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_Server负载均衡-分布式部署

ArcGIS_Server负载均衡-分布式部署
ArcGIS_Server负载均衡-分布式部署

如何配置分布式部署

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

2010年5月

目录

1.1 简介 (4)

1.2 选择一个配置 (6)

1.3 每台机器上安装相应的功能 (8)

1.4 运行POSTINSTALL向导 (10)

1.5 将帐户添加到AGSADMIN组和AGSUSERS组 (13)

1.6 注销或重新启动每一台机器 (13)

1.7 准备服务器使用的所有服务器目录 (13)

1.8 授予服务器目录共享权限 (15)

1.9 授权服务器目录文件(NTFS)许可 (15)

1.10 数据目录的授权许可 (16)

1.11 为您的服务器目录关联虚拟目录 (17)

1.12 配置日志目录 (19)

1.13 连接到GIS SERVER (19)

1.14 指定的日志目录位置 (20)

1.15 添加服务器目录 (20)

1.16 添加SOC机器 (21)

1.17 添加服务 (21)

1.18 疑难解答 (22)

1.19 摘要 (22)

1.20 附录A:帐户和权限图 (24)

1.21 附录B:目录图 (25)

1.22 附录C:常见的问题和错误信息 (26)

1.23 分布式部署实例 (32)

1.23.1先决条件 (32)

1.23.2安装环境配置 (32)

1.23.3安装步骤 (33)

本文档介绍当ArcGIS Server组件被安装到多台计算机上时,如何进行ArcGIS Server配置。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作分布式安装。

注:ArcGIS Server的分布式安装只能应用于企业级GIS。工作组级别的ArcGIS Server只能部署到一台机器上。

1简介

ArcGIS Server有一个可伸缩的架构,允许部署到一个或者多个机器上。当您第一次安装ArcGISServer时,您可能会选择将所有组件安装在一台机器上以便于开发和测试。一旦您已经准备好部署ArcGIS Server应用,您需要考虑ArcGIS Server的分布式安装,以便用户访问的数量维持在一个系统可以接受的水平。

ArcGIS Server的分布式的安装就是在同一个局域网的多个机器上部署ArcGIS Server System的多个组件。例如,下面的图形描述了一个分布式安装,该服务器对象管理器(SOM),服务器对象容器(SOCs)和Web服务器分布在不同的机器。

ArcGIS Server的分布式的安装允许您通过加入更多的机器,灵活地向外扩展您的部署。由于Container processes处理GIS工作,通常最消耗CPU资源,您添加到系统中的每个SOC机器都增加了GIS服务器可以容纳的用户数量。

正确的将ArcGIS Server组件部署到多台机器上,可以使您的硬件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如果您的机器数量有限,您可以考虑将SOM和Web服务器安装到同一台机器上,SOM只需使用少量内存。您可以将余下的硬件投入到部署了SOC组件的机器上,以增加GIS服务器负荷。

ArcGIS Server分布式安装的执行与ArcGIS Desktop或者ArcGIS Engine的安装不同,因为您必须正确配置多台机器之间的交互。SOM 必须能够发送服务请求到系统中的任何一台SOC机器上。由于每台机器工作都需要相同的数据和目录,必须使用共同的命名约定(如UNC 路径),这样每个机器才能以相同的方式参考数据和目录。

安全机制也对机器之间的通信提出挑战。例如,一个SOC的帐户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机器上读写数据的权限。因为ArcGIS Server的体系结构需要开放式通信,在ArcGISServer组件之间不建议设立防火墙(还有Web server和SOM之间或者SOM和SOC之间)。本主题包含了一个其他建议,以确保您系统的安全,该系统含防火墙。

配置ArcGIS Server的分布式安装需要您以正确的顺序执行一

系列重要的管理性任务。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帮助理解分布式的安装过程。

2选择一个配置

ArcGIS Server分布式系统部署的第一步是设计配置。SOM,SOC,Web Applications和Web Application Developer Framework (ADF)是ArcGIS Server的组成要素。这些可以安装在同一台或多台计算机上。

ADF Runtime必须和Web server安装在同一台计算机上。

您的数据作为您的GIS server在同一个局域网上必须是可用的。如果您不使用Manager来管理您的服务器,ArcCatalog在网络上必须是可用的。但是,您的数据和ArcCatalog不必和GIS server上的任何其他组件部署在同一台计算机上。

ArcGIS Server的安装指南包含几个供您部署系统时可供参考的部署配置图。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5646664.html,/systemdesign上的系统设计策略白皮书还包含一些推荐的ArcGIS Server分布式安装配置图。其中大多数信息是在第4节:GIS产品结构。此外,此文件包含用ArcGIS Server部署ArcSDE的信息。

关于防火墙的说明

ESRI公司不推荐或支持在ArcGIS Server组件之间安装防火墙。用防火墙保护ArcGIS Server System,建议的方法是在外围网络中配置一个反向代理的Web服务器(也称为一个非军事区(DMZ),或屏蔽子网)。在这种情况下,反向代理的Web服务器通过防火墙接受HTTP 请求,这个防火墙通过众所周知的端口(通常端口80)限制流量。然后通过另一个防火墙发送请求——通过一个未知端口到达最终用户——到达ADF Web server。此Web服务器承载您的ArcGIS Server 的Web应用程序和服务,并驻留在安全的内部网络。ADF Web server 这时就可自由建立无限制的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DCOM)和其它ArcGIS Server的组件通信。这样,整个GIS server运行在一个安全的

内部网络,不要求其组成部分之间安装防火墙。

上面的图形展示了受防火墙保护的ArcGIS Server system。反向代理的Web服务器通过防火墙上众所周知的端口接收客户端的请求,然后使这个请求以不同的端口通过第二道防火墙到达ADF Web服务器。然后ADFWeb服务器转发DCOM请求到GIS服务器。第二个防火墙限制任何其他端口的访问。

在某些情况下,包含在Windows XP Service Pack 2和Windows Server 2003 Service Pack 1中的防火墙可能需要进行配置才能和ArcGIS Server一同工作。欲了解更多信息,请参阅知识库文章27798 ESRI公司。

3每台机器上安装相应的功能

ArcGIS Server的安装指南包含了有关软件安装过程的详细信息。它也包含了系统需求清单和安装ArcGIS Server的先决条件。您可以通

过点击位于ArcGIS Server安装向导第一个面板上的安装引导按钮来

打开安装向导。

作为系统要求的细节在安装完所有必须的先决条件后,您就可以在您系统的每个机器上开始安装ArcGIS Server软件。您通过浏览ArcGIS Server的安装向导,您将看到一个个窗口。这些窗口面板允许您选择安装什么样的组件、特性或ArcGIS Server。对于每一个机器,选择唯一必须的要素,满足系统所需要执行的功能。

4运行postinstall向导

ArcGIS Server有两个postinstallation向导:GIS Server Post安装向导和Web Applications Post安装向导。按照下面的准则了解哪些postinstalls是每台机器所需的:

●您需要在GIS server上运行GIS Server Post 安装向导。这是任

何具有SOM或者SOC组件的机器必需安装的。

●您仅需要在Web服务器上运行Web Applications Post,这台

机器上您应该已经安装了ArcGIS Server的Web应用组件。

●请注意,您可以在任意时间从开始菜单中重新运行GIS Server

Post Install 或者Web Applications Post Install。

●在某些安装方案中,postinstall向导会自动打开。

关于GIS Server Post Install的更多信息

The GIS Server Post Install有两个部分:配置ArcGIS Server和授权ArcGIS Server。您需要完成GIS Server Post Install的那部分在每台机器

都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您只需要授权那台SOC服务器上的ArcGIS Server。对于一台只安装了SOM的机器来说,GIS Server Post Install

的授权部分将是不可用的。(SOC服务器需要授权,SOM服务器不用授权,没这项)。

GIS Server Post Install将提示您提供用于GIS server帐户的用户名和密码,即SOM,SOC和ArcGIS Web服务账户。要了解这些帐户能做什么,配置它们的最佳做法,请看GIS server使用的账户。

当您运行postinstall时,应该在每台机器上都输入相同的SOM,SOC,和ArcGIS Web Service账户信息。这些分布在不同机器上的帐户都必须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The GIS Server Post Install让您选择保存配置文件,这些配置文件包含了账户的用户名和密码。当您在其它机器上运行GIS Server Post Install时,您可以使用配置文件快速加载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信息。

为了安全起见,ESRI公司建议您将SOM和SOC账户本地化,而不是指定域帐户。这将确保恶意用户无法使用该帐户取得您在网络上其他计算机的管理权限。

请注意,在Windows计算机管理中,在SOM和SOC帐户的全名分别是ArcGIS Server Object Manager和ArcGIS Server Object Container。在Windows中给这些账户授权许可时,全名会出现。

有关GIS Server Post Install更多的信息,请参见ArcGIS Server的

安装指南。

关于Web Applications Post Install 的更多信息

您需要在Web服务器上运行Web Applications Post Install。这台

机器上您应该已经安装了ArcGIS Server的Web应用组件。如果postinstall没有自动出现,您可以从开始菜单中打开它。

Web Applications Post Install的主要目的是连接Web服务和SOM。众所周知这是作为ArcGIS Server的一个实例。在ArcGIS Server的大型部署中,配置多个实例是一种用来组织服务系统的好方法,这样它可以使用各个级别的许可,安全模式,或应用程序组。

因此,您在Web Applications Post Install时需要提供的第一件事

是实例的名称。默认名称是ArcGIS。如果您要更改默认名称,您就应该清楚,它会改变ArcGIS Server 帮助中提到的许多默认的URL结构

的例子和服务文件路径。

凡提示输入GIS Server,键入您安装了ArcGIS Server SOM组件的机器名。

当提示输入ArcGIS Web服务帐户,请记住GIS服务器账户使用准则。在运行postinstalls后,您很少会使用此帐户,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默认即可。当您在SOM上运行GIS Server Post Install时,您必须在这里输入相同的帐户。

5将帐户添加到agsadmin组和agsusers组

在每一台机器上运行合适的postinstalls后,您需要指定哪些用户将能对您的服务器进行管理和常规使用。GIS Server Post Install

在SOM上创建两个操作系统组:agsadmin和agsusers。agsadmin组是管理员组,它将能为服务器添加SOC机器和服务。您需要添加您自己,包括将管理服务器的其他任何用户,到SOM机器上的agsadmin 组。

agsusers小组是为那些不需要管理权限,本地连接到GIS服务器上的用户。您需要将授权用户添加到agsusers组。已经在agsadmin 组下的帐户不需要添加到agsusers组。

您不必将SOM账户和SOC账户添加到agsadmin组和agsusers组。这些帐户仅在GIS服务器内部使用。

6注销或重新启动每一台机器

一旦postinstalls创建帐户设置生效,您需要在每台机器上注销并返回到您的系统中,然后再继续配置您的ArcGIS Server system。

7准备服务器使用的所有服务器目录

GIS服务器使用4种目录:缓存,输入,处理(工作)和输出。服务器使用这些目录分别来存储地图和地球缓存,存储地图服务定义

文件,管理地处理工作,并写入临时文件和输出地图图像。

系统内的每一个SOC机器都需要能够访问服务器目录。为了使这成为可能,您可以配置代表服务器要共享目录的文件夹,这样网络上的其他机器就可以访问它们。假设您的硬盘上有一个文件夹,路径是:C:\ArcGIS\server_output,您想要网络中的所有电脑都能访问。您可以共享文件夹,让其他用户通过UNC路径来使用它。在上述例子中,

网络上的任何计算机使用此命名都可以访问该文件夹。

上面显示的图像表明如何在Windows中共享一个文件夹,方法是通过使用共享文件夹的属性窗口中的共享选项卡。

当您选择在Windows中共享一个文件夹时,您需要指定共享权限和文件权限(有时称为NTFS权限)。共享权限描述不同用户对文件

夹的访问级别。文件权限描述用户能对文件夹内容作什么操作。当用户尝试访问该文件夹,首先考虑共享权限,其次是文件权限。两者之间存在权限冲突时,选用最严格的许可。

8授予服务器目录共享权限

对于所有服务器目录- 缓存,处理和输出- 您需要允许SOC的帐户至少Change 级别的共享权限,SOM账户Full Control级别的共享权限。如下所示,您可以在该文件夹的属性窗口中设置共享权限。在共享选项卡上,单击权限按钮来查看和编辑文件夹的共享权限。

9授权服务器目录文件(NTFS)许可

服务器缓存,处理和输出目录需要SOC帐户至少具有读取和写入文件(NTFS)权限。此外,SOM账户必须对这些文件的目录具有完全控制权限。您可以在该文件夹属性窗口的安全面板中设置文件的权限。

10数据目录的授权许可

ArcGIS Server创建的服务依靠现有的GIS资源。GIS资源就是在ArcGIS Desktop中创建的、打算发布到ArcGIS Server上的地图,地理数据库,工具箱。所有SOC机器通过UNC路径都将能够访问文件夹中的数据。有两个确保所有SOC机器都可以访问数据的选项:选项1:保持一个在共享文件夹中的数据的副本。所有SOC机器使用一个UNC路径访问此文件夹中的数据。

选项2:使用相同的文件夹结构,在每个SOC机器上都备有相同的数据副本。然后,您可以使用本地路径来引用数据。这种配置有更快潜质,因为SOC不需要从别的机器上获得数据;但是如果数据经常变更,它可能难以维持。此外,这个选项对大型数据集,地图和全球缓存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数据将会被修改。

对于这两种选择,您需要针对每种数据文件夹给予SOC账户权限。您还需要以同样的方式授权访问服务器目录的SOC帐户。

如果一个文件夹中包含一个服务将使用的数据,您需要做以下几点:

1.如果该文件夹是共享的,给予SOC帐户更改文件夹共享的权限。

2.授予SOC帐户文件夹读取和写入文件的权限。

关于如何授予权限的步骤包括在本文档前面。

这些措施不仅适用于包含源文件的文件夹,而且也适于包含文档的文件夹。假设您有一个地图文件,显示两个数据层。若地图文件和数据存储在不同的目录,您应该对这两个文件夹都授予权限。

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将地图文件和数据存储在同一文件夹中。然后,您可以在地图文件内使用相对路径来引用数据。这样,您就只需要一个文件夹授予权限。

11为您的服务器目录关联虚拟目录

虚拟目录允许互联网用户通过一个网址访问您计算机上一个文

件夹的内容。当您为服务器目录关联虚拟目录时,您的Web应用程

序充分利用了服务器目录中的内容。

您通过使用Web服务器管理软件可以在Web服务器上创建一个虚拟路径。但是,服务器目录本身并不一定要与Web服务器在同一

台计算机。当创建一个虚拟目录时请牢记以下几点:

创建一个关联的虚拟目录时必需要有缓存目录和工作目录。

对于输出目录,如果您想地图图像通过一个网址被检索,您必须创建一个关联的虚拟目录。否则,地图图像将作为MIME 数据被返回。

●在您创建虚拟目录之前,请确保您已经共享了您的服务器路

径和(上节所描述的)授予合适的权限。

●如果虚拟目录与一个缓存目录相关,如果您启用匿名访问,

可能会看到更好的性能。

●如果您正为谋划Web服务器上的Web应用程序,可以考虑

通过把虚拟目录放到不同的Web服务器上去来卸载一些工作。

这其中其他的Web服务器是可用的。

●确保该虚拟目录读取访问启用,如下图所示。

ArcSDE数据访问

如果您的数据是通过ArcSDE访问,您需要确保您的用户名和密

码保存在数据库连接中。对于通过ArcGIS Server访问ArcSDE数据的详细帮助,请参阅主题Preparing resources for publishing。这个主题还讨论,如果您的数据存储在没有安装其他ArcGIS Server组件的机器上该怎么做。

12配置日志目录

为了服务器管理和故障排除,服务器将日志文件写入到指定的位置。默认位置是\Server\user\log,,ArcGIS Server 安装时给了SOM帐户和SOC的帐户访问此目录的权限。这些权限是对于安装在机器上的ArcGIS Server是有效的;然而,对于分布式安装,您需要做一些额外的配置:

1。共享日志目录。

2。确保SOM帐户有到日志目录Change级别的共享权限。

3。确保SOC的帐户具有到日志目录Read级别的共享权限。

如果您希望日志要写入到一个指定目录而不是默认,您应该遵循上述相同的步骤。此外,确保SOC的帐户具有到日志目录读取和写入文件的权限。(The GIS Server Post Install为默认目录自动授予这些权限)。如果您没有正确配置目录,服务器会将日志写入默认的位置。13连接到GIS server

此时,您就可以连接到GIS服务器。您可以使用Manager或通过ArcCatalog连接和管理服务器。当您选择Web应用组件时,Manager 应当或者已经被安装在Web服务器上。ArcCatalog不必像其他ArcGIS Server组件一样要安装在同一个机器上;它只需被安装在防火墙内的

本地网就可以。

如果您使用管理器来管理服务器,参阅Logging in to Manager。

如果您使用ArcCatalog来管理服务器,参阅Connecting to a GIS server,介绍关于如何进行管理连接。

14指定的日志目录位置

由于服务器日志目录默认为本地路径,当实施分布式安装时,您需要将其更改为一个UNC路径。有关共享日志文件夹和授予它合适权限的简介,请参考前期主题。您可以在Manager或者ArcCatalog中指定日志目录位置,如下所示:

15添加服务器目录

一旦您连接到服务器,您可以指定一个或多个可供访问的服务器目录。服务器属性窗口包含一个目录选项卡,您可以添加服务器目录。在您添加一个服务器上目录之前,您应该已经在文件系统创建它,并配置了共享和权限。当您键入目录名时,一定要使用UNC路径。

几种负载均衡算法

几种负载均衡算法 本地流量管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负载均衡算法: 静态负载均衡算法包括:轮询,比率,优先权 动态负载均衡算法包括: 最少连接数,最快响应速度,观察方法,预测法,动态性能分配,动态服务器补充,服务质量,服务类型,规则模式。 静态负载均衡算法 ◆轮询(Round Robin):顺序循环将请求一次顺序循环地连接每个服务器。当其中某个服务器发生第二到第7 层的故障,BIG-IP 就把其从顺序循环队列中拿出,不参加下一次的轮询,直到其恢复正常。 ◆比率(Ratio):给每个服务器分配一个加权值为比例,根椐这个比例,把用户的请求分配到每个服务器。当其中某个服务器发生第二到第7 层的故障,BIG-IP 就把其从服务器队列中拿出,不参加下一次的用户请求的分配, 直到其恢复正常。 ◆优先权(Priority):给所有服务器分组,给每个组定义优先权,BIG-IP 用户的请求,分配给优先级最高的服务器组(在同一组内,采用轮询或比率算法,分配用户的请求);当最高优先级中所有服务器出现故障,BIG-IP 才将请求送给次优先级的服务器组。这种方式,实际为用户提供一种热备份的方式。 动态负载均衡算法 ◆最少的连接方式(Least Connection):传递新的连接给那些进行最少连接处理的服务器。当其中某个服务器发生第二到第7 层的故障,BIG-IP 就把其从服务器队列中拿出,不参加下一次的用户请求的分配, 直到其恢复正常。 ◆最快模式(Fastest):传递连接给那些响应最快的服务器。当其中某个服务器发生第二到第7 层的故障,BIG-IP 就把其从服务器队列中拿出,不参加下一次的用户请求的分配,直到其恢复正常。 ◆观察模式(Observed):连接数目和响应时间以这两项的最佳平衡为依据为新的请求选择服务器。当其中某个服务器发生第二到第7 层的故障,BIG-IP就把其从服务器队列中拿出,不参加下一次的用户请求的分配,直到其恢复正常。 ◆预测模式(Predictive):BIG-IP利用收集到的服务器当前的性能指标,进行预测分析,选择一台服务器在下一个时间片内,其性能将达到最佳的服务器相应用户的请求。(被BIG-IP 进行检测) ◆动态性能分配(Dynamic Ratio-APM):BIG-IP 收集到的应用程序和应用服务器的各项性能参数,动态调整流量分配。 ◆动态服务器补充(Dynamic Server Act.):当主服务器群中因故障导致数量减少时,动态地将备份服务器补充至主服务器群。 ◆服务质量(QoS):按不同的优先级对数据流进行分配。 ◆服务类型(ToS): 按不同的服务类型(在Type of Field中标识)负载均衡对数据流进行分配。 ◆规则模式:针对不同的数据流设置导向规则,用户可自行。 负载均衡对应本地的应用交换,大家可以通过对上述负载均衡算法的理解,结合实际的需求来采用合适你的负载均衡算法,我们常用到的一般是最少连接数、最快反应、或者轮询,决定选用那种算法,主要还是要结合实际的需求。

系统部署技术方案比较范本

系统部署技术方案 比较

系统部署技术方案比较 1.1部署方案一(分布集中式) 1.1.1技术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该方案根据大型集团单位协同办公管理应用的实际需求,对整个系统的网络结构、网络选型、网络应用均按照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开放性、安全性原则进行设计。在软件部署上采用集团内部署多套协同办公管理软件的分布式交换原则。该方案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独立性:各单位分别部署,分别由各自独立的服务器、网 络及应用系统;根据各自的管理体系进行架构,对于集团 内每个单位业务种类或者行业偏差较大的时候,系统能够 相对独立; ?分布式交换:每套系统内部经过服务器进行文件等的交 换,单位与单位之间经过专用的文件加密传输交换系统进 行交换;集团管控的枢纽是文件加密传输系统(交换中 心)。 ?最小授权:各单位各自管理自己的系统,在系统中仅对本 单位独立的系统进行授权管理;单位与单位之间只能经过 互设单独管理帐号才能实现访问。

分布式部署示意图 1.1.2技术方案特点分析 该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很方便地实行分步实施,降低实施风 险,可分单位逐步进行部署;能够在各独立系统上线运 行成功的基础上,最后部署交换中心即可。 ◆危险分散:由于各系统相对独立,系统安全性大幅度提 高,单个服务器故障仅影响一个单位而不会影响到整个 大系统; ◆管理上独立:各单位各自建立自己的系统,系统管理员 由本单位人员担任,便于管理和维护;同时各单位也能 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对系统进行配置而不会受其它单 位的影响;

◆内部访问速度快:由于各单位独自一套系统大多数访问 经过局域网进行,内部访问数度快,对互联网依赖小, 对互联网的带宽要求减少。 ◆大容量、大负荷能力:分布式系统便于减轻网络负担, 降低对服务器等设备的要求,在提供大量用户同时上线 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多服务器结构在数据存储 上提供比单服务器大得多的存储容量,便于办公管理数 据的海量储存。 1.1.3关键技术与核心问题分析 要实现分布式部署的关键技术是各系统之间的文件加密传输系统,该系统需要具有完善的安全策略,同时整个文件传输系统采用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确保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唯一的身份认证,同时平台中的各个系统无缝连接,保证用户的使用流畅。整个系统采用统一的授权体系,实现有限授权,授权精密度可达到每个文件每个用户,确保用户单位的文件使用安全性和共享性。 文件加密设计 在文件的信息加密能够采用对称密钥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加密的流程图如下图一和图二所示。 图示一

负载均衡和会话保持

A10负载均衡和会话保持 在大多数的企业级应用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经常需要通过多次的交互才能完成一次事务处理或一笔交易。由于这些交互与用户的身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与这个客户端相关的应用请求,往往需要转发至一台服务器完成,而不能被负载均衡器转发至不同的服务器上进行处理。为了实现这一机制,我们需要在负载均衡上配置会话保持(Session Persistence)机制,以确保客户端与应用系统之间的交互不会因为部署了负载均衡而发生问题。 实际上,会话保持机制与负载均衡的基本功能是完全矛盾的。负载均衡希望将来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均衡的转发至后端的多台服务器,以避免单台服务器负载过高;而会话保持机制却要求将某些请求转发至同一台服务器进行处理。因此,在实际的部署环境中,我们要根据应用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会话保持机制。 连接和会话的区别 在介绍会话保持技术之前,我们必须先花点时间弄清楚一些概念:什么是连接(Connection)、什么是会话(Session),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区别。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我们仅仅是谈论负载均衡,会话和连接往往具有相同的含义。但是,如果我们和开发人员沟通这些术语时,这两个术语却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注意这其中的区别。在本文中,我想着重说明的是开发人员眼中的连接及会话的含义。

通常,在普通的客户端或服务器上,我们把具有相同[源地址:端口],和相同[目的地址:端口]的数据包定义为一个连接。下表是Windows系统中用命令netstat–an输出的部分系统连接状态。 1.C:\>netstat-an 2. 3.活动连接 4. 5.协议本地地址外部地址状态 6. 7....<省略部分输出内容>... 8.TCP172.31.20.53:47669122.225.67.240:80ESTABLISHED 9.TCP172.31.20.53:47670122.225.67.240:80ESTABLISHED 10.TCP172.31.20.53:47671122.228.243.240:80ESTABLISHED 11.TCP172.31.20.53:47672110.75.34.138:80TIME_WAIT 12.TCP172.31.20.53:47673110.75.34.138:80TIME_WAIT 13.TCP172.31.20.53:47674110.75.34.138:80TIME_WAIT 14.TCP172.31.20.53:47675122.225.67.240:80ESTABLISHED 15.TCP172.31.20.53:47676122.225.67.240:80ESTABLISHED 16.TCP172.31.20.53:47677122.228.243.240:80ESTABLISHED 17.TCP172.31.20.53:47679110.75.24.105:80ESTABLISHED 18.TCP172.31.20.53:47681122.225.67.240:80ESTABLISHED 19.TCP172.31.20.53:47682122.225.67.240:80ESTABLISHED 20.TCP172.31.20.53:4768360.191.143.240:80ESTABLISHED 21.TCP172.31.20.53:4768460.191.143.240:80ESTABLISHED 22.TCP192.168.1.4:18231203.208.46.29:443CLOSE_WAIT 23....<省略部分输出内容>... 对于负载均衡来说,情况则稍微发生了一些变化。负载均衡会将来自相同[源IP:端口],发送到相同[目的IP:端口]的数据包,通过NAT技术做一些转换后,转发至后端的某台固定的服务器。如下表所示,虽然两个TCP连接具有相同的源地址,但源端口不同,AX负载均衡仍然将其识别为两个不同的连接,并且转发至两台不同的服务器进行处理。 1.AX#show session 2....<省略部分输出内容>... 3.

软件负载均衡配置方案V1.0

在线考试系统负载均衡配置方案 目录 方案背景 (3)

运行环境要求 (3) 硬件要求 (3) 软件要求 (3) 配置方案 (4) 软硬件负载均衡比较 (7)

方案背景 在线考试系统的软件和需求分析已经结束。针对于此,给出此配置方案,硬件的要求和运行效果都将详细列明指出。 运行环境要求 数据库服务器内存要求:建议16GB以上 客户端内存要求:建议256M以上 应用服务器内存要求:建议8G以上 硬件要求 软件要求 应用服务器: ●OS:Microsoft Windows 2000 Server (Advance Server) ●Microsoft Windows 2003 Server 数据库服务器: DBMS:SQL SERVER2008

客户端: OS: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 浏览器:IE6以上 配置方案 一台服务器: 一台服务器的情况,硬件配置: 用户同时在线数:2000-5000。最优化最稳定的范围在3500人左右。 五台服务器软件负载均衡 用户同时在线数:6000-15000。最优化最稳定的范围在7000人左右。 如果五台服务器支撑在线测试系统的运行,那么会考虑到采用apache+tomcat的方式来做负载均衡,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负载均衡说明图:

五-十台服务器硬件负载均衡

用户同时在线数:6000-40000。最优化最稳定的范围在15000-30000人左右。 如果五台以上服务器支撑在线测试系统的运行(最多十台),那么会考虑到采用硬件的方式来做负载均衡,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负载均衡说明图:

负载均衡解决方案设计设计

一、用户需求 本案例公司中现有数量较多的服务器群: WEB网站服务器 4台 邮件服务器 2台 虚拟主机服务器 10台 应用服务器 2台 数据库 2台(双机+盘阵) 希望通过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实现各服务器群的流量动态负载均衡,并互为冗余备份。并要求新系统应有一定的扩展性,如数据访问量继续增大,可再添加新的服务器加入负载均衡系统。 二、需求分析 我们对用户的需求可分如下几点分析和考虑: 1.新系统能动态分配各服务器之间的访问流量;同时能互为冗余,当其中 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其余服务器能即时替代工作,保证系统访问的 不中断; 2.新系统应能管理不同应用的带宽,如优先保证某些重要应用的带宽要 求,同时限定某些不必要应用的带宽,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3.新系统应能对高层应用提供安全保证,在路由器和防火墙基础上提供了 更进一步的防线; 4.新系统应具备较强的扩展性。 o容量上:如数据访问量继续增大,可再添加新的服务器加入系统; o应用上:如当数据访问量增大到防火墙成为瓶颈时,防火墙的动态负载均衡方案,又如针对链路提出新要求时关于Internet访问 链路的动态负载均衡方案等。 三、解决方案 梭子鱼安全负载均衡方案总体设计 采用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提供本地的服务器群负载均衡和容错,适用于处在同一个局域网上的服务器群。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带给我们的最主要功能是:

当一台服务器配置到不同的服务器群(Farm)上,就能同时提供多个不同的应用。可以对于每个服务器群设定一个IP地址,或者利用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的多TCP端口配置特性,配置超级服务器群(SuperFarm),统一提供各种应用服务。

负载均衡调度算法

负载调度算法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又称为负载分担,就是将负载(工作任务)进行平衡、分摊到多个操作单元上进行执行,例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企业关键应用服务器和其它关键任务服务器等,从而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又有效的方法来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在调度器的实现技术中,IP负载均衡技术是效率最高的。在已有的IP负载均衡技术中有通过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将一组服务器构成一个高性能的、高可用的虚拟服务器,称之为VS/NAT技术。在分析VS/NAT 的缺点和网络服务的非对称性的基础上,提出通过IP隧道实现虚拟服务器的方法VS/TUN,和通过直接路由实现虚拟服务器的方法VS/DR,它们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伸缩性。 在内核中的连接调度算法上,IPVS实现了以下几种调度算法: 1 轮叫调度 1.1 轮叫调度含义 轮叫调度(Round Robin Scheduling)算法就是以轮叫的方式依次将请求调度不同的服务器,即每次调度执行i = (i + 1) mod n,并选出第i台服务器。算法的优点是其简洁性,它无需记录当前所有连接的状态,所以它是一种无状态调度。 轮叫是基站为终端分配带宽的一种处理流程,这种分配可以是针对单个终端或是一组终端的。为单个终端和一组终端连接分配带宽,实际上是定义带宽请求竞争机制,这种分配不是使用一个单独的消息,而是上行链路映射消息中包含的一系列分配机制。 1.2 轮叫调度算法流程 轮询调度算法的原理是每一次把来自用户的请求轮流分配给内部中的服务器,从1开始,直到N(内部服务器个数),然后重新开始循环。在系统实现时,我们引入了一个额外条件,即当服务器的权值为零时,表示该服务器不可用而不被调度。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服务器切出服务(如屏蔽服务器故障和系统维护),同时与其他加权算法保持一致。所以,算法要作相应的改动,它的算法流程如下:假设有一组服务器S = {S0, S1, …, Sn-1},一个指示变量i表示上一次选择的服务器,W(Si)表示服务器Si的权值。变量i被初始化为n-1,其中n > 0。 j = i; do { j = (j + 1) mod n;

系统部署技术方案比较

系统部署技术方案比较 1.1部署方案一(分布集中式) 1.1.1技术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该方案根据大型集团单位协同办公管理应用的实际需求,对整个系统的网络结构、网络选型、网络应用均按照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开放性、安全性原则进行设计。在软件部署上采用集团内部署多套协同办公管理软件的分布式交换原则。该方案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独立性:各单位分别部署,分别由各自独立的服务器、网络及应用系统;根据各自 的管理体系进行架构,对于集团内每个单位业务种类或者行业偏差较大的时候,系 统可以相对独立; 分布式交换:每套系统内部通过服务器进行文件等的交换,单位与单位之间通过专 用的文件加密传输交换系统进行交换;集团管控的枢纽是文件加密传输系统(交换 中心)。 最小授权:各单位各自管理自己的系统,在系统中仅对本单位独立的系统进行授权 管理;单位与单位之间只能通过互设单独管理帐号才能实现访问。 分布式部署示意图 1.1.2技术方案特点分析 该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实行分步实施,降低实施风险,可分单位逐步进行 部署;可以在各独立系统上线运行成功的基础上,最后部署交换中心即可。 危险分散:由于各系统相对独立,系统安全性大幅度提高,单个服务器故障仅 影响一个单位而不会影响到整个大系统; 管理上独立:各单位各自建立自己的系统,系统管理员由本单位人员担任,便 于管理和维护;同时各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对系统进行配置而不会 受其他单位的影响; 内部访问速度快:由于各单位独自一套系统大多数访问通过局域网进行,内部

访问数度快,对互联网依赖小,对互联网的带宽要求减少。 大容量、大负荷能力:分布式系统便于减轻网络负担,降低对服务器等设备的 要求,在提供大量用户同时上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多服务器结构在 数据存储上提供比单服务器大得多的存储容量,便于办公管理数据的海量储存。 1.1.3关键技术与核心问题分析 要实现分布式部署的关键技术是各系统之间的文件加密传输系统,该系统需要具有完善的安全策略,同时整个文件传输系统采用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确保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唯一的身份认证,同时平台中的各个系统无缝连接,保证用户的使用流畅。整个系统采用统一的授权体系,实现有限授权,授权精密度可达到每个文件每个用户,确保用户单位的文件使用安全性和共享性。 文件加密设计 在文件的信息加密可以采用对称密钥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加密的流程图如下图一和图二所示。 图示一 图示二 由图示可知,对称密钥加密中,加密与解密使用的是同一把密钥,在文件传递时需要传递密钥,这里存在安全隐患,对称密钥具有加密速度快的特点。非对称密钥加密,则是采用接受方的公钥加密,接受者利用其所持有的私钥来解密,由于公钥是公开的,不存在安全传输的问题,但是,公钥加密速度慢,效率低,一般来说,对称密钥加密速度大约是非对称密钥加密速度的四百倍左右。为了既保证加密速度,又保证密钥传输的安全性,可采用二者合一的加密组件来解决集团的文件加密。 在对于文件的文件信息内容部分,采用对称密钥加密信息,而用非对称密钥的公钥加密对称密钥,收信人则利用其持有的私钥解密收到的加密数据包以获取解密密钥,使用解密密钥解密加密过的内容以获取原始信息。 加密组件包(ZYSDK)包括对称密钥加密组件、公钥加密组件和“数字信封”组件三个组件。在对称密钥加密算法支持DES、3DES等算法,同时支持国密办SSF33算法。公钥加密算法支持RSA、 SHA-1、MD5等算法。

Java分布式架构设计

Java分布式架构设计 一种互联网应用的分布式架构模式微服务应用框架的实现(gradle,dubbo,zookeeper,springmmvc) 简介: 框架是用freemarker、springmvc、dubbo、hibernate编写的快速互联网应用敏捷开发框架,采用web层和service层分离独立的设计模式, 用最流行的微服务架构,使用gradle替代maven管理项目结构依赖 架构应用图: 主要分5部分组成: fw_core:核心微层服务基类 fw_web:前端web框架使用 fw_facade:api层记录 fw_string:字符串处理 fw_cg:代码生成工具 此项目已经放到github上,由于时间有限,开档不全!

希望各位大神有好的建议,联系我一起交流! 源码地址: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515646664.html,/ligson/hfw (技术交流扣扣群:487490324) 微服务架构的好处 微服务架构模式有很多好处。首先,通过分解巨大单体式应用为多个服务方法解决了复杂性问题。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应用被分解为多个可管理的分支或服务。每个服务都有一个用RPC-或者消息驱动API定义清楚的边界。微服务架构模式给采用单体式编码方式很难实现的功能提供了模块化的解决方案,由此,单个服务很容易开发、理解和维护。 第二,这种架构使得每个服务都可以有专门开发团队来开发。开发者可以自由选择开发技术,提供API服务。当然,许多公司试图避免混乱,只提供某些技术选择。然后,这种自由意味着开发者不需要被迫使用某项目开始时采用的过时技术,他们可以选择现在的技术。甚至于,因为服务都是相对简单,即使用现在技术重写以前代码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第三,微服务架构模式是每个微服务独立的部署。开发者不再需要协调其它服务部署对本服务的影响。这种改变可以加快部署速度。UI团队可以采用AB测试,快速的部署变化。微服务架构模式使得持续化部署成为可能。 最后,微服务架构模式使得每个服务独立扩展。你可以根据每个服务的规模来部署满足需求的规模。甚至于,你可以使用更适合于服务资源需求的硬件。比如,你可以在EC2 Compute Optimized instances上部署CPU敏感的服务,而在EC2 memory-optimized instances上部署内存数据库。 微服务架构的不足 Fred Brooks在30Year前写道,“there are no silver bullets”,像任何其它科技一样,微服务架构也有不足。其中一个跟他的名字类似,『微服务』强调了服务大小,实际上,有一些开发者鼓吹建立稍微大一些的,10-100 LOC服务组。尽管小服务更乐于被采用,但是不要忘了这只是终端的选择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微服务的目的是有效的拆分应用,实现敏捷开发和部署。 另外一个主要的不足是,微服务应用是分布式系统,由此会带来固有的复杂性。开发者需要在RPC或者消息传递之间选择并完成进程间通讯机制。更甚于,他们必须写代码来处理消息传递中速度过慢或者不可用等局部失效问题。当然这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相对于单体式应用中通过语言层级的方法或者进程调用,微服务下这种技术显得更复杂一些。 另外一个关于微服务的挑战来自于分区的数据库架构。商业交易中同时给多个业务分主体更新消息很普遍。这种交易对于单体式应用来说很容易,因为只有一个数据库。在微服务架构应用中,需要更新不同服务所使用的不同的数据库。使用分布式交易并不一定是好的选择,不仅仅是因为CAP理论,还因为今天高扩展性的NoSQL数据库和消息传递中间件并不支持这一需求。最终你不得不使用一个最终一致性的方法,从而对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铁路客票系统服务器负载均衡解决方案(精选)

铁路客票系统服务器负载均衡解决方案 项目概况: 某省铁路集团是国务院确定的512家重点国有企业和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也 是中国铁路运输业第一家企业集团,其前身是原XX铁路局。集团管辖铁路4274公 里。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简称客票系统)建设自 1996 年启动,经历4个版本, 即适应全国统一车站售票软件的 1.0 版本,适应地区内联网售票的 2.0 版本,适 应全路联网异地售票的 3.0 版本,适应客运体制改革和收入清算需求的 4.0 版本。 客票系统 5.0 版是为适应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和第六次提速客运营销的需求,以实现客票销售渠道网络化、服务手段现代化、运营管理信息化为目标而研制的。系统的 升级将使我国铁路客票系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与发展。 该项目同时希望在业务负载均衡等关键技术攻关中取得了较大突破和创新,成为我 国铁路客票系统的又一重大发展。 除中心点外,有多个节点需要提供高可靠性,高性能业务负载均衡。 客票系统 5.0 继续坚持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席位全部集中到各地区中心,以加强席位的管理和调控力度。对于车站级系统, 5.0 在保障目前车站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支持车站取消服务器,更好地适应了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 要. 网络结构: 客户需求: 系统体系结构和功能框架具备可扩展性、兼容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提供以列车作为客票管理线索为基础的数据中心非动态负载均衡。 客票应用服务器得到增强,应用结构更加合理;负载均衡高效合理。 由于该系统的不可间断性,高可用性和可靠性成为重点之一。

负载均衡设备内部连接应用服务器群,外部接入铁路内部大网,提供面对铁路系统的应用访问。 系统管理员能直接通过路由方式对内部应用服务器群进行管理,方便维护。 应用服务器群能通过路由方式直接访问位于负载均衡器外部的数据库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连接为长连接,且要求负载均衡设备任何时候都不中断连接。 对外提供的服务要进行基于来源地址的会话保持。 F5的解决方案: 结构采用F5 BIGIP3400LTM 双机HA冗余做服务器负载均衡。 双机采用心跳及网络方式HA,保证系统服务不中断。 采用F5特有的负载均衡算法和健康检查方法保证业务负载实时高效均衡。保证业务处理高效,有效性。 F5 负载均衡器业界唯一专有的四层ASIC芯片处理保证数据处理快速高效。 通过高级VS设置提供路由方式实现网管对内部服务器群进行直接管理维护。 通过F5灵活的TCP优化及会话保持技术满足业务应用需求。 为什么选择F5: F5 负载均衡器双机心跳线方式提供毫秒级快速切换,是诸如客票系统这样的关键业务系统所必需的。 F5 负载均衡器高性能高稳定性在中国诸多用户业务环境中得到证实。 F5 是业界唯一采用专有四层加速芯片的负载均衡厂商。 F5 强大的技术储备和发展计划也是客户所关注的。 关键技术阐述: F5双机冗余:串口心跳线工作原理: 两台BIGIP之间通过Failover端口方式相连。切换触发信号通过串口线通知对端设备,同时,每台BIGIP通过串口心跳线监控对端设备的状态。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天融信负载均衡算法

1.Rr – Round Robin 默认情况下,访问请求分配的次序为: 1, 2, 3, 4, 1, 2, 3,4 若Servers之间存在性能差异,可以通过调整分配粒度值(weight),来控制访问请求分配的次序: 1, 1, 1, 2, 2, 2, 3, 3, 3,4,4,4, 2.Lc - Least Connections 新的访问请求将分配至当前连接数最少的一台服务器上。分配粒度方法定义了两个服务器的活动连接数要有多大差别,算法里才会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等级。3.Sr – Shortest Response Time 基于后台服务器的最短相应时间来分配新的访问请求。 4.Pi – Persistent IP 相同IP地址的请求将会分配到相同的服务器上 5.HI - Hash IP 这是一种基于源IP地址Hash来分发新建连接的算法。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到虚拟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将根据源IP地址计算出的哈希值来选择将该访问请求发送到哪一台服务器;对于哈希值相同的请求连接,都将会发送到相同的服务器上。 注意:如果一台服务器失效了,将导致负载均衡设备上的哈希值重新计算,这样对所有原已维持的会话状态都将产生影响。 在负载均衡集群的方式下,客户端到服务器端的对应关系,在其他负载均衡设备上无法维持的,因此当其中一台负载均衡设备失效以后,客户端的请求将会在其他正常的负载均衡重新进行负载分配。 6.CHI – Consistent Hash IP 这是一种基于源IP地址Hash来分发新建连接的算法。 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到虚拟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将根据源IP地址计算出的哈希值来选择将该访问请求发送到哪一台服务器;对于哈希值相同的请求连接,都将会发送到相同的服务器上。 注意:

大型电商网站服务器架构完全部署实施方案

大型电商网站服务器架构完全部署方案

————————————————————————————————作者:————————————————————————————————日期: 2

任何一个大型网站都是经历用户积累然后成长,从一台服务器到多台服务器才能构架支撑网站现有数据、用户、页面请求等。大型网站(如淘宝、京东等)的系统架构并不是开始设计就具备完整的高性能、高可用、安全等特性,它总是随着用户量的增加,业务功能的扩展逐渐演变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开发模式、技术架构、设计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技术人员也从几个人发展到一个部门甚至一条产品线。所以成熟的系统架构是随业务扩展而完善出来的,并不是一蹴而就;不同业务特征的系统,会有各自的侧重点,例如淘宝,要解决海量的商品信息的搜索、下单、支付,例如腾讯,要解决数亿的用户实时消息传输,百度它要处理海量的搜索请求,他们都有各自的业务特性,系统架构也有所不同。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从这些不同的网站背景下,找出其中共用的技术,这些技术和手段可以广泛运行在大型网站系统的架构中,下面就通过介绍大型网站系统的演化过程,来认识这些技术和手段。 一、最开始的网站架构最初的架构,应用程序、数据库、文件都部署在一台服务器上,如图: 二、应用、数据、文件分离随着业务的扩展,一台服务器已经不能满足性能需求,故将应用程序、数据库、文件各自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上,并且根据服务器的用途配置不同的硬件,达到最佳的性能效果。

三、利用缓存改善网站性能在硬件优化性能的同时,同时也通过软件进行性能优化,在大部分的网站系统中,都会利用缓存技术改善系统的性能,使用缓存主要源于热点数据的存在,大部分网站访问都遵循28原则(即80%的访问请求,最终落在20%的数据上),所以我们可以对热点数据进行缓存,减少这些数据的访问路径,提高用户体验。

几种负载均衡策略比较~

PS:Nginx/LVS/HAProxy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三种负载均衡软件,本人都在多个项目中实施过,参考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一些使用经验,总结一下。 一般对负载均衡的使用是随着网站规模的提升根据不同的阶段来使用不同的技术。具体的应用需求还得具体分析,如果是中小型的Web应用,比如日PV小于1000万,用Nginx就完全可以了;如果机器不少,可以用DNS轮询,LVS所耗费的机器还是比较多的;大型网站或重要的服务,且服务器比较多时,可以考虑用LVS。一种是通过硬件来进行进行,常见的硬件有比较昂贵的F5和Array等商用的负载均衡器,它的优点就是有专业的维护团队来对这些服务进行维护、缺点就是花销太大,所以对于规模较小的网络服务来说暂时还没有需要使用;另外一种就是类似于Nginx/LVS/HAProxy的基于Linux的开源免费的负载均衡软件,这些都是通过软件级别来实现,所以费用非常低廉。 目前关于网站架构一般比较合理流行的架构方案:Web前端采用 Nginx/HAProxy+Keepalived作负载均衡器;后端采用MySQL数据库一主多从和读写分离,采用LVS+Keepalived的架构。当然要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制定方案。 下面说说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一、Nginx Nginx的优点是: 1、工作在网络的7层之上,可以针对http应用做一些分流的策略,比如针对域名、目录结构,它的正则规则比HAProxy更为强大和灵活,这也是它目前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Nginx单凭这点可利用的场合就远多于LVS了。 2、Nginx对网络稳定性的依赖非常小,理论上能ping通就就能进行负载功能,这个也是它的优势之一;相反LVS对网络稳定性依赖比较大,这点本人深有体会; 3、Nginx安装和配置比较简单,测试起来比较方便,它基本能把错误用日志打印出来。LVS的配置、测试就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了,LVS对网络依赖比较大。 3、可以承担高负载压力且稳定,在硬件不差的情况下一般能支撑几万次的并发量,负载度比LVS相对小些。 4、Nginx可以通过端口检测到服务器内部的故障,比如根据服务器处理网页返回的状态码、超时等等,并且会把返回错误的请求重新提交到另一个节点,不过其中缺点就是不支持url来检测。比如用户正在上传一个文件,而处理该上传的节点刚好在上传过程中出现故障,Nginx会把上传切到另一台服务器重新处理,而LVS就直接断掉了,如果是上传一个很大的文件或者很重要的文件的话,用户可能会因此而不满。 5、Nginx不仅仅是一款优秀的负载均衡器/反向代理软件,它同时也是功能强大的Web应用服务器。LNMP也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web架构,在高流量的环境中稳定性也很好。 6、Nginx现在作为Web反向加速缓存越来越成熟了,速度比传统的Squid服务器更快,可以考虑用其作为反向代理加速器。 7、Nginx可作为中层反向代理使用,这一层面Nginx基本上无对手,唯一可以对比

集群的负载均衡技术综述

集群的负载均衡技术综述 摘要:当今世界,无论在机构内部的局域网还是在广域网如Internet上,信息处理量的增长都远远超出了过去最乐观的估计,即使按照当时最优配置建设的网络,也很快会感到吃不消。如何在完成同样功能的多个网络设备之间实现合理的业务量分配,使之不致于出现一台设备过忙、而别的设备却未充分发挥处理能力的情况,负载均衡机制因此应运而生。本组在课堂上讲解了《集群监控与调度》这一课题,本人在小组内负责负载均衡部分内容,以及PPT的制作。 关键词:负载均衡集群网络计算机 一、前言 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扩展服务器带宽和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它主要完成以下任务:解决网络拥塞问题,服务就近提供,实现地理位置无关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访问质量;提高服务器响应速度;提高服务器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了网络关键部位出现单点失效。 其实,负载均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均衡”,一般来说,它只是把有可能拥塞于一个地方的负载交给多个地方分担。如果将其改称为“负载分担”,也许更好懂一些。说得通俗一点,负载均衡在网络中的作用就像轮流值日制度,把任务分给大家来完成,以免让一个人累死累活。不过,这种意义上的均衡一般是静态的,也就是事先确定的“轮值”策略。 与轮流值日制度不同的是,动态负载均衡通过一些工具实时地分析数据包,掌握网络中的数据流量状况,把任务合理分配出去。结构上分为本地负载均衡和地域负载均衡(全局负载均衡),前一种是指对本地的服务器集群做负载均衡,后一种是指对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在不同的网络及服务器群集之间作负载均衡。 服务器群集中每个服务结点运行一个所需服务器程序的独立拷贝,诸如Web、FTP、Telnet或e-mail服务器程序。对于某些服务(如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的那些服务)而言,程序的一个拷贝运行在群集内所有的主机上,而网络负载均衡则将工作负载在这些主机间进行分配。对于其他服务(例如e-mail),只有一台主机处理工作负载,针对这些服务,网络负载均衡允许网络通讯量流到一个主机上,并在该主机发生故障时将通讯量移至其他主机。 二、负载均衡技术实现结构 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负载均衡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扩展服务器带宽和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它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解决网络拥塞问题,服务就近提供,实现地理位置无关性 2.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访问质量 3.提高服务器响应速度

负载均衡技术的三种实现方法

目前,网络应用正全面向纵深发展,企业上网和政府上网初见成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网络和远程教学网络等也得到普及,各地都相继建起了教育信息网络,带动了网络应用的发展。 一个面向社会的网站,尤其是金融、电信、教育和零售等方面的网站,每天上网的用户不计其数,并且可能都同时并发访问同一个服务器或同一个文件,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信息传输阻塞现象;加上Internet线路的质量问题,也容易引起出 现数据堵塞的现象,使得人们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去访问一个站点,还可能屡次看到某个站点“服务器太忙”,或频繁遭遇系统故障。因此,如何优化信息系统的性能,以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负载均衡技术的引入 信息系统的各个核心部分随着业务量的提高、访问量和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其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也相应增大,使得单一设备根本无法承担,必须采用多台服务器协同工作,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以满足当前业务量的需求。而如何在完成同样功能的多个网络设备之间实现合理的业务量分配,使之不会出现一台设备过忙、而其他的设备却没有充分发挥处理能力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负载均衡的方法。 负载均衡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把大量的并发访问或数据流量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分别处理,减少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其次,单个重负载的运算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做并行处理,每个节点设备处理结束后,将结果汇总,再返回给用户,使得信息系统处理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对一个网络的负载均衡应用,可以从网络的不同层次入手,具体情况要看对网络瓶颈所在之处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企业信息系统的负载均衡大体上都从传输链路聚合、采用更高层网络交换技术和设置服务器集群策略三个角度实现。 二、链路聚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为了支持与日俱增的高带宽应用,越来越多的PC机使用更加快速的方法连入网络。而网络中的业务量分布是不平衡的,一般表现为网络核心的业务量高,而边缘比较低,关键部门的业务量高,而普通部门低。伴随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工作组局域网的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企业内部对高带宽应用需求不断增大时(例如Web访问、文档传输及内部网连接),局域网核心部位的数据接口将产生瓶颈问题,因此延长了客户应用请求的响应时间。并且局域网具有分散特性,网络本身并没有针对服务器的保护措施,一个无意的动作,像不小心踢掉网线的插头,就会让服务器与网络断开。 通常,解决瓶颈问题采用的对策是提高服务器链路的容量,使其满足目前的需求。例如可以由快速以太网升级到千兆以太网。对于大型网络来说,采用网络系统升级技术是一种长远的、有前景的解决方案。然而对于许多企业,当需求还没有大到非得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进行升级时,使用升级的解决方案就显得有些浪费

负载均衡方案及详细配置

Apache+Tomcat+mod_jk实现负载均衡方案 一、概述: 原理图: 提高系统可用性,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小。对于一台服务器Down机后,可自动切换到另 最少需要两台机器,Tomcat1 和Tomcat2可在同一台服务器上。若条件允许最好是各用一台服务器。 二、详细配置步骤: 1、Apache http Server安装 32位的按照提示操作即可。 64位系统的不是安装包。 64位安装配置: 以管理员身份运行cmd 执行:httpd -k install 若无法运行并提示配置错误,请先安装vcredist_x64.exe后再执行。 安装后在Testing httpd.conf...时会报错,不影响。 httpd -k start 启动Apache、httpd -k shutdown 停止Apache 、httpd -k restart重启测试Apache:

在IE中输入:127.0.0.1 打开网页显示It work就OK 2、将Mod_jk的压缩包解压,找到mod_jk.so 复制到Apache目录下modules目录下 64位的下载mod_jk1.2.30_x64.zip 32位的下载tomcat-connectors-1.2.35-windows-i386-httpd-2.0.x.zip 3、修改Apache conf目录下的httpd.conf文件 在最后增加:Include conf/extra/mod_jk.conf 4、在conf/extra 下创建mod_jk.conf文件 增加如下: #load module mod_jk.so LoadModule jk_module modules/mod_jk.so #mod_jk config #load workers JkWorkersFile conf/workers.properties #set log file JkLogFile logs/mod_jk.log #set log level JkLogLevel info #map to the status server #mount the status server JkMount /private/admin/mystatus mystatus JkMount /* balance 5.在conf目录下创建workers.properties文件 增加:worker.tomcat1 中的tomcat1和tomcat2必须和Tomcat中的配置相同。Tomcat配置下面介召 worker.list=balance,mystatus #first worker config worker.tomcat1.type=ajp13 worker.tomcat1.host=192.168.8.204 worker.tomcat1.port=8009 #Tomcat的监听端口 worker.tomcat1.lbfactor=1 worker.tomcat1.socket_timeout=30 worker.tomcat1.socket_keepalive=1 #second worker config worker.tomcat2.type=ajp13 worker.tomcat2.host=192.168.8.204 worker.tomcat2.port=8010 #Tomcat的监听端口实验是在同一机器上做的,所以两个不同

分布式服务架构方案

高并发分布式服务架构方案 下图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架构蓝图,针对不同的应用系统需要的模块各有不同。此架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数据存储和读取,基础服务,应用层(APP/业务/Proxy),日志监控等,下面对这些主要的问题提供具体的各项针对性技术方案。 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分布式系统应该根据应用对数据不同的一致性、可用性等要求和数据的不同特性,采用不同的数据存储和读取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可选方案: 1)内存型数据库。内存型的数据库,以高并发高性能为目标,在事务性方面没那么严格, 适合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读取。例如开源nosql数据库mongodb、redis等。 2)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在满足并发性能的同时,也需要满足事务性,可通过 读写分离,分库分表来应对高并发大数据量的情况。例如Oracle,Mysql等。 3)分布式数据库。对于数据的高并发的访问,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提供读写分离的方案, 但是带来的确实数据的一致性问题提供的数据切分的方案;对于越来越多的海量数据,传统的数据库采用的是分库分表,实现起来比较复杂,后期要不断的进行迁移维护;对

于高可用和伸缩方面,传统数据采用的是主备、主从、多主的方案,但是本身扩展性比较差,增加节点和宕机需要进行数据的迁移。对于以上提出的这些问题,分布式数据库HBase有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适用于高并发海量数据存取的要求。 基础服务 基础服务主要是指数据层之上的数据路由,Cache,搜索等服务。 1)路由Router。对于数据库切分方案中的分库分表问题,需要解决在请求对应的数据时 定位需要访问的位置,可根据一致性Hash,维护路由表至内存数据库等方案解决。 2)Cache。对于高并发的系统来讲,使用Cache可以减轻对后端系统的压力,所有Cache 可承担大部分热数据的读操作。当前用的比较多的是redis和memcache,redis比memcache有丰富的数据操作的API,redis对数据进行了持久化,而memcache没有这个功能,因此memcache更加适合在关系型数据库之上的数据的缓存。 3)搜索。搜索可以支持应用系统的按照关键词的检索,搜索提示,搜索排序等功能。开源 开源的企业级搜索引擎主要有lucene, sphinx,选择搜索引擎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a)搜索引擎是否支持分布式的索引和搜索,来应对海量的数据,支持读写分离,提高 可用性 b)索引的实时性 c)搜索引擎的性能 Solr是基于Lucene开发的高性能的全文搜索服务器,满足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而且目前在企业中应用非常广泛。 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括面向用户的应用,网站、APP等,还包括相关的业务处理的运算等。 1)负载均衡-反向代理。一个大型的平台包括很多个业务域,不同的业务域有不同的集群, 可以用DNS做域名解析的分发或轮询,DNS方式实现简单。但是因存在cache而缺乏灵活性;一般基于商用的硬件F5、NetScaler或者开源的软负载lvs在做分发,当然会采用做冗余(比如lvs+keepalived)的考虑,采取主备方式。Nginx是基于事件驱动的、异步非阻塞的架构、支持多进程的高并发的负载均衡器/反向代理软件,可用作反向代理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