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一、水分子的运动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

快,间隙增大,由液态变为气态;失去能量,运动减慢,间隙减少,由气态变为液态。

2、固态的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

在一定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动;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和一种粒子,基本属性是:

a)!

b)分子体积很小,质量轻,(如:1滴水中有1021个水分子)

c)分子间有间隙,存在相互作用。(如:气体受压,体积缩小)

③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受热运动加剧,遇冷运动减慢。(如:酒香不怕巷子深)

4、水的三太变化是物理变化,仅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变化,水分子的

大小和数目不会变化。

5、水分子存在的佐证-布朗的花粉运动

6、|

7、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水天然循环的作用①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完成水资源的重

新分配

二、水资源、、水的净化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大约%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中

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占水总量的%

[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最多的元素是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的净化

①天然水的净化成纯水的步骤: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

*

②各步骤的作用:

静置沉降-是除去较大颗粒的不溶性杂质,

过滤-是除去不溶性杂质(较小颗粒的悬浮杂质用明矾吸附沉降再过滤)

吸附-是利用活性炭除去水中有色或有气味的杂质;(吸附是物理变化)

蒸馏-是除去可溶性杂质。

;

(3)自来水的净化步骤:①沉降②过滤③灭菌(为化学变化)

消毒剂有:氯气、漂白粉、二氧化氯、紫外线。

点燃

(4)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如:矿泉水)

B 软水

C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

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过滤、吸附、蒸发(除去水得到固体)、结晶、蒸馏(除去杂质,得到液体)

三、水的组成、性质 1、水的组成

<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 2O===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F.检验:O 2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触该气体----木条复燃

H 2用一根燃着的木条接触该气体----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水电解的微观解释:

'

①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两两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两结合成

氧分子;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②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③电解水中改变的粒子是水分子,不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水的合成

[

(1)氢气的燃烧现象:①火焰呈淡蓝色②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雾③放出大量的热

(2)氢气燃烧的结论:氢气燃烧生成了水

文字表达式:氢气+氧气→水

符号:H2 O2H2O

(3)微观解释: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裂为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很多水分子聚集成水

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分解反应:由一种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如:电解水

(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氢气燃烧

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而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弹性、硬度、导电性、传热性、可塑性、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易分解、能合成。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助燃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

例.下列前者为物理性质,后者为化学性质的是(C)

A.汽油易挥发,碘能溶于酒精B.铜绿受热易分解,氧气具有氧化性

C.金属铁能导电,钢铁易生锈D.酒精能燃烧,金刚石很硬

3、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的区别:讲性质时,变化不一定发生,只是一种可能性,往往有“会,可以、能”等字眼;而讲变化时,该变化已经发生或是正在发生。

如: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镁带能燃烧——是化学性质

<

水结成了冰——是物理变化;水会结成冰——是物理性质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六、原子的构成 ·

(1)原子结构的认识 |

(2)在原子等量关系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4)发现原子可以再分的科学家是汤姆森,在1897年发现电子,证明原子可再分。 (5)卢瑟福的a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与解释

①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不改变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粒子几乎没爱、受阻碍。

②少数粒子改变了方向,仍然向前——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受到正电荷的排斥。

③极少数粒子被反弹回来——粒子撞上了金原子核(原子核体积小且质量很大)

七、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如:金,镁,铁,水银,铜,铝)、金刚石、硅、氦气,氖气,氩气

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八、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C -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

较所得的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公式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注意:相对原子质量没有g或kg单位,是比值;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相对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原子实际质量之比。

九、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粒子)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Na+: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省略不写)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镁原子钠原子硫原子

{

离子结构示意图

氯离子(阴离子)钠离子(阳离子)镁离子

<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阳离子,如Al3+

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阴离子,O2--

同种元素的原

子与离子比较:

①质子数相等

②电子数及最外

层电子数不同,

③电子层数可能

^

十、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①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②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

与石墨的混合物)

③同种元素不可能组成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若相同,则附另一字母)(3)书写方法:前大后小(若有两个字母,第二字母小写)

(4)意义

&

注意:①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铁)、He(氦气)、C (金刚石)、Si(硅)(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②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

个氧原子;

(5)有关元素周期表

①发现: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②排列依据:按原子核内质子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③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

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第一周期除外)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6)元素的分类

(7)元素之最:地壳中元素的质量含量由大到小顺序:O 、Si 、Al 、Fe 、Ca (8)元素组成的物质分类

十一数字“2”的意义: 2H: 表示2个氢原子 2H +:表示2个氢离子

O 2-:表示一个氧离子带2单位负电荷 2Al 3+:2个铝离子

2H 2O:第一个“2”表示2个水分子;

第二个“2”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