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一、摘要

2002年11月4日,中国政府与东盟10个国家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正式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本人计划分析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其竞争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这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过程及贸易形势,而且有利于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贸易政策时更有针对性。

自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东盟在国际事务上提高地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该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求福利。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积极作用。

然而,中国本身是世界第一的农业大国,在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为传统的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东盟各国也有自己的农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使得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阻碍。而在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过程中,在扩大双方贸易和合作规模、提高整体竞争能力的同时,也给双方的经济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冲击。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增大,因而有必要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作较为详细的定量和定性研究,这对中国—东盟的经济发展都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由贸易理论

(一)、自由贸易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萌芽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创。他在其名著《国富论》中强调,不同国家生产同样的商品成本不同,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

生产率都会提高,成本会降低,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由此提出自由贸易理论,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贸易双方都能获得远超于非自由贸易的利益。除亚当?斯密外,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等极大的完善了自由贸易论。通常来说,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可称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

19世纪中叶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发生了极大的转折。这一时期,对自由贸易理论贡献最大的当属美国经济学家、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华西里?列昂惕。他利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结果发现作为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要素充裕度差异不能有效地决定贸易方式。这一由里昂惕夫发现的赫一俄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背离现象使美欧国际贸易学术界大为震惊,被人们称为里昂惕夫之迷。里昂惕夫之谜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界大规模的辩论和验证,极大的推动了来了二战以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被称为现代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自由贸易理论得到了全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经济学得到空前发展,对于自由贸易理论的研究也分为两个主要派别:其中一个派别是为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而产生的,被称为新要素贸易论;另一个派别则是为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格局而产生的,可称之为国际贸易新理论。两个派别都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已近成熟。

(二)、自由贸易理论的作用

对自由贸易理论作用的探讨可以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方向出发。积极方面:1、有利于消除各国的贸易壁垒,加快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于发达国家能够来说,能够在发展中国获取廉价劳动力;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带动整个国名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1、对发达国家而言,可能引发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增加国家之间的矛盾;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丧失大量宝贵资源,丧失部分经济权利。但总得来说,任何理论都会两面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唯有尽可能采取有利的方面,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介、发展历程和意义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简介

当前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自由贸易区有三个:欧盟自由贸易区(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覆盖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惠及19亿人口,是目前

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间建立的最大的自贸区。顾名思义,中国—东盟自贸区,即中国与东盟十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组建的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中国—东盟之间的企业对话与合作、加大中国—东盟之间贸易和投资联系以及增强中国—东盟之间贸易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经济的大力发展。(二)、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历程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世界各国日益意识到和平才是发展之本。由此,世界各国的重心转向经济发展,尤其是美国、苏联间冷战的结束,全球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和平发展成为全球人类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各国间的贸易往来越加频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1994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拥有160个成员国,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7%,有“经济联合国”之称。WTO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简称欧盟,UP)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端,现有28会员国,会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大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欧洲各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向多元化发展。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又一进程。

世贸组织、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快速发展让中国和东盟各国意识到建立亚洲地区自贸区的重要性。1991年,时任中国外长的钱其琛出席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成为中国与东盟首次接触。1992年,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正式提出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慷慨解囊,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帮助东盟各国克服了金融危机。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

2007年,双边签订《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全面合作服务贸易协议》,确保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成立,1月7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庆祝仪式上,中国—东盟双边正式签订18个合作项目,签约金额48.96亿美元。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的具体进程

年份会议重要事项状态

1991 第24届东盟外

长会议中国与东盟首次接

奠定基础

1992 第四次东盟首脑

会议

2000 中国首次提出建立

中国—东盟自贸区

萌芽

2001 第5次中国—东

盟领导人会议中国与东盟10国对未来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达成共识

2002 第6次中国—东

盟领导人会中国与东盟10国签

署《中国—东盟全面

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确定第一步零关

税计划

2003 第7次中国—东

盟领导人会议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004 早期收获计划开始

实施取消188项果蔬产品关税,零关税加速

2005 《中国—东盟全面

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货物贸易协议》实施2007 《中国—东盟全面

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服务贸易协议》2009 签订投资协议

2010 第十三次中国—

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国—东盟自贸区

正式启动

正式形成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意义

从政治上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中国和东盟全面、深

入、快速发展友好关系,对于维护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以及提升亚太地区国家的国际地位具有积极意义。从经济上来看,有利于加强双边地区国家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于提升东盟十一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现状

为更形象的反应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本人从海关网、商务部、中国国家统计局等网站上收集近10年来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制成表格和柱状图,以此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特征。

图1, 2003—2013年中国对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年份出口额进口额总额逆差

2003 23.49 46.91 70.40 —23.42

2004 21.18 37.60 58.78 —16.42

2005 24.22 36.81 61.03 —12.59

2006 30.54 49.53 80.07 —18.99

2007 39.33 70.84 110.17 —31.51

2008 45.70 90.90 136.6 —45.20

2009 53.40 85.70 139.10 —32.30

2010 99.52 175.52 275.04 —76.00

2011 100.00 150.00 250.00 —50.00

2012 100.00 161.40 261.40 —61.40

2013

2014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经计算整理而得

图1, 2003—2013年中国对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进出口额 (单位:亿美元)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总额

中国对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进出口特征

1、总体上双边农产品贸易量逐渐增加 从图1得知,2004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量为58.78亿美元,发展到2012年已达260.40亿美元,增加将近6倍。究其原因,是2004年“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实施。该计划根据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而实施的降税计划,从表2可知,“早期收获计划”主要以农产品为主。同时随着2005年7月《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的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的贸易得到了极大提升。

表2 早期收获计划规定的产品 类别 农产品构成

第一章 活动物

第二章 肉及可食用杂碎

第三章 鱼

第四章 乳品、蛋、蜜等

第五章 其他动物产品

第六章 活树及其他活植物

第七章 蔬菜

第八章 水果

2、中国对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增大

本人计算了从2004到2014年贸易逆差额,发现从2004的—16.42亿美元增加到了2012年—61.40亿美元,增加4倍之多。由此可以说明,中国农产品比东

盟自贸区缺乏竞争优势。从地理环境来看,东盟自贸区国家适合农产品的地理环境较中国更加优越;当前中国的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比起东盟自贸区国家的科学性生产缺乏竞争性。近十年来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贸易逆差走势图如下:

中国对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逆差图 单位(亿美元) -80

-70

-60

-50

-40

-30

-20

-100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逆差

3、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贸易存在竞争性和互补性

中国与东盟十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新加坡出除外),双边的基本国情、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结构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因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贸易存在竞争性。中国从东盟主要进口棕榈油、木材及制品、木薯和热带水果、原木、木材、纸浆等,都是国内稀缺产品,主要进口地以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总体来说较为集中。中国出口到东盟的主要农产品有洋葱、大蒜、菜花、马铃薯、干香菇以及胡萝卜等,出口地较为分散,对东盟十国的出口量较为均匀。从进出口商品的目录来看,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农产品互补性较强,而且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4、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对东盟的重要程度小于东盟对中国的重要性。

依据经济学原理,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越高。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到2012年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团体,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其外外贸易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东盟各国除新加坡外都属于中小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需求不高,无中国无法比拟。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极高,而中国的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本国人民的农产品需求,需要大量进口。东盟国家中尤其是中等以下的发展中国家,本国生产的农产品富余,基本上能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在以农业为

主且自我满足的国家中,对外贸易的需求量不大。因此可以推测,在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对东盟十国的重要程度小于东盟十国对中国的重要程度。

四、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1、进一步扩大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

从表2中可以得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进出口量从2004年的58.78亿美元到2014年的300亿美元,增加将近6倍。其中,中国对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进口额增加量为2004年的37.60亿美元到2014年的200亿美元,出口则从2004年21.18到2014的210,15亿美元。虽然中国对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进出口存在长期贸易逆差,但其规模总量在不断上升。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程度加深和中国对本国农产品的优化,将逐渐缩小中国对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进出口的逆差。

2、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在与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贸易中,一直出于逆差状态,正是这种逆差状态,让中国一直尝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例如我国在农产品的价格机制和土地资源资产化上的重要举措,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援引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的话,“我们通过目标价格改革,通过综合措施,通过规模经营,通过集约化组织程度的提高,通过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实现进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实现了1700项产品的零关税指标,加大了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超于其他贸易伙伴,从而降低了中国向美国、日本等过进出口的依赖性,降低了进出口风险,从而实现了进出口市场从多元化发展。

4、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前面说到,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农产品贸易存在互补性。这是双边农产品能够实现进出口的前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总量逐年增加正说明了这点。但中国对东盟十国的农产品的连续逆差同时也表明中国对东盟自贸区的农产品替补性小于东盟自贸区对中国的替补性。因此中国必须完善农产品出口,才能逐渐减少逆差。

5、有利于中国农业吸引外资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出口到东盟自贸区有着更加有利的软性条件。

外商对中国农业实际投资额情况单位(万美元)

年份金额

2000 67594

2002 102764

2003 100084

2013 180003

因此,中国因其优越的环境因素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中国农产品,使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农产品出口到东盟十国较其他国家有着更加优越的竞争优势。从上图中,可以得知,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之前,外商对中国农业的投资额有所增长,但增长缓慢,并时有回落现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之后,外商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增加迅速,到2013年,投资额达180003万亿美元。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负面影响

1、贸易逆差可能继续扩大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双边农产品贸易实施了减税和非关税保护措施,贸易总量增大。但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及东盟大部分国家,进口容易出口难,贸易逆差因此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2、对我国区域经济造成冲击

由于中国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因此在温带果蔬上较东盟十国更有优势;但热带果蔬处于劣势地位。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双边农产品贸易加强,中国从东盟大量进口热带果蔬,而我过热带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产品类型与东盟相似,从而加大了与我国热带地区的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我国热带地区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而东盟对温带农产品需求较大,中国温带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广大。结局是加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差距。

年份甘蔗香蕉黄麻苹果

2010 11078.9 883.1 6.9

2011 11443.5 956.1 7.5

2012 12311.4 1155.8 6.8

2013 12820.1 1207.5 6.1

3、与东盟竞争出口市场

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主要以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为主,而双边农产品存

在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共同竞争出口市场。而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弱于东盟,在出口竞争市场上存在劣势。

五、对提升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各国的市场份额提出建议

前文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影响作出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经济稳定增长,使得东盟—东盟自贸区成为当前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亚洲政治的稳定、经济发展和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具有巨大意义。二、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存在长期逆差,且逐年增大,这给中国农产品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这一现状有待改善。三、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存在互补性,但目前,中国并非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对中国的重要程度远远大于中国对东盟的重要程度。

四、相较于中国,东盟的农产品更具比较优势,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竞争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为此,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改善当前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中的窘境。

1、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

中国大部分领土面积处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只有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少量土地处于热带地区。因此中国主要以亚热带和温带农产品为主,热带农产品产量较小。同时,中国各省市产量不均匀,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和东三省等中东部地区,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温带农作物,同时也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农产品。热带地区主要生产甘蔗、菠萝、香蕉等,较中国温带农作物,其产量极少。中国当前农产品出口结构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单一。中国可从以下几点调整战略思路,从而优化农产品出口产业结构:一、制定农业生产结构规划,依照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跨度面积大的基本国情,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农业规划,各地方深化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丰富我国农产品类别。二、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前文说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主要为温带作物,发挥好温带作物的出口市场是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基础。三、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升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

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农产品质量是出口的保障。四、加大对农产品的政策补助,建立健全农业政策体系,加大投资力度,保护好农业生产者的收益,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对具有科技性的农产品进行重点补贴。

2、降低农产品成本

降低农产品成本从而降低出口价格以此增加出口量,可以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的贸易,有效降低中国农产品对东盟的长期逆差。一、适量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从一般经济学原理来看,产量越高,单位成本越低,将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到适量的位置,能够有效而充分地利用成本资源。二、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技能,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科学上的培训,促使农业生产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充分利用中国的地理区位优势,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接壤,对于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气候温和,自然条件及其优越,农业生产环境得天独厚,劳动力充足,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逐步完善中国西南地区到越南、老挝、缅甸等过的交通运输枢纽。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可大大降低出口成本。

3、进一步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降低关税和非贸易保护的政策实施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之前,中国与东盟国家早已逐步制定降低关税和非贸易保护措施。中国—东盟建成之后,双边零关税产品达1700多项。但现实中,相关政策并没有落实具体,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因为不了解政策而无法享受关税的优惠。因此要对从事中国—东盟之间农产品贸易的企业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能够及时采取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另外,中国与东盟应该将非贸易保护政策具体化、流程化,尽最大努力消除双边贸易壁垒。唯有具体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关于降低关税和非贸易保护的政策,才能真正加大双边贸易的发展。

4、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双边农产品的互补性

前文说到,中国—东盟双边农产品既有竞争性又有互补性,且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其互补性表现在:一、中国以温带农产品为主,东盟以热带农产品为主,在需求上互补;二、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生产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东盟土地资源丰富,因而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可以依据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向东盟对中国需求量大的农

产品倒向,拉大与东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增强双边农产品的互补性,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合作。

5、乘“一带一路”之帆,加快走出去战略,打造“中国品牌”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旨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下滑,近几年各国经济缓慢复苏,但新的国际金融危机相继显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受阻,各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沿线各国的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发展强力巨大,将有利于改善全球经济现状。

“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将农业合作放在了突出位置。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重点建设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加强中国—东盟国家的相互沟通,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对于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的贸易有着积极作用。首先,“一带一路”构想落实了发展中国同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东盟在“一带一路”有着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其次“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充分发挥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再次,“一带一路”构想的深化,将完善中国—东盟间商品贸易的运输枢纽,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届时中国—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产品将乘着“一带一路”之帆,增加出口量。中国农业生产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鼓励出口企业注重产品质量,生产和出口质优、价廉、健康的农产品,打造“中国品牌”的道路。国家从政策上鼓励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企业的品牌。通过发展我国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中国品牌”东盟国家更加放心使用中国农产品,有利于农产品出口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避免因此产生对中国农产品的的贸易壁垒。打造“中国品牌”,促使中国农产品“走出去”,是当前我国应走的正确道路。打响“中

国品牌”的旗号,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将大大增加,中国对东盟长期的贸易逆差将有望得到改善。

最新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历程学习资料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CAFTA)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之一(其他两个分别为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它是由十一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1991年中国与东盟创建对话同伴关系,此后双方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逐渐地变得更加紧密,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中国被东盟邀请参加了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29届东盟部长会议。1997年,中国对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东盟各个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携手度过了金融危机阶段。因为双方在政治关系上比较良好,于是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上面的合作。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是1999年东盟各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并且慢慢地回升,与此同时中国始终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更是在2001年11月加入WTO后,经济情况更为可观。双方都意识到建立自贸区的必要,以此来加快经济发展。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同年成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7日,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正式签约了两年十八个合作项目。 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的合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2年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采取大幅度降低关税的措施,直到它减小到最小值为止。自2002年11月到2010年1月1日为止,中国对东盟各个国家大约93%的产品贸易关税都减小至零了。第二个阶段,2011年到2015年,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化,双方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投资市场以及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第三个阶段,2016年之后,必须要巩固自贸区从而完善它。预测在未来几年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世界经济发挥更加重要与独特的作用,那时候我们都将离不开它的存在。 “蝴蝶效应”——环境对人影响重大 “蝴蝶效应”想必你有所耳闻甚至有一定的了解吧?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于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在确定商品原产地符合东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泛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的基础上,适用以下规则: 规则1:定义 对于此附件: (a)“缔约方”意为协议的各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文莱、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b)“原料”应包括配料部分、部件、组件,和/或那些可经过物理合成另一商品,或那些从属于另一商品生产过程的商品。 (c)“原产品”是指符合原产地规则2中规定的产品。 (d)“制造”意为获得商品的方法,其中包括种植,开采, 收获,饲养,繁殖,榨取,采集,收集,捕捉,捕捞,诱捕,狩猎,制造,生产,加工或装配。 (e)特定产品的原产地规则是指原材料的税目号发生了改变或产品经过了特殊的生产加工过程或满足增值标准或同时满足上述任意几种标准的规则。 规则2:原产地标准 1、鉴于此协议,进口到缔约方的产品,如能满足以下列出的任一原产地要求,就能享受优惠待遇: (a)在规则3中所陈述和定义的完全获得或生产的产品;或 (b)非完全生产或获得的产品,特指符合规则4,规则5或规则6的产品。 规则3:完全获得产品 按规则2(a)的意义,下述产品应被认为是完全生产或获得于缔约方的产品: (a)植物和收获、采摘或采集的植物产品; (b)生长和饲养的活动物; (c)获取于上述b项所指活动物的动物产品; (d)通过狩猎,诱捕,捕捞,采集或捕捉所得的产品; (e)从土地、水域、海床或海床底土获取的矿物及其他自然产生物质,但a项至d项所列不包括在内; (f)缔约方从其领海外的水域、海床或海床底土获取的产品;只要根据相关国际法该成员国有权开发这些水域、海床或海床底土; (g)由在缔约方注册或有资格悬挂该方旗帜的船只自公海捕捞的海产品和其他水产品; (h)于已在缔约方注册或有资格悬挂缔约方旗帜的捕捞船上加工并/或制作的产品,上述(g)项所涉及的产品除外; (i)所采集的物品既不能再发挥其原有作用也不能被储存或修理,只能供回收原料用或用于循环再生目的,和 (j)在缔约方境域内获得或生产的货物只限于上述项目(a)至(i)所涉及的产品。 规则4:非完全获得产品 (a)鉴于规则2(b),如果符合下述要求,产品可被认为是原产: (i)产品源自任何缔约方的成份应不少于40%;或 (ii)如果源自非缔约方的原材料、零件或产品的总价值不超过该产品离岸价的60%,且该产品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在缔约方境域内完成。 (b)鉴于该附件,规则4(a)(ii)中所列出的原产地标准可以参考“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分”。40%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分计算公式如下:

中国(上海)自贸区设立的背景及对房地产业发展影响

。 ” 。 。 中国(上海 )自贸区设立的背景及对房地产业发展影响 2013 年 7 月 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幵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 体方案》(草案)。 8 月 22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 海)自贸区的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 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 4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 28.78 平方公里。自贸区设立带来 了新的政策红利,不其息息相关的房地产行业受益颇多。本文从自贸区设立的背景、内容出 发,着重分析自贸区对周边房地产业带来的影响。 一、中国(上海)自贸区设立背景 中国(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有着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原因。国际上,自美欧自贸区谈判和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建立以来,这两大自贸区都丌包括中国,面对未来世界贸易 规则、格局的可能改变,中国将面临严峻的“二次入世”危险。为了缓解可能出现的危机, 在世界经济一角独善其身,中国有必要建立“属亍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域;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亍换挡关口,在国际需求疲弱及劳劢力成本升高导致产业转 秱下,严重依赖出口已明显劢力丌足,且国内市场经济效率仍较为低下,亟需经改革来谋出 路。而自贸区的设立,可以重振地方乃至全国经济,激活企业发展活力,带劢产业、产值快 速提升,有效拉劢内需和地区经济的繁荣,被称之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表 1:中国(上海)自贸区方案发展历程 时间 2012 年 12 月 21 日 2013 年 2 月 28 日 2013 年 3 月份 2013 年 4 月 18 日 2013 年 5 月 14 日 2013 年 5 月下旬 2013 年 7 月 3 日 会议名称或出处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 第 37 次会议 上海市政府例行新 闻发布会 李兊强在上海 召开座谈会 上海市商务委 —— —— 国务院常务会议 相关提法或表述 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该条例将亍 2013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该条例首次提出要在上海“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 易园区” 颁布《临港“双特”30 条实施政策》,旨在探索和实施丌同亍其他地区的特 殊体制,以调劢区域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区域发展的自主性。 会上指出,“我们要用开放扩大内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 轮改革。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为上海乃至中国带来发展红利,是中国积极主 劢对外开放的“试验田” 办公室主任邓福胜向媒体证实,上海正在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制定《上海自由 贸易园区建设总体方案》 上海自贸区项目获得国家层面立项 浦东自由贸易区试点方案经由上海市政府讨论幵肯定后,上报中央相关部门, 进入会签阶段。 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草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窦一鸣 11331049) [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外交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政治上致力于相互信赖、平等协商;经济上谋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中国周边政策的又一成果。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介绍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必然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概述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对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现状;对策;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理论背景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彼此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经济地区的经济联合而达成经济联盟的状态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不断趋向自由化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亦即世界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一)关税同盟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Jacob?Viner出版了《关税同盟问题》一书,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书中重点论述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认为关税同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但同时又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保护贸易,因此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维纳得出结论,关税同盟效应就是贸易创造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

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

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我国物流业积极调整应对,加快转型升级,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物流运行保持温和增长。2015年社会物流总额将超过210万亿元,可比增长8%左右;物流业增加值超过3.4万亿元,可比增长9%左右,两项指标增速与上年相比均小幅收窄,但仍然高于同期GDP 增速,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将超过9.7万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增速延续小幅回落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的比率约为17%左右,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中国物流景气指数全年在55%上下波动,物流运行总体趋稳。2015年,物流运行趋势仍将延续“增速减缓、结构调整”的发展态势。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物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将进入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发展新阶段,逐步从追求 规模速度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效率的集约式增长,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变为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整合发展、创新驱动,逐步释放发展潜力。 一 在新的形势下,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突破口的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立三个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新阶段。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区改革开放方案。会议指出,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我国经济 何黎明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市100045) 摘要:新形势下,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突破口的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物流业发展的问题。为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自由贸易区建设必须充分重视物流业发展,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充分发挥物流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福建自由贸易区作为第二批获批的自由贸易区,在物流业发展上具有较好的基础。下一阶段,物流业为全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转型升级,助推产业升级和贸易繁荣,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二要完善服务功能,整合创新发展;三要做优产业基础,联动融合发展。 关键词:自贸区;物流;供应链;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5-0001-04 □本刊特稿 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第5期

100分——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世界高水平自贸区演变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

1.我国在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战略时,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是()。(3.0分) A.国民待遇 B.出口退税 C.税费减半 D.国际待遇 我的答案:A√答对 2.上海自贸区与香港自贸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3.0分) A.金融优势 B.政策优势 C.制造业优势 D.服务优势 我的答案:C√答对 3.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3.0分) A.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B.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 C.英国伦敦自贸区 D.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我的答案:A√答对

4.截止到2017年2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上的新设企业从事商贸业和商务服务业。(3.0分) A.80% B.85% C.90% D.95% 我的答案:A√答对 5.下列自贸区中,功能定位为“自由港型”的是()。(3.0分) A.香港自贸区 B.巴塞罗那自贸区 C.马里莱斯自贸区 D.伊斯坦布尔自贸区 我的答案:A√答对 6.1989年,在全球率先推出贸易管理电子平台贸易网的是()。(3.0分) A.香港自贸区 B.新加坡自贸区 C.迪拜自贸区 D.洛杉矶自贸区 我的答案:B√答对 7.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工程是()。(3.0分)

A.金融制度 B.服务环境 C.离岸贸易 D.制造产业 我的答案:C√答对 8.下列不属于世界四大自由贸易区的是()。(3.0分) A.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B.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 C.英国伦敦自贸区 D.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我的答案:C√答对 9.()通常被视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球高度开放和贸易枢纽的中心。(3.0分) A.自由贸易港 B.自由贸易区 C.自由贸易园 D.自由贸易试验区 我的答案:A√答对 10.下列对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要顺应全球自贸区发展趋势和加快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内容摘要: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稳步扩大开放领域,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边投资、经济技术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随着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和2010年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展望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之后,双方不断推进自贸区建设,于2004年11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签署《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签署《投资协议》。在自贸区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关税水平不断降低,货物贸易发展迅速 自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2007年双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比计划中的2010年提前三年实现目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开始双边贸易增长速度放慢,但当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仍达到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中国出口1141.4亿美元,进口1169.7亿美元。2009年,双边贸易虽然下降,但也达到2130.1亿美元,减少7.9%,比同期中国外贸整体降幅低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063亿美元,减少7%;中国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减少8.8%。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 (二)服务贸易稳步开放 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宣布相互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于2007年7月1日生效。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基础上,向东盟国家做出开放市场的承诺。东盟各国也做出了开放承诺。近年来,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呈上升趋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3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4%,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7.7%。其中,中国对东盟服务贸易出口104亿美元,增长31.5%,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1%。中国自东盟服务贸易进口129.6亿美元,增长29.6%,占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8.2%。中国对东盟逆差25.6亿美元。目前,东盟是中国服务贸易五大贸易伙伴之一,是中国第五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欧盟和日本。东盟在海运、航运、金融服务、建筑工程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对华合作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业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领域,东盟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三)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海外重

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历程知识讲解

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 历程

精品文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CAFTA)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之一(其他两个分别为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它是由十一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1991年中国与东盟创建对话同伴关系,此后双方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逐渐地变得更加紧密,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中国被东盟邀请参加了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29届东盟部长会议。1997年,中国对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东盟各个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携手度过了金融危机阶段。因为双方在政治关系上比较良好,于是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上面的合作。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是1999年东盟各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并且慢慢地回升,与此同时中国始终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更是在2001年11月加入WTO后,经济情况更为可观。双方都意识到建立自贸区的必要,以此来加快经济发展。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同年成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7日,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正式签约了两年十八个合作项目。 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的合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2年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采取大幅度降低关税的措施,直到它减小到最小值为止。自2002年11月到2010年1月1日为止,中国对东盟各个国家大约93%的产品贸易关税都减小至零了。第二个阶段,2011年到2015年,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化,双方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投资市场以及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第三个阶段,2016年之后,必须要巩固自贸区从而完善它。预测在未来几年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世界经济发挥更加重要与独特的作用,那时候我们都将离不开它的存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中国自由贸易区前景分析

中国自由贸易区前景分析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首先是中国加入WTO为双方存在的贸易投资等制度障碍扫清了道路。按照加入WTO 的承诺,我国近年来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减少并取消非关税壁垒。另外,我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将为包括东盟在内的国外 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商机。依据我国与东盟WTO成员国的谈判承诺,对东盟产品的关税水平在5年之内将削减34-47%,快于中国关税平均削减的速度。其次是今年l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无疑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经验与参照,进而为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第三,最近东盟与中国已就南沙问题达成协议,为地区的和平发展创造了稳定的 周边环境。 贸易区发展的障碍因素 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面临着以下诸多客观上的障碍和干扰,值得双方予以关注: 第一,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投资黑洞论 东盟国家虽然在文化上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东盟国家在历史上一直对中国心存芥蒂,而且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在经济、军事上给他们造成威胁。近年来,中国吸收外资保持了较快的发展规模,2002年实际吸收外资突破了500亿美元,而东盟各国吸收的外商投资却呈下降趋势。《日本经济新闻》曾报道,2002年上半年,流入东盟主要6个成员国的外资约为65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60%。其中,马来西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由2001年同期的31亿美元骤减到5.7亿美元,降幅达80%。流入印尼和菲律宾的外资同比减少了70%,流入越南、泰国和新加坡的外资同比分别下降了56%、35%和22%。同时,许多原在东盟成员国内部的外资企业纷纷将业务转向中国。 面对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吸收外资的增多以及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涌入本地市场,东盟成员国内部以及周边许多国家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中国威胁论”等言论泛起,宣称中国的经济崛起将对该区域内的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强大的中国很有可能将会在本地区称霸,直接影响到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东盟国家应联合起来予以对抗。 第二,东盟内部成员国间的摩擦和矛盾 归结起来,东盟内部成员国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一、摘要 2002年11月4日,中国政府与东盟10个国家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正式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本人计划分析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其竞争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这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过程及贸易形势,而且有利于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贸易政策时更有针对性。 自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东盟在国际事务上提高地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该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求福利。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积极作用。 然而,中国本身是世界第一的农业大国,在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为传统的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东盟各国也有自己的农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使得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阻碍。而在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过程中,在扩大双方贸易和合作规模、提高整体竞争能力的同时,也给双方的经济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冲击。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增大,因而有必要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作较为详细的定量和定性研究,这对中国—东盟的经济发展都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由贸易理论 (一)、自由贸易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萌芽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创。他在其名著《国富论》中强调,不同国家生产同样的商品成本不同,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

关于全国自贸区发展运行情况比较分析

全国自贸区发展运行情况比较分析 目录 第一节自贸区行业现状及特点 (2) 一、自贸区运行现状 (2) 二、自贸区行业特点 (3) 三、四大自贸区对比分析 (4) 四、自贸区发展趋势 (5) 第二节我国各自贸区分析 (6) 一、上海自贸试验区 (6) 二、天津自贸试验区 (7) 三、福建自贸试验区 (11) 四、广东自贸试验区 (12)

第一节自贸区行业现状及特点 一、自贸区运行现状 目前我国自贸试验区包括天津、广东、福建自贸试验区。 数据来源: 图1我国四大自贸试验区 我国主要的自贸区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实施范围从最初的28.78平方公里海关特殊监管区,扩大到120.72平方公里,增加了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张江高科技片区。 2014年,航海自贸试验区完成经营总收入约1.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2%,其中商品销售额约12.5万亿元,增长约11.5%;航运物流服务收入约1100亿元,增长约19%。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45家对外直投达123亿美元。他指出,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创新外商投资审批方式,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实到181.7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45家,累计达到490家。上海还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

二、自贸区行业特点 (一)行业定义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政府设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最早起源于于2013年8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 缩写FTZ):是根据本国(地区)法律法规在本国(地区)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这种方式属一国(或地区)境内关外的贸易行为,即某一国(或地区)在其辖区内划出一块地盘作为市场对外做买卖(贸易),对该地盘的买卖活动不过多的插手干预、且对外运入的货物不收或优惠过路费(关税)。 与国际上传统自由贸易区(FTA)不同的是,传统自由贸易区是多个国家一起玩,游戏规则多国共同制定;而这种方式是一国在自己的地盘玩,自己地盘自己做主,游戏规则自己制定。 (二)自贸区运行模式 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深入推进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四个领域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成果。其中,27项改革事项已经先后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复制推广。包括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制度、注册资本认缴制、企业年度报告公示、贸易监管、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管理等事项。 自贸试验区是我国为适应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及规则标准体系新变化,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产物,是我国经济的新试验田,承载着为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的任务,同时也扮演着国家实施自贸区战略、提升区域合作水平的先行者角色。 (三)自贸区建设的成效 一是自贸区促进了与自贸伙伴贸易和投资的增长。随着与各贸易伙伴自贸协定的进一步实施,关税将不断降低或取消,自贸协定促进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二是自贸区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自贸区建成后,我国和自贸伙伴之间的市场准入条件将进一步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也将更加规范、透明,自贸协定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了企业进出口的成本,有利于各方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自贸区提供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带动了沿边地区经济合作。自贸

中国东盟自贸区

09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卢伟0940302254 中国—东盟自贸区 东盟是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0个东南亚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而现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加上中国组成10+1,自贸区覆盖人口近19亿,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为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九分之一;贸易总量为4.5万亿美元,是仅次于欧洲经济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现状 1、0关税: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双方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将于2010年降为零。 2、10年: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 3、11月:2003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双方就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协议进行了多轮磋商。双方定于2004年11月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中国- 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4、17亿:建成后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覆盖约17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以 1.2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量计算,它将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 5、90倍:目前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200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8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90倍。 6、1000亿:在2004年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在2005年使双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 (一)关税水平不断降低,货物贸易发展迅速 自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2007年双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比计划中的2010年提前三年实现目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开始双边贸易增长速度放慢,但当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仍达到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中国出口1141.4亿美元,进口1169.7亿美元。2009年,双边贸易虽然下降,但也达到2130.1亿美元,减少7.9%,比同期中国外贸整体降幅低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063亿美元,减少7%;中国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减少8.8%。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东盟双方在自贸协定框架下大幅降低和取消关税为促进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7月,《协议》开始实施,中国按照规定削减了3408种产品的关税,对东盟的平均进口关税由9.9%降至8.1%。2007年1月,中国进行第二次降税,降低了5375种产品的关税,对东盟的平均关税进一步下降为5.8%。2009年1月1日,中国进行第三次降税,降税后实施协定税率的税目数约为6750个,平均关税降至2.4%,当年中国关税总水平仍为9.8%。与此同时,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自贸区实施降税后,双方企业减少了关税支出、降低了经营成本,并且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自东盟进口受惠货物61亿美元,为企业优惠税款32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企业申领了18.4万份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向东盟出口价值51亿美元

东盟自贸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别以及对中国(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东盟自贸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别 以及对中国(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东盟自贸区现状与前景 我国与东盟各国间的交往由来已久,且地缘相邻,文化相近,经济上共同发展,政治上相互尊重,具备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与东盟国家交流频繁,关系密切,投资和贸易总量快速增长,技术合作向高层次、多领域发展。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在各领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共同的政治愿望下,中国和东盟不断密切相互间的经济、文化等多边合作,这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开放合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衰退,呈现缓慢复苏的态势,同时贸易保护势力还在不断抬头。 从地区环境来看,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自由贸易区成为各国现在的选择。冲中国和东盟各自的情况来看,东盟正稳步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国也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未来双方还会将全面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东盟自贸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别 东盟自贸区,指的是东南亚国家联盟自己的自由贸易区。而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指东南亚国家联盟自己的自由贸易区的范围扩大,超越了地域限制,变成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中国是是个人口大国,拥有着极大的市场。东盟自贸区与中国加强联系,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能够使东南亚地区与中国之间的各方面交往得到更多便利,冲破了局限仅有的区域交流。 三、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之处 (一)一个地区是否能够得以发展,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广西经济发展形成所需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三大最基 本的要素来看。首先,南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南宁市是中国—东 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 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会 点的核心,是多区域合作地缘经济的中心,是中国—东盟“一轴两翼” 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中“南宁一新加坡”一轴的起点。随着中国一东盟 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和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以及泛北部湾经济 合作的加快推进,南宁市已成为多机遇重叠、多区域合作的交会点,区 位优势越来越突出。 (二)从经济实力上看,广西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为建设 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近年来,经济一直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年 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 (三)从金融业发展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广西在金融基础设施、交易规模、 金融主体种类和金融人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广西个 城市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较为齐全,区一级的银行分支 机构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均落户南宁,其金融机构数量在全区名列第一、

公需课 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 世界高水平自贸区演变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

公需课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世界高水平自贸区演变 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 您的得分 100/100 答对题数 30/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下列自贸区中,功能定位为“自由港型”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香港自贸区 B 巴塞罗那自贸区 C 马里莱斯自贸区 D 伊斯坦布尔自贸区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2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工程是()。 [ 单选题:3 分] A 金融制度 B 服务环境 C 离岸贸易 D 制造产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3 上海自贸区与香港自贸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 单选题:3 分] A 金融优势 B 政策优势 C 制造业优势 D 服务优势 试题解析

4 截止到2017年2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上的新设企业从事商贸业和商务服务业。 [ 单选题:3 分] A 80% B 85% C 90% D 95%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 5 ()通常被视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球高度开放和贸易枢纽的中心。 [ 单选题:3 分] A 自由贸易港 B 自由贸易区 C 自由贸易园 D 自由贸易试验区 试题解析

6 我国在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战略时,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是()。[ 单选题:3 分] A 国民待遇 B 出口退税 C 税费减半 D 国际待遇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 7 1989年,在全球率先推出贸易管理电子平台贸易网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香港自贸区 B 新加坡自贸区 C 迪拜自贸区 D 洛杉矶自贸区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

中国自贸区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自贸区的机遇与挑战 来自于北美宾夕法尼亚商学院Helene Dillard教授的观点,自贸区的建立将使上海突破目前的条框,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从而通过投资体制的突破来激发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一般认为,自贸区落户上海这一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和当年中国加入WTO相媲美。Helene Dillard教授认为自贸区的投资机会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眼于全球的高端制造和维修业 制造业才是上海自贸区未来的发展重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多极化和全球化仍是主流趋势,随着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中国和平崛起,中国仍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而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释放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如果自贸区的高端制造功能通过临港获得充分发挥,那么临港在上海,乃至整个全国的作用和地位将会比现在高出一大截。根据今年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临港以“高端制造”、“极端制造”项目为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最终成为产业发达的繁荣新城。 另外高端维修也是一个发展重点,以前很多高端的机器设备,国外企业为了维持高利润,都是送到国外维修的,例如高端汽车4s店一样,是靠维修来获取利润。以后高端机械的维修就不用去国外了,在自贸区内就可以完成。 第二,世界级的物流服务业 从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和货物运量及集装箱生成量和运输量全球领先的情况看,需要在境内建立高效实现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功能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综观国际上现有的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枢纽、物流中心,都具有自由贸易港区。它已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枢纽港和物流中心不言而喻的必要条件。无论是转运、重整货物、采购、配送或者加工等工作的便利化,都要免除通关等繁杂手续,故需在关外进行,也就是说在自由贸易区内构筑宽松环境可有效完成上述功能,增加吸引力,或者说与国际通行的做法相衔接,要有效做到上述提及的五大功能,必须在境内关外进行才能高效实现。 第三,高端金融与服务业 自贸区势必更多发展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转型发展。 此外,高端现代服务业平台重点突破具有上海综合优势以及发展潜力大、智力要素密集、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强的功能型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劣势

中国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劣势: 1、关税降低冲击国内产业,扩大中东贸易逆差 2003年10月1日中国与泰国果蔬关税降至0 中泰水果蔬菜中国、泰国2004年1月1日农产品关税开始下调农产品中国与东盟10国 2005年1月对所有成员开始削减关税全部中国与东盟10国 2006年农产品关税降至0 农产品中国与东盟10国 2010年关税降至0 全部产品(部分敏感产品除外) 中国与原东盟6国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93%货物实行0关税政策平均关税降到0.1%以下而对其它国家的平均关税为9.8% 首先,中国与东盟中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口商品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因此,自贸区启动后关税的降低,不仅会加剧中国与东盟同类产业与商品的竞争,还将导致东盟具有优势的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冲击中国国内缺乏竞争力的产业。这就给我国的农产品造成了冲击,尤其是对南方水果蔬菜的冲击更大,如中泰关于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水果的零关税贸易,就使中国南方的水果种植户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据中国海关统计,自1993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已连续11年维持贸易逆差,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将对双边的贸易平衡及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自贸区启动后关税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的降低,会导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的增加,从而逆差进一步扩大,给中国带来较大的压力。 2、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 由于我国在金融、通讯和专业服务等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而东盟部分国家如新加坡就在这些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和东盟启动自贸区后,对这些行业将会放开,东盟将会进入中国同国内相关行业产生竞争,从而对国内服务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3、投资替代作用可能造成东盟对中国投资的缩减,竞争力加剧可能导致中国企业难以在东盟投资

9公需课试题--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世界高水平自贸区演变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

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世界高水平自贸区演变与 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 您的得分 100/100 答对题数 30/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截止到2017年2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上的新设企业从事商贸业和商务服务业。[ 单选题:3 分] A 80% B 85% C 90% D 95%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 2 上海自贸区与香港自贸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 单选题:3 分] A 金融优势 B 政策优势 C 制造业优势 D 服务优势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3 1989年,在全球率先推出贸易管理电子平台贸易网的是()。[ 单选题:3 分] A 香港自贸区 B 新加坡自贸区 C 迪拜自贸区 D 洛杉矶自贸区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4 下列自贸区中,功能定位为“自由港型”的是()。[ 单选题:3 分] A 香港自贸区 B 巴塞罗那自贸区 C 马里莱斯自贸区 D 伊斯坦布尔自贸区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5 下列不属于世界四大自由贸易区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B 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 C 英国伦敦自贸区 D 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通常被视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球高度开放和贸易枢纽的中心。 [ 单选题:3 分] A 自由贸易港 B 自由贸易区 C 自由贸易园 D 自由贸易试验区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 7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工程是()。 [ 单选题:3 分] A 金融制度 B 服务环境 C 离岸贸易 D 制造产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建设的 基本对策 [摘要] 旅游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地域分工等理论为区域一体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区域内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经济增长,以及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贸区旅游一体化的建设需要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各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等。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对策 旅游业正日益受到各国各地区重视,其综合社会效益和拉动作用已被证明,而区域旅游合作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部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旅游合作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旅游业在未来20年中以年均8%~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国际旅游流量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21世纪是亚太旅游世纪,其中热点区域是东盟和中国。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经济一体化最本质的特征是指政策上的协调。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能全面启动的时候,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低的时候,区域旅游一体化有可能成为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先导领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并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区域流通政策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一体化环境并提供支持;反过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也将带动和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 从理论基础上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建设涉及的主要有: 1.地域分工和贸易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均为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强调一个“分”,由此必然导致区域间的“合”。“分”与“合”是相辅相成的。区域性是旅游活动的最为明显特征,当今旅游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特色化,这必将造成旅游产品的专业化分工趋向越来越明显,从而形成区域间的合作。 2.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拍出版了《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首次系统阐述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已不能割断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而独立存在和进行。区域内不同地区共享同一种或几种旅游资源构成了地区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前提,决定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3.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通过轴带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点一一轴”开发理论以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