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小学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17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律诗的结构和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

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难点:

1、学习律诗的结构和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

勇豪迈的气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吕萌萌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2、师:亲爱的同学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

领导人是谁?毛泽东,字润之。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

家和理论家,同时他也是诗人和书法家。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

首由毛泽东同志写的七律诗《长征》。(课件出示题目)我们一起

读两遍。

3、谁来说一说你搜集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自由交流)师总结:你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长征是非常艰

苦的,谁能给大家说说“长征”。(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1934年10月,由于当时的形势所逼,红军不得不离开中

央苏区根据地,北上抗日,开始长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

军在毛泽东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

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

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

东主席挥笔作诗《长征》。

二、 1、下面老师就检查一下你们上一节课预习的生字情况。(出示

课件)

逶迤磅礴泥丸云崖铁索岷山

从李晓菁哪“开火车”读。

2、下面大家一块儿把这首诗读一遍,能背过的同学也可以不看书啊!(预备起)

师总结:大家说我们读这首诗的时侯应该用什么语气去读?(老师

觉得整首诗

都要怀着崇高,激动,爱国的情怀去读。应该把红军那种不怕辛苦,不把难关放在眼里的感情读出来,把诗中的“云崖、暖、铁索、寒、喜、千里雪、颜”这些字读的语气重一点儿,语调高一点儿。)接下来,听听老师的朗读。(播放录音)

下面就模仿老师的语气,带着这些感情把这首诗再放声朗读一遍。

3、谁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老师给奖励加笑脸)找2人

4、①下面同位之间读一遍

②从任贵平那儿“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句。

③男同学齐读一遍

④女同学齐读一遍。

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七言律诗的大意。(找2——3名

学生回答)

诗大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

作是平平

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

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

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

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上的泸定桥横

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

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大家想一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跟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

么不同?(格

式不同),谁能说说有什么不同?(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所

以这个“七律”只是告

诉大家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律诗,而这首诗真正要概述的是“长征”)七言律诗的格式:(这首诗一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分为首联、

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两句。律诗第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也就是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除了七言律诗还有五言、六言律诗。)

三、感悟诗意

1、分析结构:

(一)、这首诗一共有八句,我们先一块儿来读一下1、2句。(出示课件:预备,起)这两句是这首七律诗的“首联”。

读了这两句诗你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的表达?(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出示课件: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概述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面对千难万险的态度。“不怕”两字,铿

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

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概括了长征遇

到的艰难险阻。

(二)、我们再来读一下3、4句。(出示课件:预备,起)。这两句是这首七律诗的“颔联”谁来说说这联的大意。读了这两句诗你心

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的表达?(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出示课件:这两句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这一联选择了跨五岭、越乌蒙的典型事例,写出红军长征途中翻山

时的大无畏精神。(在跨五岭时用了一个拟人化的字是“腾”。板书:五岭——腾)(在翻越乌蒙山的时侯用了一个拟人化的字是“走”。

板书:乌蒙——走)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说山势雄险;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说其渺小。这两个修辞的

运用,更显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

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这两句诗都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比喻、拟人)

(三)、我们再来读一下5、6句。(出示课件:预备,起)。这两句是这首七律诗的“颈联”谁来说说这联的大意。读了这两句诗你心

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的表达?(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出示课件:这两句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这一联选择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写出红军长征

途中无畏的

英雄气概。(在巧渡金沙江的时侯红军的心情是怎样的“暖”。板书:金沙江——暖)“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当红军来到大渡河,看到泸定桥上一块桥板都没有,只剩下几根

铁索的时侯,红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寒”,板书:大渡河——寒)这

个“寒”并不是“冷”的意思,而是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四)、我们再来读一下7、8句。(出示课件:预备,起)。这两句是这首七律诗的“尾联”谁来说说这联的大意。读了这两句诗你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的表达?(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出示课件:这一联的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

写出长征即将结束,展望美好的革命前景,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表现了

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变得美不胜收了。“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这首诗中“千山”的代表是:乌蒙山和岷山。“万水”的代表是:金沙江和大渡河。“三军”指的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

(五)问题:这首诗主要概述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这首诗主要概述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翻越五岭、乌蒙山、巧渡金

【篇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

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

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

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

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

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

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

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

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

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

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

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

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

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

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

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

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

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

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

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

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

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

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疾跨乌蒙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语言

征飞夺泸定桥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篇三:《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

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

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简介长征:

大家看,这就是长征行军路线图(出示路线图结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存实力,

北上抗日,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战略大转移。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过24

条湍急的河流,翻过18座险峻的高山,途经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

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一年后,红军二、四方面

军也到达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

3.齐读诗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对,一代伟

人毛泽东(出示毛泽东画面)毛泽东参加了长征、领导了长征、挥

笔写下

了这首七律——长征诗。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毛泽东、毛泽东。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位伟人走进长征,走

进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吧。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生自由读诗文)。

2.学习字词:出示词串

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逶迤磅礴泥丸云崖

(1)读准字音:岷山(min)泥丸(ni)磅(pang)礴(bo)(2)读出感觉:逶迤泥丸——轻柔;磅礴云崖——高亢

3.读畅诗词(出示课件整首诗)

(1)知晓韵律:

(2)(范读).这首诗是诗中精品,老师忍不住想诵读一番。可以吗?

(3)齐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1.过渡:学诗最重要的是读懂诗文,领悟诗境。下面就让我们跟随

诗人毛泽东去追忆那漫漫征程,去感受这位伟人博大的情怀吧。

2.学习第一联:

(1)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整首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齐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 抓诗眼,整体感知。

(1)“远征难”,难在何处呢?用心再读读诗歌,用笔画一画。(生读后汇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大渡桥横、金沙水拍、千里岷山) 4.学习第二联:

(1)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山脉和乌蒙山,谁来读读第二联诗?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从这句诗中读懂什么呢?(同座位交流后学生汇报)

(4)理解“腾细浪”与“走泥丸”。

你逶迤的五岭山脉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

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

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这就是只等闲(师手指板书),谁

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第二联)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被我红军踩在了脚下,红军就是顶天立

地的巨人。我们来读出这种气势吧。(齐读第二联)

(5)引读中心句: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课件再次出示中心句

5.学习第三联:

(1)课件出示第三联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在这金沙江上,还有一场著名的战斗呢。谁能根据课前积累的资料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4)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心里肯定非常——高兴。读出这份心情!

(5)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牺牲,

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好兴奋啊!金沙江之战,

干净利落,现在想来心里还觉得暖洋洋的!读诗句理解“暖” (巧渡

后的欢快喜悦)。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获取了胜利,红军将士怎

能不感到满心欢喜——齐读诗句。

(6)可惜,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大渡河可不是那么好渡过了。你知道大渡河是怎样的吗?(学生说)

(2)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铁索桥画面)

师: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

么感觉?

生:铁索寒光闪闪——师:这就是“寒”

生:心惊肉跳——师:这还是“寒”

师:如果让你攀着铁索过桥,那又是怎样的感觉?

生:毛骨悚然——

师:这些都是“寒”!更可怕的是对面还有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

(播放课件视频)

当红军赶到的时候,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拆掉,只剩下十三根粗粗

的铁索,铁索的对面则是敌人黑洞洞的枪口及其组成的火力网。22

勇士冒着敌人的火力在滔滔河水上沿着摇摇晃晃的铁索上匍匐前进;他们昂然冲入敌人在没有撤去的木板上浇上煤油而点燃的汹汹烈火

中啊!他们在烈火浓烟中向着数倍于己的敌人发动了势如破竹的强攻;这场战斗非常惨烈,有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此时此刻,你

感觉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生:战斗惨烈、激烈——师:这就是“寒”

生:惊心动魄——师:这也是“寒”

生:红军损兵折将——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毛泽东回顾这

强渡大渡河一战,还觉得阵阵心寒啊!

(3)谁来读出这份心寒?(指读)

师:智取金沙江,恶战大渡河,(反义词:课件点红暖与寒)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完全不一样。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分男女读。

(5)引读第三联:

(6)回读中心句:无论是巧渡金沙江,还是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们都是平常地对待,这就是——引读中心句。

6.学习第四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