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下册《全球战火再起》课堂同步训练附参考答案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册《全球战火再起》课堂同步训练附参考答案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册《全球战火再起》课堂同步训练附参考答案

2019-2020年九年级下册《全球战火再起》课堂同步训练附

参考答案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能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2、知道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体会《格尔尼

卡》中反映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3、牢记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理解德意日三国法西斯统治的共同点。[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选择题

(1)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以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为标志的A.1931年B.1932年C.1933年D.1939年

(2)“国会纵火案”中被逮捕的保加利亚共产党的领袖是

A.台尔曼B.季米特洛夫C.斯大林D.列宁

(3)下列哪一国家的法西斯政权最先建立

A.德国B.意大利C.西班牙D.日本

(4)意大利的法西斯头子是

A.佛朗哥B.东条英机C.希特勒D.墨索里尼

(5)731部队反映了哪一国家的暴行

A.德国B.意大利C.西班牙D.日本

2、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决不会不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就是如果在牺牲一个被侵略的国家的情况下向一个已被谴责为侵略者的国家致送报酬,那么其他爱好和平的弱国或小国的安全也将发生疑问。

―——海尔·塞拉西请回答:

(1)上面说这段话的人具有怎样的身份

(2)他这段话是针对什么事件说的?

(3)面对这一事件的发生,当时世界上几个帝国主义强国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3、列举题

试各举一例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

二、课堂回顾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纳粹种族屠杀的民族是

A.日尔曼族B.波兰C.犹太族D.俄罗斯

2、读图题

(1)上述作品的名字是什么?

(2)该作品的作者是谁?他是哪国人?属于什么画派?

(3)该作品反映了什么内容?

3、问答题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有什么相同的原因?这三个法西斯政权对内、对外的政策有什么相同表现?

三、课堂延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犯下了累累罪行,其中尤其以屠杀犹太人为甚。50年来,人们对希特勒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屠杀万犹太人充满了疑问,为什么希特勒如此痛恨犹太人,这成为一个历史之谜。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试着去找找看。

第7课疯狂的战车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能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能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

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选择题

(1)《慕尼黑协定》中利益被损害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捷克斯洛伐克

(2)“白色方案”是二战中德国进攻哪一个国家的作战方案?

A.捷克斯洛伐克B.波兰C.苏联D.英国

(3)二战爆发的标志是

A.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B.德国闪击波兰

C.日本偷袭珍珠港D.德国进攻苏联

(4)牺牲小国利益来体现大国意志的政策被称之为

A.绥靖政策B.妥协政策C.强权政治D.大国政治

(5)二战中被美国定为国耻日的是哪天

A.1938年9月7日B.1939年9月1日

C.1941年6月22日D.1941年12月7日

2、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议,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材料二: 1938年夏至秋,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会见希特勒。第三次,与德、意、法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后,他飞回伦敦对群众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结果。

请回答:

①慕尼黑会议召开于哪一年?有哪几个国家参加?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张伯伦的预言正确吗?为什么?

③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理解?

3、问答题

德国袭击波兰,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制造珍珠港事件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结果分别怎样?

二、课堂回顾

1、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德军遭受的第一次大失败是

A.不列颠之战B.莫斯科战役C.进攻法国D.斯大林战役

2、读图题

图画说明:1939年3月,德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布拉格市民夹道向德军致

举手礼。右图中的市民致礼时泪流满面。

请回答:

(1)在此之前的1938年9月,德国侵占了捷克的哪部分领土,它是怎样得到这部分领土的?

(2)在此之后的1939年9月,德国又侵占了哪个国家,这次侵占有什么重大影响?(3)图中的布拉格市民为什么一边致礼一边流泪,你对这样的情景有什么感想?

3、问答题

珍珠港事件是怎么一回事?它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它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三、课堂延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的不断扩张,一向主张势力均衡的英国和一向担心德国势力坐大的法国却出乎意料的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试着去寻找一下它的原因。

第8课正义的胜利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2、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选择题

(1)二战中转折点的战役是

A.莫斯科保卫战B.不列颠之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D.攻克柏林

(2)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战役的登陆点是

A.敦刻尔克B.里尔C.布雷斯特D.诺曼底

(3)在轴心国的三个主要法西斯国家中,最先投降的是

A.德国B.意大利C.西班牙D.日本

(4)提出建立联合国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中的

A.德黑兰会议B.雅尔塔会议C.开罗会议D.波茨坦会议

(5)最先攻克柏林的是

A.苏军B.美军C.英军D.法军

2、材料题

宣言重申《大西洋宪章》的宗旨与原则,并规定: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品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来抵御与之处于交战状态的轴心国成员及其附属国;保证同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保证不同敌人单独停战或媾和。

(1)上述材料是哪一文件中的内容?这一文件是在何时签署的?

(2)该文件签署的背景是什么?

(3)该文件的签署有何意义?

3、问答题

试简述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二、课堂回顾

1、诺曼底登陆属于哪一作战计划

A.“巴巴罗萨计划”B.“霸王计划”C.“海狮计划”D.“白色方案”

2、读图题

(1)右图反映了什么事件?你知道这一事件发生

的时间、地点吗?

(2)你知道图中的签字国的陆战战场主要在哪个

国家吗,这场战争被这个国家的人称之为什么战争?

它持续了几年?

(3)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3、列举题

试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个轴心国先后投降的时间。

三、课堂延伸

你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几个成员是怎样由最初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转变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坚力量并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建立的吗?试着去找找看。

第9课小小军事指挥官――模拟二战经典战例

――学习与探究之二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学习识别有关战争形式图,提高运用地图分析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2、结合战争形势图,了解并讲述典型战役的基本进程,分析战役双方的成败得失及整个战争的影响。

3、培养积极参与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4、提高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战役以及这些战役著名指挥官的主要事迹。

2、选择某一经典战役,搜集并阅读相关的书籍、图片等,观看有关影片,了解战役主要过程。

3、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战役态势图、作战沙盘等。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电化教育设备和相关资料,制作动态的战役态势图和课件等。

二、课堂回顾

1、“奇怪的战争”或称之为“静坐战”是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发生时

A.波兰战役B.挪威战役C.法兰西战役D.不列颠之战

2、“威塞演习”计划是德国进攻下列哪一国家

A.英国B.法国C.挪威D.瑞典

3、被称之为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的战役是

A.瓜岛争夺战B.中途岛海战C.缅北会战D.冲绳战役

4、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战役是

A.阿拉曼会战B.突尼斯会战C.意大利战役D.西西里岛登陆战

5、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役是

A.偷袭珍珠港B.中途岛海战C.莱特湾海战D.冲绳战役

6、被称之为闪击英雄的是

A.古德里安B.曼施泰因C.朱可夫D.艾森豪威尔

7、有沙漠之狐之称的是

A.华西列夫斯B.蒙哥马利C.崔可夫D.隆美尔

8、二战中被称之为胜利象征的著名将帅是

A.朱可夫B.崔可夫C.蒙哥马利D.艾森豪威尔

9、被称之为空中飞虎的陈纳德主要成名于

A.苏德战场B.太平洋战场C.北非战场D.欧洲战场

10、有热血豪胆之称的巴顿将军是哪国人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三、课堂延伸

下面是一些世界经典战例中一些将帅说的话,有二战前的,有二战后的,你知道它们是哪些战役吗?

1、“拿破仑并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他比我们所有人都伟大。但上帝之所以惩罚他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那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凡事物极必反,古今概莫例外。”

2、“迟缓一天等于敌人增兵两千。”

3、“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牢狱看守,但是仍然被关在牢中。”

4、“我们要无所不在,在他们头上、脚底、前后、左右、里面、下面,在任何地方!”

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

第6课邪恶的轴心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选择题

(1)C (2)B (3)B (4)D (5)D

2、材料题

(1)埃塞俄比亚皇帝。

(2)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屠杀埃塞俄比亚人民。

(3)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导致埃塞俄比亚很快被意大利吞并。

3、列举题

德国:疯狂迫害犹太人,对犹太人采取种族灭绝政策,在二战期间共屠杀了约600万犹太人。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公然践踏国际公约,灭绝人性地大量施放毒气,致使数十万人被毒气毒死。

日本:南京大屠杀,屠杀我军民30多万;设立731部队,实行细菌战,用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做各种细菌武器的研究试验。

二、课堂回顾

1、C

2、读图题

(1)《格尔尼卡》。

(2)毕加索;西班牙;立体派。

(3)反映了德国法西斯屠杀格尔尼卡无辜居民的血腥暴行。

3、问答题

共同原因是经济危机的打击;对内镇压共产党,实行专制;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三、课堂延伸

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透视:

1、历史的原由。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持有成见。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及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结。基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所以说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而当时的德及奥民族的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在这种社会氛围的熏陶下,希特勒的“仇犹反犹”观点逐步形成,并迅速成为了这股社会情绪的主导,一方面,当时德及奥民族仇犹反犹的社会情绪极大地刺激着他的政治野心,使其民族主义思想恶性膨胀,为其日后仇犹反犹灭犹政策和措施制造社会价值取向,培植政治力量。

3、现实的需要。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使其工业生产倒退到了上世纪末的水平,国力渐衰。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成为了他们的理所当然。

另外,居住在欧洲各地的犹太人,较之于其他民族而言,不仅富有,而且素质也要高些。面对这样一个民族,希特勒及其党徒们,既感到仇恨,又觉得胆怯。在他们的心中,犹太人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他们实现“第三帝国”美梦的严重威胁。这些,无疑加剧了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和政治嫉恨。加上当时德国社会政治生活完全处在一种极端疯狂的症状之中,使希特勒的仇犹反犹观点不仅有了适当的社会环境,且得以迅速疯狂起来。

4、狂暴的病态心理。希特勒是奥地利海关一个小官吏的私生子,从小缺少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代整天流浪于维也纳和慕尼黑街头,铸就了他既自私又狂妄的性格。

上述四大原因,如果孤立地看其中任何一个原因,都很难构成对犹太人的灭绝性仇杀。只有把这四大原因融合为一体时,才能产生确定性的使犹太民族在劫难逃的社会效应,而希

特勒则是把这四大原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魁首。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社会各种相关因素合力作用的产物,或者说是时事造就的。二战期间,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希特勒当属罪魁。希特勒对犹太人特有的种族仇恨和政治嫉恨,是政治狂人病态心理的一种特殊反映。导致希特勒严重病态心理的“菌种”就是来自历史成见和宗教情结,恰好又得到了当时德国社会环境的孕育。确切地说,希特勒的严重病态心理与当时德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疯狂病态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疯狂的病态心理正是历史成见、宗教情结和现实需要三大原因的粘合剂;另一方面,这三大原因的聚合又把希特勒疯狂病态的心理推向了极端,从而引发了那场人类历史的大悲剧。

第7课疯狂的战车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选择题

(1)D (2)B (3)B (4)A (5)D

2、材料题

①1938年9月;英、法、德、意;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

②不正确。因为德国得寸进尺,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接着又将侵略矛头指向波兰,

加速了二次的爆发。

③张伦伯企图以牺牲他国为代价,最后反害了自己,被迫下台。(或者德国发动“二战”

后,把战火烧到了英国)。

3、问答题

都是采用偷袭方式,都是采用闪电战。结果波兰灭亡了,苏联被攻占了大量的领土,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

二、课堂回顾

1、A

2、读图题

(1)苏台德区;《慕尼黑协定》。

(2)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3)因为他们的国家灭亡了,他们还要被迫欢迎灭亡他们国家的仇人。感想可以从谴责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或谴责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角度抒发,言之成理即可。

3、问答题

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的事件。

原因:日本法西斯全面侵华进一步加深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美国对日进行经济制裁,沉重打击了日本,导致战争的爆发。

后果: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等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三、课堂延伸

英法妄图祸水东引,让法西斯去进攻苏联,两败俱伤,从而从中渔利。

第8课正义的胜利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选择题

(1)C (2)D (3)B (4)B (5)A

2、材料题

(1)《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

(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各国逐渐走向联合。

(3)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宣言》把不同社会制度、种族、信仰和语言的国家在打败法西斯的共同旗帜下,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问答题

主要内容: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意义: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课堂回顾

1、B

2、读图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时间:1945年9月2日;地点: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

(2)中国;抗日战争;八年。

(3)标志着日本的战败,抗日战争的结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轴心国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

3、意大利:1943年9月;

德国:1945年5月8日;

日本:1945年8月15日。

三、课堂延伸

二战爆发前,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军队开进莱茵非武装区,出兵吞并奥地利,英法没有抵制和制裁;为祸水东引,《慕尼黑协定》,英法伙同德意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德国随即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进攻英法的盟国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但却宣而不战,希图德国继续东进,进攻苏联,这给德国从容调配兵力的时间。德国却首先北进,进攻西北欧国家,欧洲大陆几乎绝大部分地区被德国占领,法国也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溃败,最终被迫投降,成为绥靖政策后第一个自尝苦果的盟军大国,被迫由当初的绥靖政策转为坚决抵抗;德国在欧洲的军事胜利使英国的纵容政策也彻底破产,英国本土也遭到德国的狂轰滥炸,尝尽了绥靖政策的苦果,为了保存国家而被迫与德国作战;美国对于日本在亚洲的扩张也采取了绥靖政策,但日本的扩张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对日进行经济制裁,导致美日矛盾加剧,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为自己的纵容政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对日宣战。

由此可见,二战中盟国的几个成员国都是在自身尝到绥靖政策的恶果后被迫转变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坚力量并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建立的。

第9课小小军事指挥官――模拟二战经典战例

――学习与探究之二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可予以指导、监督。

推荐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517319878.html,/xsyd/junshi/images/zhanyi/index.htm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7319878.html,/index.html

推荐书籍:《二战十大著名战役》哈尔滨出版社于重光

推荐影碟:《二战著名战役》长征音像出版社

二、课堂回顾

1、A

2、C

3、B

4、A

5、A

6、A

7、D

8、A

9、B 10、D

三、课堂延伸

1、滑铁卢会战

2、维克斯堡战役

3、日德兰海战

4、海湾战争地面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元朝疆域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含反思)

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引导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

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13年英、法、德、美在工业产量(经济实力)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归纳总结: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扩军备战,展开激烈争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说说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 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涉,“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师:在三年内战中,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材料展示: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于是,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阅读教材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俄的饥荒,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苏俄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俄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 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3)结合上述及所学,请大家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征? 提示: 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唐雎不辱使命》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刘向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西汉经学家、 目录学家、文学家。整理编辑《战国策》,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今存《新序》 《说苑》《列女传》等书。 (2)《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 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中山十二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 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展示了 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 历史的重要典籍。 2.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 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 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 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 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 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 因。 3.写作特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 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公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 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 比着来写这两个人物。 (2)衬托手法的运用。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 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 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 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 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处安 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 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 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 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 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 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 要掌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 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 ④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⑤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2)古今异义 ①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即使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 词 ②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③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⑤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⑥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⑦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 ⑧大王加.惠 古义:给予今义:增加 ⑨以头抢.地 古义:撞今义:抢夺,抢占 (3)一词多义 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的意思为“派遣”;第二个“使”的意思为“出使”) 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②徒:亦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③夫: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④然:虽然,受地于先王(这样) 秦王怫然怒(……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⑤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时间、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的组成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结束的时间、导火索、凡尔登战役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及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重点) 目标4:分析一战爆发的性质和影响,体会战争的残酷。(难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一战导火线:奥匈皇储被杀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战”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的组成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结束的时间、导火索、凡尔登战役等基本史实。 (3)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两次工业革命对欧洲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影响:在两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 【合作探究】2.阅读材料及教材,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列强的国力比较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总结。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主要原因: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合作探究】3.阅读教材,理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家的矛盾。 学生回答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成国,教师根据PPT图示讲解其中的矛盾。 一战前夕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 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涉,“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师:在三年内战中,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材料展示: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于是,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案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过程与方法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影响和《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掠夺性和不公平性;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抗争对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教学难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战争主战场在法国。法国伤亡人数达438万,按人口损失来说是各国中最大的;战争期间的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一向以高利贷著称的法国负债累累,欠美国38亿美元。 英国:一战中遭严重削弱,伤亡212万人,军费超80亿英镑,债务是战前的10倍,其中欠美国就达44亿美元,走向衰弱,但仍有相当实力。 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美国在一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多。四年中工业产值净增380亿美元(翻两番),战时、战后欧美一些国家共欠美国100多亿美元,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战后最大的债权国,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以上,渐渐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一战结束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受到重创,而美国却从中赚取巨额财富。旧有的国际关系发生改变,《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是世界大国实力对比变化的结果。这两个条约是怎样形成的?各有哪些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1.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材料展示: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签订和约问题。在出席和会的国家中,英、美、法、日、意五国各有5名全权代表,可以出席一切会议;其他国家只有1~3名全权代表,只能出席与他们相关的会议。会议有3种:全体会议、最高委员会和审议各种专门问题的委员会……整个和会拖了5个多月时间,全体会议只开过7次,成为和会的一种点缀。 设问:“巴黎和会三巨头”指的是谁?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巴黎和会的性质——一次分赃会议。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漫画,了解《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 设问:这是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漫画中“五头怪兽”指的是谁?结合《凡尔赛条约》内容,解释漫画的含义。 提示:“五头怪兽”指的是英、法、美、意、日。根据《凡尔赛条约》内容可知,此漫画含义是把英、法、美、意、日五个国家比作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讽刺了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 3.指导学生阅读《凡尔赛条约》的内容,逐条解读,利用表格总结如下: 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的人数 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 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山东 权益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4.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并对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来 源:学科网]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 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 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 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 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 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 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 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 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 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多媒体提出问题:分成两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 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内容包括:①农业

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 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4.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__指令性计划__下完成的。 5.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开展了__消灭富农__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__集体农庄__的建设,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6.1936年,苏联公布了__新宪法__,宣告确立了__社会主义制度__,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__苏联模式__”。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__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__和__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__。 7.苏联在较短时间内__实现了工业化__,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__物质基础__,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__优越性__,赢得了巨大的__国际声誉__。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__代价__。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苏联(俄)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先后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征集制、粮食税和农业集体化,这三大措施在农业经济方面产生了不同影响。 ①余粮征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措施;③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塔寺 有人说,一段历史就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多少悲欢离合;有人说,一个朝代就是一本书,书中描绘了多少繁华落寞。今天,让我们追随历史,细细品味,感受元朝作为我国首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的时代特色,领略元朝那空前辽阔疆域的威武雄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图片展示。 元朝疆域图 2.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学生概括元朝民族融合情况。

答案提示: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学生分组讨论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3.教师提出问题:行省制度的建立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答案提示:(1)元朝在地方推行的行省制度,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2)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行省,如云南行省、辽阳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4.教师讲述:中书省的古今对比。 (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当今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及天津)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这种情况下,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 目标导学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材料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案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教学难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战争主战场在法国,伤亡人数达438万人,按人口损失来说是各国中最大的,战争期间的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 一向以高利贷著称的法国负债累累,欠美国38亿美元。 英国:一战中遭严重削弱,伤亡212万人,军费超80 亿英镑,债务是战前的10倍,其中欠美国就达44亿美元,走向衰弱,但仍有相当实力。 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美国在一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多,四年中工业产值净增380亿美元(翻两番),战时战后欧美欠美国100多亿美元,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战后最大的债权国,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以上,渐渐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1.阅读图一《巴黎和会的代表》和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介绍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设问:巴黎和会召开于何时?图一中“巴黎和会”的代表有哪些?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指的是谁?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巴黎和会性质——一次分赃会议。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漫画,了解《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 设问:这是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漫画中“五头怪兽”指的是谁?结合《凡尔赛条约》

内容,解释漫画的含义。 提示:“五头怪兽”指的是英、法、美、意、日。根据《凡尔赛条约》内容可知,此漫画含义是把英、法、美、意、日五个国家比作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讽刺了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协约国还同其他战败国签订条约,认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新秩序”。 归纳总结: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影响: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5.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漫画,了解国际联盟建立的目的和实质。 设问:结合《凡尔赛条约》内容和漫画,说说国际联盟建立的目的和实质。 提示:1919年1月,巴黎和会提出建立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的国际联盟机构,其实权被英法所控制,它实际上是维护英法等列强称霸的工具。 目标导学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目的、议题等问题。 提示:(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 (2)目的: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3)议题:讨论远东(主要是中国问题)和海军军备问题。 (4)时空:1921年11月;华盛顿。 (5)代表: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 (6)主导国:美国。 2.读教材和漫画资料,引导学生解读《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其实质。 设问:“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出自哪一条约的规定?这一规定是为了维护中国的权益吗?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读《堂吉诃德》课文全解语文版

10.读《堂吉诃德》 作者通过儿童时期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地批评和放弃自己阅读作品的最初印象 和感受,它也许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会影响你的一辈子。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秾丽(nóng)静穆(mù)娱乐(yú)啜泣(chuò)长髯(rán)呵斥(hē)蹩脚(bié) 阴霾(mái)憔悴(qiáo)奄奄(yǎn)沉甸甸(diān)稚嫩(zhì)歧路(qí) 2、形近字 ┏拨(bō)拨款┏稚(zhì)稚气┏侍(shì)侍从┏搀(chān)搀扶┃┃┃┣馋(chán)馋猫┗拔(bá)拔剑┗雅(yǎ)文雅┗待(dài)对待┗谗(chán)谗言 3、多音字 ┏(chàn)颤抖┏(lù)绿林┏(sì)似乎┏(ái)挨打颤┫绿┫似┫挨┫┗(zhàn)寒颤┗(lǜ)绿色┗(shì)似的┗(āi)挨家挨户 4、词语解释 【秾丽】繁盛艳丽。 【静穆】安静庄严。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啜泣】抽抽搭搭的哭。 【呵斥】大声斥责。 【蹩脚】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云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稚嫩】幼稚不成熟。 【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 【歧路】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 5、文学常识真空

(1)《堂吉诃德》的作者是___(国家)伟大的___家、____家、诗人____(名字), 本文作者___是__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 (2)作者认为自己_____阶段,读《堂吉诃德》的影响最大。 (3)夜莺的颂歌唱得____,_____的热烈,最____的花苞就此开放,____和__ _的阳光就___更忙,花木就都一片____,____起来。 【参考答案】 (1)西班牙小说戏剧塞万提斯亨利希.海涅德《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国——一 个冬天的童话》 (2)童年 (3)温存似的软和醉心融骨似含羞交情芳草披着薄雾吻欢欣颤动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父母要他经商。1816年去汉堡叔父所罗门·海涅处,爱上了堂妹阿玛丽,开始写抒情诗。1819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 言史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 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 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 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主 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 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 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达标训练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选择题 1.“三巨头操纵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这几句歌谣描述了哪次国际会议的史实及影响( ) A.华盛顿会议 B.大陆会议 C.巴黎和会 D.APEC会议 2.下图的漫画反映了一次国际分赃会议中关于中国山东省的处理。该会议是法、美、英三国主导和操纵的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3. 在电影《我的1919》中,中国外交官顾维钧为了维护中国的权益,有过这样一段演讲:“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山东永远是中国的,她就像母亲的孩子,永远不会送给任何人!”这一场景应该出现在()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慕尼黑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4.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对表现出不满的其他国家代表说道:“法国是这次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拿更多的战利品。”“但我们英国为这次战争出的力可不比你们法国少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站了起来,几乎是怒视着克里孟梭。上述情景体现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 ) A.维护和平 B.加强合作C.挑起战争 D.战后分赃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从会议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看,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B.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C.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D.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私下却说:“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这里的“和约”是指(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雅尔塔协定》 7.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凡尔赛和约》() A.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B.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D.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8.近年来,中美摩擦一直不断,美国的野心与20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20世纪20年代,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倡议召开了(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9.列宁曾经评论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这说明华盛顿会议没有很好地解决哪两个国家的矛盾( ) A.美国和日本 B.英国和德国C.德国和法国D.美国和德国 10.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

【部编版】2018-2019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示范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1.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 难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利弊。 投影图片: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思考:这次示威游行是苏俄政府实施的一项政策引起的,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教师: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史料1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 教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学生: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史料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教师:阅读教材P47第1、2自然段,列宁是如何解决这次“失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