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歌一曲笙箫意情牵三美荡涟漪_浅谈_再别康桥_新_三美_教学_韦丽

离歌一曲笙箫意情牵三美荡涟漪_浅谈_再别康桥_新_三美_教学_韦丽
离歌一曲笙箫意情牵三美荡涟漪_浅谈_再别康桥_新_三美_教学_韦丽

下半月

2012.

4

摘要:《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8年秋在欧游归途中所作的精品,不仅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诗歌是诗人的翅膀,康桥是诗人最美的梦,徐志摩凭借着这双潇洒而轻柔的翅膀作别心中依依不舍的梦。

柔情蜜意中揉着洒脱,魂牵梦萦里漾着激情,诗歌的意境之美令人陶醉,这首诗可以说是最受学生喜爱的现代诗,在课堂内外以自我独特的领悟和理解演绎着精彩。《再别康桥》的确有广阔的空间令人神往,如何引领着学生感受到美的真谛所在,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积极探讨和尝试的。笔者就自己的课堂教学经历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诗歌教学《再别康桥》新“三美”诗的拟人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道:“教育的真正内涵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这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之外,培养其审美情趣,提升其审美素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诗是美的化身,是情感表达的最佳载体,诗歌教学对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引导有着尤为有力的作用。诗歌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寻美知美、品美悟美的过程。

说到《再别康桥》,就不得不提新月派的“三美”(音乐美、

建筑美、绘画美),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主将,将这一诗歌主张完美融合在诗歌之中,以“三美”直触读者内心的最柔软处。教师以此为核心确立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不仅应体现教师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而且应该有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和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对事物的感性和理性认知,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石。

因此,教学目标确定为:1.“大三美”,诗歌美、诗人美、诗情美;2.“小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以

“小三美”带动“大三美”,让学生在读美、谈美和品美中真切地走进康桥,体

味徐志摩的依依之情,并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一、读有余韵

诵读是走近诗歌的最佳途径,多种形式的诵读不仅可以引领学生进入诗歌,让学生萌生对诗歌初步印象,并为拥有自己独特的感性理解作铺垫,这是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课堂伊始,是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知,借助画面、诗歌与背景音乐来让学生初次感受

《再别康桥》是一种较好的切入。轻柔的音乐,康桥的画面,志摩的诗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以上三者的感知进行自由的朗读,读到“轻轻”“悄悄”“油油”等叠词时,诗歌的韵味油然而生,依依之情跃然心头。其次,聆听范读,特别要注意提示学生标下诗歌的韵脚,注意诗歌排列上回环复沓的特点,诗歌四行一节,诗行音节和谐,参差中押韵错落有致,在唯美的

朗读中,音节的律动感敲打着每一个倾听者的心扉,那细微的弹性旋律仿佛是诗人轻轻的足音,又仿佛是诗人依依不舍的浅唱。第三,在前两点的铺垫下,学生已经较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对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韵律有了较准确的把握,运用齐读、男女生分读,来读出诗歌中以小提琴奏出的欢愉和大提琴拉出的低吟,使学生不仅走近了,而且走进了诗歌之中。

对于诗歌而言,音节仿佛就是她的生命,诗歌的美就美在它的音韵,在不同方式的朗读中,学生已经不知不觉中初步触摸到了诗歌的音韵之美。《再别康桥》就是以二重奏的形式展现了三美中的“音乐美”。

二、谈有余音

是谁,

能将这样真切的体验化为唯美的笔触?是谁,

27

将送别诗演绎得这样扣人心扉?在对诗歌感性的认知后,应引领学生走近诗人,去了解一个时代的背景,一个诗人的情怀,一首诗歌之所以拥有的魅力。

若是按照传统的模式来逐一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未免有些败兴,这是历史知识的复述,是教参的照本宣科,是教师的强硬灌输,不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们谈谈

“我所知道的徐志摩”,来得自然和谐。对于徐志摩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才子是学生们所好奇的,这正是我们进一步挖掘诗歌内涵所需要的抛砖引玉。

同学们谈到徐志摩的求学经历,谈到他的政治理想,谈到他的情感波折,真切地感受到徐志摩的魅力,也体味到诗人所深深眷恋的不仅仅是康桥,而是一段逝去的岁月,一场不可握在手中的理想,一次只能咫尺天涯的恋情。在交流中,同学们不再是肤浅地把康桥当做一次与母校的作别之诗,而是能体会到这是诗人多种感触的融和。

对于这样一位才情兼备的诗人,怎会用僵硬的砖块形式来构筑诗歌的框架,我引导学生把诗歌想象成诗人的一位恋人来观察就会发现:诗歌的七节诗文中,每节两句,各分为四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两格排列,其中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稍长,诗行有规律的长短错落,如波浪起伏外表曲线婀娜,那章句宛若一位身材有致的女子,颇具美感,情寄于中,自然不难体会。将三美中的“建筑美”人格化,更易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自主交流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表述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点起求知的火花,引导其畅所欲言且言之有物,教师收束归纳也应做到深入浅出,切合学生实际。

三、品有余味

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激发,对于诗歌也不再流于对字面的理解,而是从对作者的了解、对时代背景的把握中,广义地走进诗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说对诗歌的情感有相似的感受,那么对于诗歌意境的诠释却是有所不同的。在优美的钢琴曲中,

再次吟咏《再别康桥》,或许会漫步在晚霞轻抚、夕阳依依、杨柳婀娜的河畔边;或许会流连于富有弹性的软泥和如带似发的浮藻间;或许会轻歌一曲,让星空成为你满眼的闪烁;或许是那呢喃的小虫和着呜呜的笙箫让你牵挂……让学生用想象去领略诗歌的魅力,让学生成为康桥中的徐志摩,去体悟一份属于自己的康桥情节,给学生一个空间,去诠释这一次与诗歌的心灵触碰。

学生或用优美的笔触描绘其意境,或用线条去勾勒脑海中萦绕的画面,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无一不成为文字和画面的主角,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都成为他们内心的呼唤,诗歌的“绘画美”跃然纸上,而朗诵这些优美的文字,展示着一幅幅或抽象或形象的画面时,仿佛已感受到情和意已经悄然融入康桥的湖光水色之中,那辞藻宛若诗的衣裳,给这依依的女子增添了几分情致。

诗意是不能剖析的,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十分重要。在这解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是具体的某一首诗歌,而是一场情感的真切体悟,一次意象如何生成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以朗读作为牵引,让学生拥抱诗歌的情感;用音乐来营造氛围,让学生用个性阅读去触摸诗人的灵魂,这样的体悟就是学生与诗人心灵对话的重要体现。

读诗其实就是为了遇见美好的心灵,而诗人柔软的内心本身就是一首诗歌。不把诗歌当做文字来解剖,而赋予诗歌人的情味,

“音乐美”的音韵恰似诗歌的生命,“建筑美”

的错落如同诗歌的身段,“绘画美”的色彩仿佛诗歌的裙裳。将“三美”拟人化更容易让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感受这颗美好的心灵,让这“别离的笙箫”在每个人的心中荡起层层涟漪。

课堂上,教师可以是一个用星火来燎原的火把,可以是一个穿针引线的向导,但绝不是庖丁解牛的操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在这读美、谈美、品美的过程中尽情展现,相信教师与学生对诗歌的体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

阅读

写作测评文学教学

28

再别康桥中英文对照版

英文版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by Xu Zhimo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中文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 摘要: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更是如此。本文拟就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进行了一些探讨,旨在揭示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文化意境 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艺术内涵和方法技巧,它要求译者克服源语和译语在音,形,义等美学特征方面的差异,准备把握译作和原文的和谐关系,力求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整体。 诗歌一系列自身的独特性都构成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因为翻译旨在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他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就是翻译要使得阅读译文的读者得到与原文的读者同样的感受。因此,一篇好的译文也应该将原文中的修辞特色忠实的反映出来,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各自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在修辞的具体表达上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法。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Arthur C ooper所译: Before my bed 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 So that it seems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Lift my head,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Lowering my head, I dream that I’m home. 应该说Arthur Cooper的译文基本上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忠实,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传递,但却未能做到形式上和音韵上的和谐统一,即形美和音美。他把原诗四句拆成八句,而且原诗固有的由平仄和尾韵构成的很强的音乐感完全荡然无存了。

《再别康桥》讲课

教案 课题:再别康桥 学院:汉语言文学 班级:文新学院2009级3班 姓名:叶蓓菁 学号: 20090141057 指导老师:戴前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感知本诗的三美。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掌握诵读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联想法:锻炼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 探究法: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诗感情与景物在诗歌中的融合,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人一生对爱,对美,对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难点: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需用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淹《别赋》有語: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在古代无数的诗文华章中,文人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介绍作者、文章背景 1、阅读注释①康桥是什么,地处何方,以及与诗人又有什么的关系?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诗人对康桥有很深的感情。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代表诗

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拓展: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闻一多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并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了徐志摩、朱湘等人的应和,新月派就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因此此文,我们也将从闻一多的三美来剖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欣赏名家的配乐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体会、找差距 4、学生默读、体会感情 5、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教学流程 (一)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赏析诗歌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寻找出本诗的七个画面,来看看诗人构建出的本诗的绘画之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

《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分析《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学年论文 题目:《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学院(直属系):人文学院 专业/年级/班: 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学生姓名:陈思位 学号: 20092101102 指导教师:龙瀛老师 开始时间: 2011 年 4 月 27 日 完成时间: 2011年 5 月 15 日

目录 摘要 (3) 引言 (3)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3) 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4) (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 ——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4) 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 (4) 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 (6) (二)、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 (7) (三)、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 (8) 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 (8) 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 (9) (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 (10) 1、音乐美 (10) 2、建筑美 (11) 3、绘画美 (11) 4、语言美 (11) 三、结语 (12) 四、注释 (13) 五、【参考文献】 (13)

摘要 今天,随着文化的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仍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贴近生活,涌动人们内心的澎湃血液。因此,更多的人在写诗、读诗、赏诗、论诗。这篇文章从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出的意境、意象美,艺术技巧对新诗创作的作用。“康河情”和“丁香结”向我们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两位青年诗人寻梦路和忧伤的无限柔情。 【关键词】: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寻梦忧伤 引言 江南出才子佳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共识,佳人的柔情似水,才子的浪漫不拘,给人无限的憧憬和美的享受!江南的水土孕育出多少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又有着花间月下的浪漫。风云变幻的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用白话文写自由新诗的开山诗人,其中,徐志摩和戴望舒是最具代表的两位。他们同时出现,像两颗耀眼的星星,划亮白话诗坛,展现?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昂扬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创作方向。几乎在同一时期,他们分别凭借《再别康桥》和《雨巷》收获了?康桥诗人?和?雨巷诗人?的美誉![1]. 让我们再次通过比较来品读他们优美而泛着淡淡忧愁的诗意,聆听他们内心深处寻梦而不遇的无奈幽怨!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们标志着新诗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标志着新诗创作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滋长。从五四到徐志摩、戴望舒时代,新诗发展短短几年,我们就出了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应该是新诗的骄傲,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社会的影响,我想我们的诗坛应该能出更多的徐志摩、戴望舒,能够出更多的像《再别康桥》和《雨巷》这样的经典绝唱。作为经典绝唱,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体会新诗创作在现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他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下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解读。

《再别康桥》-中英文对照

《再别康桥》英文翻译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徐志摩by Xu Zhimo 轻轻的我走了,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正如我轻轻的来;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我轻轻的招手,Quietly I wave good-bye 作别西天的云彩。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那河畔的金柳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是夕阳中的新娘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波光里的艳影,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在我的心头荡漾。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软泥上的青荇,The floating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在康河的柔波里,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那榆荫下的一潭,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揉碎在浮藻间,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寻梦?撑一支长篙,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满载一船星辉,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 of starlight.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本文就精选一些出自大家手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并联系一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译中体现的,并结合自己的启迪,将北朝民歌《木兰辞》在原译者的基础上改译,以求进一步体现原作的美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美感;英译;体现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a kind of art, which contain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emperament and form. When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beauty of the poetry is not only to be reserved, but also to be embodied. In term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three beauties” is esp ecially a difficult work, and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a lot of valuabl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is paper displays some excellent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y famous translators, and expounds how the “three beauties” are embodi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deep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also contains a rev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poem “Mu Lan Ci” to further reappear the beauty.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eauty; English translation; reappearance 一、引言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1](P65)。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笔者十分认同林先生的观点,因为诗的首要条件就是美感。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也就是许渊冲先生所说的诗词“三美”——意美、音美、形美[2](P68)。而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词翻译就是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本文分别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分析和阐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如何在英译中体现。 二、“三美”在英译中的体现 (一)、意美:内容的再现 何谓“意美”?对于诗歌之意,中国古典文论中有精辟论述:“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 [3](P77)诗词翻译中“意美”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意义美”,而且还包

再别康桥逐字稿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导入: 《再别康桥》如一首清新优美的小夜曲,诗人自由的天性,飘逸洒脱的性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合成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出色的离别诗。说到离别,自古便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诗句。那么,诗人是怎样在诗中抒发自己的离别之情的呢?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灵动的文字,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二要探究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同学们,在听过夏青艺术家的朗诵录音,并整体感知作品后,让我们共同探究这样三个问题: 一、《再别康桥》在送别对象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共同分析一下,比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这些诗,我们发现传统的离别诗送别的对象多事人物,而《再别康桥》中则是与康桥告别,与西天的云彩告别。本诗中,告别对象由人物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捶胸顿足的模式。 那么同学们,不禁会问,诗人为什么会与康桥告别,与西天的云

彩告别呢? 这个问题与本诗的创作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诗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对是个的兴趣远不如他对相对论、民约论的兴趣。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醒了久蛰于心中的诗人的天命。正如诗人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的眼是康桥的水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帮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帮我胚胎的。”作者阔别六年,重游故地,与康桥告别,就如同与自己难得的自己告别,如与自己的生命源泉,精神依恋的故乡告别。 同学们,再想本诗的营造的离别氛围有什么特点? 正如同学们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时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于绘景而不摹声,却以轻轻,悄悄,沉默营造出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意境中少了许多沉重,多了几分飘逸。 接下来,同学们创设一种情景,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同学们即将奔赴异国他乡,为了表达对母校的留恋,做一个vcr视频,拿着摄像机,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同学会拍摄师生告别的画面,以及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物等等。而这首诗歌中却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等看似与告别并无关系的自然景物,并赋予这些景物以全新的审美感受,从而营造出了新颖独特的诗歌意境。总体而言,这首诗歌在离别对象、离别氛围、离别意象三个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再别康桥》英汉版本及诗歌赏析

《再别康桥》英汉语版本及诗歌赏析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By Xu Zhimo 再别康桥 徐志摩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 of starlight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文档

高一语文YW—2012—01—002 《再别康桥》导学案 编写人:李翠荷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7—25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把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2、体会意象的特点并分析意象在表现情感中的作用。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蕴藏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思想与情感。 2、指导学生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让学生贴切地感悟诗歌朦胧意境中所传达的细腻情感。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大意,了解诗歌的文脉。做到鉴赏“四部 曲”:朗诵品味——把握意象——融入意境——领悟情感。 2、认真、限时、规范、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阅读知识链接部分,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3、用红黑双色笔标记式预习课文。在独学基础上进行对学或群学。 【知识链接】 1、知人: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最具代表性诗人。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推动了新诗艺术的发展。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坠机身亡。 他虽英年早逝,却留下不朽名作,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他的诗大都是抒情诗,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语言自然、纯熟,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艺术形式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成就可与诗歌相比,由于较少有形式上的束缚,更容易表现其奔放不羁的情感。

死水、再别康桥审美比较

闻一多和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死水》和《再别康桥》则是新月诗典型的代表作。他们把新格律诗的“三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闻一多的《死水》在音乐美方面则体现的更为严格。《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感情也更加激烈。《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节奏感十分明显。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如“来”“彩”“娘”“漾”等等,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音节和谐,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温文尔雅。在结构方面,《死水》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别康桥》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但字数没有严格统一,别具风格。 绘画美方面,《再别康桥》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死水》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寓意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使文字更具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两人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新格律诗的发展。但从以上对两人作品的比较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两人不同的诗风,闻一多是热烈、凝练、秾丽、严谨的,他的《死水》体现了他对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痛恨,多祖国人民命运深切的关注,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别康桥》则是写徐志摩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再别康桥英文翻译

再别康桥英文翻译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徐志摩by Xu Zhimo 轻轻的我走了,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正如我轻轻的来;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我轻轻的招手,Quietly I wave good-bye 作别西天的云彩。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那河畔的金柳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是夕阳中的新娘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波光里的艳影,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在我的心头荡漾。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软泥上的青荇,The floating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在康河的柔波里,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那榆荫下的一潭,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揉碎在浮藻间,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寻梦?撑一支长篙,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满载一船星辉,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总体分析】 此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情感基调】 初读后,感知内容,描写别愁,此愁又并非伤感,充满眷恋,包含淡淡地喜悦。采用舒缓语速。重音基本都在意象上。 【题目】 再别康桥(普通语速,略慢)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喜悦中带一丝忧伤,第一个“轻”字重音处理时略带虚化,第二个“轻”弱处理,两字之间似断非断) 正如我/轻轻的来(喜悦赞美之情,“正如我”三个字重音处理,吐字饱满的,“轻轻的”弱音处理,似断。“来”字重读饱满延长有回旋之感) 我/轻轻的招手,(充满留恋,朗诵时仿佛眼前出现美丽的画面。“我”短促渐弱,“轻轻的”弱强化,“招手”重音落实) 作别/西天的云彩。(充满喜爱幸福,流露飘逸之美,“作别”较招手弱,“别”字拉长,稍顿,“西天”重音,“的”弱音带过,“云彩”,“云”重音拉长,“采”字短而虚)【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喜悦,由衷地爱这片美丽的土地,“那”虚化,“河畔”重读,“的”字带过,“金柳”中“金”着重,“柳”字拉长,为下句相连蓄势赞美,)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52042028.html,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作者:梁宁宁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年第04期 摘要:严复曾提出译事三原则“信、达、雅”。“信”是最基本的要求,“达”和“雅”则是更高的要求。“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假如说“信”的基本要求是要立足于西方思想的“本义”,那么“达”和“雅”则不限于此,而是包涵了“有助于中文读者理解”的考虑在内。许渊冲在翻译诗词方面提出了翻译诗词是要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50-001 文学翻译家傅雷说:“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翻译也如此,中国翻译者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区,使世界文化越来越光辉灿烂。我想翻译界是不是也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呢?在翻譯诗词方面许渊冲提出了,翻译诗词是要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诗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而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意似指的却是表层结构。所以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翻译唐诗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传达原诗的音美的问题。许老师提出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除了押韵外,还有翻译出诗词的重复和诗的节奏问题。翻译唐诗的第三个问题是传达原诗的形美。他把七言诗译成每行十二个音节的亚历山大体;五言诗有的译成每行八个音节,有的译成每行十个音节。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得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兼得,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许老师提出译文三美的灵感来自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老师提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并且毛主席说过:“新诗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教学设想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因此,在这首诗中,我想抓住“柳”这一意象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入对意象这一诗歌术语的把握,也加深对本诗的理解。适当延伸,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和他的诗。挑战环节,让学生也有敢于表达的勇气和决心,超越前人,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要把诗歌的情感表达出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从朗读开始。 初读,读准字音

荇:xìng 藻:zǎo 溯:sù 斑斓:bān lán 笙箫:shēngxiāo 另外,还要注意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子音的区别。 朗读的第一个要求,很容易达到,第二个要求也不难。 再读,读出节奏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问题:读过之后,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三读,读出情感 朗读的第三个要求,有点难,要读出自己的情感不难,要通过我们的口读出诗人的情感,就非得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不可。 徐志摩的康桥缘

《再别康桥》英文原文

《再别康桥》英文原文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 by Xu Zhimo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