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常见病变CT诊断(课件形式)

肝脏疾病CT诊断笔记

肝脏CT诊断 1.胆囊横径3-4cm,前后径7-10cm,壁厚1-2mm,>3mm为异常,术后胆总管10mm仍属正常。 2.肝脏普遍增大:早期肝硬化,脂肪肝,急性肝炎,Bud-Chiari综合征,被动性肝充血,糖原贮积症,肝淀粉样变性。 3.肝左叶萎缩或缺如:PV左支受损或胆管阻塞及严重营养不良。4.平扫肝弥漫性密度增高:血红蛋白沉积病,糖原贮积症。5.平扫肝弥漫性密度降低:脂肪肝,Budd-Chiari综合征,被动性肝充血(循环衰竭时肝),肝淀粉样变。 6.平扫局灶密度异常增高:血肿,肝内结石,钙化,肿瘤,碘油栓塞术后。血吸虫性肝硬化常见条索、网状或龟背状钙化影; 肝包囊虫病在囊性病变的囊壁上可见高密度壳状钙化;肝泡状 棘球包虫病在病变内可见簇状分布的斑点状钙化;部分来自胃 肠道腺癌的转移性肿瘤内可见细粒状钙化。 7.延迟期:肝脾密度降低,肝高于脾,IVC,PV及分支轻度强化,边缘不清,肾盂、输尿管明显强化。 8.动脉晚期是对比剂从PV流入肝实质是开始强化的一段时期,是检出HCC最敏感时期,敏感度高于动脉早期,两者结合对 HCC的检出又高于动脉晚期。 9.某些由动静脉双重血供的肝癌亦可见门静脉期均匀强化。10.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病灶中心瘢痕部分早期无强化,为低密度,延迟期强化,高密度,与病灶周围形成鲜明对比。

11.延迟期有助于鉴别Klatskin tumor,平衡期后肝实质密度下降,tumor密度逐渐增高,并超肝实质。8-15min可见性最好。因其 多为乏血供,包绕腺腔的纤维基质储留对比剂要比肿瘤实质长。12.延迟期病灶周边强化:肝炎性假瘤可见延迟期周边轻-中度环状强化,宽窄不一;有假包膜的HCC常出现包膜延迟强化现象。13.肝淤血引起PV血流受阻时肝实质异常强化的基础,PV血流灌注减少时引起肝脏强化程度减低和延迟强化的主要原因;BCS 及肝V梗阻患者,典型表现是以肝内PV小分支为中心的、随 时间向周围扩展的斑片状强化。对于BCS,斑片状强化首先出 现在肝内淤血相对较轻的区域。 14.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THAE),肝动脉期呈叶、段或丫段分布的均匀高密度强化影,门静脉期转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平 扫及延迟期呈等密度。原因:PV阻塞或血流减少,肝动脉-门 静脉短路,局部动脉血流增加,异常静脉引流。并非肿瘤或其 他病灶本身。 15.动脉瘤直接征象:扩张血管壁可有环形钙化。食管下段或食管旁静脉曲张,门静脉期呈点状、花瓣状或环状明显强化影。 胃左静脉曲张可见胃小弯侧点状、条状蜿蜒迂曲的血管影。16.门静脉海绵样变:发生于门静脉主干栓塞、闭锁或严重狭窄时,为PV旁、肝内、胆囊窝异常点状、条状迂曲的血管及栓塞的 PV再血管化。 17.肝硬化:肝右前叶PV1,2级分支增粗,3级以上分支变细、扭

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作者:2015-07-11 10:54阅读:247 次文章来源:未知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准确和特异性诊断提供了支持,但在慢性肝病背景下进行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仍然困难,其也是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本文对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评价CT检查对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85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4~79岁、平均46岁;本组患者均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肝硬化结节34例、肝血管瘤13例、肝坏死结节10例、肝错构瘤6例、肝动脉静脉瘘15例、肝炎性假瘤5例、结核瘤2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8h禁食、禁水,肌注654-Ⅱ10mg,以减少胃肠蠕动伪影;扫描前0.5h服温水500~600ml,上检查床时再服温水300ml;取仰卧位,应用吸气后呼气屏住呼吸模式。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扫描,电压为100~140kV,电流为120~250mA;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层厚5mm、层距5mm,扫描时间5~8s;应用螺旋扫描模式,先平扫,然后增强扫描,动脉期25~30s、门脉期68~70s、平衡期160~180s,延迟扫描5~12min;选用非离子型优维显、欧乃派克等为增强造影剂,剂量80~120ml,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2.5~ 3.5ml/s,注射完毕后追加生理盐水20~3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