋学习就是为将来报效祖国、造福人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秀品质,学习体育键儿为国争光、英勇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列举法

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并讨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了解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了解我国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事情。

二、新课: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展开讲述:

1、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高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八六三计划”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引导学生看书:

讨论: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教育发展与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关系?

3、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提出了什么任务?教育事业应怎样完成这一任务?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讲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的成果。

(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由学生自学教师讲述。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课程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2、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方式: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

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自已归纳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再由

教师总结、讲述有关祖国统一的事情,学生针对一些问题通过讨论可以提高自我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回忆中英《南京条约》及解放战争胜利后台湾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导言,进而进入新课: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二、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并说出“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知道“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后由教师讲述。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首先先由学生说一说香港、澳门问题的产生原因。后由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并记住主要内容,后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相比“特别”在什么地方?

2、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4、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

5、港澳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基础是什么?

由学生思考回答,再由教师讲述本节的主要内容。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先请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关于台湾情况,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学生自学后教师讲述有关海峡两岸的现状及发展前途。

小结:

本课讲述了祖国统一的大业,通过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及稳定过度并繁荣发展,以其展望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绘出雄伟的蓝图。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课程标准:

1、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4、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6、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知道“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说出我国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中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过程与方法:

1、读书指导法,通过“你能说出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哪些具体事例吗”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以身边的事例,以小见大来分析一些问题,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就业制度与观念变化的必然性,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作用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中央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

3、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书阅读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

学习指导方法:首先让学生先阅读本课,通过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在教师的贯穿指引下学习本课,最后概括综合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而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首先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提问:“我们的国家是怎样迈向现代化的?”

进而引入课题: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进入新课,先引导学生阅读导言,再学习第一节的内容。

二、新课: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在学生看完本节后,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等概念及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注:法制--法律制度,法治--依法治理国家。

提问: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并能举出实例。应用:针对班级中个人的民主与遵守班规的关系,阐述班级班风建设。初步了解民主与法制的含义、关系,以及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作用。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先让学生看完本节后,教师进而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

了解以下几个内容(由教师讲述):

1、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要求:只要能说出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即可(基本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

股份制改造)。

2、国家的就业制度和人民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

3、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

强调:国家积极维护公民应有的社会保障权力,保障公民的基本利益。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列举事例说明:中国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提问讨论:1、中国为什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认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中国为什么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让学生看书后,了解“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称谓的提出和地位。

(提出:1997年,党的十五大;地位: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

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侯

课程标准:

1、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历史领域的考古知识,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2、知道世界三大主要人种,了解他们的形成原因。

3、说说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世界地图,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及形成情况,提高读图能力,增强空间概念。2、通过合理分析,大胆想象早期人类的生活情景,了解原始社会的状况,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2、通过讲述远古人类的进化过程,说明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自学法

学习指导方法:在通过学生自我学习的情况下,认识到本节中的主要知识面,在教师的启发下针对人类是从哪里来的?等进行探究其中之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中的知识,认识到本单元的主要涉及到的知识。

二、新课:

(一)、我们从哪里来

1、人类起源的各种传说

注意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起源说之谜?

2、从猿到人的进化

教师简要阐述即可。

(二)、人类的种族

1、世界三大人种

请学生结合世界地图,联系实际,说说世界上有哪几个人种,每个人种的体质特点和分布情况。

2、种族形成的原因

未解之谜,请学生开动脑筋,揭开谜底。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1、母系氏族公社

2、父系氏族公社

3、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2、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2、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3、说说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4、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5、了解佛教的兴起。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贵族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2、利用地图,找出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中国的地理位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认识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人了的历史见证。金字塔高超的建筑技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2、分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到它们都是奴录主奴役和统治人了的工具。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述法、探究法、归纳法

学习指导方法: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粗略情况,并了解佛教的兴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那么你知道它们分布于现在的什么地方吗?

通过学生回答,进而引入本课: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二、新课:

(一)、神奇的金字塔

1、埃及奴隶制国家的统一

利用地图,让学生找出埃及的地理位置和尼罗河的流向。进行老师讲述古代埃及劳动人了充分利用尼罗河的有利条件,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古代埃及文明。

注意: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的国家之一。2、神奇的金字塔

引导学生归纳: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法老对奴隶的残酷奴役,它那高超的建筑技术,体现了奴隶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二)、《汉谟拉比法典》

1、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由学生看书讲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2、《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

引导学生思考《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体现了奴隶的残酷性。注:这部法典是现存的第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对西亚的成文法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法典作用的理解。

(三)、“种姓”的国度

1、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古代奴隶制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在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过渡过程中形成的。

指出:种姓制度是保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的。

2、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提问:1、种姓制度人为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会带来什么后果?

2、佛教教义有哪些进步意义,有哪些局限性?

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课程标准:

1、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2、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西方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2、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

3、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正确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2、通过讲述三次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的简要过程和原因,明白一个王朝或文明盛极而衰的道理,并归纳世界早期世界文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正确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初步培养民主意识;通过认识布匿战争的双重后果,初步培养辩证地看问题的意识。

2、通过了解地中海文明,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国际意识。

教学方法:识图法、讨论法、讲故事、阅读法

学习指导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书本,认识地图,进而对讨论古代希腊文明,并通过讲故事结束本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进而引入对古希腊文明的学习,即学习: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二、新课:

(一)、西方文明的摇篮

首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希腊半岛、罗马的地理位置等,并说明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构成了古代西方文明。

第二、对比古希腊及古中国的差异,讨论并了解希腊的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

教师总结:希腊文明具有鲜明的海洋性质,它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所产生的价值观念都与地理环境有关。罗马人征服地中海以后,罗马文明在众多方面承袭了希腊文明的许多因素。从而得出,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二)、“全希腊的学校”

此节教学如下:

第一、运用讲故事法重点介绍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第二、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

(三)、追求“伟大”的罗马

此节教学如下:

首先,教师应说明罗马共和国在古罗马中的地位及其建立和扩张的基本情况。

第二、引导学生阅读“布匿战争”有关史实,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复述。

第三、由教师讲述布匿战争给罗马共和国带来双重后果:一方面它导致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高度繁荣,使罗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达到极盛;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小农破产、公民制度瓦解、社会道德风尚败坏沦落,从而为罗马共和国的衰亡埋下了隐患。

第四、介绍罗马共和国的衰亡。

总结:文明形成之时,国家的最初的形式一般都是小国寡民的城邦,继之是地域辽阔的王国,然后是大一统的帝国。这是世界早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19课“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

课程标准: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讨论改革以及模仿和学习他人长处的积极作用。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事迹并借此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日本大化改新是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的史实,懂得善于学习和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通过了解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学习他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为阿拉伯民族统一与幸福而奋斗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对比法、讨论法、讲述法

学习指导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比中国隋唐与大化改革的日本,进一步学习大化改革时日本的状况,再来让学生了解一下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的具体情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善于模仿的民族

大化改新的内容、性质、作用。

讨论: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日本已跻身于世界第二经

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二)、“安拉”的使者

提问: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穆罕默德创建的过程。你有何启示?

介绍一下《古兰经》

(三)大漠中的帝国

讨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建成的原因有哪些?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课程标准:

1、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2、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2、讲述丕平献土的故事,了解罗马教皇国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3、简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中国与西欧封建制度、封建城市的异同,认识封建社会的特点。

2、阅读并搜索与基督教有关的书籍或资料(如《红与黑》《罗马教皇》等),加深对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地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讲故事法、阅读法

学习方法指导:本文主要通过学生阅读了解西欧的基督教文明,认识其文明的特点,讨论一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爆发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4)鸦片输入的危害:A、白银大量外流,物价上涨,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使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D、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E、严重摧残国民的身体健康。 2、鸦片战争 (1)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 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 1842年6月 (2)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 岸 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魏源和《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鸦片战争使一些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魏源著《海国图志》,系统的介绍了世界各地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它是对过去的事件和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并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1: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转变英国对华贸易逆差 2、时间,地点:1839年,广州虎门 3、影响: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4、评价林则徐。(答案: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看中了中国潜在而巨大的市场价值 2、时间:1842年 3、内容:①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关: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③割: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赔: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4、影响:①《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 1、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代表; 2、著作:《海国图志》,主要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3、魏源的这种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时间:1856-1860年 1、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 争的继续和扩大) 结果: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劫难①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②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2、俄国趁火打劫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 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占土地最多的 一个条约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领袖: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名天京);痛枪队,抗争: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 2、左宗棠收复新疆:歼灭阿古柏,收回伊犁,清政府1884年设立行省 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一谈: 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3、答一答: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由教师讲述: 1、解放西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明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驱除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回到祖国的大家庭,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汉藏民族的团结。和平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逐步消除隔阂,以免被帝国主义所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历史课后练习答案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说一说:指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确定了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和纪年法。 想一想:54门礼炮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 材料阅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我们的国家。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议一议:之所以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是由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周边形势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军就越过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如果让美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势将难以安定地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气焰势必更嚣张。因此,抗美援朝不仅与新中国的国家安危密切相关,也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相关。 材料阅读: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政府的腐败、懦弱,留下了数不清的“国耻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后,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戳穿了其纸老虎的原形,粉碎了“世界头号强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了中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自我测评: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在朝鲜战场上,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支援了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同时,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巨大变化贡献。因此,我们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想一想:宪法规定了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宪法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所以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 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 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 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 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 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 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 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

1.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 ①《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的规定②西藏和平解放③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④抗美援朝⑤保家卫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一部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②到1952年底,全国有三亿多农民分到土地③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计划④1955年亚非会议隆重召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新中国() ①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③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④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陈老师请一位大学教授给同学们讲革命史。讲完后,那位大学老师问小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对辛亥革命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A.二者所推翻的统治政权不同 B.二者的时间长短不同 C.二者的方式不同 D.二者对于中国历史

发展的进程影响不同 5.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到1954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说明()A.新中国政治建设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 B.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C.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D.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6.周恩来的个人外交魅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下列外事活动中,与他有关的是() ①签订《朝鲜停战协定》②1954年6月访问印度和缅甸③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7.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说,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下列能反映新中国这一方针的有()①抗美援朝②提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可知,东北地区是() A.轻工业基地 B.重工业基地 C.军工产品基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 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 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教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的么? 学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师: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第5课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顺势而行的抉择——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代表人物王国范生活和心情的变化。 展示: 教师:王国范:河北省遵化市西留村乡农民,雇农出身,家境贫寒,靠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新中国的诞生使他翻身解放,笑逐颜开。 展示:

教师:这张图片让我们想到了什么运动? 学生:土地改革运动 教师:对,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让王国范分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做了无数年的土地梦终于实现了!!! 展示: 教师:有了自己的土地,王国范生产时的干劲分外足,动员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从播种、耕种到灌溉,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上天不负有 心人,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让一家人都乐开了怀:终于有了属于 自己的收获! 展示: 教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几乎滴水未降。眼看着已经种下去的庄稼全都没有水灌溉,就要枯死,王国 范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附近的河流都已经干涸见底,周围十几 个乡的庄稼全都没有水浇……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法抗旱救灾,这可怎么办好??? 教师:1953年,中共中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就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 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展示: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教案: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 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义。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从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四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 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课是开篇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端。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 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 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2课 抗美援朝

第2课抗美援朝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 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 -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 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 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 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优质教案

第2课 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1.图片展示: 战斗英雄黄继光 战斗英雄邱少云 2.教师让学生读课本第10页的内容,分别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战斗事迹。 提示:略。(要求生动、情节感人) 3.教师讲述:相信大家都被两位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所震撼,著名战地作家魏巍,1950年冬,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最后这样写道: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 提示: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二)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教师讲述:抗美援朝的结果。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虎门海滩------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影响: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1)割地:香港岛(2)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3)赔款:2100万银元(4)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客观: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主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落后、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第一次被攻陷 1、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已经获得的成果)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860年 3、主凶:英法 4、帮凶:美俄 二、列强的罪行 英法:火烧圆明园(1860.10)沙俄:强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其中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洪秀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洋枪队:青浦大捷、慈溪大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美国人) 2、左宗棠收复新疆 过程:军事斗争----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政治谈判:收复伊犁 结果: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长期以来推行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时间:1894年 3、主要战役:黄海海战---------战后日本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民族英雄:邓世昌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 3、内容:割地----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通商----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工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1、清政府极端腐败,妥协退让。 2、中国经济落后 3、清军军备不足,装备落后,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4、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足。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得到教训或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 2、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发展科技; 3、培养人才等; 4、增强综合国力,发展国防事业。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抗美援朝》精品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 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背景、性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渲染气氛。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感受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和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以及坚定信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学生依据教材自主回答。 3.史料解读: 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4.问题思考:结合这段文字,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环境。 5.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辩论。辩题:中国应不应该出兵朝鲜。 正方:应该出兵。 反方:不应该出兵。 (1)正方: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道义上有支援的义务。 反方: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们连这点外交常识都没有了吗? (2)正方:美国侵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美国侵朝意为建立侵华跳板和基地,如得逞,更不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以及国家独立与安全;唇亡齿寒,户破堂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第 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建设新中国的决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展示图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道路”。 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刻画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就沿着这样一条路一起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了解我们的祖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篇——二中全会引乾坤 播放视频:“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讲话”片段。 文字材料: 从现在起,重新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毫无疑问,城乡必须兼顾……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这次七届二中全会中,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重大决定。会后,毛泽东更是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他们将开创一个新事业,缔造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带领全国人民跨进新时代。 为了这个伟大的新事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作了充分详细的筹备,下面我们来一起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具: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 1.自制电子白板课件。 2.分析学情,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搜集有关抗战的资料,阅读有关材料。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昨天、今天、明天 提问:每次做完阶段性的测评之后,我们要对成绩及卷面进行怎样的分析? 同学回答:与前阶段进行比较、总结经验,制定计划。从面引出这个工作的名称:昨天,今天,明天。 哎,第20课就要用“昨天、今天、明天”的方法来学习它的内容。怎么学呢----可不是让我们学生分析试卷,而是让我们学生站在中国共产党的视角回顾一下它的历史(昨天),分析一下1945年时局(今天),展望一下未来(明天)。 2.学习新课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第一步:回忆我党的“昨天” 出示三幅图:中国共产党党旗--- 遵义会议会址 百团大战相关图片。 引出相应的三个结果:中共一大的召开------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核心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 说明----毛泽东思想正确性 以上三个结果分析得出值得我党保留的经验 昨天 ----解决的办法: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D:日本侵略者沿未打败------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新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2.思想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3.能力培养: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 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 何时候统一北方的22.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 700 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 400 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 581 年隋朝建立到907 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3.讲授新课一、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581 年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581 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 8 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墓餐投菇暇玫玫椒⒄梗宄骋蝗峁┝宋镏侍跫1背员蔽阂岳矗梅⒄菇峡欤媳北呔成系拿窦涿骋缀芪遥降墓僭币参ソナ心怖D媳本玫姆⒄梗惹幸蟠蚱平缦蓿忧烤媒涣鳎崾至迅罹菥置妗9愦笕嗣窬て诘恼铰遥诵南蛲骋唬笈斡懈鼋衔捕ǖ纳缁峄肪场#?.隋朝的统一589 年 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 270 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二、开皇之治 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消减地方官吏。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 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3.开皇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