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数学教学实例中谈数学实验的设计意图

从初中数学教学实例中谈数学实验的设计意图
从初中数学教学实例中谈数学实验的设计意图

从初中数学教学实例中谈数学实验的设计

意图

数学实验,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来进行探索学习的一种数学教学形式。它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实验的模式,进行主动探索。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现实的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它强调“从做实验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下面将结合我在××市中学数学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从实验中发现……》的教学设计谈谈关于数学实验设计我的一些体会。我认为对于实验教学的设计,应考虑以下五点:

一、实验设计应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数学实验中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自主是实验教学的根本,实验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

实验一、数字的特异功能?

1、实验导入:

师:昨天,老师发现了一张表格中的数字它具有能知道同学们想什么的特异功能。当同学们按照实验规则进行时,会发现什么呢?

⑴、请您随意思考一个两位数。(比如54)。

⑵、把这个两位数减去它的十位上的数字,再减去它的个位上的数字,得出一个结果。

比如54-5-4=结果45

⑶、在表中找到这个数。并请注意观察这个数右面的图案。(盯着看)

⑷、您所看到的图案将会显示在表格的上方小纸片下。

数字的特异功能?

99◎98☉97▓96╬95▓94◇93△92▓91●90☆

89▓88◎87╬86☉85▽84◇83╬82□81☆80

●79●78□77╬76▽75◎74◇73□72☆71▓70◇

69╬68╬67●66◇65☉64△63☆62◎61□60▓

59▽58□57◇56☉55╬54☆53▓52□51◇50☉

49╬48□47◎46◇45☆44╬43▓42☉41╬40◇

39○38▓37◎36☆35△34▓33╬32□31▽30〇

29⊕28□27☆26◎25▽24▓23□22☉21○20◇

19◎18☆17▽16◇15▽14╬13△12☉11▓10□

9☆8╬7☉6▓5◎4△3◎2◇1▽0

●请学生任意报一个两位数,试一试!学生发现由他们

自己选定的两位数,按照实验规则得到的图案为什么和答案是一样的呢?表格怎么会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呢?它真的有特异功能吗?这时学生会很惊讶!学生的好奇心就驱使他们积极地动脑去探究其规律,好奇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激发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数学问题现象背后的本质,体验发现的乐趣。

师:太神奇了!你们是不是都想试一试,好,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研究,发给每个实验小组四张表格。

师:下面我们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小小实验组来做实验(一)。每个实验小组都有

四张表格和四张实验报告单。

《从实验中发现……》实验(一)

实验报告单

实验规则1、任意取一个两位数。2、把这个两位数减去它的十位上的数字,再减去它的个位上的数字,得出一个结果。比如79-7-9=

633、在表格表中找到这个数。4、请注意观察这个数右面的图案。

实验步骤1、你选择的两位数是。2、按实验规则2,你的计算结果是

。3、找到你的计算结果的右面的图案,给它做一个记号,请揭开谜底吧!

实验结果1、你找到的图案与谜底的图案是否一样?。你是不是很好奇,那就请再试一试!这次是一样的吗?

。2、(1)请你和同组的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实验结果,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2)从实验中,我们发现

(3)你能用代数式表示吗?

师:在实验前我得事先说明实验的要求:

⑴大家按照实验报告单(表1)上的步骤来进行实验。

⑵实验过程中,按报告单的程序记录下你的实验过程。

⑶实验结束后,向大家汇报你所发现的。

教师布置完实验的要求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始实验。

随着每个实验小组实验的进行,学生发现无论他们选取哪个两位数,其结果右面的图案总是与那张神秘的纸片后面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这时,学生就会自主地观察表格,试图发现其图案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

同时,探索结论的欲望悄然注入学生的心田,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好奇、好胜心理,为教师设计实验学习带来了契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归纳总结,而应让学生代表上讲台汇报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展示实验报告,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隐含于其中的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

3、学生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1:

实验结果(1)从实验中,我们发现按照实验规则,其计算的结果都是9的倍数

。(2)你能用代数式表示吗?设十位上的数字为a,个位上的数字为b则用代数式表示为ab-a-b

实验结果2:

实验结果(1)从实验中,我们发现按照实验规则,其计算的结果都是9的倍数

。(2)你能用代数式表示吗?设十位上的数字为,个位上的数字为则用代数式表示为10a+b-a-b=9a 对这两个结论教师先不做判断,首先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表示方法是否都正确,为什么?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剖析错误,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实验纠正学生在用代数式表示两位数的错误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另外,学生会忽视a、b两个字母的取值范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90这个数右面的图案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讨论出1≤a≤9,0≤b≤10,a、b都是整数。

4、学生自主得出:无论我们选择哪个两位数,其结果都是9的倍数。学生掌握了其规律以后,就会豁然开朗。电脑程序的设计者正是利用了这个规律,才能设计出原来看上去很神秘的表格。在每一张表里,凡是9的倍数,设计者都采取相同的图案,而其他图案实际上都在干扰我们的思维,然后他把相同的图案贴在谜底上,他的设计就大功告成!

5、要求学生自行设定一个规则来设计另一个表格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表格后面隐藏着的数学规律,使学生对于教材中两位数的表示方法有一个正试试看:我的设计这个程序具有能知道你想什么的特殊能力.试试它.我订的规则是:

然后我在下面的表格中是这样设计的:99989796959493929190

89888786858483828180

79787776757473727170

69686766656463626160

59585756555453525150

49484746454443424140

39383736353433323130

29282726252423222120

19181716151413121110

9876543210

我这样设计是因为:

确的认识,用代数式表示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深化到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思想阅读者,训练学生的创新思想。

二、实验设计的内容应贴近生活

实验教学应强调其内容应紧贴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地提供一些可探究的主题内容,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实践生活。比如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的博弈游戏:

实验二、怎样做才会赢?

1、实验分组:四个学生组成一小小实验组。

2、

实验材料的准备:(1)给每个实验小组准备19颗围棋棋子。(2)每个实验小组成员一人一张实验报告单(表2)。(3)教师事先准备19颗可吸附在黑板上的棋子,以备学生在认真实验后,利用其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赛之用。

表2《从实验中发现……》实验(二)

实验报告单

实验工具19颗棋子

实验规则每个实验小组分为甲乙双方。双方轮流在19颗棋子中拿走若干个棋子,每次最多拿走4颗,至少拿走1颗,能最后拿完围棋的一方为胜方。

实验结果

从实验中,你能发现:1、若让你先拿,你有把握稳赢吗?说说你的方案。2、若让对方先拿,你也有把握稳赢吗?说说你的方案。3、结论:你要想稳赢,你必须使你拿走棋子后剩下的棋子颗数是

的倍数。

3、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教师不要急于去评判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哪个结论是错误的。可以让不同实验小组的学生上讲台进行擂台赛。这样,就给数学实验形式赋予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反映。课堂反映:学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得出结论后,学生异常兴奋。在其后举行的比赛中,课堂气氛更是达到高潮。

4、在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得出其规律后,教师可以把这个实验再深入:⑴把19个棋子改为18个,其结论该如何改变?⑵把每次最多拿走4颗改为每次最多拿走5颗,其结论该如何改变?⑶双方轮流在m个棋子中拿走若干个棋子,每次最多拿走n颗,至少拿走1颗,能最后拿完围棋的一方为胜方。其结论该如何改变

⑷请你设计一个新的规则,当你后手拿走棋子,你一定有把握赢!(要求棋子总数不超过50颗,最多拿走2-9颗,至少1颗。)⑸双方轮流在m个棋子中拿走若干个棋子,每次最多拿走n颗,至少拿走1颗,能最后拿完围棋的一方为负方。其结论该如何改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从而学会掌握这个世界的本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博弈比赛中可以发现数学的规

律,在设计电脑程序时要用到数学规律,还有许多数学的规律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如果我们能象今天一样认真观察、仔细分析,一定可以掌握其内在的规律。

三、应适当地设计一些结论开放的实验

不给学生的实验活动圈定框框,设定唯一的结论。要让学生在开动脑筋、自主创造的过程中提出假想论断,分析假想,进而论证假想,得出自己的结论。针对初二学生刚刚学过《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我就设计了如下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开放的。

实验三、你是怎样分割三角形的?

实验材料的准备:每个实验小组成员一人一张实验报告单(表3)。

表3《从实验中发现……》实验(三)

实验报告单

实验目的把一个正五边形分割成5对全等三角形。

实验结果请你设计出方案:a你可以得到:be

≌≌

cd≌

≌你真棒!从实验中,你能发现还可以设计其他的方案吗?a

abeb

ecdcdf

设计意图:(1)通过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精神。(2)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我们紧紧抓住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以及a

f是cd边上的中垂线这个特征,都可以把正五边形分割成5对全等三角形,而且只要在a

f上取任意一点都可以把实验做成功了!所以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开放的。(3)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指出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实验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实验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验活动的活动形式有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思维,寻求更新、更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灵活、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开辩论会等多种形式,逐步揭开问题的本质,接近问题解决的目标。在活动中,要允许、鼓励学生创新,以促进探究活动向纵深发

展。

社会调查:学习“储蓄”内容时,安排学生走访银行,了解利息的涵义和计息方法。一位学生走访银行工作人员时得知:从1999年11月1日起,用户所得的利息要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他提出,编制相关试题时,均需考虑这一现实,避免出现常规错误。

亲自测量:学习“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量时,让学生亲自测量,感知量的实际存在和大小。

收集资料:学习“统计”时,让学生收集家庭的日常开支情况,绘制统计图表,算出家庭日均开支、个人日均开支,为家庭开支出点子、提建议,增强理财观念。

辩论会:如租车出游例中,各执己见的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试图说服对方承认自己的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应注意的几点:(1)对于《从实验中发现……》这节课我的设计意图并不是孤立地去教规律,而是让学生先通过自己实验小组的比赛,探究本质特征发现隐含于其中的一般规律,然后把实验再深入下去,使学生体会到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2)教师应特别注意实验教学是对教师的教学观

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要再充当权威者,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学生的角色也应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我们设计数学实验时,教学目标应从让学生学会提高到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遇见问题时,学生是否会用他们的知识、他们的观察来解决问题。(3)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目标从落实双基、培养思维能力提升为情感、意志、能力、知识等全方位的培养,达到如下几个目标:知识目标,学生对要探索的数学规律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整体掌握,从而能灵活应用;能力目标,学生学会了联想、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学法目标,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由表及里,将课本知识拓广深化、再创造,体验研究的氛围和真谛;德育目标,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探究的好奇、好胜心理倾向;认真探究,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谌业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胡敬民《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认识和初探》周微微张维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案例简析》

严运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沈珠振《数学研究活动的特征》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1-09-19T09:52:24.81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丁丽云[导读] 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丁丽云 (盐城市亭湖区伍佑镇初级中学,江苏盐城224041)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教学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对其中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操作。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分析论证所存在的数学教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既定目标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后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的各个环节进行修改,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宗旨是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思路及教学反思。通常情况下,在数学课堂设计时首先要对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生现有水平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新课标中要求教学目标要涉及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目标。在任务分析时应关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关注学生的起点,二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三要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四要研究达成目标的途径及其方法。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典型的类型,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作系统策划,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与数学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性,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数学教学。因此,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时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情感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个要点 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初中数学不同领域关注点的变化。教学设计时要按照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方面要求设计教学目标,考虑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要将新的数学观体现在具体的内容之中;要按照知识体系编排的特点设计数学知识;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关注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融合与优化。在设计问题时,要以趣味性、灵活性、促思性为原则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品质的目的。 1.设计实用性问题 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创造力。结合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多个不同的侧面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教材挑战,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2.设计开放性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能力之外,还应设计开放题,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3.设计创新型问题 设计创新型问题时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对传统的数学备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思考与安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如何教等课堂教学要素进行系统地分析与认真研究的过程;是对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采取什么策略、方案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设计与安排。因此,加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必然而有效的途径。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23.1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习了图形的两种变换——轴对称和平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将来进一步研究图形全等及其有关性质的基础.本节通过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图形旋转现象,给出图形旋转的大致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平面图形的旋转变换.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研究、交流体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形辨析能力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化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学生在经历了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及内化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归纳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能根据这些特征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1.观察实例(课件展示). ①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旋转,从3点到3点20分,分针、时针各转动了多少度? ②风车风轮的每个叶片在风的吹动下转动到新的位置。 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 教师应关注:(1)学生观察实例的角度;(2)在学生发现实例现象的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试着描述出旋转的定义。 归纳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 叫做旋转

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设计意图:在普通、熟悉的现象中探求数学概念、定理,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容易较快进入学习角色,避免了由于数学内容脱离现实而引发的学习兴趣不高,被动学习的现象。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过旋转,所以回答出教师所展示的实例中的共同特点并不困难,也能较顺利地归纳出旋转的数学定义,所以在活动1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可感受到数学可以是具体、生动的。) 2.巩固练习 ①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个.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传送带的移动;方向盘的转动;水龙头的转动;钟摆的运动;荡秋千运动. ②教材第56页练习1、2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巩固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从而内化旋转的定义,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从时针的旋转到三角形的旋转) 2.请大家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个小洞O 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洞(△ABC),然后围绕O 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洞(△A ′B ′C ′),移开硬纸板.(教科书图2 3.1-3) 问题:(1)线段OA 与线段OA ′间有什么关系? (2)∠AOA ′与∠BOB ′间有什么关系? (3)ΔABC 与ΔA ′B ′C ′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实验,,按照教师提出的探究方向进行度量、分析、归纳、抽象出图形旋转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归纳: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数学实验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这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例题讲解,新知应用 A'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探讨 提要:本文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数学实验课“问题情景-数学实验-课堂交流-课堂操作-课堂练习”这种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 :主体教学模式计算机启发性实验课堂交流抽象性与严谨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中的概念理解与问题求解,哪一样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然而在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有限的。在数学研究中,数学家在“做”数学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听数学,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美国的数学家对传统教学提出了疑问:“我们现在所教授的是我们正在做的那种数学吗?”讨论这个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涉及到传统的传授数学知识的方式是否有效,是否能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涉及到数学教学能否有助于建立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本人认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误区是:衡量数学课的质量更多看中提教师的表演,而不是学生自身的参与。把CAI引入数学课以后情况发生变化了吗?从目前的情况看,基本上没有变。大多数课堂上,计算机的可利用只相当于一个放相机辅助教师讲解演示,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没有发挥作用。学生还是看着在屏幕听教

师讲,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我们正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这类软件。比课本搬家式的软件略有进步的只是增加了一些动画,有的还插进教师讲课的片段,细想起来这类软件完全可以用录相片替代的。看来数学教学课件与软件的设计必须要考虑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在讲授时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学生足够的活动与实验,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演讲代替了学生自身的“建构”过程。在课堂上提供的思维材料十分贫乏。利用计算机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计算机能够提供理想的数学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个别活动与小组讨论的要求,也便于创设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景。 举个教学实例: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这是一位教师的数学实验课,学校是学生来源较差的普通校。课程在每人一机的计算机教室进行,上课前,教师发给学生需要在课堂填写的数学实验报告,上面有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练习与作业。开始,教师在相连的电视屏幕上演示了几种动态的相似三角形,提问:“谁能说出什么是相似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一旦相似就具有什么性质?”在学生回答出相似三角形定义,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后,教师问:“那么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然后教师讲,这就是今天我们需要通过“几何画板”

初中数学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答案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1) 一.基本概念题(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关于“理念”,下面错误的一项是()(A)理念是理想和信念(B)理念就是理论 (C)理念表达人对事物的看法(D)理念对人的行为有支配作用 2.“教学行为取向”的含义是()(A)原有的教学行为(B)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行为 (C)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D)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行为 3.下列哪一条要求,不属于“了解·感受”层次()(A)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 (B)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C)会推导数学公式 (D)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4.下列教学技能对教师来说都是重要的,但对数学教师来说最基本的一项是()(A)语言技能(B)板书技能(C)组织技能(D)电脑技能 5.教学设计文本的主体是()(A)教学方案(B)教育理论(C)经验反思(D)怎样解题 6.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切实可行的做法是()(A)每节课都要分清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B)以知识目标为主,设计过程目标,将能力、情感包容于其中 (C)只要知识目标,其他目标都是虚的 (D)只要能力目标,有了能力就什么都有了 二.简答题(4题,第小题6分,共24分) 7.数学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8.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9.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原则是:①;②; ③;④;⑤.

10.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 . 三.辨别题(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1.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12.在观摩新课程公开课的过程中,常常能听到“我们平时的课是不可能都这么上的”这样一句评价.确实,在新课程实验的初期为了倡导一些新的教学行为,许多公开课是为突出某种教学行为而精心设计的.试谈谈你对公开课上这种现象的看法. 四.观点论述(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3.从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来看,什么情况下需要实施“合作学习”? 14.如何处理操作几何、说理几何与逻辑几何之间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推论教学完毕后,老师给出下面一道巩固性练习. 已知:如图所示,P 是△ABC 内一点. 求证:∠BPC >∠BAC 然而,两种不同的启发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启发一: (1)我们能不能通过连辅助线AP 来证呢? (2)我们内外能够否用今天学过的定理或推理来证呢? 启发二: (1)请同学们观察,我们要证明的两个角不是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或外角,能否化生为熟呢? (2)ABPC 是一个四边形(即化归对象),如何实现化归目标(三角形——化生为熟)呢?关键是寻找化归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探索一下化归方法,看看效果如何? 对这两种启发,你认为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吗?哪个是在引导学生探究? 16.从价值取向、评价方式和实际效果来分析下面的案例: 曾几何时,当有学生回答问题“牛头不对马嘴”而引得满堂哄笑时,仍只见教师坚定地说“很好,请坐下!”.问其为什么,教师回答“新课程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励”. C

浅谈初中数学如何备课(同名17189)

浅谈初中数学如何备课(同名17189)

浅谈初中数学如何备课 刘清华 各位老师:大家好!作为一名教师,大家都深知备课的重要性,因为我们不是教学生一节或两节课,而是教学生一学期,一年,两年甚至更多年,我们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甚至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可能没有时间批改作业,但我们坚决不能不认真备课就进课堂。备课工作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备好课呢?在以往备课的经验基础上,又应该如何做到有效备课呢?我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与大家交流,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备教学理念 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原来的基本理念有“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年改为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使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综合考虑了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数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形成“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才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 二、备课程资源 备课程资源就是备教材以及和教材配套的一系列参考资料。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备教材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首先,要熟悉教材。从教材的系统性入手,通晓全部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把数学知识有机的贯通成一个整体,并且了解各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材的深广度。其次,要分析钻研教材。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研究教材的思想性,研究数学中的运动、发展、转化。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概念教学中应侧重于观察、抽象、概括、辨析等能力的培养;在定理教学中侧重于归纳、类比、分析、综合等探究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较容易的侧重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内容较难、较复杂的则侧重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运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参考一些其他的数学教学辅助资料,进行概括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设计出生动的开放的数学趣味课堂。 三、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出现怎样

初中数学实验的认识

初中数学实验的认识 【摘要】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通过数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解题思路,提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实验;应用意识;学习兴趣 提起实验,老师和同学都会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说数学实验,他们都会表现出茫然和困惑。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科学,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这种把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形成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构建为数学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思考的第四条“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通过“问题情景——数学实验——课堂交流——课堂操作课堂练习”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理解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发现及完善过程,从感觉到理解,从意会到表述,从具体到抽象,从说明到证明。一切都是在学生眼前发生的,抽象得易于理解,严谨得合情合理。 《数学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情感、提高探索创新能力。它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因而它是实现知识“再创造”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思维和活动不受限制,学生的情感、体验、个性、动手能力、创新品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张扬,课堂教学才得以有效的发挥。本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数学实验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以下是本人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 1.运用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操作,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对称图形。看作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数学实验,探究解题思路 学生在解决求表面积问题时,经常会因找不到突破口而困惑,此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获得解题途径。 案例:求圆柱侧面积 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一个圆柱形纸筒。 实验要求: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探究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探索.doc

梅莉娜 [摘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将数学实验带入课堂教学之中,以手、口、脑多感官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借助实践活动形成路径,增强学生的数学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数学思想的合理应用,从而实现“学思创共生”,孕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与应用能力. 数学实验课设计的要义在于实验起点指向学生兴趣,实验过程体现深度理解,实验过程助力创新思维,实验结果深化应用意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实验;创新思维;应用意识 数学实验是在新课程改革后根植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数学学习方法,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该方法属于具身认知活动中的一种,融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操作为一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为学生供给知识能量,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数学实验的恰当引入,可以通过一些感性材料来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自然过渡. 数学实验是促发学生发现、提出、验证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完善和数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1] . 初中数学实验的设计应关注以下几个要义 实验起点指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之源. 由于初中生受年龄特征影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数学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强化初中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深化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整体素质的持续提升.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用剪刀和彩纸做实验. 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兴趣盎然地进行剪、折、拼等活动,呈现了多种漂亮的对称图形. 学生在亲历实验中深刻认识到轴对称的基本原则,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实验案例1 ?摇理解概率 师妈妈买回来一盒蛋糕,小芳和小东都很喜欢吃,但只剩最后一个了,该给谁吃呢?谁能帮妈妈决定给谁吃呢? (在火热的讨论中,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呈现了多种解决策略. ) 生1妈妈可以出一道题,谁做对了给谁吃. 师嗯,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生2我认为可以通过掷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这样更公平. 师很好,那你能具体讲一讲过程吗?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大全

课题:定义与命题(一) 授课教师:朱成敏教材:浙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6.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学生活动的组织.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 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关:幸运抢答)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 例如: 它是一种方程; 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答案:一元一次方程) (引入定义) (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是“数轴”的定义; (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 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 如何给术语下定义: 学生单独学习一段材料,小组共同作答。 阅读材料: 1.选出下列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 (B ) (C ) (D ) 选C ,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三角形。 不同点:C 选项没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由此把A 、B 、D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直角三角形”。 定义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填空作答: 2.选出下列式子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0122 =++x x (B )532=+ (C )a a a 2223 -=-+ (D )t t 53=- 选( ),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 不同点: 由此把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 定义为: 的 叫做 。 3.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小结:请同学谈体会,如何给名词下定义。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给名词下定义的过程。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材料进行类比的思考;b.让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为了 进行有效的交流必 须引入定义。 新课 定义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 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 语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 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 (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 作出定义: x2–2x–1 2x2+3x+1 x2–2xy+2y2 4a2–4ab+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 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 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 AO与BO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 的功能。 学生自由发言, 组织学生评价, 捕捉学生反馈 的信息,适时地 引导学生感受 数学定义的严 密性和简洁性 等。 师生交流,老师 引导,强调“次、 项”。 与学生交流,教 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法和途径,让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 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 解决问题.既体现定 义的价值,有可作为 定义到命题的情境 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 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 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 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学生自主完成。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 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A

也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也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发表时间:2013-05-29T16:25:14.1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4月总第82期供稿作者:◆魏本永[导读] 数学实验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做数学”、体验数学的境界,亲自体验数学创造与发展的过程。 ◆魏本永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中学276809 新课改的号角早在2005年就在我们日照市吹响了,同年秋季我们岚山区中学就全面实施了新课程。有幸的是我搭上了这趟新课改的早班车,新课改一开始我就从事七年级新教材的数学教学,在这几年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我对数学实验教学有几点认识,在这里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探讨。 一、为什么要开设(做)数学实验 1.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运用数学实验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材可以在处理某些内容时,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这为数学实验进入课堂提供了契机和空间。例如我们正在使用的鲁教版数学实验教材中的轴对称、全等变换、平移、旋转、中心对称、轨迹、统计中数据的处理等内容为数学实验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这些内容借助数学实验又会变得相对容易。 2.是新数学教科书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科书的编排也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数学实验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现行的数学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富有启发探索性的问题,设立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探索,逐渐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这就离不开数学实验教学的开设。 二、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价值 1.有助于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实验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了直观的思维背景,使静态的数学结构转换为动态的过程,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为学生进行数学论证提供感性的、直觉的材料,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质性的数学思考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过程、数学的本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学期的一次函数性质时,运用几何画板软件,给出两点就迅速确定了一条直线图像,拖动关键点图像就会有不同的过象限情况和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把抽象的问题形象、直观化了,增进了学生对性质的理解。 2.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过程,增强创新能力 数学实验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做数学”、体验数学的境界,亲自体验数学创造与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往往被掩盖,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问“当初数学家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他们是怎么找到证明方法的?”数学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中体验到那条被掩盖了的思维轨迹,逐步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尽早地走上创新的道路。 3.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实验过程本身是一个科学研究、探索真理的过程,是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和反思的过程,数学实验应让学生真正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三、数学实验的实施 按照数学实验的组织形式和地点的不同,数学实验可分为随堂实验、实验室实验等。随堂实验就是穿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如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一堂课引入课题的实验情景,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数学软件或课件,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这种数学实验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 实验室实验是指围绕一个数学主题组织的实验,内容较为丰富、完整。如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鲁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科书57页中“读一读”中的《用几何画板设计密铺图案》的实验课题,就可以在实验室里用“几何画板(4.04版)”设计密铺图案,十分简捷、方便。 根据实验的目的,数学实验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一般伴随概念原理的分析、讨论,耗时一般较少,实验后通常不安排讨论。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在几何画板中画任意三角形来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该种实验通常采用“告诉——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在验证中所有的学生都做同样的事情,学生被告知如何操作、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得出结论,这是一种比较固化的操作模式。而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引导探究和开放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引导探究式教学一般由教师提出,学生提出假说,引导学生朝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进行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模式允许学生在假说的基础上和数据解释上去创造。教师的引导并不是刻意地引导出一个唯一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数学、获得知识。开放探究式教学一般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得出结论,并加以检验。这种模式强调探索和创造,学生以一种近似数学家发现数学问题的方式进行数学发现学习,不再强调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强调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等因素,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和考验.传统教案的设计与编写必须首先变革.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等方面. 一、教学思路之设计.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以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传统教学思路之束缚,大胆创新. 如教学"有理数的意义",我的设计思路是:(1)从自然数的减法入手,提出问题:大家的掌握的数不够用了!(2)提供一两个实例,指出负数的实际存在及意义,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负数并探究其表示的实际意义.(3)体验有理数.如果设定向南为正,一步长为单位1,先据动作说出有理数,再根据有理数做出动作.(4)比较"向南5步"与"向北5步"之异同,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吗? 思路(1)在于激起学生求知之欲.思路(2)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负数应用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思路(3)、(4)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有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表达方式简洁、明确之特征;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实际意义;使学生体会学数学可以提高我们的细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之设计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主导着学生按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当然,这并不排除根据实际的活动情况临时作必要的调整.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目标,数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包括数学基础知识目标和数学基本能力目标.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的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训练活动中,即要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与传统教学目标所不同的是:新课程在强调"双基"教学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其次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数学新课程标准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可拓展性.即每一个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既要有定性目标(基础目标),还要有不定性目标(发展目标).在学生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力求能够实现每个学生在同一的学习活动中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如"幂的乘方"一节,我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掌握幂的乘方运算法则,能够运用法则准确进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3篇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3篇 一、改善实验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关系 二、利用实验教学再现知识发展过程 三、利用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思维 作者:刘玉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夏港中学 参考文献: [2]伍银平,卜以楼.初中数学实验的教学误区及矫正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5(22). [3]王健.数学实验及其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数学月刊, 2007(10).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陈彬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改变过去呆板的教学模式,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课程学习活动中来,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勤于动手,敢于质疑。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成果,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为学生后期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实验能够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学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问题中验证数学规律,并且通过自己的总结相应的解决思路,为数学问题的求解打开思路。数学实验教学就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课堂模式由过去的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并且数学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教师制定上课实验规划,并且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进行探讨,并且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额时候应该进行相应的引导,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二、通过数学实验,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三、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四、数学实验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 五、结语 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教师应该在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教学,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 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者:陈彬单位:江苏扬州市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初级中学 摘要: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能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发现知识”,让学生从“听”数学变 为“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 理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一、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数学不仅是应用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更是初中阶段难度相对比较大的学科。如果数学教师刚开始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求知欲,使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就可能会导致 很多学生变成数学学科的学困生,以后再想去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 并转变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就会非常困难。因此,起始阶段教师就 应该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努 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实验能够带给学生极强的直观感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新颖的 实验情境来开展实验教学,不但能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还能让学生逐渐喜欢上数学实验,进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三、开展制作性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

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①x2+y=0 ②y=2x+4 ③2x+1=2-x ④ab+b=4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