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姚士谋1王书国1,2 崔旭1,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国许多省市与大城市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论与实践问题越来越重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学术价值。本文试图探索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推动城市化的健康成长与稳定发展。特别是通过国情分析,强调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实行城乡统筹,并从区域空间角度认识城乡统筹规划的根本问题。文章结合实际、论证有据,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提出了新的思维,以求在学术花园中百花争艳,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节约型城乡规划,健康城市化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lan in China

Yao Shimou1Wang Shuguo1,2Cui xu1,2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

2 Graduate School, CAS, Beijing, 100039)

Abstract:The plan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application valu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many province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to be healthy and steady by exploring some problems appearing during China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by analyzing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resources sav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hould be adopted, and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ould be set up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gional space. New good idea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is promoted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reasonedly in an attempt to make the academic garden more colorful, to promote exchanges to make up for one's deficiency.

Keywords: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conomical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healthy urbanization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来的,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象。中国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地区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目前跨省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布局还缺乏统一规划核有效的协调,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解决农业工业化问题,解决城市化适度健康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落实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规划的重大问题[1]。

今后半个世纪内,中国城市化进程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城镇密集区域,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沿海地区应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型产业,走集约经营、内涵挖潜、产业转换、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道路,为数众多的富余人员将从企业分离,全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减缓,产业结构转向以现代第三产业为主,这将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二是增加城镇人口,扩大用地规模必须投入巨额资金,特别是城市规模扩大了,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种市政设施、管线工程、交通道路以及房地产业都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因此,各大中小城市必需用科学发展观编制比较符合客观发展的城市规模,切忌盲目求大,无序的“做大做强”[2]。三是应看到我国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那些超大、特大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仍有较快的增长趋势,同时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集聚了国家的财富、劳力、文化技术与信息,发挥了中心城市的巨大作用(见表1)。

四是城镇人口增加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质量等方面产生巨大需求。因此,我们也要用城乡统筹规划的新理念,从地域空间角度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关键问题。总之,根据上述各种因素与制约条件,我国城市化进程应当有序、健康、科学合理地推进,城市化的比重、速度应当适合中国的国情,使我国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持续稳步地实现[3]。

表1 我国若干个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分析

资料来源:①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1999,2004);②姚士谋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1999。

城乡统筹规划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13亿人民生存与发展和国民经济“全面实现小康”的重大问题。城乡统筹实质上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科学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利用,做好城镇规划布局,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合理配置产业与劳动力,搞好城乡道路网、公共设施、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使各项规划有一个合理发展的度,并做到相互协调,真正遵循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种高层次的综合规划,涉及到我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口资源与生产力合理布局以及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在此,我们提出城乡一体化规划有关理论与实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1. 从国情出发,强化资源节约型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范示的实践

由于历史原因,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基础较差,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实行开放性的资源开发战略,城市发展应走可持续、稳健的发展方针,实行资源节约型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式,城市化比重不能盲目追求西方国家高指标的路子。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我国是地球上人均资源比较贫乏的一个大国,如人均土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森林资源和人均水资源则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和1/4。我国各项资源的人均值基本上都位居世界后列,如人均矿产资源据世界第80位,而且贫矿多,富矿少[4]。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基数大,城市化比重目前很低。2004年全国城市化比重达到42%,但仍然有8亿农民生活、居住在农村,人口基数大,资源丰度低,城镇建设与改造任务艰巨,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大等限制因素。这一国情就决定了我国今后建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必须是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不少是建立在对资源高耗型利用的基础上,即资源高耗型国民经济体系。如美国2.88亿人拥有1.85亿辆汽车,年耗汽油约占世界汽油消耗总量的1/3。美国人均年耗原油约2.9吨、煤3.6吨、木材2立方米、钢材0.35吨(2002年)。如果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也达到美国的人均年消耗水平,那么中国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将在4-6年内耗尽,森林将在5-8年内基本伐完、铁矿石约能维持32年、煤能维持85-100年。同时我

们应当清楚:我国的资源消耗主要是在城市与小城镇,约占全国资源消耗的65%,如果城市化比重过高,资源消耗得更快、更多、更加浪费1。从2002年起,国家开始对各省市的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已经从6100多个开发区整顿到2400多个,节约了大约1400多万亩土地,部分开发区的土地开始复垦,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的稳定。为了我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城市发展应走持续、稳健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城市化比重有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比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包括节能、节水、节地、节时为中心的城市工业生产体系以及以节水、节地、节能为基础的城市化发展的支撑体系。

2.健康城市化与城乡统筹是城乡现代化升华的根本

为了缓解我国人口过多与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我们应当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争取在2030年以后基本上实现人口零增长,使人口绝对数量有21世纪中叶的16亿下降到21世纪末的14亿左右2。但目前在少数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有所放松,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遏制了城市化质量的升华。在今后的城市化过程中,应当提出健康城市化的思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应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增加城镇中的就业岗位,稳定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前还得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水平,提高城乡人口素质。目前各地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建设已进入现代化时期,但各地大中小城市建设水准仍低,生态环境质量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不能盲目扩大,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建设资金不足,这样会造成“老账未还,新账又欠”的局面;或者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现象,造成城市第三产业中的泡沫经济现象。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着数量极大的剩余劳动力,如果采用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达到日本、德国、韩国和加拿大的平均水平,那么粮食丰足将有较大的土地空间适度建设新城区。1990年我国有1.6亿农业剩余劳动力,1996年和则分别为2.3亿和2.8亿。在1996年到2002年的6年间,有9948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不同等级的城镇,其中转移到大中小城市的有6233万人,转移到小城镇的有3715万人[5]。人口流向主要是从四川、湖南、江西、贵州、河南、广西、湖北、安徽和东北、西北地区流入沿海发达地区。这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3,大批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暂住人口,一方面他们为我国的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每年大批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从城乡统筹的新理念中认真解决。

根据建设部、农业部在山东、四川、湖南的试点经验,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加快农村劳力转移的问题。应有序地流入大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不能盲目地过多地流入沿海的大中城市。第二是促进乡镇企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要着重培养经济增长点与产业大军的文化素质,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加强农民工的文化知识学习,发展现代第三产业。第三是城镇用地的合理开发和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在一些重点中心镇与中小城市地区做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严格控制各个小镇的开发区乱占耕地的现象,压缩县城以下的大量小城镇人均占地指标过高的现象(范小建,2003)。

3. 从区域空间角度去认识城乡发展和城乡统筹规划的根本问题

历史地、全面地认识一个城市,特别是从区域空间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系统分析一个城市的地位、作用与功能定位问题,也是21世纪中国城乡发展的关键,有关领导和有关专家

1姚士谋、陈振光、陈雯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0-200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城市中心编写。

2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报告(有关我国人口政策部分),1999-2000年,北京。

学者应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

如何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去科学界定城乡一体化问题?如何从战略高度分析城乡统筹规划问题?当前沿海各省区有很多实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要做到城乡一体化规划先行,城镇总体规划在后。过去一阶段这方面工作有所忽视。最近5年来,各省区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都在做城乡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概念规划,有助于城市总体发展的定位、定向、合理发展(如南京、杭州、苏州、成都、青岛、南通等)。根据苏州市新一轮总体规划实践,市政府领导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将苏州市城乡规划融入长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整体,处理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是“用古典园林的技巧,布局现代经济的版图”,他们有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前瞻思路,摒弃急功近利式的“浮躁”,使得苏州市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2004年苏州市GDP高达3450亿元,人均GDP达7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144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03元,在全国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王荣李春成,2005)。

其次,城乡一体化规划要做到产业布局统筹安排。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象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市、杭州市和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中山市等,四川省的成都市等,特别在杭州湾地区(杭州大都市圈)根据城乡一体化规划,逐步调整在杭州市郊、绍兴、宁波等地区的产业布局,在城镇之间逐步形成组团式工业集聚区,限制县乡工业开发区的盲目开发,有重点地开发和整合出一些新型的高效率的工业园区,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重点保护杭州至绍兴,绍兴市到慈溪市海岸的湿地生态公园等,保护富春江上游地区的森林、风景名胜区,改善人居环境,逐步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图1)。

图1 杭州湾地区城乡统筹规划示意图

资料来源: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2002

第三是城市的空间发展问题。当代城市的合理发展、适度发展都有一个合理的地域空间,这里主要涉及到城市的内部结构、空间范围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对每一个城市的人口结构、用地结构、产业结构、环境结构进行分析,重视城乡之间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注意城市本身的支撑体系(包括城市用水、交通体系、能源供给、防灾体系和市场潜力等因子)能否达到稳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才能促进城市现代化的

建设[6]。城市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业的开发与地上、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问题,目前积极、稳妥地发展房地产业,不能盲目、过于超前。同时积极开发地下空间,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4. 城乡统筹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思路与城乡统筹的新思维

关于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一个基本认识,应当有一个全面地、历史的,前景分析,不应当割断历史,片面强调“发展大城市或发展小城市作为重点”,而要有一个遵循每个城市历史阶段和客观发展条件去做出评价。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过程的经验表明,城市化的过程大体经过三个不同时期:①缓慢的发展时期,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左右,城市化水在30%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发达国家刚刚完成工业化初期阶段,一般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②加速发展时期,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一般是在30%以上就进入城市化的第二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阶段,城市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在50-70年代都达到了60-70%的水平;③现代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以上。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转入稳定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75-8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也达到45-50%。第三世界历史上比较贫困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多数刚刚超过30%左右(表2),还有一些国家在30%以下。

表2 世界几个大国的关键数字比较

Tab.2 Comparing of key index between several bi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注:资料来源于联合国2003年公布的数字;中国13亿人口数字,应是2003年联合国引用的数字,我国建设部数字为12.61亿人(2004年)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发展很快,特别是1990年代后,城市化发展转入快速发展时期,但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刚刚超过42%,仍处在世界城市化发展第一和第二阶段的转型时期,即加速发展阶段。同时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乡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别,农业现代化水平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农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每一个农业工人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59人,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每个农业工人可以养活40-45人,而我国目前的水平仅能养活4-8人(姚士谋房国坤,2004)。我国城镇人口和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数量(绝对数量)都很大,城市人口超过300万的特大城市已有10个;超过200万人口的也有10个;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接近30个,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都没有的现象。

从我国实际出发,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发展应加强分类指导,全面推进,从城市规模效益和生态效益出发,对大城市应区别对待,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应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膨胀(当然不是所有3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都不让其合理发展,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大连、南京、重庆等城市还可以有控制的完善地发展),而像北京、天津、广州、兰州、沈阳、西安、成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环境弱化、淡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短缺、市内交

通十分拥塞的这些城市还是应当严格控制其人口、用地的不断膨胀[7](见表3)。市区人口200万以下的省会城市,和一些用水、用地潜力较大的那些重要港口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应允许其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城市人口,让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人口规模扩张速度要快一些,以便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小城市和小城镇在有条件有实力的基础上发展步伐可以加快一些,充分发挥其城市的规模经济的作用和城乡经济文化联系纽带的作用。引导我国城市合理、协调地向前发展,特别应强调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在城市化快速提高的同时大力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推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更高层次的新发展。

表3 我国若干个特大城市用地(建成区)扩展情况单位:km2

2

资料来源:①姚士谋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1999年4月);

②根据各个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的数据(建设部,2000~2003年)。

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我国必须把城乡统筹作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项战略任务,全面系统地加以科学规划与实施。一个长远性的战略任务是:①大中小城市发展相互配套,多元化选择发展模式。目前我国沿海许多大中城市成为产业、人口、财力、信息、物流的集散地,城市规模还在扩大,但到了一定合理规模后,应着重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方面限制城市盲目发展,应符合科学发展观。对于小城镇、建制镇也应当有选择地重点发展。②有步骤地合理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城镇用地的合理开发和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相结合。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大力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步伐。这是我国城市化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③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逐步克服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落后现象,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高度发展生产力,做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新局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战略[8][9]。

从国内外城乡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我国城乡统筹建设的新思维,应当鼎力做到:①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与作用,带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②建设完善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密切城乡人民横向纵向的各种联系;③依托乡村的广阔的区域空间,合理利用资源与合理配置生产力;④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远大目标;

⑤高度重视城乡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安全,构建完美、健康的现代化和谐社会。

总之,从我国东、中、西的地区差异分析,从区域空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视角探讨,我国的城乡统筹规划的战略思路,认真地研究我国各地的具体条件与特征(国情、省情),,持续、稳定地走一条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规划建设城市群或城镇密集地带),其次是以分散型城市化为辅的“城乡一体化”高质量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吴良镛院士指出:积极探索如何推动区域统筹管理、兼顾多方利益,谋求种种棘手问题的妥善解决,是国内外城市地区发展的经验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人民日报,2004年9月20日。温家宝,在全国人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5.3.15(北京)

[2] 周牧之. 中国需要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经济时刊,2001年特刊

[3] 姚士谋、王兴中、陈振光等. 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50~63

[4] 周立三、吴楚材等. 城市与乡村(国情研究第3号报告),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14~18

[5] 石忆邵. 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及其政策取向,城市规划汇刊,2002,141(5),30~31

[6] 年福华、姚士谋. 城市规划创意的思维层面,城市规划汇刊,2001,134(4),15~17

[7]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 中国城市群(第二版),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450~465

[8] 范小建. 加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农民报,2002年10月25日

[9] 杜青林.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月

[10] 姚士谋,陈振光,陈彩虹. 我国大城市区域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思考.经济地理.2005,(2)

作者简介:姚士谋(1940—),男,汉族,广东梅州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城市群》、《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等10多部著作,发表文章150多篇。

王书国(1981-),男,山东新泰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

崔旭,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京召开 2013.02.27 本网讯 2013年2月24日,元宵佳节。以“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龙永枢,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以及来自五个学会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 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联谊会)始于2006年,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每次论坛确定一个主题,并已成功举办过五届。论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感情沟通的平台,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称赞,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2011年、2012年新春论坛的两个主题: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论坛今年新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学会位联合主办单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的城镇化,十八大报告将其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为了探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涵和路径选择,本次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柳忠勤主持。 在逐一介绍了与会嘉宾后,柳忠勤邀请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沈体雁、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一同走上主席台,一起代表五个学会向大家致新春问候。 本次论坛主题的设定者,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首先作了主旨发言。随后,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学术观点:专家学者关于城镇化基本概念与新型城镇化内涵观点碰撞。 尽管“城镇化”一词早已写入教科书和政府文件,然而专家学者们对城镇化的概念仍有很大的争议。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认为,“城镇化”和“城市化”没有本质区别,城镇化从概念上来讲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农民进城。同时,他也指出,不能片面强调城镇化,而忽略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也可为工业化提供支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教授并不同意城镇化就是支持农民进城的提法,她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主要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和实践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国外城市和城市规划理论 大纲要求 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了解)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1、古典时期的社会和城市 (1)古希腊【城市公共场所】 社会和政治背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在米利都城得到了最为完整的体现。 (2)古罗马【炫耀和享乐】 社会和政治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 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典型城市:古罗马城 2、中世纪的社会和城市【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 社会和政治背景: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中世纪欧洲城市格局特点: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3、文艺复兴的社会和城市【古典广场】 社会和政治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城市格局特点:受人文主意思想的影响,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城市规划调查方法

城市规划调查概述 1.1 城市规划调查的概念 城市规划调查(Urban Planning Research),是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对城市生活中的各种城市社会要素、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考察、了解、分析和研究,以认识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进而为科学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设计、实施、管理等提供重要依据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 1.2城市规划调查的功能 1)城市规划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2)城市规划合理编制的重要保证 3)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基本手段 4)城市规划动态调控的基本手段 城市规划调查活动最终的正确结论来源于社会调查过程中所能够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而要在社会调查中获取大量真实、可靠、生动、详尽的调查资料,就必须正确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传统城市规划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类型。 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目标和题目通过有关文献收集资料的社会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法的主要对象是文献。(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献是指用文字和数字记载的资料;广义的文献是指一切文字和非文字资料,包括照片、录音等) 文献法的优缺点 1文献法的优点 5)文献法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广泛了解社会情况 6)文献法可以避免调查者对调查对象的影响 7)文献法与直接调查法相比更方便、更自由 8)文献法效率高、费用低 2文献法的缺点 1)文献法缺乏生动性和具体性 2)文献资料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 3)文献调查所得的资料落后于现实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带有明确目的的,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及其辅助工具直接地、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观察法又称为现场踏勘法。 观察法的优缺点 1观察法的优点 1)通过观察可以直接获取资料 2)能直接观察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比较可靠的社会现象 3)获取的资料及时生动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委〔2004〕15号 发布时间:2005年4月1日17:16 作者: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单位:《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20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平湖市委平湖市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31日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2020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省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作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一个重点来抓。嘉兴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五大战略之一来实施。这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市规划专业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专业调研报告 篇一:城市规划专业历年获奖调研报告选题一览表 城市规划专业历年获奖调研报告选题一览表 篇二: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调研报告 精选范文: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调研报告(共2篇)据统计,截止到XX年8月,在所有的专业院校中通过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有18所,占总数的十分之一;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有33所,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绝大部分院校因办学时间太短或自知办学条件与水平存在差距而未申请参加评估。通过对建设部《评估标准》的学习,对我校建筑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现状的分析,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评估工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硬件(实验设备、教学科研面积、教学经费等)不足,软件(职称评定、成果认定、绩效考核)落后,迎评时间短,工作任务重。XX年6—9月,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先后考察浙江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对外校办学经验、评估经验进行了学习和借鉴,同时在“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与课程建设”四个方面与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横向比较,提出基本问题与建设建议如下。 一、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建设建议1、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招生数量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为30人以上,满足

评估标准。2、增加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教师数量按目前的招生规模来计,建筑学专业需要引进10名专业教师,城市规划专业学要引进7专业教师,建议XX年达到1:12左右。 3、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评估前应达到“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本系(学院)专职教师总数的30%,并有正教授2人以上”的评估要求,并需增加2-3名副教授以上教师。 4、扩大职称成果认定范畴(1)认可教师获奖作品和学生竞赛获奖作品,提高其科研级别,划入职称成果认定范畴;(2)增设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期刊种类。 5、增加教学管理用房根据生均10平方米的评估要求和其它高校平均水平,我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需教学管理用房的建筑总面积6880 m2。现有设计教室、办公室总建筑2400 m2,需增加面积4280 m2,必须增加以下用房,并满足相应的面积:(1)教学用房(使用面积2400 m2 建筑面积3500 m2 )①专业教室20间,按每间容纳30人,每间80 m2 左右,使用面积1600 m2建筑面积xx m2。②多媒体教室二间 90~100 m2/间③计算机教室一间 150 m2/间(现有学院机房70 m2/间)④评图室一间 90~100 m2/间⑤报告厅 300 m2⑥师生展览厅 200 m2(2)办公管理用房(使用面积290 m2 建筑面积450 m2 )①教学与行政办公室 250 m2②接待室 40~50 m2 6、相对独立并集中教学管理用房(1)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闫辉 (2011年6月22日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的关键时刻,全面审视我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探寻思路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我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县23个乡镇中,省级重点中心镇2个(双沟、半城、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上塘、梅花、界集、县级重点镇3个(龙集、金锁、临淮,其中临淮、半城定位为水乡特色镇来建设;原有自然村1997个,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缩并调整为242个。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是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1亿元,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073美元;财政总收入3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均实现五年翻番。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40.12%,按照这一轨迹,我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二是城镇容量快速扩张。城市框架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合围面积达82平方公里。2010年,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城镇容量的成建制、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探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由于祖辈是农村的,我特别关注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今天我就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一下我的看法以及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①,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间接的原因是,在国家人为政策性干预下,城乡居民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尤其是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②。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结构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综合国力明显提高,200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700多美元,农业总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由28.1%下降为12.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由70%以上下降为46%,城镇化率由17.9%提高为43.0%。这些成果为在新时期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保证。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般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指标是,人均GDP高于1000美元,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低于1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低于30%,城镇化率高于40%。因此,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课件名称: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近代城市化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客观需求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及其派生制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1998年遭遇生产过剩危机以后,我国开始了“三大差别再平衡”。(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以多样性为内涵的人类自觉回归自然的文明形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工业标准化及其就业标准化要求人才向城市集中的制式教育,必然摧毁生态化乡土知识体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深化改革,把城乡一元结构作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城乡均等的公共开支。(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科学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工业内生资本和技术增密机制,绝不会造成产业集群和形成资本利益集团。(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占人口()的小资和30%的中资都是高度分散个体。(单选题)(分值:3) A. 60% B. 10% C. 30% D. 40% 第12题、《决定》指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单选题)(分值:3) A.和谐社会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群众路线 第13题、全球()千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年均值。(单选题)(分值:3) A. 17个 B. 20个

城市规划原理分类模拟题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分类模拟题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 践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模式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 A.希波丹姆 B.霍华德 C.勒·柯布西埃 D.索里亚·玛塔 答案:A 2. 在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成为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的典范中,不包括。 A.香榭丽舍大道 B.凡尔赛宫 C.协和广场 D.圣马可广场 答案:D 3.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A.法国巴黎改建 B.城市美化 C.公司城建设 D.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方法 答案:C

4. 认为城市的道路系统应当保持行人的极大方便,这种系统由地铁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组成。 A.霍华德 B.勒·柯布西埃 C.索里亚·玛塔 D.戈涅 答案:B 5. 城市的分散发展理论实际上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不断深化和运用,即通过建立小城市来分散向大城市的集中,其中主要的理论不包括理论。 A.新城 B.有机疏散 C.卫星城 D.工业区位 答案:D 6. 所谓经济就是当城市地区的总产出增加时,不同类型的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下降。 A.城市化 B.地方化 C.区域化 D.内部规模 答案:A 7. 要实现地方化经济就要求这个生产厂与同类厂布置在一起,由于生产厂的集中而降低生产成本。这种经济性来源不包括。

A.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 B.生产所需的直接投入的规模经济 C.交通运输的经济性 D.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性 答案:B 8. 城市体系的研究,起始于对城市区域问题的研究。 A.贝利 B.格迪斯 C.杜能 D.伊萨德 答案:B 9. 城市按照分区进行组织的做法自古就有,现代意义上的按照城市活动类型进行分区的原则首先是由在“工业城市”规划设想中才予以明确地表述。 A.贝利 B.格迪斯 C.戈涅 D.杜能 答案:C 10. 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最为基础的空间组织理论中,不包括理论。 A.同心圆 B.圆形 C.扇形 D.多核心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新世纪以来,北京郊区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新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实现由现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城镇社会的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这种转型中,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加快郊区的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和人口的城镇化集聚,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郊区城镇化的目标与思路 推进郊区城镇化,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作为首都北京的郊区,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除了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外,还要注意大城市郊区的特点和优势,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一)北京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目标1.全市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根据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为85%,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但全市的发展水平不平衡,10个远郊区县的城镇 化率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个别区县甚至还没有达到50%。从经济总量与结构上看,北京市符合工业化后期的特征,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09年北京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186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接近1%(已达到发达国家1%以下水平);人均GDP达到10070美元。 但是,北京也存在不少方面滞后于城镇化水平,最为明显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户籍人口转移和农民就业转移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8年底北京农业户籍人口为279.1万人,占全市总数的22.7%;而10个远郊区县农业户籍人口的比重高达51.5%,这与第一产业经济总量仅占1.1%的比例结构显然不匹配。而美国、法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左右,有的更低。另外,北京农村劳动力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9.2%,就业的非农化程度较低(仅为80.8%)。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城镇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却逐年扩大,比值从2.14∶1上升为2.33∶1。三是2009年北京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说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仍较大。 2.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按照发展经济学观点,发展应当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增长要避免片面性。因此,城镇化必须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高华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 100053)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252(2011)01-0003-08 第25卷第1期2011年1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 Vol.25No.1Jan.2011 【收稿日期】2010-12-09 【作者简介】高华,男,北京人,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3——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精选多篇)-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精选多篇):城乡一 体化住户调查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第一篇: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第二篇:关于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城镇化的专题调研报告第三篇: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第四篇: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第五篇: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第一篇: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一)主要工作做法。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工作队和北乐村两委班子各屯屯长组成的7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全村4个屯6个村民小组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二是抓宣传教育。通过召开两委班子、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养殖种植大户代表座谈会,统一了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讲清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工作组深入村屯和农户家中进行广泛宣传和调查走访,使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认识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势在必行,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增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认识。三是确定工作思路,找准推进工作的切入点。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在全村4个自然屯都确定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流

转地块加以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在工作中我们运用了对比方法。一是算账对比法。为农民明明白白的算了一笔账,把农民自己种地为收入主要手段的和土地流转后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进行对比。二是种植技术对比法。把农民自己种的地与附近农场管理的地从地的质量和产量及改良程度进行对比。是农民认识到现在自己经营土地已经不能够成为主要的致富手段,必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二)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一是北乐村基本情况。北乐村有四个自然屯,设六个村民小组。农户总户数673户,人口2600人,其中老年人和儿童占人口总数四分之一。常年在外打工人员980人,在家种地利用农闲期间短期打工人员356人。离土离乡外出打工250户。拥有耕地22148亩。其中,土地自主流转面积7400亩。北乐村在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二、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大量的工作,已经有户农民工作被做通,可以流转的土地大约可达到6400亩。有名农民有打工意愿。有35户农户同意搬迁进城。一是把市委关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精神实质传达到了村屯,宣传到了农户家中,使受灾后茫然无措的农民看到希望,有了新的寄托。 (二)切实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受灾群众捐款3000元。 三、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实践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一)实习目的 通过几个月的设计院的实习,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了解城市规划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加深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联系,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以便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检验在校的学习所获得的成果,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设计的技能,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二)实习任务 1.全面深入的了解城市规划相关工作的意义,熟悉现行业单位方案设计方法和规划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城市规划相关工作实践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2.进一步消化和掌握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检查我们对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也检查了我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和应变能力。 3、培养实践中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和计算机绘图技能,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今后较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提高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踏实、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给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观念。 二、实习内容 1. 了解设计院的工作程序,规划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设计院的不同工种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合作方式。 2.了解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规范、标准,结合实习工作,在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的具体安排下,学习运用计算机绘图,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的绘制。 3.指导老师检查指导实习工作。 三、实习时间 2011年8月20日——2011年10月20日 四、实习地点、单位

地点:单位: 五、实习过程 从陌生到熟悉,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绘图到参与方案的设计,一次次的认识,一次次的检讨,不断认识,不断实践,最终达到两者较好的结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所经历的整个实习过程。 对于学习了差不多四年城市规划专业的我们,可以说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有有关城市规划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基本也都有所涉猎。但是,由于刚开始,不论是对环境还是实际项目的陌生,使得自己无从下手,在实习的前几天,所做的只是辅助工作,仅作一些简单的电脑绘图,随着一步步的熟悉,也开始多多向别人请教,学着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方案中,同时,随着不断地磨练,我的方案设计水平有所提高,除此之外,也学会了一些快捷键绘图。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规划设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计算机绘图能力比较熟练,设计也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规划设计时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那么,当一名合格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城市规划设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与实际紧密结合性和可操作性。离开现场实际情况,其它一切都为零,设计不只是一味的绘图,更不是一味的照抄照搬。 进入公司后,是在规划设计部以实习生的职位在岗工作。在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后,对城市规划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接触,也使我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六、实习心得与体会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对环境不熟悉且对规划实务不是很了解,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刚开始的工作进度是比较慢的,但是在总工的带领指导下,同事的帮助下,很快的对需要做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实习过程中,由于工作经验少,现实中操作性不强,所以,我所接触的项目主要是新农村规划等一系列相对较简单且又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从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立”

中国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道路客运大力发展和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在道路客运行业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那么,什么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混为一谈,认为实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其实,农村客运公交化只是农村客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人们在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对于农村客运提出的一种改革方向,并没有包括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全部。也有人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而笔者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今年春节时间早,节前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等客流高度集中,截止2月16号,全国道路运输累计完成客运量28.47亿人,同比增长9.6%,这是交通运输部给出的春运40天客运量的数字。作为全国客运,如此大的客流量,仍然保持有序的运行。但对于城乡的公交客运系统来讲,仍存在一定的压力。我国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较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人员的来往日益密切,客运量也不不断的增加。“十一五”以来,我国城市公交客车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拥挤状况有所缓解,市内通勤和出行条件大有改观。但是,作为市民通勤、出行主要工具的公交车,在高峰时段仍然十分拥挤。 中国现在发展主要集中在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合理科学实行城乡统筹规划。要全面实施城乡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必然要对道路公共基础建设加强力度。以下为苏南地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各阶段发展特点: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讲座提纲 赵红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13. 12.10.中国广州 讲座主要内容 一、快速城市化的中国 二、中国城市发展进程 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 四、中国城市发展战略 五、生态城市规划思想 六、生态城市规划实践 十八大亮点: 生态文明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中国梦 中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 从建设到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 一、快速城市化的中国 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发展,正在深刻的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行为。 其未来发展对人类的影响难以预料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迁移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1. 城市化速度 1949年城市化水平只有 10.6% 1978年城市化水平只有 21.0% 200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36.9% 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3.0% 2008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6.8% 201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1.3% 201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2.6% “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各不相同。从20%到40%城镇化率,经历的时间:英国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前苏联30年(1920-1950),日本30年(1925-1955)。我国是22年(1981-2001)。”(姚士谋、陆大道: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 开放改革30年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年

100—150年的进程。 2. 城市化规模 城市数量1998年达668座,比1949年增长4.06倍。 小城镇发展到1998年的1.8万个,增长5.42倍。 农村集镇已发展到近5万个,城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二、中国城市发展进程 (一)中国的城市仍处于物质环境发展阶段 1.生长期:中国二、三线城市建设处于生长阶段。人口迅速膨胀,产业急剧扩大,新开发是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 2.成熟期:沿海一线经济发达城市建设进入成熟 阶段。城市物质环境的功能失调和物质老化问题突 出,再开发成为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物质 环境的演化以内部重组为主。 (二)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1.城市规划建设重视公共空间、生态环境质量。 2.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质量提高 新加坡城市建设水平分级 新加坡前任首席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刘太格先生认为: 城市建设水平可分为九级: 1—3级:基础设施不完善,脏乱差,缺乏就业,社会不稳定。 4—6级: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环境良好,社会安定。 7—9级:安全、优美的艺术化城市。(巴黎) (三)中国创意产业和创新文化的兴起 21世纪不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决定一切,也不再是信息革命时代的技术万能,而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意成了核心。 (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方法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及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利用这些信息在城市规划、市政管理、环境监控、交通管理、公安消防、保险与银行、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城市旅游等方面未社会提供服务。 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 1. 人类发展迈入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GDP的同时,占用了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消耗了全世界40%以上的水泥、50%的钢材、中国住宅建设总量占了全世界的50%,中国30多年的城镇化道路,走过了世界发达国家100至150年的的历程。 发达国家在100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爆发。 城市弊端:无序蔓延、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供应短缺、资源能源利用率低、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课件名称: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近代城市化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客观需求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及其派生制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1998年遭遇生产过剩危机以后,我国开始了“三大差别再平衡”。(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以多样性为内涵的人类自觉回归自然的文明形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工业标准化及其就业标准化要求人才向城市集中的制式教育,必然摧毁生态化乡土知识体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深化改革,把城乡一元结构作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城乡均等的公共开支。(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科学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工业内生资本和技术增密机制,绝不会造成产业集群和形成资本利益集团。(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占人口()的小资和30%的中资都是高度分散个体。(单选题)(分值:3) A. 60% B. 10% C. 30% D. 40% 第12题、《决定》指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单选题)(分值:3) A.和谐社会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群众路线 第13题、全球()千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年均值。(单选题)(分值:3) A. 17个 B. 20个 C. 25个 D. 30个 第14题、()多重流通分配环节恶性竞争,造成产销对立,信任缺失,监管困难,城乡矛盾。(单选题)(分值:3)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二):城乡一体化发展 (题库与答案)

声明:对错题这里查找没有的说明题是对的 单选题 ---------------------------------------------------------------------------------------------------- 2.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中,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正确答案:D.以上答案皆是 7.深化农村流通体制目的是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现代流通体制()。 正确答案:C.公平竞争 多选题 ---------------------------------------------------------------------------------------------------- 1.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应包括以下环节()。 正确答案:A.收集 B.存储 C.加工 D.运输 E.销售 2.城乡空间布局不合理的表现是()。 正确答案:A.空间蔓延 B.功能混乱 C.城乡不协调 3.以下属于农业“四补贴”的是()。 正确答案:A.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B.农资综合补贴 C.取消农业税 D.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4.以下属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是()。 正确答案:A.农业风险高 B.收入低 C.劳动强度大 5.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属于要重点强化五大要素市场建设的是()。

正确答案:A.劳动力市场 B.农超对接市场 C.科技市场 D.农产品期货市场 E.农产品批发市场 6.城乡一体化以下属于城乡一体化战略意义的表述是()。 正确答案:A.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 B.有利于“三化”协调发展 C.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D.有利于拉动内需 判断题 ---------------------------------------------------------------------------------------------------- 1.家庭养老功能得到加强。 正确答案:错 7.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 正确答案:错 单选题 ---------------------------------------------------------------------------------------------------- 2.深化农村流通体制目的是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现代流通体制()。 正确答案:C.公平竞争 5.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一体化是指土地、资本、劳动、管理四大生产要素在()合理配置。 正确答案:D.以上答案皆正确 6.现阶段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适应()。 正确答案:B.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需要 7.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中,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