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_萨拉_迪基

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_萨拉_迪基
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_萨拉_迪基

大众传媒研究这几十年来方兴未艾,而人类学家们直到最近才开始注意用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这块竞技场。本文旨在探究我们过去何以对传媒如此沉默,传媒在建构当代想象、自我和权力关系中发挥什么作用,今天的人类学家对这些过程怎样理解,以及今后的研究应该何去何从才对我们有利。我的这些思考,都是围绕着最近的人类学研究以及我在

印度南部的塔米尔电影院

做研究的经历而展开的。

我以为,所谓传媒即

以或能够以同样形式广泛

发布的交流媒介,它不仅

包括电影、录像、电视和印

刷期刊———这些是我们提

到“传媒”时最容易联想到

的形式,而且包括平版印

刷、广告招贴以及全球网

络。大众传媒之所以有别

于那些可复制性不强并且

可有可无的表现形式,除

了它们能够广泛传播之外,还在于它的每一件产品都具有明显的共同性,这使得每一位消费者得到的东西完全一样,甚至得到这些东西的时间也大体相同。当然,在一般人(包括人类学家)的想象中,这些媒体与其它形式不大一样,因为它们带有“大众性”。特别是人们都觉得,大众传媒必须靠迎合社会上最低级或最普遍的欲望以招徕大批顾客。单凭这些特征,大众传媒就被打上了大众文化或者说俗文化的标记,排斥于艺术或曰高雅文化之外,尽管高雅文化中也有不少形式是成批制作的(印刷品尤甚)。“大众”文化这个词又让人联想到非智力的享乐,人类学家对这些事情向来是不正眼看待的。作为一个群体,人类

学家总是对享乐、闲暇和

逃避这三者退避三舍,从

来不从学术角度研究它

们。但即便我们在生活中

应该躲开这些事物做研究

时却没有理由完全忽视传

媒,因为,正如德布拉·斯

皮脱尼克最近在一篇关于

人类学和大众传媒的文章

中所指出,研究这些媒体

在社会和文化中的角色已

是当务之急,它们“几乎在

每一个实地考察点都能遇

到,因为大众传媒已经以种种形式触及大多数社会”(斯皮脱尼克, 1993年,第294页;参见金斯伯格,1991年,第93页)。迈克尔·菲希尔也曾说过:

现代实地考察人类学(modern field-w ork anthropology)就是在这样一个新环境

里产生的———拿电影来说,它传播到印度,

人类学及其

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

萨拉·迪基

萨拉·迪基是美国波多因学

院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的人类学助

理教授。她在印度的研究工作包

括:看电影、阶级身份和政治,以及

家庭服务、阶级关系和性别。发表

了《印度南部的电影与城市贫民》

(1993年),并与人合编了一部关于

南亚及东南亚家庭服务和政治身

份的著作,即将问世。通讯处:M s.

Sara Dicke y,De p artment of So-

ciolo gy and Anth ro p olo gy,Bow-

doin Colle g e,Brunswick,M E

04011,USA.email:sdicke y@

p olar.bow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4365799.html,.

就地制作,并且不仅在大城市的电影院里放

映,乡村也有流动电影,而那时马林诺夫斯

基的人类学革命尚未开始———但奇怪的是,

人类学直到最近才开始注意这个感性世界

(费舍尔,1991年,第531页)。

这并不是说人类学家从来没有从学术角度探讨过大众传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产生的远距离文化法(culture_at_a_distance approach)就是研究无法直接接触的文化(包括当时对国防有重大关系的文化)的方法。在这种方法流行的那十年里,主要是依靠电影、小说和报纸进行研究。几乎所有使用这种方法的人类学家都是文化和人格学派(当时这一学派主要研究民族性格)的活跃分子。他们尤其重视对电影的研究,因为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揭示了“动态心理变量”(沃尔芬斯泰因,1953年,第267页)。其中许多人还从事视觉人类学研究,这是一门因其对民族志影片的重视(电影发明不久就产生的一种手段)而久负盛名的学科。当然他们也兼顾其它,包括当地的电影制作,最近他们又研究了其它种种视觉媒体的制作。除了人类学的这些分支领域之外,他们还对传媒工业的民族志作了珍贵的记录,例如霍滕斯·鲍德梅克在《好莱坞:制梦工厂》(1950年)一书中对电影制片人所作的文化分析。

除了这些直接的探索而外,还制订了各类现象的范畴以及相关的理论体系以涵盖作为一个整体的大众传媒,其中包括大众文化、普及文化和公众文化,而我以为关系最紧密的分支当数文化表演(cultural perform ance)。按约翰·麦卡隆的界说,文化表演是“这样的一些场合,我们作为一种文化或作为一个社会对自我进行反思并加界定,将我们共同的神话和历史戏剧化,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我,最终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变而在其它方面却又依然故我”(麦卡隆,1984年,第1页)。文化表演包括从仪式到电影到体育的诸多方面。在研究这些事件并使之理论化的方法中,有许多可以用于传媒研究,它们确实精确地预见了对大众传媒的分析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此提请注意。弥尔顿·辛格将表演描述为文化的“表现”因素(辛格,1972年);自此,文化表演派就倾向于将“表演”看做一个整体———既包括观众、演员和创作者,也包括表演的场地、风格和台词,还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互以及与他人交流彼此的自我形象的方式。这些过程,维克多·特纳(1986年)和克利福德·格尔茨(1973年)指出,并非辛格最初想象的那么直观。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用格尔茨的话来说,这些研究大都视表演为“给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格尔茨,1973年,第448页),因此认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即使有些差别,归根到底乃是同一个相对同种的群体的成员。所以他们不研究制作者、表演者和观众的权力差异,这是他们与当代其它大多数传媒研究不同的地方。然而,人类学家在研究文化表演及其它表现文化时提出的观点和问题,对大众传媒研究将大有裨益。

尽管有这些间或的历史先例,又有适用的理论体系,人类学家以前却很少正视大众传媒的制作、消费或内容。不过,对于传媒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就算人类学家缄口不语,其他人可是没少说。自二三十年代以来,对传媒的内容和效果的分析就越来越多,这些分析发端于美国政府及私人对广播和电影效果的研究,继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进入学术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通讯学(随后又有电影和传媒研究)、批评理论、文学批评以及心理分析理论。直到最近为止,这些研究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

萨拉·迪基

128

认为媒介的“意义”寓于信息的书面、视觉和/或听觉“文本”之中,而人们对这“意义”不加疑问,照单全收。这样一来,每一部电影、小说或每一个广播节目都向其消费者传达着同一种信息,造成同样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学者———包括将大众传媒作为制造假需求的资本主义垄断工具来研究的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分析文本以寻找其内部意义结构的心理分析或解构主义批评家,以及研究电影和电视对观众行为、态度和意见的影响的传媒效果分析专家(实用和享乐派除外)———都将媒体消费者看做一个毫无差别的群体(莫利,1989年)。这些研究对传媒内容所揭示的社会和心理行为作了大量研究,但总的说来,他们只关心文本,因而在他们的研究里,观众和读者只是一根筋地被动接受传达给他们的信息。

近十五年来,对这种看法的批评越来越多。最近有许多人对把文化和大众传媒视作铁板一块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其源头可追至雷蒙德·威廉姆斯的著作(1977年)。自70年代始,威廉姆斯和他的同事将理论与民族志合起来研究大众文化中的次抵抗(subalte rn resistance)。这一运动发端于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由理查德·霍家特创办),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英国的青年亚文化(sub_culture)。他们没有将表现文化形式看做使消费者就范的迷药,而是在某些形式之中———包括时装、音乐和言谈———看到了它们与主流文化分庭抗礼并使主流文化处于从属地位的潜力。司徒亚特·霍尔提出了“编码/解码”模式,认为观众积极地从媒体的信号中创造意义(霍尔,1980年),他的研究对传媒研究的形成尤为重要。到80年代末,许多学者已经开始认为媒体消费者是主动的主体,传媒的效果如何,也已由于不同消费者的经历和状况而多种多样且随机而变(莫利, 1980年;拉德威,1984年;普里布拉姆, 1988年)。

后来的事实表明,人类学进入传媒研究之际,恰值这个领域出现问题,而我们的现成的方法和理论则特别适于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能够而且应该问一问,不同的人是怎样地创造和使用不同的媒体,以及这些媒体又是如何植根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人类学家已经通过一些标准的民族志手段,如观察参与者和定性研究方法,开始考察观众、读者和听众对媒体的反应———他们如何解读所收到的“信息”;如何表达他们对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的赞同或反对,并营造自我,想象其它现实;他们又如何围绕媒体组织社会、文化和政治活动。这些研究当然不仅仅限于电影和电视媒体但却大都集中在这些领域,这也许是因为较之要求识文断字才看得懂的印刷品,这些媒体能被更多的人利用,(但是又如何解释录像带这类广泛流通的视觉媒体呢?)也许是因为他们追随传媒研究中的普遍趋势。不管怎么说,所有的这些考察总是牵连着一种观念,认为文本总是只传达单一信息,而这个单一的信息则机械地影响单一的观众。最近,人类学家又将他们的视线转向了制作人,注意到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差别,以及他们与意识形态或政治上的统治集团(不论其为社会经济阶层、国家政府还是宗教当局)的不同关系。这些研究使我们对于媒体传达了什么、传达如何发生以及媒体消费者如何利用媒体这些问题有了更丰富更精深的认识。

在本节的后半部分,我要谈谈我们目前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了解,以及我们区分不同消费者时应进一步注意的地方。下一节,我将考察人类学家提出的人们利用媒体的方式,并讨论当代社会利用媒体的

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129

一些例子(由于我想从当代人的著作中选取例证,集中探讨主要问题,而不是评论这些论著,所以有些重要论著在此并未提到;对人类学领域有关传媒的最新论著的评论,参见斯皮脱尼克,1993年)。在此之前,我先解释一下我所选择使用的术语及其不足。本文通篇使用标准术语,如“生产者”和“消费者”,或“创作者”和“接受者”,因为这是最佳选择,尽管这些词单独使用时已经可能产生歧义,成对使用时就更是如此。所谓“生产”指以任何方式参加创作既包括直接行为,也包括诸如经济赞助这样的非直接行为。“消费”则含有它本身包含的多种意义,即吸收、使用和购买。生产和消费都不是单一的范畴,这一点在文章中我将谈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也不一定截然分开,因为生产者几乎总是他们自己或别人制作的媒体的消费者,而消费者也在形成产品,包括(也许尤其是)在商业生产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我所谓的“媒体参与者”(media p ar tici p ants)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最后,在所有媒体中我都用“文本”一词,因为“解读”(或理解)的过程在各种媒体中显示着共同的重要特征。

人类学对研究媒体消费近来的主要所得在于:观众积极地解释他们读到、看到和听到的材料。我们的大脑自然不是白纸一张,会被某种文本打下永久的烙印。我们通过不同的主体观点解读文本中的信息———不论是表层的还是阈下的,而我们的主体性早已受到了我们在生命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各种实践”的综合影响(曼克卡尔, 1993年,第486页)。因此,玻尼玛·曼克卡尔认为,大众文化是“主体性形成过程中的必争之地”(曼克卡尔,1993年,第471页)。这里包含着两个要点:第一,媒体的确有助于主体性的形成;第二,各种媒体都得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而这种“争”的参与者目的常常相左,但偶然也有相同的时候。这样的信息决不可能在任何简单意义上的文本中发现,也不是由文本的生产者直接创造的;在制造意义的过程中,消费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把这些参与者当做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彻底揭示大众传媒所表达的意义。

八十年代中期,我决定调查大众电影对印度南部电影观众的影响,这就必得通过与观众真正交谈来了解他们对电影的反应,而不是靠我们自己对文本的解释来决定它所表达的意义。那时,这种看法还不是老生常谈。如今,在许多领域内,这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概念,许多学者开始仔细地研究观众解读的复杂性。比如,《公众文化》发表过一期对电视和国家的民族志研究特刊,曼克卡尔(1993年)研究了观众对根据印度史诗改编的系列剧的反响,里拉·阿布鲁果(1993年)则分析了部分观众对埃及电视连续剧中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解读。曼克卡尔避免简单地使用统治、服从和抵抗等概念(曼克卡尔,1993年,第488页),而是为真切地观察观众对“积极协商”的电视话语的反应提供了一个极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她指出,性别对观众的解读有重要影响,观众通过系列剧中的关键时刻“观察并评价自己在家庭、社区和阶层中的地位”(曼克卡尔,1993年,第479页)。阿布鲁果也观察了观众对电视的反应,认为观众对电视内容的解释可能与创作人员所预期的大不相同。例如,住在城里的生产者认为都市中产阶级的世俗价值与伊斯兰新原教旨主义的观念是势不两立的,住在其它地方的埃及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这只是“和村民的地方观念不大一样”,是“全国都市观念的两个并存的方面”(阿布鲁果,1993年,第508页)。生产者在与政府及伊斯兰改革者斗争,而观众在观看中

萨拉·迪基

130

电影广告,巴基斯坦。米歇·巴雷摄影/拉福社(Rapho )供稿

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

131

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建立与生产者预期相同或不同的意义。

研究者的新作开始试将“生产者”这一笼统的归类加以分解。这样的努力是必须的;当代的大众传媒纷繁错杂,就连创作过程中最直接的那些部分也需要专门人员,人人对成品都有影响而种类和程度各不相同。我写关于塔米尔电影的文章时,使用“电影制作人”这个词来涵盖制片人和导演,从而“解决”了对不同的创作人员进行分类的问题(迪基,1993年a);曼克卡尔(1993年)用了类似的方法,将一部印度电视连续剧的导演、研究人员和编剧统称为“剧组(crew)”,这个提法算是把许多人的共同劳动都概括进去了,但却没有表现出不同的创作人员各自的作用。

要区分识别各个创作人员在任何媒体传播的多种信息中所扮演的角色,还需要作出很多努力。好在我们已经迈出了重要的几步。阿布鲁果在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研究了生产者(连续剧的导演和编剧)和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即使在由国家政府控制的电视工业中也依然存在。他说,虽然“电视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民族文化力量……但它绝不仅仅反映或提出民族国家的利益”(阿布鲁果,1993年,第509-510页)。阿琳·达维拉(1996年)在其调查中发现,波多黎各的娱乐性电视节目“El Kiosko Budweiser”(“百威酒亭”)原本是为推行殖民化的美国生产的百威啤酒作广告的,但演员在其中加入了明显的地方色彩。她发现这个每周播出一期的节目所传达的并非单一的信息,而是意义的“大杂烩”。这些研究推翻了单一的文本信息这样的概念。最近的研究也开始注意生产者带入其作品之中的个人经历和意识形态。现在很有必要对不同的生产者进行更深入的调查,至于他们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更是如此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导演、编剧、研究人员、经济制片人、演员和赞助人之外,出版商、评论家、检查人员、法规制定者和影迷俱乐部的领导人也对媒体的形成产生影响。

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参与媒体的人,考察媒体的更广大的环境,但同时也应该注意避免完全忽视文本,或只对文本作表面的解读。说到底,观众最注意的还是文本本身,将这些媒体与其它多种表现形式区分开来的,也正是这一文本与其他多种复制品之间的表面上的相似性。我们实在需要将文本的概念扩大一些,在任何环境中,都可能有多种“文本”———这不仅是说意义有各种结构,而且有各种不同种类的文本可作解读。例如,有人提出电影明星在印度电影中形成一种“平行文本(p a rallel te xt)”(米什拉,杰弗里和休史密斯,1989年)。在印度,明星对大多数电影在经济上的成功至关重要,每个大演员都有不同的形象,这形象是他所扮演的角色、正规的宣传网络(包括影迷俱乐部的宣传和电影杂志)和不正规的闲聊网络共同塑造的。关于这些影星的传说足以形成一种次文本,观众联系个别的电影文本,同时解读这些次文本,用它们作为对电影文本的补充(米什拉,杰弗里和休史密斯,1989年)。

想象,认同和权力

考察传媒参与者在传媒创作和利用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一条最有用最急需的经验,就是人们在日常的或特殊的实践中是如何通过媒体制造和推翻自我和他人的形象。历史上所有媒体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描绘让人心悦诚服的形象;这些形象传播得越广泛,其重要性就越大,为建立认同和想象的现实的表

萨拉·迪基

132

达也就越加升级,对媒体控制权的争夺越激烈。形象在当代的重要性应该不足为怪,因为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可视度最高的表象。因此,形象并不像盖·德伯(1983年)谈到现代化景象时所哀叹的那样,是现实的替代品,而是现实中的一种批判性的组成部分。媒体的确制造些幻象,但幻象和现实根本就是连在一起的。娱乐性的媒体也好,“现实的”媒体也好,其中心同样充满虚幻。

我们许多人凭着直觉或是经验或是民族志研究,认定媒体的诸多功用之一便是给想象和认同以一席之地。阿军·阿帕度来指出,当代人的运动使得想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种单一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千万种可能性,变化无常”(阿帕度来,1991年,第197页)。此外,媒体不仅以其内容,而且以其可能的形式,比如审美和叙事习惯(熟悉好莱坞电影的人一眼就能从南亚电影中看出好莱坞味儿),为我们提供着想象的余地。新闻、小说、广播剧和电影使我们接触到别样的经历、现实和审美准则。它们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不同,也给我们些“东西”,让我们想象另一些存在。

人类学对大众传媒散播的“想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一个方面,即与媒体交流是建立认同的过程。下面我举三个例子,说明这种研究的范围。这是最近分别在美国、尼日利亚和尼泊尔作的三项研究,研究对象以“青年”(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含义并不一样)为主。认同与主体性一样,通过生活中不同的来源得以形成,只有联系其它方面考察媒体的影响,才能成功地研究认同的建立;但人类学家(和其他人一样)并不了解媒体与知识的其它来源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乔埃伦·费舍尔凯勒对纽约市中学生建立认同的不同环境作了一次极为细致的调查(待出版)。她研究了这些青少年是如何利用电视节目,尤其是一些特别的角色,来建立和支撑他们所认同的自我。她集中研究了“电视文化”如何与包括家庭、邻里、学校和伙伴文化在内的“地方文化”交织在一起,她认为从这些不同来源学到的内容一般是互补的———尤其是在对待社会权力和性别、种族、民族以及阶级身份这些问题上———但青少年如何从电视上学到这些知识却会因人而异。她特别指出,这些青年从他们的地方文化中汲取“指导性动因”以界定他们的理想,同时,他们认为他们获得这些理想,是由于他们从电视上学到了“想象的策略”(费舍尔凯勒,1997年)。

在费舍尔凯勒的研究中,被消费的媒体作品基本是从观众自己的文化中产生的,而布莱恩·拉金和马克·利希蒂研究的那些媒体作品,则有另一种价值和影响,因为它们产生于其消费者的文化之外。拉金(1997年)着眼于尼日利亚北部豪萨人看了进口印度电影之后想象出来的“平行的现实(p arallel realities)”,以及这些电影对尼日利亚大众文学的影响。尽管印度电影主要以印度教文化为基础,而豪萨属于伊斯兰文化,印度电影在尼日利亚北部却照样大受欢迎,因为电影中所表现的矛盾和欲望同样是豪萨社会的中心。反响尤其强烈的,是包办婚姻与爱情婚姻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所表现的长辈(或社会)对青年(或个人愿望)的权威。近六年来,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蓬勃发展,大量制作,这便是littata fan soyayya即爱情故事,其题材主要来源于印度电影。这些故事在电台播出,制成录像带,作者一般为反抗包办婚姻这类社会约束的豪萨青年男女。印度电影受到欢迎,因为它们与豪萨社会既相似又不同,它们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但那个

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133

社会却不是尼日利亚;当这些在印度电影里被认为并不构成威胁的形象一旦搬到so y a y y a之中:成为豪萨的声音,它们便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印度电影为尼日利亚人提供了表现、表达和提出社会抗议的方式。拉金的研究表明,认为想象的现代性来自西方,这是愚蠢的。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全球”和“地方”常常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起来,但从分类的角度看,它们和其暗含的基础一样,并不固定或单一。

有时候,别的世界里的经历不太近于想象的“延伸”,反倒更像一种冲突。利希蒂研究了印刷和视觉媒体对尼泊尔城市青年建构自我认同的影响。他说,媒体使认同商品化,并且,“消费者现代性的逻辑助长了物性的自我认同概念,人们被怂恿着将此种认同当做一种消费商品来购买”(利希蒂,1995年,第169页)。青年人在进口电影和尼泊尔少年杂志里找到这种形象,以及业已成为这种自我认同的核心的新“商品”。利希蒂对杂志制作人、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的调查发现,媒体中的表达以及它们激发出来的欲望导致了“进步的理想以及随之而来的富裕的形象与现实世界中的贫困和社会地位不稳定之间的矛盾”(利希蒂,1995年,第170页),使消费者趋于高度异化。年轻人觉得自己处在世界的边缘,而不是与世界紧紧联在一起;利希蒂指出,“如今大众传媒这样的力量使得世界上任何地区的经历都逃不出跨国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的`非领土化'在人们头脑中造成了一种真正的`领土化'效果”,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边缘性”(利希蒂,1995年,第188页)。

所有这些关于认同的研究表明,人类学对传媒的分析越来越多,它们关心的常常是传媒中所包含的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借助关于抵抗和统治的最新争论,说明这些观念之间的界限是可以打破的。对垄断关系的各种表现的敏感,使过去在传媒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方法变得复杂起来。过去对权力的分析,总是归结为由生产者塞进去的“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如反理知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暴力等等,总之是跳不出这个框框。最新的人类学研究从历史学家贝内迪克特·安德逊(1991年)对欧洲的印刷报刊所作的颇具影响的分析中受到启发,考察了国家和公民的关系。安德逊发现在使国家成为“可想象的”过程中,欧洲的报刊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别忘了斯蒂汶·肯珀说过的话,他指出,在安德逊的分析中,“全部的重点都落在交流媒介上,而对于个人是如何接受、误解和抵抗这种从高处强加给他们的文化的过程却毫不留意”(1993年,第378页)。上面提到的曼克卡尔、阿布鲁果和达维拉的研究,也都以各种形式将国家作为游戏中的一方。这些研究使我们了解争夺媒体控制权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中的复杂关系。

对形象控制权的争夺也可能以其它方式进行。艾瑟·昂渠(1995年)在探讨通过土耳其私人电视频道将伊斯兰教“事件化”时指出,斗争的焦点有时候不是如何表现某一事物,而是是否表现某一事物。昂渠认为,商业媒体将复杂的信息塞进“或是或非的位置”,“把人们组织意义的方式简单化”。像其它非印刷媒体一样,电视成为获得知识的新途径,“闯破了以往的文字文化的藩篱”(昂渠,1995年,第54页)。这两方面的因素促使人们对原来与公共舆论不相干的事件发表“公共舆论”。

过去有些群体和个人根本无法(作为消费者和/或制作人)接触媒体、或在所接触到的媒体中很少看到自己的形象;当代

萨拉·迪基

134

媒体却为这些人提供信息和发言权;它们这样做的方式成为新近若干研究的对象。这些研究有许多专注于“当地”和最基础的制作。新近出现的、制作和消费都不太昂贵的媒体形式和制作方式对这样的研究小组是一个帮助。观察它们与其它形式的媒体的区别,偶尔在新(如录像带和电子邮件)、老(如电影、电视和广播)媒体间划一道分界线,看起来还是有用的。彼德·曼纽尔说,在研究利用媒体的方式时,这些区别就能派上用场了。

这几十年社会技术的主要进步之一,就是在控制模式、制作、内容和消费方式等方

面都与过去的大众传媒形式大不相同的新

式媒体的普及。在国际上,最重要的新式媒

体包括录像、复印、个人电脑网络、有线电

视、传真、卫星通讯,和……卡式录音带

……,这些新式媒体在所有权、控制和消费

方式上都趋于分散化;它们为消费者参与和

交流提供了更大的潜力,使用户对消费方式

及与传媒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大的控

制权(曼纽尔,1993年,第2页)。

这些“新”形式被称作“民主—参与性的”媒体,因为它们相对便宜,容易获得。录像带、录音带和电子邮件制作起来不贵,无需大量技术培训,比电影、电视和传统的报纸,制作人—消费者较为易于得而用之。以录像生产的成本为例,相对于电影来说就很低,虽然还没有低到全世界大多数人都能支付的地步,它仍然为从前无法进行直接生产的许多群体和个人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朱厄妮塔·穆罕默德和亚力山大·尤哈斯(1996年)与妇女艾滋病录像公司(W omen s AIDS Video Ente r-p rise,WAVE)合作进行了一次研究。这是纽约市受艾滋病困扰的妇女(多为有色人种)于1990年建立的一个“录像支持小组”。后来,他们将这次研究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了出来。尤哈斯写道,她们积极从事这样的录像制作“并不是为了乞求人们起来抵抗或进行协商而开辟的新空间,而是一个可以找到和当地亲密无间地认同和安慰的去处”(穆罕默德和尤哈斯,1996年,第196页)。WAV E制作的录像已经分发到美国和其它地方的上千家组织,使一个地区制作的作品得以广泛分享,这些人分散在不同社会中,有着各种差异,但都感到主流媒体没有充分或公正地表现他们。

法耶·金斯伯格也指出,“对许多属于土著的初始制作人来说,新的传媒方式乃是(集体)自我表现的有力方式,足以使文化重新充满生命力”(金斯伯格,1993年,第559页)。金斯伯格用“土生土长的媒体”一词来指由第四世界(Fourth Wo rld)或第一国家(First Nations)的人们制作的、或关于他们的产品,它们很可能成为“内部和外部交流、自决以及抵抗外来文化统治的载体”(金斯伯格,1991年,第92页)。这些媒体在许多方面为许多人提供了前景广大的新的交流方式。但是,我们也得记住,这种自我表现的政治是复杂的;正如金斯伯格所说,这种土生土长的媒体“也是与政府关系的产物,政府造成了可怕的政治环境,而这种可怕的政治环境使人们想要掌握新的交流形式,以作为抵抗以及保证自身权利的方式”(金斯伯格,1993年,第559页)。此外,这些媒体的生产及其流通过程的当地性具有不同的含义;史毕脱尼克发现,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这个词可以“很随意地指各种大众传媒的生产者、拥有者、主题、地点和/或观众”(1993年,第304页),其中当然包含着随之而产生的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最后,提起媒体对广泛交流和表达的潜力,我们会想到任何表现方式都有可能挣脱束缚,焕发活力,成为分水

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135

岭,具有镇压性,或许同时具备这些特点(曼纽尔,1993年,第4页)。

传媒语境

媒体被赋予的多种意义,不仅取决于制作人的地位和消费者的主体性,而且取决于媒体使用的语境。我们想要细致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媒体,更需要了解利用媒体时的不同语境的复杂性及其作用。媒体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剧院、客厅、茶坊、地铁中消费,不同的地点通过消费经验的反作用而影响着媒体的含义。只在极少数情况下,某一种媒体在消费过程中才不与其它媒体发生关系,这一点拉金在讨论so y a y y a时也曾提到;我们其实置身于“媒体总汇”之中,各种媒体“相互交流,互为参照”(利希蒂,未注明日期)。平行文本也以同样方式扩大单个产品的解读,每一种媒体都对其它媒体的观众起着加强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阿帕度来,1995年,第35页)。

此外,一种媒体的意义不仅在于文本,也不仅在于人们用它的文本做什么或对它的文本做什么,而在于从作为一个整体的媒体中产生又对之发生作用并且常常再生产出来作为整体的媒体的那些活动。消费不仅仅局限于观看、阅读或倾听的时刻。一些与之相联的主要活动还有追星、政治活动以及传媒人工制品的消费(包括购买和展示服装、玩具等物品,及围绕媒体人物或地点的旅游)。广义的物质消费,包括它与媒体的关系,已经被许多人类学家研究过了(比如米勒,1995年;肯珀,1993年;利希蒂,未注明日期),在这里,我只想简略地说说它与明星崇拜和政治的关系。

人类学家向来不大重视明星崇拜,但这却是一个特别丰富而且自觉对立(con-sciousl y o pp o sitional)的文化生产领域。约翰·菲斯克认为,“明星崇拜总是与主流价值体系所不赞成的文化形式联系在一起……因此也就与人民中较下层的那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无论把性别、年龄、阶级、种族怎么组合都与权力不沾边的人的文化品味联系在一起”(菲斯克,1992年,第30页)。按照布尔迪厄所说的产生阶级“差别”的模式———即把审美趣味和经济成功与阶级差别联系起来者,大众传媒造成的明星崇拜的参与和专门知识不会形成积极的“文化资本”(布尔迪厄,1984年)。然而在菲斯克看来,布尔迪厄的模式忽视了无产阶级文化的多样性,低估了“大众文化的创造性以及它在被压迫的下层人民中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作用”。他认为追星族“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立的生产和分配制度的追星文化”,通过这种追星文化,它们建立了与主流文化制度相平行的另一种文化资本,并使追星族不同于下层人民中没有这种资本的其他人(菲斯克,1992年,第32-33页)。菲斯克的观点使我们想到了大众文化的创作和消费中的阶级差别,更使我们想到了积极的文化和社会生产,这是明星崇拜的一部分。他说的特点正好与印度南部电影明星崇拜的情况相符。在那里,电影大片被认为是低级的娱乐媒体,而塔米尔那些加入了影迷俱乐部的年轻人非常清楚他们与上层社会在社会和文化上的距离。他们通过那“另一种文化资本”的产品,从影迷杂志、明星照、T恤衫,到街头社会服务活动和圈内人关于影星和电影的闲聊,以俱乐部会员制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人们这种距离的存在。他们通过语言和视觉形象,将他们的英雄塑造得慷慨仁爱,充满阳刚之气,并通过社会服务活动,使这些形象变得有血有肉。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影迷也制造出阶级形象。在他们独有的阶

萨拉·迪基

136

“互联网络系统控制”,伦敦一家电脑咖啡店。马丁·海豪摄影/西帕社(Sipa )供稿

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

137

级等级里,他们努力地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含糊的处所,那里有他们引以为荣的穷人的特点,但同时又由于与他们的英雄身上的某些令人崇拜的特点相契合,他们又高于一般穷人(见迪基,待出版)。在影迷们眼里,这些英雄是和一般上流社会人物截然不同的。

和别的地方一样,在印度南部,这些影迷活动可能带上政治色彩,影迷俱乐部被利用来作为群众政党的基础。但即使没有影迷俱乐部加入,媒体仍有可能引发政治活动。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CONDEPA。这是波利维亚一个有影响的人民党政党。最初,它只不过是一个电视节目(“人民自由论坛”)的观众组织的一次社会运动(希姆佩利,1996年)。杰夫·希姆佩利说,“自由论坛”是个非常受欢迎的节目,它让人们将他们的各种严重问题公开说出来,承诺对他们作出经济、法律和社会的补偿。它依靠“感觉的直接性、即刻的社会行动和自由使用大众传媒”这些“现实主义”策略,给人留下一种言行有力的印象。这些技巧,以及前一阵这个节目受到国家法庭威胁时为保护它而设的那些城市基层小组,在公众圈内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卡洛斯·帕伦克———这个节目以及此前的广播节目的创办者和主持人———最近当上了总统候选人,而他所属的政党也成为国家多数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这个节目在观众和主持人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已经使这些观众有了一种参与国家代议制民主的新感觉———虽然,希姆佩利说,“自由论坛”的现实主义策略也有可能同时扶植了它们表面上要推翻的社会等级。

说到政治,我们一般对制作人利用媒体达到政治目的了解得更多一些,而对消费者如何利用媒体作为基础以建构政治目的就不太清楚,但事实表明,后一种情况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些过程可能是辩证的———政治组织扶持对他们同情的报刊和电视节目,而这又反过来产生新的层面、政党和候选人。从媒体中发展出来的政党又会制作自己的各种媒体(传单、招贴、爱好者杂志、广播节目、电视连续剧和电影),这时制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就变得格外模糊。这一切都说明,媒体是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的沃土,有关的过程会使人们产生自己的想象,而媒体和由此引发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则是研究文化和社会生产的沃土,有待开发。

结论:几点提醒

最后,我要重提文章开篇的那两个问题:我们逃避娱乐和大众传媒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我们将大众传媒作为值得体验和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分类而可能获得的好处。

人类学家终于开始注意媒体了;但是我们之分析媒体仍然死气沉沉地板着面孔,只有极少数例外。不仅如此,对媒体为观众带来的愉悦,我们和别人都看在眼里,却闭口不言———即使我们对观众越来越注意,这一层仍然如旧。然而,娱乐不仅与叙述性或娱乐性较强的媒体形式有关,而且与那些更“现实主义”的形式也有联系。显然,正是娱乐(从文化和个体两种意义上来说)使大多数消费者参与到大多数媒体中来,于是才能经历我这篇文章讨论的种种可能性。在对媒体之从属性的占有的争论中,一些人围绕享乐和逃避的性质和结构发表看法,尤其是电影和电视中的娱乐和逃避(如马尔维,1989年;昂,1985年),但这些工作都非常有限,而且几乎全不是人类学家做的。间或也有人提到娱乐,但总是把它看做绝望的理由;比如,在法兰克福

萨拉·迪基

138

学派看来,娱乐不过是控制群众的一种机制。但是,正如罗西·托玛斯所说,将媒体视为控制性或逃避性的因而置之不理,便“既不能有效地解释它们,也不能为政治策略提供基础,因为这样一来,就根本不可能研究观众与他们那些所谓`逃跑行为'的关系中的细节了”(托玛斯,1985年,第120页)。

托玛斯的评论说明,那些已经开始研究这些问题的人认识到娱乐绝不仅仅是逃避或享乐。伊恩·昂在荷兰对《达拉斯(Dallas)》的观众做过一项研究,他指出,如果将娱乐等同于简单的享乐,“那就没有必要调查那种享乐是以什么机制为基础,它是如何生产的,以及它如何运作———就好像享乐是天生的、自发的。然而,这简直是错到家了”(昂,1985年,第19页)。为了了解媒体文本如何创造移情、认同及在追求不同目的时的其它各种情感和心理反应,为了充分了解观众经历的性质,我们需要认识享乐的意义,以及它是以什么方式建构起来的。

这类经历在现代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阿帕度来指出,今天“生活中常常缺不了表达,因此我们需要将多种多样的表述性表达(电影、小说、游记)纳入我们的民族志”(阿帕度来,1991年,第208页)。我很赞成这种看法,而且一直觉得人类学中普遍缺乏对媒体的认真研究,是一种遗憾。我希望阿帕度来的观点在我们开始“发现”大众传媒的重要性时,也使我们有所警觉。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避免将这种经验想象成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样子。大众传媒的视觉形式已经流行了至少一百年,书面形式还要老好几个世纪(参见平尼, 1997年)。此外,我更想说的是,它们所包含的“表达”与其它叙述性或表述性形式,如宗教史诗、民间故事的戏剧表演,有重要的相似之处。比如,詹姆斯·皮科克(1968年)三十年前就指出过爪哇的“拉德拉克”(ludruk)剧中所想象的各种社会和政治力量(这是一个典范研究,关注了演员、制作人、观众、文本以及象征性的、政治的、经济的语境,符合当代人类学对媒体研究的各种标准)。当然,阿帕度来所说的大众传媒的形象与其它形式的形象毕竟不一样。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另一些在阿帕度来的文章中有详细描述。最突出的是现在媒体和人的流动性比过去几十年几百年要大得多;大众传媒的发送比其它表述形式更广泛而且/或者更具有同时性;这些媒体通常比其它形式具有更复杂的等级;最新的技术发明使生产有可能广泛进行,过去无法控制媒体的群体于是有可能与他们反对的那些等级对抗。最后我还要说,当我们关注大众传媒时,还需要准确地辨别这些差别,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空想出一些新花样来,才能更有效地观察这些表达到底有什么新的不同之处。做到这些,我们就能更清晰更准确更有根据地了解那些显然属于“大众化”的媒体如何在某一地区被人们用于争夺信息、自我认同和其它资源的激烈对抗。

〔黄觉译〕

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139

Note(注释)

*I have benefited from the comm ents,electronically mediat-ed and otherw ise,of S usan Bell,Jo Ellen Fisherk eller,and

Ch ristoph er Pinney.Th anks also

to Pamelia Edgerton and Guy

Saldanh a for assistance w ith the

manuscrip t.

References(参考文献)

A BU-L UGHOD,L.,1993.

犩Findin g a p lace fo r I slam:E-gyp tian television serials an d the national in terest',P ublic Cu l-

tu re,5,3,pp.493-513(S p rin g) .

A NDERS ON,B.,1991.I ma g ined Com mu nities:Re f lection s on the O ri g in an d S p read o f Nationa l-ism(revised ed n).Lon don: Verso.A NG.I.,1985.Watchin g Da llas

(trans.D.Cou lin g).London:

Methu en.

A PPA DU R A L,A.,1991.犩Global

ethnosca p es:N otes and q ueries

for a transnational anthro p olo gy'

.In R.G.Fox(ed.),Reca p tur-

in g An thro p olo gy:Workin g in

the P resen t,S anta Fe,NM:

S 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A PPADU RA I,A.,1995.犩Playing

w ith m odernit y:The decolo niza-

tion o f In d ian cricket'.I n

C.A.Brecken rid g e(ed.),Con-

su min g Modern it y:P ublic Cu l-

tu re in a S outh Asian World,

Min ne qp olis:Universit y of Min-

nesota Press.

B OU RDI EU,P.,1984.Distinction

(trans.R.Nice).Camb rid g e,

MA:Harvard Un iversit y Press.

萨拉·迪基

140

Budw eiser:The makin g of a"

national"tv show'.Pa p er p re-sented at the95th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an nual meetings,San F ran cisco, Novem ber.

D EBORD,G.,1983.T h e S o ciety of the S pectacle.Detroit:Red and Black.

D ICKEY,S.,1993.Cinema an d the Urba n Po or in So uth I nd ia. Camb rid g e:Cam brid g e Universi-t y P ress.

D ICKEY,S.,forthcomin g.犩O pposin g faces:Film star fan clu bs an d the constructio n of class identities in S outh In dia'. In C.Pinn ey and R.Dw yer (ed s),Pleasure and the Na tion: The History,Po litics an d Con-su mp tion o f Pop u lar Cu lture in I nd ia.

F ISCHER,M.M.J.,1991.犩An thro p olo gy as Cu ltura l Cri-ti q ue:Inserts fo r the1990s cul-tural stu d ies of scien ce,visual-virtual realities,an d p ost-trau-ma polities',Cu ltu ra l A nthro-polo gy,6,4,pp.525-37 (Novem ber).

F ISHERK ELLER,J.,1997.犩Everyday learning about identi-ties amo ng young adolescents in tv culture,An thropology an d E-d uca tion Q u q rterl y,28,4.

F ISK E,J.,1992.犩The cultu ral e-conom y of fandom'.I n L.A.Lew is(ed.),The Adorin g Au dience:Fan Culture an d Po p u la r Media,Londo n:Rout-ledge.

G EERTZ,C.,1973.犩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 t'. In C.Geertz,The In terpretation of Cu ltures,New York:Basic Books.

G IN SBU R G,F.,1991.犩In di g enous media:Fau stian co ntract or g lobal villa g e?'Cu ltu ra l A n-thro p olo gy,6,1,pp.92-112.

G IN SBU R G,F.,1993.犩Aboriginal media an d th e Australian imagi-nary',Pub lic Culture,5,3,H A LL,S.,1980.犩E ncodin g/de-

codin g'.In S.Hall,D.H obson,

A.Low e and P.Willis(eds),

Cu lture,Media,Lan g ua g e,

Lo ndon:Hutchin son.

H IMPELE,J.,1996.犩Reality af-

fect:Cultu ral popu lism in th e

Bolivian televisual public sp here'

.Paper p resented at the95th

American An thropological Asso-

ciation annu al m eetin g s,Sam

F rancisco,N ovem ber.

K EM PER,S.,1993.犩The nation

consum ed:Bu y in g and believin g

in S ri Lan ka',Pub lic Cu lture,

5,3,pp.377-93(S prin g).

L A RK IN,B.,1997.犩Indian films

and N igerian lovers:Media and

the creation of parallel moderni-

ties',A frica,67,3(F all).

L IECHT Y,M.,n.d.Fash ionin g

Mo d ernit y in Kath man du:

Mass Med ia,Consu mer Cul-

ture,a nd the Midd le Class in

Ne p a l.Un p ublished m s.

L IECHT Y,M.,1995.犩M edia,

m ark ets and mo dernization:

Youth identities an d th e experi-

ence o f modernity in Kathman-

du,Nepal'.In V.Am it-T alai

and H.Wulff(eds),Y ou th Cul-

tures:A Crosscu ltu ra l Perspec-

tive,Londo n:Routledge.

M A CALOO N,J.J.,1984.犩Cultu ral

p erforman ces,cultu re th eo r y'.

I n J.J.M acA loon(ed.),R ite,

D ra ma,Festiva l,S p ectacle,

Philadelphia:Institu te for th e

S tudy of Hum an Issues.

M A NK EKA R,P.,1993.

犩Television tales and a w om an's

rage:A n atio nalist recasting of

Draupadi's"disrobing"',P ublic

Cu ltu re,5,3,pp.469-92

(S prin g).

M A N UEL,P.,1993.Cass ette

Cu ltu re:Po p u lar Mu sic a nd

Technolo gy in North Ind ia.

Ch ica g o:U niversit y of C hica g o

Press.

M ILLER,D.(ed.),1995.Ac-

k nowledg in g Consu mp tion:A

don:Rou tled g e.

M IS HR A,V.;J EFFERY,P.;

S HOESM ITH,B.,1989.犩T he actor

as p arallel text in Bomb ay cine-

ma',Q uarterly Review of Film

&Video,11,pp.49-67.

M OHAM MED,J.;J UHA SZ,A.,

1996.犩Kn owing each other

through AIDS video:A dialogue

betw een A IDS activist videom ak-

ers'.I n G.E.Marcus(ed.),

Con nected:E n g a g ements with

Media,Chia g o:Universit y of

Chica g o P ress.

M O RLEY,D.,1980.The

犩Na tionw id e'A ud ience:S truc-

tu re a nd Decod ing.Lon don:

British Film I nstitute.

M O RLEY,D.,1989.犩C hanging

parad igms in audience stu d ies'.

In E.Seiter,H.Borchers,

G.Kreu tzner,and E.-M.

Warth,Remote Con trol:

M0.1Television,A ud iences,

a nd Cu ltua l Power,Lon don:

Rou tled g e.

M U LVEY,L.,1989.犩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1975).In L.Mu lvey,Visua l

an d Other Pleasures,Blooming-

to n:Indian a U niversity Press.

O NCU,A.,1995,犩Packagin g Is-

lam:Cultu ral politics on the

landsca p e o f Tu rkish commercial

television',P ublic Culture,8,

1,pp.51-71(Fall).

P EA COCK,J.L.,1968.R ites o f

Modern iza tion:S y mb lic an d

Socia l A s p ects o f Ind onesia n

Pro letaria n D ram a.Chicago:

University of Ch icago Press.

P IN NEY,C.,1997.犩Th e nation

(un)pictu red?C hromolithogra-

phy and"popular"politics in I n-

dia:1878-1995',Critica l In-

q u ir y,23,4,pp.834-67

(Sum mer).

P OWDERMAK ER,H.,1950.Hol-

l y wo od the Drea m Factor y:A n

A n th ro p olo g ist Looks a t the

Movie-Makers.Boston:Little,

Brow n.

Budw eiser:The makin g of a"

national"tv show'.Pa p er p re-sented at the95th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an nual meetings,San F ran cisco, Novem ber.

D EBORD,G.,1983.T h e S o ciety of the S pectacle.Detroit:Red and Black.

D ICKEY,S.,1993.Cinema an d the Urba n Po or in So uth I nd ia. Camb rid g e:Cam brid g e Universi-t y P ress.

D ICKEY,S.,forthcomin g.犩O pposin g faces:Film star fan clu bs an d the constructio n of class identities in S outh In dia'. In C.Pinn ey and R.Dw yer (ed s),Pleasure and the Na tion: The History,Po litics an d Con-su mp tion o f Pop u lar Cu lture in I nd ia.

F ISCHER,M.M.J.,1991.犩An thro p olo gy as Cu ltura l Cri-ti q ue:Inserts fo r the1990s cul-tural stu d ies of scien ce,visual-virtual realities,an d p ost-trau-ma polities',Cu ltu ra l A nthro-polo gy,6,4,pp.525-37 (Novem ber).

F ISHERK ELLER,J.,1997.犩Everyday learning about identi-ties amo ng young adolescents in tv culture,An thropology an d E-d uca tion Q u q rterl y,28,4.

F ISK E,J.,1992.犩The cultu ral e-conom y of fandom'.I n L.A.Lew is(ed.),The Adorin g Au dience:Fan Culture an d Po p u la r Media,Londo n:Rout-ledge.

G EERTZ,C.,1973.犩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 t'. In C.Geertz,The In terpretation of Cu ltures,New York:Basic Books.

G IN SBU R G,F.,1991.犩In di g enous media:Fau stian co ntract or g lobal villa g e?'Cu ltu ra l A n-thro p olo gy,6,1,pp.92-112.

G IN SBU R G,F.,1993.犩Aboriginal media an d th e Australian imagi-nary',Pub lic Culture,5,3,H A LL,S.,1980.犩E ncodin g/de-

codin g'.In S.Hall,D.H obson,

A.Low e and P.Willis(eds),

Cu lture,Media,Lan g ua g e,

Lo ndon:Hutchin son.

H IMPELE,J.,1996.犩Reality af-

fect:Cultu ral popu lism in th e

Bolivian televisual public sp here'

.Paper p resented at the95th

American An thropological Asso-

ciation annu al m eetin g s,Sam

F rancisco,N ovem ber.

K EM PER,S.,1993.犩The nation

consum ed:Bu y in g and believin g

in S ri Lan ka',Pub lic Cu lture,

5,3,pp.377-93(S prin g).

L A RK IN,B.,1997.犩Indian films

and N igerian lovers:Media and

the creation of parallel moderni-

ties',A frica,67,3(F all).

L IECHT Y,M.,n.d.Fash ionin g

Mo d ernit y in Kath man du:

Mass Med ia,Consu mer Cul-

ture,a nd the Midd le Class in

Ne p a l.Un p ublished m s.

L IECHT Y,M.,1995.犩M edia,

m ark ets and mo dernization:

Youth identities an d th e experi-

ence o f modernity in Kathman-

du,Nepal'.In V.Am it-T alai

and H.Wulff(eds),Y ou th Cul-

tures:A Crosscu ltu ra l Perspec-

tive,Londo n:Routledge.

M A CALOO N,J.J.,1984.犩Cultu ral

p erforman ces,cultu re th eo r y'.

I n J.J.M acA loon(ed.),R ite,

D ra ma,Festiva l,S p ectacle,

Philadelphia:Institu te for th e

S tudy of Hum an Issues.

M A NK EKA R,P.,1993.

犩Television tales and a w om an's

rage:A n atio nalist recasting of

Draupadi's"disrobing"',P ublic

Cu ltu re,5,3,pp.469-92

(S prin g).

M A N UEL,P.,1993.Cass ette

Cu ltu re:Po p u lar Mu sic a nd

Technolo gy in North Ind ia.

Ch ica g o:U niversit y of C hica g o

Press.

M ILLER,D.(ed.),1995.Ac-

k nowledg in g Consu mp tion:A

don:Rou tled g e.

M IS HR A,V.;J EFFERY,P.;

S HOESM ITH,B.,1989.犩T he actor

as p arallel text in Bomb ay cine-

ma',Q uarterly Review of Film

&Video,11,pp.49-67.

M OHAM MED,J.;J UHA SZ,A.,

1996.犩Kn owing each other

through AIDS video:A dialogue

betw een A IDS activist videom ak-

ers'.I n G.E.Marcus(ed.),

Con nected:E n g a g ements with

Media,Chia g o:Universit y of

Chica g o P ress.

M O RLEY,D.,1980.The

犩Na tionw id e'A ud ience:S truc-

tu re a nd Decod ing.Lon don:

British Film I nstitute.

M O RLEY,D.,1989.犩C hanging

parad igms in audience stu d ies'.

In E.Seiter,H.Borchers,

G.Kreu tzner,and E.-M.

Warth,Remote Con trol:

M0.1Television,A ud iences,

a nd Cu ltua l Power,Lon don:

Rou tled g e.

M U LVEY,L.,1989.犩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1975).In L.Mu lvey,Visua l

an d Other Pleasures,Blooming-

to n:Indian a U niversity Press.

O NCU,A.,1995,犩Packagin g Is-

lam:Cultu ral politics on the

landsca p e o f Tu rkish commercial

television',P ublic Culture,8,

1,pp.51-71(Fall).

P EA COCK,J.L.,1968.R ites o f

Modern iza tion:S y mb lic an d

Socia l A s p ects o f Ind onesia n

Pro letaria n D ram a.Chicago:

University of Ch icago Press.

P IN NEY,C.,1997.犩Th e nation

(un)pictu red?C hromolithogra-

phy and"popular"politics in I n-

dia:1878-1995',Critica l In-

q u ir y,23,4,pp.834-67

(Sum mer).

P OWDERMAK ER,H.,1950.Hol-

l y wo od the Drea m Factor y:A n

A n th ro p olo g ist Looks a t the

Movie-Makers.Boston:Little,

Brow n.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研究 在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传播也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得以广泛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以电子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手段等新兴媒体进行传递信息的传播环境即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尤以网络与手机传播的形式最为显著。此时此景,文化传播就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其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达便拥有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未曾面对的困难,笔者以广西桂剧的发展为例,通过透视广西桂剧的发展现状、展望桂剧的未来前景,探讨桂剧如何借助当下新媒体载体达到创新与传承的双赢。 一、桂剧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桂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中极具代表性的戏剧,它运用桂林方言演唱,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的手眼身法步著称,以生活化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角色。其代表作品有《梁红玉》、《打金枝》、《断桥》、《大儒还乡》、《烽火南欧》等。 随着当下E时代的到来,图片、视频、网络各种承载文化信息的新兴媒体充斥着当众的眼球,如网络视频、微博、

微视、微信等与传统的桂剧角逐市场,竞争激烈,与此同时,桂剧本身面临演员老龄化、人才断档、创新不足、观众减少、传统流失、剧目和技艺失传、艺术特色日渐淡化的尴尬境遇。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与致力于桂剧的艺术家们共同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在这一古老的戏剧文化上,不仅在2006年将桂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桂剧艺术家们在对原生态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之上,融入创新的新元素,从剧本的编排、舞台的设置、演员的表演手段、戏剧的传播发行、观众传承等发面着手,创作了一批精品桂剧,如《大儒还乡》、《风采壮妹》等。桂剧以其独到的戏剧张力与魅力在中华传统的戏曲百花园中大放异彩,为此,桂剧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新媒体时代下桂剧的传承 (一)推陈出新,适应现代审美追求 精品桂剧的涌现,彰显了桂剧能够顺应时代的步伐。 首先要在义不容辞地保护与发扬传统的古老艺术、肯定传统的沉淀的前提之下推陈出新,以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来对传统艺术进行发展,并充分发掘传统戏曲的文化价值。其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作出符合新时代气息,贴近观众生活的好剧目,努力打造精品剧目,提升艺术质量,扩大桂剧的影响力,融入时代新元素,拓展吸引新一代观众群。 与此同时,桂剧的“变脸”应从编剧理念、舞台设计上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 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 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正是借助对社会成员的广泛影响,舆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控制手段,在现代社会控制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社会成员认同度高。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控制方式简单,易受偶然性影响,控制预见性差;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体和明确的目的,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动权的把握。②随着社会成员自觉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为控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相应地,作为自为控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大众传媒的舆论控制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 那么,大众传媒如何实现其舆论控制功能呢?总的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舆论导向;二是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导向,是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宣传系列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以维护社会秩序。一方面,大众传媒将由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所制定、颁布的法律、政令公之于众,呼吁 193

英国排名前二十名的大学及王牌专业

如今,出国留学已经趋于平民化,英国以其高含金量的学位文凭及优越的教学质量得到国际上的肯定,吸引了无数留学生前来英国留学。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讲,选择一所适合自己专业的院校十分困难,那么,2019年英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到底有多牛?各自的王牌专业都有哪些?接下来,就随老师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剑桥大学 闪闪发光的背景:金三角名校、全英最佳学府、书院联邦制大学、“罗素大学集团”成员、诺贝尔奖得主最多、名校中的“高富帅”、世界顶级研究型大学英国留学强势专业:法律、土木工程、地理、英语、机械工程、化学、药学、生物、物理、数学、发展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数学、国际关系、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电子工程、环境科学和社会学等。 2.牛津大学 闪闪发光的背景:金三角名校、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G5超级精英大学世界顶级公立大学、英国研究型大学“罗素大学集团”、“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Europaeum”的核心成员

英国留学强势专业:地理、英语、人类学、药学、国际关系、历史、法律、发展学、社会学、环境学、生物、数学、化学、语言学、计算机信息系统、化工和机械等。 3.圣安德鲁斯大学 闪闪发光的背景:公立研究型大学、苏格兰第一所大学、英国留学生满意度高居前列、英语世界中第三古老的大学、声名远扬的教学与研究中心、超过100个国家留学生占据了总数的30%以上 英国留学强势专业:国际关系、地理、物理、历史、化学和会计与金融等。 4.帝国理工学院 闪闪发光的背景:G5超级精英大学、“金砖五校”之一、“罗素大学集团”成员、毕业生起薪为英国之最、享誉全球的世界顶尖高等学府、研究水平被公认为英国大学三甲之列 英国留学强势专业:环境学、化学工程、电子工程、数学、统计、药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商业管理、会计与金融等。 5.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闪闪发光的背景:G5超级精英大学、英国金三角名校、“罗素大学集团”成员、“伦敦大学联盟”成员、学生国际化是学院的特色之一,44%来自世界其他120多个国家及地区 英国留学强势专业:地理、国际关系、传媒、社会学、会计与金融、政治、人类、经济、历史、法律、商业管理、物理和统计等。 6.杜伦大学

影视传媒行业研究

影视传媒行业研究 一.我国影视传媒行业概况 1.1研究背景 1.1.1电影票房逆势增长 从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冲击,增速不断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影视传媒产业强势崛起。如图中所示,当GDP增速从2007年的14%下探至2008年的9%,同期的票房增速从26%上升至63%;从2013年开始,国经济再一次下挫,2015年GDP增速在7%左右,而电影市场却呈现出一片红火,全年票房超437亿元,增幅高达49%,为五年来的最高增幅,观影人次达12.56亿,首次突破10亿观影人次大关。新增影院1420家,新增银幕8183块,平均每日新增22.4块,全国累计银幕32487块,银幕增长率33.7%,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此外,在2015年wind行业增速排名中,媒体行业排名第六,其中电影行业的增速为159.97%,市场表现非常抢眼,上演了一部中国版的“口红效应”。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1.1.2影业资本化运作热情高涨 影视行业大规模资本化已在2014年完成,但多家二三线影视公司仍在2015年以相当不错的价格与上市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新三板成为影视公司的新出口,多达44家影视公司登陆新三板,比如纪中的影视公司纪中文化,华谊新媒体业务分拆出来的华谊创星,还有以发行海外影片为主的基美影业等。 2015年以万达院线收购世茂影院为代表,国院线行业整合拉开帷幕,未来影视行业的并购将成为常态。 1.1.3影视行业将长期向好 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年均观影约1.6次,观影频次进一步提高,国视频付费用户规模达到2200万,较2014年的945万增长133%。80后、90后已成为观影主力,中国电影观影人群平均年龄进一步降低,“看电影”已成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常态,但中国年均观影频次仍大幅低于北美、国等电影发达市场,未来仍有较大成长空间。据不完全统计,约93%的观影行为发生在家庭、恋人、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

《设计史与艺术史的关联》04设计史学小史

设计史学小史 尽管人类设计行为的发生同智人的历史一样久远,1 可是对于设计史的研究只是20世 纪下半叶以来的事情。。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Design History Society ),这一组织的出现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实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学科。各大学的艺术史系也将设计史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供给学生。不过直到目前,设计史仍然被视作与艺术史和建筑史有着最为密切的学科联系。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艺术家和建筑师同时又充当设计师的角色,以及艺术与建筑给设计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和图像材料,另一方面是因为直至今天,设计史家通常又是艺术史家和建筑史家。 一、设计史研究的先驱 1.中国设计史研究的早期尝试 从学科史的意义来讲,清代乾隆年间朱琰(生平不详)撰述的《陶说》六卷(初刊于1774年),可以视作世界上第一部设计史类的专著。2 该著对各个时代陶、瓷器的形制及分类,制瓷的名窑,釉色的变迁,装饰的进步,产品的特色和治瓷名家等方面均有历史的记述。 而清代阮元(1764-1849)撰写的《畴人传》(1799),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设计师的传记。“畴人”在古代中国指的是从事天文、历法、仪器、星占等术业的人,古人讲“家业世世相传为畴”,说的就是“畴人”所从事的术业多为子承父业。阮元撰《畴人传》历时四年,书中记录自上古至乾隆末年的二百四十三位天文、历法、算学家,另有三十七位西洋学者。内容涉及历代天文、历法、推算资料、论天学说、仪器制度以及算学等方面。星占之学则未予收入。《畴人传》的刊行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部纪传体科技史和第一部科学家和设计师传记。3 清朝后期的罗士琳又撰《畴人传续编》六卷(1840),人物收至道光初年。1886年,诸可宝撰《畴人传三编》七卷,人物收至光绪初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钟骏更撰《畴人传四编》十二卷,此《四编》收录标准放宽至包括一些主要占星家和其他学者。以上三部续书仿阮元体裁,共收六百余人。4 不过,“艺术”和“工艺”的说法还没有在那时的汉语中流行,更不谈“设计”的概念了。但阮元等人的努力,本质上正是为我们今天称为“设计师”的人物树碑立传;因此,它在史学史的意义上完全可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媲美。另有晚清文人陈作霖(1837-1920)写有一篇“中国机器学家考”,5 亦可见当时西学东渐之风影响到旧式文人对传统文化中设计师地位的看法。 2.西方设计史研究的开拓者桑佩尔与李格尔 德国建筑师、教育家和作家戈特弗里德·桑佩尔(Gottfried Semper ,1803-1879),既是德国和奥地利新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的 主要实践者之一,又是设计史研究的先驱者。他有关视觉艺术的形 式、技术和风格的理论著述,不仅对19世纪的建筑和艺术理论产生 了持久的影响,更是影响到之后的设计史研究。 桑佩尔曾在慕尼黑和巴黎学习建筑学,1826至1830年前往意大 利和希腊研究古典建筑,1834至1849年在德累斯顿从事建筑业务。 后因参加1848年的大革命而被迫流亡巴黎和伦敦。50年代,他为伦 1 智人(homo sapiens ),现代人的学名;人类学家们一致认为智人出现于20万年前(详见Marilyn Stokstad 主编的Art History , 2nd ed., New Y ork, 2002)。 2 朱琰:《陶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3 阮元:《畴人传》,上海:商务印书舘,1935年。 4 《中国古代科技行实会纂》(全4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5 清陈作霖:《可园文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戈特弗里德·桑佩尔

英国大学管理专业排名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4365799.html, 完全大学指南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是英国第三方研究机构一个相对独立的排名,完全大学指南是英国大学排名影响比较广泛的一个排名。主要从入学标准、学生满意度、科研水平、毕业生前景等方面考察。 完全大学指南除了发布英国大学综合排名,同时也发布了不同专业英国大学排名,和立思辰留学360一起来看一下2016年英国大学商科及管理专业排名 毫无意外,排名前5的大学和去年几乎如出一辙。但值得关注的是,杜伦大学异军突起,从去年的20进驻到top10,成为商科院校里的佼佼者。 CUG Rank University Name Entry Standards Student Satisfaction Research Assessment Graduate Prospects Overall Score 20152014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4365799.html, 1 1 Cambridge 3.05 78 100.0 1 2 Bath 464 4.32 2.95 89 100.0 3 3 St Andrews 539 4.2 4 2.6 5 79 98.9 London School of 500 3.98 2.95 80 97.6 4 4 Economics 5 5 Warwick 518 3.7 6 2.95 82 97.4 6 20 Durham 452 4.02 2.65 90 96.4 7 7 Lancaster 442 4.03 2.95 83 96.2 8 6 Loughborough 415 4.15 2.70 86 95.2 9 11 Strathclyde 501 4.07 2.85 68 95.1 10 8 Exeter 447 4.12 2.65 80 94.8 11 9 Leeds 437 4.09 2.85 77 94.6 King's College 12 13 488 3.66 2.95 73 93.8 London 13 17 Birmingham 414 3.79 2.65 89 93.4 14 11 City 458 4.07 2.60 72 93.0 15 10 Cardiff 394 4.03 3.00 72 92.3 16 14 Reading 408 4.05 2.50 78 91.6 University 486 4.00 96 91.6 17 32 College London 18 19 Aston 381 4.10 2.70 76 91.5 19 18 Newcastle 419 3.90 2.50 79 91.4 20 27 Surrey 397 4.11 2.50 76 91.2 21 26 York 408 4.11 2.45 75 91.1 22 22 Nottingham 419 3.87 2.85 69 91.0 23 15 Glasgow 442 3.76 2.50 76 90.9 24 23 Edinburgh 458 3.79 2.45 72 90.6 25 25 Heriot-Watt 405 4.12 2.40 74 90.6

大众传媒的作用研究

大众传媒的作用研究 (文献综述) 关键词:大众传媒作用影响 一、什么是大众传媒[1]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指在传播路线上用以传达信息的报纸、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因特网等诸多形式。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1] 1、地位稳固。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们比其它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它一般社会群体。 三、大众传媒的种类[2] 第一类: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体语; 第二类: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 第三类: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和计算机通讯等

四、大众传媒的功能[2] 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它传播前任的只是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 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 监督功能:它能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揭露社会上的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 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娱乐功能:它提供了大量文学、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 五、大众传媒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决策制定的作用非常显著。威尔伯·施拉姆等学者就指出,“媒体很少劝人怎么想,却能成功劝说人想什么。” 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其主要作用就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大众传媒在公共决策的具体作用表现如下: 1、收集信息,传播信息 大众传媒也不是机械地收集信息,而是要把所有的信息加工和分析过后,提供给公众。这样对公众在了解信息的过程中能很好地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当然现在的大众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有时也会误导大众。 2、提高决策的认知度 大众媒体和决策都面对同一个对象——大众。大众媒体通过不断

高中英语作文:大众传媒的作用 The Function of Mass Media

高中英语作文:大众传媒的作用 The Function of Mass Media As the development the Internet, today we live in the high-tech world, we can have access to all kinds of high-tech products, such as TV, computer and so on. The Internet makes the world smaller, we can know the instant news quickly. 20 years ago, we only have TV and radio to get the news, but now, we have computer and cellphone. We call such product the mass media. The mass media brings people a lot of fun, we can know the new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e are not just depending on the traditional media. Now the government takes some action to clear the departments, the citizens can supervisor the official. If people find the officials take the advantage of the government’s resource, they can use the media to expose such behavior. Mass media is welcomed by the audience, people not only know more about the world, but also can supervisor the government. 随着网络的发展,今天我们生活在高科技的世界,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比如电视,电脑等等。网络让世界变得更小,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即时信息。20年以前,我们只有通过电视和收音机来收看消息,但是现在,我们拥有了电脑和手机。我们把这些产品称为大众媒体。大众媒体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乐趣,我们可以知道全世界的信息,不用仅仅依靠传统媒体。现在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

2017《TIMES》英国大学商科排名

去年的《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显示:41.2%的意向留学生选择就读商科,商科毕业后就业面广、薪资待遇高、工作体面;全球范围内接受过商科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表示:商科教育帮助自己获得了个人回报93%、职业回报89%、财务回报75%。 学科排名总体排 名 大学 1 3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圣安德鲁斯大学 2 2University of Oxford 牛津大学 3 12University of Bath 巴斯大学 4 6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伦敦大学学院 5 9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开斯特大学 6 11Loughborough University 拉夫堡大学 6 7University of Warwick 华威大学 8 48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斯克莱德大学 9 27King's College London 伦敦国王学院 10 13University of Leeds 利兹大学 11 4Durham University 杜伦大学

12 8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13 19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 13 9University of Exeter 埃克塞特大学 15 20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诺丁汉大学 16 18University of Sussex 萨塞克斯大学 17 23University of Kent 肯特大学 18 17University of York 约克大学 19 26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20 24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谢菲尔德大学 20 33Aston University Birmingham 阿斯顿大学伯明翰 22 44University of Aberdeen 阿伯丁大学 23 31University of Reading 雷丁大学 23 32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 23 16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伯明翰大学

英国大学研究生排名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4365799.html, 近年来,去英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立思辰留学360表示,英国教育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以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而名扬四海。且英国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世界最古老大学坐落的地方,素以高水平的教育和严谨的学风为特色。 《完全大学指南》英国大学排名是英国影响最为广泛的大学排名之一,主要从入学标准、学生满意度、科研水平、毕业生前景等方面考察。2016年最新《完全大学指南》英国大学专业排名已经火热出炉,立思辰留学360分析下面是2016年英国大学建筑学专业排名,供大家参考! 《完全大学指南》2016英国大学排名之建筑学专业排名 CUG Rank University Name Entry Standards Student Satisfaction Research Assessment Graduate Prospects Overall Score 20152014 1 1 Bath 577 4.45 2.90 86 100.0 2 2 Cambridge 571 4.20 3.10 82 98.9 3 4 Edinburgh 527 3.73 2.90 90 97.0 4 3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499 3.77 3.05 88 96.5 5 5 Newcastle 43 6 4.20 2.70 90 95.4 6 7 Sheffield 510 4.26 2.98 74 95.4 7 6 Cardiff 494 4.04 2.75 80 94.6 8 12 Nottingham 487 3.85 2.35 84 93.3 9 9 Liverpool 429 3.91 3.00 74 92.1

文化传播与文化传媒的区别

文化传播公司与文化传媒公司的区别 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传播公司 主要是面向广告业务为主,而文化传媒公司则主要是面向电视剧和电影等传媒事业为主,二者的主要区别还请参照以下相关资料介绍,也许对于二者的区分你会有个系统的了解的 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市场营销策划,企业营销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市场信息咨询与调查(不得从事社会调查、社会调研、民意调查、民意测验),会务服务,礼仪服务,婚庆服务,翻译服务,展览展示服务,搬运服务,包装服务,体育赛事策划,法律咨询(不得从事法律服务),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注:名称中的行业表述必须含有“广告”或“文化传播”字样,方可从事广告代理和发布行业),设计制作各类广告,利用自有媒体发布广告,税率,营业税交5%,所得税2.5%(核定征收) 文化传播公司的经营范围参考:文化艺术交流策划、企业管理咨询、商务信息咨询(除经纪),会展服务,图文设计制作,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销售文化办公用品、工艺品、日用百货。 下边给出几个文化传播公司经营范围范例参考: 1、文化艺术交流策划(除经纪),舞台艺术造型策划,企业形象策划,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设计、制作各类广告 2、文化艺术交流策划、管理管理咨询、商务信息咨询(除经纪),舞台艺术造型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图文设计制作,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礼仪服务,摄影服务,销售服装鞋帽、家具、玩具、日用百货、模具制品、塑料制品。 3、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文化艺术交流策划(除经纪),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图文设计制作,销售玩具、工艺礼品、电子产品。 4、文化艺术交流策划、商务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除经纪),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企业形象策划,舞台艺术造型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图文设计制作,制作、设计各类广告。(太过空洞,做个对比把他们本质的营业范围的区别弄清楚) 二、文化传媒类公司要注册有广播、电影、电视剧制作等必须根据经营范围,到省级广播电视管理机关办理批准文件或取得行政审批许可证;而且注册资本必须是300万以上的。办文化传播类公司,经营范围中如果没有电视剧、电影、广播制作等等,则无需办理注册登记前置审批,也就是说登记门槛低了很多。(那么文化传播公司既然门槛低,能够拍摄电视剧或者电影吗?如果能的话采用那种合作方式?不能的话能否参与其他种类的合作方式?请调查清楚,要考虑周全。) 三、传媒公司:通常指的是像广播、电视这类,带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也就是说这是这类公司面对大众的主要形式。当然这种公司通常需要广告收入来生存的,所以他们下面可能会有广告部门。他们需要广告部的营利,却并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有时候我们会感觉看到更多的是他们为大众提供健康、有意义的精神食粮为宗旨的。

(完整版)传媒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正月十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正月十五文化传媒从起步到目前运营已有四个月的时间了,鉴于公司目前处于初建阶段,所以需要进行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使公司可以做出有目标、有方向的运营理念,以及发展规划。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我们要做的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道路是什么样的? 根据以上问题,我做出这样三个层次的规划: 一、产品创造战略 产品、服务、项目、活动是任何公司的基础,这四种内容可以统称为产品。 一个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首当其冲就是要做自己的产品创造,所谓产品创造,就是有能够拿得出手,并且代表自己特色的东西,树立品牌形象与定位。 十五文化传媒也应该这样,将产品、服务、项目、活动,集中在四大方向:大型,高端,长久,品牌 敢为天下之先,敢创天下之新,这是我们的雄心抱负;敢想天下之无,敢做天下之大,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 二、产业放大战略 在文化产业放大战略中,我们确定: 1、文化产业地域化:县域文化;区域文化;中国文化;跨国文化 2、文化产业行业化:纸传媒(包括出版);光传媒(包括影音、MV);大文化(包括研究策划);超文化(包括教育) 3、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做高(质量);做大(规模);做宽(范围);做长(品牌) 4、树立公司文化产业终极目标:创办正定第一家以明星资源模式为主的文化传媒公司;将正月十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集团化 当然,将产品创造战略与产业放大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便是“盈利”。 马云曾说过,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一个企业应该为自己不赚钱而感到羞耻,不赚钱的企业,就是在犯罪。

不管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终极梦想是什么,但是首先要做的,就是赚钱。不要总想着先投入,然后再慢慢赚钱,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要赚钱。只有经济,才是考验一个好的公司,以及它的正确商业运营模式的唯一标准。 三、文化品牌战略 企业就是社会。作为大社会的部分社会;作为小社会的整体社会。都有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企业也是这样,讲企业就不能只是认识、实践它的经济内容,正确的方法却要同时认识、实践它的政治内容、文化内容。 再广阔的雄心大志,也要靠企业文化支撑,文化的能量是柔性的,也是刚性的;是自强不息的,也是厚德载物的。把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品牌,把文化企业上升为文化品牌,这是认识、实践企业文化内容的两条主线。 虽然企业文化品牌固然重要,但为什么要把文化品牌战略放在最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品牌,就像一支队伍的旗帜,但是我们必须要先认识清楚,只有一支真正组建成功的队伍才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独有的旗帜,而对于初建阶段的我们,现阶段需要做好的不仅是去编织这样一面旗帜,我们更要注重的是编织这样一面旗帜的技术所在。 怎样去编织好一面属于我们自己独有的旗帜,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品牌,这就涉及到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如果一个企业连自己的核心技术,连专业性都谈不上的话,谈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品牌都是天方夜谭而已。 没有核心的技术,不存在专业性的公司,就意味着一直要靠模仿别人去生存,但是,只有你走在别人前面时,你才可以让别人无路可走。所以,公司初建阶段,我们唯一做到,就是将我们的工作专业化,做出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产品。用尽全力,把这种专业性做到比同行高10倍。高度聚焦,单点突破。公司才可以有立足之地。 不违背普世主义道德,不违背现代文明法律,挣钱是能力,有钱是实力。正月十五百万、千万、万万业绩都是体现在经济层面的梦。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运用好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运用好资金,运用好人才,运用好项目,运用好管理等。只要团队所有人的心都朝向一个共同目标,时间就会证明我们是一支真正强大的队伍。

大众传媒的作用

: (1)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体。 (2)大众传媒的种类: 书籍、报纸、杂志、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3)特性(功能):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最基本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监督功能;娱乐功能 (3)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改变着人们

的日常生活 (4)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有利:网络是学习的工具,可以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网络可以是娱乐工具,娱乐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长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学习社会。 不利: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来源复杂,如果不加选择,过量接受,可能会导致“信息污染综合症”;虚假的不良的广告信息也会对青少年造成不利影响;大众传媒中还有一些暴力、色情

等内容,会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思想等。如果长时间的泡在网上,会影响他们的休息和身体健康,还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独感,颓废感、困惑感,亲情得不到满足,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大众传媒的种类:第一类: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体语 第二类: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第三类: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等 (2)作用(功能):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它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 监督功能:它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揭露社会上的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娱乐功能:它提供了大量文学、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 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

大众传媒的作用(精)

(1 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体。 (2大众传媒的种类: 书籍、报纸、杂志、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3特性(功能 :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最基本的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监督功能;娱乐功能 (3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 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改变着人们 的日常生活 (4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有利:网络是学习的工具,可以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可以是娱乐工具,娱乐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长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学习社会。 不利: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来源复杂, 如果不加选择,过量接受,可能会导致“ 信息污染综合症” ;虚假的不良的广告信息也会对青少年造成不利影响;大众传媒中还有一些暴力、色情 等内容,会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思想等。如果长时间的泡在网上,会影响他们的休息和身体健康, 还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独感 ,颓废感、困惑感,亲情得不到满足,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 大众传媒的种类:第一类: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体语

第二类: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第三类: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等 (2作用(功能 :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它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 ;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 监督功能:它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揭露社会上的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娱乐功能:它提供了大量文学、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 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新闻传播工具 (news media :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 报纸、通讯社、 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 (Mass media 。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当新闻传播工具出现后 , 新闻传播才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新闻传播工具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传播速度 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大。 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是报纸,它在漫长的传播史中一直是新闻传播工具的主要形态。对新闻传播工具渊源的研究,中外新闻学者有 3种说法:①新闻采集活动始于中国商代、周代, 《诗经》、《春秋》是最早的古代报纸。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日本的新闻学著作。②中国的邸报 (见敦煌进奏院状和古罗马帝国的“ 每

最新英国环境专业大学排名情况

近期,TIMES英国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排名的发布吸引了同学们的强烈关注,近些年来,伴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所以越来越多与环境工程相关的职业也争相出现,人才缺口的扩大使得越来越多同学对其青睐有加。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对英国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排名进行详细介绍,希望为大家英国留学提供参考方向。 一、帝国理工大学(Imperial College)(英国大学排名4,世界排名6,位于伦敦) 推荐课程 环境工程MSc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环境工程和商业管理MSc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MSc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留学申请资格 1、一等学位,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工程,自然科学,土壤科学等专业学生也可以申请。 2、雅思6.5(写作和口语6.0) 二、南安普顿大学(Southampton)(英国大学排名19,世界排名75,位于英格兰南部) 推荐课程 能源可持续发展MSc Programmes in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可再生能源科技与应用MSc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留学申请资格 1、数学、物理、工程或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本科学士学位 2、雅思6.5 三、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英国大学排名13,世界排名30,位于英格兰南部) 推荐课程 水与环境管理MSc in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留学申请资格 1、二等学士学位 2、雅思6.5,单项不低于6.0 四、Edinburgh爱丁堡大学(英国大学排名15,世界排名20,位于苏格兰地区) 推荐课程 环境保护与管理MS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留学申请资格 1、要求学生有生物,环境或者是物理以及地理工程方面的背景,二等学士学位 2、雅思6.5,单项不低于6.0 五、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英国大学排名17,世界排名72,位于英格兰中部) 推荐课程

2018年文化传媒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文化传媒行业 分析报告 2018年9月

目录 一、整体看2018上半年营收、净利润整体增速下滑 (6) 1、2018上半年行业营收、净利润增速下滑,商誉减少,但细分板块各有特色 (6) 二、游戏:内忧外患进入洗牌期 (8) 1、2018年1-6月中国游戏市场销售收入1050亿元,同比增长5.2% (9) 2、移动游戏用户规模4.6亿人,同比增长5.4%,用户增速放缓 (10) 3、游戏总量调控,中长期促游戏精品化发展 (12) 三、影视:净利润同比增速拐点向上 (12) 1、2018上半年光线传媒出售新丽拉高影视内容板块净利润增速 (12) 2、影视剧行业资本退潮及行业洗牌加速头部影视内容公司优势逐步提升 .. 13 四、广告:呈现一九现象头部效应显著 (15) 1、2018年上半年全媒体广告刊例花费同比增幅9.3% (16) 五、院线:渠道下沉增量市场集中度提升 (17) 1、2018上半年电影分账票房299.68亿元,同比增加17.6% 三四线拉动显著 (18) 2、政策层面支持中西部影院建设 (20) 六、广电:有线电视用户2.34亿环比下降2.15% (21) 1、借助IPTV OTT以及新媒体延申与融合下的芒果超媒模式,可借鉴难复制 (21) 2、新媒体冲击,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下滑,收视份额下降 (23) 七、出版:借助阅读发新芽 (24)

八、政策层面 (25) 九、2018下半年文化传媒行业展望 (28) 1、自上而下看政策:鼓励书店、中西部数字影院建设 (28) 2、自下而上看用户:Z世代、小镇青年的需求 (29) 十、重点企业简况 (30) 1、新经典 (30) 2、光线传媒 (31) 3、横店影视 (31) 4、芒果超媒 (31) 5、奥飞娱乐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