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发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的吡唑类化合物,并探讨其药理活性价值。方法:将2,6—二氯吡啶作为起始的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水解、合成和取代反应等最终合成吡唑类的新型的具有特殊生物学活性的目标化合物。结果:经过初步的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新合成的吡唑类化合物在浓度为

500mg/L时,对黄瓜霜霉病菌以及黄瓜霜白病菌等的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有的抑制效果甚至可以达到85%以上,是比较高效的新型化合物。结论:这种新

合成的吡唑类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有很好的抑制真菌的药理效果,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吡啶类化合物药理活性新型合成

近些年来,吡唑类的化合物以及衍生物由于其具有的活性高、毒性小和配位

能力较高等优点是这类的化合物使用越来越广泛,被更多的应用到药物的研发和

生产中,其中,吡唑环上的取代位点可以连接不同的取代物从而开发出更多的具

有特殊效果的新型化合物。吡唑酰胺类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菌活性的药理

效果,尤其是含有氟基团的,借用氟基团的特殊电子效应和阻碍效应使得吡唑类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更加的强。另外,含有吡啶环的化合物也由于其具有的高效低

毒等优点成为了开发新农药品种的热点。本研究中将已开发的含氟吡唑类的化合

物与吡啶类结合,合成新型的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的化合物,并进行专业的活

性测试以探究其实际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药品准备 2,6-二氯吡啶,1-乙氧基-2-二氟乙酰基丙烯酸乙酯,水合肼,无水乙醇,嘧菌酯等化学药品和化学制剂,核磁共振仪器和质谱仪等用于检

验生物活性的检验设备。

1.2 合成方法和步骤

1.2.1 以2,6-二氯吡啶100g为原料,室温情况下加入水合肼并加热回流,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析出白色固体物质70g,即合成的6-氯-2-肼基吡啶。

1.2.2 合成反应制得1-乙氧基-2-二氟乙酰基-丙烯酸乙酯。

1.2.3 取合成的6-氯-2-肼基吡啶70g放于烧瓶中,在加乙酸进行溶解,按1:1.3的比例再加入1-乙氧基-2-二氟乙酰基-丙烯酸乙酯,完成反应后将所得的液体

静置、抽滤、烘干,最后得到红色的固体物质50g,即1-(6-氯吡啶-2-基)-5-二氟

甲基-1H -4-吡唑羧酸乙酯。

1.2.4 将1.2.3中所得到的中间产物50g放于烧瓶内,加入四氢呋喃进行溶解

后加入加入氢氧化钠并混匀,将反应液倒入水中,调节PH,静止、过滤、烘干析出物,得到黄色的固体物质39g。

1.2.5 用1.2.4中所得的39g黄色固体物质与氯化亚砜220ml进行反应,并常

压析出过量的氯化亚砜,最后可以得到1-(6-氯吡啶-2-基)-5二氟甲基-1H -4-吡唑

酰氯38g左右,此时的产物为粗产物,没有经过提纯。

1.2.6 制备目标产物含氟吡啶联吡唑-4-酰胺类化合物将粗提取的1-(6-氯吡啶-

2-基)-5二氟甲基-1H -4-吡唑酰氯溶解到四氢呋喃中,加入取代芳胺和胺一定比例

加入三乙胺,完全反应,静置,得到结晶物质后过滤并烘干结晶物质,最后得到

淡黄色的结晶产物,即为实验的目标化合物,此化合物为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质。

1.3 药物活性检测使用核磁共振仪和质谱仪等检测仪器对合成的几种化学物

质进行检测,评定其杀菌效果和活性,得出不同药物浓度对不同细菌的杀伤抑制

中药三七对血液系统的药理活性研究

中药三七对血液系统的药理活性研 究 【论文关键词】中药;三七;血液系统;药理活性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仔细的文献检索,对中药三七在血液系统方面的活性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三七及其同属其他药材的开发利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参考。 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止血作用中医认为三七止血而不留瘀,对出血症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三七素(dencichine)是三七中分离出的止血活性成分,有L-型和D-型两种构型。此外,三七中的钙离子和槲皮苷等物质亦是止血的活性物质。三七止血一般生用,主要是因为三七素不稳定,受热易被破坏。三七素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并使血小板显着增加,主要通过机体代谢,诱导血小板释放ADP、血小

板因子Ⅲ和Ca2+等凝血物质而产生止血作用。三七素能增益组织胺诱导的主动脉收缩,推测三七素止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组织 胺使血管收缩引起的。郑颖等探讨了三七止血作用与剂量的关系,大剂量活血作用强, 小剂量三七则主要表现为止血作用。当机体处于出血状态时,三七表现出较强的止血作用。 活血作用三七总皂苷主要通过改善血 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流状态,改善血液成分 来达到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 的作用的目的。三七总皂苷能使冠心病患者血清NO含量增加,内皮素水平下降,降低血 管内皮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凋 亡率及Fas和Bcl-2的表达,Rg1、Rb1、Re 被认为是三七保护血管内皮缺氧损伤的主 要效应成分。三七三醇苷能明显抑制由胶原、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大鼠 及家兔血小板聚集,抑制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血栓素 A2(TXA2)释放。人参皂苷Rg1和三七皂甙单体2A-1-1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机理可能与

1_2_4-三唑的制备

化工与生物技术学院 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实验类型:设计 实验题目:1,2,4-三唑的制备 班级:轻化1101班学号:11140131 姓名:徐得欢实验日期:

1,2,4,-三唑的制备 目的与要求 了解无取代三唑环的合成和应用 了解无取代三唑环的合成和应用; 了解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学会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一,前言 1.2.4一三唑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菌lll、消炎l 2l、抗癌_3j等。Catheyl4j指出,含有C—C—N—N骨架的有机分子对植物有促进生长的作用。Pathok等指出1.2.4一三唑硫醚类的抗菌性比硫醇类高[5I。考虑到羟基等基团能增加分子水溶性及负电性、有可能提高药物活性。 二、实验原理 1,2,4-三唑环中有两个相邻的氮原子,在合成上可以由NH2NH2来提供,通过和其他带有活性基团的化合物如甲酰胺缩合而成。甲酰胺法是目前工业上生产1,2,4-三唑常有的方法。另一类方法是通过1mol的甲酰胺和1mol甲酰胺环和而成。但用这种方法,甲酰肼尚有需要由甲酸甲酯肼来制备,路线较长,成本较前类方法为高。用肼的衍生物(如酰肼)代替肼,可用类似的方法合成取代的三唑化合物,。3HCONH2 + NH2NH2 .H2O + 2H2O + HCOOH + 2NH3 N N HN 180℃(甲酰胺沸点:210℃水合肼的沸点118.5℃)。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带机械搅拌回流装置(尾气吸收),蒸馏装置等。 2.试剂 水合肼(C.P.80%或工业品),甲酰胺(C.P.99.5%或工业品),无水乙醇。 四、实验步骤 1、1,2,4_三唑制备 将86g(1.9mol)甲酰胺和5.22g(0.1mol)甲酸加入四颈瓶,加热至180℃,保持温度170-185℃边搅拌边滴入63g(1.0mol)85%的水合肼(当温度低于170℃

1,2,3-三氮唑的制备

三种1,2,3-三氮唑的制备 目录 三氮唑的制备 (1) 第一章 1-苄基-4-苯基-1-H-1,2,3-三氮唑的合成研究 (2) 1.1 前言 (2) 1.2 1-苄基-4-苯基-1-H-1,2,3-三氮唑的制备 (2) 1.2.1 反应原理 (2) 1.2.2 实验步骤: (3) 1.2.2.1 氯苄为原料制备1-苄基-4-苯基-1-H-1,2,3-三氮唑 (3) 1.2.3 1-苄基-4-苯基-1-H-1,2,3-三氮唑结构表征: (4) 1.2.4 结论 (4) 第二章 2-(4-苯基-1,2,3-三氮唑-1-亚甲基)-1-H-苯并咪唑的合成研究 (5) 2.1 引言 (5) 2.2 反应原理 (5) 2.3 实验部分 (6) 2.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6) 2.3.2 实验步骤 (6) 2.3.2.1 合成路线: (6) 2.3.2.1.1 2-氯甲基苯并咪唑的合成[9] (6) 2.3.2.1.2 2-(4-苯基-1,2,3-三氮唑-1-亚甲基)-1-H苯并咪唑的合成 (6) 2.4 结果与讨论 (7) 2.4.1 结果 (7) 2.4.2 讨论 (9) 2.5 结论 (9) 第三章 9-[2-(4-苯基-1,2,3-三氮唑)-1-乙基]-9H-咔唑的合成研究 (10) 3.1 引言 (10) 3.2 反应原理: (11) 3.3 实验部分 (11) 3.3.1 主要仪器及试剂 (11) 3.3.2 实验步骤 (12) 3.3.2.1 9-(2-氯乙基)-9-H-咔唑的制备 (12) 3.3.2.2 9-[2-(4-苯基-1,2,3-三氮唑)-1-乙基]-9-H-咔唑的制备 (12) 3.4 结果与讨论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枳椇子

枳椇子 枳椇子《*辞典》:枳椇子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ZhǐJǔZǐ 【别名】木蜜(陆玑《诗疏》),树蜜、木饧(崔豹《古今注》),白石木子(《荆楚岁时记》),蜜屈律(《太平广记》),鸡距子、癞汉指头(《苏沈良方》),栞栱(《埤雅》),背洪子、兼穹(《朱子大全》),拐枣(《救荒本草》),天藤、还阳藤(《滇南本草》),木珊瑚、鸡爪子、鸡橘子、结留子、曹公爪、棘枸(《纲目》),白石枣(《医林纂要》),万寿果(《药物出产辨》),鸡爪梨、甜半夜,龙爪(《中国树木分类学》),碧久子(《广州植物志》),金钩钩、酸枣(《江苏植药志》),鸡爪果(《南宁市药物志》),枳枣(《中药志》),转钮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带有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连果柄一并摘下,晒干。或碾碎果壳,筛出种子。晒干。 【原形态】 枳椇(崔豹《古今注》),又名:枸(《诗经》),枳枸(《庄子》),椇(《札记》),枸骨(陆玑《诗疏》),白石木(崔豹《古今注》),交加枝(《雷公炮炙论》),金钩木(《舆地志》),桔枸树(《卫生易简方》),梨枣树(《纲目》),金果树。 落叶乔木,高达10米。小枝红褐色。叶互生,广卵形,长8~15厘米,宽6~10厘米,先端尖或长尖,基部圆形或心脏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均无毛,或下面沿主脉及侧脉有细毛,基出3主脉,淡红色;叶柄具锈色细毛。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杂性,绿色,花梗长;萼片5,近卵状三角形;花瓣5,倒卵形,先端平截,中微凹,两侧卷起;雄花有雄蕊5,花丝细,有退化子房;两性花有雄蕊5,雌蕊1,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裂。果实为圆形或广椭圆形,灰褐色;果梗肉质肥大,红褐色,无毛,成熟后味甘可食。种子扁圆,红褐色。花期6月。果熟期10月。 本植物的根(枳椇根),树皮(枳椇木皮)、树干中的液汁(枳椇木汁),叶(枳椇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自河北、河南以至广东、贵州、云南均有分布。主产陕西、广东、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此外,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河北;西藏等地亦产。 【性状】 ①干燥带果柄的果实 果柄膨大,肉质肥厚,多分枝,弯曲不直,形似鸡爪,在分枝及弯曲处常更膨大如关节状,分枝多呈丁字形或相互成垂直状,长3~5厘米或更长,直径4~6毫米。表面棕褐色,略具光泽,有纵皱纹,偶见灰白色的点状皮孔。分枝的先端,着生1枚钝三棱状圆球形的果实,果皮纸质,甚 薄,3室,每室含种子1粒。果柄质稍松脆,易折断,

热处理对三七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

热处理对三七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6-04-29T09:14:50.263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1期作者:谢拥军 [导读] 尤其是110度高温下经过1h热处理后三七止血、消炎活性显著降低,但是其扶正固本活性却有了显著提高。结论:热处理能显著改变三七药理活性,能够达到选择性增强或降低三七某种药理活性的作用。 谢拥军(娄底市中医医院,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目的:探讨热处理对三七药理作用的影响。方法:设计药理实验,应用统计学软件对热处理三七以及生三七的药理活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热处理后三七各方面的药理活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110度高温下经过1h热处理后三七止血、消炎活性显著降低,但是其扶正固本活性却有了显著提高。结论:热处理能显著改变三七药理活性,能够达到选择性增强或降低三七某种药理活性的作用。 关键词热处理;三七;药理活性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植物,干燥根及根茎入药,是我国名贵的中草药,目前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均有广泛应用[1]。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含有多种皂苷类、黄酮类、氨基酸、挥发油、糖类、无机盐以及无机离子等多种成分,在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功效,被称为“南国神药”。三七的炮制过程中要满足质量标准,一般要在100度高温下进行半个小时的杀毒、消菌,现设计对照试验研究热处理是否会对三七的药理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下是本次研究的全部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体重不具有显著差异的健康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实验试剂包括盐水组以及生三七、100℃30min、100℃1h、110℃30min、 110℃1h热处理的熟炙三七配制的0.15g/mL的混悬液、二甲苯。 1.2方法 1.2.1止血实验:取60只体重不具有显著差异的健康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六组,分别对每组小鼠进行生理盐水(0.2mL/10g)以及生三七、100℃30min、100℃1h、110℃30min、110℃1h热处理的熟炙三七配制的0.15g/mL的混悬液以3g/Kg的剂量对小鼠进行灌胃处理,给药40min后剪断每组小鼠胃部1/3处,对每组小鼠的止血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 1.2.2抗炎实验:取60只体重不具有显著差异的健康成年小鼠,按照上述分组原则均分为六组,首先分别对每组小鼠进行生理盐水 (0.2mL/10g)以及生三七、100℃30min、100℃1h、110℃30min、110℃1h热处理的熟炙三七配制的0.15g/mL的混悬液以3g/Kg的剂量对小鼠进行灌胃处理,制炎15min后处死小鼠并迅速剪下小鼠左右两耳,分别对每组小鼠左右两耳重量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 1.2.3游泳实验:按照上述实验原则取60只小鼠,并应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组,分别对每组小鼠进行生理盐水(0.2mL/10g)以及生三七、100℃30min、100℃1h、110℃30min、110℃1h热处理的熟炙三七配制的0.15g/mL混悬液以3g/Kg的剂量对小鼠进行灌胃处理,连续进行一周后对小鼠进行游泳时间测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 1.3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以P<0.01表示统计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三七具有显著的止血、消炎、固本作用,但热处理显著影响三七的药理活性。110℃热处理后三七的止血消炎活性显著降低,但小鼠游泳时间显著延长,可见110℃热处理三七固本作用显著增强,而且生三七组止血、消炎效果均显著优于其他组,而固本活性却最低,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重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重要产品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但中药药理活性成分复杂,不同的炮制方法往往会对中药的药理活性成分产生严重的影响,影响药理作用,因此不同处理方式对中药药理活性的影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三七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固本、补血、益气、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药理活性[3-4],随着近年来三七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三七的研究日益增多。 中医理论认为三七讲究”生消熟补”,可见对三七进行不同的处理会影响三七的化学成分种类以及含量,使三七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本次实验通过设计动物实验,通过设计空白对照对三七经过热处理后的止血、消炎、固本作用进行了统计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三七进行热处理确实显著影响三七的药理活性,生三七止血、消炎活性最好,110℃热处理1h三七固本作用显著增强,该实验结果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一致[5]。

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发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的吡唑类化合物,并探讨其药理活性价值。方法:将2,6—二氯吡啶作为起始的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水解、合成和取代反应等最终合成吡唑类的新型的具有特殊生物学活性的目标化合物。结果:经过初步的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新合成的吡唑类化合物在浓度为 500mg/L时,对黄瓜霜霉病菌以及黄瓜霜白病菌等的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有的抑制效果甚至可以达到85%以上,是比较高效的新型化合物。结论:这种新 合成的吡唑类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有很好的抑制真菌的药理效果,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吡啶类化合物药理活性新型合成 近些年来,吡唑类的化合物以及衍生物由于其具有的活性高、毒性小和配位 能力较高等优点是这类的化合物使用越来越广泛,被更多的应用到药物的研发和 生产中,其中,吡唑环上的取代位点可以连接不同的取代物从而开发出更多的具 有特殊效果的新型化合物。吡唑酰胺类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菌活性的药理 效果,尤其是含有氟基团的,借用氟基团的特殊电子效应和阻碍效应使得吡唑类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更加的强。另外,含有吡啶环的化合物也由于其具有的高效低 毒等优点成为了开发新农药品种的热点。本研究中将已开发的含氟吡唑类的化合 物与吡啶类结合,合成新型的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的化合物,并进行专业的活 性测试以探究其实际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药品准备 2,6-二氯吡啶,1-乙氧基-2-二氟乙酰基丙烯酸乙酯,水合肼,无水乙醇,嘧菌酯等化学药品和化学制剂,核磁共振仪器和质谱仪等用于检 验生物活性的检验设备。 1.2 合成方法和步骤 1.2.1 以2,6-二氯吡啶100g为原料,室温情况下加入水合肼并加热回流,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析出白色固体物质70g,即合成的6-氯-2-肼基吡啶。 1.2.2 合成反应制得1-乙氧基-2-二氟乙酰基-丙烯酸乙酯。 1.2.3 取合成的6-氯-2-肼基吡啶70g放于烧瓶中,在加乙酸进行溶解,按1:1.3的比例再加入1-乙氧基-2-二氟乙酰基-丙烯酸乙酯,完成反应后将所得的液体 静置、抽滤、烘干,最后得到红色的固体物质50g,即1-(6-氯吡啶-2-基)-5-二氟 甲基-1H -4-吡唑羧酸乙酯。 1.2.4 将1.2.3中所得到的中间产物50g放于烧瓶内,加入四氢呋喃进行溶解 后加入加入氢氧化钠并混匀,将反应液倒入水中,调节PH,静止、过滤、烘干析出物,得到黄色的固体物质39g。 1.2.5 用1.2.4中所得的39g黄色固体物质与氯化亚砜220ml进行反应,并常 压析出过量的氯化亚砜,最后可以得到1-(6-氯吡啶-2-基)-5二氟甲基-1H -4-吡唑 酰氯38g左右,此时的产物为粗产物,没有经过提纯。 1.2.6 制备目标产物含氟吡啶联吡唑-4-酰胺类化合物将粗提取的1-(6-氯吡啶- 2-基)-5二氟甲基-1H -4-吡唑酰氯溶解到四氢呋喃中,加入取代芳胺和胺一定比例 加入三乙胺,完全反应,静置,得到结晶物质后过滤并烘干结晶物质,最后得到 淡黄色的结晶产物,即为实验的目标化合物,此化合物为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质。 1.3 药物活性检测使用核磁共振仪和质谱仪等检测仪器对合成的几种化学物 质进行检测,评定其杀菌效果和活性,得出不同药物浓度对不同细菌的杀伤抑制

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2-08-22T17:32:06.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1期作者:钟晓凤[导读] 因此,三七不仅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双重调节作用明显。 钟晓凤(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药剂科 4720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416-02 【摘要】目的讨论三七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对三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总结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化学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结果三七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系统产生影响,还具有抗衰老、抗肿瘤和抗炎的作用。结论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药,三七及其提取物药用作用广泛,副作用少,是一味值得重视和开发的中药。【关键词】三七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三七,别称田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五加科类名贵中药材,传统医学对该药的研究较多。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含有三七皂甙类、黄酮、三七索、氨基酸、挥发油、植物箱醇、糖类、无机盐和无机离子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本研究总结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化学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三七所含人参三醇皂苷Rg1类成分能够兴奋大闹中枢,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活动脑部组织,增强大闹记忆及抗脑部疲劳的作用。Rbl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安神和催眠的作用。临床实验证明:三七能强化水合氯醛和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增强氯丙嗪的安定作用。马氏报道[1]:三七总皂苷能对抗L-谷氨酸介导的神经毒性,改善神经细胞缺氧状态,保护皮层神经细胞,从而降低细胞损害。另外,马氏报道:三七总皂苷不仅能阻断细胞外Ca2 内流,而且能抑制内源性Ca2释放,还可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因此,三七不仅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双重调节作用明显。 2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临床对三七在循环系统的作用研究和报道较多,尤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 2.1 对心脏的作用 三七总皂苷能改善急性胰腺炎的心肌缺血状态。三七总皂苷单体Rbl能够阻滞钙通道,起到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陈氏研究表明[2]:三七能够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有关。三七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心肌细胞内肌浆网膜上钙泵的活性,从而减少心肌细胞Ca2+,使左心室心肌重量减轻。三七总皂甙是一种肌浆网膜钙泵活性激动剂,早期高血压心肌细胞的可塑性大,适当运用三七总皂甙将会对改变心衰病程有深远意义。 2.2 对血管的作用 三七皂苷降低血压和扩张血管作用明显,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钙通道阻滞,影响细胞Ca2+ 运动有直接关系。另外,三七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其提取液能明显引起麻醉,迅速而持久下降血压,同时对心率影响不大。低浓度三七提取液对蛙下支血管具有收缩的作用,而高浓度时,扩张作用短暂且明显,可能与血管壁的直接作用有关。三七醇提取物能兴奋离体蛙心,降压作用显著而持久。 2.3 降血脂作用 三七皂苷能抑制低浓度高脂血清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因此,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高氏研究显示[3]:三七浸出液能增加血液中的凝血酶,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通过收缩局部血管的作用,达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目的。三七注射液降低GTP浓度,改善异常的血浆蛋白,预防肝细胞坏死,因此,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裴氏研究表明[4]:三七总苷注射液2ml,加入10%葡萄糖50ml静滴,qd,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4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苏氏报道[5]:三七粉合并知柏地黄丸治疗前后尿道及其所属腺体的慢性化脓性感染临床疗效显著。 5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一定剂量的三七能增加实验小鼠的睾丸重量,增强正常男性的性欲,因此,临床可用于治疗男性性功能减退等疾病,对治疗女性子宫脱垂的疗效也很好。 6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三七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强化机体的免疫能力。三七能使过低或过高的免疫反应恢复,因此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同时不干扰正常的免疫反应。周氏等[6]报道:三七总皂甙具有提高大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功能。 7 抗衰老、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三七茎叶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多糖等,可能具有抗衰老作用。临床试验显示[7]:三七二醇苷能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又能延长最低寿命和最高寿命,能提高果蝇及老龄小鼠的交配率,还具有提高小鼠心脑组织的SOD活性,因此具有抗衰老作用。临床上三七经配伍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民间有将三七粉用于治疗食管癌的方法。三七总皂苷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升高Neu内cAMP从而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密切关系。另外,三七还可用于治疗蜂蜇伤,治疗某些皮肤病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药,三七及其提取物药用作用广泛,副作用少,是一味值得重视和开发的中药。参考文献 [1]马丽焱,肖培根.三七总皂苷对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8):467. [2]陈晓丽,狄群英.三七冠心宁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10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5):778. [3]高瑞琴.三七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9):733. [4]裴淑丽,董建成.三七总苷注射液佐治婴幼儿腹泻82例疗效[J].儿科药学,2002,8(2):40.

吡唑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23卷第3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3,No .3 2008年6月Journa l of Suzhou Un i ver sity J un .2008 吡唑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赵雪英1, 陈志兵2 (1.枣庄学院化学化工系,山东枣庄 277160;2.安徽宿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吡唑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列举了几种吡唑类化合物的结构,并介绍了他们的合成方法。关键词:吡唑;合成;方法中图分类号:O 6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8)03-0097-05 收稿日期226 作者简介赵雪英(),女,汉,山东荷泽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有机电化学合成。 许多天然化合物中含有吡唑杂环结构单元[7]。吡唑类杂环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痉挛、消炎、调节植物生长和抗血小板凝聚的等强烈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在医药和农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广泛用于除草、杀虫、杀菌、杀螨等植物保护剂以及热和光敏性记录材料。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研究和开发前景。此外,具有异口恶唑、氨基硫脲、苯并噻唑结构的化合物也表现出消炎、杀菌、抗艾滋病毒和抗惊厥等多种生理活性,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 吡唑腙类 腙类化合物是一类合成杂环的重要中间体,同 时也是可能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研究发现,腙类化合物可以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和杀菌活性,可以抑制体内的诸多生理生化过程等。邹小毛等人合成含有不同取代记得吡唑化合物,并研究其结构变化 的影响时,试图将吡唑环上引入腙基,设计并合成了两类含有吡唑基的新型腙类化合物,用它们作为合成子,可以进一步合成与吡唑基相连的其他杂环化合物,这也是近来研究吡唑类衍生物中值得关注的一类化合物。这些腙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如图1[1] 。 图1 吡唑腙类的合成路线 2 5-氨基-1-羟乙基吡唑 4,5-二氨基-1-羟乙基吡唑硫酸盐在染发剂 方面有重要作用,其制成染发剂后具有安全可靠,无刺激性等优点,染发后头发色泽纯正,平滑二柔顺:同时也是第四代注射用氨噻肟型头孢菌素-硫酸头 :2007101:1979-:7 9

三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三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在现有的众多杂环化合物中,三唑类衍生物对过渡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配位性能,因而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三唑类衍生物由于其广谱的生物活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一直颇受人们青睐。本文综述了三唑类化合物在农业、医药、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展望了三唑类化合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三唑化合物农业医药材料 前言:含氮杂环化合物有着独特的生物活性,毒性低,内吸性高,常被用作医药和农药的结构组成单元,在医药和农药合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三唑类化合物作为含氮杂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结构特征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三唑类化合物在农业、医药、材料三方面的应用,对新型三唑化合物的研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农药方面的应用 在农用化学品中,三唑类化合物己经被开发成为一类引人注目的超高效农药,其中已有几十个商业化的品种。目前对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仍很活跃,其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目标是通过保留三唑环的分子结构而对其他部分进行适当的改造和修饰,以求达到进一步扩大杀菌谱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其生物活性和减少用药量。

1.杀菌活性 危害动植物而使动植物致病的有害生物主要是真菌、细菌和病毒。对植物而言,植物的主要病害是真菌病害。近30年来,三唑类杀菌剂以其高效、低毒、广谱而备受青睐。 三唑类化合物的高效杀菌活性引起国际农药界的高度重视,各大公司先后开发出一系列商品化的杀菌剂,如羟菌唑主要用于谷类作物防治矮形诱病、叶诱病、以及壳针孢、镰刀菌等病害;丙环唑主要对担子纲和子囊纲和半知纲中许多真菌有活;粉唑醇主要对担子菌纲和子囊菌纲的真菌有活性,如白粉病、诱病,对谷物白粉病有特效;酰胺唑具有保护、治疗作用,防治担子菌纲、子囊菌纲、半知菌纲引起的谷、水果、蔬菜和观赏植物的真菌病害;糠菌唑能防治谷类作物、葡萄、水稻、果树和蔬菜上的由担子菌纲、子囊菌纲、半知菌类病原菌引起的病害。 近几年来新研制的三唑类杀菌剂的结构出现以下几个特点:以多取代的三唑为母核,并对其它结构进行修饰,如以多个卤原子取代甲基上的氢原子;分子中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形成稠杂环等多个方法来达到提高活性或专一性的目的。 三唑苄胺类化合物具有高效、广谱抗真菌活性, 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三唑类化合物的 R1为 2, 4-二氯或 2, 4-二氟取代基时抗真菌活性较好。冯志祥、张万年、周有骏[1]等人改进了 1-[2-(N -甲基)氨基-2-(2, 4-二氯苯基) 乙基] -1H-1, 2, 4-三唑的合成方法, 降

葛根与枳椇的功效[精.选]

葛根与枳椇的功效 一、葛根的功效: 葛根性味甘辛凉,归脾、胃、肺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此外还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 二、葛根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葛根中含有葛根素、花生酸、氨基酸、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有机钙等多种成分,葛根素、大豆黄酮是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此外,葛根中还含有葛根素木糖苷、β-谷甾醇和花生酸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硒、锌、锰、锗等。葛根素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另外,葛根黄酮还具有防癌抗癌和雌激素样作用,可促进女性养颜,尤其对中年妇女和绝经期妇女养颜保健作用明显。对症治疗,副作用极小。 1 对平滑肌的作用 葛根中的大豆甙元具有抗乙酰胆碱作用,能够明显收缩平滑肌,被认为是葛根解痉作用的主要成分。 2 对冠状循环的作用 葛根水煎剂、醇浸膏、总黄酮和葛根素均有明显的扩张冠状血管的作用,能使冠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降低。 3 对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的作用 葛根醇浸膏、大豆甙元和葛根素均有明显的对抗乌头碱和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葛根素还能明显缩短氯彷、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时间,葛根素能明显缩小心肌梗塞范围,被认为是一种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4 对心脏功能和心肌代谢的影响 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脏总外周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工作效率.葛根素还能明显减少缺血引起的心肌乳酸的产生,改善梗塞心肌的代谢。 5 对血压和外周血管的作用 葛根总葛酮和葛根素能使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显著降低,血压下降.葛根素对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微血管运动的振幅和提高局部微血流量;葛根总黄酮具有明显扩张脑血管的作用,改善脑微循环和外周循环.据报道,葛根素还能改善视网膜血管末稍单位的阻滞状态,从而提高视功能。 6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葛根素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和5-HT(5-羟色胺)与ADP联合诱导的人和动物的血小板聚集;另外,葛根素还能明显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HT 的释放,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三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三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三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应用三七治疗的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与治疗效果,探讨三七的药理作用。结果经过治疗,各类型疾病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高血脂、心绞痛与胃出血患者,疗效均达到80%以上。提示三七可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结论作为天然植物,三七具有清咽润喉、抗炎、保肝利胆、抗心律失常、促进造血、抗血栓、止血等作用,应用价值高,且安全可靠。 标签:三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止血 三七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在中医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应用范围广泛,具有保肝、抗肿瘤、抗脑缺血等多种功效,可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疾病,并且效果十分理想[1]。笔者选取了80例应用三七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与治疗结果,总结、探讨了三七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应用三七治疗的患者80例,包括男性34例,女性46例;年龄18~76岁,平均(44.7±3.2)岁;疾病类型:高血脂8例,脑血栓7例,尿道炎9例,心绞痛16例,冠心病17例,胃出血23例。 1.2方法本组80例患者均应用三七治疗,参考相关标准统计各类型疾病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从而分析三七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2结果 经过治疗,各类型疾病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高血脂、心绞痛与胃出血患者,疗效均达到80%以上。提示三七可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3讨论 3.1三七的化学成分三七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其含有多种化学物质,活性成分包括无机离子、无机盐、抗菌蛋白糖类、聚炔醇类、瑙醇成分、生物碱、挥发油、氨基酸、三七多糖、三七素、黄酮、三七皂甙类等,而三七的主要成分就是三七皂甙成分,现阶段,已经有30余种皂甙从三七中分离出来,如Rb1,Rb2,Rc,F2等[2]。 3.2三七的藥理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各类型疾病的患者均取

第4章-醌类化合物-习题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一、解释概念 1.醌类化合物 2. 蒽醌、蒽酚、蒽酮 3. 菲格尔(Feigl)反应 4.Borntrager 反应 二、指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 COOH OH OH O O CH 3 OH OH O H H 三、填空题阿 1. 天然醌类化合物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天然蒽醌类化合物根据母核上_______的位置不同,可将羟基蒽醌衍生物分为二类: 分布在_______为大黄素型,分布在_______为茜草素型。 3. 游离的醌类化合物大多具有_______性。小分子的苯醌、萘醌还具有_______性。 4. 由于_________的存在,蒽醌衍生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蒽醌能溶于__5%NaHCO 3__溶液中,________ 能溶于5%NaCO 3溶液中,_________的蒽醌只能溶于5%NaOH 溶液中,由于蒽醌衍生物的这一性质,可用_________法分离。 5. 蒽醌在酸性下易被还原成_________及其互变异构体_________。 6. Borntrager’s 反应检查的对象是_________类化合物,而蒽酚、蒽酮经_______后,才能与碱液呈红色。 7. 新鲜大黄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类较多,但他们在贮藏过程中可被氧化成为__________。 8. 由于_________的存在,蒽醌衍生物也具有微弱的碱性,能溶于_________中生成盐,在转化成 _________,同时伴有_________的变化。 9. 蒽酮极易被氧化,尤其在_________介质中,极易氧化为_________。 四、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 错的划“X”) 1. 二蒽酮类化合物的C 10-C 10'键与一般C-C 键不同,易于断裂,生成稳定的蒽酮类化合物。( ) 2. 大黄经贮藏一段时间后,其中的蒽酚类成分含量增高,而蒽醌类成分则含量下降( )。 3. 游离羟基蒽醌衍生物常用碱性氧化铝色谱分离。 ( ) 五、单项选择题 1. 空气中最稳定的化合物是( ) O O OH O O O H O H CH 3 (CH 2)10 O OH O O A B C

【CN109776436A】一种三唑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95020.1 (22)申请日 2019.03.14 (71)申请人 帕潘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生命 园路4号院9号楼4层401 (72)发明人 焦体 李星强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002 代理人 王文君 陈征 (51)Int.Cl. C07D 249/08(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三唑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唑类化合物的制备方 法,合成路线如下;其采用式III所示化合物为主 要原料与式IV所示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取 代反应,合成式V所示的三唑类化合物。本方法具 有以下优点:操作简单,成本低,无污染,收率高, 绿色安全环保, 适合现代工业化生产。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CN 109776436 A 2019.05.21 C N 109776436 A

1.下式V所示三唑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反应路线如下, 其中: R 1选自F,Cl,Br,I,R a -S(=O)-O -,R b SO 3-,-N +≡N,-NR c R d R e 或-OR f ;R a 、R b 各自独立地选自-CH 3,-CF 3,-CF 2H或苯基;R a 、R b 相同或不同;R c 、R d 、R e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 1-C 6烷基、酰基、酯基、二烷基或酰胺基,R f 选自C 1-C 6烷基; R 2选自-OH,-OR g ,-NR h R i ,或-SR j ;R g 选自C 1-C 6烷基;R h 、R i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 1-C 6烷基、酰基、酯基、二烷基或酰胺基,R j 选自氢、烷基、酯基或苯基; R 3选自H,-COR k ,-CN,-SO 2R l ,-SOR m ,-POR n R °R p ,-NO,或-NO 2;R k 、R l 、R m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 1-C 6烷基、苯基或杂基;R n 、R °、R p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 1-C 6烷基、酰基、酯基或二烷基; R 4、R 5各自独立地选自H,-COOH,-COOR q ,-CN,-OH,-SH,-SR s ,-NH 2,-N +≡N,-S -S -R t ,或-COR u ;R q 、R s 、R t 各自独立地选自C 1-C 6烷基;R 4、R 5相同或不同; R 6、R 7、R 8、R 9、R 10各自独立地选自H,Cl,Br,F,I,-NO 2,-OR v ,-NH 2,-N +≡N,杂环取代基或-NH -NH 2;R v 选自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或不饱和单环烃基、芳香烃基或者芳香烃取代基; X选自H,Cl,Br,I,F,-OR w ,-NR x ,-SR y ,-OCOR z ,咪唑基,含N杂环,或含硫杂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 1-C 6烷基为直链烷基、直链烷基或环烷基;优选地,所述C 1-C 6烷基选自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或己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R 1、R 2各自独立地选自H、F、Cl、Br、I、-CN、-OCH 3或-OCH 2CH 3;R 3选自-OH、-OCH 3或-OCH 2CH 3; 或者,式I所示化合物选自卤代乙酸甲酯、卤代乙酸乙酯、2-卤代乙酰乙酸甲酯、2-卤代乙酰乙酸乙酯、卤代丙二酸二甲酯、卤代丙二酸乙酯、氰基乙酸甲酯或氰基乙酸乙酯、甲氧基乙酸甲酯、甲氧基乙酸乙酯、乙氧基乙酸甲酯、乙氧基乙酸乙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R 4、R 5各自独立地选自H,-COOH,-CN,-OH,-SH,-NH 2,或-N +≡N。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R 6、R 7、R 8、R 9、R 10各自独立地选自H,Cl,Br,F,I,-NO 2,-NH 2,-N +≡N,或-NH -NH 2;X选自H、Cl,Br,I或F。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R 1、X、R 8、R 10各自独立地为Cl或F;R 2为-OR g ,R g 选自C 1-C 6烷基;R 3、R 4、R 5、R 6、R 7、R 9各自独立地为H;优选地,R g 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或己基。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式III所示化合物与式IV所示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取代反应,制得式V所示的三唑类化合物;所述碱优选为钠氢、三乙胺、N ,N -二甲基苯胺、DBU、二异丙基乙胺、甲醇钠、乙醇钠、甲醇钾、叔丁醇钠、叔丁醇钾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2CN 109776436 A

1H_1_2_3_三氮唑合成新工艺

2011年第1期广东化工 第38卷总第213期https://www.360docs.net/doc/761527540.html, · 65 · 1H-1,2,3-三氮唑合成新工艺 成兰兴,师传兴 (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以水合肼,盐酸羟胺,乙二醛为原料,经肟化、腙化、脱乙酰基三步反应制备医药中间体1H-1,2,3-三氮唑,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0~40 ℃,反应时间4~6 h,催化剂加入量CHL-A5 %,CHL-B10 %,全部采用工业原料,价格低,生产成本低,易于工业化,总收率达69 %以上。1H-1,2,3-三氮唑含量99.6 %(色谱法)。 [关键词] 1H-1,2,3-三氮唑;合成;水合肼 [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1)01-0065-01 Preparation of 1H-1,2,3-triazole Cheng Lanxing, Shi Chuanxing (Henan Province Chemicai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ngzhou 450052, China) Abstract: High-purity 1H-1,2,3-triazole was obtained by resction of hydrazinehydrate, hydroxylamine with glycoxal follow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intermediate for three steps to give 69 % yield 1H-1,2,3-triazole. Keywords: 1H-1,2,3-triazole;synthsis;hydrazinehydrate 1H-1,2,3-三氮唑,分子式C2H3N3,分子量69.09,1H-1,2,3-三氮唑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是β-内酰胺抗生素泰唑巴坦的关键中间体,泰唑巴坦属青霉烷砜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最早是由日本大鹏公司开发,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细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感染,它具有毒性低、稳定性好、抑酶活性强的特点,在国内国外被广泛使用。1H-1,2,3-三氮唑作为制备泰唑巴坦的关键中间体使用量在不断增大,市场供不应求,目前仍主要依赖进口。 1H-1,2,3-三氮唑的制备方法文献报道很多,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以对甲基苯磺酰肼为原料,以甲醇为溶剂,搅拌下与40 %乙二醛反应,然后通入NH3,放热使温度自然升温至55 ℃,待温度开始下降后,停止通NH3,继续搅拌18 h,过滤,蒸发回收溶剂,减压精馏的产品1H-1,2,3-三氮唑,收率63 %[1]。(2)在丙酸溶剂中,对甲基苯磺酰肼与乙二醛15 ℃反应1 h得到的中间体用NH3-甲醇溶液在22±5 ℃反应2 h得产品1H-1,2,3-三氮唑,收率50.50 %[2],(3)以对甲基苯磺酰氯为原料,经缩合、闭环反应制备1H-1,2,3-三氮唑,总收率53.80 %[3]。国内还有报道以苯并三氮唑为原料,经高锰酸钾氧化,采用微波法脱羧制备1H-1,2,3-三氮唑,总收率可达64.7 %,且反应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制备方法有创新[4]。 文章以水合肼、盐酸羟胺和乙二醛为原料,经肟化、腙化反应、闭环、脱乙酰基等步骤制备1H-1,2,3-三氮唑,总收率达69 %以上,且原料易得,制备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较其它的制备方法有更强的竞争力。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各步的反应方程式为。 1.1.1肟化腙化反应 NH2NH2+HONH2+CHOCHO→HO-N=CH-CH=NNH2 1.1.2闭环 cat HC-N HO-N=CH-CH=NNH2+(CH3CO)2O →‖‖ + HC N \/ NCOCH3 CH3COOH 1.1.3脱乙酰基 HC-N cat HC-N ‖‖ + CH3OH →‖‖ + CH3COOCH3 HC N HC N \/\/ NCOCH3 NH (1H-1,2,3-三氮唑) 严格控制各步的反应条件和物料配比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1.2 实验 1.2.1 仪器与原料 反应瓶,电动搅拌器,恒温水浴,精馏塔(成套装置),密度计,气相色谱仪GC900B上海天普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水合肼(80 %工业进口),盐酸羟胺(工业一级,99 %昆山),乙二醛(40 %,新乡),甲醇(工业99 %),乙酸酐(CP),催化剂CHL-A(自制),催化剂CHL-B(自制)。 1.2.2 实验步骤 1.2.2.1 乙二醛单腙肟的制备 在1000 mL反应瓶中,加入220 g水合肼,搅拌下加入111.2 g盐酸羟胺,完全溶解后,在严格控制规定温度下,缓慢滴加232 g乙二醛,滴加速度以温度可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为宜,加完后,继续搅拌15 min,反应液用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三次,收集有机相干燥,蒸出溶剂,过滤得到结晶132.1 g,收率87.3 %。 1.2.2.2 1-乙酰基-1,2,3-三氮唑的制备 取乙酸乙酯200 mL,加入94.4 g 1.2.2.1中得到的产品搅拌溶解,加入5 g自制催化剂CHL-A,搅拌下滴加乙酸酐15.3 g,滴加速度控制在使反应温度不超过30 ℃为宜。加完后升温至规定温度,继续搅拌3 h,析出结晶,过滤干燥得产物108.2 g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收率92.8 %。 1.2.2.3 1H-1,2,3-三氮唑的制备 取1.2.2.2中产物50.5 g加入反应瓶,加入240 mL甲苯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加入7.5 g个自制催化剂CHL-B,冷却至规定温度,滴入甲醇95 mL,滴入速度使温度不超过40 ℃为宜,滴完后继续搅拌4 h时,蒸馏回收溶剂,减压精馏收集42~44 ℃馏分(0.25 mmHg)得到1H-1,2,3-三氮唑26.5 g,收率85.8 %,密度 1.182 g/mL,含量99.61 %(气相色谱,面积法)。总收率69.5 %。 2 结果与讨论 (1)由水合肼、盐酸羟胺、乙二醛为原料经三步反应可以制备医药中间体1H-1,2,3-三氮唑,而且所使用的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制备成本低。 (2)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后处理简单,易于工业化,反应温度20~40 ℃,反应时间4~6 h,反应温度过高,会使肟化和腙化的位置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产品收率,在本实验条件下反应收率可达69.5 %。 (3)产品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含量可达99.6 %,完全可以替代进口用于抗生素泰唑巴坦的生产。 (4)该实验中两步采用的催化剂均为自制,催化剂的活性高低对反应的选择性影响明显,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收率。 (下转第71页) [收稿日期] 2010-10-16 [作者简介] 成兰兴(1965-),男,郑州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工研究和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